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多發性骨髓瘤時紅細胞的形態
紅細胞緡錢狀形成表現為紅細胞象錢幣疊成一串,由於多發性骨髓瘤M蛋白中和了紅細胞表面的電荷,減少了紅細胞表面的斥力,使紅細胞易於聚集,因而紅細胞緡錢狀主要由於蛋白紊亂所形成。
2、正常粒細胞,有核紅細胞,單核細胞和巨核細胞系統各有何主要形態特點
正常骨髓象概述(骨髓,巨核細胞,有核細胞,紅細胞,粒細胞,淋巴細胞)
1.骨髓增生回程度:有核細胞增生活答躍,粒/紅細胞比例為3:1~4:1. 2.粒細胞系統:約佔有核細胞的50%~60%.其中原粒細胞小於2%,早幼粒細胞小於5%,中、晚幼粒細胞均小於l5%,成熟粒細胞中桿狀核多於分葉核。嗜酸性粒細胞小於5%,嗜鹼性粒細胞小於1%。
3.紅細胞系統:幼紅細胞約佔有核細胞的20%,其中原紅細胞小於l%,早幼紅細胞小於5%,以中、晚幼紅細胞為主,平均各約10%。
4.淋巴細胞系統:約佔20%,小兒偏高,可達40%,原始淋巴和幼稚淋巴細胞極罕見。
5.單核細胞和漿細胞系統:一般均小於4%,均系成熟階段的細胞。
6.巨核細胞系統:通常在1.5cm×3cm的片膜上,可見巨核細胞7~35個,其中原巨核細胞0,幼巨核細胞0~5%,顆粒巨核細胞10%~27%,產生血小板巨核細胞44%~60%,裸核8%~30%。
7.其他細胞:可見到極少量網狀細胞、內皮細胞、組織嗜鹼細胞等骨髓成分。不易見到核分裂象,不見異常細胞和寄生蟲。成熟紅細胞的大小、形態、染色正常。
3、簡述骨髓細胞細胞質形態演變的一般規律
骨髓中的造血細胞,隨著細胞從原始到成熟,細胞體積越來越小,細胞質自然也就會越來越少,同時細胞質中的顆粒從沒有顆粒,到出現非特異性顆粒,再接著根據分化方向的不同出現特異性顆粒,紅細胞系統始終沒有顆粒。通過瑞氏染色還可以發現細胞質從深染逐漸變成淡染。
4、請有經驗的人來看看我媽媽的骨髓細胞形態診斷報告單
該骨髓報告說得很清楚,我通俗的講下。骨髓像主要問題:紅系增生明顯活躍(粒系相對減少),巨核系正常,但巨核細胞成熟明顯緩慢,結合骨髓象紅細胞形態,的確是巨幼細胞細胞性貧血,還有可能伴有缺鐵性貧血。
主要問題在巨幼細胞性貧血,建議補充葉酸及維生素B12(貧血嚴重時建議注射),並多吃瘦肉、豬肝和綠色蔬菜,1-3內查血常規,看貧血是否有恢復及血小板計數是否正常。
5、怎樣看懂化驗單--骨髓細胞形態學檢驗、血型檢驗
上期本刊介紹了出凝血的檢驗,本期接著介紹骨髓細胞形態學及血型的檢驗。骨髓檢驗對白血病、貧血和出血性疾病的診斷、鑒別診斷及療效觀察有重要意義,而骨髓細胞形態學檢驗是一種最基本的骨髓檢驗方法,因此,其檢驗質量對臨床具有重要的指導價值;血型檢驗則在急救輸血中有重要意義。一、參考值 骨髓中各系列細胞及其各發育階段細胞的比值一般符合下列參考值的大致認為正常骨髓像。 1、粒細胞系佔有核細胞的30%~50%,其中原始粒細胞、早幼粒細胞及中幼粒細胞之和占粒細胞總數的1/5;晚幼粒細胞、桿狀核細胞及分葉核細胞佔4/5。 2、紅細胞系約佔有核細胞的20%。 3、淋巴細胞約佔有核細胞的20%,幼兒可達40%。 