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喉肌的部位
杓肌位於喉的後壁,包括杓橫機、杓斜肌和杓會咽肌。
1、杓橫機:兩端連與兩側杓狀軟骨肌突及其外側緣。該肌收縮使聲帶2略緊張,縮小喉口及喉前庭。
2、杓斜肌:位於杓橫機的後面,起自杓狀軟骨,止於對側杓狀軟骨尖。其作用是縮小喉口,與杓橫機共同收縮則關閉喉口。
3.杓會咽肌:起自杓狀軟骨尖,止於會厭軟骨及甲狀會厭韌帶。收縮時拉會厭後向下,關閉喉口。
2、喉肌由什麼神經支配
喉的神經由起源於疑核的特殊內臟運動神經(副神經腦根)和起源於孤束核的一般內臟感覺神經共同構成。 這兩種神經包含在迷走神經內,臨近喉時又分支稱為喉上神經和喉返神經
3、聲帶和聲韌帶的區別?
由聲帶肌、聲帶韌帶和粘膜三部分組成,左右對稱。聲帶的固有膜是緻密結締組織,在皺襞的邊緣有強韌的彈性纖維和橫紋肌,彈性大。兩聲帶間的矢狀裂隙為聲門裂。
4、喉肌的喉肌簡介
屬橫紋肌,其作用是緊張或鬆弛聲帶, 開大或縮小聲門裂,並可縮小喉口。
5、咀嚼肌韌帶發響為什麼
應該是早期的顳下頜關節紊亂症。
這個關節是下巴和顱骨間的關節,就在耳朵前面一點。你自己張嘴的時候可以用手摸摸,那裡能感覺到關節的運動。
關節彈響、張口受限,還有張大嘴的時候下巴會偏向一側,都是它的症狀。
如果沒有關節區疼痛,或者平常就張口受限的話,說明問題不是很嚴重。
6、誰能詳細解釋一下「喉的運動以及其神經支配」
喉上通喉咽,下接氣管,為呼吸與發音的重要器官。位於頸前正中部,在成人相當於第3~6頸椎部,由一組軟骨、韌帶、喉肌及粘膜構成的錐形管狀器官。 一、喉軟骨 喉的支架由三個單一軟骨–甲狀軟骨、環狀軟骨和會厭軟骨;三對成對軟骨–杓狀軟骨、小角軟骨和楔狀軟骨構成。 (一)甲狀軟骨(thyroid cartilage) 喉支架中最大的一塊軟骨,形狀如同豎立的向後半開的書,兩側由左右對稱的甲狀軟骨翼板在頸前正中線匯合形成一定的角度,男性夾角較小且上端向前突出,稱為喉結(thyroid notch),女性近似鈍角,喉結不明顯。兩側甲狀軟骨翼板後緣向上、下端延伸,呈小柱狀突起,分別稱為上角(superior cornu)和下角(inferior cornu),上角較長,借韌帶與舌骨大角相連;下角較短,其內側面與環狀軟骨後外側面的小凹形成環甲關節(cricothyroid joint)。甲狀軟骨上緣正中有一「V」形凹陷,稱甲狀軟骨切跡,為識別頸正中線的標志。 (二)環狀軟內(cricoid cartilage) 是喉與氣管環中唯一完整的環形軟骨,是喉支架的基礎,對支持喉腔通暢,保證呼吸甚為重要。若因外傷缺損,常致喉狹窄。環狀軟骨位於甲狀軟骨之下,下接氣管,前部較窄,稱環狀軟骨弓,後部向上延展而較寬闊,稱環狀軟骨板。 (三)會厭軟骨(epiglottic cartilage) 扁平如葉狀,上緣游離呈弧形,莖在下端,附著於甲狀軟骨前角的內面。會厭分舌面和喉面,舌面組織疏鬆故感染時易腫脹,嬰與兒童會厭質軟呈卷葉狀,並向前隆起似「Ω」或「∧」形,成年後多近於平坦,質較硬。 (四)杓狀軟骨(arytenoid cartilages) 又名披裂軟骨,位於環狀軟骨板後上緣,呈三角錐形,左右各一,頂尖向後內方傾斜,其底部和環狀軟骨連接成環杓關節,它在關節面上的滑動和旋轉可使聲帶張開或閉合。底的前角名聲突(vocal process),聲帶後端附著於此。