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骨折 > 骨折胸透ct

骨折胸透ct

發布時間:2020-04-09 08:54:54

1、經常拍在醫院片子的人會怎麼樣

你什麼不好啊?為什麼要拍那麼多次呢?照多了有輻射對人當然不好了,再說病人去做的話都是沒有防護的.如確實是病情需要,那還說的過去.

幫你找了些資料.自己看看吧.
射線診斷檢查包括普通X射線拍片、胸透、CT、CR、DR片等。統計數據顯示,市民接受的人工輻射88%來自射線照射。射線可使人體免疫力下降,造成胎兒畸形,可誘發白血病、癌症等疾病,人體對射線敏感的部位有甲狀腺、胸腺、性腺等。國家衛生部1997年頒布的《放射工作衛生防護管理辦法》第25條就明確規定:「對患者和受檢者進行診斷治療時,應當按操作規程,嚴格控制受照劑量;對臨近照射野的敏感器官和組織(如眼睛、甲狀腺、性腺等),應當進行屏蔽防護;對孕婦和嬰幼兒進行醫療照射時,應當事先告知對健康的影響。」據了解,民進廈門市委委員邱諒平就提出了在全市醫院推廣防護服的建議。
醫務人員提醒,做X光等集體檢查時,他人不要同時待在放射室里,放射室的門必須緊閉。兒童、孕婦盡量不做射線檢查,育齡婦女月經來潮後10天內不做射線檢查。患者有權拒絕不必要的X線、CT等檢查,有權要求醫院採取必要防護措施,有權向上級主管部門投訴。
X光檢查作為一種常見的醫學診斷手段在國內臨床上得到廣泛的應用,盡管大部分患者知道輻射對健康有一定危害,但都認為其危害微乎其微,為了治病也習慣於暴露在X光射線之下。
然而,專家指出,X射線檢查對人體有損傷,射線照得越多,致癌的危險性越大,因此國家衛生部早在2002年頒發的《放射工作衛生防護管理辦法》中就明確規定,醫務人員應對受檢者進行必要的防護。但是令人感到震驚的是,目前大部分的醫院都在違規操作,「病人無任何防護進行X射線檢查」似乎已成慣例,而鮮有人意識到其中的危害,事實上大多數的患者恐怕都不知道衛生部有這個規定存在。
【周末報報道】 X光檢查作為一種常見的醫學診斷手段在國內臨床上得到廣泛的應用,盡管大部分患者知道輻射對健康有一定危害,但都認為其危害微乎其微,為了治病也習慣於暴露在X光射線之下。
然而,實際情況並非如此。1月17日,北京市疾控中心放射衛生防護所主任技師杜國生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根據國際輻射防護委員會的最新的研究結果估算,以一座1000萬左右人口的城市為例,每年大約會有350人左右可能因照射X光誘發癌症、白血病或其他遺傳性疾病。在X光、CT檢查比較普遍的日本,每年新增癌症病例中3.2%是由這兩種檢查造成的。
有專家指出,X射線檢查對人體有損傷,射線照得越多,致癌的危險性越大,因此國家衛生部早在2002年頒發的《放射工作衛生防護管理辦法》中就明確規定,醫務人員應對受檢者進行必要的防護。但是令人感到震驚的是,目前大部分的醫院都在違規操作,「病人無任何防護進行X射線檢查」似乎已成慣例,而鮮有人意識到其中的危害,事實上大多數的患者恐怕都不知道衛生部有這個規定存在。
醫院態度:病人穿防護服還怎麼檢查?
記者查閱了《放射工作衛生防護管理辦法》,其中第二十五條規定:「從事放射診斷、治療的單位,應當制定與本單位從事的診斷、治療項目相適應的質量控制實施方案,遵守質量控制監測規范。放射診斷、治療裝置的防護性能和與照射質量有關的技術指標,應當符合有關標准要求。對患者和受檢者進行診斷、治療時,應當按照操作規程,嚴格控制受照劑量,對鄰近照射部位的敏感器官和組織應當進行屏蔽防護;對孕婦和幼兒進行醫療照射時,應當事先告知對健康的影響。」
然而記者在醫院遇到的真實情況卻是:放射科的醫生將患者領至儀器前面,要求患者胸部緊貼儀器站好,然後醫生走出房間,關上厚實的防護門,進入被鉛玻璃隔開的有安全保障的房間里操作儀器,留下沒有佩戴任何防護裝備的患者接受X射線照射。
記者以患者的身份打電話到幾家大醫院的放射科詢問防護措施的事情。一家中醫院放射科的醫務人員在接到電話後愣了一下,似乎對記者所提的問題表示驚訝。之後她勸記者放心:「在沒有防護措施的情況下照射X光,並沒有多大危害,這在醫院里是常事。普通的病人來照X光一般都不穿防護衣的。況且現在的儀器比以前先進了,對射線光束的控制很精確,不會照射到非檢查部位。只有孕婦才會對其腹部進行遮蓋。」而另一家大醫院放射科的醫務人員則對記者的提問感到可笑,他們表示「從來沒有聽說過有這樣一個規定」,認為「照X光必須身體緊貼儀器,如果穿了防護服,還怎麼檢查?」
