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噬血細胞綜合症能活多久
良性組織復細胞增加並伴嗜血制現象,多見於淋巴結的淋巴竇和髓索、肝竇、門靜脈、脾臟的紅髓和骨髓。在急性期,該病與白血病、惡性組織細胞增生症、傳染性單核細胞增生症等病相似,且並非所有病例第一次骨穿即能發現嗜血細胞,有時需多部位穿刺才能確診。
骨髓多增生活躍,粒系統所佔比例降低,中性粒細胞可見毒性變。
幼紅系統增生多正常,淋巴系統比例亦未見明顯改變,可見異淋。
單核巨噬系統增生活躍,常>10%,巨噬細胞大小為20~40微米,或更大,胞漿豐富,吞噬多個成熟紅細胞,或幼紅細胞或血小板等。巨核細胞大致正常。
2、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raeb期什麼意思
...-RAS)、慢性粒單核細胞白血病(CMML)、難治性貧血伴原始細胞增多(MDS-RAEB)、難治性貧血伴原始細胞增多轉化型(MDS-RAEB-T),其中MDS-RA可以向MDS-RAEB及MDS-RAEB-T轉化,部分MDS甚至可以轉化成急性白血病。
3、骨髓增生異常綜合症(MDS)的症狀有哪些?嚴重者會發展成白血病嗎?
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MDS)目前認為是造血幹細胞增殖分化異常所致的造血功能障礙。主要表現為外周血全血細胞減少,骨髓細胞增生,成熟和幼稚細胞有形態異常即病態造血。部分患者在經歷一定時期的MDS後轉化成為急性白血病,尤其是RSEB類型,轉白的幾率很大;部分因感染、出血或其他原因死亡,病程中始終不轉化為急性白血病。
MDS的臨床表現
1、貧血:除個別病人外,絕大多數患者以不同程度貧血症狀為主要臨床表現,如面色蒼白、頭暈乏力、活動後心悸氣短等。
2、出血:半數以上的患者有出血,但早期的出血症狀較輕,多為皮膚粘膜出血,牙齦出血或鼻衄,因不嚴重,很少需特別處理,女性患者也很少出現月經過多;但隨疾病發展到晚期,出血趨勢加重,腦出血成為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3、感染:因粒細胞減少和功能異常導致感染發生,病情初期(難治性貧血,RA)較穩定,多無嚴重的感染與發熱,後期(RAEB或RAEBt)較易合並感染。由於免疫力低下,易引起潛在性膿瘍以及化膿性關節炎、結核、綠膿桿菌性結膜炎、壞疽等不常見的感染。黴菌感染在後期較普遍,敗血症常為疾病終末期的合並症和主要的死亡原因。
4、體征:部分患者肝、脾、淋巴結可有輕度腫大,可同時出現,也可單獨出現,因程度不顯著而被易忽略。少數患者可有胸骨壓痛、肋骨或四肢關節痛。
MDS的初發症狀缺乏特異性,部分患者可無明顯自覺症狀。大多數患者有頭昏、乏力、上腹不適和骨關節痛。多數以貧血起病,可做為就診的首發症狀,持續數月至數年。約20%~60%病例病程中伴出血傾向,程度輕重不一,表現有皮膚瘀點.牙齦出血、鼻衄。重者可有消化道或腦出血。出血與血小板減低有關,一些患者的血小板功能亦有缺陷。約半數患者在病程中有發熱,發熱與感染相關,熱型不定,呼吸道感染最多,其餘有敗血症、肛周、會陰部感染。在未轉化為急性白血病的病例中,感染和/或出血是主要死亡原因。
肝、脾可有中或輕度腫大,1/3病例有淋巴結腫大,為無痛性。個別患者有胸骨壓痛。
4、什麼是單核細胞綜合症?
