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骨折 > 疲勞骨折最易發生的部位

疲勞骨折最易發生的部位

發布時間:2020-04-09 18:46:02

1、骨折多長時間能癒合

骨折以後最少三個月才能恢復正常,一個月左右可以下地活動,但是不能做承重的運動卧床一個月就可以了,一個月以後需要用拐杖等等來幫助運動,建議您及時檢查治療。正如中國有句古話:傷筋動骨一百天。骨折是指骨結構的連續性完全或部分斷裂。多見於兒童及老年人,中青年人也時有發生。

2、肋骨骨折最易發生的骨折部位

?

3、足球運動的損傷與防治?

1、足球運動損傷的范圍和種類

足球運動是創傷發生率最高的運動項目之一。其中的外傷有拉傷、摔傷、撕裂傷、骨折、關節脫位、肌肉痙攣等。最常見的創傷是因跌倒、跳起搶球落地不正確、急停急轉身、沖撞或因場地不平、場地過滑等原因引起的急性創傷。損傷中除一般常見的擦傷以及挫折外、踝關節扭傷是最常見的;其次是大腿前後的肌肉群的拉傷和挫傷;再次是膝關節損傷。

2、足球運動損傷的原因

足球運動損傷的發生,總結起來有以下幾方面的原因:

2.1激烈比賽的損傷:

比賽的時候由於緊張的爭搶,快速的跑動與鏟球,容易發生大腿和小腿肌肉的拉傷和肌纖維的斷裂。突然改變體位,小腿的突然扭轉,內收或者外展都要引起膝關節、髖關節韌帶以及骨損傷的原因。

2.2由於球的間接作用損傷:

這種損傷的部位多發生於下肢,例如,用腳外側踢球時,容易損傷距腓前韌帶,這是最常見的踝關節損傷,用腳內側前腳掌踢球,膝關節由於在屈曲位,小腿突然因球的作用面外展外旋,很容易造成膝關節外側副韌帶,半月板和前十字韌帶的損傷。特別是在與對方運動員發生「對腳」的情況下,腹部肌肉由於沒有用力,也很容易造成內外側副韌帶的撕裂損傷,有時股四頭肌收縮過猛,也會造成股四頭肌,股直肌腹或腱膜的撕裂損傷。

2.3球擊損傷:

例如面部的擦傷、挫傷;腹部的挫傷(肝脾破裂、胃腸道挫傷);陰囊及睾丸挫傷等。但最典型而且最常見的損傷是守門員的手指損傷,如拇指、食指或其它手指和韌帶牽扯或關節脫位。

2.4踢傷:

比賽的時候大小腿部常常被對方的「球鞋」、「膝關節頂撞」以及「小腿」踢撞,引起肌肉挫傷、皮下血腫,肌肉斷裂(最常見的是肌肉四頭肌的損傷)以及骨的頂傷(如脛骨骨折,或脛骨創傷性骨膜炎)等。

2.5摔倒損傷:

在運動員爭頂、沖撞或疾跑時突然失去重心摔倒,尤其在灰渣場上,泥土場地上最容易造成擦傷,嚴重的可造成創傷性滑囊炎(膝及肘)、臏骨骨折,脊柱骨折,腦出血,腦震盪等。在人造草坪上摔倒還會出現熱燒傷和皮膚感染。

2.6其他的慢性損傷:

除上述情況以外、足球運動又因為勞損而發生慢性損傷,如踝關節創傷性骨關節病(又名「足球踝」),其成因之一是局部勞損,X光拍片踝關節前後骨質增生,趾骨炎及臏骨軟骨病。臏骨勞損表現為臏骨軟骨和脂肪墊脫出。

3、預防運動損傷的意義及原則

3.1預防運動損傷的意義:

參加運動的目的是為了增強體質,增進身心健康,促進德、智、體全面發展,更好地為社會主義國家服務。如在運動中,不重視運動損傷的預防工作,沒有採取積極的預防措施,就可能發生各級各類的傷害事故,輕者影響學習和工作,重者可造成殘疾或危及生命。因此積極預防運動損傷對增強身體素質和提高運動技術水平都具有積極的作用。

