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骨折固定的方法有哪些
骨折的固定方式有外固定和內固定兩大類。 有人認為骨折之後找個懂行的捏一下,然後膏起來或者找點葯物揉揉。隨著醫學的不斷發展,有些以前認為捏捏,揉揉,然後膏起來的做法被否定,有些做法還在延續。但無論怎麼發展,作為骨折治療的三大原則(復位、固定、功能鍛煉)之一,固定這一原則是始終不變的。只有固定確實有效,骨折才能良好的癒合。 目前骨折固定的方式分兩大類,即外固定和內固定。外固定有石膏、小夾板、高分子材料、外固定支架等。內固定有各種類型的鋼板、螺釘、髓內釘、記憶合金材料、生物可吸收材料等。在日常生活中突然受傷,身邊沒有專業人員時,就近可以取得的材料如雨傘、木棍、書本等均可以臨時外固定,野外不能取得外固定材料時,下肢傷後可與對側肢體固定,上肢可與胸壁固定,盡快送往醫院請專業人員。受傷後不要自行嘗試行走或活動肢體來判斷有沒有骨折,這樣做是非常危險的,可能會導致損傷進一步加重。(孫建峰)
2、上臂骨折內固定術
如果沒有腫脹就不用吊了
注意別磕到
別用力就行了
多做肘部和腕部的屈伸 不要暴力 慢慢的
現在是骨折修復期間
注意多吃點好吃的 水果也要補充
別喝帶氣的東西 如百事 啤酒
大夫那麼說是有道理的
大夫讓你摘下去 沒准你以為可以和正常一樣了 出去打個籃球什麼的 這樣都是很不好的
但 多吊者沒事 不影響骨折癒合
注意
千萬別負重
直到骨性癒合的時候(和骨折前一樣了)才可以
大夫告訴你什麼時候去復查了吧
期間要保養好
3、骨折的各類固定方式及其優缺點。
骨折的固定方法有外固定和內固定。
一。外固定:1.小夾板固定。指征:四肢閉合性管狀骨骨折,但股骨骨折因大腿牽拉力強大,需結合持續骨牽引;四肢開放性骨折,創口小,經處理創口已癒合者;四肢陳舊性骨折,仍適合於手法復位者。優點:具有固定可靠、骨折癒合快、功能恢復好、治療費用低、並發症少等優點。缺點:綁太松或固定墊使用不當,易使骨折再移位,太緊可產生壓迫性潰瘍、缺血性肌痙攣,甚至肢體壞疽。
2.石膏綳帶固定。指征:開放性骨折清創縫合術後,創口癒合之前不宜使用小夾板固定者;某些部位的骨折,小夾板難以固定者;某些骨折切開復位內固定術後,如股骨骨折髓內釘或鋼板螺絲釘固定術後,作為輔助性外固定;畸形矯正後矯形位置的維持和骨關節術後的固定,如腕關節融合術後;化膿性關節炎和骨髓炎患肢的固定。優點:可根據肢體的形狀塑形,固定作用確實可靠,可維持較長時間。缺點:無彈性,不能調節松緊程度,固定范圍較大,一般需超過骨折部的上下關節,無法進行關節活動功能鍛煉,易引起關節僵硬。
3.外展架固定。指征:肱骨骨摺合並橈神經損傷或肱骨幹骨折手法復位,小夾板固定後;腫脹嚴重的上肢閉合性骨折和嚴重的上臂或前臂開放性損傷;臂叢神經牽拉傷;肩胛骨骨折;肩、肘關節化膿性關節炎或關節結核。
4.持續牽引。指征:頸椎骨折脫位使用枕頜布托牽引或顱骨牽引;股骨骨折使用大腿皮膚牽引或脛骨結節牽引;脛骨開放性骨折使用跟骨牽引;開放性骨摺合並感染;復位困難的肱骨髁上骨折使用尺骨鷹嘴骨牽引。持續牽引方法和牽引重量根據病人的年齡、性別、肌肉發達程度、軟組織損傷情況和骨折的部位來選擇,牽引重量太小,達不到固定和復位的目的。太重會導致骨折分離移位。
5.外固定器。適用於:開放性骨折;閉合性骨折伴廣泛軟組織損傷;骨摺合並感染和骨折不癒合;截骨矯形或關節融合術後。優點是固定可靠,易於處理傷口,不限制關節活動,可行早期功能鍛煉。
二。內固定。主要用於切開復位後,採用金屬內固定物,如接骨板、螺絲釘、髓內釘、帶鎖髓內釘和加壓鋼板等,將骨折段於解剖復位的位置予以固定。有些骨折如股骨頸骨折,可於手法復位後,在X線監視下,從股骨大轉子下方,向股骨頸傳入三刃釘或鋼針做內固定。
4、中老年骨折有哪些固定方法?
骨折固定如沒有現成的夾板,可就地取材,用木棒、竹板、手杖、傘以及樹枝等。常見中老年骨折固定方法如下:①大腿骨折:將傷腿拉直,夾板長度上至腋窩,下過腳跟。兩塊夾板放於大腿內、外側,用綳帶或三角巾纏繞固定。
②小腿骨折:將傷肢拉直,夾板長度上至膝關節、下過腳跟。兩塊夾板放於小腿內、外側,用綳帶或三角巾纏繞固定。
③前臂骨折:上肢呈屈肘狀,夾板長度上至肘關節,下過手心。兩塊夾板放於前臂內、外側,用綳帶纏繞固定,然後用三角巾懸吊傷肢。
④上臂骨折:上肢呈屈肘狀,夾板長度上稍高於肩,下過肘關節。如有兩塊夾板,則一塊夾板放在臂內側,另一塊放在臂外側;如一塊夾板固定,則夾板放在臂外側,用綳帶來回纏繞固定,用三角巾懸吊傷肢。
⑤脊柱骨折:嚴禁亂加搬動,應在保持脊柱安定的狀況下,輕巧平穩地移至硬板擔架上,用三角巾固定,轉至醫院。如扶持傷員走動,或躺在軟擔架上,脊柱骨折會加重並引起神經損傷,發生截癱。
5、骨折並准備為其固定,應當怎麼做?
