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肱二頭肌長頭肌腱是指肩膀的哪個部位
肱二頭肌長頭肌腱起於肩胛骨盂上結節,在肱骨結節間溝與橫韌帶形成的骨纖維管道中通過。當肩關節後伸、內收、內旋時,該肌腱滑向上方;而當肩關節前屈、外展、外旋時則滑向下方。
2、肱三頭肌有哪些韌帶
肱三頭肌起點有三個頭,長頭起自肩胛骨關節盂的下方;外側頭起自肱骨後面橈神經溝的外上方;內側頭起自橈神經溝內下方,三頭合成一個肌腹,以扁腱止於尺骨鷹嘴。
3、怎樣鍛煉韌帶,韌帶分為哪些部位
韌帶:白色帶狀的結締組織,質堅韌,有彈性,能把骨骼連接在一起,並能固定某些臟器如肝、脾、腎等的位置。
亦稱鉸合韌帶(hinge-ligament)。為軟體動物斧足類的左右兩個貝殼的連結物。一般將位於殼頂後方外面的韌帶稱外韌帶.在脊椎動物中,韌帶是使各骨塊相互連結的結締組織的索狀物,與彈性纖維緊密並行。研究韌帶的稱韌帶學(syndesmology).
人體韌帶及拉傷
韌帶(拉丁語 Ligamenta,單數 Ligamentum)是可彎曲,纖維樣的緻密結締組織。它附著於骨骼的可活動部分,但限制其活動范圍以免損傷。韌帶連接骨與骨,相對肌腱連接的是骨和肌肉。韌帶來自於膠原。
韌帶損傷
疾病介紹: 膝部關節韌帶較多,對關節穩定性有重要作用。主要韌帶有:內、外側副韌帶,前後交叉韌帶和髕韌帶。
發病機理: 當膝關節微屈時,突然受到外翻或內翻應力,即可引起內側或外側副韌帶損傷,由於膝外側容易受到外力的沖擊,使膝過度外翻,故內側副韌帶損傷。部分斷裂,完全斷裂,合並半月軟骨損傷或膝交叉韌帶損傷3種類型。損傷部位可發生於韌帶本身,也可由附著處撕脫骨片或嵌入關節內。
臨床症狀: 以內副韌帶損壞傷為例,傷後膝內側腫脹、疼痛、壓痛、皮下瘀斑、活動受限,不能完全伸直。小腿被動外展時疼痛加劇。如為完全撕裂,則小腿外展范圍增加,內側關節間隙加大,有時於內側可觸知兩斷端之間的凹陷。半月軟骨或膝交叉韌帶損傷時,關節內有積血。如抽出的血液中有脂肪球,則可有撕脫骨折。
診 斷: 1、有外傷史。
2、以內側副韌帶損為例,傷後,膝內側腫脹、疼痛、壓痛,皮下瘀血斑、活動受限,不能完全伸直。
3、小腿被動外展時疼痛加劇。
4、X線拍片。
輔助檢驗: 雙膝伸直外翻位,拍正位X線片。如內側關節間隙明顯加寬,為內側副韌帶完全斷裂,或可發現脛骨棘撕脫。
治 療: 1、部分斷裂:關節內無積血,外翻位X線片顯示內側關節間隙不大,可做局部封閉、彈性綳帶加壓包紮,早期鍛煉股四頭肌或用踝上長腿石膏托固定於膝內翻和稍屈位3—4周,石膏完全乾後可開始股四頭肌鍛煉和下地行走。
2、完全斷裂:原則上應行手術治療如韌帶斷裂,可直接縫合;如骨附著處撕脫,可用鋼絲貫穿法固定或直接縫合於骨膜及軟組織上。如有撕脫骨片,則用鋼絲或螺絲釘固定。如合並半月軟骨損傷,應予以切除。合並前膝交叉韌帶損傷者,應先修補。術後石膏固定4—6周。
