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我18歲就得了輕度牙周炎。聽說牙周炎是無法治癒的,我好害怕啊,三十...
牙周炎必須去醫院治療。如果控制住了就不會惡化了,也就是牙百周炎停止發展了,牙就不會掉了,所以以後牙齒保護很重要
你是輕度的牙周炎,不用拔牙,只要洗牙和齦下刮治,去醫院幾次就能控制住了,但是以後一定要保護好你度的牙齒,早晚都刷牙,每頓飯後漱口,最好每頓飯5分鍾後都刷牙,不要一吃完就刷
如果你習慣用牙簽,以後千萬不要用牙簽,用牙線,牙線完全沒壞處。
還有至少每半年洗問一次牙,最好答3個月一次
不要吃甘蔗了。吃了一些甜的,酸的東西後,比如巧克力,糖,橘子,檸檬等,先漱口,過5分鍾後刷牙(漱口水是醫用的,不能天天用,除非醫生交待)
牙膏用一些好點的脫敏牙膏吧,但是不要老用一種,多換換
只要你保護回好牙齒,就不會掉的,放心吧,再說說答不定以後醫學能後治癒牙周炎呢。所以你從現在開始就要保護好牙齒了,讓你的牙齒支持到醫學能夠治癒的時候!!
2、牙周炎什麼症狀
牙周炎是比較常見的一種疾病,是引起成年人牙齒喪失的主要原因。牙周炎是指牙齒支持組織即牙齦,牙周膜,牙槽骨和牙骨質發生的炎症性疾病,其主要病因為菌斑和牙石。發生牙周炎以後其主要症狀有牙齦紅腫,出血,點彩消失,嚴重時牙齦有自發性出血,牙周袋形成,局部有牙槽骨吸收。早期時牙齒松動不明顯,病人僅感覺牙齒咀嚼無力。嚴重時牙槽骨吸收明顯,牙齒移位,松動甚至自行脫落,牙周炎發展到晚期可有口臭異味形成,牙齦退縮,甚至牙周組織經常腫脹。牙周炎可以發生於一組牙甚至全口牙。我們要積極治療牙周病,還牙齒健康,防止牙齒脫落影響機體咀嚼功能。
3、牙周翻瓣術的手術操作
1.術前准備:
(1)牙周基礎治療。只有經過牙周基礎治療將牙石、菌斑等局部刺激因素去除後,才能消除牙齦炎症所造成的水腫、充血、松軟,評價出真正的齦外形和牙周袋深度,減少術中出血以保證術野清晰。
(2)口腔衛生指導。必須使患者在術前掌握菌斑控制的方法,並堅定在術後進行規律牙周維護的決心,為術後維持良好的療效打下基礎。
(3)了解患者全身健康狀況。應進行必要的化驗檢查,如血細胞分析、凝血功能檢查及某些傳染病的篩查,判斷患者是否可以耐受牙周翻瓣術。
(4)做好解釋工作。使患者明白手術的必要性、目的、預期效果和可能存在的風險,取得患者知情同意。
(5)詳細檢查記錄手術部位的牙周袋深度、附著水平、齦緣位置、附著齦寬度、牙齒動度等臨床指標,以便進行手術設計和手術操作。
2.感染控制:
術前應清除術區的菌斑,以0.12%氯己定含漱1分鍾進行口內消毒,以75%酒精對口周皮膚進行口外消毒,鋪消毒孔巾,保證術區周圍為無菌區。雖然口腔是一個有菌的環境,但盡量保持術區的無菌狀態,並在術後一月防止術區感染,對於組織癒合有著重要意義。因此在術後可使用0.12%氯己定含漱1個月。翻瓣術術後一般不必應用抗生素預防感染。但在某些較為復雜的情況下可使用抗生素4~7天。
3.局部麻醉:
可採用局部浸潤麻醉或神經傳導阻滯麻醉,使手術無痛順利進行。一般多用4%復方阿替卡因局部浸潤麻醉即可。還應在術區每個牙齦乳頭加註葯物使乳頭發白,可減少術中出血並加強麻醉效果。
4.切開和翻瓣:
翻瓣術的切口設計主要取決於手術目的及需要暴露牙面及骨面的程度,以及最終將瓣復位的水平等因素,在此不做贅述。切開後用鈍的分離器沿牙槽骨翻起黏膜-牙槽骨膜瓣,暴露病變區。