【概述】
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症,是由EB病毒感染所引起的急性傳染病。以發熱、淺表淋巴結腫大,皮疹、肝脾腫大,甚者心肌損害等為臨床特徵。多發生於學齡期兒童,春秋季多見。本病屬中醫「溫疫」范疇。
【病因病理】
外感時邪由口鼻而入,首犯肺胃,故表現為發熱,咳嗆,咽痛,日久熱毒內生,化火入里,正邪相爭,痰熱互結,氣滯血瘀而出現瘰癧,亦可迫血妄行,灼傷絡脈,血液外滲,而出現皮疹,紫癜,血尿。若氣血不足,運行受阻,則因血瘀而肝脾腫大。
【診斷要點】
1.有流行病史及接觸史。
2.主要症狀為不規則發熱,咽痛,扁桃體上有白色腐點,頸後及胸鎖乳突肌旁淋巴結腫大成串,皮炎,肝脾腫大,鼻衄,血尿及關節酸痛等。
3.肝臟受累可有黃疽;神經系統可表現為無菌性腦膜炎症狀;心血管系統可出現心肌炎及心包炎症狀;呼吸系統受累,胸部X線片有斑片狀浸潤陰影。嬰幼兒症狀以輕型居多,僅表現為上呼吸道感染症狀。
4.實驗室檢查見血白細胞計數增高,單核細胞增多,其中異常淋巴細胞佔10%~25%以上。嗜異體凝集試驗,滴度1:56以上有診斷意義。
【辯證分型】
1.外感風邪症狀:咳嗽流涕,咽紅疼痛,乳蛾腫大,上有白糜,身熱起伏,惡心,腹部不適,舌苔白,脈浮數。
證候分析:外感時邪疫毒,首先犯肺,肺失宣肅,故咳嗽流涕。邪熱循經上熏,故乳蛾腫大,上有白糜。
邪正交爭,營衛不和,故身熱起伏。進而邪毒犯胃,故見惡心,腹部不適。苔白,脈浮數,均示病邪尚在表。
2.陰虛火旺症狀:身熱不解,口渴引飲,食慾不振,低熱盜汗,肝脾腫大,舌質暗紅,苔薄白,脈細。
證候分析:邪毒內盛,傷及陰分,故身熱不解,口渴引飲。陰虛內熱,則低熱盜汗。熱灼血脈,血瘀不行,故見肝脾腫大。
3.熱毒熾盛症狀:壯熱不退,口渴煩躁,皮下出血,或見血尿,舌質紅,苔黃,脈數。
證候分析:熱毒熾盛於內,故壯熱不退,口渴引飲。內擾神明,故煩躁不寧。邪熱迫血妄行,外溢肌膚,內滲下焦,則皮下出血或血尿。舌質紅,苔黃,脈數為熱毒熾盛之象。
4.濕熱蘊積症狀:面目發黃,惡心嘔吐,納呆食少,大便不實,肝脾腫大,苔白膩,脈儒數。
證候分析:稟賦不足,脾虛生濕,復感外邪疫毒,兩者相合,濕熱作祟,濕熱蘊結肝膽,肝失條達,膽汁外溢,故兩目發黃。肝木侮脾,故惡心嘔吐,納果食少,大便不實。濕熱耗傷陰血,血瘀不行,則肝脾腫大。苔白膩,脈儒數,為濕熱之象。
【分型治療】
1.外感風邪治則:疏風清熱利咽。
主方:銀翹散加減。
加減:乳蛾白點,加射干10克、馬勃6克;身熱起伏,加白薇10克、知母10克。
主方分析:本證屬外感時邪熱毒,病尚在表,銀翹散疏風清熱利咽,以清解邪毒。
處方舉例:
銀花10克 連翹10克 板藍根30克 柴胡6克 黃芩10克 白花蛇舌草15克 茅根30克赤芍10克 丹皮10克 甘草6克
2.陰虛火旺治則:養陰清熱。
主方:當歸六黃湯加減。
加減:盜汗,加牡蠣30克(先煎)、五味子6克;
口渴,加蘆根30克、石斛10克;肝脾腫大,加鱉甲煎丸10克(包煎)。
主方分析:本證為熱毒傷陰,陰虛火旺之證,究其本,重在清熱,故用黃芩、黃連、黃柏清三焦之熱,配以生地、熟地、玄參以滋養陰分,加以當歸、黃芪養血益氣,共奏養陰清熱之功。
