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經常掉下巴是怎麼回事,怎麼辦?
顳下頜關節脫位的家庭防治 顳下頜關節脫位的家庭防治 顳下頜(俗稱下巴)關節脫位是臨床常見多發病,好發於中老年人,多是由於下頜骨髁狀突在張開運動中,超越了關節結節而不能自行回復原位者。根據發病緩急而分為急性顳下頜關節脫位和慢性脫位;反復發生則稱習慣性脫位;按其脫位發生部位又可分單側性和雙側性脫位;按髁狀突移位之方向則又前方脫位、後方脫位、側方脫位和上方脫位。其中雙側脫位最為常見。民間統稱「下巴掉了」。 病因多為關節部或下頜部突然受暴力,有時在拔牙或施行口腔手術、咽喉部手術、插管麻醉迫使張口用力過猛等均可致顳下頜關節脫位;亦有因關節韌帶鬆弛、打呵欠等張大口時發生此症。 本病主要症狀:病人口半開,閉不住也張不開,口水直流,言語不清,咀嚼、吞咽障礙。因下頜骨向前移位,兩頰變平臉形變長,關節附近疼痛或腫脹,耳屏前凹陷明顯,在顴弓下方可觸及移位之髁狀突。 本病不論何種脫位均可以手復位:讓病人坐手術椅或靠背椅上,固定頭部,操作者站在病人前面,肘關節與病人的下頜牙齒同高,兩臂近乎伸直,拇指裹上紗布伸入病人口內並置於下頜磨牙(俗稱大牙)的上面,其餘四指握住下頜骨(下巴)體部,拇指逐漸用力壓下頜骨向下,在拇指下壓的同時其餘四指同時用力將頦部(下巴部位)緩慢向前旋轉向後推下頜骨至關節凹內,這時往往可聽到關節復位時的彈跳聲。術後的拇指必須在關節復位的瞬間迅速向頰側移開以防手指被咬傷。 制動措施:關節復位後為使受傷之韌帶和關節囊得以修復並防止慢性脫位,必須將下頜制動2-3周,同時囑病進飲軟食,面部還應用顱頜綳帶固定以限制下頜的開口度不超過1公分。習慣性脫位者復位後應在關節囊前部注射硬化劑使其產生疤痕,限制下頜運動,以防下頜關節反復發生脫位(此法應在醫院進行)。 http://www.wfcms.org/medicine/yybj/load.asp?id=686 咬肌鍛煉治療習慣性顳下頜關節脫位 自1994年至1998年,作者對30例習慣性顳下頜關節脫位(TMJHD)患者行咬肌鍛煉觀察,現報告如下。 1.一般資料:本組30例患者,男12例,女18例,年齡21~75歲,平均年齡58.5歲。其中無牙頜患者11例,深覆牙合9例,單側偏嚼習慣者4例,開口過大且無明顯牙合因素者5例,1例原因未確定。所有患者均無面癱發生。就診時病期均在1個月以上,最長達5年。發病頻率一般每日1~3次,最多可達7次。 2.咬肌鍛煉方法:首先必須排除TMJ炎症存在,就位活動義齒,舌尖舔上齶,下頜處於息止頜位;再將雙手置於雙側面部,使拇指位於咬肌區,餘4指指腹放在顳部,勿加壓按摩,目的是感知鍛煉時雙側肌肉收縮情況,以保證雙側咬合力均衡。然後盡可能使下頜處於正中關系位,上下頜牙齒保持相對靜止,空咬牙30~60次,每秒鍾1次,覺疲勞酸痛後停止。注意雙側咬合力要均衡、適中,鍛煉完畢可輔以TMJ及周圍肌肉按摩數下,以減輕酸痛感,亦或小開口運動數下以松馳咬合肌群。平時的開口度應限制在2cm以內。每日鍛煉3次,主要在早晨起床後、午飯後及晚上臨睡前進行。每療程為3個月。…… http://www.wanfangdata.com.cn/qikan/periodical.Articles/xdkqyxzz/xdkq2001/0103/010343.htm
2、顳下頜關節主要韌帶的附著及其功能
好專業的問題,兄弟在讀研還是讀博啊?這問題恐怕能答出來的人還真不多,嘿嘿。
答案:
1 顳下頜韌帶:
淺層起於顴弓,向下、後呈扇形集中止於髁突頸部的外側和後緣。深層起於關節結節,水平向後止於髁突外側和關節盤外側。
功能:左右一對可防止關節向側方脫位,只允許髁突向前滑動,限制過度向下、後運動。
2 蝶下頜韌帶:
起於蝶骨角棘,止於下頜小舌。
功能:髁突向前滑動時,顳下頜韌帶鬆弛,下頜主要有蝶下頜韌帶懸掛,有保護進入下頜孔的血管和神經的作用。
3 莖突下頜韌帶:
起於莖突,止於下頜角和下頜支後緣,部分韌帶止於翼內肌的筋膜。
功能:防止下頜過度向前移位。
3、顳下頜關節的組成部分
顳下頜關節由下頜骨髁突、顳骨關節面、居於二者之間的關節盤、關節周圍的關節囊和關節韌帶(顳下頜韌帶、蝶下頜韌帶、莖突下頜韌帶)所組成。
顳下頜關節的神經,來自咬肌神經及耳顳神經的耳前支。其血液供給來自上頜動脈、咽升動脈及耳後動脈等的分支,關節盤除其中央部分外,均有動脈供養。淋巴迴流至耳前淋巴結、腮腺深淋巴結及頸外側深淋巴結。
顳下頜關節是頜面部具有轉動和滑動運動的左右聯動關節,其解剖和運動都是人體最復雜的關節之一。
顳下頜關節的組成 顳下頜關節由下頜骨髁狀突、顳骨關節面、居於二者之間的關節盤、關節周圍的關節囊和關節韌帶組成。
4、下巴脫臼的感覺是怎麼回事?
