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骨髓 > 骨髓衰竭的表現

骨髓衰竭的表現

發布時間:2020-08-24 22:14:57

1、白血病的早期症狀是什麼

按白血病細胞分化程度可分為急性及慢性兩大類。 急性白血病 發病急,骨髓和外周血中主要是原始細胞,若不治療病人常於半年內死亡。根據白血病細胞的類型,臨床上又分為急性淋巴細胞性白血病(ALL) 和急性非淋巴細胞性白血病(ANLL)兩大類,每類又有幾型。目前國內外通用的分型如下: ①ANLL分為8型 ,急性髓性白血病微分化型(M0)、 粒細胞白血病未分化型(M1) 、 粒細胞白血病部分分化型 (M2)、 早幼粒細胞型(M3)、粒-單核細胞型(M4)、單核細胞型(M5)、紅白血病(M6)、巨核細胞型(M7); ②ALL分為L1 、L2和L3型,近年來又根據細胞的免疫學特點分為T、 B、前B、普通型和未分化型。病人常突然發生貧血、感染和出血及肝脾、淋巴結腫大和胸骨壓痛,血常規和骨髓檢查可確定診斷。近年來療效有較大提高,有些病人已治癒,除輸血和抗感染等對症支持治療外,聯合化療是當前主要的治療方法,由於新的有效化療葯物的不斷涌現和聯合用葯方法的改進,完全緩解率已達80%以上;另外分化誘導劑維甲酸等可使早幼粒白血病細胞分化誘導成熟,療效顯著,是近年來的重要發現;骨髓移植可獲痊癒,但仍有一些問題尚待解決。 患者常突感畏寒、發熱、頭痛、乏力、衰竭、食慾不振、惡心、嘔吐、腹痛、腹脹,常有皮膚、鼻、口腔、齒齦出血,嚴重者可有嘔血、便血、尿血、眼底及顱內出血等,並出現進行性貧血,發展極為迅速。 療效根據類型和發現的時期不同而不同。患者越年輕緩愈率也就越高。這里的緩愈指的是患者體內不再有癌細胞,骨髓表現正常。 自50年代起,由於化學療法取得了重大進展,更多的人存活時間更長了。對於成人的淋巴性白血病(ALL),其緩愈率在80%-90%之間,若完全治癒的話,有40%的患者還可再多存活5年;對於骨髓性白血病(AML),其緩愈率在60%-70%之間,若完全治癒,有20%的患者至少還可存活3年。 對於該病患者,最緊要的是先控制住病情。患者必須住院進行化學治療,給予高熱量、高蛋白、高維生素飲食,注意口腔衛生,加強護理,進行無菌隔離,定期處理以防感染。因為白血病患者的健康血細胞數量很少,通常要進行血液和血小板輸送,以增強自然免疫功能和止血能力。患者還要接受輸一些其他葯品以防化學治療過程中出現的一些副作用如惡心、嘔吐等。 ALL型患者在醫院進行幾個星期的治療便可等到滿意的緩愈。要控制病情,患者還要繼續接受1個月或更多時間的低劑量的化學治療和輻射治療,以徹底清除癌細胞。 對於急性骨髓性白血病(AML)最好的辦法是延長其緩愈朗,能否痊癒取決於骨髓移植的成功與否,骨髓移植必須組織類型相容,遺傳特點近似,通常選其家庭成員作為骨髓捐獻者。 骨髓移植分三個時期:准備期、手術期、恢復期。首先控制患者的癌變白細胞,通常採取化學療法,有可能的話用機械方式把癌細胞從血液中分離出來。手術期內,通過化學方式把骨髓清洗干凈,以避免與新注人的骨髓相排斥,然後接受捐獻者大約一湯匙的骨髓。恢復期是最為危險的時期,新植入的骨髓還沒有開始生產白細胞,病人隨時都有可能因感染而致死。直至2-6個星期之後,新骨髓才開始有效地生產血細胞。骨髓移植非常昂貴並且危險性極大,但它給AML型患者以及ALL型復發患者一個很好的生存機遇。 慢性白血病 起病緩慢,早期多無症狀,常在看其他疾病驗血時無意中發現,根據細胞類型又分為慢性粒細胞性白血病(CML)和慢性淋巴細胞性白血病(CLL)兩大類 。CML常有明顯脾腫大,白細胞計數常高達 100~200×109/升(L),骨髓粒細胞極度增生,以成熟和中、晚幼粒細胞為主,90% 以上有特徵性的費城(ph1)染色體。治療可用羥基脲和馬利蘭,近來發現干擾素 α-2b有較好療效,還能消除ph1染色體,骨髓移植可望治癒。CML 晚期可急性變,治療同急性白血病,但預後更差。CLL 常有肝脾和淋巴結腫大,白細胞計數多為15~50×109/L,骨髓淋巴細胞極度增生,主要是成熟淋巴細胞,早期常不需要治療,而有明顯淋巴結腫大、貧血、血小板減少者可用瘤可寧,也可放療,近年來發現干擾素亦有一定療效。主要死亡原因是骨髓衰竭和感染,骨髓衰竭是疾病終末期的表現,難以治療,但積極預防和控制感染會延長壽命。 慢性骨髓性白血病(CML)是較為棘手的一種,因為此病一旦發展無法控制,一般僅能存活4年。 慢性淋巴性白血病(CLL)進程緩慢且通常為老年人患有,一般的治療趨向於保守治療。隨著症狀消失,該種病也就無需治療了。如果淋巴結或其他器官出現腫脹,可通過一些口服化學性葯品加以控制,所有CLL型患者都能過正常人的生活。在沒有發展為急性血癌之前,口服葯可有效地控制。 CML型患者的症狀達好幾年,CML型患者若攝取干擾素,還可把生命延長的更長。但不管如何治療,所有的CML型白血病最終都要發展為急性白血病,所以大夫一般建議患者進行骨髓移植。化療對於白血病患者是基本的治療,接受化學治療的病人都經歷了副作用的不適。許多放鬆療法--包括針灸、按摩、瑜珈、氣功、葯物或程序肌肉鬆弛都可幫助減輕化療引起的疼痛及惡心。同時注意攝取一些能增強免疫能力的維生素、營養物質和其他中葯。

