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骨折 > 處理開放性骨折最關鍵的步驟

處理開放性骨折最關鍵的步驟

發布時間:2020-04-09 09:27:13

1、開放性骨折正確處理步驟

1、開放性骨折,可用干凈消毒紗布壓迫,壓迫止不住血時,可用止血帶環扎傷口的上方(近心端)止血(掛上時間牌)。
2、迅速使用夾板固定患處,固定不應過緊;木板和肢體之間墊松軟物品,再用帶子綁好,木板長出骨折部位上下兩個關節,如果沒有木板可用樹枝等物品代替。
3、如將骨折端或脫位的關節復位了,應給予註明,並在送醫院時向醫生交待清楚。

2、你知道溺水致死要多久嗎()(單選) A.1~2分鍾 B.2~3分鍾 C.4~7分鍾 D.10分鍾以上

有需要第十屆江蘇省中小學健康教育競賽題,能不能發上來,謝謝 不是D.其他 10.皮膚接觸腐蝕性毒物時,要求沖洗時間為()(單選) A.5 10分鍾

3、什麼叫做開放性骨折?有什麼治療方案?

骨折端與外界相通為開放性骨折, 開放性骨折的治療既要保證骨折的癒合,又要避免傷口的感染,還要盡快地恢復肢體的功能。這一直是創傷骨科的難題。開放性骨折的治療包括:清創、骨折固定、傷口閉合及抗菌素的應用等幾個主要方面。 2.1 徹底清創 清創是治療開放性骨折的基礎,徹底清創是預防感染的關鍵。對污染的新鮮開放性骨折,在細菌繁殖和侵入組織的潛伏期內(傷後6~8h)施行清創術,徹底切除染菌的創面、失活的組織和異物,清洗干凈後將創口閉合,可以避免發生感染。遺留少數細菌通常能被健康組織消滅。因此,朱通伯提出清創術時限問題。他指出:在6~8h以內的新鮮傷口經過徹底清創閉合術後,絕大多數可以一期癒合;在8~10h時以後,感染的可能性增大;24h後感染就難以避免了。因此必須努力爭取在6~8h內施行清創閉合術;在8~24h之間的創口仍可做清創術,但早期是否閉合應根據創口情況而定;超過24h的創口通常不宜做清創術。因為這時細菌已大量繁殖,創口已感染,清創可摧毀已形成的肉芽組織屏障使感染更加擴散,有害無益。可敞開創口換葯,清除明顯壞死組織和異物,使引流通暢,嚴密觀察,根據情況再決定處理方法。 現代清創術特別強調應用噴射生理鹽水或噴射脈沖沖洗法沖洗創面,它可使異物和污染物松動,容易清除,清創效果要比其它方法高出數倍。沖洗後創口還應先後使用術畢泰,雙氧水浸泡,以利進一步殺滅致病菌。預防性深筋膜縱行切開,也是現代清創術要求之一,它可以防止術後可能發生的骨筋膜室綜合征。 骨折的處理 骨折固定是治療開放性骨折的中心環節。骨折固定除具有維持骨折復位,保障骨折癒合,實現肢體早期鍛煉,促進功能恢復的一般目的外,對開放性骨折來說更具有消除骨折端對皮膚的威脅,減少污染擴散,便於重要軟組織(血管、神經、肌腱)修復,利於傷口閉合的特殊意義 治療開放性骨折不同於閉合性骨折,它容易發生感染和壞死。因此處理開放性骨折要求迅速,盡量減少對組織的再損傷。骨折的固定方法應以簡單,迅速,有效為原則。石膏、夾板、骨牽引雖然簡單、迅速,但不能達到骨折的有效固定,骨折端的異常活動不僅威脅傷口皮膚的癒合,更能增加污染擴散的機會;內固定方法由於操作復雜,對嚴重污染創傷者感染的發生率也將因內固定手術而大大增加。外固定器操作迅速簡便、固定可靠,調節容易且便於局部創面的處理,故在處理開放性骨折中具有獨特的優越性。骨折固定方法的選擇,應根據患者全身情況,傷口能否安全閉合及骨折類型來判斷:Ⅰ型骨折可考慮Ⅰ期閉合傷口和骨折內固定;Ⅱ型和Ⅲ型骨折應優先選用外固定器行骨外固定,後者具有方法簡便,創傷小,並兼有骨折固定和便於觀察處理傷口的優點。