國內胸透使用率為發達國家300多倍
記者通過調查證實了醫院的違規操作確實普遍存在,看來,大多數人對於X光的危害的確相當漠視。
那麼國際輻射防護委員會提出的一座千萬人口城市每年有350人因照射X光誘發癌症、白血病或其他遺傳性疾病的數據,究竟是如何得出的呢?記者就此專門請教了江蘇省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環境與放射防護科的科長於寧樂醫生。
「其實放射學檢查致癌是一個『概率』的問題,具有隨機性效應,不一定攤到誰的頭上。」於寧樂向記者解釋,「350人致癌這個結果是用人口乘上一定的比率得出的。對於個體而言,因輻射致癌的幾率是隨機的,可能是0,也可能是100%。但是對於一個群體而言,患病率的增高是可以肯定的。」
普通人最常接觸到的輻射源就是X射線檢查與CT檢查。這種輻射能夠穿透細胞、破壞DNA,甚至誘發某些癌細胞。X射線會破壞細胞內部結構,對遺傳分子產生難以修復的終身性破壞。還有研究表明,X射線會破壞紅細胞,可能會誘發白血病等血液疾病。
盡管X射線中含有有害輻射,但是作為一種必須的醫療手段,X射線檢查在國內依然廣泛使用。尤其當患者的表面症狀不足以確診疾病時候,就需要採用X光和CT檢查來幫助醫生明確診斷。用X光檢查骨折是最常見的,此外它還能觀察到肺、肝、腎、脾等內臟異常情況;能發現肋骨、鎖骨、胸椎等骨骼腫瘤;還能發現胃潰瘍以及腸胃炎引起的黏膜腫脹、腫瘤等。CT檢查和X光的原理基本相同。
於寧樂告訴記者,我國以前對於X射線檢查是沒有限制的,近些年來,在有關專家的呼籲下,國家開始重視醫療輻射問題,出台了一系列規定,但在實際操作中,這些規定沒有被很好地實施。相比之下,國外在這方面要走在中國前面。人體各部位細胞對X射線的反應程度不一,其中以性腺最為敏感。很多國家進行放射檢查時,都要求必須對非檢查部位尤其是性腺、甲狀腺進行屏蔽保護,以使放射損害降到最低。醫生如果有疏漏,都很可能因此被吊銷放射執照。美國、日本等大多數發達國家都已淘汰胸透檢查,在為數不多的使用國家中,英國的使用頻率也僅為0.2%,而我國則高達61.8%!
北京市疾控中心放射衛生防護所主任技師杜國生在披露X光危害時提到兩個很有代表性的例子:2004年,北京一家醫院曾因為向澳大利亞發送未加防護拍得的X光片,受到澳大利亞檢疫部門的警告。而一位外籍孩子在國內醫院就診拍X光片檢查時,他跳下床拒拍,他認為在他們國家做拍片檢查時,都給病人圍上鉛圍裙。中外對受檢者保護的觀念差距可見一斑。
那麼X射線檢查的危害具體有多大呢?有專家曾經以最需要用X光檢查的骨科手術為例,推算了患者在接受治療期間接受照射的劑量。患者需要接受X射線檢查的次數為:診斷時一次(如果需要進一步確診則要加做一次CT)、手術後檢查骨骼復位情況一次(關節復位病人需要在手術中加做一次)、手術後一個月復查一次、術後三個月復查一次。這是基本的檢查次數,多則6次,少則4次,以後則按照骨折患者康復情況不同以及片子是否清晰需要重做、上下級醫院轉診重做等因素而定,一些病人起碼做到10 次以上。
拍攝一張X光胸片,當射線在檢查區域曝光時其曝光率約為160毫西弗特(計量輻射度的單位)/小時,約為0.045毫西弗特/秒。以胸部肋骨骨折為例,拍攝一張胸片大約需要 0.5秒,因此接受一次胸部X射線檢查,患者要承受約為0.023毫西弗特的輻射量。按照六次X射線檢查,一個肋骨骨折的患者前後總共要承受0.138毫西弗特的輻射劑量。
根據國際放射防護委員會制定的標准,輻射總危險度為0.0165/西弗特,也就是說,身體每接受一西弗特(1西弗特=1000毫西弗特)的輻射劑量,就會增加0.0165的致癌幾率。以此推算,一個肋骨骨折病人將增加約為千萬分之三點八的危險。
而對其他醫學檢查來說,一般四肢做一次X光檢查要接受的輻射量為0.01毫西弗特,腹部為0.54毫西弗特,骨盆為0.66毫西弗特,腰椎為1.4毫西弗特,上消化道為2.55毫西弗特。以此推算,因為醫學檢查導致健康人群患癌的風險在千萬分之一到十萬分之一之間。
孕婦兒童在輻射高危人群之列
盡管大部分的醫院在對普通病人進行X光照射的時候並沒有採取任何防護措施,但是對於孕婦,還是有所顧忌的,對其腹部進行遮蓋。於醫生建議孕婦應該盡量避免此類檢查,尤其是懷孕頭三個月的孕婦。因為此時是胎兒重要器官形成的關鍵時期,X光可能使這些尚未發育定型的細胞組織產生突變,胎兒先天畸形的發生率也會增高。還有研究表明,新生兒如果因頭部受損傷做CT檢查,對以後的學習能力、邏輯推理能力有一定影響,而對空間識別能力則沒什麼影響。