3、陳舊性損傷:積極堅持股四頭肌鍛煉,以增加關節穩定性。經積極鍛煉後,關節仍不穩定者可行手術修補。用闊筋膜或半腱肌,股薄肌腱代替內側副韌帶。外側副韌帶受傷機會很少,很少需要手術治療。
4、膝交叉韌帶損傷:前交叉韌帶合並脛骨棘撕脫骨折者,可用膝過伸和後推脛骨使之復位,用長腿石膏固定4—6周。對於未能復位者,應及時手術修補。將骨折片用鋼絲固定。單純韌帶斷裂者,用石膏固定。對陳舊性損傷,以保守治療為主,經鍛煉後,關節仍不穩定,亦可考慮手術修補。後交叉韌帶可不修補。
4、盂肱下韌帶的起止
盂肱韌帶:為關節囊比較緻密的部分,增強關節囊的前部.起於肱骨解剖頸的前下部,向上向內,止於關節盂的盂上粗隆及關節盂唇,分為上,中,下3束,稱為盂肱上韌帶,盂肱中韌帶及盂肱下韌帶.該韌帶處於關節囊的內面,有約束肩肱關節外旋的作用.其中以肱中韌帶最為重要.如該韌帶缺如,則關節囊的前壁薄弱而易產生關節脫位.
5、三角肌和肱二頭肌不能活動是哪裡出問題了?
一、肱二頭肌損傷肱二頭損傷的常見病症有肱二頭肌短頭腱損傷、長頭腱滑脫和長頭腱鞘炎。肱二頭肌位於上臂的前面,起始端為長、短兩個頭,長頭位於外側,以細長的腱起於肩胛骨關節盂上的盂上結節;經關節囊內沿肱骨結節間溝下降,溝的前方有肩橫韌帶附著,以防止長頭腱滑脫,此腱有懸吊肱骨頭及防止肱骨頭向外、向上移位的作用;短頭在內側,起時於肩胛骨的喙突部,在肱骨中下段與長頭匯合,形成同一肌腹,抵止於前臂上端的橈骨粗隆。該肌受肌皮神經支配,收縮時除有屈肘功能外,對肩肱頭節的前屈運動也可起到一定作用。松原市中醫院推拿按摩科趙東奇
(一)肱二頭肌短頭腱損傷
【診斷要點】
1、病史 多由上肢外展位猛力後伸,或長期用力作外展後伸活動及肩部受風著涼,而引起肱二頭肌短頭急、慢性損傷。
2、症狀 肩前部劇痛或峻痛、疼痛常在夜間加重;肩關節活動受限制,尤其是上臂在外展位後伸時痛劇。嚴重病例,傷側手不能觸及對側肩峰部,不能梳頭、系腰帶等。
3、檢查 可在傷側肩胛骨喙突處觸及該肌腱隆起、增粗、變硬和壓痛。將傷肢高舉、外展、後伸或手摸棘突等動作時,常有不同程度的受限制及肩部疼痛,肩關節詈於內收,內旋位時,則疼痛減輕。
抗阻力屈肘試驗,肩前部疼痛增劇。
【治療】
1、原則 舒筋通絡、活血化瘀,解痙止痛。
2、手法操作(分以下四個步驟)
(1)壓天鼎肩內俞法 病人取坐位。術者立其前方,一手拇指按壓傷側天鼎穴,另手多指輕扶頭部腱側將其向傷側微屈,持續半分鍾;繼之,一手健側肩部,另手拇指端壓傷側肩內俞穴(腋前縫盡頭凹陷處)半分鍾。常用於疼痛劇烈的病例。
(2)彈撥肩前理筋法 病人端坐位。術者立於傷側,用一手拇指在肩胛骨喙突處彈撥肱二頭肌短頭腱(急性撥3到5次,慢性十幾次至數十次),另手托氣傷側肘部,在彈撥的同時將上臂外展並前後活動;繼之,在上臂外展後伸位,用一手拇指順該肌纖維方向施推理滑按手法數次。急性損傷,以理筋手法為主;慢性損傷,以彈撥手法為主。
