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骨髓 > 巨幼貧骨髓象

巨幼貧骨髓象

發布時間:2020-10-23 15:32:29

1、巨幼細胞貧血檢查有哪些?

1.血象屬大細胞性貧血,MCV>100fl。可呈現全血細胞減少。血塗片中紅細胞大小不等或大卵圓形紅細胞為主。中性粒細胞分葉過多,可有6葉或更多的分葉。網織紅細胞數正常或輕度增多。

2.骨髓象骨髓增生活躍,以紅細胞最為顯著。各細胞均可見到「巨幼變」,細胞體積增大,核發育明顯落後於胞質。巨核細胞減少,亦可見體積增大及分葉過多。

3.生化檢查血清葉酸及維生素B12:水平均可下降,分別低於

6.8nmol/L(3ng/ml)及低於74pmol/L(100pg/ml);紅細胞葉酸水平降低,低於227nmol/L(100ng/ml)。血清鐵及轉鐵蛋白飽和度正常或高於正常。

2、巨幼細胞性貧血骨髓片鏡下觀察有哪些特徵

巨幼細胞貧血骨髓象:骨髓增生活躍或明顯活躍。以三系細胞出現巨幼變為特徵

①紅細胞系統:紅系明顯增生伴顯著巨幼樣變,粒紅比值降低或倒置。

正常形態的幼紅細胞減少或不見,各階段的巨幼紅細胞出現,其比例常大於10%。可見核畸形、碎裂和多核巨幼紅細胞。由於發育成熟受阻,原巨幼紅細胞和早巨幼紅細胞比例增高,在有的病例中占幼紅細胞的比例可高達50%。和分裂象和豪焦小體易見,胞核的形態和「核幼質老」的改變是識別巨幼樣變的兩大特點;

②粒細胞系統:略有增生或正常,粒系細胞比例相對降低。中性粒細胞自中幼階段以後可見巨幼變,以巨晚幼粒和巨桿狀核細胞多見,可見巨多核葉中性粒細胞;

③巨核細胞系統:數量正常或減少,可見巨核細胞胞體過大,分葉過多(正常在5葉以下)與核碎裂;胞質內顆粒減少。

骨髓形態學檢查對MgA的診斷起決定性作用,特別是發現粒系細胞巨幼變對疾病早期的診斷具有重要價值


3、巨幼c性貧血骨髓象提示什麼病

巨幼細胞性貧血骨髓象 1.骨髓增生活躍,以原始紅及早幼紅細胞增生為主。 2.各期紅細胞出現巨幼變。 3.巨幼紅細胞表現胞體增大,核染色質疏鬆,細胞核發育落後於細胞漿。 4.粒細胞及巨核細胞也呈現巨幼變?什麼意思?

4、患兒女一歲身後一隻羊乳喂養。未添加輔食。診斷為營養性巨幼細胞貧血。其最有特徵的骨髓象是?

