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韌帶 > 拉尾閭韌帶

拉尾閭韌帶

發布時間:2020-09-07 09:00:29

1、「尾閭」是什麼?謝謝。

尾閭穴是人體穴位之一。位置位於尾骨端與肛門之間 經屬:督脈、督脈之絡穴,別走任脈.擊中後,阻礙周天氣機,丹田氣機不升.
在尾骨尖端下,尾骨尖端與肛門連線的中點處。
地理上的尾閭
古代傳說中海水所歸之處(語見《莊子·秋水》),現多用來指江河的下游。 《文選•嵇康(養生論)》注引司馬彪雲:「尾閭,水之從海水出者也,一名沃燋,在東大海之中。尾者,在百川之下故稱尾;閭者,聚也,水聚族之處,故稱閭也。在扶桑之東,有一石方圓四萬里,厚四萬里,海水注者無不燋盡,故名沃燋。」 也就是海拔很低、承接所有的江水、河水並且匯聚這些水的地方。
紫宵玄真悟元功開關法的修習方法
概述
待神爐葯生、丹田火熾時,吸氣時氣入氣穴,呼氣時以意領氣,經尾前海後下行(氣穴、命門、尾閭三穴成倒三角形),水銀般沉於尾閭穴,一般十八息、二十四息、三十六息、六十四息、七十二息不等,最多一百零八息,即可將尾閭穴沖開,沖不開即表示真氣不足,需再修習丹田功法,積蓄真氣。尾閭穴沖開的感覺是穴內有刺痛感和通透感,真氣的熾熱度下降為溫暖感。再修習丹田功,令真氣灌注於尾閭至夾脊穴中間的督脈中,覺有充盈飽滿感時可進行沖擊夾脊穴。方法是以意領氣,吸氣入氣穴中,呼氣真氣下沉尾閭穴,壓迫督脈中真氣如汞柱般上沖夾脊穴,感覺如前。沖擊玉枕穴的方法與此相同。  運文武周天法一般是在丹爐火衰氣寒之時(即無氣感時),急依上法,從子位開始依法行之,以起火開關,若覺丹田或意觀時位熱燙之極,不論是否運完一個完整周天,均應止火溫養,將丹球移入下丹田,用文吸文呼之法意守丹田即可。 每日堅持在十二時辰之時依上法,在相應時位起火開關,(即子時在會陰,丑時在尾閭,依次類推),可在較短時間內打通任督二脈,此即十二時周天。
陰陽周天法
武當玄真神劍門是以丹功、武功、葯功並修的九真支派,以玄劍、神掌、絕手、葯丹四大絕技著稱武林,而內功武技的形成,則以真?毆嶙⒘秸譜釵?神奇,變諸各技,皆以此為原則。由於左右手分屬陽和陰(女相反),將子午周天功與左右勞宮相配合進行專門修持,就形成了玄真陰陽上功。為使纏龍手修習者能夠進行比較系統的功法訓練,現從陰陽功中選出,一並作為基礎內功練習。其功法如下: 或坐或站,雙手外旋捧氣於腹前,手心向上。中指向對,上提至膻中,內旋立掌。手心相對,手指向上,雙掌向前推擊,手心向前,手指向上,意觀丹球由下丹田氣穴下行尾閭,上行命門、夾脊、大椎,分行肩井、曲池、勞宮,雙手外旋迴拉,手心向對,手指由向前變向上,玄掌於肩前,內旋雙手下按於腹前。手心向下,中指相對,意觀丹球由勞宮、少海、雲門、中府匯於膻中,下行下丹田氣穴,反復三十六次。雙手左右兩側推拉按捧三十六次。左上托右下按,右上托左下按各三十六次。左轉腰右推掌,右轉腰左推掌各三十六次。雙手上捧托,下壓按三十六次。以上憊念同前。收功法同丹田功。
開關法
人之身後有三關,尾閭、夾脊、玉枕。古哲有言:「後關通,一半功,縮艮開乾是正功。」又言:「前關閉,降心氣,功從夏秋陰陽濟。」在周天功法中,能夠做到真氣打通任督二脈,功夫已做了一半。 開關法的修習方法:待神爐葯生、丹田火熾時,吸氣時氣入氣穴,呼氣時以意領氣,經尾前海後下行(氣穴、命門、尾閭三穴成倒三角形),水銀般沉於尾閭穴,一般十八息、二十四息、三十六息、六十四息、七十二息不等,最多一百零八息,即可將尾閭穴沖開,沖不開即表示真氣不足,需再修習丹田功法,積蓄真氣。尾閭穴沖開的感覺是穴內有刺痛感和通透感,真氣的熾熱度下降為溫暖感。再修習丹田功,令真氣灌注於尾閭至夾脊穴中間的督脈中,覺有充盈飽滿感時可進行沖擊夾脊穴。方法是以意領氣,吸氣入氣穴中,呼氣真氣下沉尾閭穴,壓迫督脈中真氣如汞柱般上沖夾脊穴,感覺如前。沖擊玉枕穴的方法與此相同。
天雨沐浴法
又稱「醍醐灌頂法」、「洗髓法」。其法是在玉枕穴被真氣沖開後,雙目微上翻,用神光向百會上一照,這時會有一股氤氳之氣,如雲如霧,由玉枕直上百會,融融溫暖,此時切不可留戀(世人常在此留戀),即刻意想真氣化作甘露,沿百會至會陰之中脈下降至下丹田氣穴內,此時會感到全身清涼,百脈調合,身心快暢。
九宮混真法
玄真門歷代祖師在長期的修真實踐過程中,總結了一套能夠較快激發人體潛能的修持方法,這就是觀想法。它從丹田功到超凡功,都有具體的觀想方法。九宮混真法就是用於增智開慧,開發大腦潛能的修持方法。其修習的目的是將上丹田九宮之真氣,混化為一顆丹球,密藏於上丹田泥丸宮中。《黃庭》曰:「至道不煩訣存真,泥丸百節皆有神。」上丹田方圓一寸二分,虛開一穴,曰「泥丸宮」,乃藏神之所,其穴在兩眉心中間之印堂穴(山根),入內三寸正中之地,山根入內一寸為「明堂宮」,入內二寸為「洞房宮」,泥丸宮再入內一寸為「琉珠宮」,入內二寸為「玉帝宮」,玉帝宮上一寸與琉珠宮成等腰三角形的上頂點為「太皇宮」,琉珠宮與泥丸宮的三角頂點為「玄丹宮」。

2、尾閭穴痛和膝蓋倆側痛市啥原因?

