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求人體解剖學比較全面的名詞解釋和簡答題(要有答案)
http://wenku.baidu.com/view/d7d940fe04a1b0717fd5dd30.html 1.鉤椎關節(Luschka關節):椎體鉤與上位椎體下面兩側唇緣相接,形成鉤椎關節。如過度增生,可使椎間孔狹窄,壓迫脊神經,為頸椎病的病因之一。
2.椎體鉤:為3—7頸椎椎體上面側緣向上的突起。
3.岬(骶骨):骶骨底上緣中份向前隆凸,稱岬。
4.骶角:骶管裂孔兩側向下突出的骨角,是骶管麻醉時的骨性標志。
5.翼點:在顱的側面,額、頂、顳、蝶骨會合處最為薄弱,常構成H形的縫,稱翼點。其內面有腦膜中動脈前支通過。
6.翼齶窩:為上頜骨體、蝶骨翼突和齶骨之間的間隙,稱翼齶窩。此窩向外通顳下窩,向前通眶,向內通鼻腔,向後通顱中窩,向下經齶大管、齶大孔通口腔。
7.前囟:位於矢狀縫與冠狀縫相接處,呈菱形,較大,生後1—2歲閉合。
8.關節盂:肩胛骨外側角的梨形淺窩,與肱骨頭構成肩關節。
9.橈神經溝:肱骨體後面中部有一自內上斜向外下的淺溝,稱橈神經溝,有橈神經和肱深動脈經過。
10.尺神經溝:肱骨內上髁後方的一淺溝,稱尺神經溝,有尺神經經過。
11.橈骨粗隆:橈骨頸內下側的突起,為肱二頭肌抵止處。
12.髂前上棘:髂嵴的前端稱為髂前上棘。
13.胸骨角:胸骨柄與體連接處微向前突,稱胸骨角,兩側平對第二肋,是計數肋的重要標志。
14.恥骨聯合:由兩側恥骨聯合面借纖維軟骨構成的恥骨間盤連結而成,其上方有恥骨上韌帶,下方有恥骨弓狀韌帶加強。
15.跗橫關節(Chopart關節):由跟骰關節和距跟舟關節聯合構成的橫過跗骨中部的橫位的「S」形關節,臨床上可沿此線進行足的離斷。
16.腱鞘:指包圍在肌腱外面的鞘管,多位於活動性較大的部位,腱鞘可分為纖維層和滑膜層,纖維層位於外層,又稱腱纖維鞘;滑膜層位於腱纖維鞘內,其內層包在肌腱表面稱臟層,外層貼在腱纖維層的內面,稱為壁層。臟壁兩層之間含少量滑液,可減少肌腱運動時的摩擦。
17.斜角肌間隙:前、中斜角肌與第1肋之間的空隙稱為斜角肌間隙,有鎖骨下動脈和臂叢通過。
18.胸腰筋膜:被覆於豎脊肌周圍的筋膜特別發達,稱胸腰筋膜。分為淺、中、深三層,淺層位於豎脊肌的後面,附於棘上韌帶,中層分隔豎脊肌與腰方肌、中層與淺層在豎脊肌外側會合,深層覆蓋在腰方肌前面,三層在腰方肌外側緣會合成為腹內斜肌和腹橫肌的起點。
19.腹股溝鐮:腹內斜肌下部的腱膜與腹橫肌的腱膜會合,止於恥骨梳及恥骨結節,稱為腹股溝鐮。
20.弓狀線:解剖學上有兩個弓狀線,一個是髂骨下界的圓鈍骨嵴稱弓狀線。它構成小骨
盆上口的界線的一部分。另一個是腹直肌鞘後層在臍與恥骨聯合連線中點平面以下,由於腹直肌鞘後層全部移至腹直肌的前面,故後層下緣形成一條凹向下的游離緣,稱弓狀線。
21.腹股溝管:位於腹股溝韌帶內側半的上方,為一斜貫腹肌和腱膜之間的潛在性裂隙,長約4~5厘米。男性有精索,女性有子宮圓韌帶通過。
22.白線:腹前壁正中線上,為左右腹直肌鞘之間的隔,由兩側三層扁肌的腱膜的纖維交織而成,上起劍突,下止恥骨聯合。
23.腹直肌鞘:腹外側壁三層扁肌的腱膜包繞腹直肌而成,分前後兩層。前層由腹外斜肌腱膜和腹內斜肌腱膜的前層癒合而成,後層由腹橫肌腱膜與腹內斜肌腱膜的後層癒合而成。
24.腹股溝(海氏)三角(Hesselbach triangle):位於腹壁下部,由腹直肌外側緣、腹股溝韌帶和腹壁下動脈圍成的三角形區域,稱為腹股溝(海氏)三角。
25.三邊孔和四邊孔:是位於肩胛下肌和小圓肌、大圓肌、肱三頭肌長頭和肱骨上端之間的兩個間隙。肱三頭肌長頭內側的間隙為三邊孔,有旋肩胛動脈通過;外側的間隙稱四邊孔,有旋肱後動脈及腋神經通過。
26.腕管:位於腕掌側,由屈肌支持帶和腕骨溝圍成。管內有指淺、深屈肌腱、拇長屈肌腱和正中神經通過。
1.為什麼當足跖屈內翻位時,易發生損傷?
答:踝關節由脛、腓骨下端與距骨連結而成。距骨上面前寬後窄,故足背屈時,較寬的前部進入窩內,踝關節較穩定。當跖屈時,由於較窄的滑車後部進入關節窩內,關節不穩定,活動度大。另外,踝關節內側韌帶堅韌,外側韌帶較弱,所以當足跖屈內翻位時,易發生損傷。
2.顱底內面有哪些溝、管、裂、孔?各通行什麼結構?
答:篩孔——嗅神經。
視神經管——視神經,眼動脈。
眶上裂——動眼神經、滑車神經、展神經、眼神經,眼上靜脈。
頸動脈溝、頸動脈管內口——頸內動脈。
圓孔——上頜神經。
卵圓孔——下頜神經。
棘孔——腦膜中動脈。
腦膜中動脈溝——腦膜中動脈。
舌下神經管內口——舌下神經。
內耳門——面神經、前庭蝸神經,迷路動脈。
上矢狀竇溝、橫竇溝、乙狀竇溝——同名靜脈竇。
頸靜脈孔——頸內靜脈、舌咽神經、迷走神經、副神經。
枕大孔——延髓和脊髓交界處。椎動、靜脈,副神經,脊髓前、後動脈。
3.關節有哪些基本構造?
答:⑴關節面:至少兩個,一般凸者為關節頭,凹者為關節凹,關節面上有關節軟骨。
⑵關節囊:外層為纖維層,內層為滑膜層,可產生滑液。
⑶關節腔:腔內呈負壓,有少量滑液。
4.關節的輔助結構有哪些?
答:⑴韌帶,有囊內韌帶和囊外韌帶。
⑵關節盤和關節唇。
⑶滑膜襞和滑膜囊。
5.椎體之間如何連接的?
答:⑴椎間盤,中央部為髓樣彈性的膠狀物質,柔軟而富彈性,周圍部為纖維環,為纖維軟骨按同心圓排列,富於堅韌性。
⑵前縱韌帶,位於椎體前面,寬而厚,可防止脊柱過度後伸。
⑶後縱韌帶,位於椎體後面,窄而薄,可防止脊柱過度前屈。
6.脊柱側面觀可見哪些彎曲?
