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骨髓 > 急性白血病骨髓像增生

急性白血病骨髓像增生

發布時間:2020-11-30 22:48:34

1、骨髓增生異常綜合症(MDS)與白血病有啥區別?知道的朋友給介紹下吧,謝謝了。

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MDS)與急性白血病的區別
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MDS),顧名思義,為骨髓內血細胞增生異常性疾病。其異常乃表現為骨髓這個血液製造廠呈病態造血狀態。血液中的紅細胞、白細胞和血小板分別來自骨髓中的紅系、粒系和巨核系。MDS骨髓至少有兩系呈病態造血,或全血細胞都減少。除了血細胞數量上的異常外,形態也異常。MDS分為5型:難治性貧血(RA)、環形鐵粒幼細胞性難治性貧血(RAS)、難治性貧血伴有原始細胞增多(RAEB)、慢性粒—單核細胞白血病(CMML)和轉變中的 RAEB(RAEB—T)。MDS的臨床表現多數以貧血為主要症狀,兼有發熱或出血。

MDS以前曾叫做白血病前期,它與白血病在臨床表現上無大的差異,分界在於骨髓象:急性白血病骨髓中原始+早幼細胞≥30%,而MDS則<30%。

2、急性髓系白血病(M5b)骨髓象是什麼引起的

骨髓象是這種疾病的骨髓檢查的表現,看你的問題應該是看到骨穿報告上寫著「急性髓系白血病(M5b)骨髓象」,這說明這個骨髓標本的提供者是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

3、骨髓異常增生能活多久

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是一組起源於多能造血幹細胞的克隆性疾病,骨髓象表現為任一系或二、三系血細胞的病態造血,30-60%轉化為白血病。死亡多因除白血病外感染、出血,尤其是顱內出血。
需要抓緊治療的,這種疾病採用好的治療方法可以達到臨床治癒的,
臨床治癒,是指化驗指標接近正常或是達到正常,在不用葯的情況下,病情不會惡化,不會影響患者的正常生活,正常生育,正常壽命,正常工作
需要結合中草葯治療的,好的治療方案很重要的。

4、白血病前期與骨髓增生異常綜合症有什麼症狀?

在20世紀80年代中葉之前,臨床醫生在收治一些患者時發現,他們的臨床症狀與白血病患者有多少不一的相似之處,並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伴有難以確定性質的血液學異常,但又達不到白血病的診斷標准。隨著病情的發展,在2~3月或1~2年之後,這些患者演變為急性白血病,因此學者們把這種病命名為「白血病前期」。

到了20世紀90年代,由於血液學專家通過病因、臨床患者轉歸、骨髓形態、病理等的分析總結,發現此類患者的臨床表現輕重不一、骨髓象亦不盡然相同,且並非均轉為白血病,顯然「白血病前期」這一診斷並不全面和科學。因此,學者們將這種疾病重新命名為「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分為5種不同類型(表1.3)。這種疾病的發病機制系起源於造血髓系定向幹細胞或多能幹細胞的異質性克隆性疾患,其中有部分(RAEB、RAEB-T等)隨著病情的發展可轉化為白血病,這可能就是以前所謂的「白血病前期」,而其他患者的病情可能遷延較長,隨著治療,有些患者能好轉或治癒,有些則逐漸發展為RAEB或RAEB-T,最終又轉為白血病。臨床表現可能就是單純的貧血,也可能同時表現有發熱或出血等異常;血常規化驗可見全血細胞減少或任1~2系細胞減少,鏡檢有巨大紅細胞、巨大血小板、有核紅細胞等病態造血現象;骨髓中三系血細胞或任兩系血細胞表現出病態造血,其中原始細胞比例可增高。

5、急性白血病,骨髓增生活躍,原始細胞增多,為什麼骨髓粒系、紅系、巨核系是減少的??

