導航:首頁 > 韌帶 > 據前肌韌帶

據前肌韌帶

發布時間:2020-10-12 08:30:51

1、左腳扭傷,上海華山醫院確診: 左側距腓前韌帶完全撕裂(距骨端);跟腓韌帶輕度腫脹;腓骨肌上支持帶損傷

確證了嗎?是韌帶撕裂嗎?
開刀現在有微創和非微創的,
微創手術費用較高,但是創面小,疤痕小 容易康復
韌帶斷了就需要加一段韌帶進去,你可以從自己身上取一段(每個人都有一段不用的韌帶,優點是省了你買材料的費用,缺點是,身上另一個地方要挨刀)
也可以花錢買異體韌帶(就是別人的韌帶,優點是:自己不用挨刀,缺點是價格昂貴,4股的雙通道韌帶在1.5W左右,),還有進口的,價格就更貴了,不過我覺得沒必要,
有錢就用異體的,沒錢用自己的,效果是一樣的
這個手術最多住院1周,不是休息個幾天就能正常走路的,需要配合醫生的理療進行復健,(你的韌帶斷了,肌肉肯定猥瑣了,加進去的韌帶需要你做相關運動讓它來達到你能正常生活的目的,做運動增加韌帶的張力,把你的猥瑣肌肉練起來,這樣加進去的韌帶才能在你體內正常運作)
如果要完全好,需要1年左右,不管是異體韌帶還是自己的韌帶,最終都會被我們自身長出來的韌帶替換掉,雖然理論時間是8個月,但是臨床證明,一般平均時間為1年,
你的韌帶長好後,也不能劇烈運動,登山,擔擔子,最好不要,減輕受傷部位的壓力,
希望我說的能幫到你,還有疑問,可以給我留言

2、脛骨前肌的目標肌肉

八個動作塑造男人完美肌肉

八大簡單的動作訓練計劃,讓你在一個月內迅速提高體能、塑造漂亮肌肉和完美的身形。春天的腳步近了,讓我們立即進入體能加油站吧!

1、杠鈴深蹲

訓練部位:腿部

組數和次數:2組輕重量熱身,4組正式組10、8、8、6次

訓練師往往限制初學者下蹲的深度,並告誡他們如果蹲得太低會使膝蓋受傷。但是根據研究發現,膝蓋健康的人最好還是採用全蹲。訓練的關鍵在於,在下蹲的過程中要慢慢的蹲下去,並且在你剛開始接觸這一動作的時候就掌握要領,不要急於採用大重量,先從輕重量開始,注意各個肌肉之間的協調性,弄清楚主要發力肌肉、韌帶、肌腱和輔助發力肌肉群,在做動作之前集中你的意念,全身心地投入到動作完成之中去,在日復一日的訓練中習慣成自然,時間長了自然駕輕就熟,也就降低了受傷的幾率。

2、杠鈴卧推

訓練部位:胸大肌

組數和次數:2組輕重量熱身,4組正式組12、10、8、6次

如果有一種推舉訓練,使所有人都能通過它變得更強壯的話,那就是卧推了。這個經典的動作可以給予胸部最佳的刺激。在肩部和肱三頭肌的幫助下,你可以推舉更大的重量(所以更好的刺激胸部),這是其他胸部練習不能做到的。大重量的卧推應該安排在胸部訓練的開始階段。

TIPS:「堅持頂峰收縮幾秒鍾,這樣能真正擠壓目標肌肉。在每個重復動作之間停留幾秒鍾來擠壓肌肉要比沒有任何停頓的重復動作更有益處,當然也會很艱苦。使用一個你可以控制的重量,體會胸部擠壓的感覺。」

3、俯身杠鈴劃船

訓練部位:背部

組數和次數:2組輕重量熱身,4組正式組6、8、10、15次

為了給中背部和背闊肌下部增加厚度,這個動作起著無與倫比的作用。有經驗的運動員會通過改變握距和提拉角度來改變所刺激肌肉的側重點。更窄的握距會使背闊肌下部得到更多的刺激,相反寬握側重背闊肌上部和中背部。向胸部提拉杠鈴,背闊肌上部會參與的更多;向小腹部提拉,更多的施壓於背闊肌下部。