答:頸曲、腰曲(凸向前);胸曲、骶曲(凸向後)。
7.胸廓上、下口怎樣圍成的?
答:上口:胸骨柄上緣、第1肋、第一胸椎椎體圍成。下口:第12胸椎、第12.11肋、肋弓和劍突圍成。
8.顳下頜關節怎樣組成的?有何特點?
答:由下頜骨的下頜頭與顳骨的下頜窩及關節結節構成。關節囊鬆弛,囊外有韌帶加強,囊內有關節盤將關節腔分為上、下兩部分。
9.何謂坐骨大孔、坐骨小孔?
答:骶棘韌帶與坐骨大切跡圍成的孔稱坐骨大孔。骶棘韌帶、骶結節韌帶和坐骨小切跡圍成的孔稱坐骨小孔。
10.肌的輔助裝置有哪些?
答:淺筋膜、深筋膜、滑膜囊、腱鞘。
11.咀嚼肌有哪些?
答:咬肌、顳肌、翼內肌、翼外肌
12.參與呼吸運動的肌肉有哪些?
答:吸氣:胸大肌、胸小肌、肋間外肌、前鋸肌、膈肌。
呼氣:肋間內肌、膈肌、腹外斜肌、腹內斜肌、腹橫肌、腹直肌。
13.試述膈肌三個裂孔的名稱、位置及通行結構。
答:主動脈裂孔:在第12胸椎前方,位於左右兩個膈腳與脊柱之間,有主動脈和胸導管通過。
食管裂孔:在主動脈裂孔的左前上方,約在第10胸椎水平,有食管和迷走神經通過。
腔靜脈孔:在食管裂孔的右前上方的中心腱內,約在第8胸椎水平,內通過下腔靜脈。
1.上消化道:臨床工作中,通常把從口腔到十二指腸的這一段稱上消化道。(包括口腔、
咽、食管、胃、十二指腸)
2.咽峽:由齶垂、齶帆游離緣、兩側的齶舌弓及舌根共同圍成的咽峽,它是口腔通向咽的分界,也是口腔和咽之間的狹窄部。
3.咽淋巴環:由咽後上方的咽扁桃體、兩側的咽鼓管扁桃體、齶扁桃體以及前下方的舌扁桃體所組成。位於咽的上端,對消化道和呼吸道有防禦和保護作用。
4.梨狀隱窩:在咽的喉部,喉的兩側和甲狀軟骨內面之間,粘膜下陷形成梨狀隱窩。此部位是異物常易嵌頓停留的部分。
5.咽隱窩:在鼻咽部,咽鼓管圓枕後方與咽後壁之間向外側的縱行凹陷稱咽隱窩,是鼻咽癌的好發部位。
6.回盲瓣:回盲口處腸壁內的環形肌增厚,被覆以粘膜而形成上、下兩片半月形的皺襞稱回盲瓣,可阻止小腸內容物過快的流入大腸,並防止盲腸內容物逆流回小腸。
7.Meckel憩室:距回腸末端0.3cm范圍的回腸壁上,約2%的成人有2-5cm的囊狀突起,自腸壁向外突出,口徑略細於回腸,稱Meckel憩室,此為胚胎時卵黃囊管未完全消失而成。
8.McBurney點:是闌尾根部的體表投影,是臍與右側髂前上棘連線的中、外1/3交點處。
9.Houston瓣:為直腸壺腹的內面的三個直腸橫襞,由粘膜和環行肌構成,其中中間的最大而明顯,距肛門約7cm,可作為直腸鏡檢時的定位標志。
10.肛竇:是肛管內肛瓣與肛柱下端共同圍成的小隱窩稱肛竇,竇口向上,肛門腺開口於此處,竇內往往積存糞屑,易於感染而發生肛竇炎。
11.齒狀線:肛柱下端與肛瓣基底部連成的鋸齒狀環行線,稱齒狀線(肛皮線),齒狀線以上的肛管內為粘膜,以下為皮膚,其上、下的動脈來源、靜脈迴流、淋巴引流、神經支配等都不同。
12.肛直腸環:肛門內括約肌、腸壁的縱行肌、肛門外括約肌的淺、深部及肛提肌的恥
骨直腸肌共同構成圍繞肛管的強大肌環為肛直腸環,對肛管起著極重要的括約作用。
13.膽囊三角:膽囊管、肝總管和肝的臟面之間圍成的三角形區域稱膽囊三角。三角內常有膽囊動脈通過,是手術中尋找膽囊動脈的標志。
14.小網膜:是肝門向下移行至胃小彎和十二指腸上部的雙層腹膜結構。其左側部從肝門至胃小彎,也稱肝胃韌帶,其內含有胃左、右血管、淋巴和神經等。連於肝門與十二指腸上部者稱肝十二指腸韌帶,內有門靜脈、肝固有動脈和膽總管等重要結構。
15.網膜孔(Winslow孔):小網膜游離緣的後方為網膜孔,通過網膜孔可進入胃後方的網膜囊。
1. 吃魚時不小心魚刺卡在咽部,多停留於何處?
答:易停留於喉咽的梨狀隱窩,這是咽在喉口兩側的一深窩,是異物易停留之處。
2. 人體有哪些唾液腺,它們的導管各開口於何處?
答:腮腺——開口於上頜第2磨牙所對頰粘膜上的腮腺管乳頭。下頜下腺——開口於舌下阜。舌下腺——開口於舌下阜和舌下襞。
3. 試述食管的狹窄。
答:食管有三個狹窄,① 位於食管起始處,距中切牙約15cm; ② 位於食管在左主支氣管的後方與其交叉處,距中切牙約25cm;③位於食管穿過膈的食管裂孔處,距中切牙約40cm。
4.膽汁在何處產生?正常情況下如何排入十二指腸腔的?
答:在肝臟由肝細胞產生,經由肝內膽管——左、右肝管——肝總管——膽囊管——膽囊內儲存。進食後,膽囊收縮,由膽囊——膽囊管——膽總管——肝胰壺腹括約肌舒張——十二指腸大乳頭——十二指腸腔內。
5.胰頭癌患者常出現黃疸、腸梗阻等症狀,請用解剖知識解釋為什麼?
答:膽汁由肝臟產生,排出過程中經過左、右肝管、肝總管、膽總管,膽總管在胰頭與十二指腸之間,經肝胰壺腹進入十二指腸。胰頭癌時,癌腫壓迫膽總管,致使膽汁排出受阻,而反流入血形成黃疸。由於十二指腸與胰頭的毗鄰關系,有時可壓迫十二指腸造成腸梗阻。
6.患者突然腹部劇痛,惡心,嘔吐,鞏膜黃染急診來院檢查,醫生初步診斷為膽總管結石。為進一步確診,醫生採用膽道造影檢查法,此法需將導管從口腔送至十二指腸大乳頭處,向膽總管注造影劑。請問:
①此導管需經哪些器官、哪些生理狹窄(具體部位)才能到達十二指腸大乳頭?
②若對此患者行膽總管手術切開取石,選擇經右側腹直肌切口,請問:此切口由淺入深,需依次經過哪些結構(用箭頭表示)才能暴露膽總管?切膽總管時需注意周圍哪些結構、它們與膽總管的位置關系如何?
答:①經口腔——咽峽——咽——食管(食管的三個狹窄:起始處,與左主支氣管交叉處,穿膈肌食管裂孔處)——胃(賁門,幽門)——十二指腸上部——十二指腸降部、大乳頭。
②皮膚——淺筋膜——腹直肌鞘前層——腹直肌——腹直肌鞘後層——腹橫筋膜——腹膜外脂肪——壁層腹膜——切開十二指腸韌帶,暴露膽總管。切開膽總管時需注意其左側有肝固有動脈,其左後方有肝門靜脈。
7.腹膜炎症或腹部手術後的病人多採取半卧位,為什麼?