處方舉例:
當歸10克 黃連3克 黃柏10克 熟地10克 五味子6克 生地10克 黃芩10克 黃芪10克 玄參10克 甘草6克
3.熱毒熾盛治則:清熱解毒,涼血止血。
主方:清營湯加減。
加減:皮下出血,加赤芍10克、丹皮10克;血尿,加大小薊草各10克、茅根30克。
主方分析:本方為時邪熱毒深入營分,迫血妄行,故以清營湯清熱涼血止血。方用犀角、生地黃清熱涼血;銀花、連翹清熱解毒;黃連、竹葉情心瀉火;
丹參清心涼血、活血散瘀;加玄參、麥冬養陰生津。
處方舉例:
水牛角30克(先煎)生地10克 玄參10克竹葉6克 銀花10克 連翹10克 黃連3克丹參10克 麥冬10克 甘草6克
4.濕熱蘊積治則:清熱利濕。
主方:甘露消毒丹加減。
加減:肝脾腫大,加鱉甲15克、丹參10克;惡心嘔吐,加姜竹茹6克、姜半夏10克。
主方分析:本證起因為濕熱蘊積,病勢纏綿,當用甘露消毒丹清熱利濕辟穢。方用黃芩、連翹、射干、貝母清熱解毒化痰;藿香、豆蔻、石菖蒲芳香化濕濁;
滑石、木通、茵陳清利濕熱;薄荷辛涼透達;射於清利咽喉。
處方舉例:
茵陳10克 山梔10克 黃芬芩克 石菖蒲10克 澤瀉10克 木通10克 連翹10克 蔻仁6克(後下)藿香10克 甘草6克
【中成葯】
1.抗病毒口服液 每次1支,每日2次口服。
2.牛黃解毒片 每次2片,每日3次口服。
3.板藍根沖劑 每次1包,每日3次口服。
【簡便方】
1.青蒿10克,鱉甲15克,沙參10克,麥冬10克,銀柴胡10克,胡黃連6克,地骨皮10克,水煎內服,用於陰虛火旺時。
2.銀花15克,連翹6克,薄荷6克,葛根15克,生石膏30克,板藍根15克,淡竹葉10克,鮮蘆根15克,水煎內服,用於熱毒熾盛,或外感風邪時。
【其它療法】
【注意事項】
1.注意觀察小兒體溫、呼吸、心率變化,以確定是否有多系統受累。
2.卧床休息,保持口腔皮膚清潔,飲食清淡,多飲水。
3.病症急重,宜中西醫結合治療。
http://www.pharmnet.com.cn/tcm/zyxx/zy/erke/crb/1137/
銀翹白虎湯為主治療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症療效觀察anny2471 發表於 2005-12-25 16:22:00
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症是由EB病毒引起的急性傳染病,多在小兒中流行和散發。本病過程雖屬良性,並具有自限性,但其病程不一,症狀復雜多變,以不規則發熱、淋巴結腫大、咽痛、肝脾腫大、皮疹及核單細胞顯著增多為特點。往往因免疫異常而致全身多器官受累,可有多種並發症,故積極治療實屬必要。
本病以晚秋、初冬發病居多。病人及病毒攜帶者為傳染源,經口傳播,病後可獲得較持久的免疫力。本病屬中醫"溫疫"、"喉痹"、"黃疽"范疇。目前西醫對本病無針對性治療方法。我們近年來選用銀翹白虎湯為主治療本病92例,取得較滿意療效,現報告如下。
資料與方法
一般資料
