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韌帶 > 膈橫結腸韌帶

膈橫結腸韌帶

發布時間:2020-10-03 15:10:35

1、橫結腸下垂有什麼注意事項

【注意事項】:

1、切勿暴飲暴食,宜少吃多餐。戒煙酒,禁肥甘、辛辣刺激之品,宜易消化、營養豐富的食品。不要參加重體力勞動和劇烈活動,特別是進食後。飯後散步,有助本病的康復。保持樂觀情緒,勿暴怒,勿郁悶。要耐心堅持治療、食物調理和康復鍛煉,要有戰勝疾病的信心。

2、應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飲食有了,定時定量,對體瘦者,應增加營養。應積極參加體育鍛煉,如散步、練氣功、打太極拳等。治療本病,還必須保持樂觀情緒。

【橫結腸下垂】:橫結腸冗長即過去常說的脾曲綜合症,由於橫結腸過長,有的下垂至盆腔,肝、脾曲又相對固定,就在肝、脾曲位置形成銳角,排出阻力增加,大便瀦留過長時間形成便秘,時間較長的患者,橫結腸可逐漸喪失功能。

【病因】:胃下垂會引起橫結腸下垂。本病的發生多是由於膈肌懸吊力不足,肝胃,膈胃韌帶功能減退而松馳,腹內壓下降及腹肌松馳等因素導致的,以及加上體形或體質等因素,使胃呈極底低張的魚構狀,即為胃下垂所見的無張力型胃。近來有人認為,本徵發病與胃腸道激素有關。

2、橫結腸的介紹

橫結腸起自結腸右曲,向左橫行,止於結腸左曲。橫結腸由橫結腸系膜連於腹後壁,活動度大,橫結腸中部下垂至臍或低於臍平面。 

橫結腸起自結腸右曲,向左橫行,止於結腸左曲。結腸的一部分,上端與升結腸相連,橫過胃的下面,下端與降結腸相連。橫結腸由橫結腸系膜連於腹後壁,活動度大,橫結腸中部下垂至臍或低於臍平面。

橫結腸長約40—50cm,是結腸中游離度最大的部分。自結腸右睦開始,橫行於腹腔中部,於脾門下方彎成銳角,形成結腸左曲,向下續於降結腸。橫結腸全部被腹膜包繞並形成較寬的橫結腸系膜。此系膜在肝曲及脾曲逐漸變短,而中間較長,致使橫結腸作弓狀下垂。

其下垂程度可因生理情況的變化而有所差別,其最低位可達臍下,甚至可下降到盆腔。橫結腸上方有胃結腸韌帶連於胃大彎,下方續連大網膜。

(2)膈橫結腸韌帶擴展資料:

結腸右曲又稱肝曲,位於肝右曲下方和右腎下端的前方。結腸左曲又稱脾曲,其位置較結腸右曲為高,接近脾和胰尾,故結腸左曲的位置較高較深。

結腸脾曲位置約在第10—11肋平面。側方有膈結腸韌帶將其懸吊於膈肌上,後方有橫結腸系膜將其連於胰尾,是結腸中除直腸外最為固定的部分。

由於脾曲位置較高且深,上方與脾、胰緊鄰,因此在左半結腸切除時須注意對脾、胰的保護。此外,脾曲彎曲的角度一般比肝曲小,故在纖維結腸鏡檢查時,脾曲比肝曲更難通過。

3、什麼是結腸脾曲綜合征?

脾曲綜合征由於脾曲部結腸強烈的屈曲和(或)粘連而引起的腸腔良性狹窄,導致氣體或糞便積滯。

主要是由於橫結腸過長、下垂,脾曲部解剖位置過高,彎曲角度太小、急劇而導致腸腔狹窄,使腸內氣體或糞便積滯。

結腸脾曲綜合征是由於膈結腸韌帶存在解剖學異常以結腸脾曲或左結腸角的頑固性梗阻為表現的疾病,日常調整心態不宜過度緊張,不要食產氣食物、養成良好排便習慣,排便困難可給胃腸動力葯,如莫沙比利,大便秘結可服乳果糖、四磨湯、胃腸舒。腹脹可作腹部按摩熱敷。

(3)膈橫結腸韌帶擴展資料:

脾曲綜合征發病與胃腸道激素有關。在研究結腸運動與臨床症狀出現的關系中發現,飯後腹痛與膽囊收縮素(CCK)的作用有密切關系。此外,精神因素、便秘、消化不良等可誘發本徵發作。

建議柔質飲食,避免辛辣,冷涼,油膩食物,避免暴飲暴食。注意勞逸結合的。一般為需要應用手術治療的,手術治療後是可以較好的恢復的。

建議到大型醫療機構進一步檢查一下的,確定後建議進行手術治療的。應注意積極調理心情。

4、屈氏韌帶解剖位置

屈氏韌帶(又稱Treitz韌帶)也叫十二指腸懸韌帶,解剖位置在橫結腸系膜根部、第二腰椎左側。

5、十二指腸懸韌帶名詞解釋

Treitz韌帶

(十二指腸懸肌)位於第2腰椎左側的十二指腸懸肌(起自右膈腳,止於十二指腸空腸曲上部後面)和包於其下段外面的腹膜皺襞共同構成。腹膜皺襞跨於十二指腸空腸曲左緣和橫結腸系膜根之間。韌帶有懸吊固定十二指腸的作用,是空腸起點標志。十二指腸懸韌帶位於十二指腸上襞右上方深部,由纖維組織和肌組織構成,從十二指腸空腸曲上面向上連至右膈腳,有上提和固定十二指腸空腸曲的作用。又稱屈氏韌帶,是區分上消化道和下消化道的標志。