2、血小板減少初期都有哪些症狀?

血小板減少所引起的臨床症狀主要是出血,患者會有皮膚出血點及紫癜,以下肢遠端出現的比較多,有的患者出血發生在鼻、齒齦部位上,多數患者都會有口腔黏膜出血,女性患者還會有月經出血不止的情況。嚴重的會有消化道出血及腦出血,腦出血是最主要的死亡原因。因此,如果出現上述出血症狀,要警惕血小板減少可能,完善血常規可鑒別。

3、骨髓衰竭綜合症有哪些?

m

4、白血病的早期症狀

找到匹配的骨髓,進行骨髓移植,但希望很渺茫。下面跟你簡單講講白血病的種類和治療方法,希望能幫到你。

白血病是造血系統的惡性腫瘤,又叫「血癌」特徵是造血組織(骨髓,脾,淋巴結)內白細胞無限增生,並侵犯到全身各組織器官,同時周圍血液里的白細胞明顯增多,並出現幼稚的白細胞。又根據病情的急緩和骨髓中原始白細胞的多少,可分為急性白血病和慢性白血病兩種。

急性白血病:起病急病人有發熱,貧血,和出血三大症狀,肝,脾,淋巴腫大,還有內出血和顱內出血是白血病致命的原因。治療急性白血病的常用葯:長春新鹼,阿糖胞苷,環胞苷,環磷醯胺,紅比黴素,氨甲喋呤,強的松,不同的白血病用不同的葯物。

慢性白血病:起病較隱匿,血液中的白細胞明顯增加,主要的是比較成熟的幼稚白細胞。慢性的白血病早期是沒有什麼症狀的,治療慢性白血病的常用葯;馬利蘭初用劑量4-6毫克可。根據白細胞計數調整劑量一般總量到100毫克才見緩解
慢性白血病發病年齡比較大,病程長,發展緩慢,如病情穩定不要治療隨訪觀察