92例患兒均為我院住院病例,均符合《臨床疾病診斷標准與國家體檢標准》[1]中相關診斷標准。其中男性59例,女性33例;年齡<1歲者6例,1~3歲者39例,4-7歲者32例,>7歲者15例,年齡最小者3/12歲;發病5d內入院者48例,半個月內者32例,半個月以上12例。
入院時體溫正常12例,發熱80例,其中37.4℃-38.9℃ 39例,39.1℃、39.9℃30例,40℃以上者11例;伴咽峽炎、扁桃體炎者88例,淺表淋巴結腫大者78例(其中腫大程度超過3em×3cm者25例),咳嗽54例,肝臟腫大39例,脾腫大17例,皮疹16例,肝功能檢查異常23例,心肌酶異常44例;3個以上器官受累37例,心、肺、肝、脾、腎、骨髓等6個以上器官受累3例;在有舌、脈象記錄的84例中,舌質紅82例,舌苔黃或黃膩55例,舌苔白或白膩26例,少苔3例;脈數或滑數75例。
治療方法
選用銀翹白虎湯為主施治,葯物組成為金銀花10g,
" href="http://www.cmechina.com/cme/html/cme_K3000003/0805/index.html?deptno=K3000003&subno=8&artno=5#!">連翹10g,生石膏15g,知母6g,大青葉10g, " href="http://www.cmechina.com/cme/html/cme_K3000003/0805/index.html?deptno=K3000003&subno=8&artno=5#!">梔子6g,僵蠶6g,桔梗6g,天花粉10g,蘆根10g, " href="http://www.cmechina.com/cme/html/cme_K3000003/0805/index.html?deptno=K3000003&subno=8&artno=5#!">甘草6so每日1劑,水煎服用。伴咳嗽頻作酌加麻黃、杏仁、桑白皮、浙貝母;伴淋巴結腫大明顯或肝脾腫大酌加夏枯草、益母草、桃仁、赤芍、丹參;伴皮疹酌加荊芥穗、紫草、黃芩;濕蘊中阻,舌苔厚膩者酌加藿香、滑石、薏苡仁;後期有明顯津傷陰虧者酌加麥冬、五味子、太子參、石斛等。
療效觀察
療效標准
參照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後勤部衛生部《臨床疾病診斷依據治癒好轉標准》[2]相關部分,臨床痊癒:體溫正常,各項症狀及病理體征消失,各項實驗室檢查結果均恢復正常。好轉:體溫正常,部分症狀或病理體征尚未消失,部分實驗室檢查結果尚未恢復正常。無效:症狀、體征未改善者。
治療結果
經上述治療,臨床痊癒68例,好轉21例,無效3例,總有效率96.74%。其中體溫降至正常時間在3d內者37例,4-7d者34例,8d以上者9例;退熱時間最短1d,最長20d,平均4.7d。咽峽炎、扁桃體炎7d內恢復正常者72例,14d內恢復正常者16例。淋巴結恢復正常者62例,明顯縮小但尚未正常者15例,無明顯變化者1例。咳嗽症狀消失時間在7d以內者37例,14d以內者11例,14d以上者6例。肝臟回縮時間在7d以內者5例,14d以內者15例,14d以上者7例,2例出院時尚未見明顯變化。脾臟回縮時間在7d以內者3例,14d以內者7例,14d以上者6例,1例出院時尚未見明顯變化。肝功能檢查18例恢復正常,5例尚未完全正常。心肌酶檢查28例恢復正常,16例尚未完全正常。92例住院天數最短7d,最長75d,平均24.9d。