3.2運動損傷的預防原則:

3.2.1加強思想教育:

平時要加強安全教育,在教學訓練和比賽中,克服麻痹思想,認真貫徹以預防為主的方針,發揚良好的體育道德風貌。

3.2.2合理安排教學訓練和比賽:

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年齡、性別、健康狀況和運動技術水平,認真研究教材,做到心中有數,事先相應採取預防措施。加強全面訓練和基本技術教學,運用各種練習手段和方法,全面提高學生的身體素質,合理安排運動負荷,避免單一的訓練方法,防止引起局部負擔量過大。要遵守循序漸進,個別對待教學原則,負荷要逐漸增加,在學習新動作時要注意正確規則,做到從易到難,從簡到繁,從分解動作到完整動作的教學。

3.2.3認真做好准備活動:

劇烈性運動前都要認真做好准備活動。准備活動的內容要根據教學訓練和比賽的內容而定,既有一般性的准備活動,又有專項准備活動。對運動中負擔較大和易傷的部位,要特別注意做好准備活動,適當做一些力量性和伸展性的練習,易傷部位的准備活動要謹慎小心,防止傷勢的加強,全套准備活動要循序漸進,以身體感到發熱微微出汗為宜。

3.2.4加強易傷部位的訓練:

循序漸進地加強易傷部位或相對較弱部位的訓練,提高它們的功能,是預防運動損傷的一種積極有效的手段,如:為防治髕骨勞損,可採用「站樁」的方法來增強股四頭肌和髕骨的功能;為了防治腰肌勞損,除加強腰背肌的訓練以外,還應加強腹肌的力量訓練,有利於防止脊柱過伸而造成腰部損傷等。3.2.5加強保護與自我保護意識:

每個參加體育運動的人,都應掌握自我保護的方法,如身體重心失去平衡時,應立即向前或向後跨出一大步,維持身體的平衡;當踢球時人體快要跌倒時,要立即低頭、屈肘、團身、含胸,以肩背部著地順勢做滾翻動作,而不可以直臂撐地;從高處跳下時,要先用前腳掌落地並同時屈膝,以增強緩沖作用等等。

3.2.6加強保健指導工作:

對參加體育運動的人,都要定期進行檢查和復查,了解他們身體發生的變化。要做好自我保健工作,身體若有不良反應時,應及時,認真分析原因,必要時請醫生作醫學檢查。要認真地做好場地,器材和個人防護用具(如護腿板)的管理和衛生安全檢查,對已損壞的場地設備要及時維修。以避免不必要的傷害事故的發生。平時要加強保健知識的宣傳和教育,增強自我保健意識,提高遵守體育衛生要求的自覺性。4、幾種常見運動損傷和防治及處理辦法

4.1肌肉拉傷:

肌肉拉傷的部位通常在大腿後群肌、腰背肌、小腿三頭肌、大腿內收肌群。肌肉拉傷後,會出現傷處疼痛、腫脹、壓痛、肌肉緊張或痙攣,觸之發硬的症狀。檢查肌肉拉傷的方法是採用肌肉抗阻力收縮試驗,肌肉拉傷較輕者有疼痛感局部腫脹、壓痛症狀;重者可致肌肉斷裂,腫脹明顯,皮下瘀血顯著,肌肉出現收縮畸形。

4.1.1處理方法:

比賽中肌肉拉傷時,應立即冷敷,加壓包紮並抬高傷肢,疼痛較重者可口服鎮靜止痛劑。24h後可外敷中葯、痛點葯物注射、理療等。

4.1.2預防:

在劇烈運動前要充分做好准備活動,平時要結合運動項目的特點,加強易傷肌肉的力量和柔韌訓練,注意各技術的動作要領的合理運用,注意外界因素對易傷部位的影響,循序漸進以防再傷。

4.2關節韌帶損傷:

關節韌帶損傷主要是由間接外力作用引起的一種閉合性損傷,損傷的部位通常在踝關節,膝關節,掌指關節等,關節韌帶損傷後會出現局部疼痛,腫脹,局部有明顯壓痛,關節運動功能受到障礙等症狀,檢查韌帶損傷的方法是採用關節側搬試驗。