答:使有害液體流至下腹部,腹膜有吸收的功能,因下腹部腹膜吸收能力較弱,以減少腹膜對有害物質的吸收。
8.懷疑胃後壁穿孔患者手術時,醫生欲探察胃後壁,最簡單易行的入路切開什麼腹膜結構才能見到胃後壁?
答:切開胃結腸韌帶或橫結腸系膜進入網膜囊,其前壁即為胃後壁。
9.腹膜腔積液時患者仰卧位和坐位時各自最易停留於何處?
答:仰卧位時,最易停留在肝腎陷窩。
坐位時,最易停留在直腸子宮陷凹(女),直腸膀胱陷凹(男)。
1.上呼吸道:在臨床應用中稱鼻、咽、喉三者為上呼吸道。
2.Little區:在鼻中隔前下份有一易出血區稱Little區,此區血管豐富而位置表淺,受外傷或乾燥空氣刺激血管易破裂出血。90%左右的鼻出血均發生於此區。
3.鼻旁竇:是鼻腔周圍顱骨內一些開口於鼻腔的含氣空腔,腔內襯以粘膜,並與鼻粘膜相移行,共4對,即上頜竇、額竇、篩竇和蝶竇。
4.聲帶:由聲韌帶、聲帶肌和喉粘膜構成。
5.聲門裂:位於兩側聲襞及杓狀軟骨基底部之間的裂隙,是喉腔最狹窄的部位。前3/5位於兩側聲襞游離緣之間是膜間部;後2/5在杓狀軟骨之間是軟骨間部。
6.氣管杈:氣管在胸骨角平面(現對第四胸椎體下緣)分為左、右主支氣管,其分杈處稱氣管杈。
7.支氣管肺段:簡稱肺段。每一肺段支氣管及其所屬的肺組織,稱為支氣管肺段。兩肺各有10個肺段。
8.、胸膜與胸膜腔:胸膜是一薄層的漿膜,可分為臟胸膜與壁胸膜兩部。臟胸膜被覆於肺表面,與肺緊密結合而不能分離,並伸入肺葉間裂內。壁胸膜貼覆於胸壁內面、膈上面和縱隔表面。臟胸膜與壁胸膜在肺根處相互移行形成一個完全封閉的漿膜囊腔隙即胸膜腔,左右二漿膜囊獨立,左右胸膜腔互不相通。
9.肋膈隱窩:肋胸膜與膈胸膜相互轉折處的胸膜隱窩,肺下緣不能充滿其內,這部分的胸膜腔稱肋膈隱窩。是胸膜腔的最低部位,胸膜腔積液首先積聚於此。
10.縱隔:是左右縱隔胸膜間全部器官、結構與結締組織的總稱,前界為胸骨、後界為脊柱胸段,兩側界為縱隔胸膜。
1.鼻腔外側壁有哪些結構?有什麼作用?
答:鼻腔外側壁自上而下有突向鼻腔的上鼻甲、中鼻甲和下鼻甲。三個鼻甲下方各有裂隙空間,分別是上鼻道、中鼻道和下鼻道。另外還有上鼻甲上方的最上鼻甲或上鼻甲後上方與鼻腔頂之間的凹陷形的蝶篩隱窩。以上各結構擴展了鼻粘膜的面積,有利於對吸入空氣的加溫與濕潤。
2.何謂Little區(即kiesselbach區)?
答:是鼻中隔前下份的易出血區,此區血管豐富而位置淺表,受外傷或乾燥空氣刺激,血管易破裂而出血,90%左右的鼻衄均發生在此區。
3.氣管切開術常在何處進行?
答:常在第3~5氣管軟骨環處進行。
4.氣管異物多墜入哪側主支氣管,為什麼?
答:氣管異物多墜入右主支氣管。因為右主支氣管比左主支氣管粗而短,且走向較左主支氣管陡直。
5.用所學知識解釋某人右肺上葉前段膿腫,自然咳膿痰經哪些途徑?
答:右肺上葉前段膿腫膿痰自然咳出經右肺上葉前段支氣管→右肺上葉支氣管→右主支氣管→氣管→喉→咽→口腔→體外。
1.腎蒂:出入腎的所有結構(腎盂、腎血管、神經、淋巴管)為結締組織包裹稱腎蒂。右腎蒂較左腎蒂短。
2.腎區:在豎脊肌的外側緣與第12肋之間的部位稱為腎區。
3.腎盂:在腎竇內,由2-3個腎大盞集合成一個前後扁平、約呈漏斗狀的結構,稱腎盂。
4.腎段:一個腎段動脈所分布的那部分腎組織稱為一個腎段。每個腎分為5個腎段。
5.輸尿管間襞:膀胱內兩輸尿管口之間的橫行皺襞叫輸尿管間襞,它是尋找輸尿管口的標志。
6.膀胱三角:在膀胱底的內面,兩輸尿管口與尿道口之間有一個三角形區域,由於缺少粘膜下層,粘膜與肌層緊密相連,無論在膀胱膨脹或收縮時,都保持平滑狀態,此區稱為膀胱三角。是腫瘤、結核和炎症的好發部位。
1.簡述泌尿系統的組成及各部的功能。
答:泌尿系統由腎、輸尿管、膀胱及尿道四部分組成,它的主要功能是排出機體內溶於水的代謝產物,保持機體內環境的平衡和穩定。其中:腎為生成尿液的器官,並具有產生促紅細胞生成素、腎素等內分泌功能;輸尿管為輸送尿液至膀胱的管道;膀胱為暫時儲存尿液的器官;尿道為尿液排出的管道(男性尿道兼有排精功能)。
2.試述腎的額狀切面上可見到哪些構造?
答:在腎的額狀切面上,腎實質分為淺層的皮質和深層的髓質。皮質伸入腎錐體之間的部分稱為腎柱。腎髓質由15-20個錐形的腎錐體組成,腎錐體的尖朝向腎竇,稱腎乳頭,乳頭的頂端有許多小孔,稱乳頭孔,腎形成的尿液由腎乳頭孔流入腎小盞,2-3個腎小盞匯合形成一個腎大盞,2-3個腎大盞合成一個漏斗狀的腎盂,腎盂出腎門後移行為輸尿管。
3.試述腎的被膜及其意義。
答:腎的表面自內向外有三層被膜包繞,①纖維囊:為貼附於腎實質表面的薄層緻密的結締組織,在正常情況下易與腎實質分離,病理情況下,則與腎實質發生粘連。腎破裂或腎部分切除時,需縫合此膜。②脂肪囊:為纖維囊外周的脂肪組織。脂肪囊對腎起彈性墊的保護作用。③腎筋膜:位於脂肪囊的外周,由腹膜外組織發育而來。腎筋膜分前後兩層,包繞腎和腎上腺,腎筋膜的上方和外側,兩層互相融合,下方兩層分離,其間有輸尿管通過,在內側,前層與對側前層相連續,後層與腰大肌筋膜融合。腎筋膜向深面發出許多結締組織小束,穿過脂肪囊連於纖維囊,對腎起固定作用。
4.腎蒂內各結構自前向後、自上而下的順序如何?
