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腹股溝韌帶痛,請問是怎麼回事?
半年前,發覺左側腹股溝處有酸痛感,特別是左腳翹二郎腿時,酸痛感特強,翹不上去。而且站立時左腳向左伸直平台,那個位置也有不能拉伸的酸痛感。但可以跑,跳,走路。現在這種感覺有加強的趨勢。我今年42歲,男。平常坐得較多。去當地三甲醫院檢查,mir片顯示,骨頭狀況良好,不是股骨頭壞死。又做了核磁共振,發現有一小園點,懷疑是骨膜內血管瘤,直徑1公分。醫生說如是血管瘤不會造成我的疼痛,可能是韌帶傷疼,就即使是血管瘤造成的疼,也因以血管瘤所處的位置在股骨頭內,要手術的話,對我身體傷害大,所造成的後遺症比現在的症狀還痛苦,得不償失,就給我開了止疼葯和去風濕的葯。吃了一段時間,還是疼。後又去找一治骨傷的比較出名的個體醫生看,也說是韌帶傷,吃了中葯半月,還是酸、脹、疼。,以便醫生了解病情,給出診療建議。
2、股三角是什麼意思
股三角是人體大腿上端內側腹股溝緣,位於股前內側部上1/3,為底在上、尖朝下的三角形凹陷。由腹股溝韌帶、縫匠肌和長收肌圍成。從外向內有股神經、股動脈和股靜脈及其分支,還有股管(空隙)等結構。
股三角在大腿的前面上部,上界為腹股溝韌帶,內側界為長收肌內側緣,外側界為縫匠肌的內側緣。前壁為闊筋膜,底為髂腰肌、恥骨肌和長收肌。
股三角的結構由外向內依次為:股神經、股鞘及其包含的股動脈、股靜脈、股管和腹股溝深淋巴結、脂肪組織等。
(2)由腹股溝韌帶擴展資料
股三角組成部分:
1、腹股溝韌帶
腹股溝韌帶位於大腿與腹交界處之凹溝,髂部呈三角形,上界自髂前上棘至腹直肌外緣,內界為腹直肌外側緣,下界為腹股溝韌帶,藉以與股部相隔,為識別腹股溝疝和股疝的標記。該區各層結構薄弱,承受腹內壓力大,精索、子宮圓韌帶均從此通過,因此,為疝的好發部位。
2、縫匠肌
縫匠肌起自髂前上棘,斜向內下方,經膝關節內側,止於脛骨上端內側面。每一縫匠肌可有動脈5~13支,平均為7.6支,它們大致均勻地分布於肌的全長。縫匠肌的上部(長15厘米左右)主要由股深動脈和旋股外側動脈的分支供給。
3、腹股溝管的位置、構成和內容物
腹股溝管是腹股溝韌帶內側半上方的腹壁組織中的一個斜行裂隙,長2.5~5.0 cm。腹股溝管與腹股溝韌帶平行,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管狀結構,由內、外口和上、下、前、後四壁組成。
1.男性腹股溝管的內容
男性腹股溝管內有精索和精索被膜通過。精索稍細於小指,自腹股溝管內口延伸至睾丸後緣,是由睾丸的供血血管、淋巴管、兩支神經和輸精管等集結成束組成的。精索被膜有三層,由里向外依次是精索內筋膜、提睾肌筋膜和精索外筋膜,前兩者是精索腹股溝管段的固有被膜,後者只有腹股溝管內口以下的精索段才有的被膜。
2.女性腹股溝管的內容
女性的子宮圓韌帶、子宮圓韌帶動脈、伴隨走行的生殖股神經生殖支及淋巴管等均是腹股溝管內容物。
4、腹股溝韌帶附近可發生哪些疝
腹股溝韌帶附近可發生腹股溝疝及股疝。