(3)屈肘抬臂頓拉法 病人端坐位。術者立於傷側(以右側為例),左手拇指壓於喙突部、手掌固定肩峰,右手握拿傷肢腕部,將肘關節屈曲、臂抬起平肩、掌心朝後,然後向右斜前四十五度方向頓拉數次。一般急性損傷頓拉次數宜少,慢性損傷可適當增加頓拉次數。
(4)摩揉病變局部法 緊接上法,病人仍取坐位。術者用左手托其肘部,將上臂稍外展,右手掌順該肌纖維方向摩揉病變局部數分鍾。急性損傷,手法宜輕;慢性損傷,手法宜重,或以熱為度。
【注意事項】
1、急性損傷 施手法後應囑病人肩部制動2到3日,以利於損傷組織修復。
2、慢性損傷 手法治療後,應讓病人主動進行肩部活動,以利於肩部功能的恢復。
3、注意肩部保溫及其它療法的配合,如中草葯熏洗或用強的松龍作痛點封閉。
(二)肱二頭肌長頭腱滑脫
【診斷要點】
1、病史 多由於先天性肱骨小結節發育不良,結節間溝變淺,或長頭腱本身及周圍肌腱、韌帶鬆弛、變性,當肩關節過度外展外旋時,致肩橫韌帶斷裂,肱二頭肌長頭腱移位於結節間溝前方或小結節內側。
2、症狀 傷後局部疼痛、腫脹,上臂呈內旋位,肘關節屈曲。病人多用健手托扶傷肢前臂,保持肘關節屈曲位以使痛肩。伸肘外旋前臂,肩部疼痛加重,若移位的長頭腱發生交鎖,則肩關節各個方向的活動功能均喪失。
3、檢查 將上臂外展外旋位時,可觸及該肌腱偏離結節間溝(多位於小結節內側),壓痛明顯;上臂由前屈位至外展外旋位時,可觸摸到長頭腱在小結節上滑動,或聞彈響聲,肩部疼痛亦加重。肩關節各個方向(除內收內旋外)的被動活動時,均可使症狀加重。
【治療】
1、原則 整復移位,舒筋止痛。
2、手法操作(分以下三個步驟)
(1)按壓缺盆巨骨法 病人端坐位。術者立其前方,用一手拇指按壓傷側缺盆穴1分鍾,同時另手固定病人頭部;繼之,術者立於病人傷側,用拇指端按壓巨骨穴半分鍾(深壓後,指端向外用力),以達到止痛的目的。
(2)牽臂迴旋推撥法 病人取座位。術者立於傷側,一手拇指抵住肱骨小結節內側緣、手掌固定肩部,另手握傷肢腕部作對抗牽引,在牽引下將肩關節外展六十度左右,再外旋至最大限度,而後迅速內旋,同時拇指從小結節前內緣用力向外上方推撥肱二頭肌長頭腱,可重復3到5次,指下有跳動感,示筋復原位,隨即將上傷肢內收內旋。
3)推摩傷部舒筋法 病人取坐位。數者仍立於傷側,用一手托其前臂,將肩關節輕度外展內旋位,另手大魚際(或重個手掌)部著力自上臂中段向上推理、滑按該筋數次,而後撫摩數分鍾,以達到舒筋活血,緩解術後不適之目的。
【注意事項】
1、施手法後,將傷肢內收內旋位,用頸腕吊帶(三角巾)把前臂固定於胸前2到3周,以減少肩部活動。
2、施「牽臂迴旋推撥法」時,兩手動作要協調,肩關節急速內旋與拇指推按動作須在同一時間進行。
3、肩關節脫位所致的肱二頭肌長頭腱滑脫,則在脫位關節復位後,施理筋手法即可使長頭腱歸位。
4、急性長頭腱滑脫者,施手法後應配合冷敷2日(每日3到4次,每次4到7分鍾);而後改為熱敷或中葯熏洗(每日2次,1次25分鍾為宜)。
(三)肱二頭肌長頭腱鞘炎
【診斷要點】
