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得了甲狀腺怎麼辦?
你可以考慮葯物(中西醫結合)治療方法。 甲亢病人的飲食必須注意高熱量、高蛋白、高維生素及補充鈣、磷、鉀、鋅、鎂等,以糾正因代謝亢進而引起的消耗,改善全身症狀。 (1)三高一忌一適量:指高熱量、高蛋白、高維生素飲食,忌碘飲食,適量補充鈣、磷等。增加熱量供應: 1)每日應給足夠的碳水化合物,以糾正過度消耗。每日能量供給12 540~14 630千焦(3 000~3500千卡),比正常人增加 50%~75%,以滿足過量的甲狀腺素分泌所引起的代謝率增加。 2)保證蛋白質供給:每日每千克體重供應蛋白質1.5克,但應限制動物性蛋白。 3)注意維生素供給:直供給豐富的多種維生素。因高代謝消耗能量而消耗大量的酶,多種水溶性維生素缺乏,尤其是B族維生素。維生素D是保證腸鈣、磷吸收的主要維生素,應保證供給,同時補充維生素A和維生素C. 4)適當鈣、磷供給:為預防骨質疏鬆、病理性骨折,應適量增加鈣、磷的供給,尤其是對症狀長期不能得到控制的患者和老年人。 5)忌碘食物和葯物:碘是合成甲狀腺激素的原料,甲狀腺內有大量碘劑存在,甲狀腺激素加速合成,因而碘可誘發甲亢,可使甲亢症狀加劇,所以應忌用含碘的食物和含碘的 葯物。對各種含碘的造影劑也應慎用。 (2)增加餐次:為了糾正體內消耗,在每日三餐主食外,兩餐間增加點心,以改善機體的代謝紊亂。 (3)膳食調配: l)直選食物:根據病人平時的飲食習慣,可選用各種含澱粉食物,如米飯、面條、饅頭、粉皮、馬鈴薯、南瓜等;各種動物食物,如牛肉、豬肉、各種魚類等;各種新鮮 水果及富含鈣、磷的食物,如牛奶、果仁、鮮魚等。低鉀時,可多選橘子、蘋果等。 2)忌選食物:忌用含碘食物,忌食海產品、黃豆、白蘿卜、竹筍、包心菜、玉米、核桃、加碘食鹽等。 3)注意食物的性昧功能:從中醫觀點來說,食物直選有滋陰功效的,如龜、鱉、母水鴨等,少吃溫熱、辛辣刺激性的食物。
2、得了甲狀腺怎麼辦
意見建議: 甲狀腺是人體最大的內分泌腺體,位於甲狀軟骨下緊貼在氣管第三,四軟骨環前面,由兩側葉和峽部組成,平均重量成大約20-25g,女性略大略重.甲狀腺後面有甲狀旁腺4枚及喉返神經.血液供應有上下左右四條動脈,所以甲狀腺血供較豐富,腺體受頸交感神經節的交感神經和迷走神經支配,甲狀腺的主要功能是合成甲狀腺激素,調節機體代謝,一般人每日食物中約有100-200μg 無機碘化合物,經胃腸道吸收入血循環,迅速為甲狀腺攝取濃縮,腺體中貯碘約為全身的1/5.碘化物進入細胞後,經過氧化酶的作用,產生活性碘迅速與膠質腔中的甲狀腺球蛋白分子上的酪氨酸基結合,形成一碘酪氨酸(MIT)和二碘酪氨酸(DIT),碘化酪氨甲狀腺後面觀酸通過氧化酶的作用,使MIT和DIT偶聯結合成甲狀腺素(T4),MID和DIT偶聯結合成三碘甲狀腺原氨酸(T3),貯存於膠質腔內,合成的甲狀腺素(T4)和三碘甲狀腺原氨酸(T3)分泌至血液循環後,主要與血漿中甲狀腺素結合球蛋白(TBG)結合,以利轉運和調節血中甲狀腺素的濃度.甲狀腺素(T4)在外周組織經脫碘分別形成生物活性較強的T3和無生物活性的rT3.脫下的碘可被重新利用.所以,在甲狀腺功能亢進時,血 T4,T3及rT3均增高,而在甲狀腺功能減退時,則三者均低於正常值.甲狀腺素分泌量由垂體細胞分泌和TSH通過腺苷酸環化酶-cAMP系統調節.而TSH則由下丘腦分泌的TRH控制,從而形成下丘腦—垂體—甲狀腺軸,調節甲狀腺功能. 甲狀腺的被膜和毗鄰,甲狀腺有兩層被膜:氣管前筋膜包繞甲狀腺形成甲狀腺鞘,稱為甲狀腺假被膜;甲狀腺自身的外膜伸入腺實質內,將腺體分為若干小葉,即纖維囊,又稱甲狀腺真被膜.腺鞘與纖維囊之間的間隙內有疏鬆結締組織,血管,神經和甲狀旁腺等.手術分離甲狀腺時,應在此間隙內進行,並避免損傷不該損傷的結構.在甲狀腺左右葉的上端,假被膜增厚並連於甲狀軟骨,稱為甲狀腺懸韌帶;左右葉內側和甲狀腺峽後面的假被膜與環狀軟骨和氣管軟骨環的軟骨膜愈著,形成甲狀腺外側韌帶.上述韌帶將甲狀腺固定於喉及氣管壁上,因此,吞咽時甲狀腺可隨喉上,下移動,為判斷甲狀腺是否腫大的依據.喉返神經常在甲狀腺外側韌帶和懸韌帶後面經過,甲狀腺手術處理上述韌帶時注意避免損傷喉返神經. 甲狀腺前面由淺入深依次為皮膚,淺筋膜,頸筋膜淺層,舌骨下肌群和氣管前筋膜.甲狀腺葉的後內側與喉和氣管,咽和食管以及喉返神經等相毗鄰,其後外側與頸動脈鞘及鞘內的頸總動脈,頸內靜脈和迷走神經,以及位於椎前筋膜深面的頸交感干相鄰.當甲狀腺腫大時,如向內側壓迫,可出現呼吸與吞咽困難和聲音嘶啞等,如向後外壓迫交感干時,可出現HORNER綜合征,基瞳孔縮小,上瞼下垂及眼球內陷等. 生活護理: 甲狀腺疾病 當你發現頸部增粗或有腫塊時,即使沒有什麼不適的症狀,也應想到是否發生了甲狀腺腫大或其他甲狀腺疾病.此時應及時去醫院就診.一般醫生通過甲狀腺觸診就可以告訴你甲狀腺是否腫大,是否有腫物.