除了孕婦之外,兒童也是輻射損傷的高危人群之一。從放射生物學理論分析,一種組織的放射敏感性與細胞的分裂活動成正比,兒童正處於生長發育高峰期,細胞分裂活躍,較之成年人敏感得多,且年齡越小越敏感。如果短時間內接受較多次數的X光照射,危害就會慢慢累積,造成身體細胞不可彌補的損害,將來誘發癌症等病的幾率將大大增加。因此國家規定,未滿18周歲的人嚴禁從事與放射工作有關的職業。
如果說患方只是偶爾接觸X射線的話,那麼作為醫方的放射科醫務人員受到輻射損害的可能性更大,盡管他們採取了一些防護措施。衛生部法監司公共衛生處負責人表示,衛生部曾對國內 15個省市的醫院進行監測,記錄顯示,醫療界人員接受輻射的程度居各行業之首,醫學輻射是目前輻射污染的主要來源,醫務人員由於接觸射線的時間長、頻率高、距離短,他們受輻射的強度比傳統核工業的工作人員還要高。
醫務人員短期接觸大劑量的射線,會發生急性皮膚燒傷、壞死、放射性皮炎、眼球晶體渾濁繼發的白內障;長期低劑量的輻射,發病則一般在幾年甚至十幾年後,可能發生白血病、其他腫瘤、胎兒的畸變等。然而對於醫療輻射的危害,很多醫生自己都沒有足夠的防護意識,雖然醫院也提供了相應的防護措施,但在實際操作中,有些醫務工作者會因為麻煩而不願使用。不少在X光機下進行骨科手術和手法復位的醫生,手臂上的汗毛全部脫光,這表明輻射已經對身體產生危害了。
標准形同虛設 胸透遭到濫用
導致X射線輻射危害比率上升的原因究竟在哪裡呢?「其實問題並非出在缺少標准!」於寧樂認為,我國目前出台的一系列放射衛生防護標准已與國際接軌,並無什麼兩樣。但在實際操作中,這些標准卻常常形同虛設,拍胸片享受到屏蔽保護的患者寥寥無幾。更有甚者,有時體檢時,醫生為節約時間,甚至要求幾個體檢者同時進入拍片室,一人拍片其他人未加任何防護地在一旁等候。「醫院可能認為患者是偶爾來做一次X光檢測,即使沒有防護,危害也不大。但實際上,醫務人員並不能因為受檢者僅僅是來醫院檢查一次而忽略對他們的防護。」
「還要嚴格控制X射線檢查的適應症!」於寧樂指出,接受輻射劑量的大小取決於放射科醫師,而是否需要接受放射學檢查,則完全由臨床醫生決定。有些醫院的醫務人員為了獲得更高的經濟效益,濫用X射線檢查,本來病人完全沒有必要接受X射線照射的,結果醫生為了多收醫療費,無端讓病人接受照射。作為醫療工作者,應該時刻站在患者的立場為患者著想,能用B超檢查的盡量別用X射線檢查;非用不可的,也應該選擇輻射劑量相對較小的X光片,而避免使用X光透視。
生活中明顯濫用X射線檢查的例子比比皆是:每年孩子的入學檢查、學生升學檢查、從業檢查、單位體檢,沒有一項能離開了X光胸透。而2003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最新頒布的《電離輻射與輻射源安全基本標准》(GB18871-2002)規定:「X射線診斷的篩選普查應避免使用透視方法」。我國和國際的兒童放射衛生防護標准也明確規定,「不能把肺部的常規檢查作為幼兒和青少年的常規檢查項目,如每年的體檢。」但在我國,尤其是生活在經濟狀況較好的城市裡的人群,「胸透」已經成為了體檢的「保留節目」,而這種做法在國外早已被摒棄。
「患者也要有自我保護意識,拒絕不合理的醫療照射。」於寧樂擔憂,目前患者當中缺乏防護意識的人比比皆是,有些患者甚至自己當起了自己的醫生,在缺乏相關知識的情況下盲目地主動為自己選擇X射線檢查。還有就是患者的家屬,沒有特別需要陪護的患者,家屬不必一起跟去做檢查,這樣受輻射是完全不必要的。
不過,人們也不必因為擔心輻射而拒絕必要的X光和CT檢查,更不必為此連醫院放射科的區域都不敢進。拍胸片時,X射線在檢查區域曝光率約為160毫西弗特/小時,距此兩米處則為80微西弗特(1毫西弗特=1000微西弗特)/小時,約為中心點的1/2000,此時的致癌幾率約為百萬分之一;而在距離中心點6米外的輻射為1.5 微西弗特/小時,約為中心點的五百萬分之一,致癌幾率更是微乎其微。
X光照射,必須穿防護服。看病的患者,有幾個在X光中見過防護服的?醫生都知道躲得遠遠的,但卻在學生、職工的常規體檢中加胸透。檢查時,又有幾個人能被醫生告知X射線的危害的呢?醫療器械,基本上代替的醫生的診斷,有人笑稱,現在的大夫,只要你背熟了你們醫院的庫存葯品名稱,就能看病了,賣葯,把病人推倒各種醫療器械那裡拍一拍、透一透,讓錢進腰包,就是每天上班要做的事,至於病人的安危,死不了就行,即使死了,也不是我那不痛不癢的診療的責任。這種狀況,不僅讓人感嘆,中國的醫療機構太需要改革了,他們抓住了「百姓唯一選擇地」的飯碗,沒有競爭,只有利益的誘惑,醫德醫風,從何談起呢?
肯定是對身體有影響的,盡量少做這些檢查。