底的外側角名肌突(muscular process),為環杓側肌和環杓後肌附著之處,司聲門的開放與關閉。 (五)小角軟骨(corniculate cartilages) 位於杓狀軟骨的頂部,左右各一,有伸展杓會厭皺襞的功能。 (六)楔狀軟骨(cuneiform cartilages) 成對,有時缺如,在小角軟骨前外側,兩側杓會厭皺襞粘膜下,似小棒,致粘膜形成白色的隆起,名楔狀結節。 二、喉的韌帶與筋膜 (一)甲狀軟骨上緣與舌內下緣之間有甲狀舌骨膜(thyrohyoid membrane)連接,其中央及兩側後緣增厚部分,稱甲狀舌骨中韌帶(median thyrohyoid ligament)及甲狀舌骨側韌帶(lateral thyrohyoid ligament)。兩側有喉上神經內支及喉上動脈、靜脈經此膜穿過入喉,為喉上神經封閉注射部位。 (二)甲狀軟骨下緣與環狀軟弓上緣之間有環甲膜(cricothyroid membrane)連接,其前面中央增厚部分稱環甲中韌帶(median cricothyroid ligament)。嚴重喉源性呼吸困難時,可經此膜穿刺或切開以解除窒息。 (三)環狀軟骨下緣與第一氣管環之間有環氣管韌帶(cricotracheal ligament)連接。 三、喉腔 喉腔上起自喉入口(laryngeal inlet),下達環狀軟骨下緣並接氣管。由室帶與聲帶分隔為三區。 (一)聲門上區(supraglottic portion)位於室帶之上,其上口通喉咽部,呈三角形稱喉入口,聲門上區前壁為會厭軟骨,兩旁為杓會厭皺襞,後為杓狀軟骨,介於喉入口與室帶之間又稱喉前庭(vestibule)。 (二)聲門區(glottic portion):位於室帶與聲帶之間,包括: 1.室帶(ventricular band):又稱假聲帶,左右各一,位於聲帶上方並與聲帶平行,由室韌帶、肌纖維及粘膜組成,呈淡紅色。 2.聲帶(vocal cord):位於室帶下方,左右各一,由聲韌帶、聲肌及粘膜組成,因缺乏粘膜下層,含血管少,在間接喉鏡下呈白色帶狀,其游離緣薄而銳。兩聲帶間的空隙稱聲門裂(rima vocalis),簡稱聲門。聲帶張開時呈一等腰三角形,是喉腔中最狹窄部分。聲門前端稱前聯合(anterior commissure)。 3.喉室(laryngeal ventricle):開口於聲帶與室帶之間的橢圓形空隙,其前端向上外伸展成喉室小囊(sacculus of larynx),內含粘液腺分泌粘液潤滑聲帶。 (三)聲門下區(infraglottic portion):聲帶下緣至環狀軟骨緣以上的喉腔,上部較扁窄,向下逐漸擴大為圓錐形並移行至氣管,幼兒期此區粘膜下組織結構疏鬆,炎症時容易發生水腫引起喉阻塞。 四、喉肌 喉肌分為內外兩組。 喉外肌將喉與周圍結構相連,可使喉體上升或下降,亦可使喉固定。二腹肌、莖突舌骨肌、下頜舌骨肌及頦舌骨肌,此組肌肉均附麗於舌骨之上,可使喉隨舌骨上升而上提;胸骨舌骨肌、肩胛舌骨肌可使喉隨舌骨下降而將喉拉向下。 喉內肌依其作用分成以下幾組: (一)使聲門張開(聲帶外展)主要是環杓後肌(posterior cricoarytenoid muscle),起自環狀軟骨板背面淺凹處,斜向外上方,止於杓狀軟骨肌突後面,收縮時將杓狀軟骨的聲帶突向外轉動,使聲帶後端分開,聲門開大。 (二)使聲門關閉(聲帶內收) 1.