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理傷續斷的中醫正骨有什麼作用?
在中國最古老的醫學典籍《黃帝內經》中有記載,早在2000年前,中國的醫師們就掌握著一種神奇的技術,不用透視、不用開刀,單憑雙手觸摸皮膚就能判斷骨折的情況,同樣也只使用雙手,就能治癒骨折,這就是中醫正骨。這種神奇的古老醫術,火眼金睛,解讀人體的奧秘,妙手仁心,書寫生命的奇跡。
相傳在北宋元豐三年時,神宗腰腿疼痛,找了很多良醫,也用過許多仙丹,但時經三年依舊不愈,而且逐漸加重,不能行走。他常說,老天不保佑我,除非華佗再世,否則我的病就不會好了,只有等死。有一天夜裡,他夢到一位白眉銀須的老人,對他說道:「鶴鳴九皋,聲聞於天,伊水河畔,王氏夢獻,可解汝疾。」說完就消失了。神宗很高興,醒來後,急忙派人找到王夢獻。王夢獻來到宮中,在床前邊和神宗邊說笑邊在神宗腰部一摸,竟然使疼痛少了許多,三天後,就不再疼痛,經過七天的治療神宗就可以像原來一樣的走路。神宗非常高興,為王夢獻題一匾——「華佗再世」。王夢獻告老還鄉之後,一天,一位老農大哭來求診,說自己沒有病,特意為雞來求醫的。原來,老農在山坡耕種時,看見一隻野雞,就用石頭把雞腿打折,抓著了它。鄰家惡霸卻說這只雞是他養的,非要老農賠這只雞,還非得和以前的一模一樣,否則就要賠一兩黃金。王夢獻聽後很生氣,答應為雞治病。他隨即將雞提起,在折腿上一捏,隨手向空中拋去,只見那隻公雞撲撲翅膀竟活蹦亂跳地跑了起來,沒有一點受傷的樣子!這就是神奇的中醫正骨。
其實,早在先秦時代,正骨術就已經出現。在周代,骨折就有了專用醫學術語——折瘍,在醫療分工上也有專人掌管骨科疾病的治療。那時,治療骨折的手段還相當直觀:在骨折發生後,用雙手硬生生地將骨折掰回原位,並使用竹板固定。在秦漢時期才形成了正骨的基本理論和技術,繼而世代傳承。《神農本草經》中也記述了不少治療金創、骨折的葯物。晉代葛洪曾經廣泛的搜集民間的秘方、驗方,撰寫成《肘後備急方》,在此書中總結了一系列的骨折急救方法,指出:「包紮的時候,可用竹片夾裹,……千萬不能讓患處轉動。」又提到:「裹縛瘡口,要用舊布,要扎的不松不緊,像系腰帶那樣最好。」這說明在我國晉代,中醫已經掌握了用小竹片夾縛治療骨折的先進方法。
隋唐時我國誕生了現存最早的中醫骨科學專著——《仙授理傷續斷方》。這部書全面地總結了以往的治療經驗,針對骨折損傷的不同情況,提出整復手術的十大原則,首論整骨手法的14個步驟和方劑,次論傷損的治法及方劑。書中記述了關節脫臼、跌打損傷、止血以及手術復位、牽引、擴創、填塞、縫合手術操作等內容。到了宋金元時期,著名醫家危亦林為中醫正骨的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為骨傷科的發展又添上了輝煌的一筆。危亦林,江西南豐人,元代著名醫學家。他在長期的臨床實踐中,將歷代的著名方劑和經驗良方進行總結編撰,用了十年的時間,編寫了《世醫得效方》一書。書中記載了很多關於正骨術的內容,如骨傷整復等。書中論述了四肢骨折和脫臼、脊柱骨折、跌打損傷、箭傷等及其治療手法,並記有多種醫療器械,特別是對脊柱骨折最早提出採用懸吊復位法,這是傷科史上的創舉。他還主張骨折復位前先麻醉,倡導「十不治症」等理論,開創骨科損傷預後診斷的先河。他對中醫正骨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不但豐富了我國古代骨傷科治療的內容,而且為後來骨傷科的全面發展開辟了一條新路。明代,在太醫院中把「折傷科」改為「接骨科」,進一步從傷科中把正骨科分出來,反映了正骨科的發展。這一時期關於正骨科的著作明顯增多,其中著名的有薛立齋的《正體類要》、陳實功的《外科正宗》等。到了清朝,我國正骨科的成就更加輝煌,成書於清乾隆七年的官修醫書《醫宗金鑒》,對清以前我國正骨學科做了最全面的總結,其中將正骨手法歸納為摸、接、端、提、推、拿、按、摩八法。