答:自前向後依次為:腎靜脈、腎動脈、腎盂;
自上而下依次為:腎動脈、腎靜脈、腎盂。
5.試述輸尿管的分部及狹窄。
答:輸尿管按行程可分為:腹部、盆部及壁內部。全程有3個狹窄,上狹窄位於輸尿管與腎盂移行處;中狹窄位於骨盆上口,為輸尿管跨過髂血管處;下狹窄在輸尿管的壁內部。這些狹窄是輸尿管結石滯留的常見部位。
1.卵圓窩(心臟):右心房內側壁的後部主要由房間隔形成。房間隔右側面中下部有一卵圓形凹陷,稱為卵圓孔,為胚胎時期卵圓孔閉合後的遺跡,此處薄弱,是房間隔缺損的好發部位。
2.Koch 三角: 右心房的冠狀竇口前內側緣、三尖瓣隔側尖附著緣和Todaro腱之間的
三角形區,稱Koch三角,其前部心內膜深面有房室結。
3.二尖瓣復合體:二尖瓣環、瓣尖、腱索和乳頭肌在結構和功能上是一個整體,稱為
二尖瓣復合體
4.竇房結:位於上腔靜脈與右心房交界處的界溝上1/3的心外膜下,呈長梭形,為心
的正常起搏點。
5.His束:起自房室結前端,穿中心纖維體,至室間隔膜部後下緣,分出左束支纖維,
最後分為左、右束支。
6.冠狀竇:位於心臟膈面,左心房與左心室之間的冠狀溝內,收集心臟大部分的靜脈
血,主要接受心大、中、小靜脈。
7.動脈韌帶:在肺動脈分叉處稍左側有一纖維性結締組織索連於主動脈弓下緣,它是
胚胎時期動脈導管閉鎖後的遺跡,稱為動脈韌帶,若生後不閉鎖有血液流通則稱之為動脈導管未閉,是常見的先天性心臟病之一。
2、人體器官
運動系統
骨
一.中軸骨
(一).椎骨
包括:頸椎7塊、胸椎12塊、腰椎5塊、骶椎5塊、尾椎4塊
(二).肋骨(從第一到第十二,共12對)
(三).胸骨
(四).胸廓
二.顱骨
(一)腦顱骨
包括:額骨、篩骨、蝶骨、枕骨(各1塊)
頂骨、顳骨(各1對)
(二).面顱骨
包括:上頜骨、顴骨、鼻骨、淚骨、齶骨、下鼻甲(各1對)
下頜骨、舌骨、犁骨(各1塊)
三.附肢骨骼
(一).上肢骨(共64塊,每側各32塊)
1.肩胛骨
2.鎖骨
3.肱骨
4.前臂骨
①.橈骨
②.尺骨
5.手骨
①.腕骨(共8塊)
包括:手舟骨、月骨、三角骨、豆骨、大多角骨、小多角骨、頭狀骨、鉤骨
②.掌骨(共5塊)
③.指骨(共14塊,除拇指2塊其餘各指均為3塊)
(二).下肢骨
1.髖骨(由髂骨、恥骨、坐骨融合而成)。
2.股骨
3.髕骨
4.小腿骨
①.脛骨
②.腓骨
5.足骨
①.跗骨(共7塊)
包括:距骨、跟骨、足舟骨、骰骨(各1塊)
楔骨3塊
②.跖骨(共5塊)
③.趾骨(共14塊,除拇趾2塊其餘各趾均為3塊)
肌肉
一.頭部肌
(一).顱面肌
1.顱頂肌
2.眼周圍肌(眼輪匝肌)
3.口周圍肌(眼輪匝肌)
(二).咀嚼肌
包括:咬肌、顳肌、翼內肌、翼外肌
二.頸前外側肌
(一).頸淺層肌和頸外側肌
包括:頸闊肌、胸鎖乳突肌
(二).舌骨上肌群
包括:二腹肌、莖突舌骨肌、下頜舌骨肌、頦舌骨肌
(三).舌骨下肌群
包括:胸骨舌骨肌、胸骨甲狀肌、甲狀舌骨肌、肩胛舌骨肌
(四).椎外側肌
1.前斜角肌
2.中斜角肌
3.後斜角肌
三.軀干肌
(一).背部深層肌
1.夾肌
包括:頭夾肌、頸夾肌
2.豎脊肌
(二).枕下肌
(三).胸部肌
1.肋間肌
①.肋間外肌
②.肋間內肌
③.肋間最內肌
2.膈肌
(四).腹部肌
1.腹前外側群
①.腹外斜肌
②.腹內斜肌
③.腹橫肌
④.腹直肌
2.後群
包括:腰大肌、腰方肌
(五).盆部肌
包括:肛提肌、尾骨肌、梨狀肌、閉孔內肌
四.上肢肌
(一).連接上肢與脊柱的肌
1.斜方肌
2.背闊肌
3.菱形肌
4.肩胛提肌
(二).連接上肢與胸壁的肌
1.胸大肌
2.胸小肌
3.前鋸肌
(三).肩胛部肌
1.三角肌
2.岡上肌
3.岡下肌
4.小圓肌
5.大圓肌
6.肩胛下肌
(四).上肢肌
1.前群
①.喙肱肌
②.肱二頭肌
③.肱肌
2.後群(為肱三頭肌)
(五).前臂肌
1.前群第一層
①.肱橈肌
②.旋前圓肌
③.橈側腕屈肌
④.掌長肌
⑤.尺側腕屈肌
2.前群第二層(為指淺屈肌)
3.前群第三層
包括:拇長屈肌、指深屈肌
4.前群第四層(為旋前方肌)
5.後群淺層
①.橈側腕長伸肌
②.橈側腕短伸肌
③.指伸肌
④.小指伸肌
⑤.尺側腕伸肌
6.後群深層
①.旋後肌
②.拇長展肌
③.拇短伸肌
④.拇長伸肌
⑤.示指伸肌
(六).手肌
1.外側群(為大魚肌)
2.內側群(為小魚肌)
3.中間群(包括:骨間肌7塊、蚓狀肌4塊)
五.下肢肌
(一).髂區肌
1.髂腰肌
2.腰小肌
(二).臀肌和大腿肌
1.臀肌
包括:臀大肌、臀中肌、臀小肌、梨狀肌
2.大腿肌
①.前群
包括:闊筋膜張肌、縫匠肌、股四頭肌
②.內側群
包括:股薄肌、恥骨肌、長收肌、短收肌、大收肌
③.後群
包括:股二頭肌、半腱肌、半膜肌
(三).小腿肌
1.前群
包括:脛骨前肌、拇長伸肌、趾長伸肌
2.外側群
包括:腓骨長肌、腓骨短肌
3.後群
①.後群淺層
包括:小腿三頭肌、比目魚肌
②.後群深層
包括:趾長屈肌、脛骨後肌、拇長屈肌
(四).足肌
1.足背肌
2.足底肌
3.足固有肌
消化系統
一.口腔
(一).口腔黏膜
(二).口唇與頰
(三).牙齦
(四).齶
(五).牙
(六).舌
二.唾液腺
(一).腮腺
(二).下頜下腺
(三).舌下腺
三.咽
(一).鼻咽
(二).口咽
(三).喉咽
四.消化管
(一)食管
(二).胃
(三).小腸
1.十二指腸
2.空腸
3.回腸
4.盲腸
5.闌尾
6.結腸
7.直腸
8.肛管
五.消化腺
(一).胰
(二).肝
(三)肝外膽道
1.肝總管
2.膽囊
3.膽總管
六.腹膜
(一)腹膜腔
(二).腹膜隱窩
1.肝腎隱窩
2.陷凹
(三).網膜
1.小網膜
2.大網膜
3.網膜囊
七.系膜
(一).腸系膜
(二).闌尾系膜
(三).橫結腸系膜
(四).乙狀結腸系膜
八.韌帶
(一).肝的韌帶
1.鐮狀韌帶
2.冠狀韌帶
3.三角韌帶
4.肝圓韌帶
(二).脾的韌帶
1.胃脾韌帶
2.脾腎韌帶
呼吸系統
一.鼻
(一).外鼻
(二).鼻腔
1.鼻前庭
2.固有鼻腔
(三).鼻旁竇
1.上頜竇
2.額竇
3.蝶竇
4.篩竇
二.喉
(一).喉的軟骨
1.甲狀軟骨
2.環狀軟骨
3.勺狀軟骨
4.會厭軟骨
(二).喉的連接
1.環勺關節
2.環甲關節
3.彈性圓錐
4.甲狀舌骨膜