膝蓋倆側痛
應該是外傷或著扭傷引起的!膝蓋倆側有內側副韌帶和外側副韌帶
損傷後疼痛
建議你用中葯舒筋活血葯外敷效果特別好我們科治療200多例效果特別好治癒率98%

尾閭穴痛外傷引起的

3、一種功法,是面壁做上下蹲,是什麼功?具體是怎樣的?

蹲牆功。此功是北京氣功大師龐明老師在1985年親自向本站編輯凈耀居士傳授的本功的功法原理即通過任督二脈的修煉達到丹田氣足圓活,尤其是對頸、胸、腰、骶、脊椎的伸拉、壓縮,可牽扯到常常運動不到的肌肉、韌帶、神經,從被動運動到主動運動,日久自然感應異常靈敏,而使肌肉、骨骼達到堅韌有彈性。就傳統而言,腰在人體中非常重要,腰部放鬆、靈活、氣血流通,一方面可增強腎的功能,使人元氣充足,故古人有「命意源頭在腰隙」之說;另一方面,可保證腰主宰一身活動的職能,故古人又有「力發於足,主宰於腰,行於四肢」的說法。相反,若腰部不能放鬆,弊病甚多。其一,影響丹田蓄氣,阻滯背部氣機上升,輕則背部酸痛、板直、頭暈,眉間悶脹、腹滿、腹脹等;重則氣機走竄,甚至不能自控。其二,影響命門之火對水液的蒸騰,男性可出現遺精、白濁,甚至癃淋;女性則白帶增多,月經不調,小便頻數等。其三,練動動者(尤其往復轉身頻繁者),易使陰陽升降失衡,浮陽上騰於面,多呈滿面紅光而欠涵蓄,甚至於中風(即半身不遂)。那麼怎麼來松腰呢?而蹲牆功是全身的運動,能調理周身氣機,所以對治療全身各處的疾病都有神奇的效果。練此功,還能盡快排除各種練功反應、糾治因練功不得法而造成的種種不適。譬如,改變自己意識里的好多不良東西。一個人意識亂了之後,外面的東西很容易影響自己,本來很簡單的東西現在也變的很難了,不是以前那種自由自在的了,自己總想改變可總做不到,所以非要通過這種艱苦的鍛煉才能解決,自己的問題不是外人能理解的。
蹲牆功的動作要領。基本要領是:面壁而立,兩腳並攏,重心落在前腳掌上,兩手自然下垂,手心向內,周身中正,腳尖頂著牆根,會陰上提,兩肩前扣,含胸收腹;全身放鬆,安靜片刻,讓思緒平和。然後腰向後放鬆,身體緩緩下蹲,下蹲時頭不可後仰、不可傾斜,要放鬆地下蹲,腰後突下蹲。可守下丹田,肩部放鬆前扣(向牆的方向前扣);尾閭前扣,命門後突。注意後背脊柱要一節節卷著柱逐節放鬆往下蹲,象貓兒一樣,弓著後背下蹲,膝蓋盡量不要超出腳尖等要求,同時注意全身放鬆,把注意力放在腰背部及尾閭部;徹底蹲下後尾閭可用力前扣一下,然後再緩緩上起;上起時,注意用百會上領,百會處好像有一根細線向上輕輕拽著脊柱逐節升起、抻動、拉直,如此為一次。練功時只要使精神專一於形體動作,使之合度即可,無其他特殊意念活動。初學者可以先在腳後跟墊本厚書,這樣可降低蹲牆的難度。可以每天把書撕掉幾頁,漸至撕完,蹲牆就慢慢合度了。
蹲牆的三個階段。將蹲牆功作為一個獨立的小功法來鍛煉,根據其功夫層次由易到難,可分為以下三個階段:
一、初始階段。剛開始,有很多人做不到完全合度,可根據自己的身體狀況,確定兩腳的姿勢和距離。腳尖可以先離開牆,離多遠以盡自己的力量能蹲下去為度。如年紀大或行動不方便的同志,可以兩腳尖高開牆根,兩腳分開,以降低難度。甚至還可抱住樹、床架,拉住門把手等支撐物往下蹲。一開始,動作不標准不要緊,關鍵是要堅持。年輕的身體健康的同志,則應盡量按標準的姿勢蹲。剛開始時可能比較困難,沒等蹲下去,就會往後倒,碰到這種情況,就要精神高度集中專一,並加意念「一定成功」。每次下蹲30個為一組,每天蹲一組以上,多多益善(現在有的同志一次或一天能蹲數百,甚至上千、上萬個,收益頗大)。經過一段時間的鍛煉,隨著周身各部氣的充足,尤其是脊柱、腰部松動程度的提高,就能順利下蹲、上起了。此時就應轉入第二階段的練習。
二、熟練階段。此階段在兩腳並攏,腳尖抵牆能完成蹲牆動作的基礎上,應注意「形松意充」,體會周身氣機的升降開合,同時增加蹲牆的次數和時間。
三、提高階段。按標准姿勢能輕松自如地完成整個動作後,就不應再盲目追求數量(即蹲牆的次數),而應加大難度,提高質量。加大難度的方法如下:
(一)赤腳蹲牆。赤腳,腳尖抵牆下蹲,同穿鞋蹲牆的感覺大不一樣。大大加強了對脊柱的抻拉作用。
(二)撐臂蹲牆。這在難度、力度上又加了碼。蹲牆時,兩臂保持左右手舉成一字形,立丁字掌。進一步還可以配合手指的分合。上起時,大、小指分,二、四指分;下蹲時,二、四指合,大、小指合。注意不要使手碰牆壁。練此式更有利於通透上肢。
(三)背手蹲牆。①兩手十指交叉、掌心向外,置於腰部命門。經過撐臂蹲牆,起落時身體平穩,不會後仰,就可以採取這種辦法。②兩臂置於背後時,兩小臂重疊,兩手互握對側肘關節。這樣做在蹲牆時還能起到很好的松肩作用。
(四)拳抵鼻尖蹲牆。蹲牆時,可用一手握拳,橫置於鼻前,用拳眼對准鼻尖。熟練後,可加至兩拳相接,置鼻尖與牆壁之間,下蹲上起。此動作難度較大,但只要持之以恆,刻苦練習,久之自然合度。
(五)蹲牆耗功。當蹲至大腿與地面平行時,定住姿勢不動,當作站庄來練,堅持的時間越長越好。若此時能在鼻尖前放置兩拳,剛效果會更好。
(以上內容編自《面壁蹲牆功》一文,原文刊登在1998年的《智能氣功科學》雜志,該文是根據龐明老師講課內容整理而成)
第二部分:注意事項
注意:①自始至終,動作與呼吸必須協調一致,即氣吸至盡時下蹲到底,起立站直時氣呼完,意念守在下丹田處。②自始至終鼻、膝、腳尖不能離開牆壁,尤其是頭部絕對不能向左右偏斜(即眼不能左右看),否則使脊柱偏斜,影響功效。③呼吸在胸部不憋悶的前提下,越慢越好。
