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在膝跳反射的反射弧中,感受器位於()A.膝蓋下面的韌帶B.大腦C.大腿中的肌肉D.脊
膝跳反射的感受器是位於膝蓋下方的韌帶(內有感覺神經末梢),感受了橡皮錘或手掌內側邊緣的刺激產生的神經沖動,只有叩擊膝蓋下位的韌帶時,大腿股四頭肌的肌腱和肌肉內的感受器才能接受刺激而產生興奮,興奮沿傳入神經傳到脊髓的神經中樞,神經中樞發出興奮,通過傳出神經傳到效應器,引起大腿上肌肉收縮,使小腿前伸,表現為小腿突然跳起,即膝跳反射.完成反射的過程:感受器(位於股四頭肌及肌腱內的感覺神經末梢)→傳入神經元→神經中樞(位於脊髓灰質)→傳出神經元→效應器(位於下肢的股四頭肌及其內的運動神經末梢).大腦內大腦皮層是調節人體生理活動的最高級的中樞,膝跳反射屬於低級的反射活動,不受大腦的控制.
故選:A
2、椎間孔與椎孔的區別
1.椎間孔是有相領椎骨的上下切跡共同圍城的,而錐孔是一個椎骨的椎體後面微凹陷,與椎弓共同圍城的2.椎間孔里通過的是脊神經和血管,而錐孔里通過的是脊髓.
3、髂骨在哪個位置示意圖
在扶著腰的部位就是人體的髂骨。
髂骨在身上的位置比較好找,雙手掐腰,在扶著腰的部位就是人體的髂骨,也就是腰帶穿過的腰部下方兩側的兩塊骨頭。髂骨構成了髖骨的一部分,分為髂骨體和髂骨翼兩部分,髂骨和骶髂關節面對合,共同組成了骶髂關節,髂骨的下面是股骨大轉子,在人體是比較好找的一個部位。
髂骨還是一個體表的標志,兩側髂骨上緣共同組成了髂前上棘,在兩側髂前上棘的連線中點是第四腰椎,這條線在後側是腰部穿刺的部位,在腹部是診斷胃下垂的標准線。用戶可以選擇圖片,可以更快的找到髂骨的位置。
(3)脊神經韌帶擴展資料:
骶髂部劇烈疼痛症狀的臨床表現:
1、骶髂關節附近的韌帶、肌肉或其他軟組織受第4,5腰神經,骶神經支配,當骶髂關節扭傷時可引起這些神經的反射性神經疼。
2、坐骨神經或股後側皮神經束緊貼骶髂關節和梨狀肌的前側,當骶髂關節周圍的韌帶因扭傷出血,腫脹或梨狀肌痙攣時可直接刺激神經束引起放射痛。
3、骶髂關節扭傷時合並腰骶關節扭傷也可刺激神經根引起坐骨神經痛。
4、當髖關節屈曲,膝關節伸直,腘繩肌緊張向後牽拉髂骨時,軀干脊柱及骶骨向對側前方旋轉時,則骶骨與髂骨發生方向相反的扭轉,可引起髂骨後旋移位。
4、脊膜囊神經根稍受壓,骨性椎管無明顯的狹窄,黃韌帶及後韌帶未見
椎間盤突出,得上正軌的醫院去治療,一般葯物沒什麼用,不要花冤枉錢了。平時自己要注意保養,不要負重及大幅度活動腰部,多平躺(最好睡硬板床)。
去醫院先做理療吧(牽引按摩啥的),先保守治療再說
腿痛是椎間盤壓迫到坐骨神經了,壓迫解除就不痛了(你若做牽引,症狀就會緩解)
5、臍小指部、內踝、足掌、髕韌帶和人中穴的淺或深感覺傳導至大腦皮質的過程:分別通過哪些部位的何結構傳至皮
小指(尺神經)——脊髓偰束——偰束核——間腦(丘系交叉)——內側丘系——軀體感覺中樞(對側)
內踝(脛後神經)——腓總神經——坐骨神經——脊髓薄束——薄束核——間腦(丘系交叉)——內側丘系——軀體感覺中樞(對側)
足掌——坐骨神經——薄束。。。。。。。
髕韌帶——股神經——薄束。。。。。。。
人中——面神經——面神經核——間腦——軀體感覺中樞
淺感覺:軀干、四肢的痛、溫、觸覺傳導通路/第一級感覺神經元位於脊神經節內,其樹突構成脊神經中的感覺纖維,分布在皮膚內,其軸突形成脊神經後根。後根進入脊髓後,在脊髓灰質後角更換神經元(第二級神級元)。其纖維立即斜越到對邊,痛覺與溫覺在脊髓側索上行,觸覺和壓覺在脊髓前索上行,二者共同組成脊髓丘腦束,上行至丘腦。在丘腦外側核的腹後部再次更換神經元(第三級神經元),換元後發出纖維參與組成丘腦皮質束再上行經內囊,投射至大腦皮層中央後回的上2/3軀乾和下肢的感覺區。(你問的這些部位的感覺都是淺感覺為主的)
深感覺:軀干、肢體的深感覺傳導通路第一級神經元的細胞體也位於脊神經節內,其樹突分布於肌肉、肌腱及關節內,軸突隨脊神經根進入脊髓後,在同側後索內上行組成薄束和楔束,終止於延髓的薄束核和楔束核,在此更換第二級神經元後,纖維交叉到對側,組成內側丘系。再上行經腦干到達丘腦,並在丘腦外側核的腹後部更換第三級神經元。換元後的纖維參與組成丘腦皮質束,經內囊投射至中央後回、中央前回上/2/3處和下肢運動感覺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