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三角韌帶損傷的鑒別診斷
韌帶斷裂:生活中,普通人的韌帶損傷常見於踝關節、膝關節、掌關節、指關節。韌帶斷裂一般是因為在活動中,做出超出關節活動范圍的動作,導致相關韌帶被動牽拉而引起撕裂或完全斷裂。韌帶斷裂往往伴有扭傷和骨折。韌帶損傷後應及時診斷和治療。傷後應馬上採取制動、局部降溫以延緩和減輕腫脹和出血,同時鎮痛,然後及時到醫院就診。
韌帶拉傷後,局部腫脹、疼痛、壓痛,有皮下出血的可看見青紫區。早期正確處理關節韌帶扭傷非常重要。因為韌帶組織不易再生恢復,如果處理不當或誤診而轉成慢性疾病,可能遺留功能障礙,且以後易再次損傷。
一、臨床表現:
局部疼痛,腫脹,畸形較顯著,表現成角和重疊移位。應注意是否伴有腓總神經損傷,脛前、脛後動脈損傷,脛前區和腓腸肌區張力是否增加。往往骨折引起的並發症在骨折本身所產生的後果更嚴重。
二、診斷:
由於脛腓骨位置表淺,一般診斷都不困難,常可在疼痛、腫脹的局部捫出移位的骨斷端。重要的是要及時發現骨摺合並的脛前後動靜脈和腓總神經的損傷。檢查時應將足背動脈的搏動、足部感覺、踝關節及拇趾能否背屈活動作為常規記錄。對局部損傷比較嚴重的擠壓傷、開放性骨折以及曾有較長時間扎止血帶及包紮過緊的傷員,特別要注意觀察傷肢有無進行性的腫脹,尤以肌肉豐富處為然,如已發生皮膚緊張、發亮、發涼、起水泡、肌肉發硬、足背動脈捫不出、肢體顏色發紺或蒼白等,即是筋膜間隙綜合症的表現。應及時是緊急處理。
正位於下脛腓韌帶聯合水平的腓骨骨折,可伴有內踝撕脫骨折或三角韌帶損傷;脛骨後緣可以完整或顯示由後脛腓韌帶撕脫的三角骨塊。
2、怎樣判斷韌帶拉傷
人在負重或體位變換時,肌肉、韌帶、筋膜、滑膜等受到牽扯,當關節扭轉或肌肉驟然收縮時,可使少數纖維被拉斷、關節微動錯縫,形成拉傷。一般是勞動或鍛煉中由於外力使關節活動超出正常生理范圍,造成關節周圍的韌帶拉傷。膝蓋部位比較脆弱,是比較容易受傷的。
3、決定人體柔韌性的筋膜有哪些?
1、肌筋膜是3D矩陣
肌筋膜包裹著全身,圍繞著器官、肌肉、關節和神經纖維,從3個維度形成有效的支撐結構,從而使身體可以在各個方向進行移動。
2、肌筋膜可傳遞生物力
看過跑酷的人從高處跳下後,仍緊接著完成好接個高難度動作,而相關關節並沒有被廢掉吧?其中的原因是地面反作用力(外力)和肌肉產生的張力(內力)都通過肌筋膜網分散掉了(只要外力和內力不是過大)。這種防止局部壓力對肌肉、關節或骨骼過大的特質稱為肌筋膜的粘彈性。
3、重復次數既好也壞
肌筋膜會在一系列壓力後進行重塑,變得硬度更強,密度更大。雖然這種現象會使相關方向上受到壓力的軟組織產生適應性變化,然而也會使相反方向上的軟組織相對變弱,進而增加軟組織被拉傷的機率。同樣的理論也適用於長期制動姿勢,如久坐或久站等。
4、肌筋膜可自愈和肥大
早期的研究(1995年)就已經表明運動或力學壓力不僅使肌肉,而且使韌帶和肌筋膜都產生肥大的效應。近幾年的研究顯示筋膜系統具備撕裂後的自愈能力。一項研究(2011年)發現一些ACL(膝關節前十字韌帶)撕裂的人在沒有手術的情況下其關節可恢復完全的功能,ACL的損傷情況幾乎完全自愈。
4、韌帶炎和筋膜炎是一樣的嗎?各有什麼特點?
