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頸內動脈分支有哪些
我們描述頸內動脈、大腦前動脈和大腦中動脈的解剖位置時,通常採用目前仍在通用的Fischerl938年提出的5段數字分段法。該分段法是從頸內動脈終點開始,以l-5數字順序標記這三條血管。大腦前、中動脈分別為A1-A5和M1-M5,頸內動脈為C1-C5。大腦前、中動脈的數序號是順血流方向排列的,而頸內動脈的序號則是逆血流方向的。隨著顯微神經外科的發展,Fischer分段法的不足逐漸顯示出在臨床上使用的不便。1996年Bouthillier等提出新的分段法,以數字(C1-C7)順血流方向標記頸內動脈全程,並考慮到對神經外科具有重要意義的頸內動脈四周解剖。該分段法各段的解剖分界明確,共分為七段:C1頸段(Cervical segement),C2岩段(Petrous segment),C3破裂(孔)段(Lacerum segment),C4海綿竇段(Cavenous segement),C5床段(Clinic segment),C6眼段(OPhtalmic segement)和C7交通段(Communicating segment)。
Bouthillier分段法:
除C1走行於頸部,歸於頸段外;其餘各段或走行於顱底骨性結構內,或位於顱內,通稱位顱段頸內動脈。
C1頸段:頸段起於頸總動脈分叉水平,終止於頸動脈管顱外口。這段頸內動脈同位於其外側的頸內靜脈和後外側的迷走神經共同位於頸動脈鞘內。在鞘內,頸內動脈四周繞以含脂肪的結締組織。靜脈叢和節後交感神經。這個頸動脈鞘是由椎前筋膜折疊形成的。在頭側,在頸內動脈進人頸動脈管水平,鞘分為兩層。內層延續為頸動脈管的骨膜;外層延續為顱底顱外骨膜。頸段幾乎不發出分支動脈,較少見到本該起源於頸外動脈的一些迷走動脈或胚胎期殘留動脈,如咽升動脈主幹或分支(Ascending pharyngeal artery or pharyngeal trunk),甲狀腺上動脈(Superior thyroidal artery),枕動脈(Occipital artery),腦膜後動脈(Posterior meningeal artery),永存舌下動脈(Persistent hypoglossal artery), 永存鐙骨動脈(Persistent stapedial artery)和前環椎間動脈-Ⅰ型(Proatlantal intersegemental artery typeⅠ)。
C2岩段:這段頸內動脈位於頸動脈管內,起於頸動脈管顱外口,終止於破裂孔後緣。岩段頸內動脈在頸動脈管骨膜內行走,四周繞以結締組織、靜脈叢和節後交感神經。岩段按其行走方向可分為三部:垂直部、彎曲部(頸內動脈後彎)和水平部(向前、向內行走〕。C2段常發出三個分支動脈:頸鼓室動脈,翼管支和骨膜支,罕見原始三叉動脈和原始聽動脈。①頸鼓室動脈起自岩骨頸動脈管垂直段末端,進入鼓室。與腦膜中動脈的分支鼓室上動脈,頜內動脈的分支鼓室前動脈,咽升動脈的分支鼓室下動脈及枕動脈的分支莖乳突動脈存在廣泛的吻合。② 翼管支 起於ICA進入翼管供給相應區血運,與頜內動脈的分支-翼管動脈吻合。③原始三叉動脈是頸內動脈-基底動脈吻合支的胚胎殘余動脈血管造影出現率為0.1~0.2%。原始聽動脈 自岩段發出,在內聽道伴面神經及聽神經走行。
C3破裂(孔)段:破裂孔並非單一的孔道,而是由兩部分組成:顱外骨膜上的一個孔和一個垂直管道。後者由破裂孔四周的骨結構和纖維軟骨構成。破裂段起於頸動脈管末端,動脈越過孔部,但不穿過這個孔,在破裂孔的垂直管內上升,向著海綿後竇,止於岩舌韌帶上緣。岩舌韌帶是頸動脈管骨膜的延續,聯結前方蝶骨小舌和後方的岩尖之間。此韌帶以遠,頸內動脈進入海綿竇。破裂段頸內動脈四面為結締組織、靜脈叢和節後交感神經。C3段常發出破裂孔返動脈:自ICA破裂段前壁發出向下內走行,與咽升動脈吻合,血管造影很少顯示。
C4海綿竇段:此段始於岩舌韌帶上緣,止於近側硬膜環(Proximal ral ring)。這段頸內動脈主要行走於海綿竇內,四面為結締組織、脂肪、靜脈叢和節後交感神經。海綿竇段按其行走方向可分為垂直部、後彎、水平部和前彎。近側硬膜環是由前床突的內、下面骨膜結合形成的,該環不完整地圍繞著頸內動脈。C4段有三根分支動脈自ICA海綿竇段發出:腦膜腦膜垂體干,海綿竇下外側乾和包膜動脈。①腦膜垂體干起源於海綿竇段水平部或彎部,有三個主要分支:小腦幕緣支:沿小腦幕緣向後外側走行至切跡頂;斜坡支:向內、後方走行,供給斜坡和鞍背;垂體下動脈:向前內側走行至垂體溝,供給垂體後葉、蝶鞍和海綿竇的硬膜。兩側的腦膜垂體干均有豐富的吻合。②海綿竇下外側干:起於ICA鞍旁下外側面,主要供給海綿竇內顱神經和硬膜的血運,主要分支為圓孔支,供給三叉神經血運,並與眼動脈、頜內動脈、腦膜副動脈和腦膜中動脈有廣泛的吻合。③包膜動脈:由ICA內側壁發出,血管造影很難顯示,主要供給蝶鞍前壁的硬腦膜。