動作:與肩同寬站立,雙手寬距離正握住杠鈴。膝關節微屈,背部平直,從腰部向前傾,直到上身幾乎與地面平行,抓起杠鈴懸於脛骨前部,目視身體前方地面。

動作:保持俯身的姿態,通過用力收縮你的背部肌肉將杠鈴提到上腹部。在最高點保持1~2秒做頂峰收縮,然後慢慢將杠鈴按原路徑回到初始位置。然後重復動作。

4、硬拉

訓練部位:背部

組數和次數:2組輕重量熱身,4組正式組12、10、8、6次

硬拉是全身性的運動,它會強迫身體去提高和適應,可以鍛煉全身主要的肌群,經常被用來當作背部或腿部訓練的第一練習動作。如果有必要,可以請一名有經驗的教練員指導你完成動作的每個環節。只有富有經驗的運動員才採用大重量少次數的訓練方法。所以當最開始學習這個動作時,使用輕重量多次數的方法,並在規范動作下進行。

動作:將杠鈴放在地上,雙腳約等肩寬站立。脛骨接觸杠鈴站在兩側杠鈴片的正中間。雙臂伸直,膝關節微屈,保持腰背部平直。保證大拇指環繞握住杠鈴,可以兩只手都是正握也可以一隻手正握一隻反握。保持雙臂平直,雙手剛剛寬於兩小腿距離。

注意:確保背部脊柱彎曲的正常,防止動作過程中的受傷。

呼吸:在做動作之前,深吸一口氣,提拉時屏住氣。在到達頂部時吐氣。

5、立姿杠鈴彎舉

訓練部位:肱二頭肌

組數和次數:2組輕重量熱身,4組正式組12、10、8、6次

盡管啞鈴彎舉有很多優點,但是沒有動作像嚴格的做立姿杠鈴彎舉一樣給肱二頭肌增加頂峰和寬度的。這個動作比較流行的做法是通過身體的晃動來完成,但更好的是保持腰腹與上身的穩定來加大刺激。並且雙手同時用力可以比啞鈴彎舉承擔更大的重量。

動作:同時向肩部彎舉杠鈴,在頂峰處擠壓肱二頭肌2秒。慢慢放下杠鈴,至初始位置。

TIPS:

a、肘部在整個過程中必須保持在身體兩側。如果他們向前移動,將使三角肌前束參與運動,從而降低對肱二頭肌的壓力。

b、頭部豎直,挺胸,保持身體穩定。

6、仰卧臂屈伸

訓練部位:肱三頭肌

組數和次數:2組輕重量熱身,4組正式組12、10、8、6次

這個動作經常被錯誤的使用了。他說人們總是把曲桿降到頭下方,然後回到超過胸部的初始位置,而不是頭上的位置。「曲桿應該被慢慢的降低到剛好在眼睛上面的地方,然後從這里舉起到使手臂伸直的狀態,這個過程中要保持肱三頭肌的持續用力。

7、杠鈴頸前推舉

訓練部位:肩部

組數和次數:2組輕重量熱身,4組正式組12、10、8、8次

因為肩關節復雜和脆弱的性質,超負荷刺激肩部不是件很容易的事情。但通過大重量的推舉——杠鈴頸前推舉可以安全高效的加強肩部。使用杠鈴會比使用啞鈴讓肩部產生更大的推力。但仍然要注意動作的正確以避免受傷,可以使用低背訓練凳來保證腰部的穩定。

8、下斜卷腹

訓練部位:腹肌

組數和次數:6組25、22、20、18次

動作:面部朝上,躺在30~45度的下斜板上,小腿固定在靠墊下以確保安全。雙手輕放在頭部兩側。保持身體在斜板的中心,雙手不要對頭部進行牽拉,慢慢捲起軀干,直到軀乾和大腿呈大約90度。在頂峰時保持這個姿勢幾秒鍾,之後慢慢回復到初始位置。

TIPS:「在這個動作的頂峰時,要抬起你的下巴,而不是把它藏在胸口——這樣能更好的對腹肌進行擠壓。有時候,在做向後躺的重復動作時,我也喜歡把頭部下放到與斜板保持六七厘米的距離,這樣在再次進行卷腹動作前,可以對腹肌保持一個持續不斷的壓力。」

3、脛骨前肌怎麼鍛煉?