我剛才在看書發現了這個問題,然後百度了一下居然還真有人和我提一模一樣的而且還是昨天提出來的,好激動。後來我想,急性白血病多數骨髓增生是活躍的,增生的是異常的原始和幼稚細胞,即腫瘤細胞,而說粒紅巨系減少應該是指正常的三系。。。

6、急性白血病與骨髓異常增生綜合征如何區分

這病的症狀主要是血紅細胞、血小板、白血球中,可能全部減少,也可能只有一、兩樣減少。而一般來講,白血病患者的白血球會急劇而大量增高,由於無用的白細胞在造血部位瘋長,患者會感到胸骨、髖骨劇痛,同時還會發熱。骨髓異常綜合症與白血病的共同點大概就是出血、貧血吧。
我們這兒有一人,也得了這病,已經維持了十年生命了,沒有轉白血病。骨髓異常增生綜合症簡稱MDS,不是所有種類都會轉白血病,有些骨髓異常綜合症終生不轉白血病。
我父親得了骨髓異常綜合症,我們正四處求醫,很無奈啊。

7、增生性骨髓象是正常的嗎?

你好!這位朋友,下面是有關增生性骨髓象的詳細說明供你參考: 一、骨髓增生程度意義按增生程度分5級: Ⅰ級:增生極度活躍,主要見於急性和慢性白血病,偶見某些增生性貧血。 Ⅱ級:增生明顯活躍,常見於各種增生性貧血,如缺鐵性貧血、巨幼紅細胞性貧血、溶血性貧血等,或某些白血病。 Ⅲ級:增生活躍,見於正常人骨髓象,某些代償增生較差的貧血,也見於因骨髓取材時受部分血液稀釋。 Ⅳ級:增生減低,常見於再生障礙性貧血及骨髓被部分血液稀釋。 Ⅴ級:增生極度減低,見於典型再生障礙性貧血。 二、粒細胞與幼紅細胞比例(粒/紅比例)意義比例增加見於: ⑴粒系細胞增多,如急性或慢性粒細胞性白血病、感染尤其是化膿性感染、類白血病反應等 ⑵紅系細胞生成抑制,如純紅再障。 比例正常見於: ⑴正常人骨髓; ⑵兩系細胞同時或成比例增多或減少,如再生障礙性貧血、骨髓纖維化、內髓瘤、骨髓轉移癌等。 比例減低見於: ⑴粒系細胞減少,如粒細胞減少或缺乏症、化療、放射病等; ⑵紅系細胞增多,如溶血性貧血、缺鐵性貧血、巨幼紅細胞性貧血、真性紅細胞增多症、脾功能亢進等。 三、粒系細胞改變粒系細胞增多意義 1.以原粒細胞增多為主,見於: ⑴急性粒細胞性白血病,常伴有早幼粒細胞增多, ⑵慢性粒細胞性白血病急性變,常伴有粒系的細胞核和細胞質發育不平衡及嗜鹼性粒細胞增多。 2.以早幼粒細胞增多為主,見於: ⑴急性粒細胞性白血病; ⑵粒細胞缺乏的恢復期。 3.以中性中幼粒細胞增多為主,見於: ⑴慢性粒細胞性白血病,可伴核、質發育不平衡及嗜鹼性粒細胞增多; ⑵粒細胞性類白血病反應,病因解除後恢復正常。 4.以中性晚幼粒、桿狀核粒細胞增多為主,見於: ⑴慢性粒細胞性白血病,常伴嗜酸、嗜鹼粒細胞增多; ⑵類白血病反應; ⑶代謝障礙,如尿毒症、糖尿病酮症; ⑷中毒,包括葯物、毒物及異種蛋白注射; ⑸其他,如嚴重創傷、急性失血、大手術後等。 5.嗜酸性粒細胞增多,見於: ⑴某些血液病,如慢性粒細胞性白血病、嗜酸性粒細胞白血病、淋巴瘤等; ⑵寄生蟲感染; ⑶某些變態反應性疾病及皮膚病; ⑷家族性嗜酸性粒細胞增多症。 6.嗜鹼性粒細胞增多,見於: ⑴慢性粒細胞性白血病; ⑵嗜鹼性粒細胞白血病; ⑶放射反應。 粒系細胞減少見於: 1.粒細胞減少,粒細胞缺乏症。 2.再生障礙性貧血。 3.急性造血停滯。 粒系細胞形態異常 1.胞核異常: ⑴分葉過多見於嚴重感染、腫瘤、巨幼紅細胞性貧血等; ⑵Pelger-Huet畸形,見於先天性或繼發於造血異常綜合征(MDS)、白血病等。 2.胞質異常: ⑴中毒顆粒、空泡、吞噬異常; ⑵胞質中出現Chediak-Higashi顆粒或D?hle包涵體。前者見於Chediak-Higashi綜合征,偶見於淋巴瘤及白血病;後者見於急性感染、嚴重代謝障礙、中毒等。 四、紅系細胞改變意義紅系細胞真性增多 1.小幼紅細胞增多:見於缺鐵性貧血、珠蛋白生成障礙性貧血及鐵粒幼細胞性貧血等。 2.正幼紅細胞增多:見於溶血性貧血、急性失血性貧血、真性紅細胞增多症等,各階段幼紅細胞仍保持正常比例。 3.正幼紅細胞增多伴成熟受阻:見於脾功能亢進及增生性再生障礙性貧血。 4.巨幼紅細胞增多:見於巨幼紅細胞性貧血,可見多核巨幼紅細胞。 5.巨幼紅樣細胞增多:見於白血病、急性紅血病。 6.