(三).喉肌
(四)喉腔
(五).喉黏膜
三.氣管和主支氣管
(一).氣管
(二).主支氣管
1.右主支氣管
2.左主支氣管
四.肺(左右各一)
五.胸膜
(一).胸膜的分部
1.臟胸膜
2.壁胸膜
(二)壁胸膜的分部
1.胸膜頂
2.肋胸膜
3.膈胸膜
泌尿系統
一.腎(左右各一)
(一).結構
1.腎小盞
2.腎大盞
3.腎盂
(二).腎的被膜
1.纖維囊
2.脂肪囊
3.腎筋膜
二.輸尿管(左右各一)
三.膀胱
四.尿道
脈管系統
一.心血管系統
(一).血管的種類
1.動脈
包括:大動脈、中動脈、小動脈、微動脈
2.毛細血管
3.靜脈
包括:大靜脈、中靜脈、小靜脈、微靜脈
(二).心
1.心壁
包括:心內膜、心肌膜、心外膜
2.心骨骼
包括:纖維三角2個(即:左、右纖維三角)
瓣環4個(即:肺動脈瓣環、主動脈瓣環、二尖瓣環、三尖瓣環)
3.心間隔
包括:房間隔、室間隔
4.心的內腔
①.右心房
包括:固有心房、腔靜脈竇
②.右心室
包括:右心室流入道、右心室流出道
③.左心房
包括:左心耳、左心房竇
④.左心室
包括:左心室流入道、左心室流出道
5.心的傳導系
①.竇房結
②.房室結
包括:前結間束、中結間束、後結間束
③.房室束
包括:左束支、右束支、浦肯野纖維網
(三).心的血管
1.冠狀動脈
①.左冠狀動脈
包括:前室間支、旋支
②.右冠狀動脈
包括:後室間支、左室後支
2.心的靜脈
①.心最小靜脈
②.心前靜脈
③.冠狀竇
包括:心大靜脈、心中靜脈、心小靜脈
(四).心包
1.纖維心包
2.漿膜心包
3.心包竇
(五).動脈
1.肺動脈干
①.左肺動脈
②.右肺動脈
2.主動脈
①.升主動脈
②.主動脈弓
包括:頭臂干、左頸總動脈、左鎖骨下動脈
③.頭臂干
包括:右頸總動脈、右鎖骨下動脈
3.頭頸部的動脈
①.頸總動脈
包括:頸內動脈、頸外動脈
②.頸外動脈
向前發出:甲狀腺上動脈、面動脈、舌動脈
向後發出:枕動脈、耳後動脈
自內側壁發出:咽升動脈
終末支是:上頜動脈、顳淺動脈
③.頸內動脈(入顱腔)
4.上肢的動脈
①.鎖骨下動脈
包括:椎動脈、胸廓內動脈、甲狀頸干
②.腋動脈
包括:胸肩峰動脈、胸外側動脈、肩胛下動脈、旋肱後動脈
③.肱動脈
包括:橈動脈、尺動脈
④.橈動脈
包括:掌淺支、拇主要動脈
⑤.尺動脈
包括:骨間總動脈、掌深支
⑥.掌淺弓、掌深弓
5.軀乾的動脈
①.胸主動脈
a.壁支
包括:肋間後動脈、膈上動脈
b.臟支
包括:支氣管支、心包支、食管支
②.腹主動脈
a.壁支
包括:膈下動脈、腰動脈、骶正中動脈
b.臟支
成對的臟支:腎上腺中動脈、腎動脈、睾丸動脈
不成對的臟支:腹腔干、腸系膜上動脈、腸系膜下動脈
6.盆部的動脈
①.髂總動脈
包括:髂內動脈、髂外動脈
②.髂內動脈
a.壁支
包括:髂腰動脈、骶外側動脈、臀上動脈、閉孔動脈
b.臟支
包括:膀胱下動脈、直腸下動脈、子宮動脈、陰部內動脈
③.髂外動脈
包括:腹壁下動脈、旋髂深動脈
7.下肢的動脈
①.股動脈
包括:股深動脈、腹壁淺動脈、旋髂淺動脈
②.腘動脈
包括:脛前動脈、脛後動脈
③.脛前動脈
④.脛後動脈
包括:腓動脈、足底內側動脈、足底外側動脈
⑤.足背動脈
包括:弓狀動脈、足底深支、第一趾背動脈、足底弓
⑥.足底弓
(六).靜脈
1.肺循環的靜脈
包括:左肺上、下靜脈,右肺上、下靜脈
2.體循環的靜脈
①上腔靜脈系
接納:
a.頭臂靜脈(接納:椎靜脈、胸廓內靜脈、甲狀腺下靜脈、肋間最上靜脈)
b.頭頸部的靜脈 接納:
I. 頸內靜脈(接納:顱骨、腦、面、淺部和頸部大部分區域的靜脈)
即:顱內屬支
顱外屬支(接納:面靜脈、下頜後靜脈、舌靜脈、咽靜脈、甲狀腺上、中靜脈)
II. 頸外靜脈
III.鎖骨下靜脈
C.上肢的靜脈
包括:上肢的淺靜脈(接納:頭靜脈、貴要靜脈、肘正中靜脈)
上肢的深靜脈(接納:腋靜脈)
d.胸部的靜脈
包括:胸腹壁靜脈、奇靜脈、半奇靜脈、副半奇靜脈、脊柱的靜脈(接納:椎內靜脈叢、椎外靜脈叢)
②.下腔靜脈系
接納:
a.下腔靜脈
b.髂總動脈 接納:(髂內靜脈、髂外靜脈)
c.下肢的靜脈
包括:下肢淺靜脈(接納:小隱靜脈、大隱靜脈)
下肢深靜脈(接納:腘靜脈)
d.下腔靜脈的屬支
包括:壁支(接納:膈下靜脈、腰靜脈)
臟支(接納:睾丸靜脈、卵巢靜脈、腎靜脈、腎上腺靜脈、肝靜脈)
e.肝門靜脈系統
肝門靜脈的主要屬支(接納:腸系膜上、下靜脈、胃左、右靜脈、膽囊靜脈、附臍靜脈)
二.淋巴系統
(一).淋巴組織
(二).淋巴管道
1.毛細淋巴管
2.淋巴管
3.淋巴干
①.左、右頸干
②.左、右鎖骨下干
③.左、右支氣管縱隔干
④.左、右腰干
⑤.腸干
4.淋巴導管
①.右淋巴導管
包括:右頸干、右鎖骨下干、右支氣管縱隔干
②.胸導管
(三).淋巴器官
包括:淋巴結、扁桃體、脾和胸腺
(四).全身各部的淋巴結
【頭頸部的淋巴結】
1.頭部的淋巴結
①.枕淋巴結
②.乳突淋巴結
③.腮腺淋巴結
④.下頜下淋巴結
⑤.頦下淋巴結
2.頸部的淋巴結
①.頸前淋巴結
②.頸外側淋巴結
a.頸外側淺淋巴結
b.頸外側深淋巴結
包括:咽後淋巴結、頸內二腹肌淋巴結(角淋巴結)、頸內靜脈肩胛舌骨肌淋巴結、鎖骨上淋巴結
【上肢的淋巴結】
1.肘淋巴結
2.腋淋巴結
①.外側淋巴結
②.胸肌淋巴結
③.肩胛下淋巴結
④.中央淋巴結
⑤.尖淋巴結
【胸部的淋巴結】
1.胸壁淋巴結
①.胸骨旁淋巴結
②.肋間淋巴結
③.膈上淋巴結
2.胸腔臟器淋巴結
①.縱隔前淋巴結
②.縱隔前淋巴結
③.氣管、支氣管和肺淋巴結
包括:肺門淋巴結、氣管、支氣管淋巴結、氣管旁淋巴結
【腹部的淋巴結】
1.腹壁的淋巴結
2.腹腔不成對臟器的淋巴結
①.沿腹腔干及其分支排列的淋巴結
②.沿腸系膜上動脈及其分支排列的淋巴結
③.沿腸系膜下動脈及其分支排列的淋巴結
【盆部的淋巴結】
1.髂外淋巴結
2.髂內淋巴結
3.骶淋巴結
【下肢的淋巴結】
1.腘淋巴結
2.腹股溝淋巴結
包括:腹股溝淺淋巴結、腹股溝深淋巴結
我打了很長時間才打了這些,由於百度字數的限制就寫到這吧,醫學是一門非常深奧學科不是一月兩月就能講的完的,你要是對醫學很感興趣,你可以去報考醫學專業,希望我寫的這些對你有所幫助。要是在醫學上有什麼不清楚的,還可以請教本人。
謝謝!