蹲牆首先從身形入手,對照書本細扣全身各部。然後在身形正確的基礎上,逐漸加大練功強度,蹲牆前要組場,帶著混元氣蹲,意念導引形體放鬆。當然,蹲牆使形體很緊張,站庄是要放鬆的,從表面上看,二者之間有矛盾,怎麼協調還要靠自己。其實,站庄與蹲牆並不矛盾,目的都在於松腰,腰一松形氣就整了,神統帥形氣的功能也就強了。這兩種功都是智能氣功的基礎功。智能氣功特別強調意識的作用,主動運用意識,強化形氣功能。這兩種功作為初練者來講,可先練站庄,把內氣練足了,再練蹲牆就不累了。蹲牆重點在於周身中正,含胸收腹,上起時不要單純的腿部用力,否則容易引起兩腿肌肉緊張。站庄時兩腿松不下來就會累。蹲牆之重點是以百會帶動,上起意注天上之虛空,下蹲意想地下之虛空,同時要善於運用「化」的意識,把全身的僵勁化開,尤其是脊柱、脊柱兩側的神經、血管。平時我們不注意放鬆,多年來造成僵勁充斥,要松腰就要把這些僵勁去掉。有些1,2歲的小孩子作蹲牆就很容易,大人就不行,關鍵就在僵勁去沒去掉,去不掉僵勁就達不到柔若無骨。所以在蹲牆的時候,可以想自己的骨頭沒有了,全身柔軟放鬆、氣充斥在全身各處,這樣蹲牆才輕松一點,不然蹲牆的時候臉紅脖子粗,就沒有練功的味道了,如此讓氣似乎慢慢的滲透到緊張的組織里,逐漸的緊張和疼痛消失了,將拙力、別扭、緊張、疼痛等轉變為氣騰、自然、輕閑、舒適,這樣才能繼續安靜的蹲下去。以次通過蹲牆引動氣機升降,用心體悟,微妙自在其中,總之要在松靜上下功夫,主動將意念鎖定在運動過程中,將意念和意念的作用統一起來。通過運動,使體內氣機自然旺盛起來,並按照氣的自然軌道運行,使身體各部分的通透程度逐漸提高而不容易出現偏差。
應該說,人的身體總要有通透不徹底的現象,在體內氣機旺盛到一定程度,就容易體察到這種不通暢的部分,特別是意念分布的不均勻更加劇了這種氣機沖擊的強度而感覺疼痛,形成了惡性循環。所以蹲牆的動作和打氣有點象,氣太足了,身體還消化不了時,就先慢一點打氣,等氣均勻了,再打一下,逐步通過運動主動打氣,用運動產生的高壓通暢身體(本質上還是通過運動調動了意識力)。不過,身體的素質提高需要一個過程,不能過激。
如果想一下子蹲很多也不是什麼難事,比數量沒有意義,想體會出松的感覺也比較容易。關鍵是要堅持,不要一暴十寒。一次蹲1000個容易,每天蹲1000個,就需要很大的韌力了。
這里給各位一個訣竅,可以幫助大家在數量上和感覺上有個突飛猛進,但對於工夫有什麼好處。竅門很簡單:先實驗一下你一刻不停地蹲(閉眼、姿勢正確、呼吸勻細長、速率約為1個/3秒),看你最多能蹲幾個,一般約為30個;正式開始,每蹲30個,停下來,雙手敷於肚臍,靜養30秒(2-3個呼吸長),再開始蹲30個,再靜養,不斷循環;靜養時注意意守丹田,每次靜養後再蹲時,體會腰部都比前一次要有所松動。每停一次,都會愈加松動(腰部),感覺是愈加輕松,很多人就會興趣昂然,愈蹲愈高興,一致可以達到數百個。警告:不可一下就達到很大的數字,最好以比較小的數字為基數,逐漸增加。一般日常生活比較繁雜,在時間很少的情況下,量力而行,可以見縫插針,隨處練習,每次花個3-5分鍾,蹲幾十個,效果也不錯,最重要的就是蹲完後靜養收氣。
第三部分:心得體會
一、蹲牆的關鍵環節
組場蹲牆--事半功倍的練法
首先應明了蹲牆的主要功用是:松腰、松胯、垂尾間,調整氣機使之平衡,練周身的整體性。組場時先要調整身形:腳尖抵牆,全身放鬆,肌肉和肌健松馳不綳勁,重點體會脊柱和腰部的放鬆;用百會把身體領起來,似乎整個人晃晃悠悠吊在半空中,腿和腳好像感覺不到身體的重量。然後意想身體周圍及體內都是藍藍的虛空,體內外是一個整體。調整身形要和調神結合在一起,從而使精神處於集中、安詳、端莊、穩重的狀態。調神時意念一定要放到天地之間。要進入悠悠自在、恍恍惚惚的意境,這樣身體容易放鬆、內外氣能很好地融通。蹲牆之前認真組場,這樣練起來就比較輕松,不累,很容易進入氣功態。
正確的身形引導氣機正常運行
蹲牆頭要正,要有百會懸領的意念,下頦回收。兩耳根、大椎也要有向上領的意念;這樣做既可減輕腿部的力量,又可避免鼻子與牆的摩擦。尾閭要下垂,像有個東西墜著。上起,意念多在上面,但還要照顧到尾閭,稍加前扣的意念,同時還要提會陰,這樣命門就自然地向後放鬆了;下落,意念多放在尾間,要注意由尾閭拉著整個脊柱下蹲,不要用腰壓下去,腰部盡量向後放鬆。但頭部、耳根、大推還要有上領的意念。這樣上拉下墜,姿勢就基本正確了,不會有身體向左或向右偏的錯誤動作了。開始練蹲牆,感覺氣在背部升不上去,有疼脹感。只要把下頦收住了,注意下頦回收,經過幾天的練習,氣就通了過去,不適感就會消失。蹲牆初期,有的人未注意大椎上拔,氣沒能很好地上升滋養大腦,故神較疲乏,上課愛打瞌睡。後期,調整了姿勢與意念,頭部氣明顯充足,上課就不會打瞌睡了。蹲牆,切忌只求數量忽視質量,下蹲時如果尾閭扣得不夠,重心掌握不穩,至使脊柱左右擺動,時間長了會造成體內氣機不平衡。此外,兩腿必須均勻用力,這樣才能使體內氣機平衡。要使兩腿均勻用力,首先兩腳內側並攏所成的直線必須與牆垂直;然後,在蹲牆過程中,注意用百會領著,始終保持身體的中正,既不往左偏,也不往右偏。如果感覺到身體偏向某一邊了,可以用領百會來調整。兩腳掌要平鋪於地,使整個腳掌能均勻受力。剛開始蹲牆時,也許重心會落在腳後跟,且偏於腳外側或腳內側;這樣蹲的時間長了,往往感到受力的部位發麻、發木。我解決這個問題的方法是:在受力輕的部位加重意念。這樣,不受力的部位就逐漸受力了,原來受力過重的部位也不發麻發木了。姿勢的正確與否,哪怕只有細微的不同對功效的影響也會相當大。每次蹲牆,只要認真地做到了尾間下垂,百會上領,大椎上拔,馬上就能明顯感到整個脊柱的牽拉。尾閭下垂主要牽動腰椎,大椎上拔則是牽動胸推,只有按要求做,才能對整個脊柱起作用,進而影響全身氣機的變化。還有些人未注意兩膝並攏,從而下蹲相對輕松;但是加以重視後,難度雖然較以前加大了一些,但一定會感覺骶髂關節被牽動了。練功時,手的位置對強度與功效也有很大影響。當手與牆或腿接觸時,難度頓減,脫離接觸後,腰肌所受的力隨即增強。至於手臂背後或撐臂,腰、腿所需的力氣則更大。
