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請問骨髓增生異常綜合症RAEB-1是否屬於癌症?
MDS-RAEB是一種高危類型的骨髓異常克隆性疾病,轉成白血病的幾率非常大,惡性程度很大,但還不屬於白血病,如果能改善骨髓的病態造血,病人大都可以長期生存的。
2、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是怎樣的一種病?
白血病對我們來說並不陌生。它通常被稱為“血癌”。在生活中,我們經常聽到白血病兒童的勵志故事,並為他們感到難過。在血液系統疾病中,還有一種惡性疾病,它侵襲老年人。雖然不是白血病,但很容易變成白血病。在西方醫學中,它被稱為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MDS),俗稱“白血病前期”。足以看出它的危害性。讓我們談談今天到底是什麼MDS。為什麼它被稱為“白血病前期”
為什麼會患上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如果我們想確定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的罪魁禍首,那就是造血幹細胞。各種成熟血細胞(包括紅細胞、白細胞、淋巴細胞等。)在人類血液系統中出生和死亡。一旦他們死了,他們需要源源不斷的後備部隊來補充。造血幹細胞是產生這些“後備部隊”的“祖先”。它們可以自我更新,並有可能分化成各種成熟的血細胞。只要身體需要它們,造血幹細胞就會不斷地向我們的身體輸送各種血細胞來維持身體的內部環境。
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患者一旦生病必須及時治療。如果不加治療就嚴重轉化為白血病,對人體來說會更嚴重,更難治療。如果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的病情在正常情況下不惡化,並且一直維持治療,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患者仍可存活很長時間。有些病人被診斷出來,存活了長達十年之久。
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也很難治療,因為全血細胞減少,骨髓造血功能增生。只有去除這些增生細胞才能治癒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例如,一些激素類葯物只能維持治療。
雖然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被稱為白血病的前期,但隨著治療方法的發展,治療的結果可能並不總是轉化為白血病。此外,不同類型的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在治療和最終結果上是不同的。
3、骨髓異常增生能活多久
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是一組起源於多能造血幹細胞的克隆性疾病,骨髓象表現為任一系或二、三系血細胞的病態造血,30-60%轉化為白血病。死亡多因除白血病外感染、出血,尤其是顱內出血。
需要抓緊治療的,這種疾病採用好的治療方法可以達到臨床治癒的,
臨床治癒,是指化驗指標接近正常或是達到正常,在不用葯的情況下,病情不會惡化,不會影響患者的正常生活,正常生育,正常壽命,正常工作
需要結合中草葯治療的,好的治療方案很重要的。
4、白血病前期與骨髓增生異常綜合症有什麼症狀?
在20世紀80年代中葉之前,臨床醫生在收治一些患者時發現,他們的臨床症狀與白血病患者有多少不一的相似之處,並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伴有難以確定性質的血液學異常,但又達不到白血病的診斷標准。隨著病情的發展,在2~3月或1~2年之後,這些患者演變為急性白血病,因此學者們把這種病命名為「白血病前期」。
到了20世紀90年代,由於血液學專家通過病因、臨床患者轉歸、骨髓形態、病理等的分析總結,發現此類患者的臨床表現輕重不一、骨髓象亦不盡然相同,且並非均轉為白血病,顯然「白血病前期」這一診斷並不全面和科學。因此,學者們將這種疾病重新命名為「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分為5種不同類型(表1.3)。這種疾病的發病機制系起源於造血髓系定向幹細胞或多能幹細胞的異質性克隆性疾患,其中有部分(RAEB、RAEB-T等)隨著病情的發展可轉化為白血病,這可能就是以前所謂的「白血病前期」,而其他患者的病情可能遷延較長,隨著治療,有些患者能好轉或治癒,有些則逐漸發展為RAEB或RAEB-T,最終又轉為白血病。臨床表現可能就是單純的貧血,也可能同時表現有發熱或出血等異常;血常規化驗可見全血細胞減少或任1~2系細胞減少,鏡檢有巨大紅細胞、巨大血小板、有核紅細胞等病態造血現象;骨髓中三系血細胞或任兩系血細胞表現出病態造血,其中原始細胞比例可增高。
5、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徵到底是什麼病?可以治癒嗎?
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是一組源於造血幹細胞的異質性克隆性疾病,其特點為骨髓導常造血和無效造血,部分病例可轉化為急性白血病,曾被稱為白血病前期.臨床表現為全血細胞減少或任一,二系血細胞減少,以過行性貧血為主要症狀,常伴有感染和出血,
.1/3病人在2年內轉化為急性白血病,部分病人因感染,出血或全身衰竭而死亡.
中葯可以降低西葯和激素類葯物的耐葯性和副作用,有很多患者都是一開始用西葯還有一定的效果可是隨著時間和治療時間的延長服用西葯會出現一定的耐葯性,中葯可以調理人體免疫系統,中葯可以對抗化療副作用,可保護正常造血功能骨髓的恢復,防止化療葯物引起嚴重的骨髓抑制
所以早期結合草葯進行治療是很關鍵很重要的。
6、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屬於癌症嗎?
這個應該不屬於癌症吧,這個只能說是你的骨髓出了點問題
7、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是什麼病嚴重嗎
骨髓增生異常綜合症目前認為是造血幹細胞增殖分化異常所致的造血功能障礙。主要表現為外周血全血細胞減少,骨髓細胞增生,成熟和幼稚細胞有形態異常即病態造血。部分患者在經歷一定時期的MDS後轉化成為急性白血病;部分因感染、出血或其他原因死亡,病程中始終不轉化為急性白血病。1976年FAB協作組建議使用MDS一詞,經數年應用和總結,於1982年提出關於MDS的分類建議,得到國內外學者廣泛採納,在世界范圍內有了較明確的統一概念。
部分患者可無明顯自覺症狀。大多數患者有頭暈、乏力上腹部不適和骨關節痛。多數以貧血起病,可作為就診的首發症狀,持續數月至數年。約有20%~60%的病例病程中伴出血傾向,程度輕重不一,表現有皮膚瘀點、牙齦出血、鼻衄。重者可以可有消化道或腦出血。出血與血小板減低有關,一些患者的血小板功能亦有缺陷。約半數患者在病程中有發熱,發熱與感染相關,熱型不定,呼吸道感染最多,其餘有敗血症,肛周、會陰部感染。
8、骨髓增生異常綜合症(MDS)與白血病有啥區別?知道的朋友給介紹下吧,謝謝了。
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MDS)與急性白血病的區別
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MDS),顧名思義,為骨髓內血細胞增生異常性疾病。其異常乃表現為骨髓這個血液製造廠呈病態造血狀態。血液中的紅細胞、白細胞和血小板分別來自骨髓中的紅系、粒系和巨核系。MDS骨髓至少有兩系呈病態造血,或全血細胞都減少。除了血細胞數量上的異常外,形態也異常。MDS分為5型:難治性貧血(RA)、環形鐵粒幼細胞性難治性貧血(RAS)、難治性貧血伴有原始細胞增多(RAEB)、慢性粒—單核細胞白血病(CMML)和轉變中的 RAEB(RAEB—T)。MDS的臨床表現多數以貧血為主要症狀,兼有發熱或出血。
MDS以前曾叫做白血病前期,它與白血病在臨床表現上無大的差異,分界在於骨髓象:急性白血病骨髓中原始+早幼細胞≥30%,而MDS則<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