下巴脫臼關鍵是看看顳下頜關節是不是在關節窩內。顳下頜關節(TMJ)是口腔頜面部唯一的關節,具有前伸、後退、左右移位的關節活動。其髁突是靠著顳下頜韌帶、蝶下頜韌帶、莖突下頜韌帶以及肌肉組織等固定於關節腔內。
你的情況應該不是下頜脫臼,畢竟你能張嘴。可能是你一邊的咀嚼肌,包含咬肌、顳肌、翼內肌和翼外肌,受到損傷,也有可能是不的面部神經受壓迫導致的。
沒有具體病歷,我也不好說出具體的問題。建議你去專業的口腔醫院檢查一下顳下頜關節,照個片、做個磁共振之內的。
5、顳下頜關節磨損怎麼辦
建議你趕緊去醫院吧
目的 :了解牙列重度磨損患者的臨床特點 ,探討重度磨損患者的顳下頜關節 (temporo mandibularjoint,TMJ)影像變化特徵。方法 :對 92例 (男 5 2例 ,女 4 0例 )關節門診牙列重度磨損患者的病例資料及其顳下頜關節X線片情況進行統計分析。結果 :重度磨損患者中①男性多於女性 (P <0 .0 5 ) ,30~ 5 9歲人群占 77.17%。②磨牙症和顳下頜關節紊亂症 (temporomandibulardisorders,TMD)發病率之間存在負相關關系(P <0 .0 5 )。③各組間顳下頜關節X線改變無顯著差異 (P >0 .0 5 )。④髁狀突移位與骨質改變表現呈負相關關系 (P <0 .0 5 )。結論 :①以中年人群為主體的重度磨損與磨牙症、TMD等功能紊亂性疾病的關系並不密切。②顳下頜關節X線改變並不規律
牙齒磨損 (toothwear ,TW )是指在沒有菌斑和齲病的情況下牙體硬組織喪失的現象。少量而漸進的牙齒磨耗是貫穿人一生的生理現象 ,是牙齒對於持續性咀嚼壓力刺激的一種自身調節。而重度磨損則不僅可以引起牙體硬組織大量喪失 ,導致面下 1/3變短、牙齒過敏等 ,而且還
6、下巴掉了怎麼辦
人們在打哈欠、高歌、嘔吐或咬大塊硬物等張大口動作時,會發生顳頜關節急性脫位,俗稱「掉下巴」。此時應盡快將髁狀突手法復位,否則在脫位關節周圍會逐漸有纖維組織增生,而難以用一般手法復位。
復位時,病人精神不宜緊張,放鬆肌肉。少數損傷重、脫位時間較長的病例,可先採取局部熱敷、針刺、咀嚼肌神經封閉等方法,使關節周圍肌肉鬆弛後再行復位。復位時讓病人端坐在椅子上,頭部緊靠牆壁,下牙的位置應低於術者兩臂下垂時的肘關節水平。術者站在病人的右前方進行顳頜關節前脫位口內復位。如兩側復位困難時,可先復位一側,再復位另一側。
下頜復位後,為了使關節周圍被牽拉的軟組織得到復位,病人應用顱頜彈性綳帶固定下頜骨2—3周,減少開、閉口運動,開口度不宜超過1厘米,進食半流或軟食,盡量減少咀嚼的力量和次數,食物可作成泥、漿或小塊狀等,以免加重關節的損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