運用意識是關鍵
要練好蹲牆功,首先要從思想上有一個正確的認識。剛開始,大多是被動地蹲牆,只想如何把腰松開,意念過多集中在腰部,忽略了全身的整體協調性,意念貫注不進形體裡面,蹲得滿身是汗,兩腿酸疼,但收效不大。這樣練,蹲至大腿平時易後坐(後倒坐到地上);若蹲下不倒,起時也易後仰坐倒。當注意了百會、尾閭和腰部三個部位的配合後,這種情形得到了改變。腰部不但得到了相應的放鬆,同時氣在身中也能上下貫通。漸漸地,就能夠開始調整練功意識了,開始注重「神形並重」第一步「神念形」的鍛煉。首先就用意念使自己和氣場緊密合在一起,腦子里一發「蹲」的命令,就往下蹲,一發「起」的命令就往上起,指令非常明確。然後意念集中到整個脊柱上,隨著蹲牆動作的一起一落,每個脊柱也隨之一開一合,再後來,把意念集中到腰椎那兒,內視著腰椎的一開一合,以加強松腰的效果。這樣主動運用意識後,蹲牆不再覺得累了,一起一落輕飄飄的,每天都有新進步。在蹲牆有一定基礎後,可以意念集中在體內,下蹲時用神光看著脊柱往下落,耳朵聽著裡面的動靜,用形象思維想著腰椎被拉松開;起時看著聽著全身的氣機變化。隨著體察的深入,雜念也很少了,氣向體內滲透得也深了。這樣做,神和形就結合得緊密了,雜念不容易出來。「神念形」還有利於動作的准確、合度。在蹲牆時,如果跑神,身體就不容易保持合度;反之,意念如果能始終注意著自己的身體,就會控制身體不致變形。蹲牆的關鍵是使平時不易運動的腰部的肌肉、韌帶得到抻拉,使之氣血充足,從而達到松腰的目的。如果姿勢不正確,勢必延誤或阻礙松腰目的的實現。所以「神念形」在蹲牆中的運用,不但強化了神意的鍛煉,而且促進了形體和氣機的變化,加速了松腰過程。另外,在蹲牆過程中,應適當注意運用形象思維。下蹲時,要保持周身氣機的整體性,配合意念調整虛實,把意念放在大腳趾,這樣上起下蹲時易保持周身氣機的整體,意想身體內不利於氣機生發的東西都通過腳心散到地下虛空;上起時想像虛空的靈陽之氣呼地一下貫通全身,滲透到每個細胞中,並加「把脊柱抻拉直」的意念。意念要照顧到腰椎及其韌帶、腰兩側肌肉,也可以貫注到背部整個脊柱、韌帶、肌肉,這樣可使腰部及背部放鬆得更好,取得最佳效果。按照上述要求蹲牆,體會著背部一點點地抻拉開,就感覺到氣在向里滲透,氣感越來越明顯,周身內外都被氣包裹著,越蹲越輕松,頭腦也越來越清明。特別需要說明的是,在蹲牆時,意識里不能有牆。要發揮意識的主觀能動性,進入面前無牆、四周都是空盪盪的狀態,這時,你也許會突兀地停一下,此時,很容易體會到一種虛無的境像--整個的身形和周圍的空間融為一體了……
二、蹲牆的三個階段
快蹲階段-----並非追求速度
在剛開始練快蹲時,脊柱部位放鬆不下來,很緊張。為了盡快改變這種狀態,宜從兩方面加強:1、加大強度,數量增到400~500個/小時,鍛煉下肢的承受力;2、著重調整脊柱的放鬆,注意了百會上領、尾閭下垂,一起一蹲,調整脊柱的豎直,盡量改變用腰拱的毛病。約20天後,不適狀態就會消失;上起時,百會能夠主動上領。這之後,可以加快速度,加大難度,數量上升到700~800個/小時。練時,一開始快速,中間慢一些,調整一下,後面再快,這樣一個小時堅持下來,全身濕透。開始時大腿、小腿酸疼發木,結束後兩腿灌鉛一樣沉重。為了盡快過這一階段,蹲牆收功後要加強養氣。一般通過這一階段的強化練習,會使人的身心素質提高許多,丹田內氣明顯增強,腰椎部位靈活、放鬆了,腰部時常是溫熱的,整天精力充沛。
或者以30個為一組,每蹲完一組養10秒鍾的氣,然後繼續蹲。隨著身體素質和熟練程度的不斷提高,蹲牆的速度由500個/小時到7O0個/小時,再升到950個/小時。
快速蹲牆能磨煉意志力。當連續快蹲400個左右時,就會感到兩大腿根部又酸又脹,腰部有疼痛感,小腿發抖,有點站不穩的感覺。這時就不想再蹲了,但是要馬上意識到,磨煉自己意志力的時候到了。於是,就把速度放慢一點,用增加養氣的次數來咬牙堅持。酸痛的感覺是很難忍受的,當蹲到八九百個時感到體力不支,全身大汗淋漓,又不想蹲了,就採取「再蹲一個」的辦法往下拼,堅持完一個,再堅持一個,就是不停下來。不停頓地蹲下去使整個身體都在跟著呼吸,內氣也就隨之充足起來了;繼續蹲下去,感覺脊柱里的氣也充斥起來了,全身非常地輕松、舒適,體會到了蹲牆的奧妙。蹲著蹲著,感到胸腔里的氣打開了,腰腹部的氣也打開了,兩肋里的氣在自然做開合,呼吸非常通暢,隨著呼吸感到腳心、手心、百會也在呼吸。總之通過這種蹲法會讓一個人意志力大大增強,並增強體質,感覺全身變得更加強健有力了,全身氣機整合度提高了。每次蹲完後,會覺得全身通透,身體輕飄飄的,好像沒有了,又好像是在水中游泳一樣,特舒服。
運用快速的練法,頭腦裡面來不及考慮其它的信息,能量充分地應用內化到自身形、氣裡面,同時能體會到時間、空間、大氣場及自我的混元整體性。
快蹲不要忘了加意念。剛開始只追求數量和速度,倒是一點雜念也沒有,精神特別集中。有時候,蹲著蹲著突然產生一個念頭:加上意念試試。於是就在上起時想百會,下蹲時想下丹田,沒想到,這小小的一個閃念,使人上起時「唿」一股氣沖到頭頂,下蹲時又「唿」一股熱氣沉到丹田,舒服極了。此外,快速蹲牆結束時要注意多往體內收收氣,養氣的時間長一點為好。