3、人體里的所有器官
你這個問題太寬泛了
所有的人體器官如下
運動系統
骨
一.中軸骨
(一).椎骨
包括:頸椎7塊、胸椎12塊、腰椎5塊、骶椎5塊、尾椎4塊
(二).肋骨(從第一到第十二,共12對)
(三).胸骨
(四).胸廓
二.顱骨
(一)腦顱骨
包括:額骨、篩骨、蝶骨、枕骨(各1塊)
頂骨、顳骨(各1對)
(二).面顱骨
包括:上頜骨、顴骨、鼻骨、淚骨、齶骨、下鼻甲(各1對)
下頜骨、舌骨、犁骨(各1塊)
三.附肢骨骼
(一).上肢骨(共64塊,每側各32塊)
1.肩胛骨
2.鎖骨
3.肱骨
4.前臂骨
①.橈骨
②.尺骨
5.手骨
①.腕骨(共8塊)
包括:手舟骨、月骨、三角骨、豆骨、大多角骨、小多角骨、頭狀骨、鉤骨
②.掌骨(共5塊)
③.指骨(共14塊,除拇指2塊其餘各指均為3塊)
(二).下肢骨
1.髖骨(由髂骨、恥骨、坐骨融合而成)。
2.股骨
3.髕骨
4.小腿骨
①.脛骨
②.腓骨
5.足骨
①.跗骨(共7塊)
包括:距骨、跟骨、足舟骨、骰骨(各1塊)
楔骨3塊
②.跖骨(共5塊)
③.趾骨(共14塊,除拇趾2塊其餘各趾均為3塊)
肌肉
一.頭部肌
(一).顱面肌
1.顱頂肌
2.眼周圍肌(眼輪匝肌)
3.口周圍肌(眼輪匝肌)
(二).咀嚼肌
包括:咬肌、顳肌、翼內肌、翼外肌
二.頸前外側肌
(一).頸淺層肌和頸外側肌
包括:頸闊肌、胸鎖乳突肌
(二).舌骨上肌群
包括:二腹肌、莖突舌骨肌、下頜舌骨肌、頦舌骨肌
(三).舌骨下肌群
包括:胸骨舌骨肌、胸骨甲狀肌、甲狀舌骨肌、肩胛舌骨肌
(四).椎外側肌
1.前斜角肌
2.中斜角肌
3.後斜角肌
三.軀干肌
(一).背部深層肌
1.夾肌
包括:頭夾肌、頸夾肌
2.豎脊肌
(二).枕下肌
(三).胸部肌
1.肋間肌
①.肋間外肌
②.肋間內肌
③.肋間最內肌
2.膈肌
(四).腹部肌
1.腹前外側群
①.腹外斜肌
②.腹內斜肌
③.腹橫肌
④.腹直肌
2.後群
包括:腰大肌、腰方肌
(五).盆部肌
包括:肛提肌、尾骨肌、梨狀肌、閉孔內肌
四.上肢肌
(一).連接上肢與脊柱的肌
1.斜方肌
2.背闊肌
3.菱形肌
4.肩胛提肌
(二).連接上肢與胸壁的肌
1.胸大肌
2.胸小肌
3.前鋸肌
(三).肩胛部肌
1.三角肌
2.岡上肌
3.岡下肌
4.小圓肌
5.大圓肌
6.肩胛下肌
(四).上肢肌
1.前群
①.喙肱肌
②.肱二頭肌
③.肱肌
2.後群(為肱三頭肌)
(五).前臂肌
1.前群第一層
①.肱橈肌
②.旋前圓肌
③.橈側腕屈肌
④.掌長肌
⑤.尺側腕屈肌
2.前群第二層(為指淺屈肌)
3.前群第三層
包括:拇長屈肌、指深屈肌
4.前群第四層(為旋前方肌)
5.後群淺層
①.橈側腕長伸肌
②.橈側腕短伸肌
③.指伸肌
④.小指伸肌
⑤.尺側腕伸肌
6.後群深層
①.旋後肌
②.拇長展肌
③.拇短伸肌
④.拇長伸肌
⑤.示指伸肌
(六).手肌
1.外側群(為大魚肌)
2.內側群(為小魚肌)
3.中間群(包括:骨間肌7塊、蚓狀肌4塊)
五.下肢肌
(一).髂區肌
1.髂腰肌
2.腰小肌
(二).臀肌和大腿肌
1.臀肌
包括:臀大肌、臀中肌、臀小肌、梨狀肌
2.大腿肌
①.前群
包括:闊筋膜張肌、縫匠肌、股四頭肌
②.內側群
包括:股薄肌、恥骨肌、長收肌、短收肌、大收肌
③.後群
包括:股二頭肌、半腱肌、半膜肌
(三).小腿肌
1.前群
包括:脛骨前肌、拇長伸肌、趾長伸肌
2.外側群
包括:腓骨長肌、腓骨短肌
3.後群
①.後群淺層
包括:小腿三頭肌、比目魚肌
②.後群深層
包括:趾長屈肌、脛骨後肌、拇長屈肌
(四).足肌
1.足背肌
2.足底肌
3.足固有肌
消化系統
一.口腔
(一).口腔黏膜
(二).口唇與頰
(三).牙齦
(四).齶
(五).牙
(六).舌
二.唾液腺
(一).腮腺
(二).下頜下腺
(三).舌下腺
三.咽
(一).鼻咽
(二).口咽
(三).喉咽
四.消化管
(一)食管
(二).胃
(三).小腸
1.十二指腸
2.空腸
3.回腸
4.盲腸
5.闌尾
6.結腸
7.直腸
8.肛管
五.消化腺
(一).胰
(二).肝
(三)肝外膽道
1.肝總管
2.膽囊
3.膽總管
六.腹膜
(一)腹膜腔
(二).腹膜隱窩
1.肝腎隱窩
2.陷凹
(三).網膜
1.小網膜
2.大網膜
3.網膜囊
七.系膜
(一).腸系膜
(二).闌尾系膜
(三).橫結腸系膜
(四).乙狀結腸系膜
八.韌帶
(一).肝的韌帶
1.鐮狀韌帶
2.冠狀韌帶
3.三角韌帶
4.肝圓韌帶
(二).脾的韌帶
1.胃脾韌帶
2.脾腎韌帶
呼吸系統
一.鼻
(一).外鼻
(二).鼻腔
1.鼻前庭
2.固有鼻腔
(三).鼻旁竇
1.上頜竇
2.額竇
3.蝶竇
4.篩竇
二.喉
(一).喉的軟骨
1.甲狀軟骨
2.環狀軟骨
3.勺狀軟骨
4.會厭軟骨
(二).喉的連接
1.環勺關節
2.環甲關節
3.彈性圓錐
4.甲狀舌骨膜
(三).喉肌
(四)喉腔
(五).喉黏膜
三.氣管和主支氣管
(一).氣管
(二).主支氣管
1.右主支氣管
2.左主支氣管
四.肺(左右各一)
五.胸膜
(一).胸膜的分部
1.臟胸膜
2.壁胸膜
(二)壁胸膜的分部
1.胸膜頂
2.肋胸膜
3.膈胸膜