首先孩子半歲以後一定要添加輔食,不添加輔食,大腦的發育,身體的發育肯定就不全了,所以,嬰兒不吃輔食的話,太影響健康了。

5、巨幼細胞性貧血的臨床表現

1.一般臨床表現(1)貧血  貧血起病隱匿,特別是維生素B12缺乏者常需數月。而葉酸由於體內儲存量少,可較快出現缺乏。某些接觸氧化亞氮者、ICU病房或血液透析的患者,以及妊娠婦女可在短期內出現缺乏,臨床上一般表現為中度至重度貧血,除貧血的症狀如乏力、頭暈、活動後氣短心悸外,嚴重貧血者可有輕度黃疸,可同時有白細胞數和血小板減少,患者偶有感染及出血傾向(2)胃腸道症狀  胃腸道症狀表現為反復發作的舌炎,舌面光滑、乳突及味覺消失、食慾不振。腹脹、腹瀉及便秘偶見。(3)神經系統症狀  維生素B12缺乏特別是惡性貧血的患者常有神經系統症狀,主要是由於脊髓後、側索和周圍神經受損所致。表現為乏力、手足對稱性麻木、感覺障礙、下肢步態不穩、行走困難。小兒及老年人常表現腦神經受損的精神異常、無欲、抑鬱、嗜睡或精神錯亂。部分巨幼細胞貧血患者的神經系統症狀可發生於貧血之前。上述三組症狀在巨幼細胞貧血患者中可同時存在也可單獨發生,同時存在時其嚴重程度也可不一致。2.特殊類型臨床表現(1)麥膠腸病及乳糜瀉(非熱帶性口炎性腹瀉或特發性脂肪下痢)  麥膠腸病在兒童患者中稱為乳糜瀉,常見於溫帶地區,發病與進食某些谷類物質中的麥膠有關,患者同時對多種營養物質,如脂肪、蛋白質、碳水化合物、維生素以及礦物質的吸收均有障礙。臨床表現為乏力、間斷腹瀉、體重減輕、消化不良、腹脹、舌炎和貧血。大便呈水樣或糊狀,量多、泡沫多、很臭、有多量脂肪。血象和骨髓象為典型的巨幼細胞貧血,血清和紅細胞葉酸水平降低。治療主要是對症及補充葉酸,可以取得較好的效果,貧血糾正後宜用小劑量葉酸維持治療,不進食含麥膠的食物亦很重要。(2)熱帶口炎性腹瀉(熱帶營養性巨幼細胞貧血)  本病病因不清楚。多見於印度、東南亞、中美洲以及中東等熱帶地區的居民和旅遊者。臨床症狀與麥膠腸病相似。血清葉酸及紅細胞葉酸水平降低、用葉酸治療加廣譜抗生素能使症狀緩解及貧血糾正。緩解後應用小劑量葉酸維持治療以防止復發。(3)乳清酸尿症  乳清酸尿症是一種遺傳性嘧啶代謝異常的疾病。除有巨幼細胞貧血外,尚有精神發育遲緩及尿中出現乳清酸結晶。患者的血清葉酸或維生素B12的濃度並不低,用葉酸或維生素B12治療無效,用尿嘧啶治療可糾正貧血。(4)惡性貧血  惡性貧血是由於胃黏膜萎縮、胃液中缺乏內因子,因而不能吸收維生素B12而發生的巨幼細胞貧血。發病機制尚不清楚,似與種族和遺傳有關。我國罕見。

6、缺鐵性貧血和巨幼紅細胞貧血在骨髓象中的特點和異同

缺鐵性貧血:為增生性貧血骨髓象,骨髓有核細胞增生活躍或明顯活躍,個別患者減低。
主要以紅系增生為主,粒紅比值降低。增生的紅系細胞以中、晚幼紅為主,其體積較正常為小,胞質少而著色偏藍,邊緣不整,呈鋸齒狀或如破布,顯示胞質發育落後,血紅蛋白合成不足。胞核小而緻密、深染,甚至在核的局部呈濃縮塊狀;表現為「核老質幼」的核質發育不平衡改變。分裂象易見。粒細胞比例相對降低,各階段間比例及形態基本正常;巨核細胞系正常;淋巴/單核細胞正常。

巨幼細胞貧血:骨髓增生活躍或明顯活躍。以三系細胞出現巨幼變為特徵
①紅細胞系統:紅系明顯增生伴顯著巨幼樣變,粒紅比值降低或倒置。正常形態的幼紅細胞減少或不見,各階段的巨幼紅細胞出現,其比例常大於10%。可見核畸形、碎裂和多核巨幼紅細胞。由於發育成熟受阻,原巨幼紅細胞和早巨幼紅細胞比例增高,在有的病例中占幼紅細胞的比例可高達50%。核分裂象和豪焦小體易見,胞核的形態和「核幼質老」的改變是識別巨幼樣變的兩大特點;

②粒細胞系統:略有增生或正常,粒系細胞比例相對降低。中性粒細胞自中幼階段以後可見巨幼變,以巨晚幼粒和巨桿狀核細胞多見,可見巨多核葉中性粒細胞;

③巨核細胞系統:數量正常或減少,可見巨核細胞胞體過大,分葉過多(正常在5葉以下)與核碎裂;胞質內顆粒減少。

相同點:骨髓增生活躍或明顯活躍,以紅系為主,粒紅比值降低甚至倒置,核漿發育不平衡(但一個是胞漿發育不良,一個是胞核發育不良)

與巨幼貧骨髓象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