大幼紅細胞增多:見於溶血性貧血、某些難治性貧血及巨幼細胞性貧血經治療未完全恢復者。 7.鐵粒幼細胞增多:見於鐵粒幼細胞性貧血。 紅系細胞相對性增多見於粒細胞減少症、放射病等。 紅系細胞絕對性減少及淋巴細胞相對性增多見於再生障礙性貧血、骨髓纖維化及轉移癌等。 單純紅細胞系減少意義見於純紅細胞再生障礙性貧血。 五.淋巴細胞系改變意義惡性增生 1.以原淋巴細胞及幼淋巴細胞增多為主,見於急性淋巴細胞性白血病。 2.以成熟淋巴細胞增多為主,見於慢性淋巴細胞性白血病。 良性增生 1.形態異常,見於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症、流行性出血熱。 2.形態正常,見於傳染性淋巴細胞增多症,百日咳及淋巴細胞性類白血病反應。 六、單核細胞系增多意義惡性增生:見於單核細胞性白血病。有三種類型: ⑴急性單核細胞性白血病; ⑵急性粒-單細胞性白血病; ⑶慢性單核細胞性白血病。 良性增多:見於粒細胞缺乏症、病毒感染、結核病、瘧疾等。 七、巨核細胞系改變意義巨核細胞增多 1.巨核細胞增多呈現左移,見於免疫性血小板減少性癜、脾功能亢進。 2.以產板型巨核細胞增多為主,見於急性失血性貧血、原發性血小板增多症、過敏性紫癜等。3.巨核細胞增多呈現左移伴有形態異常、畸形,見於巨核細胞性白血病。 4.巨核細胞數正常或稍增多,形態異常,見於巨幼紅細胞性貧血及白血病。 巨核細胞減少見於再生障礙性貧血、急性白血病、陣發性睡眠性血紅蛋白尿等。 八、漿細胞系改變意義漿細胞惡性增生:見於多發性骨髓瘤、漿細胞性白血病。 漿細胞反應性增多:見於皰疹、風疹、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症、梅毒、肝炎、結締組織病、再生障礙性貧血及粒細胞缺乏症(漿細胞相對性增多)。 九、組織細胞增多意義惡性增生:組織細胞呈不同程度增生伴形態異常,可見淋巴樣組織細胞、單核樣組織細胞、吞噬型組織細胞、多核巨型組織細胞、怪異的異常組織細胞,後兩種異形組織細胞常見於惡性組織細胞病。 反應性增多:見於傷寒、亞急性細菌性心內膜炎、敗血症等感染性疾病,結締組織及其他反應性組織細胞增多症。 十、骨髓內特殊病理細胞和病原體癌細胞:如腺癌、鱗癌、未分化癌細胞等,多自血行播散轉移至骨髓,原發部位多見於前列腺、乳腺、甲狀腺、肺、腎、胃、結腸、胰腺及子宮等。 其他如Reed-sternberg細胞,見於霍奇金病。淋巴肉瘤細胞、網狀肉瘤細胞,見於非霍奇金淋巴瘤、神經母細胞瘤細胞等,較少見如高雪細胞、尼曼-匹克細胞、海藍組織細胞等。 寄生蟲:骨髓中發現瘧原蟲、黑熱病小體、蚴絲蟲等,可幫助確診瘧疾、黑熱病、絲蟲病等寄生蟲病。 十一、骨髓象與血象的關系檢查骨髓象時,必須同時檢查血象,常見有以下情況:某些疾病骨髓象變化相似,但血象變化有明顯差別,如缺鐵性貧血、溶血性貧血、失血性貧血等。 某些疾病血象變化相似,但骨髓象變化有明顯差別,如白細胞不增多性白血病、再生障礙性貧血、惡性組織細胞增多症。 某些疾病血象變化不明顯,但骨髓象有明顯變化,如多發性骨髓瘤、高雪病、尼曼-匹克病、海藍組織細胞增生症等。 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症,血象中出現較多的異形淋巴細胞為本病診斷的主要依據,而骨髓象變化不明顯。 急性白血病,尤其在細胞分化不良時,確定細胞類型有時困難,若將骨髓片和血片結合對比檢查,有助對細胞類型的認定。 十二、骨髓象檢查在臨床診斷的價值肯定性診斷:骨髓中具有特異性病理性細胞時,如白血病細胞、巨幼紅細胞、骨髓瘤細胞、異形組織細胞、癌細胞等,根據骨髓象即可肯定診斷。 符合性診斷:骨髓象表現異常變化,結合臨床病史可符合診斷。如缺鐵性貧血、溶血性貧血、再生障礙性貧血、粒細胞缺乏、免疫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脾功能亢進、類白血病反應等。提示性診斷:骨髓象可提供進一步診斷線索。如溶血性貧血需結合病史作溶血檢查才能明確診斷。 除外性診斷:骨髓象的檢查能排除臨床上被懷疑的疾病。如全白細胞減少,疑患急性白血病而骨髓檢查無相應改變時,可作出排除性診斷