具體做法如下:
1.肱骨骨折固定法:患者手臂呈屈肘狀,用兩塊夾板固定,一塊放於上臂內側,另一塊放 在外側,用綳帶固定。如只有一塊夾板,則夾板放在外側加以固定,用三角巾懸吊傷肢;
2.大腿骨折固定法:將傷腿拉直,夾板長度上至腋窩,下過腳跟。兩塊夾板放於大腿內、外側;有綳帶或三角巾纏繞固定。
3.脊柱骨折固定法:病情多較嚴重。嚴禁亂加搬動,應輕巧平穩地在保持脊柱安定狀況下,移至硬板擔架上,用三角巾固定後,及早轉運。切勿扶持患者走動,或躺在軟擔架要上,這樣會使脊柱骨折加重對神經操作,引起終生截癱。
注意事項:
有出血時應先止血和消毒包紮傷口,然後固定骨折;
2.對於大腿、小腿和脊椎骨折,應就地固定,不要隨便移動患者;
3.固定力求穩妥牢固,要固定骨折的兩端和上下兩個關節;
4.上肢固定時,肢體要彎著綁屈肘狀。下肢固定時,肢體要伸直綁。
6、常見的綳帶包紮法有幾種?
1、綳帶螺旋法:主要用於厚度相近的地方。其方法是:首先,用環形纏繞幾次將其固定,然後每個繞組覆蓋前繞組的三分之一或三分之二,形成螺旋。
2、三角毛巾頭罩綳帶:將三角毛巾的頂角和底邊分別綁成頭罩。包紮頭部和面部時,頂點結放在前額,底部結放在腦後包裹頭部,兩個角朝面部收緊,向外折疊包裹下頜,然後拉到枕頭上打結。
3、手腳捆綁:將手和腳放在三角形毛巾上,頂角放在手和腳的背面,然後將底邊包起來並綁在一起。手臂懸吊:如果上肢骨折需要懸吊和固定,可以使用三角形毛巾桿。懸吊法是將患肢以彎曲的肘部形狀放置在三角形毛巾上,然後將底邊的一個角包在肩部周圍,並在背部打結形成懸臂形狀。
(6)上臂骨折固定法擴展資料:
包紮時的注意事項:
1、家庭沒有三角毛巾,但它廣泛用於急救,應配備。製作起來非常簡單。用一塊一米見方的布斜著剪下來。
2、除上述用途外,三角形毛巾還可用於手足包紮,也可用於腳挫傷的包紮固定,不方便包紮的傷口的包紮止血。
3、三角形毛巾的另一個重要用途是懸掛手臂。固定用過的夾板的臂架;對於沒有夾板的受傷肢體,也可以考慮夾板固定效果。
7、上臂骨折的急救方法是怎樣的?
上臂、前臂和手處的骨折,都屬上肢骨折。
(1)用一塊夾板,捆綁住上臂。請注意手的姿勢,應該貼胸放置,比較自然。
(2)用大三角巾把手臂兜住,使傷肢懸吊在頸部。
(3)再用另一塊三角巾,把上臂和身子固定在一起。
1.上臂骨折:上臂只有一根骨頭,名叫「肱骨」。人在跌倒時手或肘著地,暴力直接沖擊在上臂上面,或者人在投擲時用力過大過猛,都有可能使防骨承受不了,發生斷裂。
(1)判斷方法:①上臂腫、痛,出現畸形。
②病人不敢活動上臂。
③按傷處,馬上引起疼痛。
(2)急救措施:①邊牽引,邊放好傷肢的位置。
牽引的做法是:一手握住前臂近肘彎處,另一手握住患者的手腕。握前臂的一手,慢慢地用力,往下的方向拉(假如病人站著)。拉時,必須順著傷肢原來的位置成一條直線,切不可猛然拉動。握住病人手腕的一手,要逐漸把前臂一點點地彎曲,使患者的前臂彎成直角(於是前臂就垂直於上臂),並使上臂漸漸向身體靠攏,病人傷肢手心緊貼胸壁。這樣做,傷肢不會痛,且能放在合適的位置上(醫生稱這種姿勢為「功能位」)。固定包紮時,要一直保持這種姿勢。
②用夾板固定傷肢。
用兩塊夾板把傷肢夾在中間,使傷肢不能活動。夾板最好有長短多種,按病人上臂長度來選用。為了貼住傷處不痛,每塊夾板貼住傷肢的一面,最好放上棉花墊或舊布塊(緊急時,干毛巾也可以),外用綳帶或布條纏好。沒有夾板,樹枝、木棍、雨傘等都可代用。
用於肱骨骨折的夾板,應一長一短(寬約8厘米,一塊長約46厘米;另一塊稍短些,從腋窩到肘彎的長度即可)。在短的一塊夾板頂上裹一塊棉花墊或毛巾,夾在腋窩內,頂住腋窩;另一頭在肘彎之上,板面貼住上臂的內面。長的一塊貼在傷肢外面。再用兩塊三角巾折疊成條,將兩板縛住,結頭朝外。另找一塊三角巾(布條、繩子都可代用),兜住前臂,吊在頸項上。手掌應貼胸,比肘高7厘米左右較好。為了避免傷肢隨便移動,再找一塊三角巾,把傷肢和胸壁一起捆住,接頭打在腋窩前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