環杓側肌(lateral cricoarytenoid muscle)起自同側環狀軟骨弓兩側上緣,止於杓狀軟骨肌突前方。收縮時使聲帶突轉向內而關閉聲門。 2.杓肌(arytenoid muscle):位於喉後壁,由橫行和斜行的肌纖維組成杓橫肌和杓斜肌,收縮時可使兩側杓狀軟骨互相向中線接近,使聲帶內收聲門關閉。 (三)改變聲帶張力 1.環甲肌(cricothyroid muscle):起自環狀軟骨弓的前外側,斜向後上止於甲狀軟骨後部下緣及下角之前緣,收縮時甲狀軟骨和環狀軟骨弓接近,以環甲關節為支點,增加甲狀軟骨與杓狀軟骨間的距離,將甲杓肌拉長,增加聲帶張力,並略有聲帶的內收作用。 2.甲杓肌(thyroarytenoid muscle):起於甲狀軟骨背面中央部前聯合,後端附於杓狀軟骨之聲帶突及聲帶部,收縮時牽引杓狀軟骨向前方移動,使聲帶鬆弛,並使聲門關閉。甲杓肌和覆蓋其上下的粘膜是聲帶的主要組成部分。發音的音調與該肌收縮的緊張度有關。 (四)會厭活動肌 1.杓會厭肌(aryepiglottic muscle):收縮時可將會厭軟骨拉向後下方使喉口關閉。 2.甲狀會厭肌(thyroepiglottic muscle):收縮時可將會厭軟骨拉向前下方使喉口及喉前庭擴大。 五、神經 喉的神經均為迷走神經分支。 (一)喉上神經(superior laryngeal nerve) 在相當於舌骨大角平面處分為內外兩支,內支為感覺神經,在喉上動脈穿入甲狀舌骨膜處後上方入喉,分布於聲帶以上區域的粘膜。在梨狀窩處粘膜下該神經位置較淺,故可在此作表面麻醉。外支屬運動神經,支配環甲肌。喉上神經病變時,喉粘膜感覺喪失,致發生誤咽,同時環甲肌鬆弛致發音障礙。 (二)喉返神經(recurrent laryngeal nerve) 為喉的主要運動神經,支配除環甲肌以外的喉內諸肌,亦有感覺支分布於聲門下區粘膜。兩側喉返神經的徑路不同,左側徑路較長,在主動脈弓前由迷走神經分出,繞主動脈弓下方,然後沿氣管食管間溝上行,在環甲關節的後方進入喉部。前支分布於喉內的內收肌,後支分布於喉內的外展肌。右側喉返神經在右鎖骨下動脈前方由右迷走神經分出向下、後繞此動脈,然後沿氣管食管間溝上行,到環甲關節後方入喉。 凡在喉返神經的徑路上侵犯和壓迫神經的各種病變都可以引起聲帶麻痹,聲音嘶啞。由於左側徑路較右側長,故臨床上受累機會較多,如兩側喉返神經同時受損,可發生失音或呼吸困難。 六、喉的生理功能 (一)呼吸功能: 喉是呼吸的通道,在正常情況下聲門是空氣出入肺部的必經之路。身體對氣體的需要量,受中樞神經系統反射性調節,聲門裂的大小也隨之改變。平靜呼吸時聲帶略內收,深吸氣或體力勞動時聲帶極度外展,聲門擴大,以增加肺內氣體交換,調節血與肺泡內二氧化碳濃度。 (二)發音功能 喉是發音器官,發音時聲帶向中線移動,聲門閉合,肺內呼出的氣流沖動聲帶而產生聲波,稱基音,再經咽、口、鼻等腔共鳴作用而成悅耳之聲音,聲調的高低,取決於聲帶振動的頻率,而振動的頻率又以聲帶的位置、長短、厚薄、張力以及呼出氣流作用於聲帶力量而不同,而有高、低音之別,聲帶在發音中的這些變化主要是由喉肌運動加以控制。 (三)保護功能 喉對下呼吸道起保護作用,吞咽時喉體上提,會厭向後下傾斜,蓋住喉上口,聲帶關閉,食物沿兩側梨狀窩下行進入食道,而不致誤入下呼吸道。另外,喉的咳嗽反射能將誤入下呼吸道的異物,通過防禦性反射性劇咳,迫使異物排出。
7、想知道喉肌弱一定最快最有效的恢復辦法,本人由於感冒時期用聲過度導致喉肌弱症,特別痛苦?