泌尿系統
一.腎(左右各一)
(一).結構
1.腎小盞
2.腎大盞
3.腎盂
(二).腎的被膜
1.纖維囊
2.脂肪囊
3.腎筋膜
二.輸尿管(左右各一)
三.膀胱
四.尿道
脈管系統
一.心血管系統
(一).血管的種類
1.動脈
包括:大動脈、中動脈、小動脈、微動脈
2.毛細血管
3.靜脈
包括:大靜脈、中靜脈、小靜脈、微靜脈
(二).心
1.心壁
包括:心內膜、心肌膜、心外膜
2.心骨骼
包括:纖維三角2個(即:左、右纖維三角)
瓣環4個(即:肺動脈瓣環、主動脈瓣環、二尖瓣環、三尖瓣環)
3.心間隔
包括:房間隔、室間隔
4.心的內腔
①.右心房
包括:固有心房、腔靜脈竇
②.右心室
包括:右心室流入道、右心室流出道
③.左心房
包括:左心耳、左心房竇
④.左心室
包括:左心室流入道、左心室流出道
5.心的傳導系
①.竇房結
②.房室結
包括:前結間束、中結間束、後結間束
③.房室束
包括:左束支、右束支、浦肯野纖維網
(三).心的血管
1.冠狀動脈
①.左冠狀動脈
包括:前室間支、旋支
②.右冠狀動脈
包括:後室間支、左室後支
2.心的靜脈
①.心最小靜脈
②.心前靜脈
③.冠狀竇
包括:心大靜脈、心中靜脈、心小靜脈
(四).心包
1.纖維心包
2.漿膜心包
3.心包竇
(五).動脈
1.肺動脈干
①.左肺動脈
②.右肺動脈
2.主動脈
①.升主動脈
②.主動脈弓
包括:頭臂干、左頸總動脈、左鎖骨下動脈
③.頭臂干
包括:右頸總動脈、右鎖骨下動脈
3.頭頸部的動脈
①.頸總動脈
包括:頸內動脈、頸外動脈
②.頸外動脈
向前發出:甲狀腺上動脈、面動脈、舌動脈
向後發出:枕動脈、耳後動脈
自內側壁發出:咽升動脈
終末支是:上頜動脈、顳淺動脈
③.頸內動脈(入顱腔)
4.上肢的動脈
①.鎖骨下動脈
包括:椎動脈、胸廓內動脈、甲狀頸干
②.腋動脈
包括:胸肩峰動脈、胸外側動脈、肩胛下動脈、旋肱後動脈
③.肱動脈
包括:橈動脈、尺動脈
④.橈動脈
包括:掌淺支、拇主要動脈
⑤.尺動脈
包括:骨間總動脈、掌深支
⑥.掌淺弓、掌深弓
5.軀乾的動脈
①.胸主動脈
a.壁支
包括:肋間後動脈、膈上動脈
b.臟支
包括:支氣管支、心包支、食管支
②.腹主動脈
a.壁支
包括:膈下動脈、腰動脈、骶正中動脈
b.臟支
成對的臟支:腎上腺中動脈、腎動脈、睾丸動脈
不成對的臟支:腹腔干、腸系膜上動脈、腸系膜下動脈
6.盆部的動脈
①.髂總動脈
包括:髂內動脈、髂外動脈
②.髂內動脈
a.壁支
包括:髂腰動脈、骶外側動脈、臀上動脈、閉孔動脈
b.臟支
包括:膀胱下動脈、直腸下動脈、子宮動脈、陰部內動脈
③.髂外動脈
包括:腹壁下動脈、旋髂深動脈
7.下肢的動脈
①.股動脈
包括:股深動脈、腹壁淺動脈、旋髂淺動脈
②.腘動脈
包括:脛前動脈、脛後動脈
③.脛前動脈
④.脛後動脈
包括:腓動脈、足底內側動脈、足底外側動脈
⑤.足背動脈
包括:弓狀動脈、足底深支、第一趾背動脈、足底弓
⑥.足底弓
(六).靜脈
1.肺循環的靜脈
包括:左肺上、下靜脈,右肺上、下靜脈
2.體循環的靜脈
①上腔靜脈系
接納:
a.頭臂靜脈(接納:椎靜脈、胸廓內靜脈、甲狀腺下靜脈、肋間最上靜脈)
b.頭頸部的靜脈 接納:
I. 頸內靜脈(接納:顱骨、腦、面、淺部和頸部大部分區域的靜脈)
即:顱內屬支
顱外屬支(接納:面靜脈、下頜後靜脈、舌靜脈、咽靜脈、甲狀腺上、中靜脈)
II. 頸外靜脈
III.鎖骨下靜脈
C.上肢的靜脈
包括:上肢的淺靜脈(接納:頭靜脈、貴要靜脈、肘正中靜脈)
上肢的深靜脈(接納:腋靜脈)
d.胸部的靜脈
包括:胸腹壁靜脈、奇靜脈、半奇靜脈、副半奇靜脈、脊柱的靜脈(接納:椎內靜脈叢、椎外靜脈叢)
②.下腔靜脈系
接納:
a.下腔靜脈
b.髂總動脈 接納:(髂內靜脈、髂外靜脈)
c.下肢的靜脈
包括:下肢淺靜脈(接納:小隱靜脈、大隱靜脈)
下肢深靜脈(接納:腘靜脈)
d.下腔靜脈的屬支
包括:壁支(接納:膈下靜脈、腰靜脈)
臟支(接納:睾丸靜脈、卵巢靜脈、腎靜脈、腎上腺靜脈、肝靜脈)
e.肝門靜脈系統
肝門靜脈的主要屬支(接納:腸系膜上、下靜脈、胃左、右靜脈、膽囊靜脈、附臍靜脈)
二.淋巴系統
(一).淋巴組織
(二).淋巴管道
1.毛細淋巴管
2.淋巴管
3.淋巴干
①.左、右頸干
②.左、右鎖骨下干
③.左、右支氣管縱隔干
④.左、右腰干
⑤.腸干
4.淋巴導管
①.右淋巴導管
包括:右頸干、右鎖骨下干、右支氣管縱隔干
②.胸導管
(三).淋巴器官
包括:淋巴結、扁桃體、脾和胸腺
(四).全身各部的淋巴結
【頭頸部的淋巴結】
1.頭部的淋巴結
①.枕淋巴結
②.乳突淋巴結
③.腮腺淋巴結
④.下頜下淋巴結
⑤.頦下淋巴結
2.頸部的淋巴結
①.頸前淋巴結
②.頸外側淋巴結
a.頸外側淺淋巴結
b.頸外側深淋巴結
包括:咽後淋巴結、頸內二腹肌淋巴結(角淋巴結)、頸內靜脈肩胛舌骨肌淋巴結、鎖骨上淋巴結
【上肢的淋巴結】
1.肘淋巴結
2.腋淋巴結
①.外側淋巴結
②.胸肌淋巴結
③.肩胛下淋巴結
④.中央淋巴結
⑤.尖淋巴結
【胸部的淋巴結】
1.胸壁淋巴結
①.胸骨旁淋巴結
②.肋間淋巴結
③.膈上淋巴結
2.胸腔臟器淋巴結
①.縱隔前淋巴結