5、全血細胞減少有什麼症狀

 分先天性和獲得性兩大類,以獲得性居絕大多數。先天性再障甚罕見,其主要類型為Fanconi貧血。獲得性再障可分原發和繼發性兩型,前者系原因不明者,約占獲得性再障的50%;又可按臨床表現、血象和骨髓象不同綜合分型,分為急性和慢性兩型;國外按嚴重度劃分出嚴重型再障,後者劃分標准須血象具備以下三項中之二項:①中性粒細胞絕對值骨髓細胞增生程度低於正常的25%,如再障臨床表現主要為貧血、出血、感染。臨床表現的輕重取決於血紅蛋白、白細胞、血小板減少的程度,也與臨床類型有關。
1.急性再障
急性再障的特點為起病急、進展迅速、病程短,發病初期貧血常不明顯,但隨著病程進展,貧血進行性加重,多有明顯乏力、頭暈、心悸等症狀,雖經大量輸血貧血也難以改善。出血和感染常為起病時的主要症狀,幾乎每例均有出血,出血部位廣泛,除皮膚、黏膜(口腔、鼻腔、齒齦、球結膜)等體表出血外,常有深部臟器出血,如便血、尿血、陰道出血、眼底出血及顱內出血,後者常危及患者生命。半數以上病例起病時即有感染,以口咽部感染、肺炎、皮膚癤腫、腸道感染、尿路感染較常見。嚴重者可發生敗血症。致病菌以大腸桿菌、綠膿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多見。感染往往加重出血,常導致患者死亡。
2.慢性再障
慢性再障的特點為起病緩、病程進展較慢、病程較長。貧血為首起和主要表現,輸血可改善乏力、頭暈、心悸等貧血症狀。出血一般較輕,多為皮膚、黏膜等體表出血,深部出血甚少見。病程中可有輕度感染、發熱,以呼吸道感染多見,較易得到控制;如感染重並持續高熱,往往導致骨髓衰竭加重而轉變為重型再障。

6、我的症狀是白血病嗎

症狀不明顯
不能說明什麼
去醫院驗血常規
進而做骨穿確定
這才保險

7、白血病有幾種

根據增生細胞類型,可分為粒細胞性、淋巴細胞性和單核細胞性三類。主要表現為感染、發熱、貧血和出血。

按白血病細胞分化程度可分為急性及慢性兩大類。
急性白血病
發病急,骨髓和外周血中主要是原始細胞,若不治療病人常於半年內死亡。根據白血病細胞的類型,臨床上又分為急性淋巴細胞性白血病(ALL) 和急性非淋巴細胞性白血病(ANLL)兩大類,每類又有幾型。目前國內外通用的分型如下:
①ANLL分為7型 ,即粒細胞白血病未分化型(M1) 、 粒細胞白血病部分分化型 (M2)、 早幼粒細胞型(M3)、粒-單核細胞型(M4)、單核細胞型(M5)、紅白血病(M6)、巨核細胞型(M7);
②ALL分為L1 、L2和L3型,近年來又根據細胞的免疫學特點分為T、 B、前B、普通型和未分化型。病人常突然發生貧血、感染和出血及肝脾、淋巴結腫大和胸骨壓痛,血常規和骨髓檢查可確定診斷。近年來療效有較大提高,有些病人已治癒,除輸血和抗感染等對症支持治療外,聯合化療是當前主要的治療方法,由於新的有效化療葯物的不斷涌現和聯合用葯方法的改進,完全緩解率已達80%以上;另外分化誘導劑維甲酸等可使早幼粒白血病細胞分化誘導成熟,療效顯著,是近年來的重要發現;骨髓移植可獲痊癒,但仍有一些問題尚待解決。

