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韌帶拉開後會又自動癒合嗎
長時間不拉韌帶,是會自動癒合的,所以,拉韌帶要養成習慣。
一、熱身。先活動頭、手、腰、腿的各處關節,再慢跑15分鍾。
二、就是拉韌帶了。又分幾步進行。
先是腳踝,坐下,將左腳放在右腿膝蓋上,雙手握住左腳踝活動兩個八拍。然後,保持姿勢,一手按住膝蓋向下壓,來回兩個八拍。然後保持姿勢將左腿放下,然後壓右腿,要努力將肚皮貼上腿。四個八拍。換腳,同樣。
再是雙腿。雙腿平伸,身體向下壓,要求同上。
叄是豎叉。能下多深下多深,最好貼地面,要求後腳面貼地,上半身直立。(雙腿)
四是橫叉。腳跟著地,雙腳勾起,其餘要求同上。
五是壓胯。(姿勢很難看,看過青蛙沒有,雖不是亦不遠矣。不過效果很好。)膝蓋著地努力分開,注意不能趴在地上,雙手支撐,將腰胯向後下方壓,最高境界是貼地。
六是腳背。跪坐在地上,腳背貼地,向後躺,最高境界後背著地。注意別把膝蓋翹起。
另外一個方法比較多,有點理論化:
在鍛煉韌帶的時候一定要注意做准備活動,不要練得過快、過勐。尤其在冬季鍛煉前應活動活動四肢。若鍛煉前不熱身,則易引起肌肉、韌帶拉傷或扭傷。練習最理想的時間是在晚間睡前。首先做好准備活動,從最基本的壓腿開始,分速壓和緩壓。緩壓每次用叄四十秒的時間,輕柔地拉伸肌肉,感到輕微疼痛即可,速壓就是快速壓腿,疼痛即收。如果在鍛煉的時候手夠不到目標區域,不要勉強,可以加繩子來輔助練習。
1、坐式拉伸韌帶:前胸向膝蓋靠攏,膝蓋不要彎曲。感覺腿部韌帶與後背有酸痛感,停止拉伸並作兩次深唿吸,慢慢恢復為起始動作。重復動作12次。
2、卧式拉伸韌帶:慢慢拉起綳直的左腿,膝蓋不要彎曲,臀部與大腿肌肉綳緊,直到大腿與身體呈直角後停止拉伸,做兩次深唿吸,慢慢恢復為起始動作。
3、還有一個我最喜歡又簡單的動作:站直,雙腳打開與肩同寬,腳尖向腿的方向外八字打開,腳不要彎曲,大身向下彎曲,用手去碰腳尖。感覺到雙腿內、後側有拉伸的感覺。
4、仆步壓腿兩腳左右開立,一腿屈膝全蹲,另一腿挺膝伸直,身體向直腿一側振壓。練習時,左右腿交替進行。
5、橫叉:兩手在體前扶地,兩腿左右分開成直線,上體俯卧或側傾。盤腿前俯 兩腿屈膝盤坐,兩腳掌相對;兩手握住兩腳;上體前俯。韌帶嘛,有兩種拉法。要看你本人的年齡了。基本上講,人的韌帶在16歲之前和之後是有區別的。16歲之後,骨骼發育基本定型,所以,韌帶也就定型了。所以,年紀小的人,建議他們用振顫法。在做好拉伸的姿勢有,通過振顫運動把韌帶拉象極限。這樣拉的效果很明顯。但是,對於骨骼相對成熟的人來說。這種方法只能帶了短期的韌帶拉伸。而且十分危險容易受傷。所以,16歲以上的,建議使用靜壓法。保持一個極限姿勢30秒,休息幾秒種,再保持這個姿勢。一般建議拉伸的極限姿勢不超過30秒。否則可能會造成反方向的肌肉受傷。這種靜壓的方法會在相對長的時間內保持韌帶的穩定柔韌性。
韌帶完全拉開至少需要10—15分鍾的柔韌性練習,每天至少一次。這種方式也是緊張運動後的一種很好的放鬆。肌肉也會由於這些簡單的拉伸練習而變得更富有彈性。柔韌練習必須學會輕柔,否則極易拉傷。
2、韌帶斷了能完全癒合嗎
能癒合,但會留下瘢痕,會出現一些後遺症,瘢痕附近會因為循環不暢會有痛感。
3、做前韌帶手術傷口長期不癒合,已經六周了,有個洞,裡面韌帶是不是也
這個和韌帶癒合沒有關系,是關節鏡手術切口位置,切口長時間不癒合,要排除感染可能。
4、韌帶撕裂要幾年恢復
這種情況韌帶撕裂一般來講需要休息至少半年以上才能初步恢復,並且如果韌帶撕裂必要嚴重,甚至要進行手術治療,建議做個核磁共振檢查,明確韌帶撕裂的程度和現在癒合的情況,但休息的時間至少要有半年以上
5、韌帶會癒合嗎?