1.病史可由於急性損傷遷延日久,或長期作肩部外展外旋活動,肌腱與腱鞘經常發生摩擦,造成腱鞘的滑膜層慢性損傷,水腫,使肌腱在鞘管內滑動不利;亦可因退行性改變,導致肱骨結節間溝變粗糙或狹窄,增加了肩關節在外展外旋活動時肌腱與腱鞘的摩擦機會,形成腱鞘炎。
2.症狀肩前部外側或整個肩部疼痛,受涼加重,遇熱則痛減,肩部無力,外展及向後背伸活動明顯受限且痛劇。
3.檢查可在肱骨結節間溝處觸及該肌睫增粗、變硬與明顯壓痛;肩外展外旋高舉時痛著,過度內旋試驗、抗阻力試驗均陽性。
【治療】
1.原則舒筋通絡,活血化瘀,消炎止痛。
2.手法操作(分以下三個步驟)
(1)撫摩揉搓肩臂法病人取正坐位。術者立於傷側,一手托握肘部將肩夫節外展。另手沿肩部三角肌與肱二頭肌長頭腱纖維方向施撫摩、揉、搓手法數分鍾,同時配合活動肩關節,以達到活血祛瘀之目的。
(2)彈撥動肩頓拉法病人取坐位。術者立於傷側,一手托握肘部使肩關節外展、內收活動,同時用另手拇指沿肱二頭肌長頭鍵彈撥至結節間溝處數分鍾;而後,一手固定肩部,另手握拿腕部,屈肘抬臂活動肩關節並施向側方頓拉手法數次,以達到舒筋通絡之目的。
(3)滾揉上臂動肩法病人取坐位。術者仍立於傷側,一手握拿肘部並托起前臂活動肩關節,另手自下而上滾揉上臂至肩部數分鍾;繼之,用拇指按壓天鼎、巨骨、肩、曲池等穴,以達到通經絡,行氣血之目的。
【注意事項】
1.疼痛劇烈時,施手法後應注意減少肩部活動,尤其不宜主動進行肩關節的外展、外旋活動。疼痛不甚時,應主動加強肩關節功能鍛煉。
2.注意肩部保暖,可配合局部熱療及痛點封閉。
6、人身體有多少條韌帶,他們都在哪裡,怎麽鍛煉身體上相對應的韌帶!
人的韌帶主要有:
十字韌帶 前交叉韌帶 黃韌帶 踝關節韌帶
膝關節韌帶 腹股溝韌帶 子宮韌帶[女] 交叉韌帶
訓練方法:
第一種方法:
我桌子前有個0.15米的台階,然後上課,就做到椅子上。把腳放上去。然後右腿向後登在自己椅子上。慢慢壓, 等到壓的不疼了。然後身子向桌子那前傾。在提腰部,腿就有拉趁和酸的感覺了。然後在壓。效果不錯。
第二種方法:
如果你前面沒有台階,你可以找一個比桌子矮的椅子,然後把腿放上去。慢慢的向前探腰,(這時候可以寫作業,看書什麼的)注意:先別弄的太過頭了。慢慢來。有一個拉趁的疼痛就可以。等到不疼了。然後再向前弄。
第三種方法:
在拉筋之前必須先熱身;比如說,利用小跑步使體溫增加,使肌肉與肌腱
處在備戰的狀態,如此拉筋的成效會提高,也可以減少不當拉筋反而受傷
的機會。
在拉筋之時不要暫停呼吸;應該很緩慢及深深地呼吸;暫停呼吸,屏氣凝
神,會使負氧債增加,動作不協調,拉筋受傷的機會提高。
在運動之前及之後都要拉筋;一般人只記得運動之前要拉筋;而運動後一
身疲倦,便連動都不想動;其實運動之後,雖然肌肉酸痛,可是仍然須再
緩和地作一次拉筋,如此可使肌肉纖維重新調理,恢復疲勞的速度加快,
下一次運動時肌肉的條件也會更好。
拉筋的動作要緩慢而溫和,千萬不可猛壓或急壓。拉筋的目地,是在利用
肌肉肌腱的彈性及延伸,刺激肌肉梭神經及肌腱感受小體的神經訊息,而
逐漸地增加伸展的潛力及忍受力。無論是律動式或固定式(連續30秒以上),