6、腹膜腔與腹腔臟器的結腸

結腸按其行程分為升結腸、橫結腸、降結腸和乙狀結腸。
(1)升結腸:始於盲腸,沿腹腔右外側區上行,至肝有葉下方轉向左,形成結腸有曲,移行於橫結腸,行程長約12~20cm。升結腸一般為腹膜間位,其後方借疏鬆結締組 織與腹後壁相貼,因此結腸病變有時累及腹膜後隙。少數人升結腸為腹膜內位,具有系膜,活動性增大。升結腸內側為右腸系膜竇及回腸腸袢;外側與腹壁間形成右結腸旁溝,上通右肝 下間隙,下通髂窩、盆腔,故肝下間隙積膿時,可沿此溝流入右髂窩與盆腔,闌尾化膿時也可向上蔓延至肝下。結腸右曲後面貼鄰右腎,內側與十二指腸相鄰,前上方有肝右葉與膽囊。右腎周圍膿腫或肝臟腫偶可潰入結腸;膽囊結石時,膽囊可與腸壁粘連,形成瘺管,結石可進入結腸。
(2)橫結腸:始於結腸右曲,向左呈下垂的弓形橫過腹腔中部,至脾前端折轉下行,形成結腸左曲,續於降結腸,一般長約40~50cm。橫結腸為腹膜內位器官, 有系膜、大網膜與其相連。橫結腸系膜根附著於十二指腸降部、胰與左腎的前面;橫結腸始末兩部系膜短,較固定,中間部系膜長,活動度大。大網膜自胃大彎下垂,向後上反折附於 橫結腸,其前葉上部構成胃結腸韌帶。橫結腸上方與肝、胃相鄰,下方與鄰空、回腸相鄰,因此,常隨腸、胃的充盈變化而升降,胃充盈或直立時,橫結腸中部大多 降至臍下,甚至垂入盆腔。結腸在曲位置高於右曲,相當於第10~11肋水平,借膈結腸韌帶附於膈下,後方貼靠胰尾與左腎,前方鄰胃大彎並為肋弓所掩蓋,因此,結腸左曲腫瘤觸診往往不易發現,應予 以注意。
(3)降結腸:始於結腸左曲,沿腹腔左外側區腹後壁下降,至左髂嵴水平續於乙狀結腸,長約25~30cm。降結腸屬腹膜間位。內側為左腸系膜竇及空腸腸袢, 外側為左結腸旁溝,此溝上端為膈結腸韌帶所阻隔,下方與盆腔相通,因此,溝內的積液只能向下流入盆腔。
(4)乙狀結腸:平左骼嵴續自降結腸,呈乙狀彎曲跨過左側髂腰肌、髂外血管、精索內血管及輸尿管前方降火盆腔,平第3骶椎續予直腸,長約40cm。乙狀結腸 屬腹膜內位,有較長的乙狀結腸系膜,活動性較大,可降入盆腔,也可移至右下腹遮蓋回盲部,增加闌尾切除術的復雜性,有時也可發生乙狀結腸扭轉。 (l)動脈:結腸的動脈包括發自腸系膜上動脈的回結腸動脈、右結腸動脈和中結腸動脈,以及發自腸系膜下動脈的左結腸動脈和乙狀結腸動脈。
1)回結腸動脈:是腸系膜上動脈右側發出的最下一條分支,在腸膜根內走向右下,接近四盲部時分為盲腸前、後動脈、闌尾動脈、回腸支與升結腸支,分別供應 盲腸、闌尾、回腸之末與升結腸的下1/3。
2)右結腸動脈:在回結腸動脈上方起於腸系膜上動脈,在壁腹膜後方右行,至升結腸內側分為升、降兩支,分別與中結腸動脈及回結腸動脈的分支吻合。升、降支再分支供應升結腸上2/3 與結腸右曲。
3)中結腸動脈:恰在胰頭下緣或穿經胰頸起於腸系膜上動脈,向右下行於橫結腸系膜偏右側份內,近結腸有曲處分為左、右兩支,營養橫結腸,並與左、右結腸動脈吻合。胰腺手術時或在 胃手術結扎大彎血管或切開橫結腸系膜時,應注意不可傷及。
4)左結腸動脈:起於腸系膜下動脈距根部2~3cm處,在壁腹膜後走向左上,分為升、降兩支,營養結腸左曲及降結腸,並分別與中結腸動脈和乙狀結腸 動脈的分支吻合。升、降結腸的動脈均從內側走向腸管,故升、降結腸手術均從腸管外側切開腹膜,游離腸管,可避免誤損血管。
5)乙狀結腸動脈:1~4支,大多2支。起於腸系膜下動脈,在乙狀結腸系膜內呈扇形分布,供應乙狀結腸,各分支間以及與左結腸動脈的降支互相吻合。 如上所述,各結腸動脈分支間依次吻合,於是在近結腸處形成一個連續的動脈弓,從四盲部至乙狀結腸與直腸移行處,稱為邊緣動脈。邊緣動脈發出許多終末支一直動脈,後者又分長、短支,短支在系膜帶處穿入腸壁,長支在漿膜下環繞腸管,至另外兩條結腸帶附近分支入腸脂垂後,穿入腸壁。結腸動脈的長、短支在穿入腸壁前很少吻合,因此, 結腸手術分離切除腸脂垂時,不可牽拉,以免將長支拉起切斷,影響腸壁供血。
(2)靜脈:結腸靜脈基本與動脈伴行。結腸左曲以上的靜脈血分別經回結腸靜脈、右結腸靜脈和中結腸靜脈匯入腸系膜上靜脈,左曲以下的靜脈則經左結腸靜脈、乙狀結腸靜脈匯入腸系膜下靜脈,最後均匯入門靜脈。 腸的淋巴管穿出腸壁後沿血管行走,行程中有四組淋巴結群。
①結腸壁上淋巴結:分布於腸壁及腸脂垂內;
②結腸旁淋巴結:位干邊緣動脈和腸壁之間;
③中間淋巴結:沿備結腸動、靜脈分布;
④腸系膜上、下淋巴結:分別位於腸系膜上、下動脈的根部。右半結腸的淋巴大部匯入腸系膜上淋巴結,左半結腸的淋巴大部匯入腸系膜下淋巴結。腸系膜上、下淋巴結的輸出管直接或經腹腔於根部的腹腔淋巴結匯入腸干。

7、十二直腸懸韌帶名詞解釋

十二直腸懸韌帶名詞解釋

十二直腸懸韌帶: 位於第2腰椎左側的十二指腸懸肌(起自右膈腳,止於十二指腸空腸曲上部後面)和包於其下段外面的腹膜皺襞共同構成。

腹膜皺襞跨於十二指腸空腸曲左緣和橫結腸系膜根之間。韌帶有懸吊固定十二指腸的作用,是空腸起點標志。十二指腸懸韌帶位於十二指腸上襞右上方深部,由纖維組織和肌組織構成,從十二指腸空腸曲上面向上連至右膈腳,有上提和固定十二指腸空腸曲的作用。又稱屈氏韌帶,是區分上消化道和下消化道的標志。

與膈橫結腸韌帶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