脛骨前肌肉一般通過跳繩,提踵,蛙跳等跳躍類練習提高。

4、運動前人的各關節韌帶肌肉和其他的器官皆處於什麼狀態?

運動前人的各個關節,韌帶肌肉和其他器官都屬於靜止的狀態,應該充分的熱身刺激他們,讓他們進入一個活動的狀態。

5、如何在前十字韌帶重建後對膝蓋附近的肌肉進行鍛煉

首先要說明:

以下介紹的所有練習方法,必須在專業醫生和治療師的指導之下才可以開始練習。同時由於不同醫院的手術方式和臨床處理不同,練習方法和時機可能會有相應的不同,所以可以作為術後康復的參考。濰坊市人民醫院骨外科王軍

一、炎性反應期:(手術後0-1周)

要注意的問題:

這個時期的重要問題之一就是,手術之後怎麼來擺放自己的腿。

正確的方式是:手術的腿要放於枕頭上墊高,好能在卧床的時候高於心臟的位置促進循環。腳尖要豎直向正上方,不要歪向一邊。最重要的是膝關節下方應該空出來,千萬不能用枕頭墊著膝關節底下,不能讓腿成為稍微彎曲的位置!

這個體位讓膝關節一直處於10-30°的微屈狀態,膝關節的關節間隙會比較大,關節最為放鬆,所以疼痛也輕,患者自己會覺得這是最舒服的姿勢。但是這會造成膝關節的後側關節囊總是在放鬆的狀態,同時髕下脂肪墊在手術刺激之後會有些增生,就可能長到擴大的前側關節間隙裡面。關節的後面組織攣縮被拉緊,前面又有東西佔位卡住,膝關節的伸直角度就會受限!(嚴重的後果是什麼,寫在《關節為什麼會粘連》裡面了)

所以只要不是疼痛得不能忍受,還是要讓腿盡量保持伸直的體位才更有利於功能的恢復。

同時要注意的是另一個問題就是:

即使手術後的疼痛很輕,狀態很好,也不要過多的行走!更不要覺得是腿的問題,就用行走當作為練習的方法!

覺得不能走路就要練習走路是非常錯誤的認識!走路是下肢非常復雜的功能,要有足夠的肌力、活動度,本體感覺要沒問題,關節要足夠穩定,疼痛和腫脹也要在一定限度之內,等等等等,絕不是試著去走就能練出來的。

同時手術後的初期和早期過多行走,勢必會造成膝關節的腫脹和積液,不但影響功能的恢復,持續的腫脹和炎症還會危及組織的癒合!

而且在這個階段由於疼痛和無力,還有恐懼感和自我保護的心理,走路的姿勢並不正確,都是「一瘸一拐」走路的。這樣的姿勢練習得越多,錯誤動作的「動力定型」就越鞏固,記得越牢,很多患者在膝關節功能恢復到一定水平之後走路還是「瘸」,一部分原因就在這里。

所以早期除了日常生活必須的活動(去廁所、洗臉刷牙之類),就不要下地練習走路了。

當然,這些話的意思絕不是說走路會引起諸多不良後果,所以能不走路就不走路,能不下地就不下地,盡量少活動就是對的。如果不是組織條件不允許,或者是手術中的一些處理不允許(比如半月板的縫合、軟骨的某些處理),該下地負重和走路的時候是一定要走的,只是要控制好下地的時間和走路的量。不敢下地負重就會造成軟骨的退變,關節控制能力和本體感覺的下降和骨質的脫鈣,同樣影響功能的恢復和組織的癒合!

記得幾年前有一首電視劇的主題歌曾經傳唱很廣,叫做「該出手時就出手」。在這里我們也可以套用這句話,就是「該負重時就負重,該走路時就走路」 !走路過多和過少都是問題,象前面說到的,只進行日常生活必須的行走,不要用行走來練習就好了!