只要是緩和的,都有成效;最忌諱平常拉壓不到的筋,為求速成而猛烈地
急壓,或別人施加外力幫忙;只要用力不當,都會反而造成傷害。
替換拉筋的肌肉群;對同一個動作,可能有許多肌肉共同組成相同功能的
群體,協同地完成動作;但是這些肌肉,因為解剖位置的不同,可能需要
*不同地拉筋動作,才能一一地伸展到;除了協同肌,方向作用相反的擷
抗肌也必須對等的拉筋;如果協同肌有拉筋的漏網之魚,在某一些極限動
作便可能登頂不能而受傷;如果擷抗肌沒有一些伸展,則在強烈收縮時失
去平衡,也會使之受傷。
拉筋的程度是要到感覺有點"張力"或"酸",但絕對不能到"痛"的程度。有"
張力感"或"酸",是肌肉感覺神經元正確地反應出拉筋的成效;但拉筋到
"痛"的感覺,濱臨受傷的程度便十分接近了。成功的熱身拉筋,是暢快運
動的推進器,也是避免受傷的防護罩;每一個人,必須把握以上的原則,
並建立個人最適合的例行步驟,便之成為習慣;這好像是開車綁安全帶一
樣,不是為了上高速公路才想起,也不是怕警察開罰單才要做;而是為了
自己的安全,一上車便綁安全帶,想運動便熱身拉筋;關鍵都在一念之間
的不存僥幸,並享受其中的樂趣;如此,快樂與安全,皆在其中矣。
第四種方法:
我們道場里常有初學者訴苦、說壓韌帶很痛苦、而且今天好不容易
今天壓開了一點可過幾天就又疼的壓不下去了 我這里有個辦法 很
好用的 相信我的朋友可是試試
其實並不是很難 就是每次出完汗 輕微的壓完韌帶後
左右腿交替踢正踢 大概初學者 每天 每條腿連續踢 50次開始
剛剛開始的時候 可能會很痛苦 堅持住就好了
其實韌帶不光是要總壓 多踢腿 也可是幫助拉展韌帶的
堅持住 不要怕苦 怕累
時間長了 韌帶拉開了 還可以練到平衡 腿肌 腹肌
+U 啊
第五種方法(轉帖):
一、 正壓腿
面對肋木或一定高度的物體,並步站立,一腿放在肋木上,另一腿直膝;兩手扶按膝關節,立腰收髖;上體前屈並向前、向下做壓振動作。練習時,左右腿交替進行。
二、側壓腿
側對肋木或一定高度的物體,一腿支撐,腳尖稍外撇,另一腿的腳跟擱於肋木上;右臂上舉;兩腿伸直,立腰開髖,上體向腳尖側壓。練習時,左右腿交替進行。
三、後壓腿
背對肋木或一定高度的物體,兩手叉腰或扶一定高度的物體,一腿支撐,另一腿後舉,腳背擱在肋木上,腳面綳直;上體後屈並做壓振動作。練習時,左右腿交替進行。
四、仆步壓腿
兩腳左右開立,一腿屈膝全蹲,另一腿挺膝伸直,身體向直腿一側振壓。練習時,左右腿交替進行。
五、豎叉
按此在新窗口瀏覽圖片
兩手左右扶地或自然下垂;兩腿前後分開成直線,前腿後側著地,腳尖勾起,後腿的內側或前著地;上體向前振壓。
六、橫叉
按此在新窗口瀏覽圖片
兩手在體前扶地,兩腿左右分開成直線,上體俯卧或側傾。
七、盤腿前俯
第六種方法(轉)
初學者壓韌帶的又一捷徑
我們道場里常有初學者訴苦、說壓韌帶很痛苦、而且今天好不容易
今天壓開了一點可過幾天就又疼的壓不下去了 我這里有個辦法 很
好用的 相信我的朋友可是試試