討論
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症(傳單)患者均有發熱,持續1~3周,頸後三角淋巴結腫大最常見,全身淺表淋巴結腫大是本病特徵性表現,咽痛,呈咽峽炎、扁桃體假膜,肝脾腫大,根據病毒侵犯不同器官,可出現相應器官的改變。
中醫葯治療傳單,根據病因、病機辨證施治往往可以取得滿意的治療效果。傳單屬中醫溫病范疇,本病因多為溫疫時邪,以熱、毒、瘀為主要病理特點。溫疫邪毒入侵,極易化熱化火,邪毒滯留經絡,熱灼津液成痰,邪毒客於血脈肌膚,氣血凝滯形成瘀。痰熱互結,積於少陽經絡,發為痰核(故見淺表淋巴結腫大)。積瘀互結日久漸成腫塊,難於消散導致徵瘕積聚(肝脾腫大)。
溫病後期因邪熱久羈,爍動真陰,出現虛煩症。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症屬中醫學"溫病"范疇,可依據衛氣營血的傳變規律指導臨床實踐。在本次試驗研究中,我們觀察到本病以發熱(86.96%)、咽紅腫痛(95.65%)、舌質紅(97.62%)、舌苔黃(65.48%)、脈數(89.29%)為主症,或伴淋巴結腫大,或伴咳嗽,或伴肝脾腫大。毒邪自口鼻侵入,內犯肺胃,氣分熱盛是其主要病機。
咽喉口鼻為肺胃之門戶,肺胃熱毒上攻,氣血壅滯,則見咽喉紅腫疼痛;毒熱內燔,煉液成痰,痰火上攻,結於頸項、鼠溪(腹股內)則見淋巴結腫大;邪熱壅肺,肺失宜降,則見咳嗽;邪熱郁於肝膽,瘀血阻絡,則見肝脾腫大。故治當以清氣透邪、解毒瀉熱為法,選用銀翹白虎湯。
方中
" href="http://www.cmechina.com/cme/html/cme_K3000003/0805/index.html?deptno=K3000003&subno=8&artno=5#!">金銀花、連翹清熱透邪;生石膏、知母人肺胃兩經,清氣分之大熱;四葯共為君葯,以透邪瀉熱;梔子清三焦之火,大青葉瀉火解毒,僵蠶化痰散結,桔梗宜肺止咳,利咽止痛為臣;佐以天花粉清熱化痰、解毒消腫生津,蘆根清熱生津,甘草解毒且調和諸葯。上葯相合,使邪去正安,機體得以康復。
http://blog.bioon.cn/user1/6073/archives/2005/30031.shtml
5、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症
從你提供的資來料看,源你患的並不象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症(簡稱傳單),醫院似是認為你可能患上流感,達菲對流感有效,若是傳單,很少用達菲的。傳單的白細胞多數是增高的而不是減少的。要診斷傳單,還應進一步檢查:血中異型淋巴細胞(大於10%有診斷意義),嗜異性凝集試驗(傳單的一項有診斷意義的試驗)。還可查血中EB病毒抗體(因傳單是由EB病毒感染引起的)。如果是傳單,發熱期會較長,但此是良性病,只需對症處理,就會痊癒的。
6、血液中單核細胞比率偏高會得什麼病?