需要做的康復功能練習:

手術當天:

在麻醉消退之後,就可以開始活動腳趾和踝關節,來促進循環和知覺的恢復。如果疼痛不是難以忍受,就可以開始做前面《踝泵-簡單但重要的下肢功能練習》中詳細介紹過的踝泵練習。

手術後1天:

手術後的24小時,如果生命體征穩定,疼痛不是難以忍受,就可以在保護之下扶雙拐,手術這條腿的腳不著地的行走。但是象前面說過的,只鼓勵去廁所之類必須的日常生活活動,絕對專門去不能練習走路!

(1)「踝泵」練習:

就是主動的屈伸踝關節,要求動作緩慢、用力、在不引起明顯疼痛的范圍內最大限度活動、反復連續進行練習。

最好是不睡覺的時候就盡可能多做,至少也需要5分鍾/小時。才能達到促進循環、消退腫脹、防止深靜脈血栓的重要意義。具體機制和內容詳細寫在《踝泵-簡單但重要的下肢功能練習》裡面了。

(2)股四頭肌等長收縮練習:

就是大腿前面的肌肉(應該算肌群),綳勁和放鬆交替活動的練習。要求在不增加疼痛的前提之下盡可能地多做,要每天大於500-1000次才有效果。這個練習可以盡量避免下肢肌肉的萎縮,同時也能促進下肢血液循環。

500-1000次看起來好像很多,實際仔細想想就知道這個量遠遠不夠了!下肢的功能是站立和行走,上下樓梯等等,也就是說是克服體重在工作,那麼輕輕的綳勁和放鬆的運動強度能有多大呢?相信大家已經明白意思了。練習作用微乎其微,只能是減緩萎縮,對於股四頭肌這樣大的肌肉,遠不夠維持和提高肌力的!

具體的機制和練習方法詳細寫在《股四頭肌等長收縮-下肢經典肌力練習》裡面了。

(3)腘繩肌等長練習:

腘繩肌就是大腿後側的肌群,前面一篇《膝關節前交叉韌帶斷裂的康復(二)-關節鏡下膝關節前交叉韌帶重建手術的簡單介紹》裡面已經提到過這個肌群的位置和作用了。

練習方法就是用腳後跟和小腿同時向下用力壓床面,或者是腿下面墊的枕頭。這時候如果用手摸著大腿的後面,就能感覺到腘繩肌的收縮變硬。要點是下壓的時候要保持腿伸直,否則膝關節彎曲可能會引起疼痛或者造成損傷。

同樣是要求在不增加疼痛的前提下盡可能的多做,也要大於每天500-1000次。原因和機制前面說過,就不再重復了。

(4)直抬腿練習:

在這里,要分不同情況練習了,就是根據手術方式的不同,練習的時機和量會有所不同。

採用腘繩肌肌腱(具體點說就是股薄肌、半腱肌的肌腱)重建前交叉韌帶的,或者是使用異體肌腱,再或者是人工韌帶的患者,由於膝關節前側的損傷較小,疼痛也就比較小,所以可以開始嘗試著做直抬腿練習。

但這個時期不要求時間和次數,主要是要維持神經肌肉的控制能力,防止失用。所以只要每隔一兩個小時能抬起一下就可以了,太多的練習會增加疼痛!

具體練習方法詳細寫在《直抬腿-下肢經典肌力練習》裡面,這里就不再重復了。

(5)如果是採用髕腱(骨-腱-骨)重建前交叉韌帶的患者,髕腱切口處會非常疼痛,就可以推遲到術後2-3日再嘗試「直抬腿」練習,不必勉強練習增加疼痛和炎症。

手術後2天:

(1)繼續加強上面的各項練習。

(2)下地行走之後,可能會有患腿充血的脹痛的感覺,要加強「踝泵練習」,來促進肢體遠端的血液迴流。

要提醒的是,不要因為怕充血的感覺幾天都不下地,在床上卧床休息的時間越久,再下地的時候,充血脹痛的感覺就會越明顯越難受。還有可能造成體位性低血壓的發生,問題會更多。所以如果醫生認為組織的情況允許,就要適當嘗試下地和負重,延誤只會增加並發症,沒有任何好處。