腹股溝疝位於腹股溝韌帶的內上方,而股疝則位於腹股溝韌帶的下外方,腹股溝疝的疝囊只會向陰囊部擴展,而股疝無論大小都不會進入陰囊,腹股溝的突出部位為腹股溝管,而股疝的突出部位為股管,此外,腹股溝疝在臨床診斷治療等方面都有不同點,不能混淆。
腹股溝疝是指腹腔內臟器通過腹股溝區的缺損向體表突出所形成的疝,俗稱「疝氣」。根據疝環與腹壁下動脈的關系,腹股溝疝分為腹股溝斜疝和腹股溝直疝兩種。腹股溝斜疝有先天性和後天性兩種。腹股溝斜疝從位於腹壁下動脈外側的腹股溝管深環(腹橫筋膜卵圓孔)突出,向內下,向前斜行經腹股溝管,再穿出腹股溝淺環(皮下環),可進入陰囊中,占腹股溝疝的95%。右側比左側多見,男女發病率之比為15:1。腹股溝直疝從腹壁下動脈內側的腹股溝三角區直接由後向前突出,不經內環,不進入陰囊,僅占腹股溝疝的5%。老年患者中直疝發生率有所上升,但仍以斜疝為多見。若不及時治療,容易引起嚴重並發症。
5、腹股溝韌帶名詞解釋
腹外斜肌肌腱膜的下緣增厚捲曲,連於髂前上棘(Anterior superior iliac spine)與恥骨結節(pubic tubercle)之間,稱腹股溝韌帶(inguinal ligament)
6、腹股溝韌帶是什麼啊?
腹股溝韌帶 開放分類: 醫學、人體、解剖 解剖學名詞 腹外斜肌肌腱的下緣增厚捲曲,連於髂前上棘與恥骨結節之間,稱腹股溝韌帶 腹股溝韌帶內側端部分纖維增厚形成陷窩韌帶
7、有誰有關於腹股溝區的解剖視頻或者圖片,可以清楚的了解腹股溝管,股環、股管、卵圓窩和那幾個重要韌帶等
內口:精索或子宮圓韌帶穿過腹橫筋膜而形成的
一個卵圓形裂隙,即腹股溝管深環(內環
或腹環)。
外口:腹外斜肌腱膜纖維在恥骨結節上外方形成
的一個三角形裂隙,即腹股溝管淺環(外
環或皮下環)。
前壁:腹外斜肌腱膜。
後壁:腹橫筋膜。
上壁: 腹內斜肌和腹橫肌形成的弓狀下緣。
下壁:腹股溝韌帶和腔隙韌帶。
內容物:精索或子宮圓韌帶。
直疝三角(Hesselbach 三角,海氏三角)是由腹壁下動脈、腹直肌外側緣、腹股溝韌帶三者之間形成的一個三角區。
該處腹壁缺乏完整的腹肌覆蓋,且腹橫筋膜比周圍薄,故易發生疝。
由該處發生的疝稱為腹股溝直疝
股管有兩口:
上口為股環,
下口為卵圓窩 。
股管有四緣:
前緣為腹股溝韌帶,
後緣為恥骨梳韌帶,
內緣為腔隙韌帶,
外緣為股靜脈。
8、什麼是腹股溝管..
◆位置:腹前外側壁的下部,由外上斜向內下方,在腹股溝韌帶內側半的上方,長約4.5cm.管的內口稱腹股溝管深環(腹環).在腹股溝韌帶中點上方約1.5cm處,為腹橫筋膜隨精索或子宮圓韌帶向外的突口.管的外口即腹股溝管淺環(皮下環)[圖示1][圖示2].◆內容:男性有精索通過,女性有子宮圓韌帶通過.◆腹股溝管4個壁:前壁是腹外斜肌腱膜和部分腹內斜肌;後壁是腹橫筋膜和腹股溝鐮;上壁是腹內斜肌和腹橫肌的弓狀下緣;下壁為腹股溝韌帶.
9、腹股溝韌帶的名詞解釋
腹外斜肌肌腱的下緣增厚捲曲,連於髂前上棘,與恥骨結節。之間,稱 腹股溝韌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