患者常突感畏寒、發熱、頭痛、乏力、衰竭、食慾不振、惡心、嘔吐、腹痛、腹脹,常有皮膚、鼻、口腔、齒齦出血,嚴重者可有嘔血、便血、尿血、眼底及顱內出血等,並出現進行性貧血,發展極為迅速。
療效根據類型和發現的時期不同而不同。患者越年輕緩愈率也就越高。這里的緩愈指的是患者體內不再有癌細胞,骨髓表現正常。 自50年代起,由於化學療法取得了重大進展,更多的人存活時間更長了。對於成人的淋巴性白血病(ALL),其緩愈率在80%-90%之間,若完全治癒的話,有40%的患者還可再多存活5年;對於骨髓性白血病(AML),其緩愈率在60%-70%之間,若完全治癒,有20%的患者至少還可存活3年。
對於該病患者,最緊要的是先控制住病情。患者必須住院進行化學治療,給予高熱量、高蛋白、高維生素飲食,注意口腔衛生,加強護理,進行無菌隔離,定期處理以防感染。因為白血病患者的健康血細胞數量很少,通常要進行血液和血小板輸送,以增強自然免疫功能和止血能力。患者還要接受輸一些其他葯品以防化學治療過程中出現的一些副作用如惡心、嘔吐等。 ALL型患者在醫院進行幾個星期的治療便可等到滿意的緩愈。要控制病情,患者還要繼續接受1個月或更多時間的低劑量的化學治療和輻射治療,以徹底清除癌細胞。
對於急性骨髓性白血病(AML)最好的辦法是延長其緩愈朗,能否痊癒取決於骨髓移植的成功與否,骨髓移植必須組織類型相容,遺傳特點近似,通常選其家庭成員作為骨髓捐獻者。
骨髓移植分三個時期:准備期、手術期、恢復期。首先控制患者的癌變白細胞,通常採取化學療法,有可能的話用機械方式把癌細胞從血液中分離出來。手術期內,通過化學方式把骨髓清洗干凈,以避免與新注人的骨髓相排斥,然後接受捐獻者大約一湯匙的骨髓。恢復期是最為危險的時期,新植入的骨髓還沒有開始生產白細胞,病人隨時都有可能因感染而致死。直至2-6個星期之後,新骨髓才開始有效地生產血細胞。骨髓移植非常昂貴並且危險性極大,但它給AML型患者以及ALL型復發患者一個很好的生存機遇。

慢性白血病
起病緩慢,早期多無症狀,常在看其他疾病驗血時無意中發現,根據細胞類型又分為慢性粒細胞性白血病(CML)和慢性淋巴細胞性白血病(CLL)兩大類 。CML常有明顯脾腫大,白細胞計數常高達 100~200×109/升(L),骨髓粒細胞極度增生,以成熟和中、晚幼粒細胞為主,90% 以上有特徵性的費城(ph1)染色體。治療可用羥基脲和馬利蘭,近來發現干擾素 α-2b有較好療效,還能消除ph1染色體,骨髓移植可望治癒。CML 晚期可急性變,治療同急性白血病,但預後更差。CLL 常有肝脾和淋巴結腫大,白細胞計數多為15~50×109/L,骨髓淋巴細胞極度增生,主要是成熟淋巴細胞,早期常不需要治療,而有明顯淋巴結腫大、貧血、血小板減少者可用瘤可寧,也可放療,近年來發現干擾素亦有一定療效。主要死亡原因是骨髓衰竭和感染,骨髓衰竭是疾病終末期的表現,難以治療,但積極預防和控制感染會延長壽命。

慢性骨髓性白血病(CML)是較為棘手的一種,因為此病一旦發展無法控制,一般僅能存活4年。 慢性淋巴性白血病(CLL)進程緩慢且通常為老年人患有,一般的治療趨向於保守治療。隨著症狀消失,該種病也就無需治療了。如果淋巴結或其他器官出現腫脹,可通過一些口服化學性葯品加以控制,所有CLL型患者都能過正常人的生活。在沒有發展為急性血癌之前,口服葯可有效地控制。
CML型患者的症狀達好幾年,CML型患者若攝取干擾素,還可把生命延長的更長。但不管如何治療,所有的CML型白血病最終都要發展為急性白血病,所以大夫一般建議患者進行骨髓移植。化療對於白血病患者是基本的治療,接受化學治療的病人都經歷了副作用的不適。許多放鬆療法--包括針灸、按摩、瑜珈、氣功、葯物或程序肌肉鬆弛都可幫助減輕化療引起的疼痛及惡心。同時注意攝取一些能增強免疫能力的維生素、營養物質和其他中葯。

8、再生障礙性貧血的症狀有哪些?