甲狀腺疾病多種多樣,有甲狀腺腫大或甲狀腺腫物者,一般需要進一步做些檢查,才能確定甲狀腺疾病的性質,如抽血化驗檢查甲狀腺功能,必要時還需做甲狀腺的放射性核素和超聲波檢查,甚至做甲狀腺穿刺細胞學檢查.當你出現怕熱,多汗,心悸,性情急躁,食慾亢進,消瘦等症狀時,應該想到是否有甲狀腺功能亢進的可能.當你發現有怕冷,浮腫,體重增加,皮膚乾燥,食慾減退等症狀時,應該注意有無甲狀腺功能減退的可能.當你感覺頸部疼痛並有發熱,尤其可在甲狀腺部位摸到腫塊並有壓痛時,應想到有無急性或亞急性甲狀腺炎的可能.遇到以上這些情況,應及時到醫院內分泌科就診,以便做進一步檢查,這樣可以得到及時的診斷和合理的治療. 疾病分類 1.單純性甲狀腺腫 2.甲狀腺功能亢進(甲狀腺功能亢進的並發症) 3.甲狀腺功能減退 4.甲狀腺結節,甲狀腺瘤 5.急性化膿性甲狀腺炎 6.亞急性甲狀腺炎 7.慢性淋巴細胞性甲狀腺炎 甲狀腺是多種原因造成的甲狀腺功能增強,減弱,合成和分泌甲狀腺激素過多,過少,所導致的一種常見內分泌疾病,主要包括:甲狀腺機能亢進(俗稱甲亢),甲狀腺功能減退(俗稱甲減),甲狀腺炎,甲狀腺腫,甲狀腺瘤,甲狀腺癌. 一,甲亢 指甲狀腺的呈高功能狀態,其特徵有甲狀腺腫大,突眼症,基礎代謝增加和自主神經系統的失常.本病多見於女性,男女之間比例為1:4~6,以20-40歲最多見,起病緩慢.臨床上最常見的甲亢是毒性彌漫性甲狀腺腫. 主要病理表現及危害: (1)高代謝症群:患者可表現為怕熱多汗,皮膚,手掌,面,頸,腋下皮膚紅潤多汗.常有低熱,嚴重時可出現高熱.患者常有心動過速,心悸,胃納明顯亢進,但體重下降,疲乏無力. (2)甲狀腺腫大 (3)眼征:眼突出 (4)神經系統:神經過敏,易於激動,煩躁多慮,失眠緊張,多言多動,有時思想不集中,有時神情淡漠,寡言抑鬱者. (5)心血管系統:心悸,胸悶,氣促,活動後加重,可出現各種早搏及房顫等. (6)消化系統:食慾亢進,體重明顯減輕. (7)生殖系統:女性患者常有月經減少,周期延長,甚至閉經,但部分患者仍能 妊娠,生育.男性多陽痿,有些乳房發育. 二,甲減 甲狀腺機能低減症,系甲狀腺激素合成與分泌不足或甲狀腺激素生理效應不好,生理效應不足而致的全身性疾病. 主要分為:呆小病,幼年甲低,成人甲低三種,多見於中年女性.成人的甲狀腺機能減退,不少由於手術切除,長期抗甲狀腺葯物治療或使用放射性131碘治療甲亢導致. 主要病理表現及危害: (1)一般表現:怕冷,皮膚乾燥少汗,粗糙,泛黃,發涼,毛發稀疏,乾枯,指甲脆,有裂紋,疲勞,瞌睡,記憶力差,智力減退,反應遲鈍,輕度貧血,體重增加. (2)特殊表現:顏面蒼白而蠟黃,面部浮腫,目光呆滯,眼瞼浮腫,表情淡漠,少言寡語,言則聲嘶,吐詞含混. (3)心血管系統:心慮緩慢,心音低弱,心臟呈普遍性擴大,常伴有心包積液,也有疾病後心肌纖維腫脹,粘液性糖蛋白(PAS染色陽性)沉積以及間質纖維化稱甲減性心肌病變. (4)生殖系統:男性可出現性功能底下,性成熟推遲,副性徵落後,性慾減退,陽痿和睾丸萎縮.女性可有月經不調,經血過多或閉經,一般不孕.無論對男女病人的生育都會產生影響. (5)肌肉與關節系統:肌肉收縮與鬆弛均緩慢延遲,常感肌肉疼痛,僵硬,骨質代謝緩慢,骨形成與吸收均減少,關節不靈,有強直感,受冷後加重,有如慢性關節炎,偶見關節腔積液. (6)消化系統:患者食慾減退,便秘,腹脹,甚至出現麻痹性腸梗阻,半數左右的患者有完全性胃酸缺乏. (7)內分泌系統:男性陽痿,女性月經過多,久病不治者亦餓閉經,腎上腺皮質功能偏低,血和尿皮質醇降低. (8)精神神經系統:記憶力減退,智力低下,反應遲鈍,多瞌睡,精神抑鬱,有時多慮有精神質表現,嚴重者發展為猜疑性精神分裂症,後期多痴呆,環幻覺木僵或昏睡. 三,甲狀腺炎 甲狀腺炎是以炎症為主要表現的甲狀腺病. 按發病多少依次分為:橋本氏甲狀腺炎,亞急性甲狀腺炎,無痛性甲狀腺炎感染性甲狀腺炎及其他原因引起的甲狀腺,最常見的是慢性淋巴細胞性及亞急性甲狀腺炎. 1,橋本氏甲狀腺炎 橋本氏甲狀腺炎於1912年由日本人橋本策首先報告並描述,因而得名,又稱橋本氏病,慢性淋巴細胞性甲狀腺炎,自身免疫性甲狀腺炎.為甲狀腺炎中最常見的一種類型,約佔全部甲狀腺病的7.3%-20.5%.橋本氏病多見於30-50歲的婦女,也是兒童散發性甲狀腺腫的常見原因,男女比例約為1:6-10. 主要病理表現及危害: 起病緩慢,發病時多有甲狀腺腫大,質地硬韌,邊界清楚,部分患者可有壓迫症狀. 初期時常無特殊感覺,甲狀腺機能可正常,少數病人早期可伴有短暫的甲亢表現,多數病例發現時以出現甲狀腺功能底下. 病患常表現怕冷,浮腫,乏力,皮膚乾燥,腹脹,便秘,月經不調,性慾減退等. 2,亞急性甲狀腺炎: 多在30~50歲發病,女性比男性發病率多3-6倍.大多數病人甲狀腺功能渝後可恢復正常,一些病人病情緩解後數月之內還可再次或多次復發.永久性甲狀腺功能低減的發病率不及10%,極少數病例可發展為橋本氏病或毒性彌漫性甲狀腺腫. 