若未在6~8h內做清創術,則污染的細菌已經渡過潛伏期,而到了按對數增殖階段,清創術已不可能做到非常徹底;對軟組織損傷和污染嚴重的Ⅲ度開放性骨折清創也難有絕對把握。在這種情況下,內固定手術將異物植入損傷區內,對其異物表面的細菌,機體抵抗力和有效的治療都難以充分發揮作用,因此增加了發生感染的危險。如果發生感染,這些金屬固定物都將成為與機體難於相容的異物,形成感染不愈的因素,異物不除,感染不止。應用外固定架能兼顧骨折固定和方便創口治療。:Ⅲ型開放性骨折;超過6~8h清創的Ⅱ度開放性骨折;嚴重的粉碎性骨折或有骨缺損的Ⅱ、Ⅲ度開放性骨折及已感染的開放性骨折應採用外固定架治療。 傷口的處理 將傷口閉合,爭取一期癒合,使開放性骨折轉化為閉合性骨折是清創術的主要目的。傷口一期處理是否得當,與感染的發生有著密切關系。經過徹底清創後的傷口原則上應一期閉合。傷口的閉合也應以最簡單有效的方法為基礎:直接縫合、減張縫合、游離皮片移植、轉移皮瓣等都是常用的傷口閉合方法。對脫套傷及潛在剝離的皮膚,不可直接原位縫合,應將其切下做「反取皮」處理後再植〔11〕。應該強調指出的是一期閉合傷口必須在無張力下進行,絕對不可勉強直接縫合,否則創口內部張力增大,血液供應受阻造成皮膚邊緣及深部組織缺血壞死,使發生感染的危險增加。對來院較晚,污染嚴重的病例,我們主張清創後用鄰近組織覆蓋裸露的血管、神經、肌腱及骨骼,敞開傷口以無菌濕敷料覆蓋創面,嚴密觀察,必要時2日後在嚴格無菌條件下再次清創,1周內如無壞死感染發生,則以游離植皮、轉移鄰近帶蒂皮瓣、筋膜皮瓣、肌皮瓣等閉合傷口。這種延期一期閉合傷口的方法,實踐證明它安全性強,手術時間快,避免了皮膚壞死和感染,效果好〔12〕。盡管現代顯微外科的發展大大豐富了閉合傷口的手段,但由於開放性骨折創口周圍組織都有不同程度的創傷反應,軟組織缺損時吻合血管的游離組織瓣移植易於失敗,因此不宜選用。 抗生素的應用 在開放性骨折的治療中,預防感染的關鍵是早期及時徹底的清創以及清創術中的嚴格無菌操作。但既便如此,仍會有一定數量的細菌生長,因此抗菌素的應用仍屬必要。特別是對那些來院較晚,損傷污染嚴重,估計清創不可能徹底的病例,抗菌素的應用意義更大。預防性抗菌素的應用其效果與用葯時機,用葯途徑、創口局部抗菌素濃度及細菌對抗菌素的敏感程度等因素有關。研究證實〔13〕,用葯時機以術前2h內,及術中用葯,效果優於術後。給葯途徑以靜脈給葯最適宜。局部給葯創口抗菌素濃度可以達到全身給葯的100-200倍。由於局部濃度高,既使某些在全身用葯時對細菌不敏感的抗菌素,在局部高濃度葯物作用下仍可達到殺菌或抑菌的效果。同時在局部,抗菌素以靜脈途徑給葯,除維持局部高濃度具有較強殺菌作用外,由於抗菌素液是在一定壓力下由健康組織向污染組織流動,這樣就有可能將創緣組織中小靜脈內可能存在的污染和菌栓沖出。這種沖洗方法顯然要比從創口直接沖洗的效果要好,由於抗菌素液的這一沖洗作用,使清創時難以達到的一些死腔內也有足量的抗菌素,而這部位又常是感染的發源地。為准確選用抗菌素,現代清創術要求清創前後必須采樣進行細菌培養及葯敏試驗。這對預防和治療感染有著重要意義。近年來,國內外學者均提倡在清創術後,創口內各層中放置抗菌素緩釋劑,如慶大黴素明膠微珠,慶大黴素膠原海綿,作為常規用葯。實踐證明它對預防和治療局部感染安全有效

4、什麼叫做開放性骨折?

放性骨折的治療

開放性骨折:骨折附近的皮膚或粘膜破裂,骨折處與外界相通。

開放性骨折因創口有發生感染的危險,必須及時正確地處理創口,防止感染,力爭創口迅速癒合,從而將開放性骨折轉化為閉合性骨折。

開放性骨折按軟組織損傷的輕重,可分為三度:

第一度開放性骨折:皮膚被自內向外的骨折端刺破。

第二度開放性骨折:皮膚被割裂或壓碎。皮下組織與肌肉有中等度損傷。

第三度開放性骨折:廣泛的皮膚、皮下組織與肌肉嚴重損傷,常合並神經血管傷。

急診抗休克治療:開放性骨折由於創傷嚴重,在處理創口之前必須注意抗休克治療。

開放性骨折清創術特點

一、術前准備:在決定行清創術後,於攝X線片時即應作手術准備,爭取及時進行手術。術前給予足量的抗生素,並准備輸血。

二、麻醉選擇:盡量避免用全身麻醉及腰椎麻醉,因有加深休克的危險。

三、清創術要點:第一為清理,第二為修復。

1、清理:(1)清洗傷肢(2)止血帶的應用:作清創術時最好不用止血帶。(3)切除創口邊緣(4)清除創腔或創袋:清創要徹底,勿遺漏。(5)皮下組織及脂肪組織的處理:已污染的及失去生活力的組織應切除。(6)筋膜、肌肉、肌腱、血管、神經的處理:一切已撕碎、斷裂和壓爛的筋膜、肌肉和肌腱都要徹底予以切除。(7)關節、韌帶與關節囊的處理:已被污染與挫傷的韌帶、關節囊均應切除。(8)骨外膜的處理:骨外膜為骨折癒合的重要組織,應盡量保留。(9)止血(10)骨折端的處理:用毛刷洗刷污染骨是不適宜的,因可將污物和細菌擠入深處。(11)再次清洗:新潔爾滅溶液浸泡創口3-5分鍾。

2、修復:(1)開放性骨折的內固定:清創後應在直視下將骨折復位。(2)血管的修復(3)神經的修復(4)肌腱的修復(5)創口引流(6)創口的閉合(7)術後應用持續骨牽引作外固定(8)術後應給予抗生素,並肌注破傷風抗毒素。

5、36.健康四大基石指的是()(多選) A.合理膳食合理膳食 B.適量運動 C.戒煙限酒 D.心理平衡 37.結核病化療的原

36、abcd 37、abcd 34、ac 28、d 25、d 22、d 14、b 11、c 12、a 6、b 7、c 8、b 9、b
1、c

6、處理開放性骨折最關鍵的步驟

人民衛生出版社
全國醫學高等專科學校教材
供臨床醫學專業用
外科學 第5版
第49章第6節第457頁。

7、骨折的急救處理步驟

 步驟一:先止血
因車禍、塌方以及高空墜落等情況造成的骨折患者,在強大的外力作用下還可能會造成其內臟的損傷,如肝脾破裂、腦外傷等。這些都會嚴重地威脅患者的生命。因此,在現場救助中,救助者應首先觀察患者是否有這類損傷,一旦發現就要緊急處理。
如果沒有這類損傷,則要盡快為患者進行包紮止血,以防止其休克。這是由於人體的骨髓中充滿了血液,骨質中還含有豐富的血管。骨質出血時,其血管裂口不像軟組織那樣可以收縮變小,因而,出血量會比較多。當患者發生閉合性骨折時,雖然在外觀上看不出有血液流出。但實際上血液已淤積在斷骨的周圍。
據估計,人體骨盆骨折的出血量可超過其總血量的80%。開放性骨折或伴有軟組織損傷患者的出血量會更多。突然的大量出血會嚴重威脅患者的健康和生命。因此,對骨折的患者進行急救時首先要止血。
步驟二:先固定再搬運
人體脊柱有椎管和馬尾神經。當脊柱發生骨折時,患者極易出現身體某些部位的癱瘓,如胸腰段骨折時常引起截癱;頸椎骨折時除了癱瘓部位升高外,還會引起呼吸肌麻痹,甚或威脅生命。此外,由於骨骼的附近常有神經走行,患者發生骨折後,其神經就會受到挫傷或嵌壓,進而影響局部組織或器官的功能,出現局部的感覺喪失,以及所支配肌肉的癱瘓。
所以,在搬運骨折尤其是脊柱和四肢骨折的患者時,更要特別小心。在搬運疑有脊柱骨折的患者時,應幾個人一起配合將其放在硬擔架或門板上,以保持患者身體平直。當患者的長管狀骨骨折時,由於骨髓腔中含有大量的脂肪。不恰當的搬運會使大量的脂肪溢出並進入血管,使患者形成肺栓塞、腦栓塞,從而引起氣急、胸痛、紫紺、發熱、休克、昏迷等症狀。
此外,不正確的搬動方法還可造成患者的骨折斷端對神經及血管的損傷。因此,患者發生四肢骨折時,應盡量不要搬動,可就地取材用夾板或代用品做簡單的固定後再迅速將患者送往醫院,以避免患者出現骨折並發症。
步驟三:有開放傷時要盡早手術

當患者發生開放性骨折時,由於傷口容易被污染,所以,患者常常會因為疼痛、失血,而使抵抗力降低。假如傷口得不到及時的清理,就容易形成化膿性感染並導致敗血症或骨髓炎等病症。因此,患者一旦出現開放性骨折應盡快進行手術治療,並使用抗生素和破傷風抗毒素。
一般情況下,骨折的患者被送往醫院,經復位、石膏或夾板固定等方法後多可逐漸康復。但患者在治療的過程中,一旦發現骨折部位的皮膚由紅變紫或起水皰、活動時疼痛劇烈或感到麻木時,一定要請醫生檢查,以免出現嚴重的後果。

與處理開放性骨折最關鍵的步驟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