2、骨折,肺部挫傷,氣胸,住院一個半月,出院時拍的X光和胸透片子加起來有20多張,這樣對身體的傷害有多大

3個月以內不要懷孕就OK了,比你受的傷來講根本不算什麼,不然放射科醫生和骨科醫生豈不天天在做放療
不過為了安全起見3個月以內不要懷孕,要是沒結婚的就不用擔心了好好休息就OK啦~

3、【急】CT、B超、拍片都做,沒查出什麼,但是為什麼會感到胸悶?

首先我可以告訴你!不會因為上述你所說的症狀而導致穿孔!

如果是氣胸,在你做照相的時候應該也可以看的出來!所以這個也排除來了

看來肋骨骨折的可能性也是沒有的!

按照我的自分析,你外婆應該一是上了歲數經不起這樣的折騰,再就是被撞一下!肌肉一定有損傷,

還有就是,精神因素!

不需要服用什麼葯品,首選靜養觀察!其實有些患者就是這樣,既然查出沒知有病!那就先把心放下,別著急!

隔三五天如果症狀還是存在!建議做個胸部正位片!再和前片對比!就知道道是不是真的有事了!

如果有什麼問題可以發百度HI!

希望我的回答對你有所幫助

4、以前我骨頭骨折過現在進單位要檢查身體到放射科做胸透能看出來嗎?醫生會在報告上寫嗎?

是肋骨骨折嗎?如果已經癒合,有可能看不出來,就是看出來了,也會診斷「陳舊性骨折」,進單位體檢應該不會影響的。

5、拍攝X射線對身體的危害

英國研究人員發表最新研究報告稱,醫院常用來診斷疾病的X射線掃描、CT檢查可能是導致一部分人罹患癌症的原因。在X光、CT檢查比較普遍的日本,每年新增癌症病例中3.2%是由這兩種檢查造成的(相關報道見都市快報2月1日第1版)。
事實上,X光、CT檢查中的輻射線對人體有害已經成為不爭的事實。長期以來,科學家們更關心的問題是,做這樣的醫學檢查對人體的危害到底有多大。

都市快報 傅苓 ■調查:九成杭州人不介意做檢查

昨天,記者在省人民醫院隨機采訪了20名市民,其中年齡最小的34歲,最大的72歲。他們或者在就醫時曾做過X光或CT檢查,或者在體檢時做過胸透,也就是說所有被調查者都無一例外地因醫學檢查接受過X線輻射。記者設計的問題有兩個:一是你是否知道X射線可能致癌;二是你是否會因為X射線對人體的傷害,而對檢查有疑慮。

調查發現:除一位57歲的大媽從未聽說過「X射線可能致癌」外,其他19名市民都表示有所耳聞。68歲的曲大伯非常肯定地說:「輻射嘛,就跟日本那辰光原子彈爆炸一樣的,要生白血病的。」但對X射線傷害的認知,並沒有妨礙大多數市民接受醫學檢查。有18名市民相信醫院的檢查設備都經過嚴格檢查,醫生也心中有數,不會亂來,所以很放心;但還兩人表示,做檢查時心裡會有點不舒服。尤其是如果第一次檢查結果不理想,還需要再次檢查時,他們會覺得是醫生沒有盡到責任。

■X光、CT檢查致癌幾率有多少可能遭遇輻射的情況

盡管X射線中含有有害輻射,但當患者的表面症狀不足以確診疾病,或者需要進一步確定疾病的程度時,就需要採用X光和CT檢查來幫助醫生明確診斷。

用X光檢查骨折是最常見的,此外它還能觀察到肺、肝、腎、脾等內臟異常情況;肋骨、鎖骨、胸椎等骨骼腫瘤;還能發現胃潰瘍以及腸胃炎引起的黏膜腫脹、腫瘤等。CT檢查和X光的原理基本相同。所不同的是,X光片拍攝的是人體的平面圖像,因此體內器官會顯示前後重疊的狀態;而CT則採取斷層攝影的辦法,就像把麵包切成薄片一樣,從不同點位對身體被檢查部位拍攝不同的照片,從而解決了一部分重疊問題。一般來說,骨折等疾病用X光片就可看清楚,但涉及顱內腫瘤、肝臟腫瘤等結構較為復雜的病變時則需要CT出手。