4.2.1處理方法:

比賽中關節韌帶扭傷時,應立即冷敷,加壓包紮,抬高傷肢並適當休息,以減輕出血和腫脹,24-48h後,拆除包紮,根據傷者情況可採用中葯外敷,痛點葯物注射,理療和按摩等。

4.2.2預防:

平時要注意加強關節周圍肌肉力量和韌帶柔韌性練習,提高關節的穩定性和活動的幅度,運動前要充分做好准備活動,注意加強保護和自我保護,消除引起損傷的各種不利因素。

4.3擦傷和撕裂傷:

擦傷和撕裂傷對比賽和訓練的影響並不算嚴重,往往最容易被忽視。出現此類情況最重要的是防治皮膚感染。對於創口淺、面積小的擦傷,可用生理鹽水或涼開水洗凈傷口,周圍用70%酒精棉球消毒,創口上抹塗紅汞或紫葯水,不需要包紮即可。創口內若有煤渣,細沙等異物,要用生理鹽水或涼開水沖洗干凈,用雙氧水,周圍皮膚用酒精棉球消毒,然後用凡士林紗條覆蓋創面,再用消毒敷料包紮,對於皮膚撕裂傷,若傷口小,經止血,消毒處理後,用粘膏粘合即可,傷口大則需要縫合,必要時使用抗菌素治療。(如注射破傷風針劑等)

4.4肌肉痙攣:

肌肉痙攣(俗稱抽筋)是肌肉不自主的強直性收縮,在運動中以小腿腓腸肌最易發生,造成肌肉痙攣的最主要的原因是因運動量過大、肌肉疲勞;直接原因是因為出汗過多,體內電解質大量丟失所致,出現痙攣時,伴有肌肉僵硬,疼痛難忍久不緩解等症狀。

4.4.1處理方法:

解除肌肉痙攣的方法採用牽引痙攣肌肉,排除小腿腓腸肌痙攣時,應讓患者仰卧或坐位,膝關節伸直。牽引患者足部,將患者足踝關節緩慢地背伸,此外配合局部按摩,點穴或針刺(承山,委中穴等)。

4.4.2預防:

運動前充分做好准備活動,對易發生痙攣的肌肉,運動前適當按摩,在天氣過熱的時候應適當補充水、鹽、維生素B1、防止肌肉痙攣的出現。

4.5關節脫臼(脫位):

關節脫臼是因為外力作用使關節面之間失去正常連接關系的一種損傷形式,分為半脫臼和完全脫臼兩種,前者是關節面部分錯位,後者是關節面完全脫離原來的位置,嚴重的關節脫臼常伴有關節囊撕裂,關節周圍韌帶、肌腱及其附著組織的損傷,造成關節脫臼的主要原因是摔倒後的落地姿勢不正確造成的,處理的方法。首先是止痛,抗休克。一旦發生脫臼,應囑咐傷者保持安靜,不要活動,更不可以揉搓脫臼部位。如脫臼部位在肩部,可把患者肘部彎成直角,再用三角巾把前臂和肘部托起,掛在頸上,再用一條寬頻纏過腦部,在對側腦打結,送醫院就診治療。

4.6骨折:

骨折是足球運動中較為嚴重的損傷,主要發生在小腿腓骨,膝前臏骨、足外踝、肩鎖骨等部位。分為兩種:一種是皮膚不破沒有傷口,斷骨不與外界相通的閉合性骨折;另一種是骨頭的尖端穿過皮膚,有傷口與外界相通的開放性骨折。

4.6.1處理方法:

如在比賽中出現小腿骨折,應用2塊有墊夾板放在小腿的內、外側,2塊夾板上至大腿中部,下至足部,用4~5條寬頻分別在膝上、膝下和踝部縛扎固定。足踝部骨折,應取一塊直角夾板置於小腿後側,用棉花或軟布在踝部和小腿下部墊妥後,用寬頻分別在膝下、踝上和足跖部縛扎固定。頸椎骨折時,應使頭部固定於傷後位置,不屈不伸不旋轉,數人協力把傷員搬至木板上、頭部兩側用沙袋或捲起的衣服固定,用數條寬頻把傷員縛扎在木板上,嚴謹頭頸左右旋轉與屈曲