如果都是後跟疼痛 那麼都是一樣的 差不多 這種情況是可以自己慢慢的來護理康復的 比如用後跟疼痛墊 矯正墊主要是在行走的時候 避免上後跟過重的受力 而來減壓 減震 而來達到效果 有不是白的可以隨時問我的
5、筋膜是什麼東西
筋膜是結締組織的一種形式,筋膜為皮下包裹著身體的一層纖維組織,筋膜封閉了肌肉與肌肉群,並且分離肌肉層或肌肉群。
筋膜是身體的支持或框架組織,由纖維或基質,連同大量或少量的各種細胞組成。筋膜來源於間質,間質則來源於中胚層。結締組織的類型有蜂窩組織、脂肪組織、緻密規則或不規則的白色纖維組織、彈性組織、粘液組織,此外還有淋巴結組織、軟骨組織、骨組織,血液和淋巴的基質是液體,也可以看作為結締組織,這些都是筋膜組織。這個筋膜因為過度勞累或者一些急性的損傷,或者著涼、寒冷刺激,會導致筋膜的炎症,這個炎症是一個非特異性的炎症。它的炎性過程是水腫、滲出,後期可能會粘連,形成條索樣改變,形成纖維結節,最常見的有腰背部筋膜炎、臀肌筋膜炎。
6、哪個是韌帶??
韌帶(拉丁語 Ligamenta,單數 Ligamentum)是可彎曲,纖維樣的緻密結締組織。它附著於骨骼的可活動部分,但限制其活動范圍以免損傷。韌帶連接骨與骨,相對肌腱連接的是骨和肌肉。韌帶來自於膠原。
韌帶損傷
疾病介紹: 膝部關節韌帶較多,對關節穩定性有重要作用。主要韌帶有:內、外側副韌帶,前後交叉韌帶和髕韌帶。
發病機理: 當膝關節微屈時,突然受到外翻或內翻應力,即可引起內側或外側副韌帶損傷,由於膝外側容易受到外力的沖擊,使膝過度外翻,故內側副韌帶損傷。部分斷裂,完全斷裂,合並半月軟骨損傷或膝交叉韌帶損傷3種類型。損傷部位可發生於韌帶本身,也可由附著處撕脫骨片或嵌入關節內。
臨床症狀: 以內副韌帶損壞傷為例,傷後膝內側腫脹、疼痛、壓痛、皮下瘀斑、活動受限,不能完全伸直。小腿被動外展時疼痛加劇。如為完全撕裂,則小腿外展范圍增加,內側關節間隙加大,有時於內側可觸知兩斷端之間的凹陷。半月軟骨或膝交叉韌帶損傷時,關節內有積血。如抽出的血液中有脂肪球,則可有撕脫骨折。
診 斷: 1、有外傷史。
2、以內側副韌帶損為例,傷後,膝內側腫脹、疼痛、壓痛,皮下瘀血斑、活動受限,不能完全伸直。
3、小腿被動外展時疼痛加劇。
4、X線拍片。
輔助檢驗: 雙膝伸直外翻位,拍正位X線片。如內側關節間隙明顯加寬,為內側副韌帶完全斷裂,或可發現脛骨棘撕脫。
治 療: 1、部分斷裂:關節內無積血,外翻位X線片顯示內側關節間隙不大,可做局部封閉、彈性綳帶加壓包紮,早期鍛煉股四頭肌或用踝上長腿石膏托固定於膝內翻和稍屈位3—4周,石膏完全乾後可開始股四頭肌鍛煉和下地行走。
2、完全斷裂:原則上應行手術治療如韌帶斷裂,可直接縫合;如骨附著處撕脫,可用鋼絲貫穿法固定或直接縫合於骨膜及軟組織上。如有撕脫骨片,則用鋼絲或螺絲釘固定。如合並半月軟骨損傷,應予以切除。合並前膝交叉韌帶損傷者,應先修補。術後石膏固定4—6周。