【症狀體征】
分先天性和獲得性兩大類,以獲得性居絕大多數。先天性再障甚罕見,其主要類型為Fanconi貧血。獲得性再障可分原發和繼發性兩型,前者系原因不明者,約占獲得性再障的50%;又可按臨床表現、血象和骨髓象不同綜合分型,分為急性和慢性兩型;國外按嚴重度劃分出嚴重型再障,後者劃分標准須血象具備以下三項中之二項:①中性粒細胞絕對值<500/mm3,②血小板數<2萬/mm3,③網織紅細胞(紅細胞壓積糾正值)<1%;骨髓細胞增生程度低於正常的25%,如<50%,則造血細胞<30%。其中中性粒細胞絕對值<200/mm3者稱極重型再障。1987年第四屆全國再障學術會議上將急性再障稱重型再障I型,慢性再障後期發生急變者稱重型再障Ⅱ型。
再障臨床表現主要為貧血、出血、感染。臨床表現的輕重取決於血紅蛋白、白細胞、血小板減少的程度,也與臨床類型有關。
1.急性再障急性再障的特點為起病急、進展迅速、病程短,發病初期貧血常不明顯,但隨著病程進展,貧血進行性加重,多有明顯乏力、頭暈、心悸等症狀,雖經大量輸血貧血也難以改善。出血和感染常為起病時的主要症狀,幾乎每例均有出血,出血部位廣泛,除皮膚、黏膜(口腔、鼻腔、齒齦、球結膜)等體表出血外,常有深部臟器出血,如便血、尿血、陰道出血、眼底出血及顱內出血,後者常危及患者生命。半數以上病例起病時即有感染,以口咽部感染、肺炎、皮膚癤腫、腸道感染、尿路感染較常見。嚴重者可發生敗血症。致病菌以大腸桿菌、綠膿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多見。感染往往加重出血,常導致患者死亡。
2.慢性再障慢性再障的特點為起病緩、病程進展較慢、病程較長。貧血為首起和主要表現,輸血可改善乏力、頭暈、心悸等貧血症狀。出血一般較輕,多為皮膚、黏膜等體表出血,深部出血甚少見。病程中可有輕度感染、發熱,以呼吸道感染多見,較易得到控制;如感染重並持續高熱,往往導致骨髓衰竭加重而轉變為重型再障。
3.再障相關疾病
(1)陣發性睡眠性血紅蛋白尿症(PNH)/再障綜合征:PNH與再障之間關聯很強,二種病常同時或先後發生在同一患者,臨床特點相似,都有全血細胞減少和骨髓增生低下,發病有地域傾向,亞洲發病率高,對免疫抑制劑治療有效。PNH以血管內溶血、靜脈血栓和骨髓造血功能衰竭為特點,許多病人死於血栓,而不是出血並發症。
(2)肝炎/再障綜合征:急性病毒性肝炎後再障並不罕見,至今已有數百例報道。在西方報道的再障患者中2%~9%以前有肝炎病史,亞洲比例可能更高。雖然病毒性肝炎有時可合並輕度血細胞減少,但出現嚴重全血細胞減少和骨髓增生低下並不常見,估計占兒童肝炎的比例<0.07%,占非甲非乙肝炎的2%。在暴發性血清陰性肝炎導致肝功能衰竭的患者中,1/3會最終發生再障。肝炎後再障有下列幾個特點:①常發生在病毒性肝炎後1~2個月內,在炎症康復期出現嚴重全血細胞減少,在病毒性肝炎炎症期可有輕度血細胞減少,如粒細胞、血小板減少,大紅細胞增多,不典型淋巴細胞增多等,類似輕度再障表現。其預後極差,1年內死亡率可達90%;②引起肝炎後再障的病毒至今不甚明確,幾乎所有研究均表明其病毒為非甲、非乙、非丙、非庚型肝炎病毒。再障病人合並丙肝和庚肝病毒性肝炎常見,多認為是反復輸血所致,而非再障的原因;③血清陰性急性病毒性肝炎與丙型肝炎在臨床上有明顯不同,即父母接觸不是一個危險因素,患者急性期肝功能異常非常嚴重,晚期並發症常見。肝炎/再障綜合征,應首選異體骨髓移植,有明顯免疫激活標記的患者,強化免疫抑制治療常有效。