主要病理表現及危害: 典型的表現為甲狀腺劇痛,通常疼痛開始於一側甲狀腺的一邊,很快向腺體其他部位和耳根及頜部放散,常常伴有全身不適,乏力,肌肉疼痛,也可有發熱,病後3-4天內達到高峰,1周內消退,也有不少病人起病緩慢,超過1-2周,病情起伏波動持續3-6周,好轉後,在數月內可有多次服發,甲狀腺可較正常時體積增大2-3倍或者更大,接觸時壓痛明顯病後1周內,約一半病人;伴有甲狀腺功能亢進的表現:包括興奮,怕熱,心慌,顫抖及多汗等;這些症狀是由於急性炎症時從甲狀腺釋放出過量的甲狀腺激素引起的,在疾病消退過程中,少數病人可以出現腫脹,便秘,怕冷,瞌睡等甲狀腺功能減低表現,但這些表現持續時間不長最終甲狀腺功能恢復正常. 四,甲狀腺結節 一種常見的甲狀腺病,甲狀腺上的結節可能是甲狀腺癌,也可能是甲狀腺瘤,結節性甲狀腺腫等其他病因,在未明確其性質以前統稱為甲狀腺結節. 主要病理表現及危害: 臨床表現為甲狀腺腫大,並可見到觸及大小不等的多個結節,結節的質地多為中等硬度.臨床症狀不多,僅為頸前區不適.甲狀腺功能多數正常.但部分患者會出現繼發性功能亢進或癌變. 甲狀腺結節多數是良性,其中只有甲狀腺癌是惡性疾病.但兒童期出現的結節50%為惡性,發病於青年男性的當個結節,也應警惕惡性的可能,如果新生結節或原有的結節在短期內迅速增大,應懷疑惡性病變.高速懷疑惡性疾病者宜盡早治療. 五,甲狀腺瘤 1,甲狀腺腺瘤:臨床常見的良性甲狀腺腫瘤,指發生於頸部正中或附近的半球腫塊,表現光滑,邊緣清楚,能隨吞咽動作而上下移動,質地堅實,按之不痛,生長緩慢. 2,甲狀腺囊腫:若甲狀腺腺瘤血液循環不足,在結節內發生退行性病變,引起囊腫形成時稱甲狀腺囊腺瘤,或稱甲狀腺腺瘤. 3,功能亢進性腺瘤:合並有功能亢進症狀者,稱功能亢進性腺瘤,亦稱毒性腺瘤,此種腺瘤發生惡變的可能性較小. 4,乳狀腺瘤:腺瘤內出現乳頭狀改變者,稱乳狀腺瘤,其惡變可能性較大. 文章來源: http://www.139jpg.cn 原文鏈接: http://www.139jpg.cn/new/dpeapnlpd.html
3、甲狀腺有點大對身體有什麼影響
你好,只要甲狀腺功能是正常的就不要緊。
4、大家幫幫忙 誰有局部解剖學的知識點總結 謝謝
腹部
1.腹直肌鞘
包裹腹直肌的腱性結構,在腹直肌前面的稱前層,由腹外斜肌腱膜和腹內斜肌腱膜的前層組成;(1分)在腹直肌後面的稱後層,由腹橫肌腱膜和腹內斜肌腱膜的後層組成。(1分)
2.幽門平面
臍與胸劍結合處連線的中點平面,在此平面上有幽門、腎門、膽囊底和胰體等。(2分)
3.網膜孔
位於小網膜游離緣的後方,是網膜囊通向腹膜腔的唯一通道。(1分)前界是肝十二指腸韌帶,後界是下腔靜脈表面的腹膜,上界是肝尾葉,下界是十二指腸上部。(1分)
4.回盲瓣
回腸末端與盲腸交界處的黏膜皺襞向腸腔突出形成回盲瓣,(1分)有防止腸內容物由盲腸逆流入回腸的作用。(1分)
5.Oddi括約肌
存在於肝胰壺腹、膽總管末端和胰管末端的括約肌,(1分)有控制膽汁排出的作用。(1分)
6.腹腔神經節
為交感神經的椎前神經節,位於腹腔干周圍,(1分)接受內臟大、小神經的纖維。其節後纖維分布至結腸左曲以上的腹腔消化管及腹腔臟器。(1分)
7.腸系膜下神經節
為交感神經的椎前神經節,位於腸系膜下動脈根部,(1分)接受腰內臟神經的纖維。其節後纖維分布至結腸左曲以下的消化管及盆腔臟器。(1分)
8.腹腔叢
圍繞在腹腔干周圍的植物性神經叢,(1分)由腹腔神經節,主動脈腎節、交感神經節的節前纖維和節後纖維、迷走神經的腹腔支等組成。(1分)
9.乳糜池
為胸導管的起始部,位於第1-2腰椎平面,腹主動脈的右後方。(1分)左、右腰乾和腸干匯入乳糜池。(1分)
10.腰骶干
由第4腰神經前支的一部分和第5腰神經前支組成,向下加入骶叢。(2分)
11.腎門
腎內側緣的中部凹陷,有腎靜脈、腎動脈、腎盂、神經和淋巴管等進出,稱之腎門。(1分)腎門的體表投影稱腎區,位於豎脊肌外側緣與第12肋的夾角處。(1分)
12.脾腎韌帶
由脾門連到左腎的腹膜皺襞,內有脾動脈和胰尾通過。(2分)
13.腎竇
腎門向腎實質內延伸的部分,(1分)內有腎靜脈及其分支、腎動脈及其分支、腎盂、腎大盞、腎小盞、結締組織、神經、淋巴等。(1分)
14.腹膜腔
壁腹膜和臟腹膜之間的腔隙稱之,內有少量液體。(1分)男性腹膜腔是封閉的,女性腹膜腔通過輸卵管腹膜口、輸卵管、子宮和陰道與外界相通。(1分)
15.小網膜
由肝門至胃小彎和十二指腸上部之間的雙層腹膜形成,(1分)分為左側的肝胃韌帶和右側的肝十二指腸韌帶。(1分)
16.大網膜
由胃大彎下降至臍以下的前二層腹膜和折返至橫結腸的後二層腹膜組成,並與橫結腸系膜相延續。(1分)含有大量的吞噬細胞,是腹膜腔重要的防禦器官。(1分)
17.腹股溝內側窩
位於臍內側壁和臍外側壁之間,相當於腹股溝淺環的位置。(2分)
18.腹股溝外側窩
位於臍外側壁的外側,相當於腹股溝深環的位置。(2分)
19.肝胃韌帶