正骨是中醫治療骨折、關節脫位等運動系統疾病的一種方法。目前使用的手法有拔伸、旋轉、屈伸、橫擠、分骨、折頂、迴旋、縱壓、分筋、撥絡、理筋、彈筋等12種,每種手法都有其適應證。但是由於絕大多數有移位的骨折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復合的,所以就必須同時採用幾種手法才能獲得滿意的治療效果。不管怎樣,其目的就是要糾正移位,使骨對合,最後再用小夾板外固定。使病人的骨傷得以癒合。
其中的「小夾板固定」屬於中國首創,其後被許多國家效仿,堪稱中國傳統醫學對世界醫學的偉大貢獻之一。這種方法符合生物力學動靜結合原理,既有固定局部傷肢的作用,又不嚴重妨礙肢體的功能活動,就在固定又不完全固定兩者之間恰當地解決了治療上的矛盾,對骨折癒合十分有利。比如說,前臂骨折後用小夾板固定,這樣既能很好地穩定骨折端,又可以有效地促進肌肉收縮和關節活動,骨折癒合的同時功能也隨之恢復。如果採用石膏固定,超過一個月以上,盡管骨折癒合了,但關節有可能發生僵硬,其功能恢復很慢。
源遠流長的中醫正骨療法治療骨傷科疾病損壞少、副作用少,甚至可以說是無損壞、無副作用,以「不開刀、不吃葯、康復快、花錢少」為特色,因此,被稱為「綠色療法」。可適用於各種原因導致的骨折、關節脫位、小關節功能紊亂、軟組織挫傷,以閉合治療為主。它是中國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幾千年的實踐證實,確實行之有效,是中醫骨傷科的精髓,是中醫寶庫中的珍寶,是我國寶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在2000年的歷史中,中醫正骨這項樸素的技術代代傳承,針對不同部位、不同骨傷的中醫正骨手法開始漸漸成熟起來,同時,形成了技術特點自成體系的正骨流派,使中醫正骨異彩紛呈、百花齊放。
清末政權動盪,中原征戰連綿,一直默默生存的正骨奇術再次繁盛起來,一時間,出現了天津蘇氏、福建李氏、北京雙橋老太太等正骨高手。其中,最著名的要算河南洛陽平樂的郭氏正骨。傳說50多年前,千年古剎白馬寺附近平樂村的郭祥泰得異人傳授正骨術,成一代名醫。郭祥泰得正骨醫術,傳說有三:其一是師從洛陽道士祝堯民;其二是受業於孟州同姓道人郭益元;其三是得傳於路經平樂的武林高僧。郭祥泰之後,郭氏子孫不斷努力,平樂郭氏正骨,逐漸成為一大學術流派。50多年前,「郭氏正骨術」第五代傳人高雲峰女士,將祖傳秘方獻給國家,並創立了中國第一所正骨大學——河南平樂正骨學院,今天,全國中醫正骨界的骨幹名醫,70%都是「平樂出身」。
但是中醫正骨也有令人感到遺憾和不足的地方,這是因為正骨術往往是具體而又微細的手法操作,難於用文字表達,只能靠老師口頭傳述:再加上在封建社會里正骨醫生的社會地位不高,他們生活在民間,為自身和後代著想,往往只傳兒子不傳外人,嚴重影響了這種技術的傳播和發展。盡管如此,我國傳統的正骨術,經歷代人民的創造發展和正骨醫家不斷地歸納總結,依舊如百川歸海,終於形成了獨立於世界醫林的中醫正骨學,不論是理論上的前沿,還是手法上的高明,都是值得我們自豪的。