(3)加強直抬腿練習:

目的是強化股四頭肌的肌力,為膝關節的穩定和下地行走負重等等打下基礎。一般練習的量是:30次/組,組間休息30秒,2—4組連續練習,1-2次練習/日。具體練習方法詳細寫在《直抬腿-下肢經典肌力練習》裡面,這里就不再重復了。

(4)開始側抬腿練習(包括內側和外側直抬腿):

目的是強化大腿內外側的肌肉,

採用腘繩肌肌腱(具體點說就是股薄肌、半腱肌的肌腱)重建前交叉韌帶的患者,由於取腱的切口偏內側,可能在練習內側直抬腿的時候疼痛會明顯,可以暫時推遲1-2天再開始練習。具體練習方法詳細寫在《直抬腿-下肢經典肌力練習》裡面,這里就不再重復了。

一般練習的量是:30次/組,組間休息30秒,2—4組連續練習,1-2次練習/日。

(4)後抬腿練習:

採用腘繩肌肌腱(具體點說就是股薄肌、半腱肌的肌腱)重建前交叉韌帶的患者,由於取的就是大腿後群腘繩肌的肌腱,所以可能在練習內側直抬腿的時候疼痛會明顯,可以暫時推遲3-5天再開始練習。具體練習方法詳細寫在《直抬腿-下肢經典肌力練習》裡面,這里就不再重復了。

一般練習的量是:30次/組,組間休息30秒,2—4組連續練習,1-2次練習/日。

以上的所有直抬腿練習,在力量增強之後,都可以在踝關節處綁個沙袋作為負荷,來強化練習更好的加強肌肉力量。練習的量還是30次/組,組間休息30秒,2—4組連續練習,1-2次練習/日。注意要增加的是負荷的重量,不是增加次數和時間,具體方法參看《肌力練習的一些原則》。

手術後3天:

根據手術和組織的情況,由醫生決定是否能夠開始早期的被動關節活動度練習。

(1)同樣是繼續加強以上的各項練習。

(2)患腿的負重和及平衡練習(注意是否有半月板的縫合和關節軟骨的處理):

在可以下地患腿可以沾地負重的基礎上,站在牆壁或椅子等等隨時可以扶穩保護的位置。

雙腿的肌肉都要綳勁,好能控制身體的平衡,之後逐漸移動身體的重心,增加患腿的負重和用力的程度。這樣在1-2周的時間里,逐漸達到患側單腿可以完全負重站立的程度。

一般的練習量是5分/次,2次/組,2-3組/日。什麼時候練習到可以患腿單腿站穩1分鍾了,就可以脫拐走路了。當然還是要小心保護好!

(3)根據情況開始被動的膝關節屈曲練習:

在微痛的范圍之內,肌肉完全放鬆,採用「床邊垂腿」的方法。練習的時候把夾板或者支具去掉,練習之後一定要再戴好夾板!

整個過程式控制制在10分鍾左右,不要反復進行,1次/日練習,避免炎症和疼痛的增加。更要避免暴力推拿和盲目追求角度加快練習!

具體的方法寫在《膝關節彎曲角度的康復功能練習》裡面。

(4)上面的膝關節屈曲練習之後,要即刻冰敷20分左右,避免腫脹和出血。如果平時關節內有明顯發熱、發脹的感覺,可再冰敷2—3次/日。當然,還有棉花腿加壓包紮的時候,就不必冰敷了。

(5)膝關節伸展練習:

手術之前膝關節伸直就不能達到正常的患者,必須練習伸直,否則以後的伸直受限就很難解決了!

如果手術前角度正常,注意文章開始時正確體位的擺放就可以了,等到屈曲角度加大之後再開始伸展練習。

同樣是練習的時候摘掉夾板或者支具,練習完再戴好夾板!要注意的是應該和被動屈曲練習間隔盡可能長的時間(比如上午練習彎曲,下午練習伸直)。才能避免反復的屈伸刺激造成膝關節的炎症和腫痛增加。

與據前肌韌帶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