4.6.2預防:

運動前要充分做好准備活動,准備活動充分做開以後,關節的靈活性加大了有利於身體能更協調的開展各種技術運動作的練習,同時平時要加強保護與自我保護意識,如跳起以後落地時要適當的緩沖,倒地時要適當的做一些滾翻的動作,這些都是能夠預防骨折的方法。足球運動能在增進健康,增強體質、培養品德,陶冶情操等方面體現價值,只要我們能消除、避免或控制在足球運動中產生的一系列的損傷因素,相信我們足球的未來是美好的,光明的,燦爛的。

4、疲勞性骨折能治好嗎?

疲勞性骨折,又稱為壓(應)力性骨折,多因骨骼系統長期受到非生理性壓力所致,多發生在腳部(跖骨和腳跟),臨床上無典型的外傷史,早期X光片通常為陰性,容易漏診或誤診。發生疲勞性骨折在短期內,最好至少6星期內完全不要運動,之後慢慢開始恢復運動時,要遵照醫囑循序漸進地增加運動量,並有充足的時間間隔讓骨頭有完全恢復活力的機會。安信醫學祝早日康復。

5、什麼是疲勞性骨折?

疲勞骨折也叫應力性骨折,因常見於軍隊新兵長途行軍中,故又叫行軍骨折。骨的某些相對纖細部位或骨結構形態變化大的部位都易產生應力集中,當受到長時間的反復輕微傷力後,首先發生骨小梁骨折,並隨即進行修復。但如果在修復過程中繼續受到外力的作用,使修復障礙,骨吸收增加,就可能因骨吸收大於骨修復而導致完全骨折。其主要臨床表現為:損傷部位出現逐漸加重的疼痛,這種疼痛在訓練中或訓練結束時尤為明顯;體檢有局部壓痛及輕度骨性隆起,但無反常活動,少數可見局部軟組織腫脹; X 線攝片在出現症狀的1 ~ 2 周內常無明顯異常,3 ~ 4 周後可見一橫形骨折線,周圍有骨痂形成,病程長者,骨折周圍骨痂有增多趨向,但骨折線更為清晰,且骨折端有增白,硬化徵象。因此,當臨床疑有疲勞骨折,而X 線檢查又是陰性時,其早期診斷方法是進行放射性核素骨顯像。疲勞骨折治療方法與暴力骨折相同。由於骨折多無移位,故僅需局部牢固的外固定和正確的康復功能鍛煉,應注意的是,就診較晚的疲勞骨折,因斷端已有硬化現象,骨折癒合較為困難。具體建議如下。(1)忌吃燥熱和不新鮮的食物。(2)葯物特別忌吃激素葯。(3)飲食上注意營養豐富,均衡全面,適當補充維生素D 和鈣的攝入。(4)鍛煉時要根據自己體質掌握好運動量和運動要領,充分做好准備活動。(5)注意鍛煉方法,循序漸進。(6)平時注意休息,不宜過多的活動和彎曲關節。(7)從事高難度運動前最好接受運動醫療咨詢,學習一些運動生理衛生常識。(8)准備好運動時穿著服裝,穿彈性運動鞋,避免在過硬場地進行跑跳運動。

6、什麼是應力性骨折

應力性骨折,又稱疲勞性骨折或積累性勞損,是一種過度使用造成的骨骼損傷,當肌肉過度使用疲勞後,不能及時吸收反復碰撞所產生的震動,將應力傳導至骨骼,這樣長期、反復、輕微的直接或間接損傷可引起特定部位小的骨裂或骨折。應力性骨折多發生於身體承重部位,如小腿脛腓骨和足部(跟骨、足舟骨、跖骨)。易患人群為足部承重較多的運動員,如籃球、足球、網球運動員,以及田徑、體操運動員和芭蕾舞演員。