2、肋骨骨折了,沒有去正骨,對以後有沒有什麼影響
不正怎長骨
3、正骨的治療措施
正骨就是運用熟練的手法,使移位的骨折端正確地復位並治療軟組織損傷的一種療術。因此,在施行手法整復時,首先要做好骨折的檢查和診斷。在此基礎上,通過眼觀、手摸和心會才能達到手隨心轉,使骨折整復的目的。
直接暴力或間接暴力作用於肢體或軀干,使局部的骨骼發生骨折。由於該部受力大小,所持體位的不同及肌肉的收縮等,可造成各種類型的骨折,因骨折的類型不同,整復手法亦不同。如完全骨折,用攏按法對接;凹陷型骨折,用提推法使陷者復起;粉碎性骨折,用捏擠法復位;螺旋型骨折,用旋按法銜接;凸起型骨折,用展按法平復;尾椎骨等嵌入型骨折,用鉤提按捺和伸壓展法整復;肱骨內外髁等之青枝骨折,用蹭推捏擠法復位;對於骨折斷端重疊移位而縮短者,則按「欲合先離,離而復合」的原則進行整復。在施術前輕輕地按壓和按摩傷部,使收縮的肌肉放鬆,疼痛緩解,爾後用拔伸牽引的方法,使重疊的骨折斷端復位;對向側移位者可用提搖按推法復位;對於兩根骨並列的部位發生骨折,則用扣擠分骨法使斷端分離,然而用夾擠法復位。在正骨過程中,除運用恰當、熟練的手法外,治療必須及時,動作要果敢、細致,准確而敏捷。如果施術時用力過大,就會有損傷骨軟組織的危險;力量過小則達不到復位的目的。施術時,要正確運用手技,力求一次完成整復。反復多次施術,非但有損骨折斷端,對癒合亦有不良影響,而且會給患者帶來較多痛苦。施術越早越好。四肢骨折,宜於傷後半小時內進行。此時傷肢麻木,尚未發生嚴重水腫,患部張力小,疼痛輕微,是最佳正整時期。如果局部腫脹嚴重,或皮膚破裂等,需要經過適當治療,待腫脹消退,皮膚癒合,筋肉痙攣鬆懈後,再行手法整復。但要防止延誤治療,以免人為地造成陳舊性骨折。 正骨按摩是蒙醫正骨的一種獨特療術。也是正骨輔助治療手段之一。骨折的階段的不同,所用之按摩手法亦異。計有:
初期按摩:骨折後一周內,由於局部軟組織、血管和淋巴管等受到不同程度的損傷,故導致血、希拉熱亢盛,出現瘀血、疼痛、腫脹等症狀。對此,宜採取化仁瘀消腫手法。即每日在夾板固定的空隙和上上段,噴激白酒進行蹭摩;襯墊處實行按摩;傷肢施行向心捋摩;疼痛部位則要用嵌摩法;傷肢鄰近關節採用掐摩法;另外,有關穴位輔以搓摩。上述按摩,有助於改善血行,促進新陳代謝,加快骨折癒合。
中期按摩:經過初期綜合治療,骨折部位基本得到穩定,筋腱舒展,腫消痛止。根據「腎藏精,精生髓,髓養骨」及「肝生血,血養筋」的理論,在此時期,應以補腎益肝健骨為主要治療原則。因此,按摩時宜取肝、脾、心、腎、肺等穴位。先噴激白酒,用大拇指進行抖摩或搓摩;用手掌沿脊柱向上推摩或按摩;或橫向蹭摩,以進一步改善血液流通,加速骨折癒合。
後期按摩:經過初、中期治療骨痂基本形成,骨折完全癒合。但由於內損外傷,長期卧床,往往導致三根平衡失調,氣血虛弱,關節僵滯,肌肉萎縮等。此時,除繼續進行中期按摩外,尚應在胃、大腸、膀胱等有關穴位上噴以白酒,施搓摩、抖摩、推摩法;對局部則進行按摩、蹭摩;對患肢肌肉,則施行摶摩、拿摩、搓摩;對患肢關節採取揉摩、搖摩、展摩法;對患肢指(趾),則採用曳摩法。通過上述按摩,可使傷肢氣血暢通,強骨健筋,恢復功能。