X射線和CT如何致病

醫學X光和CT檢查是目前人們可能接觸到的最大的人造輻射源,這種輻射能夠穿透細胞、破壞DNA,甚至誘發某些癌細胞。國際知名的放射科專家約翰·高夫曼的研究發現,X光會破壞細胞內部結構,對遺傳分子產生難以修復的終身性破壞:美國每年經確診為乳腺癌的18萬例病人中,大約有2/3的患者病因與醫用X光有關。還有研究表明,X射線會破壞紅細胞,可能會誘發白血病等血液疾病。英國牛津大學的伯林頓·德·岡薩雷斯教授說:「在男性身上,與X射線相關危險性最高的疾病是膀胱癌,部分原因是許多不同種類的X光都會照射到膀胱。而女性患肺癌和結腸癌的危險比較高。」

假設病例———一個肋骨骨折病人的致癌風險

一名骨折患者究竟需要做多少次X光檢查?浙江省人民醫院骨科主任夏冰這樣推算:診斷時一次(如果需要進一步確診則要加做一次CT,同樣要遭遇一次X射線輻射)、手術後檢查骨骼復位情況一次(關節復位病人需要在手術中加做一次)、手術後一個月復查一次、術後三個月復查一次。這是基本的檢查次數,多則6次,少則4次,以後則按照骨折患者康復情況不同以及片子是否清晰需要重做、上下級醫院轉診重做等因素而定,一些病人起碼做到10次以上。

假設一個肋骨骨折病人,在就診過程中做了6次檢查,那麼他又將面臨多大的致癌風險?拍攝一張X光胸片,當射線在檢查區域曝光時其曝光率約為160毫西弗特/小時(毫西弗特為計量輻射度的單位),約為0.045毫西弗特/秒。在杭州市第一人民醫院,拍攝一張胸片大約需要0.5秒,這就意味著患者要承受約為0.023毫西弗特的輻射量。

根據國際放射防護委員會制定的標准,輻射總危險度為0.0165/西弗特,也就是說,身體每接受一西弗特(1西弗特=1000毫西弗特)的輻射劑量,就會增加0.0165的致癌幾率。以此推算,一個肋骨骨折病人將增加約為3.8/千萬的危險。

而對其他醫學檢查來說,一般四肢做一次X光檢查要接受的輻射量為0.01毫西弗特,腹部為0.54毫西弗特,骨盆為0.66毫西弗特,腰椎為1.4毫西弗特,上消化道為2.55毫西弗特。以此推算,因為醫學檢查導致健康人群患癌的風險在千萬分之一到十萬分之一之間。

可以肯定的是,能夠省略的輻射檢查應該省略。 ■自我防範寶典安全距離———兩米以外

人們不必因為輻射而拒絕必要的X光和CT檢查,但浙江放射學會主任委員、邵逸夫醫院放射科主任、博士生導師章士正教授還是提醒患者家屬,沒有特別需要陪護的患者,家屬不必一起跟去做檢查,這樣受輻射完全不必要。

但是,也不必為此連醫院放射科的區域都不敢進。拍胸片時,X射線在檢查區域曝光率約為160毫西弗特/小時,距此兩米處則為80微西弗特/小時,約為中心點的1/2000,此時的致癌幾率約為百萬分之一;而在距離中心點6米外的輻射為1.5微西弗特/小時,約為中心點的五百萬分之一,致癌幾率更是微乎其微。

脆弱人群———孕婦、新生兒

盡管在孕期做X光、CT檢查並不會絕對導致胎兒畸形,但杭州市醫學會臨床放射和介入分會主任委員、杭州市一醫院放射科主任陳文輝還是建議孕婦應該盡量避免此類檢查,尤其是懷孕頭三個月的准媽媽。因為此時是胎兒重要器官形成的關鍵時期,X光可能使這些尚未發育定型的細胞組織產生突變,胎兒先天畸形的發生率也會增高。

還有研究表明,新生兒如果因頭部受損傷做CT檢查,對以後的學習能力、邏輯推理能力有一定影響,而對空間識別能力則沒什麼影響。敏感部位———性腺

人體各部位細胞對X射線的反應程度不一,其中以性腺最為敏感。章士正教授說,國外醫院這點做得比較好,在為病人的下腹部做X光或CT檢查時,都會用鉛套或其他防護將性腺遮蓋,以提高保險系數。但國內的大多數醫院還沒有這種保護措施。

責任崗位———醫生

英國研究人員發現,在過去20年中,被調查的日本等15個國家X射線檢查都呈上升趨勢,而至少有30%是不必要的。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輻射防護與核安全醫學所鄭鈞正教授也指出,醫務人員不能因為患者和受檢者僅僅是來醫院檢查一次而忽略對他們的防護;受檢者也要有自我保護意識,拒絕不合理的醫療照射。

■多吃海帶說到飲食保健,已經入行20年的陳輝主任搖著頭,連說了兩遍「沒有」,然後又有些遲疑地補充道:「多吃點海帶等含碘的東西可能有用,它可以吸收一部分射線。」

■最新螺旋CT在邵逸夫醫院啟用

下周,全亞洲最新型號的16層螺旋CT將在邵逸夫醫院正式啟用。這台耗資90萬美元的新型CT在全球醫院只安裝了8台,它能在0.37秒內完成對需要檢查部位整整一圈的掃描,並獲得16張從不同位置拍攝的圖像。這兩天,章士正教授正和同事們一起研究如何發揮新CT的最大威力。入行近40年,他已算不清這已經是第幾次接受新的技術革新了。