3、陳舊性損傷:積極堅持股四頭肌鍛煉,以增加關節穩定性。經積極鍛煉後,關節仍不穩定者可行手術修補。用闊筋膜或半腱肌,股薄肌腱代替內側副韌帶。外側副韌帶受傷機會很少,很少需要手術治療。
4、膝交叉韌帶損傷:前交叉韌帶合並脛骨棘撕脫骨折者,可用膝過伸和後推脛骨使之復位,用長腿石膏固定4—6周。對於未能復位者,應及時手術修補。將骨折片用鋼絲固定。單純韌帶斷裂者,用石膏固定。對陳舊性損傷,以保守治療為主,經鍛煉後,關節仍不穩定,亦可考慮手術修補。後交叉韌帶可不修補。
7、韌帶和筋是一個概念嗎
不是。
1、韌帶
韌帶由緻密結締組織構成。位於關節腔周圍的稱囊外韌帶。位於關節腔內的稱囊內韌帶。位於關節囊上的,即關節囊纖維層增厚部分稱關節囊韌帶。
還有一種韌帶是由腹膜皺襞形成的,它是由腹膜壁層與臟層之間或腹膜臟層與臟層之間移行而成的。這種韌帶有的是由單層腹膜形成,有的是由雙層腹膜形成的。
2、筋
筋,大多看不見,它附著在骨頭上,起到收縮肌肉、活動關節和固定的作用。人之初,嬰兒之體分外柔軟是因為他們的筋腱十分柔軟,筋軟則經絡暢通、 氣血充盈,顯示著生命活力。
(7)韌帶筋膜鑒別擴展資料:
我們口語中泛指的筋,在解剖學上主要指四種完全不同的東西:
「筋」不是現代解剖學中獨立的一類術語概念,雖然也有「膜」(fascia)這個詞,不過是借用了我們口語中「筋」這個詞。
中醫認為人身共有485道大筋,這是對解剖知識缺乏認識下的籠統概括,實際上包括了現代醫學的肌肉﹑肌腱﹑韌帶﹑筋膜﹑腱鞘、滑囊、關節囊、神經和血管,甚至關節軟骨、關節盂緣等。
第一:人的肌肉,確切地說是骨骼肌,因為它最基本功能是伸縮,牽引關節做出各種動作。肌肉需要經常活動,也就是抻拉,保持伸縮力、彈性。雜技演員和體操運動員的身體可以做出常人做不到的彎曲,主要是因為肌肉的長度可由於訓練而伸長的緣故。
第二:肌腱,它是連接骨頭和肌肉的一種索狀或膜狀緻密結締組織,由平行緻密的膠原纖維束構成,色白,強韌而無收縮功能,抗張強度為肌肉的112-233倍,比如人的腳後跟就可以摸到一根「大筋」,即跟腱。再比如我們的手背,對應五跟手指有五條指伸肌腱,十分強勁有力。
第三:韌帶,存在於人體關節處,是連接骨頭和骨頭的緻密纖維結締組織束,作用是加強關節的穩定性,限制其過度運動。運動不當,會導致肌肉和韌帶的拉傷。
第四:可以看到的體表靜脈,在血壓或壓力增高的情況下膨脹,在頸部比較明顯。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韌帶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筋
8、如何辨別膝關節部位的韌帶是否受傷
韌帶損傷
