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骨折了如何養護,怎麼消腫
1、剛骨折的前幾天,疼痛會比較明顯,大約3天以後,疼痛一般會明顯減輕,一周後大都會基本緩解。
2、肢體腫脹是骨折後的正常反應,至於什麼時間能消腫因人而異,沒有必要太緊張。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平時盡量不要讓腳處在低的位置,因為水往低處流,容易加重腫脹。在睡覺的時候可以把腳適當墊高,平時坐的時候注意不要把腳放在地上,可以平放在一個凳子上。
骨折之後注意飲食,合理的飲食對於骨折的恢復時非常有好處的。鈣是骨的主要成分,所以要充分攝取。成長期自不必說,成年以後骨也要不斷進行新陳代謝。另外,鈣還有使精神安定的作用可以起到緩解疼痛的作用。鈣含量多的食品有:魚、牛奶、酸奶、芝麻、濃綠蔬菜、海藻類。維生素B含量多的食品:粗米、精米、大豆、花生米、芝麻、濃綠蔬菜。
蛋白質是形成肌肉、韌帶、骨不可缺少的營養素。蛋白質含量多的食品有:豬肉、雞肉、牛肉、肝臟、魚類、貝類、乾酪、雞蛋、大豆、大豆製品。
維生素E有擴張血管、促進血流、消除肌肉緊張的作用,用於緩解疼痛。維生素E含量多的食品:鱔魚、大豆、花生米、芝麻、杏仁、粗米、植物油。
3、如果骨折癒合理想的話,一般4周左右就可以拆除石膏了。
4、拆除石膏後,不能馬上下地走動,腳可以落地,但是必須扶雙拐保護一段時間。在恢復期間,外用一些傳統中.葯還是不錯的,正骨.活血.膏,是手工熬制的黑高yao,對骨折的恢復是很有利的。拍片檢查骨折已基本癒合,才可以棄拐行走,這一般需要2到5個月的時間。
2、骨折後患肢腫脹怎麼辦
機體遭受創傷之後,全身或局部都會釋放出許多炎症因子,這是機體的保護性反應,但是,這些因子一方面刺激神經發布疼痛信號,由於疼痛,反射性造成肌肉痙攣,導致靜脈及淋巴管瘀滯,迴流障礙, 造成其管壁擴張,通透性增加,從而發生組織間水腫;另一方面炎症因子導致血管內外液體交換的平衡失調,造成過多的液體滲入組織間隙,最終導致肢體腫脹。下肢骨折患者長期平卧在床,下肢靜脈迴流所要克服的阻力比站立時要小。時間一久,身體就慢慢適應了這種低阻力的迴流方式。骨折癒合後恢復站立行走,下肢血管又難以馬上適應骨折前的高阻力迴流狀態,因而常有一段時間的下肢水腫。腳踝離心臟較遠,表現尤為明顯。四肢骨折後的腫脹多在三個月至半年完全恢復。腫脹若不能及時消除,就會影響肢體的血液循環和營養物質的供給,最終影響創傷修復和癒合。四肢的嚴重腫脹如果使組織內的壓力接近動脈血壓時,就會影響血供,使肢體缺血,會造成肢體的嚴重殘廢。可見腫脹的及時正確處理是非常重要的。創傷早期預防和治療肢體腫脹的 4項原則1.休息:創傷後處理的第一件事就是休息,限制受創肢體的活動,以減少出血,減緩肢體腫脹、疼痛,防止損傷加重。2.冰敷:可以有效地降低肢體腫脹疼痛的程度。使用時應盡量使冰袋溫度維持在 0 ℃,以免凍傷或起不到冰敷作用。每次冰敷 15-30 分鍾,可反復使用,至局部疼痛消失為止。3.加壓包紮:對患肢進行加壓包紮,一方面可使損傷組織內部壓力增加,促進小血管閉合,減少出血;另一方面可減少滲出,減輕肢體腫脹。將彈力綳帶加壓包紮患肢有一定的技巧性,必須採用「面」加壓技術,使整個患肢各處均勻受壓,且松緊適度,過松達不到效果,過緊則會影響肢體的血供,切忌形成條索狀,初次採用這一技術時一定要請專科醫生指導。加壓包紮後要注意觀察遠端肢體的血供情況,若有麻木感、痙攣或疼痛加重,說明包紮過緊,應立即予以松解。4.抬高患肢:是消腫的一項重要措施。如果肢體位置低於心臟平面,則靜脈迴流就要克服循環阻力和重力的雙重阻力,不利於腫脹的消除。將患肢置於心臟平面以上,使重力轉化為動力性因素,可促進腫脹消除。創傷中後期預防和治療肢體腫脹創傷中後期應該在康復醫生的指導下積極進行主動訓練,包括受創肢體的肌力訓練和適當的關節活動。肌肉收縮和肢體活動能夠促進靜脈和淋巴迴流,從而促進消腫。此外,各種理療、按摩也可以改善血液淋巴循環,促進腫脹消除。
3、骨折後水腫怎麼辦?
?
4、骨折後怎樣可以快消腫
病情分析:
骨折損傷腫痛:骨折是指由於外傷而引起的骨與軟骨的斷裂,破壞了骨的完整性連續性而言。多因打擊、壓砸,碰撞或顛撲、負重、扭轉等外力作用在軀體上所致,一般分為"完全性和不完全性"或"開放性和閉合性"兩類。症狀為局部腫脹、疼痛、瘀斑、肢體活動受限等。病因病機為外力作用,損傷骨骼,導致經絡阻礙,氣血凝滯,臟腑失和。治療應盡早將骨折正確復位,骨折或關節損傷後受傷部位淤血腫脹,經絡不通,氣血阻滯.可用中醫膏葯外敷.通過膏葯外敷,舒筋活血,消腫止痛,活血散淤,祛風散寒,並通過皮膚傳導至經絡、筋骨,激發肌體的調節功能,可迅速消除腫痛,促進功能恢復而快速達到治癒目的。不明之處可隨時咨詢.祝早日康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