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韌帶 > 足內側韌帶腫

足內側韌帶腫

發布時間:2020-10-05 07:59:12

1、腳踝腫了怎麼回事

痛風!!

2、拉韌帶大腿內側淤青且腫脹,怎麼辦

只能循序漸進,逐漸加量,大腿腫痛、淤青,是身體對你提出的警告,已經超過了身體的承受能力

如果你導致局部反復的拉傷、腫脹、損傷的地方甚至會疤痕癒合,不再柔韌。

建議你科學訓練,我想你現在的情況,可能和你局部反復受傷有關系。

3、腳踝腫是什麼原因

踝關節扭傷
【概述】

在外力作用下,關節驟然向一側活動而超過其正常活動度時,引起關節周圍軟組織如關節囊、韌帶、肌腱等發生撕裂傷,稱為關節扭傷。輕者僅有部分韌帶纖維撕裂、重者可使韌帶完全斷裂或韌帶及關節囊附著處的骨質撕脫,甚至發生關節脫位。關節扭傷日常最為常見,其中以踝關節最多,其次為膝關節和腕關節。

【治療措施】

如外側韌帶損傷較輕、踝關節穩定性正常時,早期可抬高患肢,冷敷,以緩解疼痛和減少出血、腫脹。2~3天後可用理療、封閉、外敷消腫止痛化瘀葯物,適當休息,並注意保護踝部(如穿高統靴等)。如損傷較重,可用5~7條寬約2.5厘米的膠布從小腿內側下1/3經過內、外踝粘貼於小腿外側中部,膠布外用綳帶包紮。使足保持外翻位置,使韌帶鬆弛,以利癒合,固定約3周。如為內側韌帶損傷,包紮固定位置相反。

若症狀嚴重,或韌帶完全斷裂或有撕脫骨折者需用短腿石膏靴固定患足,使其保持「矯枉過正」的位置,約4~6周。可在石膏靴底部加橡皮墊或其他耐磨物以便行走。若踝部骨折塊較大,且復位不良,則應切開復位和內固定。

陳舊性外側韌帶斷裂或反復扭傷致外側韌帶過度鬆弛造成關節不穩者,可考慮用腓骨短肌腱重建外側韌帶。

關節扭傷後應及時處理,原則是制動和消腫散瘀,使損傷的組織得到良好的修復。關節積血較多者,應在無菌技術下及時抽出,以免後遺關節內粘連。韌帶斷裂或撕脫骨折而影響關節穩定者,需行手術復位修補,以免引起反復扭傷,關節軟骨損傷和創傷性關節炎

【臨床表現】

1.外側韌帶損傷

由足部強力內翻引起。因外踝較內踝長和外側韌帶薄弱,使足內翻活動度較大,臨床上外側韌帶損傷較為常見。外側韌帶部分撕裂,較多見,其臨床表現是踝外側疼痛、腫脹、走路跛行;有時可見皮下瘀血;外側韌帶部位有壓痛;使足內翻時,引起外側韌帶部位疼痛加劇。

外側韌帶完全斷裂:較少見,局部症狀更明顯。由於失去外側韌帶的控制,可出現異常內翻活動度。有時外踝有小片骨質連同韌帶撕脫,叫撕脫骨折。內翻位攝片時,脛距關節面的傾斜度遠遠超過5~10°的正常范圍,傷側關節間隙增寬。X線檢查可見撕脫骨片。

2.內側韌帶損傷

由足部強力外翻引起,發生較少。其臨床表現與外側韌帶損傷相似,但位置和方向相反。表現為內側韌帶部位疼痛、腫脹、壓痛、足外翻時,引起內側韌帶部位疼痛,也可有撕脫骨折。

4、韌帶拉傷腳踝腫起來怎麼辦?

X片沒有顯示骨折,受傷24小時之內冷敷,24小時後可以熱敷。要保持受傷部位抬高以及制動。如果疼痛明顯,可以適當服用止痛葯。

5、崴腳8天了 ,腳踝內側很腫腫成一個疙瘩的感覺 外側也腫然後淤血。只敢在地上微挪幾步 但是走路並不舒

一、正常做法是:發生扭傷後要及時到醫院,拍X光片檢查,並及時進行冷敷zd,冷敷可使局部血管收縮,限制出血和體液的滲出,延緩水腫擴散,減輕疼痛。
二、 1.扭傷後24小時內,要冰塊敷在患處在扭傷的即刻就應行冷敷。以減少血腫的形成。對患肢冰敷或者冷敷,刺激血管收縮,減少出血和滲出,以減輕扭傷部位的疼痛和腫脹。
2.24小時可以外敷,主要是活血化瘀的。這樣可以使腫脹消退、疼痛減輕。[不要太早停止冷敷而轉用熱敷,傷後兩日內每天使用冷敷至少3—4次,較嚴重傷害時建議在使用冷敷3日後、且腫脹有明顯消退時,才考慮使用熱敷。]
3.抬高患肢,高於心臟的位置,可促進血液迴流,有利於腫脹消。把傷處抬高於患者心內臟高度,可以止血止腫。
4.休息
腳崴了為什麼?正骨好的快?
1..正骨治療,是把跟骨.脛骨.腓骨錯位扶正。關節靈活度才達到正常。
2..錯位,就是骨頭位置不正。骨容與骨之間只要有輕微的錯移、不正,就會引起周圍正常軟組織緊張、紊亂,相應的肢體就會出現的痛、麻、冷等不適症狀。
3.­復位就是用手法對骨頭的錯位微調,以達到筋、腱、骨、肉之間的平衡,從而解除、減緩其緊張和疼痛。 ­

與足內側韌帶腫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