按摩方法:由輕到重,范圍略寬,操作要細致。對瘦弱者,手法宜輕而緩;對健壯者稍重而快。但必須注意保持患部穩定。噴酒按摩法是據「血受養於食物精華;血隨氣行」的觀點而創用的。既能防止傷熱內陷,筋腱拘緊,又能加快骨折癒合和肢體功能恢復。 指內服葯物療法。根據骨折的不同時期及不同的症狀表現,用葯原則也如按摩一樣,分初、中、後三期投方。
初期:表現血、希拉熱亢盛,惡血瘀滯,患部明顯腫脹疼痛。常用方有:七珍散,七雄丸、冰片十七味散、冰片二十五味散、黑雲香四味湯等。如伴有胸部灼熱,驚悸不安者,可投以沉香八味湯、如意至寶丸等方。咳嗽、咯痰不利,則投以沙參四味湯,亦可投以三七單味散,以除傷毒。如有尿閉者,可投以骨傷傳統驗方——吃雞蛋黃一個;大便燥結者可投芝麻單珠湯,或可加少量核桃仁、蜂蜜內服;局部發熱則宜塗烏龜血。
中期:可選用具有排黃水、降熱勢,續筋接骨功效的葯,如六味銅錢散、八味硃砂散、三味赭石散、六味石決明散、六味杜仲散、二十五味接骨散等。
後期:宜服強筋健骨,抑赫依,壯身潤僵葯物,如健胃石榴五味散、二十五味大劑散、沉香三十五味散,水銀十八味散等。在患部特別是關節處可施行葯水浸洗或葯物塗擦。一般用白酒、醋、水等分,水煎浸洗,或用青鹽熱水浸洗,或用水柏枝、紫檀木、山蒿三味葯酒煎浸洗。
對開放性骨折,應先清創復位塗葯,縫合傷口。除使用殺粘葯和清熱葯防止感染外,還要考慮使用具有生肌功效之葯,以促進傷口癒合。如珍珠五味散、麝香十七味散外敷傷口,紅花八味散內服,有續脈接骨、止血生肌之效。對白脈受傷,可投予十三味大鵬金翅丸,並用香獐糞或麝香、羊糞加白酒烘熱外敷。
4、右腳正骨骨折賠償的標准有哪些?
1.根據你所說的傷情,結合《勞動能力鑒定職工工傷與職業病致殘等級》GB/T 16180-2014,傷殘等級大約在10級左右吧,具體的結果要看勞動能力鑒定委員會專家組的鑒定結論了;
2.首先要到當地勞動部門申請工傷認定,這是所有問題的前提,不申請工傷認定,就無法通過工傷獲得賠償,如果單位不申請的話,職工個人就必須在受傷之日起一年內申請;
3.如受傷被認定為因工受傷,等傷情穩定後可以申請勞動能力鑒定,鑒定工傷等級,然後按照傷殘等級向用人單位索要傷殘賠償;
4.如經勞動能力鑒定為10級傷殘,可享受如下工傷待遇:
(1)醫葯費由用人單位全額墊付;
(2)停工留薪期內(工傷治療、康復期間)工資按原待遇發放;
(3)停工留薪期內需要護理的由單位負責;
(4)住院期間伙食補助費按由工傷職工所在地標准發放;
(5)工傷賠償:
1)如果繼續在單位工作,不辭職的話,根據《工傷保險條例》規定,享受一次性傷殘補助金,10級工傷為7個月本人工資。
2)如果選擇辭職不幹了的話,在享受一次性傷殘補助金的同時,還可以享受一次性工傷醫療補助金和一次性傷殘就業補助金。具體的金額由工傷職工所在地制定,地區不同,賠償額度也不同,可以撥打12333咨詢一下當地勞動部門。
5、骨折後中醫正骨可信嗎
不可信,再好的中醫正骨沒有切開復位內固定術好。日後要是長歪了你就得敲斷乖乖的去上鋼板了
6、骨折應該去祖傳正骨的地方還是去醫院骨科
看情況、部位,嚴重與否,肌肉多、骨折嚴重去醫院手術固定較好,輕點的祖傳接都可以,但拉正上好夾板後需拍個片,後再上葯。
7、需要正骨嗎?撕脫性骨折
這應該是內側楔骨撕脫骨折,影響內側縱弓的穩定性,所以負重時疼痛,該位置小骨塊較小,分離不多,加之受傷時間已長,故無需正骨。建議:知局部中葯外洗,物理治療即可。
(李元貞大夫鄭重提醒:因不能面診患者,無法全面了解病情,以上建議僅供參考,具體診療請一定到醫院在醫生道指導下進行!)