為小網膜的左側部分,由肝門連於胃小彎的雙層腹膜組成。其中有胃左血管和胃右血管。(2分)
20.肝十二指腸韌帶
為小網膜的右側部分,由肝門連於十二指腸上部的雙層腹膜構成,其右緣游離(1分),內有進出肝門的膽總管、肝固有動脈和門靜脈通過。(1分)
21.聯合腱
呈弓狀;位於腹直肌下部的外側緣;由腹內斜肌腱膜和腹橫肌腱膜互相融合而成。構成腹股溝管內側部分的後壁。(2分)
22.腹膜
覆蓋於腹腔內面、盆腔內面、膈下面及返折到腹、盆腔臟器表面的一層漿膜。(2分)
23.十二指腸懸韌帶
連於十二指腸空腸曲與右膈腳之間的腹膜皺襞,內有十二指腸懸肌,(1分)對十二指腸空腸曲有固定作用,是手術時確定空腸起始部的標志。(1分)
24.肝胰壺腹
位於胰頭與十二指腸降部之間,(1分)為膽總管末端與胰管末端匯合後的膨大處,開口於十二指腸乳頭。(1分)
25.腹橫筋膜
位於腹橫肌深面的深筋膜,是腹內筋膜的一部分,其深面即為腹膜外組織和腹膜壁層。(2分)
26.十二指腸乳頭
位於十二指腸降部中、下1/3的後側壁上,是膽總管和胰管的共同開口。(2分)
27.十二指腸空腸曲
十二指腸升部末端與空腸起始部形成一個向上的彎曲,(1分)位於第二腰椎的左側,是上、下消化道的分界處。(1分)
28.直腸子宮陷凹
盆腔內,直腸與子宮之間的腹膜腔陷凹,(1分)是站位和坐位時,女性腹膜腔的最低部位。經過陰道後穹穿刺,可達到此陷凹。(1分)
29.胃脾韌帶
由胃底連於脾門的雙層腹膜,內含胃短血管和胃網膜左血管,參與網膜囊左界的組成。(2分)
30.肝腎隱窩
位於肝右葉與右腎之間,是平卧時腹膜腔的最低部位。(2分)
31.小腸系膜根
由第2腰椎左側斜向右下至右骶髂關節,長約15cm,內含腸系膜上血管等。(2分)
32.腎角(脊肋角)
為腎門在腹後壁的體表投影,位於第12肋下緣和豎脊肌外緣的交角處。(2分)
33.Retzius靜脈
門靜脈系所引流的消化器官的腹膜後部分(如肝的裸區、胰、十二指腸.升結腸和降結腸等)的小靜脈支,在腹膜後與腔靜脈系的腰靜脈、低位肋間靜脈、膈下靜脈及睾丸(卵巢) 靜脈等相吻合。(1分)在門靜脈高壓症時,可成為側支循環的途徑。這些位於腹膜後連通門靜脈系與腔靜脈系的小靜脈統稱為Retzius 靜脈。(1分)
34.腎段
每一腎段動脈分布的腎實質區域,稱為腎段。(1分)腎段有五個。腎段的劃分,為腎局限性病變的定位及腎段或腎部分切除提供了解剖學基礎。(1分)
35.腎門
位於腎內緣中部凹陷處,是腎血管、腎盂、神經和淋巴管出入的部位。(2分)
36.左腸系膜竇
由內側界為小腸系膜根,外界為降結腸,上為橫結腸及其系膜的左1/3部,下為乙狀結腸及其系膜,後界為腹後壁所圍成向下開放的斜方形間隙,稱為左腸系膜竇。(2分)
37.右腸系膜竇
由內側界為小腸系膜根,外界為升結腸,上界為橫結腸及其系膜的右2/3部,後界為腹後壁所圍成的約呈三角形的間隙,稱右腸系膜竇。(2分)
38.回盲部
臨床上通常將回腸末段、盲腸及闌尾統稱為回盲部。(2分)
39.脾蒂
是出入脾門的脾血管,淋巴管及神經等結構的總稱。(2分)
40.脾門
在脾的臟面中央,為脾血管、淋巴管、神經等出入處。(2分)
41.胰的鉤突
胰頭的下部,向左下方突出的部分稱為鉤突,位於腸系膜上動、靜脈的後方。(2分)
42.Harlmann囊
膽囊頸起始部膨大,形成Hartmann囊,膽囊結石多停留於此囊中(2分)
43.膽囊三角(Calot三角)
由膽囊管、肝總管和肝下面圍成的區域。(1分)膽囊動脈常於三角內起自肝固有動脈右支,膽囊手術中一般在膽囊三角內尋找、結扎膽囊動脈。(1分)
44.Glisson系統
門靜脈、肝動脈及肝管三個系統在肝內伴行,三者與包繞它們的結締組織鞘共同構成G1isson系統。(1分)肝內若干平面缺少G1isson系統分布,稱這些平面為肝裂,並作為肝分葉。分段的自然境界。(1分)
45.肝蒂
為出入肝門的肝管、肝固有動脈、門靜脈、淋巴管和神經等的總稱,走行於肝十二指腸韌帶內。(2分)
46.第三肝門
在肝的腔靜脈溝下部,有右半肝臟面的副肝右靜脈肝短靜脈及尾狀葉的一些肝小靜脈出肝處稱第三肝門。(2分)
47.第二肝門
在肝膈面腔靜脈溝的上部,(1分)肝左、中、右靜脈出肝處稱第二肝門。(1分)
48.第一肝門
肝的臟面,有左、右兩條縱溝和介於二者之間的一條橫溝,三條溝呈H形。橫溝稱肝門或第一肝門,(1分)有肝管、肝固有動脈和門靜脈的分支、淋巴管及神經等出入。(1分)
49.膈下腹膜外間隙
冠狀韌帶兩層間的肝裸區與膈之間稱膈下腹膜外間隙。(2分)
50.膈下間隙
是介於橫結腸及其系膜與膈之間的腹膜腔,又稱結腸上區。(2分)
51.Treitz韌帶
臨床常將由十二指腸空腸曲左緣張至橫結腸系膜根下方的半月形皺襞,即十二指腸空腸襞,習慣稱為Treitz韌帶。(1分)手術時常用它來確認空腸的起始部。好多作者認為:Treitz韌帶是指在十二指腸空腸襞內部深處的纖維性肌束,即十二指腸懸肌。(1分)
52.十二指腸球