快蹲時,精神活動能自然地注入形體,使周身的氣機成為一個整體。蹲了一段時間後,會感到肚臍和命門的部位彷彿是個能夠收縮的氣團。下蹲時,它連著周身內外的氣向里收縮,這時好像整個形體都不存在了;上起時,氣團由里向外膨脹,整個身體輕飄飄、空盪盪的。這時,蹲牆的過程就是大開大合的過程。快速蹲牆不僅調整了整個身體的氣機,使氣血流暢;而且強身壯體效果特別明顯。
重在體察-----慢蹲階段
慢蹲階段要求蹲牆速度慢下來,細心體察體內氣機,特別是體會脊柱的逐節放鬆下落或伸直,繼而體會全身那種周身融融的氣機整合狀態。這一階力求做到把動作輕松自如地完成。
慢蹲的階段,感覺體內外的混元氣隨著身體的上起下蹲而上升下降。這時如果感覺身體通透得不好,可用意念調上方虛空之氣下降至腳,調下方虛空之氣上升到頭頂,前後左右的氣橫穿身體,使體之氣與虛空之氣相混化,形成一種恍恍惚惚的狀態,使自己的精神逐步內收,這樣就會覺得蹲牆是一種內在的享受。
慢速蹲牆,要注重體察體內的氣機變化。蹲的時候要意想周身都是濃濃的混元氣,自身在混元氣海中上下穿梭,接受混元氣的洗禮,同時給自己加全身通暢、生命力旺盛的良好信息。通過一段時間的練習,全身的通透性加強了。
功夫者克攻也-----增加難度階段
增加蹲牆難度階段是在動作標准以後,為了提高質量而安排的。由於快、慢蹲階段基礎比較好,腰松得也不錯,所以赤腳蹲和拳抵界尖蹲就有了可能。
兩手背到身後,十指交叉,掌心向後往下蹲難度較大。開始時蹲不到一半就向後仰、栽跟頭;但是不能灰心,也不用著急,而是保持內心愉悅。 ①要想順利蹲下去,必須先得領百會、垂尾閭,使腰很好地放鬆。②循序漸進。一開始不要把十指交叉得很緊,把十指尖輕輕接上就行,隨著功夫上長,再一點一點叉緊。腳尖也可以先離開牆一點,能夠輕松蹲下去後,再逐漸向牆根靠攏。③心中要有必勝的信念,要想著一定能夠順利蹲下去,不要有「太難了,要倒了」的念頭。當蹲到半截,大腿用上了勁,鼻尖貼在了牆上,非常別扭時,似乎找不著重心要倒了時,要加順利蹲下去,一定成功的意念。
撐臂蹲牆,不僅可增強腿部力量,松腰以調節氣機,為練其它功法打基礎;還可以通透上肢,提高整體性。
蹲到大腿水平,與小腿成90度,停留定勢幾分鍾。這時形體要放鬆,不能緊張,不能使濁力;但也不能鬆鬆垮垮的,否則身體重心就會不穩定,氣機也不整,腿容易打哆嗦。這時應該加強百會懸領的意念,身體松而不懈,做到這點,就必須用意念充斥,這也正是練自己意識靈明度的時候。
平耗前,往往先勻速蹲上一百個把全身活動開了。然後再蹲成大、小腿成90度,一會兒就感到腿酸痛難忍,這時咬牙堅持,用意念體察酸痛的地方,酸痛感就會減輕,堅持的時間就會相應地延長。當實在堅持不住而蹲下去的一剎那,意念一下子隨著進入酸痛部位,身體突然感到「呼」地動了一下,這時腦子里一點雜念都沒有了。再蹲牆感到非常輕松。
蹲一半耗著,注意隨呼吸體會丹田、脊柱、頭內的變化,雜念少了,精神能專一於形體中了。這時千萬要注意放鬆脊柱的各椎骨,使氣向脊椎里滲。
在加大強度蹲牆時,也會出現過腿酸不想再蹲的情況。在延長時間蹲牆的過程中,可能蹲得腿特別酸,腰部兩胯也發木了,蹲下去後,就不想再起了,如果一咬牙,百會一領,會陰一提的瞬間,身體當中也許有一股螺旋的力將自己帶了起來。長功的喜悅會使你忘記勞累。
三、蹲牆的長功途徑
蹲牆要練養結合、循序漸進
蹲牆要注意練養結合。許多人剛開始蹲牆時,一心追求腳尖抵牆根,也不管別的,每次蹲完總是頸疼,胸憋,全身綳得很緊,進步不大。可以每隔一會兒就捧氣貫頂,這就是練養結合。光練不養容易導致蹲久了就累,且精神不易集中,雜念紛紜。邊蹲邊養--下蹲,兩臂放鬆,伸到地下虛空;上起,兩手捧氣上升兩臂微曲,意念送入下丹田。這樣蹲即快又不累,時間久了,丹田裡邊熱乎乎的,非常舒服。
開始腳尖抵牆蹲不下去,若單是按較低的標准(腳尖離開牆)去練,以求自然過渡,需時較長。可行的作法是:可先蹲幾十個,然後逐步加難度,把腳往牆根靠。蹲不下去時,停一會兒,然後扣尾閭,往後放鬆腰,就能往下蹲一點了。在這樣蹲的過程中,一定要注意以下兩點:①不要放鬆對自己的要求,要逐漸增加難度,否則難以達到應有的進步速度。②不要急於求成,要循序漸進。難度加大的過程,也是自己身體變化的過程,這個逐漸加大的難度是最適合自己的,適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心情急,則不易安心,不利持之以恆地鍛煉。
蹲牆功與智能切其他功法相互促進
蹲牆、三心並站庄、捧氣貫項法三者相輔相成、互相促進。蹲牆能增強練捧氣貫頂法的整體性,捧氣貫項法的整體性又能使三心並站庄更好地進入整體狀態。而蹲牆和三心並站庄,其主要目的都是松腰,兩者更是密不可分。蹲牆取得好的效果後,再站在就會明顯感到腰向後放鬆了(跟自己以前相比),大腿根部也空鬆了許多。
在蹲牆之前,先做幾個俯身拱腰,活動一下筋骨,蹲牆時腰就不會緊;收功時,再做幾個俯身拱腰,一天都會覺得輕松靈活,精神舒暢。
蹲完牆以後,周身通暢,再做轉腰涮胯時,覺得尾閭內有一根氣棒,帶動腰胯完成動作,意念一動,氣與形體自動。
蹲牆貴有恆
每天堅持蹲牆500個,身體里的氣機因此而有序化。蹲牆最大的收獲是:平凡的蹲牆磨煉了一個人的意志力。在蹲牆過程中,有時會出現心煩不想蹲的現象,很想收功;這時,一定要堅持蹲,蹲到最心煩、最不想蹲的時候,會突然一下感到心煩、不想蹲的念頭消失了,在這一剎那全身由上到下、由里到外舒服極了。
功法,在古代武術界曾是密傳功法。