(3)妊娠合並再障:罕見,妊娠是否為誘發因素尚不清楚。妊娠時骨髓增生低下則相對較常見,常在妊娠開始時出現全血細胞減少,而在分娩或妊娠中止後恢復,但是少數妊娠合並再障可延續到產後。妊娠合並再障的生存率,母親為53%,嬰兒為75%,69%患者妊娠過程順利,故對堅持繼續妊娠的母親可採用間斷輸血治療,但病情惡化時應終止妊娠。
(4)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症後再障:急性EB病毒感染引起的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症常合並粒細胞減少和其他血液學異常,但是合並再障罕見。由於EB病毒感染是最常見的病毒性疾病,很多人臨床症狀不明顯,全血細胞減少可以是部分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症的早期或恢復期的主要表現,部分患者症狀消失後血象可自行恢復。有報道在特發性再障骨髓造血細胞中檢出EB病毒,因而EB病毒感染後的再障可能比以前預期的發生率要高。抗病毒治療對部分EB病毒感染後再障患者有效,皮質激素及ATG等免疫抑制劑治療亦對部分患者有效,應當在病程早期應用。
(5)嗜血細胞綜合征/再障綜合征:嗜血細胞綜合征患者有骨髓增生低下,亦有可能從骨髓增生活躍轉為增生低下。74%患者出現三系細胞減少,均有貧血,9l%出現血小板減少,65%出現中性粒細胞減少。與典型再障不同之處,為嗜血細胞綜合征/再障綜合征患者均有系統性免疫缺陷、惡性腫瘤和感染。在感染中以病毒感染最常見,常為皰疹病毒、特別是EB病毒,其他如巨細胞病毒、單純皰疹病毒、水痘-帶狀皰疹病毒、B19微小病毒、HIV-1,其次為細菌和原蟲感染,骨髓移植後排斥亦可並發嗜血細胞綜合征。診斷依靠組織活檢和骨髓塗片。在病毒感染伴隨的嗜血細胞綜合征中常見到免疫系統激活表現,如外周血IFN-γ、TNF-α、IL-6和IL-2可溶性受體水平增高,CD8陰性細胞增多,T細胞體外培養產生IFN-γ也明顯增多。臨床應用環孢素A(CsA)有效也說明T細胞介導的免疫增強是造血功能衰竭的發病機制。
(6)輸血後的移植物抗宿主病:再障是輸血後所致移植物抗宿主病的常見的致死性並發症。兒童先天免疫缺陷、化療後癌症患者、近年來接受過繼免疫的白血病患者,輸入少量的供者淋巴細胞就足以產生移植物抗宿主病,且對免疫抑制劑治療產生抵抗,其血液學共同表現是全血細胞減少和骨髓增生低下。
(7)結締組織病:再障可能是嗜酸細胞性筋膜炎的一種臨床表現。嗜酸細胞性筋膜炎是一種嚴重的、以皮膚硬化為主要表現的結締組織病,其病理為皮下和筋膜纖維化,臨床表現為皮膚硬化,嗜酸性粒細胞增多,高γ球蛋白血症,ESR增快,對皮質激素治療反應良好。此外,系統性紅斑狼瘡、類風濕關節炎均有合並再障的報告,但因常用免疫抑制劑治療,易與葯物副作用相混淆。
【診斷】
1987年第四屆全國再障學術會議修訂的再障診斷標准如下:①全血細胞減少,網織紅細胞絕對值減少。②一般無脾腫大。③骨髓檢查顯示至少一部位增生減低或重度減低(如增生活躍,巨核細胞應明顯減少,骨髓小粒成份中應見非造血細胞增多。有條件者應作骨髓活檢等檢查)。④能除外其他引起全血細胞減少的疾病,如陣發性睡眠性血紅蛋白尿、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中的難治性貧血、急性造血功能停滯、骨髓纖維化、急性白血病、惡性組織細胞病等。⑤一般抗貧血葯物治療無效。