十二指腸上部近側部分(約占上部的3/5),腸粘膜無環形皺襞,較平坦,鋇餐X線透視時,該處呈一底向幽門的三角形或圓錐形陰影,稱為十二指腸球。(1分)十二指腸潰瘍好發於此部的前壁。(1分)
53.腹膜腔
由臟、壁兩層腹膜之間所圍成的腔隙。(2分)
54.腹膜鞘突
在胚胎發育過程中,伴隨睾丸下降,腹膜出現一個袋形突起,經腹股溝管到達陰囊,稱為腹膜鞘突。(1分)在正常情況下,睾丸降入陰囊後,鞘突除包繞睾丸部分形成睾丸固有鞘膜外,其它部分完全閉鎖。如果腹膜鞘突未閉,仍為長袋狀與腹膜腔相通,則可形成先天性腹股溝斜疝或交通性鞘膜積液(1分)
55.腹股溝管深環
位於腹股溝韌帶中點上方約一橫指處,是腹橫筋膜的一個卵圓形孔。(2分)
56.腹股溝區
為下腹部兩側的三角形區域,其內側界為腹直肌外緣,上界為髂前上棘至腹直肌外緣的水平線,下界為腹股溝韌帶。此區較為薄弱,疝多發生於此。(2分)
57.腹股溝三角(Hesselbach三角)
腹壁下動脈、腹直肌外側緣和腹股溝韌帶內側半所圍成的三角形區地稱為腹股溝三角(Hesselbach三角),(1分)腹股溝直疝即由此三角區突出。(1分)
58.恥骨梳韌帶(Cooper韌帶)
腔隙韌帶向外側延續附於恥骨梳上的部分,稱恥骨梳韌帶(Cooper韌帶)。(2分)
59.腔隙韌帶(陷窩韌帶)
腹股溝韌帶內側端一小部分纖維向下後方,並向外側轉折附於恥骨梳,形成腔隙韌帶(陷窩韌帶)。(2分)
60.腹股溝韌帶
腹外斜肌腱膜下緣在髂前上棘至恥骨結節間向後上方反折形成腹股溝韌帶。(2分)
61.腹股溝管淺環
是腹外斜肌腱膜在恥骨結節外上方形成的三角形裂隙,有精索或子宮圓韌帶走行。(2分)
62.腹股溝管
位於腹股溝韌帶內側1/2的上方,是由外上方斜向內下方的肌內筋膜裂隙,長4—5cm,(1分)內有精索 (男)或子宮圓韌帶(女) 通過。(1分)
63.白線
位於腹前正中線上,由兩側的腹直肌鞘纖維彼此交織而成。(1分)臍以上的白線寬約l cm,臍以下者因兩側腹直肌相互靠近而不甚明顯。(1分)
64.半月線
腹直肌鞘前、後兩層在腹直肌外緣合攏在一起,由上到下構成一略彎形凸向外的結構,稱半月線。(2分)
65.弓狀線
腹前外側壁三層扁肌的腔膜包裹腹直肌形成腹直肌鞘,在臍下4~5cm處以下,三層扁肌的腹膜均移行於腹直肌鞘前層,鞘後層缺如,形成一弓狀游離緣,稱弓狀線。(2分)
66.腎旁脂體
在腎後筋膜的後面,有大量的脂肪組織,稱腎旁脂體。(2分)
67.腸系膜上靜脈外科干
位於回結腸靜脈與Henle干之間的一段腸系膜上靜脈。由於該段腸系膜上靜脈與下腔靜脈距離很近,且該干有足夠的長度(2cm以上)及管徑,當門靜脈高壓症時,可用此處進行分流術。(2分)
68.系膜三角
空、回腸幾乎完全被腹膜包繞,僅在腸管系膜緣處無腹膜。(2分)
69.Scarpa筋膜
腹前外側壁的淺筋膜,在腹壁的下份分為兩層,深層為 ScarPa筋膜,為富有彈性纖維的膜樣層,在中線處附著於白線,其兩側向下於腹股溝韌帶下方一橫指處,附著於股部深筋膜。但在恥骨聯合與恥骨結節間繼續向下至陰囊,與淺會陰筋膜(Col— Ies筋模)相連。(2分)
70.Camper筋膜
腹前外側壁的淺筋膜在腹壁的下份分為兩層,淺層為 ℃ampe r筋膜,含有脂肪組織又稱脂肪層,向下與股部的淺筋漠相連續。(2分)
頭,頸部
1.甲狀腺被囊
有由頸臟筋膜臟層形成的假被囊及腺葉纖維囊形成的真被囊。(2分)
2.海綿竇綜合征
支配眼內、外肌的動眼神經、滑車神經、展神經和三叉神經的眼神經與上頜神經均穿經海綿竇,加之眼靜脈向後也注入海綿竇,(1分)因此,海綿竇的病變或損傷可導致上述神經痛、眼肌麻痹、眼靜脈淤血、結膜眼瞼水腫、眼球突出等癥候群稱之為海綿竇綜合征。(1分)
3.硬腦膜靜脈竇
硬腦膜分內、外兩層,兩層間大部分密切貼附著,僅在某些部位有間隙存在,並襯以內皮,充滿靜脈血,故稱硬腦膜靜脈竇。其竇壁無平滑肌,竇內無瓣膜。(1分)顱內重要的靜脈竇有:海綿竇與上、下矢狀竇、橫竇、乙狀竇等。硬腦膜靜脈竇既是腦靜脈血的迴流徑路,又是腦脊液的迴流之路。(1分)
4.腮腺床
與腮腺深面相鄰貼的結構統稱為「腮腺床」,這些結構包括莖突諸肌,頸內動、靜脈和末四對腦神經。(2分)
5.翼靜脈叢
位於顳下窩內,居翼內、外肌與顳肌之間,凡與上頜動脈及其分支伴行的靜脈均參與構成此叢。(1分)翼靜脈叢向後匯集成上頜靜脈,向上經眼下靜脈、卵圓孔及破裂孔導血管與海綿竇相通, 借面深靜脈與面靜脈交通。因翼靜脈叢無瓣膜,血液可逆流,故面深部的感染亦可逆行蔓延入海綿竇。(1分)
6.導血管
是貫穿顱骨直接連接顱內各靜脈竇與顱外靜脈的血管,(1分)是顱外感染向顱內蔓延擴散的直接通道。(1分)
7.板障靜脈
顱骨板障中呈樹狀或網狀分支的特殊靜脈。其壁由海綿骨質構成,並襯以內皮,管腔不能收縮,(1分)外傷或手術損傷時出血嚴重,需用骨蠟填塞止血。各部板障靜脈與相應區域的顱內.外靜脈交通,是顱外感染向顱內蔓延的途徑之一。(1分)
8.面部「危險三角