1975年,CT檢查正式運用於臨床。此後不久,作為中國第一代CT人,章士正教授赴德國半年,學習這種新儀器的使用方法。當時,已經有近80年歷史的X光檢查,已經不再是當初拍一張片子就要半小時的原始儀器;而在此後的不到30年時間里,CT技術也在突飛猛進。第一代CT機完成一次掃描需用4-5分鍾;而用兩個X射線管組成的第二代CT機產品,每次掃描僅需用30—120秒;第三代CT機產品用多個X射線管組成,用2.5秒就完成一次掃描;到了第四代CT機,掃描時間減少到只需1秒鍾。而此後誕生的各種新型CT機則都將時間控制在1秒鍾之內。同樣地,X光檢查的速度也在迅速提高,如今一張普通胸透成像只要0.1秒,其他部位一般為0.5秒。

X光和CT檢查成像,從最初的膠片投影、後來的計算機成像,已經走向最為時尚的數字時代。現代的X光、CT檢查機崇尚靈敏的數字化接受器。章教授很有信心地說:「敏感的接受器和飛速提高的成像速度,對患者來說就意味著更少的輻射、更安全的檢查。」

6、多次CT的傷害?

輻射很嚴重哦建議適當運動多吃素菜水果,兩年內不能要小孩哦

7、胳膊骨折,胸透能看出來嗎

既然是胸透,透視部位只是在胸部。跟手沒關系

8、15歲,3個月內做了1次腦部ct,腳骨折拍了2次x光,一次兩張兩次一共4張,一次胸透,也拍了兩張。

這些輻射都控制在人體可承受的范圍之內,只要不是長期接觸就不會對人造成傷害。不要過份擔心。

9、用X光拍片那個輻射有多厲害?

X光檢查作為一種常見的醫學診斷手段在國內臨床上得到廣泛的應用,盡管大部分患者知道輻射對健康有一定危害,但都認為其危害微乎其微,為了治病也習慣於暴露在X光射線之下。

然而,專家指出,X射線檢查對人體有損傷,射線照得越多,致癌的危險性越大,因此國家衛生部早在2002年頒發的《放射工作衛生防護管理辦法》中就明確規定,醫務人員應對受檢者進行必要的防護。但是令人感到震驚的是,目前大部分的醫院都在違規操作,「病人無任何防護進行X射線檢查」似乎已成慣例,而鮮有人意識到其中的危害,事實上大多數的患者恐怕都不知道衛生部有這個規定存在。
【周末報報道】 X光檢查作為一種常見的醫學診斷手段在國內臨床上得到廣泛的應用,盡管大部分患者知道輻射對健康有一定危害,但都認為其危害微乎其微,為了治病也習慣於暴露在X光射線之下。

然而,實際情況並非如此。1月17日,北京市疾控中心放射衛生防護所主任技師杜國生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根據國際輻射防護委員會的最新的研究結果估算,以一座1000萬左右人口的城市為例,每年大約會有350人左右可能因照射X光誘發癌症、白血病或其他遺傳性疾病。在X光、CT檢查比較普遍的日本,每年新增癌症病例中3.2%是由這兩種檢查造成的。

有專家指出,X射線檢查對人體有損傷,射線照得越多,致癌的危險性越大,因此國家衛生部早在2002年頒發的《放射工作衛生防護管理辦法》中就明確規定,醫務人員應對受檢者進行必要的防護。但是令人感到震驚的是,目前大部分的醫院都在違規操作,「病人無任何防護進行X射線檢查」似乎已成慣例,而鮮有人意識到其中的危害,事實上大多數的患者恐怕都不知道衛生部有這個規定存在。

醫院態度:病人穿防護服還怎麼檢查?

記者查閱了《放射工作衛生防護管理辦法》,其中第二十五條規定:「從事放射診斷、治療的單位,應當制定與本單位從事的診斷、治療項目相適應的質量控制實施方案,遵守質量控制監測規范。放射診斷、治療裝置的防護性能和與照射質量有關的技術指標,應當符合有關標准要求。對患者和受檢者進行診斷、治療時,應當按照操作規程,嚴格控制受照劑量,對鄰近照射部位的敏感器官和組織應當進行屏蔽防護;對孕婦和幼兒進行醫療照射時,應當事先告知對健康的影響。」

然而記者在醫院遇到的真實情況卻是:放射科的醫生將患者領至儀器前面,要求患者胸部緊貼儀器站好,然後醫生走出房間,關上厚實的防護門,進入被鉛玻璃隔開的有安全保障的房間里操作儀器,留下沒有佩戴任何防護裝備的患者接受X射線照射。

記者以患者的身份打電話到幾家大醫院的放射科詢問防護措施的事情。一家中醫院放射科的醫務人員在接到電話後愣了一下,似乎對記者所提的問題表示驚訝。之後她勸記者放心:「在沒有防護措施的情況下照射X光,並沒有多大危害,這在醫院里是常事。普通的病人來照X光一般都不穿防護衣的。況且現在的儀器比以前先進了,對射線光束的控制很精確,不會照射到非檢查部位。只有孕婦才會對其腹部進行遮蓋。」而另一家大醫院放射科的醫務人員則對記者的提問感到可笑,他們表示「從來沒有聽說過有這樣一個規定」,認為「照X光必須身體緊貼儀器,如果穿了防護服,還怎麼檢查?」