其實並不是很難 就是每次出完汗 輕微的壓完韌帶後
左右腿交替踢正踢 大概初學者 每天 每條腿連續踢 50次開始
剛剛開始的時候 可能會很痛苦 堅持住就好了
其實韌帶不光是要總壓 多踢腿 也可是幫助拉展韌帶的
堅持住 不要怕苦 怕累
時間長了 韌帶拉開了 還可以練到平衡 腿肌 腹肌
+U 啊
第七種方法:
柔韌問題最痛苦。
看了很多關於怎麼下豎*,和下橫*的帖子。
本人也試過許多下橫*的方法,軟的硬的,快的慢的。基本上都體驗過了。然後結合自己的特點,找到了一個適合自己的下橫*的方法。這個方法有空就可以下下,比較方便;沒硬下的痛苦;不熱身也可以下,並且受傷可能性很小,效果中等偏上。
以下就是本人結合前人的經驗,研究出來的方法:
首先是需要的條件和輔助物品:
1,找一面能*在上面往下出溜的依*物,比如一面干凈的牆,桌子邊緣什麼的。能夠*在上面2條腿能夠分開就可以了。
2,一個矮凳子,以自己橫*離地面距離做標准,大約20CM~30CM高。比如軍訓用凳子。
3,要是地面不夠滑的話,可以准備2個硬紙板,上面墊個坐墊什麼的。
東西准備好了,然後說方法:
*在你找的依*物上,雙腳踩在硬紙板上,前方用雙手撐著你找的凳子,身體正直,*自己身體的重量往下下橫*。剛剛練的話差不多能下到20~30CM左右。坐不到自己找到的凳子上,所以撐著凳子下。當你支撐不住的時候,心裡默數5聲,起來休息下,然後再下。下第1次的時候比較難受,下第2遍,第3遍,就比較輕鬆了,當你下到能坐在自己找到板凳上時,你已經成功了第一次。然後以橫*的方式坐在你成功的第1個階梯上,不要起來,取掉你屁股下面的凳子,再往下下,痛了就起來,還是以橫*的方式坐在板凳上休息。如此反復,如果沒目標的話,換個矮點的凳子。每次下的時候給自己一個目標,如果凳子矮,就想著今天在以橫* 的方式坐在板凳上幾分鍾,也可以。
因為這個方法很安全,痛苦小,所以練習時多練幾次,練習前不用熱身也可以,建議在看書的時候,看電視的時候,打電話的時候,睡覺前無聊的時候。反正有空就可以試試。
當你練習一段時間後,已經習慣了這樣的下橫*方式了,就開始挑戰自己,在道館的話可以熱完身,比如繞操場跑5~10圈,找個角落,撐個腳把下,下到極限能比在家多下5~10CM。基本上離地面已經很近了。是不是自信心大增,我想以後下橫*就不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了。有了目標才有動力。
我認為沒有什麼下橫*不痛的速成方法。循序漸進是最好的方法。以上方法是本人認為痛苦最小,效果最好的方法。
7、手臂手部胳膊有韌帶?是哪些哪處啊?怎樣拉韌帶?
手臂上的韌帶都在哪? 在關節的肌肉上. 手臂上的韌帶怎麼做拉伸練習? 做俯握撐,引體向上 做牽引。 就是把腳或胳膊套上皮筋,皮筋一頭綁在樁子上。你盡最大力量拉開,在綳直快斷情況下再收力。再拉再收。時間長了,韌帶就拉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