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韌帶 > 硬膜外韌帶

硬膜外韌帶

發布時間:2020-09-27 14:38:49

1、腰椎穿刺從內到外依次要經過哪些韌帶

硬膜外麻醉和腰椎穿刺
在4-5腰椎間隙穿刺,經皮膚_皮下組織_棘上韌帶-棘間韌帶-黃韌帶就能達到硬膜外隙和蛛網膜下隙。

2、請問硬膜外麻醉穿過幾個層次?

皮膚--脊上韌帶--脊脊間韌帶--黃韌帶--硬膜外腔
皮膚一般是用粗一點的針頭破開,所以沒有突破感;
當針遇到阻力時說明已經抵達脊上韌帶(前提是你入針不偏,正對著脊上韌帶)了,穿過脊上韌帶,這時一般情況下針會被固定住,也就是咱們經常說的」夾針」
在穿過脊間韌帶時一般不會有什麼異樣感;
當再次遇到阻力時說明已經抵達黃韌帶(當然在穿過黃韌帶時也有可能沒有阻力),穿過後會有個明顯的落空感,說明已經到達硬膜外腔.

3、做硬膜外麻醉時,其穿刺的部位、標志和穿刺層次結構如何?

所有的脊柱間隙都可以作硬膜外穿刺,但目前最多的是腰椎間隙穿刺,能滿足腹部以下部位的手術,高位硬膜外很少用,穿刺困難,風險高,定位方法為髂前上棘連線正對腰3/4間隙或腰4棘突。層次為:皮膚、皮下組織、棘上韌帶、棘間韌帶和黃韌帶

4、硬膜外隙是什麼意思?

硬膜外隙:硬脊膜與椎管內面的骨膜及黃韌帶之間的狹窄腔隙稱硬膜外隙,其內有疏鬆結締組織、脂肪組織、淋巴管、椎內靜脈叢,有脊神經根通過。不下顱內相通,略呈負壓,臨床上可進行腰椎穿刺向此隙內注入麻葯麻醉脊神經根。

5、硬膜外隙的概念

硬膜外隙:硬脊膜與椎管內面的骨膜及黃韌帶之間的狹窄腔隙稱硬膜外隙,其內有疏鬆結締組織、脂肪組織、淋巴管、椎內靜脈叢,有脊神經根通過。不下顱內相通,略呈負壓,臨床上可進行腰椎穿刺向此隙內注入麻葯麻醉脊神經根。

6、解剖名詞「硬膜外隙」的解釋是什麼?

硬膜外隙是硬脊膜與椎管內面的骨膜及黃韌帶之間的狹窄腔隙稱硬膜外隙,其內有疏鬆結締組織、脂肪組織、淋巴管、椎內靜脈叢,有脊神經根通過。不與下顱內相通,略呈負壓,臨床上可進行腰椎穿刺向此隙內注入麻葯麻醉脊神經根。

硬膜外腔向上並不通入顱內,略呈負壓狀態,內有脊神經根通過。臨床上進行硬膜外麻醉術時,就是把葯物注入硬膜外腔,阻滯脊神經的傳導作用。

(6)硬膜外韌帶擴展資料:

採用腰椎穿刺(腰髓阻滯)體位或通過骶孔、骶管裂孔,可將麻醉劑注入硬膜外隙,麻醉劑可在馬尾的脊神經根穿出硬膜囊後,直接對其發揮作用。硬膜外阻滯通常要經10~20min後生效,是僅適用於膈平面以下手術的麻醉方法。在此麻醉下,病人可使用鎮靜劑並保持清醒。

當進行尾部硬膜外阻滯時,通過骶管內的留置導管注入麻醉劑,留置導管從骶管裂孔插入,注入的麻醉劑能分布到S2~S4脊神經根周圍。麻醉劑向上可達到的高度取決於注入的麻醉劑量及病人的體位。

如果骶管裂孔較大,必須小心不要進針太深,否則可能插入向下至骶骨第2節段的終池,這可能引起麻醉過度,因為用於尾麻(注入硬膜外隙)的劑量要比用於脊髓阻滯(注入腦脊液)的劑量大得多。麻醉劑還可通過骶後孔注入特定骶神經周圍的硬膜外隙。

7、名詞解釋,動脈韌帶,硬膜外隙,門管區,脈絡叢,斜角肌間隙。

名詞解釋,動脈韌帶:為連於肺動脈干分叉處稍左側至主動脈弓下緣的纖維性結締組織索,是胚胎時期動脈導管閉鎖的遺跡。硬膜外隙:在硬脊膜與椎管內面的骨膜之間的間隙。門管區,脈絡叢:脈絡組織內的部分血管反復分支,相互纏繞成叢狀。斜角肌間隙:前、中斜角肌與第1肋之間的間隙,有鎖骨下動脈和臂叢神經通過。

8、硬膜外麻醉直人法與側入區別

一般使用直入法,定位、穿刺容易掌握,但是在一些老年患者黃韌帶脊間棘上韌帶鈣化採用側入法避開,穿刺更容易,個人經驗側入法硬膜外大多時候擺管更通暢效果更好,只是我們現在單純硬膜外用得少。也有些人腰麻直接側入法。

9、解剖名詞解釋 硬膜外隙

硬膜外隙:硬脊膜與椎管內面的骨膜及黃韌帶之間的狹窄腔隙稱硬膜外隙,其內有疏鬆結締組織、脂肪組織、淋巴管、椎內靜脈叢,有脊神經根通過。不下顱內相通,略呈負壓,臨床上可進行腰椎穿刺向此隙內注入麻葯麻醉脊神經根。

10、硬膜外隙穿刺由淺入深

硬膜外隙:硬脊膜與椎管內面的骨膜及黃韌帶之間的狹窄腔隙稱硬膜外隙,其內有疏鬆結締組織、脂肪組織、淋巴管、椎內靜脈叢,有脊神經根通過。不與下顱內相通,略呈負壓,臨床上可進行腰椎穿刺向此隙內注入麻葯麻醉脊神經根。

與硬膜外韌帶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