韌帶:白色帶狀的結締組織,質堅韌,有彈性,能把骨骼連接在一起,並能固定某些臟器如肝、脾、腎等的位置。
亦稱鉸合韌帶(hinge-ligament)。為軟體動物斧足類的左右兩個貝殼的連結物。一般將位於殼頂後方外面的韌帶稱外韌帶.在脊椎動物中,韌帶是使各骨塊相互連結的結締組織的索狀物,與彈性纖維緊密並行。研究韌帶的稱韌帶學(syndesmology).
人體韌帶及拉傷
韌帶(拉丁語 Ligamenta,單數 Ligamentum)是可彎曲,纖維樣的緻密結締組織。它附著於骨骼的可活動部分,但限制其活動范圍以免損傷。韌帶連接骨與骨,相對肌腱連接的是骨和肌肉。韌帶來自於膠原。
韌帶損傷
疾病介紹: 膝部關節韌帶較多,對關節穩定性有重要作用。主要韌帶有:內、外側副韌帶,前後交叉韌帶和髕韌帶。
發病機理:當膝關節微屈時,突然受到外翻或內翻應力,即可引起內側或外側副韌帶損傷,由於膝外側容易受到外力的沖擊,使膝過度外翻,故內側副韌帶損傷。部分斷裂,完全斷裂,合並半月軟骨損傷或膝交叉韌帶損傷3種類型。損傷部位可發生於韌帶本身,也可由附著處撕脫骨片或嵌入關節內。
臨床症狀:以內副韌帶損壞傷為例,傷後膝內側腫脹、疼痛、壓痛、皮下瘀斑、活動受限,不能完全伸直。小腿被動外展時疼痛加劇。如為完全撕裂,則小腿外展范圍增加,內側關節間隙加大,有時於內側可觸知兩斷端之間的凹陷。半月軟骨或膝交叉韌帶損傷時,關節內有積血。如抽出的血液中有脂肪球,則可有撕脫骨折。
診 斷: 1、有外傷史。
2、以內側副韌帶損為例,傷後,膝內側腫脹、疼痛、壓痛,皮下瘀血斑、活動受限,不能完全伸直。
3、小腿被動外展時疼痛加劇。
4、X線拍片。
輔助檢驗: 雙膝伸直外翻位,拍正位X線片。如內側關節間隙明顯加寬,為內側副韌帶完全斷裂,或可發現脛骨棘撕脫。
治 療: 1、部分斷裂:關節內無積血,外翻位X線片顯示內側關節間隙不大,可做局部封閉、彈性綳帶加壓包紮,早期鍛煉股四頭肌或用踝上長腿石膏托固定於膝內翻和稍屈位3—4周,石膏完全乾後可開始股四頭肌鍛煉和下地行走。
2、完全斷裂:原則上應行手術治療如韌帶斷裂,可直接縫合;如骨附著處撕脫,可用鋼絲貫穿法固定或直接縫合於骨膜及軟組織上。如有撕脫骨片,則用鋼絲或螺絲釘固定。如合並半月軟骨損傷,應予以切除。合並前膝交叉韌帶損傷者,應先修補。術後石膏固定4—6周。
3、陳舊性損傷:積極堅持股四頭肌鍛煉,以增加關節穩定性。經積極鍛煉後,關節仍不穩定者可行手術修補。用闊筋膜或半腱肌,股薄肌腱代替內側副韌帶。外側副韌帶受傷機會很少,很少需要手術治療。
4、膝交叉韌帶損傷:前交叉韌帶合並脛骨棘撕脫骨折者,可用膝過伸和後推脛骨使之復位,用長腿石膏固定4—6周。對於未能復位者,應及時手術修補。將骨折片用鋼絲固定。單純韌帶斷裂者,用石膏固定。對陳舊性損傷,以保守治療為主,經鍛煉後,關節仍不穩定,亦可考慮手術修補。後交叉韌帶可不修補。
6、請骨科專家進-——骨折後的畸形
你好
骨折一旦形成,根本不會百隨著意願扭曲的,除非再次手術,但是根據你的患病部位來講,應該不會影響生活和功能,所以我度建議你還是不要治療問的好,如果非要治療,至少也要有不適的感覺才有必要治療,答否則,得不償失。
因為本人從事的就是中醫推拿行業,所以給你的回建議希望能認可。
還有任何疑問你可以補充問題,或者來我空間留言答,我會盡量恢復你的,
希望對你有幫助
7、韌帶損傷多久能好啊?