嬰幼兒及兒童可生理性增多。
病理性增多見於感染性心內膜炎、瘧疾、黑熱病、急性感染的恢復期、單核細胞白血病、粒細胞缺乏症恢復期、多發性骨髓瘤、惡性組織細胞病、淋巴瘤、骨髓異常增生綜合征等
7、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的分型
1982年FAB協作組提出以形態學為基礎的FAB標准(表8),主要根據MDS患者外周血和骨髓細胞病態造血、特別是原始細胞比例、環形鐵粒幼細胞數、Auer小體及外周血單核細胞數量,將MDS分為5型:難治性貧血(refractory anemia,RA)、環形鐵粒幼細胞性難治性貧血(RA with ringed sideroblasts,RAS)、難治性貧血伴原始細胞增多(RA with excess blasts,RAEB)、難治性貧血伴原始細胞增多轉化型(RAEB in transformation,RAEB-t)、慢性粒-單核細胞白血病(chronic myelomonocytic leukemia,CMML)。
1997年WHO開始修訂FAB的分型方案,於2001年發表。WHO分類已被廣泛接受,並得到多個獨立研究組的證實。最新的2008年WHO分類包括以下變化(表9),(1)對標本採集、原始細胞和原始細胞系的分析、遺傳學改變的分析都做了明確指導,(2)MDS/MPN的診斷和區分,(3)將具有MDS主要的特異性改變,如血細胞減少,但是骨髓中沒有明確的形態學證據,稱為待定MDS,(4)增列了難治性血細胞減少伴單系病態造血的亞型,(5)將伴有多系病態造血的環形鐵粒幼細胞(RCMD-RS)歸入RCMD。
表3 病態造血的形態學改變(WHO,2008年) 紅系 粒系 巨核系 細胞核
核出芽
核間橋
核碎裂
核多分葉
巨幼樣變 核分葉減少 小巨核細胞 (假Pelger-Huët;pelgeriod) 核少分葉 不規則核分葉增多 多核(正常巨核細胞為單核分葉) 細胞質
環狀鐵粒幼細胞
空泡
PAS染色陽性 胞體小或異常增大 顆粒減少或無顆粒 假Chediak-Higashi顆粒
Auer小體 表4 MDS病理活檢的意義 意義 與AML鑒別[骨髓塗片被血液稀釋時(CD34-IHC)] 與低增生性AML鑒別(CD34-IHC) 與再生障礙性貧血鑒別 CD34+祖細胞多灶性集聚(CD34-IHC) CD34+祖細胞的異常分布/定位(ALIP)(CD34-IHC) 巨核細胞的形態學和集聚異常(IHC: CD31、CD42,或CD61) 明確骨髓纖維化(Gömöri氏銀染) 明確血管新生增加(CD34-IHC) 明確第二(伴發)髓系腫瘤 診斷低增生性MDS 診斷MDS-U和系統性肥大細胞增多症伴MDS(SM-MDS) FISH進行細胞遺傳學檢測[常規染色體核型檢查失敗時] 表5 MDS病理活檢推薦組化抗體 標志 細胞類型 最低組合 CD34 原始細胞、祖細胞、內皮細胞 CD31、CD42、或CD61 巨核細胞 類胰蛋白酶* 肥大細胞、嗜鹼粒細胞、髓系祖細胞 附加組合 CD3 T細胞 CD15 單核細胞、粒細胞 CD20 B細胞 CD25 T和B細胞亞群,不典型肥大細胞 CD38 漿細胞 CD68、CD68R 單核細胞、巨噬細胞、髓系細胞 溶菌酶# 單核細胞、巨噬細胞 CD117* 祖細胞、肥大細胞 2D7,BB1 嗜鹼粒細胞 *極少數MDS患者原始細胞的CD34陰性,但CD117陽性。原始細胞類胰蛋白酶反應很弱或陰性。
#單核/巨噬細胞用於鑒別未成熟單核細胞和原始細胞(CMML vs. AML)。
