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骨質疏鬆 > 骨質疏鬆患者骨小梁變化

骨質疏鬆患者骨小梁變化

發布時間:2020-11-23 07:39:15

1、老年人如何預防骨質疏鬆

<

2、骨質疏鬆症是指各種原因所引起的全身性骨數量減少,骨小梁

間隙增大,骨基質減少和重量降低,骨的機械強度減低導致非外傷性骨折,或輕微外力即可發生某些部位骨折的一種臨床綜合征。

骨質疏鬆症的病因與發病機制目前尚未完全清楚。目前,比較公認的致病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內分泌紊亂。眾所周知,本病多見於老年人,尤其是更年期以後的女性患者尤為多見。這表明。性激素對骨質的代謝有直接關系。當腎上腺皮質功能亢進時可引起骨質疏鬆,不僅是庫欣綜合征的主要特徵,而且在臨床治療上長期向患者使用腎上腺皮質激素亦可同樣引起這一後果。這表明:腎上腺皮質激素可加速骨質疏鬆的過程。而性激素能抑制垂體前葉素,間接抑制腎上腺皮質激素。

所以,老年人性激素分泌減少,尤其是更年期後的女性,則更易出現骨質疏鬆。

(2)鈣代謝失調。毫無疑問,鈣缺乏是成年人骨質疏鬆症的原因之一。正常人每日攝入鈣量約為10mg/kg 體重,其中少量為人體所利用,大部分隨尿及大便排出,以維持鈣的代謝平衡。如果攝入的鈣量減少,或是腸吸收功能障礙,或是從尿及大便中排泄量增加,則易引起由於缺鈣所造成的骨質疏鬆。此時,如果再加上內分泌紊亂因素的影響,則更易引起骨質疏鬆。

(3)失用因素。正常情況下,由於肌肉的舒張收縮及各種壓力而刺激骨骼組織保持正常的鈣代謝平衡。但當肢體或全身一旦失去生理性活動及體力勞動或鍛煉,則容易引起骨組織內的一系列改變,而引發脫鈣及尿鈣排出量增加,導致骨質疏鬆。長期卧床者表現為全身性骨質疏鬆,而肢體石膏夾板固定或神經過敏性失用,則表現為局部骨質疏鬆。

骨質疏鬆症多見於老年人,尤其以60 歲以上女性多見。患者多訴全身疲乏,喜卧床或仰坐位而不願活動;全身酸痛,尤以腰部為明顯,可由腰向臀部和下肢放散,亦可由背部向肋骨和腹部放散。

患者自己感覺身高逐漸變矮,除因椎間盤退變原因外,與椎體骨質疏鬆易引起壓縮骨折有關。同樣原因可使駝背畸形逐漸加重。

X 線表現:脊柱骨質疏鬆,骨小梁減少,椎體中間凹陷呈魚尾巴狀。

骨質疏鬆症所引起疼痛的程度遠不如腰椎間盤突出症嚴重,且X 線表現截然不同,應用性激素、高蛋白、高鈣治療後,腰痛症狀可減輕。

//骨質增生、骨關節炎與骨質疏鬆是怎麼回事?

3、醫學類 病理生理 骨髓水腫的原因? 骨搓傷和骨質疏鬆都會引起骨髓水腫,是否骨小梁受到破壞就會引起

在MR顯示中,骨挫傷就可以出現骨髓水腫,骨質疏鬆一般也是在超過骨小梁負擔外力後產生骨小梁骨折後出現的,一般骨質疏鬆也不會有骨髓水腫。

4、骨質疏鬆和骨關節炎有何異同?我們普遍存在哪些盲區與誤區?

骨質疏鬆與骨關節炎同是老人常見的退行性疾病。但兩者之間的關系在醫學界仍是爭論的焦點。很多人往往習慣於盲目補鈣或使用止痛葯,更有甚至長年誤把骨關節炎當成骨質疏鬆症,耽誤了治療。那麼接下來,我們一起來加強對這兩種骨病的認識。 

流行病學研究顯示,骨質疏鬆與骨關節炎均多在50 歲以後發病,發病率為女性多於男性。二者與力學因素以及性激素均有關。雖然骨質疏鬆和骨關節炎的發病均緩慢,但個體輕重程度變化較大。二者最終均引起關節活動功能障礙或骨折,殘疾的發生率較高。骨質疏鬆和骨關節炎的發病因素均與細胞因子、生長因子和力學因素有關,均分為原發性和繼發性,界限較難劃分。

但是骨質疏鬆和骨關節炎無論實在病理生理、診斷和預防方面均不相同。

從發病部位上講,骨關節炎在關節軟骨、軟骨下骨、骨皮質及骨松質也受累及,而骨質疏鬆主要是骨松質發生明顯的病理改變。

從病因方面看骨關節炎的病因較多,似與力學機械更為密切,而骨質疏鬆主要由於骨代謝紊亂引起骨細胞減少、破骨細胞增多。發病過程不同,骨關節炎呈現關節慢性炎症反應、腫脹、疼痛、變形乃至關節積液,而骨質疏鬆則無關節炎性反應。

病理改變方面,骨關節炎表現為軟骨脫落、骨硬化及骨贅形成,而骨質疏鬆表面為骨稀疏,骨小梁纖細、斷裂乃至稀少。骨關節炎關節部位骨質緻密,軟骨下骨局部囊性變亦可呈現局部骨質疏鬆,但骨密度升高。骨質疏鬆為全身性疾病,如果骨密度降低,那麼膝關節發生骨關節炎的概率極高。骨關節炎常於劇烈運動或鍛煉過度、關節磨損嚴重有關,而骨質疏鬆多與鍛煉較少、缺乏運動有關。

5、骨折後骨質疏鬆骨小梁變細可以走路嗎?

可以走,還看是哪個部位較重,如腰椎或骨股頭這些部位要格外小心防壓縮骨折。

與骨質疏鬆患者骨小梁變化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