致病原因
一般骨折多發生在比較激烈的對抗性運動中。跑步中的骨折與一般的骨折不同,通常是由於地面日積月累的累積效應所導致的疲勞性骨折,這種骨折也叫應力性骨折。跑步中脛骨是最容易發生骨折的部位,其它容易發生應力性骨折的部位按發生的頻率多少排序依次是腳趾骨、腓骨、股骨、踝骨和恥骨。在發生應力性骨折前,跑步者通常會感到局部部位疼痛,這種疼痛在休息和走路時還不嚴重,但是一跑起步來就加劇,這通常也是診斷應力性骨折的最主要指標。
編輯本段醫學診斷
一些檢查手段來判斷是否有應力性骨折的方法: 1、某一部位(通常在下肢)沒有受到過外部激烈的碰撞而出現突然性疼痛,而且這種疼痛使人不能繼續跑步,或者很難繼續跑步。 2、單足站立時局部出現疼痛,或者單足跳時出現疼痛。 3、用手指壓痛處時出現鑽心的疼痛感。 4、疼痛點在完全停止跑步後在一段時間內會自然消除。
編輯本段崩潰因素
應力性骨折是骨的機械強度崩潰所產生的骨折,產生崩潰的因素有: 1、持續、長期或反復的應力作用於受力的骨; 應力性骨折
2、骨本身的強度。常見於足部的應力骨折是第二跖骨、跟骨、距骨、腓骨、舟狀骨。小兒以跟骨為多見,距、腓骨則在成人與小兒均可產生。第二跖骨則以運動員,新兵訓練期尤其是女性新兵(約佔新兵的25%)為多見。疲勞骨折的外傷史可模糊不清。在活動後出現疼痛,休息後即緩解。病骨受應力後即有痛。檢查見局部腫脹、壓痛。早期X線片見骨折線不清,後期才見清晰的骨折線,並有骨痂形成。

7、什麼是疲勞性骨折?

疲勞骨折也叫應力性骨折,因常見於軍隊新兵長途行軍中,故又叫行軍骨折。骨的某些相對纖細部位或骨結構形態變化大的部位都易產生應力集中,當受到長時間的反復輕微傷力後,首先發生骨小梁骨折,並隨即進行修復。但如果在修復過程中繼續受到外力的作用,使修復障礙,骨吸收增加,就可能因骨吸收大於骨修復而導致完全骨折。

其主要臨床表現為:損傷部位出現逐漸加重的疼痛,這種疼痛在訓練中或訓練結束時尤為明顯;體檢有局部壓痛及輕度骨性隆起,但無反常活動,少數可見局部軟組織腫脹; X 線攝片在出現症狀的1 ~ 2 周內常無明顯異常,3 ~ 4 周後可見一橫形骨折線,周圍有骨痂形成,病程長者,骨折周圍骨痂有增多趨向,但骨折線更為清晰,且骨折端有增白,硬化徵象。因此,當臨床疑有疲勞骨折,而X 線檢查又是陰性時,其早期診斷方法是進行放射性核素骨顯像。

疲勞骨折治療方法與暴力骨折相同。由於骨折多無移位,故僅需局部牢固的外固定和正確的康復功能鍛煉,應注意的是,就診較晚的疲勞骨折,因斷端已有硬化現象,骨折癒合較為困難。具體建議如下。

(1)忌吃燥熱和不新鮮的食物。

(2)葯物特別忌吃激素葯。

(3)飲食上注意營養豐富,均衡全面,適當補充維生素D 和鈣的攝入。

(4)鍛煉時要根據自己體質掌握好運動量和運動要領,充分做好准備活動。

(5)注意鍛煉方法,循序漸進。

(6)平時注意休息,不宜過多的活動和彎曲關節。

(7)從事高難度運動前最好接受運動醫療咨詢,學習一些運動生理衛生常識。

(8)准備好運動時穿著服裝,穿彈性運動鞋,避免在過硬場地進行跑跳運動。

8、老人家摔倒易發生骨折是怎麼回事?

這是因為骨骼,肌肉的變化。骨質疏鬆,脆性增加,關節軟骨變硬,骨質增生使關節靈活性下降。肌肉萎縮,肌力減退使動作遲緩,易於疲勞和腰酸腿痛。

與疲勞骨折最易發生的部位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