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闡述膈的結構及構成?
封閉胸廓下口,介於胸腔和腹腔之間,為圓頂形扁薄的闊肌。其周圍為肌質部,起自胸廓下口內面及腰椎前面,各部肌束向中央集中移行於中心腱。
膈上有三個裂孔: [1]主動脈裂孔在膈與脊柱之間,有主動脈及胸導管通過; [2]食管裂孔位於主動脈裂孔的左前方,有食管及迷走神經通過; [3]腔靜脈孔位於食管裂孔右前方的中心腱內,有下腔靜脈通過。 膈為一向上隆凸的薄肌,位於胸、腹腔之間,封閉胸廓下口。膈穹窿右高左低,最高點分別位於右第4,左第5肋間隙,膈上面覆以隔胸膜筋膜、壁胸膜或心包壁層, 隔著胸膜與肺底相鄰,中央部與心包愈著。膈下面右半與右半肝在內葉,隔下面左半與肝左外葉、胃和脾相鄰。 膈中央部為腱膜,稱中心腱,周圍部為肌纖維。根據肌纖維起始部位不同分為胸骨部、肋部和腰部。腰部內側份的肌纖維形成左腳和右腳,中間份纖維起自第2腰椎體側面,外側份纖維起自內、外側弓狀韌帶。內側弓狀韌帶為張於第1、2腰椎體側面與第1腰椎橫突之間,外側弓狀動帶 為張於第1腰椎橫突與第12肋之間的腱弓。 在胸骨部與肋部之間以及肋部與腰部之間,常各有一呈三角形無肌束的小間隙,分別稱為胸肋三角和腰肋三角,為膈的薄弱區。腹壁臟器有時可經此突入胸腔,形成膈疝。
2、請詳細說明膈的形態和功能
封閉胸廓下口,介於胸腔和腹腔之間,為圓頂形扁薄的闊肌。其周圍為肌質部,起自胸廓下口內面及腰椎前面,各部肌束向中央集中移行於中心腱。
膈上有三個裂孔: [1]主動脈裂孔在膈與脊柱之間,有主動脈及胸導管通過; [2]食管裂孔位於主動脈裂孔的左前方,有食管及迷走神經通過; [3]腔靜脈孔位於食管裂孔右前方的中心腱內,有下腔靜脈通過。 膈為一向上隆凸的薄肌,位於胸、腹腔之間,封閉胸廓下口。膈穹窿右高左低,最高點分別位於右第4,左第5肋間隙,膈上面覆以隔胸膜筋膜、壁胸膜或心包壁層, 隔著胸膜與肺底相鄰,中央部與心包愈著。膈下面右半與右半肝在內葉,隔下面左半與肝左外葉、胃和脾相鄰。 膈中央部為腱膜,稱中心腱,周圍部為肌纖維。根據肌纖維起始部位不同分為胸骨部、肋部和腰部。腰部內側份的肌纖維形成左腳和右腳,中間份纖維起自第2腰椎體側面,外側份纖維起自內、外側弓狀韌帶。內側弓狀韌帶為張於第1、2腰椎體側面與第1腰椎橫突之間,外側弓狀動帶 為張於第1腰椎橫突與第12肋之間的腱弓。 在胸骨部與肋部之間以及肋部與腰部之間,常各有一呈三角形無肌束的小間隙,分別稱為胸肋三角和腰肋三角,為膈的薄弱區。腹壁臟器有時可經此突入胸腔,形成膈疝.
作用
膈為主要的呼吸肌。收縮時,圓頂下降,胸腔容積擴大,引起吸氣;舒張時,膈的圓頂上升恢復原位,胸腔容積減小,引起呼氣。膈與腹肌同時收縮,則能增加腹壓,可協助排便、嘔吐及分娩等活動。
3、肝圓韌帶切跡位於 A 肝的膈面 B 肝的臟面 C 肝前緣 D 肝後緣 E 肝門 上
C
前緣左部有肝圓韌帶切跡,右部有膽囊切跡
4、求解剖 題答案!
1E
2C
3E
4C
5B
6A
7D
8E
9B
10C
5、膈是什麼東西?