膝關節如果損傷不嚴重,一般韌帶損傷二周左右便可以好了,但如果當時受傷較重,腫脹和淤血均較明顯的話,那可能就算比較重的了。如果損傷嚴重可能導致膝關節側副韌帶和半月板或者交叉韌帶損傷,這些都是膝關節內重要的穩定結構,而這些組織均是軟組織在X線上都不能顯影,只有通過臨床檢查和磁共振才能做出診斷。出現半個月還沒有好,韌帶損傷是一定的了,現在是要看韌帶損傷的程度如何,輕型的韌帶損傷不用處理,只需注意休息就可以了,但嚴重的韌帶損傷要手術才可以治好,磁共振最好去做一個,因為只有磁共振才能對膝關節內的結構檢查的最清楚,現在不要劇烈活動,更不能外傷,平時可以熱敷和理療,飲食基本不限。
滿意請採納哦~
8、我的膝蓋部位內側韌帶斷裂術後不能再跑大概屬於幾級殘?
十級殘疾 ,是最低的了,你找找,看看你,能不能夠上級別,如果找不到,那你就別把自己靠到傷殘里
1邊緣智能狀態。
2人格改變。
3顱骨缺失6cm2以上。
4顱腦損傷經開顱手術治療(單純減壓術除外)。
5腦脊液漏修補術後。
6雙側前庭功能障礙。
7顱內異物。
8頭皮損傷瘢痕形成或無毛發,面積達40cm2以上。
9面部瘢痕6cm2以上,或面部條索狀瘢痕10cm以上。
10面部細小斑痕或色素明顯改變10cm2以上 。
11一側面神經不完全性麻痹。
12一側眉毛完全瘢痕性缺失。
13鼻尖缺損(或畸形),最長徑線1cm以上,影響容貌。
14唇部分缺損顯露2牙寬度,12牙冠以上。
15面顱骨部分缺失或粉碎性骨折畸形癒合,影響容貌。
16一眼低視力1級,或視野半徑≤20°。
17一側上瞼下垂遮蓋部分瞳孔。
18一側眼瞼畸形,影響容貌及功能。
19雙眼同向性象限性偏盲。
20外傷性復視伴眼球運動受限或內 陷2mm以上,或外傷性斜視15°以上。
21一眼角膜移植術,或外傷後無虹膜,或睫狀體脫離術後低眼壓。
22一眼外傷性白內障,須手術治療。
23外傷性青光眼,需葯物維持治療。
24淚器損傷手術無法改善溢淚。
25一耳缺失(或畸形)10%以上,或雙側耳廓缺失(或畸形)5%以上。
26一耳聽力損失≥56 dBHL。
27顳下頜關節損失,張口困難Ⅰ級。
28牙齒脫落4枚以上。
29頸部損傷致頸前三角區瘢痕形成25%以上。
302根以上肋骨骨折,畸形癒合。
312肋以上缺失。
32胸導管損傷。
33肺修補術或異物經手術治療。
34膈肌修補術。
35食道、胃、腸修補術。
36肝、脾修補術。
37腎修補術。
38輕度排尿障礙。
39膀胱修補術。
40一側輸精管缺失不能修復。
41女性一側乳房部分缺失。
42子宮、卵巢、輸卵管修補術。
43樞椎齒突骨折。
44頸椎骨折後遺有後縱韌帶骨化。
45脊椎壓縮性骨折,前緣高度壓縮12以上。
46椎體骨折(壓縮性、撕脫性骨折除外)。
47骨盆骨折畸形癒合。
48雙手十指缺失5%或功能喪失5%以上。
49一手掌缺失5%以上。
50上肢骨折,遺有2cm以上短縮畸形。
51肩、肘、腕關節中一關節功能喪失25%以上。
52前臂旋轉功能喪失50%以上。
53股骨、脛骨幹骨折,遺有畸形成角>10°或旋轉>10°。
54下肢骨折遺有短縮畸形。
55一側髕骨切除。
56一側半月板切除。
57一側膝關節附韌帶完全斷裂。
58膝關節內或外翻畸形>10°,或反屈畸形。
59未成年人長骨骨骺骨折。
60髖、膝、踝關節中一關節功能喪失25%以上。
61雙足十趾缺失10%或功能喪失25%以上。
62體內大量異物存留。
63皮膚損傷致瘢痕形成達體表面積5%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