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腰椎一壓縮神經粉碎性骨折及韌帶斷裂,手術後換了骨頭後打了八顆鋼釘,還有兩處裂開骨折能鑒定幾級傷殘?
只能到專門鑒定傷殘等級的醫院才行!哪裡鑒定的結果才是最真實的!有了這個結果才能去申請賠償!
2、右側磐骨腰基大腿支關節韌帶隱隱作痛,是不是韌帶撕裂?如題 謝謝了
韌帶肌肉的牽拉傷,還應該繼續理療,注意休息,暫時不要運動
3、如果腰部韌帶斷裂能恢復嗎?求說具體點 希望有醫學常識的人解答
您好,根據您的簡單描述,腰部韌帶的鍛煉需要及時的去醫院做個詳細的檢查另外及時的進行手術治療<br><br>手術縫合後,要多注意休息同時縫合兩個周以後就可以適當的進行一些功能練習,慢慢恢復韌帶的功能彈性等,結合一些熱敷和消炎止痛類葯膏的使用,謝謝
4、腰部韌帶斷了會怎麼樣?
表現:一般有腰部疼痛且壓痛與患者指出的痛點相同,疼痛部位以下腰部為主,可有牽涉痛多在臀部、大腿後部、根部、雙手扶腰,行動困難,咳嗽、噴嚏時加重站立或彎腰更明顯,久之部分患者出現腰側彎,凸向健側。
最好不要多行走,以免疼痛及病情病情加重。
可以痊癒。治療並不困難,以休息、推拿、理療、鎮痛、局部注射、鍛煉等有關綜合療法,慢性期治療必須有適當合理的治療方案,才能取得滿意效果。最起碼兩三個月。
5、如果腰部韌帶斷裂後能恢復嗎
要住院 醫生根據病情做不同的手術 最後當然能恢復
6、腳拉傷了該怎麼辦?
在體育運動中,造成人體組織或器官在解剖上的破壞和生理上的紊亂,稱為運動損傷。運動損傷多見於年輕人群,他們熱愛運動,積極參與各項體育活動,但常常因缺乏一定的運動訓練衛生知識和出現運動損傷後的應急措施,受傷後往往造成不必要的痛苦,嚴重者甚至導致終生遺憾。 從醫學的角度考慮,主動預防運動損傷與損傷後及時、正確的處理是非常重要的。那麼,如何有效預防呢?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訓練方法要合理。要掌握正確的訓練方法和運動技術,科學地增加運動量。 二、准備活動要充分。在實際工作中,我們發現不少運動損傷是由於准備活動不足造成的。因此,在訓練前做好准備活動十分必要。 三、注意間隔放鬆。在訓練中,每組練習之後為了更快地消除肌肉疲勞,防止由於局部負擔過重而出現的運動傷,組與組之間的間隔放鬆非常重要。 四、防止局部負擔過重。訓練中運動量過分集中,會造成機體局部負擔過重而引起運動傷。 五、加強易傷部位肌肉力量練習。據統計,在運動實踐中,肌肉、韌帶等軟組織的運動傷最為多見。因此,加強易傷部位的肌肉練習,對於防止損傷的發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除上述幾條外,搞好醫務監督,遵守訓練原則,加強保護,注意選擇好訓練場地,也是預防運動損傷的重要內容。 運動損傷後的有效處理可以從以下幾種情況來闡述。 一、擦傷 即皮膚的表皮擦傷。如果擦傷部位較淺,只需塗紅葯水即可;如果擦傷創面較臟或有滲血時,應用生理鹽水清創後再塗上紅葯水或紫葯水。 二、肌肉拉傷 指肌纖維撕裂而致的損傷。主要由於運動過度或熱身不足造成,可根據疼痛程度知道受傷的輕重,一旦出現疼痛感應立即停止運動,並在痛點敷上冰塊或冷毛巾,保持30分鍾,以使小血管收縮,減少局部充血、水腫。切忌搓揉及熱敷。 三、挫傷 由於身體局部受到鈍器打擊而引起的組織損傷。輕度損傷不需特殊處理,經冷敷處理24小時後可用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中成葯,加理療。 四、扭傷 由於關節部位突然過猛扭轉,造成附在關節外面的韌帶撕裂所致。多發生在踝關節、膝關節、腕關節及腰部。 1.急性腰扭傷 讓患者仰卧在墊得較厚的木床上,腰下墊一個枕頭,先冷敷後熱敷。 2.關節扭傷 踝關節、膝關節、腕關節扭傷時,將扭傷部位墊高,先冷敷2~3天後再熱敷。如扭傷部位腫脹、皮膚青紫和疼痛,可參照「肌肉拉傷」的處理。 五、脫臼 即關節脫位。一旦發生脫臼,應囑病人保持安靜、不要活動,更不可揉搓脫臼部位,妥善固定後送醫院治療。 六、骨折 常見骨折分為兩種,一種是皮膚不破,沒有傷口,斷骨不與外界相通,稱為閉合性骨折;另一種是骨頭的尖端穿過皮膚,有傷口與外界相通,稱為開放性骨折。對開放性骨折,不可用手回納,以免引起骨髓炎,應用消毒紗布對傷口作初步包紮、止血後,找木板、塑料板等將肢體骨折部位的上下兩個關節固定起來。懷疑脊柱有骨折者,需早卧在門板或擔架上,軀干四周用衣服、被單等墊好,不致移動,不能抬傷者頭部,這樣會引起傷者脊髓損傷或發生截癱。懷疑頸椎骨折時,需在頭頸兩側置一枕頭或扶持患者頭頸部,不使其在運輸途中發生晃動,再用平木板固定送醫院處理。 只要掌握了以上知識,在運動中認真防護,就可以盡可能地避免運動損傷的發生,並能在損傷後得到及時、有效的治療,減少並發症與後遺症。
麻煩採納,謝謝!
7、肌肉拉傷怎麼辦
生活中時常會出現一些損傷,如踝關節扭傷。此時,很多人會想到中醫活血祛瘀、熱敷或用手揉一下傷部。可是這不但沒加快康復,反而可能出現傷部腫脹、瘀斑等更嚴重的情況。通常,運動損傷分為急性期、緩解期和康復期,療傷也應分期進行。
急性生期:馬上冷敷20分鍾
急性期通常指傷後24或48小時內,此時受傷組織可能出血,局部出現紅熱腫痛、功能障礙等急性炎症反應。患者要停止活動,根據情況選擇冷敷、加壓包紮、抬高傷肢等處理方法。一般先冷敷後加壓包紮,也可同時進行。
冷敷一般每次20分鍾,每4小時1次;24或48小時後停止使用。包紮時可用適當厚度的棉花或海綿置於傷部,用綳帶稍加壓力包紮,並經常注意包紮部位的情況。若出現綳帶過松或過緊,須重新包紮。一般來說,加壓包紮24小時後即可拆除。
損傷後出現疼痛可使用外敷傷葯如雲南白葯(成葯)等,以迅速消腫止痛,減輕急性炎症。疼痛較重者可服止痛片如芬必得,淤血A重者可服跌打丸、七厘散等。這一時期不能熱敷,也不能按摩傷部,否則會加重出血和組織液滲出,使傷部更腫脹。
雖然傷處不能揉,但可在周圍部位循經取穴進行點按,有利於消腫止痛。如,手腕受傷腫痛,點按曲池、內關、合谷;踝部受傷,點按血海、三陰交。即便傷者或家屬不懂得穴位也沒關系,只要所按位置大概正確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