封閉胸廓下口,介於胸腔和腹腔之間,為圓頂形扁薄的闊肌。其周圍為肌質部,起自胸廓下口內面及腰椎前面,各部肌束向中央集中移行於中心腱。
膈上有三個裂孔:
[1]主動脈裂孔在膈與脊柱之間,有主動脈及胸導管通過;
[2]食管裂孔位於主動脈裂孔的左前方,有食管及迷走神經通過;
[3]腔靜脈孔位於食管裂孔右前方的中心腱內,有下腔靜脈通過。
作用:膈為主要的呼吸肌。收縮時,圓頂下降,胸腔容積擴大,引起吸氣;舒張時,膈的圓頂上升恢復原位,胸腔容積減小,引起呼氣。膈與腹肌同時收縮,則能增加腹壓,可協助排便、嘔吐及分娩等活動。
膈為一向上隆凸的薄肌,位於胸、腹腔之間,封閉胸廓下口。膈穹窿右高左低,最高點分別位於有第4、左第5肋間隙,膈上面覆以隔胸膜筋膜、壁胸膜或心包壁層, 隔著胸膜與肺底相鄰,中央部與心包愈著。膈下面右半與右半肝在內葉,隔下面左半與肝左外葉、胃和牌相鄰。
膈中央部為腱膜,稱中心腱,周圍部為肌纖維。根據肌纖維起始部位不同分為胸骨部、肋部和腰部。腰部內側份的肌纖維形成左腳和右腳,中間份纖維起自第2腰椎體側面,外側份纖維起自內、外側弓狀韌帶。內側弓狀韌帶為張於第1、2腰椎體側面與第1腰椎橫突之間,外側弓狀動帶 為張於第1腰椎橫突與第12肋之間的腱弓。隔與胸壁間夾成的窄隙是形成肋膈隱窩的基礎。
膈
①指噎膈。《素問·陰陽別論》:「一陽發病,其傳為膈。」又謂:「三陽結,謂之膈。」此處之膈,即為噎膈之簡稱。後世又以「風、癆、臌、膈」為四大證,所謂膈,與噎膈同義。參見噎膈條。
②通「格」字。《儒門事親》卷五:「《正理論》曰:格則吐逆。故膈亦當為格。」參見關格條。
③指噎塞、反胃。《雜病源流犀燭·噎塞反胃關格源流》:「噎塞,反胃,二者皆在膈間受病,故通名為膈也。」
④橫膈膜。《靈樞·經脈》:「肺手太陰之脈……上膈,屬肺。」
6、韌帶是什麼?
韌帶屬於緻密結締組織。主要可分為兩類:彈性結締組織和膠原纖維彼此交織成的不規則的緻密結締組織。彈性組織(elastic tissue)是以彈性纖維為主的緻密結締組織。粗大的彈性纖維或平行排列成束,如項韌帶和黃韌帶。韌帶白色帶狀的結締組織,質堅韌,有彈性,能把骨骼連接在一起,並能固定某些臟器如肝、脾、腎等的位置。韌帶亦稱鉸合韌帶(hinge ligament)。為軟體動物斧足類的左右兩個貝殼的連結物。一般將位於殼頂後方外面的韌帶稱外韌帶。韌帶是可彎曲,纖維樣的緻密結締組織。它附著於骨骼的可活動部分,但限制其活動范圍以免損傷。韌帶連接骨與骨,相對肌腱連接的是骨和肌肉。韌帶來自於膠原。若韌帶超過其生理范圍地被彎曲(如扭傷),可以導致韌帶的延長或是斷裂。在生物學中,貝殼類動物連接兩片殼的組織也被稱為韌帶。韌帶多位於關節周圍(囊外韌帶)或關節腔內(囊內韌帶)其走向平行抗拉伸力強並經驗具有一定的彈性位於關節囊外的韌帶或與關節囊分開或為其局部纖維的增厚或為肌腱附著的延續位於關節囊內的韌帶均有滑膜包繞。韌帶的功能為加強關節,維護關節在運動中的穩定,並限制其超越生理范圍的活動。當遭受暴力,產生非生理性活動,韌帶被牽拉而超過其耐受力時,即會發生損傷。韌帶部分損傷而未造成關節脫位趨勢者稱為捩傷。韌帶本身完全斷裂,也可將其附著部位的骨質撕脫,從而形成潛在的關節脫位、半脫位乃至完全脫位。
7、十二直腸懸韌帶名詞解釋
十二直腸懸韌帶名詞解釋
十二直腸懸韌帶: 位於第2腰椎左側的十二指腸懸肌(起自右膈腳,止於十二指腸空腸曲上部後面)和包於其下段外面的腹膜皺襞共同構成。
腹膜皺襞跨於十二指腸空腸曲左緣和橫結腸系膜根之間。韌帶有懸吊固定十二指腸的作用,是空腸起點標志。十二指腸懸韌帶位於十二指腸上襞右上方深部,由纖維組織和肌組織構成,從十二指腸空腸曲上面向上連至右膈腳,有上提和固定十二指腸空腸曲的作用。又稱屈氏韌帶,是區分上消化道和下消化道的標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