國內胸透使用率為發達國家300多倍

記者通過調查證實了醫院的違規操作確實普遍存在,看來,大多數人對於X光的危害的確相當漠視。

那麼國際輻射防護委員會提出的一座千萬人口城市每年有350人因照射X光誘發癌症、白血病或其他遺傳性疾病的數據,究竟是如何得出的呢?記者就此專門請教了江蘇省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環境與放射防護科的科長於寧樂醫生。

「其實放射學檢查致癌是一個『概率』的問題,具有隨機性效應,不一定攤到誰的頭上。」於寧樂向記者解釋,「350人致癌這個結果是用人口乘上一定的比率得出的。對於個體而言,因輻射致癌的幾率是隨機的,可能是0,也可能是100%。但是對於一個群體而言,患病率的增高是可以肯定的。」

普通人最常接觸到的輻射源就是X射線檢查與CT檢查。這種輻射能夠穿透細胞、破壞DNA,甚至誘發某些癌細胞。X射線會破壞細胞內部結構,對遺傳分子產生難以修復的終身性破壞。還有研究表明,X射線會破壞紅細胞,可能會誘發白血病等血液疾病。

盡管X射線中含有有害輻射,但是作為一種必須的醫療手段,X射線檢查在國內依然廣泛使用。尤其當患者的表面症狀不足以確診疾病時候,就需要採用X光和CT檢查來幫助醫生明確診斷。用X光檢查骨折是最常見的,此外它還能觀察到肺、肝、腎、脾等內臟異常情況;能發現肋骨、鎖骨、胸椎等骨骼腫瘤;還能發現胃潰瘍以及腸胃炎引起的黏膜腫脹、腫瘤等。CT檢查和X光的原理基本相同。

於寧樂告訴記者,我國以前對於X射線檢查是沒有限制的,近些年來,在有關專家的呼籲下,國家開始重視醫療輻射問題,出台了一系列規定,但在實際操作中,這些規定沒有被很好地實施。相比之下,國外在這方面要走在中國前面。人體各部位細胞對X射線的反應程度不一,其中以性腺最為敏感。很多國家進行放射檢查時,都要求必須對非檢查部位尤其是性腺、甲狀腺進行屏蔽保護,以使放射損害降到最低。醫生如果有疏漏,都很可能因此被吊銷放射執照。美國、日本等大多數發達國家都已淘汰胸透檢查,在為數不多的使用國家中,英國的使用頻率也僅為0.2%,而我國則高達61.8%!

北京市疾控中心放射衛生防護所主任技師杜國生在披露X光危害時提到兩個很有代表性的例子:2004年,北京一家醫院曾因為向澳大利亞發送未加防護拍得的X光片,受到澳大利亞檢疫部門的警告。而一位外籍孩子在國內醫院就診拍X光片檢查時,他跳下床拒拍,他認為在他們國家做拍片檢查時,都給病人圍上鉛圍裙。中外對受檢者保護的觀念差距可見一斑。

那麼X射線檢查的危害具體有多大呢?有專家曾經以最需要用X光檢查的骨科手術為例,推算了患者在接受治療期間接受照射的劑量。患者需要接受X射線檢查的次數為:診斷時一次(如果需要進一步確診則要加做一次CT)、手術後檢查骨骼復位情況一次(關節復位病人需要在手術中加做一次)、手術後一個月復查一次、術後三個月復查一次。這是基本的檢查次數,多則6次,少則4次,以後則按照骨折患者康復情況不同以及片子是否清晰需要重做、上下級醫院轉診重做等因素而定,一些病人起碼做到10 次以上。

拍攝一張X光胸片,當射線在檢查區域曝光時其曝光率約為160毫西弗特(計量輻射度的單位)/小時,約為0.045毫西弗特/秒。以胸部肋骨骨折為例,拍攝一張胸片大約需要 0.5秒,因此接受一次胸部X射線檢查,患者要承受約為0.023毫西弗特的輻射量。按照六次X射線檢查,一個肋骨骨折的患者前後總共要承受0.138毫西弗特的輻射劑量。

根據國際放射防護委員會制定的標准,輻射總危險度為0.0165/西弗特,也就是說,身體每接受一西弗特(1西弗特=1000毫西弗特)的輻射劑量,就會增加0.0165的致癌幾率。以此推算,一個肋骨骨折病人將增加約為千萬分之三點八的危險。

而對其他醫學檢查來說,一般四肢做一次X光檢查要接受的輻射量為0.01毫西弗特,腹部為0.54毫西弗特,骨盆為0.66毫西弗特,腰椎為1.4毫西弗特,上消化道為2.55毫西弗特。以此推算,因為醫學檢查導致健康人群患癌的風險在千萬分之一到十萬分之一之間。