由口裂及兩側口角至鼻根的連線所圍成,內有面靜脈通過。面靜脈借內眥靜脈、眶內的眼上靜脈與海綿竇相通,(1分)此三角內靜脈無瓣膜,故此三角區內的感染易循上述途徑逆行至海綿竇而導致顱內感染。(1分)
9.顱頂部「危險區」
是位於帽狀腱膜與顱骨外膜間的疏鬆組織間隙,又稱腱膜下隙。此部在顱頂部范圍較廣,前至眶上緣,後達上項線。(1分)內有若干導靜脈與顱骨的板障靜脈及顱內的硬腦膜靜脈竇相通,若發生感染,可經此通道繼發顱骨骨髓炎或向顱內擴散。(1分)
10.翼點
翼點位於顴弓中點上方約3.8cm處,由蝶、額、頂、顳四骨連接而成,多數呈「H」形,少數呈「N」形,是顱骨的薄弱部分,內面有硬腦膜中動脈前支通過。(1分)此處受暴力時易骨折,並常伴動脈斷裂出血,形成硬腦膜外血腫。(1分)
11.頸動脈竇
是頸總動脈末端和頸內動脈起始部的膨大處,(1分)竇壁上有壓力感受器,受壓後可出現頸動脈竇綜合征。(1分)
12.Horner綜合征
為頸交感干受壓症狀,(1分)表現為:瞳孔縮小、眼瞼下垂及眼球內陷。(1分)
13.頸袢
由第1~3頸神經前支構成。第l頸神經前支隨舌下神經走行,然後離開沿頸動脈鞘淺面下行稱為頸袢上根(又名舌下神經降支);在2、3頸神經前支的分支聯合下降稱為頸袢下根,(1分)上、下兩根在頸動脈鞘淺面合成頸袢,由此發出神經支配舌骨下肌群。(1分)
14.靜脈角
頸內靜脈與鎖骨下靜脈交角處(1分),胸導管及右淋巴導管分別注入左、右靜脈角。(1分)
15.斜角肌間隙
為前斜角肌、中斜角肌與第1肋之間的空隙,(1分)內有鎖骨下動脈和臂從通行。(1分)
16.甲狀腺懸韌帶
甲狀腺的假被膜在側葉內側、峽部後面與甲狀軟骨、環狀軟骨及氣管軟骨膜愈著,構成甲狀腺懸韌帶。(1分)故當吞咽時,甲狀腺可隨喉上下移動。(1分)
17.頸動脈鞘
頸筋膜包繞頸總動脈,頸內動脈、頸內靜脈及迷走神經的筋膜鞘。(2分)
18.神經點
是頸叢皮支淺出頸筋膜的集中點,約在胸鎖乳突肌後緣中點處,(1分)是頸部皮神經阻滯麻醉的部位.(1分)
19.椎前間隙
位於脊柱頸部與椎前筋膜之間,頸椎結核膿腫多積於此間隙.(2分)
20.封套筋膜
亦稱頸筋膜淺層,包繞兩肌(胸鎖乳突肌和斜方肌),形成兩肌的鞘;包繞兩腺(下頜下腺和腮腺),形成兩腺的筋膜鞘(2分)
上肢
1.掌深弓
掌深弓由橈動脈末端和尺動脈掌深支組成,位於指屈肌腱和掌骨及骨間肌之間,(1分)其分支為三條掌心動脈,至掌指關節附近匯入相應指掌側總動脈。弓的凸緣在掌淺弓近側,約平腕掌關節高度。(1分)
2.正中神經返支
在屈肌支持帶下份的橈側,正中神經發出的一粗短的正中神經返支,行於橈動脈掌淺支的外側並進入魚際,支配除拇收肌以外的魚際肌。其表面定位是魚際肌內側緣的中點。(2分)
3.四邊孔
在腋窩後壁,由肩胛下肌(小圓肌)、大圓肌、肱三頭肌長頭和肱骨上段之間圍成間隙,內有腋神經及旋肱後動、靜脈穿過。(2分)
4.三邊孔
在腋窩後壁由肩胛下肌(小圓肌)、大圓肌和肱三頭肌長頭和圍成一三角形間隙稱三邊孔,內有旋肩胛血管經過。(2分)
5.腋淋巴結群
腋淋巴結埋藏於腋窩內的結締組織中,可分為五群。外側群位於頭靜脈注入腋靜脈處周圍;前群(胸肌淋巴結)位於胸小肌下份,胸大肌深面,胸外側動脈和胸長神經周圍;後群(肩胛下淋巴結)位於肩胛下動脈和胸背神經周圍;(1分)中央群:位於腋窩中央結締組織中;尖群位於鎖骨下方、胸小肌上方,沿腋靜脈近側端排列。腋淋巴結收納上肢、胸前外側區、乳房的淋巴結管。尖群的輸出淋巴管為鎖骨下干。(1分)
6.掌淺弓
掌淺弓由尺動脈末端和橈動脈掌淺支吻合而成,其位於掌腱膜和指屈肌腱、蚓狀肌之間,約與拇指掌指關節同高。(1分)其主要分支指掌側總動脈和小指掌尺側動脈至手指。掌淺弓和掌深弓之間有吻合。(1分)
7.魚際間隙
魚際間隙又稱拇收肌間隙,位於手心外側半。前界為示指屈肌腱,第1蚓狀肌及掌中隔,後界為拇收肌筋膜,內側以掌中間隙為界,外側是掌外側肌間隔。(1分)魚際間隙近側是密閉的,遠側經第1蚓狀肌管與示指背側相交通。(1分)
8.肘窩
肘窩位於肘關節的前方,為三角形陷凹,其上界為肱骨內、外上髁的連線,外側界為肱橈肌,內側界為旋前圓肌,窩底為肱肌的下份。(1分)肘窩內有肱二頭肌腱,肱動、靜脈的下端和橈、尺動、靜脈的上端,此外還有正中神經及繞神經上端。(1分)
9.腕管
位於腕掌側,由屈肌支持帶(腕橫韌帶)與腕骨溝共同圍成,(1分)管內有指淺屈肌腱(4條),指深屈肌腱,拇長屈肌腱及正中神經通過。(1分)
10.翼狀肩
胸長神經支配前鋸肌,前鋸肌主要功能為使肩胛骨緊貼於胸廓。(1分)當胸長神經受損傷時,發生前鋸肌麻痹而使肩胛骨不能緊貼胸廓,肩胛下角及肩胛骨內側緣可特別明顯突起如翼狀,故稱為「翼狀肩」。(1分)
11.方肩
肱骨外科頸骨折,肩關節脫位或腋杖的壓迫,都可損傷腋神經而致三角肌癱瘓,臂不能外展及三角形區皮膚感覺喪失。(1分)由於三角肌癱瘓萎縮,肩部骨突聳起,失去圓隆的外觀而呈「方肩」。(1分)
12.橈側囊
橈側囊即拇長屈肌腱鞘,包繞拇長屈肌腱延伸於拇指末端。(2分)