1964年中國醫學科學院血液學研究所提出的再障診斷依據,經國內20多年臨床實踐,並經過兩次修訂,於1987年確定為我國現行再障診斷標准,具體內容如下。
1.全血細胞減少,網織紅細胞絕對值減少。
2.一般無脾大。
3.骨髓檢查至少一個部位增生減低或重度減低。
4.能除外其他引起全血細胞減少的疾病,如陣發性睡眠性血紅蛋白尿症、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急性造血功能停滯、骨髓纖維化、急性白血病、惡性組織細胞病等。
5.一般抗貧血葯物治療無效
(1)急性再障(AAA),亦稱重型再障Ⅰ型(SAAⅠ):
①臨床表現:發病急,貧血呈進行性加劇,常伴嚴重感染,內臟出血。
②血象:除血紅蛋白下降較快外,須具備以下3項中之2項:
A.網織紅細胞<1%,(經血細胞比容糾正)絕對值<0.015×1012/L。
B.白細胞明顯減少,中性粒細胞<0.5×109/L。
C.血小板<20×109/L。
③骨髓象:
A.多部位增生減低:三系造血細胞明顯減少,非造血細胞增多,如增生活躍須有淋巴細胞增多。
B.骨髓小粒非造血細胞及脂肪細胞增多。
(2)慢性再障(CAA):
①臨床表現:發病慢,貧血、感染、出血較輕。
②血象:血紅蛋白下降速度較慢,網織紅細胞、白細胞、中性粒細胞及血小板值常較急性再障為高。
③骨髓象:
A.三系或二系減少:至少一個部位增生減低,如增生活躍紅系中常有炭核晚幼紅比例增多,巨核細胞明顯減少。
B.骨髓小粒脂肪細胞及非造血細胞增多。
(3)病程中如病情變化:臨床表現、血象及骨髓象與急性再障相同,稱重型再障Ⅱ型(SAAⅡ)。
目前國外沿用Camitta(1976)提出的重型再障(SAA)診斷標准:外周血中性粒細胞<0.5×109/L,血小板<20×109/L,貧血及網織紅細胞<1%。具備上述3項中之2項,並有骨髓增生重度減低(<正常的25%),或增生減低(為正常的25%~50%),其中非造血細胞>70%,即可診斷為SAA;未達到上述標准者為輕型再障(MAA)。近年來,不少學者將粒細胞<0.2×109/L的SAA定為極重型再障(VSAA)。
典型病例診斷並無困難,可根據臨床兼有貧血、出血、感染表現,外周血全血細胞減少,骨髓增生減低並除外其他引起全血細胞減少的疾病,即可確定診斷。對少數不典型病例,可藉助於觀察病態造血、骨髓活檢、造血祖細胞培養、溶血試驗、染色體、癌基因、核素骨髓掃描等檢查加以鑒別。

9、骨髓增生異常綜合症(MDS)有哪些症狀呢?會不會發展成白血病?

您好!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簡稱MDS)又稱白血病前期,是指某些因素損傷骨髓造血幹細胞所引起的一組以骨髓病態造血、外周血中一系或數系血細胞減少及形態異常和免疫功能、止血功能障礙為主要表現的血液病。本病病因尚不明確,可能與某些因素如病毒性肝炎、腫瘤放化療後、接觸苯、有機磷、放射線及一些細胞毒類葯物有關。
MDS多見於60歲以上的老年人,兒童少見,不過近年小兒病例報告也逐漸增多,本病主要臨床表現為骨髓衰竭,紅細胞、白細胞、血小板減少所導致的一系列症狀,如貧血、感染、出血及淋巴網狀系統浸潤增生表現,如肝脾、淋巴結腫大。如果病情不能及時控制,有很大的幾率發展為 白血病。

10、白血病是什麼樣的表現?據說原錦州市太和高中副校長胡X青得了白血病,不知是否是真的?

白血病會經常流鼻血 不正常的流

與骨髓衰竭的表現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