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骨髓塗片造血細胞分類計數應觀察有核細胞數至少是
目前使用的骨髓塗片中巨核細胞系統參考值與臨床實際出入大,而且血小板數無參考值,為此研究巨核細胞系統參考值,以便指導臨床工作。方法收集24例正常骨髓塗片,觀察1.5cm×3.0cm的血膜上巨核細胞總數、分類100個巨核細胞,並計數50個油鏡視野中血小板
2、血細胞分為哪些類型,各細胞有什麼功能
血細胞包括紅細胞、白細胞和血小板三類細胞,它們均起源於造血幹細胞。在個體發育過程中,造血器官有一個變遷的程序。在胚胎發育的早期,是在卵黃囊造血,從胚胎第二個月開始,由肝、脾造血;胚胎發育到第五個月以後,肝、脾的造血活動逐漸減少,骨髓開始造血並逐漸增強;到嬰兒出生時,幾乎完全依靠骨髓造血,但在造血需要增加時,肝、脾可再參與造血以補充骨髓功能的不足。因此,此時的骨髓外造血具有代償作用。兒童到4歲以後,骨髓腔的增長速度已超過了造血組織增長的速度,脂肪細胞逐步填充多餘的骨髓腔。到18歲左右,只有脊椎骨、肋骨、胸骨、顱骨和長骨近端骨骺處才有造血骨髓,但造血組織的總量已很充裕。成年人如果出現骨髓外造血,已無代償的意義,而是造血功能紊亂的表現。
造血過程,也就是各類血細胞的發育、成熟的過程,是一個連續而又區分為階段的過程。首先是造血幹細胞(hemopietic stem cells)階段,處於這一階段的造血細胞為幹細胞,它們既能通過自我復制(self renewal)以保持本身數量的穩定,又能分化形成各系定向祖細胞(committed progenitors);第二個階段是定向祖細胞階段,處於這個階段的造血細胞,進一步分化方向已經限定,它們可以區分為:紅系祖細胞,即紅系集落形成細胞(CFU-E),粒-單核系祖細胞(CFU-GM),巨核系祖細胞( CFU-MK)和 TB淋巴系祖細胞(CFU-TB);第三個階段是形態可辯認的前體細胞(precursors)階段,此時的造血細胞已經發育成為形態上可以辨認的各系幼稚細胞,這些細胞進一步分別成熟為具有特殊細胞功能的各類終末血細胞,然後釋放進入血液循環。造血細胞在經歷上述發育成熟過程中,細胞自我復制的能力逐漸降低,而分化、增殖的能力逐漸增強,細胞數量逐步增大
1.紅細胞的數量、形態和功能 紅細胞(erythuocyte)是血液中數量最多的一種血細胞,正常男性每微升血液中平均約500萬個(5.0×1012/L),女性較少,平均約420萬個(4.2×1012/L).紅細胞含有血紅蛋白,因而使血液呈紅色.紅細胞在血液的氣體運輸中有極重要的作用.在血液中由紅細胞運輸的氧約為溶解於血漿的70倍;在紅細胞參與下,血漿運輸二氧化碳的能力約為直接溶解於血漿的18倍(詳見第五章第三節).正常紅細胞呈雙凹圓碟形,平均直徑約8μm,周邊稍厚.這種細胞開頭的表面積與體積之比,較球形時為大,因而氣體可通過的面積也較大;由細胞中心到大部分表面的距離較短,因此氣體進出紅細胞的擴散距離也較短.這種形狀也有利於紅細胞的可塑性變形.紅細胞在全身血管中循環運行,常要擠過口徑比它小的毛細血管和血竇間隙,這時紅細胞將發生捲曲變形,在通過後又恢復原狀,這種變形稱為塑性變形.表面積與體積的比值愈大,變形能力愈大,故雙凹圓碟形紅細胞的變形能力遠大於異常情況下可能出現的球形紅細胞.紅細胞保持雙凹圓碟形需要消耗能量。
紅細胞膜是以脂質雙分子層為骨架的半透膜。氧和二氧化碳等脂溶性氣體可以自由通過,尿素也可以自由透入。在電解質中,負離子(如CI-、HCO3-)一般較易通過紅細胞膜,而正離子卻很難通過。紅細胞內Na+ 濃度遠低於細胞外,而細胞內K+濃度遠高於細胞外,這種細胞內外的Na+、K+濃度差主要是依靠細胞膜上Na+泵的活動來維持的。低溫貯存較久的血液,血漿內K+濃度升高,就是由於低溫下代謝幾乎停止,Na+泵不能活動的緣故。
紅細胞結合和攜帶氧的過程並不消耗能量,血紅蛋白中的Fe2+也不被氧化,若Fe2+被氧化成Fe3+成為高鐵血紅蛋白,即失去攜氧能力。紅細胞消耗葡萄糖,主要是通過糖酵解和磷酸戊糖旁路,所產生的能量(以結合於ATP的形式)主要是用於供應細胞膜上Na+泵的活動,用於保持低鐵血紅蛋白不致被氧化,也用於保持紅細胞膜的完整性和細胞的雙凹圓碟形。
白細胞生理
白細胞(leukocyte)是一類有核的血細胞。正常成年人白細胞總數是4000-10000/μ1,每日不同的時間和機體不同的功能狀態下,白細胞在血液中的數目是有較大范圍變化的。當每微升超過10000個白細胞時,稱為白細胞增多,而每微升少於4000個白細胞時,稱為白細胞減少。機體有炎症時常出現白細胞增多。
白細胞不是一個均一的細胞群,根據其形態、功能和來源部位可以分為三大類:粒細胞、單核細胞和淋巴細胞白細胞與紅細胞和血小板一樣都起源於骨髓中的造血幹細胞,在細胞發育過程中又都是經歷定向祖細胞、前體細胞,而後成為具有各種細胞功能的成熟白細胞。