喉肌弱就是你的喉肌張力很差了,舉個例子吧,就像你經常彎腰去幹活,腰部肌肉會慢慢勞損,久而久之張力也會變差。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做肌肉拉伸,比如伸舌頭、仰頭拉伸脖子等等。
這個病比較復雜,因為人經常講話需要用到喉肌,所以很難恢復。現在所知道的最有效的方法是一個教海氏發聲法的老師,他們那裡有這樣的恢復案例。主要的方法也就是改變發聲習慣,不用喉肌發聲,來促進喉肌弱的恢復。
除了丹田發聲訓練,喉肌弱的人還需要注意補氣的調養。氣虛的人則發聲費力,總感覺氣短(更難以用到丹田發聲),甚至渾身疲勞。所以需要補充補氣的食物:比如黃芪、紅棗等等。
8、如何練習放鬆喉肌和軟起聲方法
練習放鬆喉肌可以有助於養成良好的「軟起聲」的發聲習慣,所以是幫助患者糾正「硬起聲」習慣的有效途徑。
具體可分為以下三步:
(1)呵欠嘆氣放鬆喉肌法:打呵欠動作可以使喉部肌肉鬆弛,喉結下降,聲帶處於發聲的最佳狀態。嘆氣是深呼吸的一種形式,可以矯正單純用上胸部呼吸的不良習慣和呼吸肌緊張。具體方法是:首先在思想意念上做打呵欠、嘆氣礁備,然後自然地打出呵欠,發出聲音。每次練習時要體會口腔、咽腔和喉腔打開及喉部下降的感覺,以後熟練了,就能夠掌握發聲時保持喉部發聲最佳狀態的方法。
(2)呵氣式起聲練習法:呵氣式起聲一般只在用通伯唱法唱歌及一些特殊需要的場合時應用,不是平時常用的起聲方法,但由於呵氣式起聲正好和硬起聲相反,所以可以用來糾正硬起聲。練習呵氣式起聲的目的,就是要體會發聲時兩側聲帶慢慢合攏的感覺,給練習軟起聲打基礎。方法是:先練習發「哈」、「喝」、「黑」、「盪」、「呼」等音,體會發聲之前先漏出少量空氣的吹氣感覺,如果對著話筒練,從擴音喇叭中聽呵氣聲則更明顯。練過上述音後,還可以練發其他音時的呵氣式起聲。
(3)軟起聲練習法:由於呵氣式起聲練習,發出的是類似耳語聲,所以需要進一步練習實用的科學起聲方法——軟起聲。具體方法是:先呵氣,不發出聲音。接著,繼續發「啊」音,逐漸轉變成「哈」音。此時,要求每發出一個單音,都能體會到氣流通過聲門時,聲帶閉合而振動發出聲音的感覺。練到聲帶既不過於緊張,呼氣也不過多,這時就達到「聲氣平衡」的目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