4、轉尾於對身體有什麼好處?怎樣幫幫我松腰?

第一步是垂尾閭。同學們練三心並站庄,一開始就練垂尾閭。
第二步,泛臀。臀部往外泛。泛臀是開後胯的意思,不是撅屁股,腳尖往裡扣,膝蓋往裡擰,胯關節往外翻,一翻一擰,把後面撐開,臀就往外翻出去了。
第三步,扣尾閭。尾閭往前扣。
第四步,轉尾閭.
提穀道,穀道往上一提一縮(縮穀道的目的是讓尾閭動一動,如尾閭不動彈,光縮穀道,陽氣往上上天梯不好上),尾閭一動彈,氣就引過來了,它自己往上升。這是從內景上講的。我們不練周天功,不著意它,但我們練功的時候,周天自己會動,裡面自然而然要變化。練意念周天,用意念一導,想氣到尾閭,氣到命門,有股熱氣就上去了,那是皮下的混元氣。經脈之氣就不是那麼簡單,需要通過呼吸來推動,經脈之氣走的是脊柱外面,比皮膚之下的混元氣要深一點。真走脊柱裡面非動尾閭不行,不動尾閭氣不好進去,當然不是絕對進不去。過尾閭關頭頂要有氣感,頭頂一癢,尾閭跟錐子扎一樣疼。一痛,真氣透過封脊椎管的韌帶和結締組織,從脊柱管往上走。尾閭要不會動彈,不好進去,走脊柱管里不大好走。尾閭。