13.腋窩
當上肢外展時,向上呈穹隆狀陷凹,稱腋窩,腋窩上方呈四棱錐體形腔隙。腔前壁由胸大、小肌、鎖骨下肌及筋膜構成;外側壁為肱骨結節間溝;內側壁由前鋸肌及肋間隙構成;(1分)後壁由肩胛下肌、大圓肌、背闊肌及肩胛骨構成。腋腔內容包括腋動、靜脈、臂叢及腋淋巴結等。(1分)
14.掌腱膜
掌腱膜是手掌深筋膜淺層的中央部分,呈尖端朝向近側的三角形,厚而堅韌,由縱、橫纖維構成,為腱性組織。(1分)尖端經屈肌支持帶前面與掌長肌腱相續;遠端分為4束行向第2~5指。在指蹼深面圍成3個指蹼間隙是手指血管、神經出入的門戶。掌腱膜可協助屈指。(1分)
15.爪形手
尺神經受傷後,小魚際肌和骨間肌麻痹並萎縮,各指不能內收,第2~5指不能外展,第4、5指掌關節過伸,指間關節過屈,其形狀如爪,故稱「爪形手」。(2分)
16.手背皮下間隙
手背皮下間隙是手背淺筋膜與手背腱膜之間的間隙(2分)
17.骨筋膜鞘
骨筋膜鞘在四肢是由深筋膜借肌間隔連接長骨骨膜圍成的鞘,以分隔不同的肌群。(2分)
18.臂腋角
臂腋角是指大圓肌外端下緣與肱骨交角處,肱動脈於此上續腋動脈。(2分)
19.肘關節動脈網
肘關節周圍動脈網由肱動脈、尺動脈及橈動脈的幾條分支在肘關節前後吻合而成。(1分)在肘關節前面結扎橈動脈時,此動脈網可起到側支循環作用。(1分)
20.提攜角
提攜角亦稱肘外偏角,是臂軸與前臂軸的延長線構成向外側開放的角(165度~170度)的補角,一般為10—25度。(2分)
21.肘後三角
正常用肘至90度時,肱骨內、外上側和尺骨鷹嘴三者形成一尖朝下的等腰三角形,此即肘後三角。(1分)肘關節脫位時,三點關系常呈尖朝上的三角形。(1分)
22.手背腱膜
手背深筋膜的淺層較厚,是伸肌支持帶的延續部分,(1分)它與伸指肌腱結合共同形成手背腱膜。(1分)
23.掌中間隙
掌中間隙位於掌中間鞘的內側半,前界為第3~5指的屈肌腱、屈肌總腱鞘及第2~4蚓狀肌,後界是骨間掌側筋膜,外側以掌中隔與魚際間隙為界,內側是掌內側間隔,(1分)近側經腕管與前臂屈肌後間隙相通,遠側經蚓狀肌管達指蹼間隙,並與指背相交通。(1分)
24.橈側囊
橈側囊是包裹拇長屈肌腱的腱鞘(2分)
25.伸肌支持帶
伸肌支持帶由腕背深筋膜增厚而成(亦稱腕背側韌帶),曲側附著於橈、尺骨莖突和腕骨。(1分)
26.解剖學「鼻煙壺」
解剖學「鼻煙壺」位於腕和手背的橈側,當伸、展拇指時,呈尖向拇指的三角形凹陷,其橈側界為拇長展肌腱和拇短伸肌腱,尺側為拇長伸肌腱,(1分)近側界為橈骨莖突,窩底為舟骨及大多角骨,窩內可觸及橈動脈搏動。(1分)
27.肱骨肌管
肱骨肌管(橈神經管)為肱三頭肌的內、外側頭,長頭與肱骨橈神經溝之間形成的一個旋繞肱骨中份後面的管道,(1分)有橈神經及伴行的肱深血管通過。(1分)
28.指蹼間隙
指蹼間隙又稱聯合孔,在第2~5指間掌骨頭處,由位於指蹼深面的掌淺橫韌帶與掌腱膜的縱、橫纖維所圍成,(1分)是手指血管、神經等出入的部位,又是手掌、於背與手指三者間的通道。(1分)
29.魚際鞘
魚際鞘或稱外側鞘,由魚際筋膜、外側肌間隔和第一掌骨圍成,(1分)內有魚際肌(拇收肌除外)、拇長屈肌腱及其膜鞘以及拇指的血管、神經等。(1分)
30.指髓間隙
在指深屈肌腱抵止處遠側,皮膚和遠節指骨遠側4/5的骨腹之間有纖維隔相連,此隔將指腹的脂肪分成小葉,形成指髓間隙,又稱密閉間隙,內有皿管和神經。(2分)
31.指背腱膜
指背腱膜(外科常稱為伸肌腱帽)主要由指伸肌腱延續而來。(1分)指伸肌腱在越過掌骨頭後向兩側擴展,包繞近節指骨背面,並向遠側分為三束,有骨間肌和蚓狀肌的腱纖維參加。(1分)
32.腋鞘
腋鞘亦稱頸腋管,由椎前筋膜延續包繞腋血管及臂叢而成.(1分)鎖骨下臂叢麻醉時,需將葯液注入此鞘內。(1分)
33.肌腱袖(肩袖)
又稱肩袖或旋轉袖,由岡上肌、岡下肌、小圓肌和肩胛下肌的肌腱在肩關節囊周圍聯成腱板,分別止於肱骨大、小結節,(1分)圍繞肩關節的前、後和上方,並與關節囊愈著,對肩關節起重要的穩定作用。(1分)
5、筋膜層是什麼
位置
1.淺層圍繞整個頸部,包繞斜方肌和胸鎖乳突肌,形成兩肌的鞘;向後附著於項韌帶及第7頸椎棘突,向前在正中線兩側彼此延續;向上附於頸上界的骨面;向下附於頸、胸交界處的骨面。頸筋膜淺層在下頜下三角和腮腺區分為兩層,分別包繞下頜下腺和腮腺,形成兩腺的筋膜鞘。此二鞘為莖突不頷動帶所分隔。
簡介
2.氣管前層又稱氣管前筋膜或內臟筋膜。緊貼在舌骨下肌群的後面,經甲狀腺及其血管、氣管頸部及頸動脈鞘的前方;兩側於胸鎖乳突肌的深面與頸筋膜淺層相連;上方附於舌骨,下方續於纖維心包。此筋膜於甲狀腺左、右側葉的後外方分為前、後兩層,包繞甲狀腺,形成甲狀腺鞘。在甲狀腺與氣管、食管上端鄰接處,腺鞘後層增厚形成甲狀腺懸韌帶。
3.椎前屋即頸筋膜深層,又名椎前筋膜。此層位於椎前肌及斜角肌前面,上起自顱底,下續前縱韌帶及胸內筋膜。頸交感神經干、隔神經、臂叢及鎖骨下動脈等行經其後方。該筋膜向下外方包繞腋血管及臂...