8、急性白血病分類?

1.急性髓細胞白血病(AML)分為 
①急性髓系白血病微小分化型(MO):骨髓有核細胞增生程度較輕,原始細胞大於30%,可達90%以上。

9、急性白血病的判斷依據是什麼?

急性白血病的主要表現 症狀為發病急緩不一。起病隱襲和數周至數月內逐漸進展,或起病急驟。臨床症狀和體征由骨髓衰竭或白血病細胞浸潤所致。急性白血病的診斷要點如下: 急性白血病的診斷主要根據臨床表現和實驗室檢查,其中實驗室檢查對確定診斷具有重要價值。 (1)周圍血象:典型病例顯示貧血、血小板減少、白細胞質和量的變化。①紅細胞和血紅蛋白,一般為正細胞、正色素性貧血,血片中易見紅細胞。網織紅細胞百分數常減少,少數正常或輕度增加。②白細胞,白細胞計數可增高、正常或減少,分類可見原始及幼稚細胞。③血小板,在疾病早期可正常或輕度減少,晚期則明顯減少。除數量減少外,其功能也發生改變。 (2)骨髓象:為診斷本病的重要依據。①骨髓增生大都活躍或極度活躍,少數增生減低,甚至「干抽」。②各種類型白血病的原始細胞+早幼(或幼稚)細胞應〉30%,可見白血病裂孔現象。③惡性增生的血細胞有質的異常,如核漿發育不平衡,退行性變、核畸形,易見核分裂象,粒系可見棒狀小體。④幼紅細胞明顯減少(紅白血病除外)。⑤巨核細胞明顯減少或消失。

與急性白血病骨髓像增生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