②.縱隔前淋巴結
③.氣管、支氣管和肺淋巴結
包括:肺門淋巴結、氣管、支氣管淋巴結、氣管旁淋巴結
【腹部的淋巴結】
1.腹壁的淋巴結
2.腹腔不成對臟器的淋巴結
①.沿腹腔干及其分支排列的淋巴結
②.沿腸系膜上動脈及其分支排列的淋巴結
③.沿腸系膜下動脈及其分支排列的淋巴結
【盆部的淋巴結】
1.髂外淋巴結
2.髂內淋巴結
3.骶淋巴結
【下肢的淋巴結】
1.腘淋巴結
2.腹股溝淋巴結
包括:腹股溝淺淋巴結、腹股溝深淋巴結
4、腰部肌肉示意圖!
腰部肌肉示意圖如下:(4)大圓肌韌帶擴展資料:
背闊肌是背部最重要的肌肉,鍛煉背部的重點。其他背部小肌包括:菱形肌(Rhomboids)、大圓肌(Teres Major)、小圓肌(Teres Minor)、岡下肌(Infraspinatus)等。
肌肉群是指相同或鄰近部位肌肉組成的功能統一的群體。了解人體各部位肌肉群的目的,是為了弄明白每肌肉在類型、作用及功能等方面的不同區別,從而做到正確完成各種健美動作,促進各部位肌肉的發展,增大肌肉塊的體積,使肌肉隆起,線條清晰。
肌肉在人的身體中分布很廣泛,全身約有520塊肌肉,幾乎占體重的40—50%,可見人體肌肉是身體的主體。其名稱一般來說都是按肌肉的類型、形狀、位、功能等分類起名。
參考資料:網路-肌肉群
5、怎樣鍛煉岡下肌
樓主:不能。 啞鈴劃船是單手做的,想必你已經知道鍛煉的方法了,不過洋注意在提拉啞鈴時要與身體保持一定具體,不要藉助於其他肌肉。做的時候要仰頭。 啞鈴劃船很不錯,可以鍛煉到很多很細小的肌肉,能鍛煉到斜方肌、大菱形肌、背闊肌、大圓肌、三頭肌的三個頭、二頭肌的部分肌肉,小圓肌、岡下肌、岡上肌不在能鍛煉的行列。 要想都鍛煉上,你可以選擇做杠鈴劃船,就都能鍛煉了。
6、人體各個部分肌肉的英文
斜方肌:Trapezius
三角肌:Deltoids
肱二頭肌:Biceps
肱三頭肌:Triceps
肱橈肌:Brachioradialis
胸大肌:Pectoralis Major
背闊肌:Latissimus Dorsi
菱形肌:Rhomboids
前鋸肌:Serratus Anterior
腹直肌:Rectus Abdominus
腹斜肌:Obliques
腹橫肌:Tranverse Abdominus
豎脊肌:Erector Spinae
髂腰肌:Iliopsoas
臀肌:Gluteals
股後肌群:Hamstrings
股四頭肌:Quadriceps
闊筋膜張肌:Tensor Fascia Latae
內收肌群:Adctors
脛骨前肌:Anterior Tibialis
腓腸肌:Gastrocnemius
比目魚肌:Soleus
提肩胛肌:Levator Scapulae
胸小肌:Pectoralis Minor
鎖骨下肌:Subcavius
喙肱肌:Coracobrachialis
大圓肌:Teres Major
肩胛下肌:Supraspinatus
小圓肌:Teres Minor
棘下肌:Infraspinatus
棘上肌:Subscapularis
肘肌: Anconeus
肱肌:Brachialis
旋外肌:Supinator
旋前圓肌:Pronator Teres
頸長肌:Longus Colli
頭長肌:Logus Capitis
頭直前肌:Rectus Capitis Lateralis
(6)大圓肌韌帶擴展資料:
肌肉的構造為:
肌肉→肌束→肌纖維(肌細胞)→肌原纖維→肌節(肌動蛋白、肌球蛋白)。
每根肌纖維是由較小的肌原纖維組成的。每根肌原纖維,則由纏在一起的兩種絲狀蛋白質(肌凝蛋白和肌動蛋白)組成。
這就是肌肉的最基本單位,那些大力士們的大塊大塊的肌肉,全是由這兩種小得根本無法想像的蛋白組合成的,當它們聯合起來以後,就能做出驚天動地的動作來。人就是靠這些肌肉一點一點地改變了地球的面貌。
肌肉的分類:
健身者通過鍛煉增加肌肉力量時,鍛煉的就是骨骼肌。
骨骼肌附著在骨骼上且成對出現:一塊肌肉朝一個方向移動骨頭,另外一塊朝相反方向移動骨頭。
這些肌肉通常隨意志收縮,意味著想要收縮它們時,神經系統會指示它們這樣做。骨骼肌可以做短暫單次收縮(顫搐)或長期持續收縮(破傷風)。
紅、白肌纖維
人體的骨骼肌可以分為紅肌和白肌兩種纖維。紅肌纖維依靠血紅蛋白持續供氧運動,進行較長時間的收縮和拉伸,從而使我們進行日常行為活動。而白肌纖維則(多在緊急情況下)依靠內部快速化學反應迅速伸縮,其特點是持續、反應時間短,其反應時間是紅肌纖維的四分之一。
平滑肌
存在於消化系統、血管、膀胱、呼吸道和女性的子宮中。平滑肌能夠長時間拉緊和維持張力。這種肌肉不隨意志收縮,意味著神經系統會自動控制它們,而無需人去考慮。例如,胃和腸中的肌肉每天都在執行任務,但人們一般都不會察覺到。
心肌
只存在於心臟,它最大的特徵是耐力和堅固。它可以像平滑肌那樣有限地伸展,也可以用像骨骼肌那樣的力量來收縮。它只是一種顫搐肌肉並且不隨意志收縮。心肌有固定的收縮規律從而產生心跳。正常人的起搏細胞正常,心肌收縮規律一定,起搏細胞出現異常,心肌收縮規律會發生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