6、關於醫學解剖學的一些簡單試題
第一題 單項選擇題
2、B
解答:(1)頸筋膜淺層包繞斜方肌和胸鎖乳突肌。
(2)頸筋膜中層包繞頸部諸器官,並形成甲狀腺鞘,即假被膜(囊)。該筋膜向兩側延續,包裹頸總動脈、頸內動脈、頸內靜脈和迷走神經,形成頸動脈鞘。
(3)頸筋膜深層兩側包被臂叢及鎖骨下動脈向腋腔延伸構成腋鞘。
4、C
解答:甲狀腺上端達甲狀軟骨中部。
5、C
解答:喉上神經外支伴甲狀腺上動脈下行。
第三題 判斷題
1、錯誤
解答:頸外靜脈主要收集頭皮和面部的靜脈血。
7、甲狀腺的解剖結構
甲狀腺是人體最大的內分泌腺。棕紅色,分左右兩葉,中間相連(稱峽部),呈「H」形,約20~30克。甲狀腺位於喉下部氣管上部的前側,吞咽時可隨喉部上下移動。甲狀腺的基本構成單位是腺泡,對碘有很強的聚集作用,雖然通常腺體中的碘含量比血液中的含量高25~50倍,但每日飲食攝入的碘仍有1/3進入甲狀腺,全身含碘量的90%都集中在甲狀腺。甲狀腺激素是甲狀腺分泌的激素。
甲狀腺激素的生理功能主要為:
(1)促進新陳代謝,使絕大多數組織耗氧量加大,並增加產熱。
(2)促進生長發育,對長骨、腦和生殖器官的發育生長至關重要,尤其是嬰兒期。此時缺乏甲狀腺激素則會患呆小症。
(3)提高中樞神經系統的興奮性。此外,還有加強和調控其它激素的作用及加快心率、加強心縮力和加大心輸出量等作用。
甲狀腺是內分泌系統的一個重要器官,它和人體其它系統(如呼吸系統等)有著明顯的區別,但和神經系統緊密聯系,相互作用,相互配合,被稱為兩大生物信息系統,沒有它們的密切配合,機體的內環境就不能維持相對穩定。內分泌系統包括許多內分泌腺,這些內分泌腺受到適宜的神經刺激,可以使這些內分泌腺的某些細胞釋放出高效的化學物質,這種化學物質經血液循環被送到遠距離的相應器官,發揮其調節作用,這種高效的化學物質就是我們平常所說的激素。甲狀腺是人體內分泌系統中最大的內分泌腺,它受到神經刺激後分泌甲狀腺激素,作用於人體相應器官而發揮生理效應。
在青春期甲狀腺發育成熟,甲狀腺的重量為15~30克。兩個側葉各自的寬度為2厘米左右,高度為4~5厘米,峽部寬度為2厘米,高度為2厘米。女性的甲狀腺比男性的稍大一些。在正常情況下,由於甲狀腺很小很薄,因此在頸部既看不到,也摸不到。如果在頸部能摸到甲狀腺,即使看不到,也被認為甲狀腺發生了腫大。這種程度的腫大往往是生理性的,尤其是在女性青春發育期,一般不是疾病的結果,但有時也可以是病理性的。
人的甲狀腺重20~30g,是人體內最大的內分泌腺。它位於氣管上端兩側,甲狀軟骨的下方,分為左右兩葉,中間由較窄的峽部相聯,呈「H」形。
甲狀腺由許多濾泡組成。顯微鏡下所見:濾泡由單純的立方腺上皮細胞環繞而成,中心為濾泡腔。腺上皮細胞是甲狀腺激素合成和釋放的部位,濾泡腔內充滿均勻的膠性物質,是甲狀腺激素復合物,也是甲狀腺激素的貯存庫。濾泡形態學的改變可反映腺體功能狀態:腺體活動減弱時,腺上皮細胞呈扁平狀,濾泡腔內貯存物增加;如果活動亢進,腺泡上皮呈柱狀,濾泡腔內貯存物減少。 甲狀腺的被膜和毗鄰,甲狀腺有兩層被膜:氣管前筋膜包繞甲狀腺形成甲狀腺鞘,稱為甲狀腺假被膜;甲狀腺自身的外膜伸入腺實質內,將腺體分為若干小葉,即纖維囊,又稱甲狀腺真被膜。腺鞘與纖維囊之間的間隙內有疏鬆結締組織,血管,神經和甲狀旁腺等.手術分離甲狀腺時,應在此間隙內進行,並避免損傷不該損傷的結構。在甲狀腺左右葉的上端,假被膜增厚並連於甲狀軟骨,稱為甲狀腺懸韌帶;左右葉內側和甲狀腺峽後面的假被膜與環狀軟骨和氣管軟骨環的軟骨膜愈著,形成甲狀腺外側韌帶.上述韌帶將甲狀腺固定於喉及氣管壁上,因此,吞咽時甲狀腺可隨喉上,下移動,為判斷甲狀腺是否腫大的依據。喉返神經常在甲狀腺外側韌帶和懸韌帶後面經過,甲狀腺手術處理上述韌帶時注意避免損傷喉返神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