表6 MDS中染色體異常及其比例(WHO,2008年) 異常 MDS t-MDS 非平衡性 +8* 10% -7/7q- 10% 50% -5/5q- 10% 40% 20q-* 5-8% -Y* 5% i(17q)/t(17p) 3-5% -13/13q- 3% 11q- 3% 12p-/t(12p) 3% 9q- 1-2% idic(X)(q13) 1-2% 平衡性 t(11;16)(q23;p13.3) 3% t(3;21)(q26.2;q22.1) 2% t(1;3)(p36.3;q21.2) 1% t(2;11)(p21;q23) 1% inv(3)(q21;q26.2) 1% t(6;9)(p23;q34) 1% *形態學未達到標准,僅有該細胞遺傳學異常不能作為診斷MDS的確切證據,如果同時伴有持續性血細胞減少,可以考慮擬診MDS。
表7 流式細胞術檢測的MDS表型異常 CD34+髓系祖細胞 在CD34+細胞群中絕對和相對增加
表達CD11b和/或CD15
CD13、CD33或HLA-DR表達缺失
表達淋系抗原:CD5、CD7、CD19或CD56
CD45表達下降
CD34密度異常增高或下降
CD38表達下降 CD34+B系祖細胞(CD34+/CD10+)
CD34+/CD10+細胞在CD34+細胞群中絕對和相對下降 成熟髓系細胞(中性粒細胞) 無顆粒中性粒細胞(中性粒細胞散射角降低)
髓系抗原間表達關系模式異常
成熟不同步
表達CD34
表達淋系抗原
CD45表達下降 單核細胞 HLA-DR、CD11b、CD13、CD14、CD33抗原間表達關系模式異常
CD13、CD14、CD64或CD33表達缺失
表達CD34
表達淋系抗原(不包括CD4) 紅系前體細胞 CD45表達異常
表達CD34
CD71、CD117、CD235a表達異常 表 8 MDS的FAB分型 FAB類型 外周血 骨髓 RA 原始細胞<1% 原始細胞<5% RAS 原始細胞<1% 原始細胞<5%,環形鐵幼粒細胞>有核紅細胞15% RAEB 原始細胞<5% 原始細胞5%~20% RAEB-t 原始細胞≥5% 原始細胞>20%而<30%;或幼粒細胞出現Auer小體 CMML 原始細胞<5%,
單核細胞絕對值>1×10^9/L 原始細胞5%~20% 表9 MDS 2008年WHO修訂分型 分型 外周血 骨髓 難治性血細胞減少伴單系病態造血(RCUD)
難治性貧血(RA)
難治性中性粒細胞減少(RN)
難治性血小板減少(RT) 一系或兩系血細胞減少①
原始細胞無或少見(<1%) 一系病態造血:病態造血的細胞占該系細胞10%或以上
原始細胞<5%
環狀鐵粒幼細胞<15% 難治性貧血伴環狀鐵粒幼細胞(RARS) 貧血
無原始細胞 環狀鐵粒幼細胞≥15%
僅紅系病態造血
原始細胞<5% 難治性血細胞減少伴多系病態造血(RCMD) 血細胞減少
原始細胞無或少見(<1%)②
無Auer小體
單核細胞<1×10^9/L③ ≥兩系病態造血的細胞≥10%
原始細胞<5%
無Auer小體
±環狀鐵粒幼細胞≥15% 難治性貧血伴原始細胞增多-1
(RAEB-1) 血細胞減少
原始細胞<5%
無Auer小體
單核細胞<1×10^9/L 一系或多系病態造血
原始細胞5-9% ②
無Auer小體 難治性貧血伴原始細胞增多-2
(RAEB-2) 血細胞減少
原始細胞5-19%
有或無Auer小體
單核細胞<1×10^9/L 一系或多系病態造血
原始細胞10-19%
有或無Auer小體③ MDS-未分類(MDS-U) 血細胞減少
原始細胞≤1% 一系或多系病態細胞<10%同時伴細胞遺傳學異常
原始細胞<5% MDS伴單純5q- 貧血
血小板正常或升高
原始細胞無或少見(<1%) 分葉減少的巨核細胞正常或增多
原始細胞<5%
細胞遺傳學異常僅見5q-
無Auer小體 ①兩系血細胞減少偶見,全血細胞減少應診斷為MDS-U。
②如果骨髓中原始細胞<5%,外周血中2-4%,則診斷為RAEB-1。如RCUD和RCMD患者外周血原始細胞為1%,應診斷為MDS-U。
③伴有Auer小體,原始細胞在外周血中<5%,骨髓中<10%,應診斷為RAEB-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