5.清創和根面平整:
通過切開、翻瓣暴露病變區後,應對病變區進行徹底的清創,徹底清除病理性肉芽組織、根面上殘存的牙石等,尤其是深牙周袋和根分叉區等通過閉合刮治不易到達的部位,並應進行根面平整,刮除受內毒素侵蝕的牙骨質表層,形成清潔的具有生物相容性的牙根表面,以利於組織癒合。
6.縫合:
完成清創和根面平整後,應對齦瓣進行復位縫合,將齦瓣固定在所希望的位置上,齦瓣要完全覆蓋骨面,並與骨面和牙面貼合。詳細的縫合技術在此不做贅述。
7.術後護理:
術後護理的重要原則為防止出血、減輕組織水腫、控制菌斑、防止感染、促進組織癒合。
(1) 術後放置牙周塞治劑。塞治劑具有止血、止痛、保護傷口、防止感染、固定軟組織等作用),可避免咀嚼時食物摩擦傷口,以減輕對術區的損傷。
(2) 在面部與手術區相應處放置冰袋,以減輕術後組織水腫。
(3) 手術當天可刷牙,但不刷手術區,可用0.12%氯己定含漱,每天2次,以減少菌斑形成。
(4) 若手術范圍廣,或進行了骨成形、植骨等,可口服抗生素(如阿莫西林等)4~7天。
(5) 術後一周內盡量不用術區咀嚼食物,以免牙齦組織受到機械創傷。
(6) 術後1周拆線,若創口癒合欠佳,可再敷塞治劑一周。拆線後應強化對患者的菌斑控制指導。
(7) 拆線後可對術區用生理鹽水或1%過氧化氫沖洗,如癒合滿意,患者可開始用軟毛牙刷輕輕刷牙,用牙簽輕柔清潔牙鄰面,注意早期不要用牙間隙刷,以免對鄰面組織造成損傷。
(8) 拆線後可每2周復查一次,檢查菌斑控制情況,此後復查間隔時間可逐漸延長。
8.術後並發症及處理:
翻瓣術後2天可能出現術區相應面部腫脹,常為手術過程的正常非感染性炎症反應,一般3~4天可消退;有些患者術後會出現牙根面敏感,一般數周後會逐漸消失;術後短期牙齒松動度可能增加,一般術後4周可恢復至術前水平;組織癒合的過程一般需要6周時間,因此術後6周不應探診牙周袋。翻瓣術後常見的並發症及處理原則如下:
(1)術後持續出血:應去除塞治劑,找出出血部位及原因,進行相應處理。可壓迫止血,止血後重新放置塞治劑。
(2)術後疼痛:一般情況下,只要術中遵循基本原則,術後疼痛和不適非常輕微。常見術後疼痛的原因為牙周塞治劑過度伸展,妨礙了系帶運動,造成局部黏膜水腫及潰瘍,一般出現在術後1~2天,去除塞治劑過度伸展部分,疼痛即可消失。術中骨暴露及骨面乾燥時間過長也可引起術後較嚴重的疼痛,可服用非甾體類抗炎鎮痛葯物,但對同時服用降壓葯的患者需慎用,因此類葯物會干擾降壓葯的效果。與感染有關的術後疼痛常伴局部淋巴結腫大或低熱,此時應服用抗生素和止痛劑。
(3)腫脹:術後2天內有些患者術區相應面頰部可能會出現腫脹,一般質軟、無痛,淋巴結也可腫大,此為手術過程的非感染性炎症反應,屬正常反應,一般術後3~4天即逐漸消退。對腫脹持續存在或加重、疼痛者,則應使用抗生素,並告知患者在腫脹區做間斷熱敷。
(4)術區牙齒咬合痛:可由不同原因引起。如塞治劑過多,干擾咬合可引起咬合痛,通過檢查,去除過多塞治劑即可消除;術後炎症反應擴展至牙周韌帶,也可能導致咬合痛,一般隨著術後時間延長症狀逐漸消退,如症狀加重,則應去除塞治劑,檢查術區有無感染或殘留牙石等局部刺激無,如有膿腫,應切開引流,並徹底清除殘留牙石。
(5)全身性反應:偶爾患者可在術後24小時內感覺虛弱,或有低燒,這可能是手術過程引起短暫菌血症的全身反應,可通過服用抗生素予以防止。
4、請問牙周病有可能引起牙齒突嗎?