5、18歲了韌帶還能拉開嗎

那要看你拉開到什麼程度。即便你只有八歲,因為每個人的先天條件不同,拉開韌帶的難度和最終效果都有很大差異。固然年紀越小拉開韌帶的臨場效果越好。但是18歲或更大一些的年紀並不是拉開韌帶的最主要障礙。最關鍵的一點是每個人的先天條件。

6、如何松尾閭

松尾閭

「專門松尾閭之方法,則有「垂、泛、扣、轉」四式,現分述如下:
(意念中尾閭部似連著一根棍子,柱於地上,如此久久行之,尾閭則可下垂)
第一式,垂尾閭。見站庄松腰法。注意初練者,由於下蹲的程度小,尾閭與指地點的連線為一向後的斜線,隨下蹲程度的加大,其線漸趨垂直,待成垂直直線後即可轉入第二式。
第二式,泛臀。接上式,上身不動,髖關節部之兩股骨頭向外後撐,膝微內扣內收,大腿根內側放鬆向後收,臀向後面凸出(勿上翹),以此抻開腰骶關節,松開臀後面的骶髂關節,從而使臀向後、外泛(翻)張,使骶髂關節松動。
第三式,扣尾閭。隨著泛臀與下蹲程度的增加,尾閭逐漸移到指地點的後面,尾閭從下垂狀變成前扣,指地點則可從等邊三角形中點逐漸前移至兩足連線中點,同時身體繼續下蹲至大腿呈水平狀。
第四式,轉尾閭(尾閭劃圈)。接上式,兩足尖稍向外撇,尾閭做前後劃弧擺動,做左右劃弧擺動,最後尾閭做轉圈動作。此法與前述轉胯松腰法之轉腰涮胯動作似同實異。轉胯松腰雖也要求以尾閭骨為動點帶動骨盆轉動,但主要是力催形動,轉動僅在尾閭。古人把尾閭轉動喻為鍾錘、鍾擺。一是表明其重視程度;二是為了保密。須知這是腰胯全松以後之事:尾閭靈動自如,氣機圓活無滯,已達周身一家、意氣合一的境界。
上述松尾閭的四式修法,由於各家修法對尾閭的要求不同,因而有所側重。一般練太極、形意等內家拳,要求垂尾閭;練少林拳要求泛臀,即松後胯;練八卦掌則要求縮臀靠胯。為什麼要求不同?因尾閭在不同的形式下有不同的作用。尾閭下垂,使氣機容易收歸丹田,向外發力時,從丹田叫力較易,對初學者也容易做到。太極拳講太極推手,尾閭下垂就不易被推動,因此要求尾閭下垂。在尾閭下垂後丹田氣充足了,就要沖開後胯,使骶髂關節能夠活動,做法就是泛臀。骨盆後的骶髂關節是假關節,一般不會動。修定就要把此處練活,使骨盆、骶髂關節能活動,如果把恥骨連合處練松開,把臀泛開,活動范圍就更大,命根氣就會更加充足,如果發力打人,力氣會更大。因此,少林拳練功強調泛臀。八卦掌講究輕靈,只泛臀不行,尾閭要向前扣。尾閭向前扣,不僅封住海底以煉精化氣,而且能把氣調起來,使動作輕靈。因此八卦掌練功要求尾閭前扣,即縮臀靠胯。
太極拳、少林拳、八卦掌等不同功法看起來對尾閭的要求不同,實際上也是練習松尾閭不同階段的要求,從垂尾閭、泛臀、扣尾閭到轉尾閭,直到尾閭能劃圈了,靈動自如,氣機就達到圓活無滯,能隨自己指揮,也就達到周身一家、形神合一的境界了。但在練功時,須從垂尾閭練起,循序漸進,欲速則不達。如果把某一階段的要求局限化,當作整體或當作唯一正確的姿勢,則屬以偏概全。
另外有所謂「尾閭如鍾錘」,「尾閭如鍾擺」的說法。實際就是第四式的尾閭會動、會擺、會轉。會轉以後就能調動周身的氣機,尾閭往那兒動,氣就往那兒沖,象一口大鍾,它不會自動響,怎樣才能響呢?一拉鍾錘,撞到鍾上就響了。尾閭就象鍾錘,尾閭往那邊一靠,氣馬上就往那兒去。使丹田發力,用尾閭扣激,把氣力發到周身各個地方。但這仍是初級的調氣發功,功夫高時則「周身處處是丹田」,不需要再從丹田去調。
作用
尾骨上與骶骨相接,前扣之骶骨與後翹之尾骨相接處有微隙可活動,有穴名腰俞(即腰部氣血轉輸之處),尾閭處非常重要。動功與內家拳都注重松腰胯,但罕有談及松尾閭者,然而尾閭之活動,關繫到周身陽氣的發生和發動。尾閭能運動周身之陽氣(張紫陽八脈經稱陽維脈即在此處),尾閭不松則氣難以靈動。龜、鹿長壽,其尾閭均能靈活轉動。尾閭松動後則氣機易於流通,故古有「尾閭中正神貫頂,氣透三關入泥丸」之說。需知這只是尾閭松動後的初級效用罷了。」
一味練習松尾閭四步功,容易招致脫肛、疝氣等氣下陷的疾病。因此要注意提肛相合。不過就是注意到了提肛,從練功的順序看,還是不夠的。這需要氣能聚命門和會陰。
這就涉及到松腰的問題。
腰為腎之外府,腎中藏有元陰、元陽化生元氣,注於氣海以滋養全身。又腰為支撐人體的重要支柱。故養生家特別重視之。松腰可使腰部靈活,不僅要能轉平圈,而且要能轉「立圈」與「混旋圈」。這一方面可增強腎的功能,使人元氣充足,此即古人謂「命意源頭在腰隙」之意。另一方面,腰部放鬆,可使氣血流通,從而保證主宰一身活動的職能,古人說「力發於足,主宰於腰,形於四肢」,又說「力由脊發」,腰部不能放鬆,是達不到此境界的。
腰部如不能放鬆,弊病甚多:
(一)腰部前塌(尤其體弱元氣不足者前塌更甚),一方面影響命門蓄氣,另一方面阻滯背部氣機上升,輕則背部酸痛,背部呆滯、頭暈、眉間悶脹、腹滿、腹脹等,重則氣機走竄,甚至發展到不能自控(這是氣不能納入河車大路,而別出少陽、太陽之故。若能予以調整腰部身形,與引氣歸經,則氣自順矣)。
(二)影響命門火對水液的蒸騰,男人可現遺精,白濁,甚至癃淋;女人則白帶增多,月經不調,小便頻數等。
(三)修動中禪者(尤其往復轉身頻繁者),易使陰陽升降失衡,浮陽上騰於面,多呈滿面紅光而欠涵蓄,甚至中風半身不遂。
(四)腰不松,氣不能聚,尾閭關不能打開。(尾閭不松,腰也難松,這兩者互相影響,需要互相促進)
欲解上述諸弊端,均需著意於松腰的練法。