4、單核細胞系<4%,為成熟單核細胞 5、漿細胞系<2%,以成熟漿細胞為主。 6、巨核細胞系。全片巨核細胞數多在7~35個之間。血型檢驗 結果判定: A型:紅細胞上具有A抗原,與標准抗A(B型)血清凝集。 B型:紅細胞上具有B抗原,與標准抗B(A型)血清凝集。 O型:紅細胞上不具有A、B兩種抗原,與標准抗A、抗B(B型、A型)血清都不凝集。 AB型:紅細胞上具有A、B兩種抗原,與標准抗A、抗B(B型、A型)血清都凝集。 二、Rh血型檢查 參考值:中國人Rh陽性>99%,陰性<1%。 結果判定: 1、溶血性輸血反應。Rh陰性者接受Rh陽性者血液,因Rh陽性血液中的抗原刺激Rh陰性,人體內產生抗Rh抗體,如果再次輸入Rh陽性血液,即可導致溶血性輸血反應。 2、新生兒溶血症。Rh陰性孕婦的胎兒為Rh陽性,母體受胎兒抗原刺激產生抗體,第一胎時抗體效價較低,一般可安全分娩。但若第二胎仍為Rh陽性,抗體通過胎盤進入胎兒體內,會引起新生兒溶血症。Rh陰性母親在孕前如曾接受Rh陽性者血液輸入,則第一胎就可引起Rh陽性的新生兒溶血症。 3、Rh血型系統是紅細胞血型中最復雜的一個系統,其重要性僅次於ABO血型系統。人類紅細胞表面的Rh抗原主要有D、C、E、c、e等,其中D抗原抗原性最強。一般醫院只能做D抗原的鑒定,受檢者與抗D血清發生凝集為陽性,反之為陰性。
6、什麼是紅細胞形態?
紅細胞形態檢查是通過血塗片染色後對血片中的紅細胞的形態進行觀察,對臨床診斷有重要價值,常見的紅細胞異常主要表現在紅細胞的大小、形態、染色性及包涵體等幾個方面。
正常情況下,瑞氏染色血塗片顯示成熟紅細胞形態呈雙凹盤形,少數呈橢圓形。細胞大小相似,直徑6~9μm ,平均為7.5μm;淡粉紅色,中央1/3為生理性淡染區;胞質內無異常結構。
各種病因作用於紅細胞生理過程的不同階段,可引起紅細胞相應的病理變化,致使紅細胞產生特殊的形態學改變,包括紅細胞的大小、形態、染色和內涵物的異常:
(1)大小異常就是我們所說的紅細胞體積增大或縮小。
(2)形態異常,例如為球形紅細胞,橢圓形紅細胞,鐮形紅細胞等。
(3)染色反應的異常,有低色素性紅細胞,高色素性紅細胞等。
(4)結構異常有嗜鹼性點彩紅細胞,有卡鉑環的紅細胞等。
(6)骨髓紅細胞系統形態擴展資料:
紅細胞數量
(1)男性:380萬-600萬個/mm3; 正常指標:4.0-5.5X10的12次方個/每升。
(2)女性:380萬-550萬個/mm3;正常指標:3.5-5.0X10的12次方個/每升。
血液中大部分成分為紅細胞,紅細胞會將肺部的氧氣運送到全身的組織細胞,並將二氧化碳帶出。
紅細胞數量減少時,氧氣的搬運能力會降低,變成缺氧狀態,產生貧血;嚴重時會有生命危險。但如果增加過多,血液會變濃,不易流動,血管容易阻塞。
紅細胞非常小,在1立方毫米的血液里含有500萬個紅細胞,人體內的紅細胞數可達250億個。
紅細胞數目可隨外界條件和年齡的不同而有所改變。高原居民和新生兒可達600萬/mm3以上,從事體育運動或經常鍛煉的人紅細胞數量也較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