甘肅中醫學院附屬醫院李元貞 http://liyuanzhendr.haodf.com/
8、骨折的人用正骨水好嗎 有影響嗎
玉林制葯 正骨水¥7.50 骨折是指由於外傷或病理等原因致使骨質部分或完全斷裂的一種疾病。其主要臨床表現為:骨折部有局限性疼痛和壓痛,局部腫脹和出現瘀斑,肢體功能部位或完全喪失,完全性骨質尚可出現肢體畸形及異常活動。那麼,骨折的人用正骨水好嗎?有影響嗎? 葯效學研究表明,正骨水對骨折有促進癒合作用,對骨折處的抗折力有提高作用的趨勢;可擴張局部血管、顯著促進局部瘀血的吸收;對瘀血、水腫也有明顯的治療作用;對炎症有明顯的抗炎作用;能顯著提高痛閾值。經臨床證明,正骨水對跌打扭傷,各種骨折,脫臼,軟組織損傷,瘀血,肌肉酸痛、痙攣,四肢麻木等症狀具有良好療效。運動前後用玉林正骨水噴擦,能防止抽筋,消除疲勞。由此可見,骨折的人用正骨水很好,沒有有影響,大家可以放心使用。 正骨水的使用方法:1、運動和勞動前後搽用,或在浴盆里倒入少量正骨水一起洗浴,能有效預防和消除各種疲勞,酸痛等,並對風濕骨痛等有良好效果。2、可用於因各種原因造成的骨折,跌打扭傷。但骨折或脫臼者必須將患骨復位後,方可敷葯。敷葯後不可在患處包紮,以免血液循環障礙引起水泡。3、如患處皮膚破損,應先止血,然後搽於周圍,不能搽入傷口。4、兒童皮膚嬌嫩,敷葯時間、用量應視年齡適當加減,成年人也應按用法掌握用量, 以免葯力過度刺激,引起皮膚發炎。5、最經常使用的方法是,將葯液塗擦患處,重者用葯液濕透葯棉敷患處一個小時,每天2-3次。
9、我媽骨折經正骨後,在家修養。今天拍片復查感覺不理想,麻煩懂骨科學的網友看看片子,給個治療建議。
在治療骨折上中西醫存在分岐。西醫是絕對解剖學上的對接,而中醫是盡量對接重點放在保護和修復經絡上。看了一下片子,問題不是很大。下面講述一下治療的法則和用葯的規律:
1.初期:傷後1一2周左右,由於骨斷筋傷,瘀血停滯,經絡不通,局部腫脹、疼痛。治療上宜活血化瘀為主。
整體治療:以活血化瘀、通經活絡為主。
方劑:當歸12g、柴胡10g、赤芍10g、枳殼10g、檳榔10g、大黃10g、黃芩6g、厚朴6g、桃仁6g、陳皮6g、紅花3g、甘草3g。
2.中期:傷後3∽4周左右,局部腫痛逐漸消失,軟組織損傷已開始修復,骨折斷端初步穩定或纖維組織粘連,骨痂開始形成,治療上宜調理脾胃。脾胃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脾胃調和,氣血得生,骨折得以早期癒合。
方劑:生地12g、赤芍10g、當歸10g、川芎6g、白術10g、陳皮6g、桃仁10g、紅花6g。
3.恢復期:傷後一個月以上,局部軟組織已恢復正常,骨折部骨痂生成良好,骨折斷端穩定。
治療上宜滋補肝腎,調補氣血為主。
方劑:黨參15g、白術12g、當歸10g、首烏30g、川斷15g、寄生15g、破故紙10g、赤芍15g、木香10g、伸筋草15g、威靈仙10g、陳皮10g、雞血藤15g、赤小豆15g、透骨草15g、松節10g。共為細末,煉密為丸,每丸重10g,每服一丸,日二次。
食療方:海帶30g、田七粉6g、豬大骨一根燉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