膝關節為全身最大最復雜的關節,其韌帶的構成和作用亦遠較其他關節復雜。膝關節的韌 帶損傷若未得到合理科室治療,常可導致關節不穩定,運動失控。韌帶損傷的臨床高尚表現為日本局部腫痛、壓痛或關節不穩等。疼痛、不穩定以及晚期創傷性關節炎學會是韌帶損傷的經過主要後遺症。 以往多認為對運動功能要求較高的運動員等發生韌帶損傷後才需積極手術影像修復,其他人多可保守治療。但長期隨診的結果證明,即使非體力勞動者發生韌帶損傷後,也往往因早期未得到合理的目前治療而造成晚期的嚴重功能障礙。因此,本人們日益趨向積極同時進行早期修復。強調確切診斷、早期處理、全面修復。早期處理的基礎天津是確切的腹腔診斷,處理的要求則是全面修復。否則任何遺留的未修復的韌帶損傷,都是一種潛在的不穩定因素,最終會導致晚期的症狀。一部分損傷可行直接修復,損傷嚴重者則需以鄰近的肌腱、筋膜等組織一項轉移修復。最最後具有代表性的韌帶損傷為膝關節韌帶損傷和踝關節側副韌帶損傷。
疾病介紹: 膝部關節韌帶較多,對關節穩定性有重要作用。主要韌帶有:內、外側副韌帶,前後交叉韌帶和髕韌帶。
發病機理: 當膝關節微屈時,突然受到外翻或內翻應力,即可引起內側或外側副韌帶損傷,由於膝外側容易受到外力的沖擊,使膝過度外翻,故內側副韌帶損傷。部分斷裂,完全斷裂,合並半月軟骨損傷或膝交叉韌帶損傷3種類型。損傷部位可發生於韌帶本身,也可由附著處撕脫骨片或嵌入關節內。
臨床症狀: 以內副韌帶損壞傷為例,傷後膝內側腫脹、疼痛、壓痛、皮下瘀斑、活動受限,不能完全伸直。小腿被動外展時疼痛加劇。如為完全撕裂,則小腿外展范圍增加,內側關節間隙加大,有時於內側可觸知兩斷端之間的凹陷。半月軟骨或膝交叉韌帶損傷時,關節內有積血。如抽出的血液中有脂肪球,則可有撕脫骨折。
診 斷:
1、有外傷史。
2、以內側副韌帶損為例,傷後,膝內側腫脹、疼痛、壓痛,皮下瘀血斑、活動受限, 韌帶
不能完全伸直。
3、小腿被動外展時疼痛加劇。
4、X線拍片。
撕裂的後交叉韌帶
輔助檢驗: 雙膝伸直外翻位,拍正位X線片。如內側關節間隙明顯加寬,為內側副韌帶完全斷裂,或可發現脛骨棘撕脫。
治療方法:
1、部分斷裂:關節內無積血,外翻位X線片顯示內側關節間隙不大,可做局部封閉、彈性綳帶加壓包紮,早期鍛煉股四頭肌或用踝上長腿石膏托固定於膝內翻和稍屈位3—4周,石膏完全乾後可開始股四頭肌鍛煉和下地行走。
2、完全斷裂:原則上應行手術治療如韌帶斷裂,可直接縫合;如骨附著處撕脫,可用鋼絲貫穿法固定或直接縫合於骨膜及軟組織上。如有撕脫骨片,則用鋼絲或螺絲釘固定。如合並半月軟骨損傷,應予以切除。合並前膝交叉韌帶損傷者,應先修補。術後石膏固定4—6周。
3、陳舊性損傷:積極堅持股四頭肌鍛煉,以增加關節穩定性。經積極鍛煉後,關節仍不穩定者可行手術修補。用闊筋膜或半腱肌,股薄肌腱代替內側副韌帶。外側副韌帶受傷機會很少,很少需要手術治療。
4、膝交叉韌帶損傷:前交叉韌帶合並脛骨棘撕脫骨折者,可用膝過伸和後推脛骨使之復位,用長腿石膏固定4—6周。對於未能復位者,應及時手術修補。將骨折片用鋼絲固定。單純韌帶斷裂者,用石膏固定。對陳舊性損傷,以保守治療為主,經鍛煉後,關節仍不穩定,亦可考慮手術修補。後交叉韌帶可不修補。
9、請說出肌腱 腱膜 韌帶 和筋膜的區別和特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