C5床段:此段起於近側硬膜環,止於遠側硬膜環。床段短,長約4mm-6mm,斜行於外側前床突和內側頸動脈溝之間、由於近、遠側硬膜環在後方海綿竇頂部融合在一起,因此床段呈楔形。關於床段同海綿竇的關系有不同看法:一些學者認為該段位於海綿竇外上,另些認為位於海綿竇內。還有學者提出,把床段劃在海綿竇外或者在海綿竇內都不適合,但海綿前竇的靜脈叢經常可通過不完整的近側環伸人到床段四面。但可以肯定地說,床段C5屬於硬膜外結構。
C6眼段:該段起於遠側硬膜環,止於後交通動脈起點的緊近側。頸內動脈穿過遠側硬膜環後,即進入硬膜內,因此遠側硬膜環是頸內動脈硬膜內、外部分的分界線、在血管造影上,如何確認遠側硬膜環的位置,是一個尚未解決的問題。這段頸內動脈常發出兩支重要動脈,即眼動脈和垂體上動脈。在頸內動脈穿過遠側硬膜環的內側,有時硬膜冗長,形成一個小的硬膜囊或隱窩,為硬膜內間隙的擴展,其尖端指向海綿竇這個硬膜隱窩稱之為頸動脈窩(Carotid cave)。此段發出眼動脈和垂體上動脈。眼動脈是出海綿竇的第一分支,一般自頸內動脈內側發出,變異時可從腦膜中動脈發出。眼動脈常分為眼組(視網膜中心動脈、睫狀動脈),眶組(淚腺動脈、眼肌動脈)和眶外組(篩前、後動脈、滑車上動脈、鼻背動脈和眶上動脈)。眼動脈ECA的分支有豐富的吻合支: 眶上動脈-腦膜中動脈;鼻背動脈-面動脈;淚腺動脈-顳前深動脈(頜內動脈);篩前動脈-蝶齶動脈(頜內動脈)。垂體上動脈:在眼動脈至後交通動脈之間,頸內動脈後內側發出1-7支穿支,造影不易顯現。主要分布於垂體柄、視交叉、乳頭體前區和視束。和對側同名動脈吻合。
C7交通段:交通段起於緊靠後交通動脈起點的近側,止於頸內動脈分叉處。此段ICA依次發出後交通動脈和脈絡膜前動脈。後交通動脈:起於ICA交通段,與大腦後動脈的最近端吻合,構成Willis環的外側面,有時缺如。其上、外側面發出4-12支穿支動脈,供給下丘腦後部、前部、底部和內囊後支。當其粗大時在其起始部可形成漏斗狀擴張,易誤診為動脈瘤,如其直徑≤3mm,應視為正常,最主要的吻合支是基底動脈-大腦後動脈。脈絡膜前動脈:從ICA交通段後壁發出,起源與PcoA相近,在鞍上池和腳間池內向後方走行,從外向內跨越視束走向外側膝狀體,經脈絡膜裂入側腦室下角向脈絡叢供血。供給視束、外側膝狀體、鉤回、大腦腳基底前1/3、丘腦、尾狀核、內囊前聯合和蒼白球背部,與大腦後動脈發出的脈絡脈後動脈相交通。 參網路
2、韌帶好 學什麼好
我是學體育的,我覺得學跆拳道主要是以爆發力為主,因此我認為不宜學。
健美操很需要韌帶好的基礎,而且在外面很使用,我建議你學健美操。
你沒有看到健美操也有男的嗎?男的練了健美操很性感的,肌肉突出明顯,腳步力量也比女的大,很多高難度動作都是空中表演
3、肝內膽管結石或鈣化灶 是什麼意思?
肝內鈣化灶指在B超或CT圖像上肝臟內出現類似結石一樣的強回聲或高密度影像,在20~50歲的人群多見,男女出現率均等,一般為單個鈣化灶,右肝多於左肝,很少同時出現左右肝鈣化灶。
形成肝內鈣化灶的病變很多,包括:
①肝內膽管結石,是最常見的因素;
②肝內慢性炎症或創傷;
③寄生蟲感染;
④肝臟良惡性腫瘤和肝內轉移瘤鈣化;
⑤先天發育形成,子宮內的胎兒有肝內鈣化灶形成,常合並先天畸形,發現率為0.057%。
(3)床岩韌帶擴展資料:
鈣化灶鑒別診斷:
1、松果體鈣化
位於鞍背上端後上方約3cm處,後前位居中線。成人顯影率達40%,在10歲以下很少出現。其位置較為恆定,是較好的定位標志。
2、大腦鐮鈣化
正位上位於中線,呈帶狀或三角形,出現率約為10%。
3、床突間韌帶鈣化
為蝶鞍前後床突間的韌帶鈣化,使蝶鞍呈「橋形」。
4、側腦室脈絡從鈣化
居中線2.5cm內不規則影,出現率低於0.5%。
5、其他
少數情況下還可見到基底節區、小腦齒狀核、頸內動脈虹吸段、小腦幕、岩床韌帶以及硬腦膜的局限性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