亞洲疾病是生活中最常見的口氣,有錢之一也是影響人類牙齒健康與全身健康的一種主要口腔疾病,它是發生在牙齒支持組織,包括牙齦,牙骨質牙周韌帶和牙槽骨的一種疾病。牙周病,如果任期發展不無治療,慢慢地,牙齦上火,牙齦腫脹等症狀慢慢出現,再到最後的牙齒,慢慢松動脫落。牙齒周圍骨頭頭的破壞,當牙槽骨貝里破壞到一定程度時,牙齒就沒有足夠堅硬的支撐,慢慢的也就會松動。
5、牙周病原因
牙周組織病一般是指廣義的,即泛指發生於牙周組織的各種病理情況,主要包括牙齦病和牙周炎兩大類。狹義的牙周病僅指造成牙周支持組織破壞的牙周炎。牙周組織包括牙齦、牙周韌帶(牙周膜)和牙槽骨、牙骨質。牙骨質雖然屬於牙體組織,但它與牙齦、牙周韌帶和牙槽骨共同構成一個功能系統,將牙齒牢固地附著於牙槽骨,承受咬合功能,並構成口腔粘膜與牙齒硬組織之間良好的封閉狀態,故習慣上將這四種組織合稱為牙周支持組織或附著裝置。
牙周炎是牙根組織細菌感染導致的疾病,會導致牙齒松動或者脫落。如果引起了牙痛可以服用一些止痛或者消炎的葯物。牙周炎治療還是主要在於日常生活中對於口腔的衛生保持,飲食上不食用具有刺激性的食物或者含糖量較多的食物,早晚堅持使用正確的刷牙方法刷牙。患者要經常漱口,保持口腔的衛生。清淡的飲食和口腔衛生對牙周炎的治療都是很有效的方法。並且喝唄赤靈茶,能讓牙齦直接吸收的營養素,使退化的牙齦組織重新提高免疫力。
牙周病是一個多因素的疾病,沒有一個單一的因素能引起牙周組織破壞,以至牙齒脫落。牙菌斑的積聚是引起牙周病的始動因素,它受到全身防衛機制的調控和其他局部因素的影響,當細菌毒力增強或宿主抵抗力降低時,導致牙周病變進展。細菌入侵和宿主防衛機能之間維持一種平衡狀態,牙周就處於健康狀態。體內、外因素均可影響此平衡動態。外源性因素(局部性促進因子),如口腔衛生不良、牙石、食物嵌塞、創傷性牙合、醫源性因素、接觸點不良、吸煙等,內源性因素(全身促進因子),如內分泌功能不良、代謝紊亂、免疫缺陷、慢性消耗性疾病、營養不良、遺傳因素等,使宿主抵抗力減弱,導致牙周組織對細菌損害易感,從而容易發生牙周病。總之,牙菌斑是牙周病的主要因素,在局部和全身因素的介入下,相輔相成,導致牙周病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