孕婦兒童在輻射高危人群之列

盡管大部分的醫院在對普通病人進行X光照射的時候並沒有採取任何防護措施,但是對於孕婦,還是有所顧忌的,對其腹部進行遮蓋。於醫生建議孕婦應該盡量避免此類檢查,尤其是懷孕頭三個月的孕婦。因為此時是胎兒重要器官形成的關鍵時期,X光可能使這些尚未發育定型的細胞組織產生突變,胎兒先天畸形的發生率也會增高。還有研究表明,新生兒如果因頭部受損傷做CT檢查,對以後的學習能力、邏輯推理能力有一定影響,而對空間識別能力則沒什麼影響。

除了孕婦之外,兒童也是輻射損傷的高危人群之一。從放射生物學理論分析,一種組織的放射敏感性與細胞的分裂活動成正比,兒童正處於生長發育高峰期,細胞分裂活躍,較之成年人敏感得多,且年齡越小越敏感。如果短時間內接受較多次數的X光照射,危害就會慢慢累積,造成身體細胞不可彌補的損害,將來誘發癌症等病的幾率將大大增加。因此國家規定,未滿18周歲的人嚴禁從事與放射工作有關的職業。

如果說患方只是偶爾接觸X射線的話,那麼作為醫方的放射科醫務人員受到輻射損害的可能性更大,盡管他們採取了一些防護措施。衛生部法監司公共衛生處負責人表示,衛生部曾對國內 15個省市的醫院進行監測,記錄顯示,醫療界人員接受輻射的程度居各行業之首,醫學輻射是目前輻射污染的主要來源,醫務人員由於接觸射線的時間長、頻率高、距離短,他們受輻射的強度比傳統核工業的工作人員還要高。

醫務人員短期接觸大劑量的射線,會發生急性皮膚燒傷、壞死、放射性皮炎、眼球晶體渾濁繼發的白內障;長期低劑量的輻射,發病則一般在幾年甚至十幾年後,可能發生白血病、其他腫瘤、胎兒的畸變等。然而對於醫療輻射的危害,很多醫生自己都沒有足夠的防護意識,雖然醫院也提供了相應的防護措施,但在實際操作中,有些醫務工作者會因為麻煩而不願使用。不少在X光機下進行骨科手術和手法復位的醫生,手臂上的汗毛全部脫光,這表明輻射已經對身體產生危害了。

標准形同虛設 胸透遭到濫用

導致X射線輻射危害比率上升的原因究竟在哪裡呢?「其實問題並非出在缺少標准!」於寧樂認為,我國目前出台的一系列放射衛生防護標准已與國際接軌,並無什麼兩樣。但在實際操作中,這些標准卻常常形同虛設,拍胸片享受到屏蔽保護的患者寥寥無幾。更有甚者,有時體檢時,醫生為節約時間,甚至要求幾個體檢者同時進入拍片室,一人拍片其他人未加任何防護地在一旁等候。「醫院可能認為患者是偶爾來做一次X光檢測,即使沒有防護,危害也不大。但實際上,醫務人員並不能因為受檢者僅僅是來醫院檢查一次而忽略對他們的防護。」

「還要嚴格控制X射線檢查的適應症!」於寧樂指出,接受輻射劑量的大小取決於放射科醫師,而是否需要接受放射學檢查,則完全由臨床醫生決定。有些醫院的醫務人員為了獲得更高的經濟效益,濫用X射線檢查,本來病人完全沒有必要接受X射線照射的,結果醫生為了多收醫療費,無端讓病人接受照射。作為醫療工作者,應該時刻站在患者的立場為患者著想,能用B超檢查的盡量別用X射線檢查;非用不可的,也應該選擇輻射劑量相對較小的X光片,而避免使用X光透視。

生活中明顯濫用X射線檢查的例子比比皆是:每年孩子的入學檢查、學生升學檢查、從業檢查、單位體檢,沒有一項能離開了X光胸透。而2003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最新頒布的《電離輻射與輻射源安全基本標准》(GB18871-2002)規定:「X射線診斷的篩選普查應避免使用透視方法」。我國和國際的兒童放射衛生防護標准也明確規定,「不能把肺部的常規檢查作為幼兒和青少年的常規檢查項目,如每年的體檢。」但在我國,尤其是生活在經濟狀況較好的城市裡的人群,「胸透」已經成為了體檢的「保留節目」,而這種做法在國外早已被摒棄。

「患者也要有自我保護意識,拒絕不合理的醫療照射。」於寧樂擔憂,目前患者當中缺乏防護意識的人比比皆是,有些患者甚至自己當起了自己的醫生,在缺乏相關知識的情況下盲目地主動為自己選擇X射線檢查。還有就是患者的家屬,沒有特別需要陪護的患者,家屬不必一起跟去做檢查,這樣受輻射是完全不必要的。

不過,人們也不必因為擔心輻射而拒絕必要的X光和CT檢查,更不必為此連醫院放射科的區域都不敢進。拍胸片時,X射線在檢查區域曝光率約為160毫西弗特/小時,距此兩米處則為80微西弗特(1毫西弗特=1000微西弗特)/小時,約為中心點的1/2000,此時的致癌幾率約為百萬分之一;而在距離中心點6米外的輻射為1.5 微西弗特/小時,約為中心點的五百萬分之一,致癌幾率更是微乎其微。

與骨折胸透ct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