7、30歲還能沖開尾閭關嗎

那要看你拉開到什麼程度。即便你只有八歲,因為每個人的先天條件不同,拉開韌帶的難度和最終效果都有很大差異。固然年紀越小拉開韌帶的臨場效果越好。但是18歲或更大一些的年紀並不是拉開韌帶的最主要障礙。最關鍵的一點是每個人的先天條件。

8、如何拉韌帶與練習腰力

練習腰力:將腰部轉動產生的力量加以利用,就可產生擊拳踢腿的爆發力。以直拳為例,當腳蹬地產生的反作用力沿踝、膝關節傳遞至髖關節時,髖關節的轉動使力在髖關節處做了一次平面迴旋加速,配合腰部肌肉的協調運動,使其得到再次加速,傳至上體時,腰背肌肉的力量與其會合並傳送到肩部,肩關節的抖動,肘關節的伸展,腕力的發出,使直拳威力達到極至。掌握了腰髖關節用力的技巧,則上體之力與腿部力量合二為一,成為一個整體,而忽視或不明腰的作用,則只能是局部之力,零散之力。李小龍曾說:「以腰為樞紐,快速地轉腰,使肩與臂先手而出,要的扭轉系學習出拳之基礎練習。」拳諺雲:「力由腰發多根基,貫入兩肋四肢軀,發到手足成一點,丹田叫力山也移」,也是對發力的形象描述。腰法與踢腿發力有什麼關系呢?李小龍說「腰馬合一」是什麼意思?馬者,馬步,雙腿也。就是將腰力與雙腿之力結合起來。沒有威力的踢擊,盡管動作很快,但往往被擊中對手時的反作用力所頂倒。而掌握了將腰腿從地面獲得的反作用力傳至腰部,腰部傳至大腿,再由大腿傳至攻擊部位,節節貫通如流水般,此時踢力直透對方,即使踢中數百斤重的人或物體,攻擊者都不會自倒,因為腰力與支撐腿維持、調整好自身重心,故穩如盤石。
二、腰力的作用原理
太極拳諺雲「生命源頭在腰間」,「其根在足,發之於腿,主宰與腰,形於手指」。如果仔細觀察狗的動作,你照它臀部踢上一腳,它會立即轉身反擊。而一個人的動作與其相比則笨拙的多,許多人轉跨轉腰時,腰背部就像束了一條寬皮帶,僵硬、平板,沒有扭擰、轉策、翻滾的靈活。腰部又是人體眾多器官所在地,鍛煉了腰部,就鍛煉了這些內部器官,就能達到健康長壽的目的。從解剖學來看,其前有丹田(臍下三寸氣海穴,也稱前心),後有命門(兩腎之間,也稱後心)。周身之氣皆發於丹田,又皆收於丹田,「氣沉丹田,上虛下實,中氣存於中,虛靈含於內,內走五臟百骸,外行肌膚皮毛」,運行周身,達四梢。發力時,松緊轉換的關鍵在於腰腎,腰腎轉換的樞紐則在於命門穴。運動時,以命門穴為原動力,帶動胸肌松沉,變幻虛實松緊,只有這樣,才能周身發力。腰是運動之樞紐,拳論曰:「訣竅以兩腰之中,兩腎之間命門,為上下體之關鍵樞紐。」拳腳發力時,通過腰部來維持和調整重心,使動作既輕靈又穩健。「有不得機不得勢者,身便散亂。其病必於腰腿求之。」不得機不得勢,必是手動而腰腿不動,所以腰力的發出必須做到虛靈頂勁,松肩沉肘,含胸塌腰,屈膝松胯,氣沉丹田,使軀干正直,立身中正,上下一線。只有尾閭?

與拉尾閭韌帶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