三、血小板生理
血小板(platelets, thrombocyte)是從骨髓成熟的巨核細胞胞漿解脫落下來的小塊胞質。巨核細胞雖然在骨髓的造血細胞中為數最少,僅占骨髓有核細胞總數的0.05%,但其產生的血小板卻對機體的止血功能極為重要。每個巨核細胞均可產生1000-6000個血小板。
正常成年人的血小板數量是150000-350000個/μ/(150-350×109/L)。血小板有維護血管壁完整性的功能。當血小板數減少到50000個/μl(50×109/L)以下時,微小創傷或僅血壓增高也使皮膚和粘膜下出現血瘀點,甚至出現大塊紫癜。可能由於血小板能隨時沉著於血管壁以填充內皮細胞脫落留下的空隙;而且,用同位素標記血小板示蹤和電子顯微鏡觀察,發現血小板可以融合入血管內皮細胞,因而可能對保持內皮細胞完整或對內皮細胞修復有重要作用。當血小板太少時,這些功能就難以完成而產生出血傾向。
3、骨髓有核細胞計數,分類時,至少計數多少個有核細胞
目前使用的骨髓塗片中巨核細胞系統參考值與臨床實際出入大,而且血小板數無參考值,為此研究巨核細胞系統參考值,以便指導臨床工作。方法收集24例正常骨髓塗片,觀察1.5cm×3.0cm的血膜上巨核細胞總數、分類100個巨核細胞,並計數50個油鏡視野中血小板
4、幹細胞分類
造血幹細胞移植按照不同的分類方法可分為不同的類別。
按照造血幹細胞來源可分為:骨髓移植、外周血造血幹細胞移植、臍血造血幹細胞移植。
按照造血幹細胞與患者的關系可分為:自體造血幹細胞移植、異體造血幹細胞移植(包括親屬間的移植、無關供者移植)。
按HLA配型相合與否分為:HLA配型相合移植、HLA配型不相合移植。
按患者的骨髓清除與否分為:清髓性移植、非清髓性移植。清髓性移植就是把患者骨髓中的腫瘤細胞和正常細胞最大程度地完全清除,避免患者自身骨髓對來自他人的造血細胞產生免疫反應,使移植失敗。非清髓性移植對骨髓中細胞的清除不如清髓性的徹底,只是對骨髓中部分細胞清除。
5、人體的細胞有幾大類?
人體的細胞分為三類:不穩定細胞,穩定細胞和永久性細胞 你所問的應該就是永久性細胞,因為這類細胞出生後便不再分裂增生 它們包括:神經細胞 骨骼肌細胞 心肌細胞三種 學過病理的人都會知道這個答案
6、請問,骨髓有核細胞的定義和種類是?
你好,回去查了半天書
骨髓有核細胞值得是骨髓細胞中含有細胞核的細胞
骨髓細胞中除了成熟紅細胞和血小板其餘的細胞都有細胞核
包括粒細胞系,巨核細胞系,淋巴細胞系,單核細胞系等等
7、骨髓細胞和外周血細胞在數量和種類上有什麼區別?
骨髓細胞流式細胞學檢查示診斷血液系統疾病一項非常重要的檢查,在臨床上應用是比較廣泛的,特別是在急性髓細胞白血病,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以及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
8、骨髓=幹細胞?它和普通細胞有什麼不同啊?
骨髓里不總是幹細胞,還有其他物質,幹細胞不只是在骨髓里。
幹細胞(stem cells, SC)
是一類具有自我復制能力(self-renewing)的多潛能細胞,在一定條件下,它可以分化成多種功能細胞。
幹細胞有兩種分類方法,一是根據幹細胞所處的發育階段分為胚胎幹細胞(embryonic stem cell,ES細胞)和成體幹細胞(somatic stem cell)。第二種分類方法是根據幹細胞的發育潛能分為三類:全能幹細胞(totipotent stem cell,TSC)、多能幹細胞(pluripotent stem cell)和單能幹細胞(unipotent stem cell)。胚胎幹細胞的發育等級較高,是全能幹細胞,而成體幹細胞的發育等級較低,是多能或單能幹細胞。
幹細胞可以分化,普通細胞不能
幹細胞(Stem Cell)是一種未充分分化,尚不成熟的細胞,具有再生各種組織器官和人體的潛在功能,醫學界稱之為「萬用細胞」。
幹細胞是一類具有自我更新和分化潛能的細胞。它包括胚胎幹細胞和成體幹細胞。幹細胞的發育受多種內在機制和微環境因素的影響。目前人類胚胎幹細胞已可成功地在體外培養。最新研究發現,成體幹細胞可以橫向分化為其他類型的細胞和組織,為幹細胞的廣泛應用提供了基礎。
在胚胎的發生發育中,單個受精卵可以分裂發育為多細胞的組織或器官。在成年動物中,正常的生理代謝或病理損傷也會引起組織或器官的修復再生。胚胎的分化形成和成年組織的再生是幹細胞進一步分化的結果。胚胎幹細胞是全能的,具有分化為幾乎全部組織和器官的能力。而成年組織或器官內的幹細胞一般認為具有組織特異性,只能分化成特定的細胞或組織。
然而,這個觀點目前受到了挑戰。
最新的研究表明,組織特異性幹細胞同樣具有分化成其他細胞或組織的潛能,這為幹細胞的應用開創了更廣泛的空間。
幹細胞具有自我更新能力(Self-renewing),能夠產生高度分化的功能細胞。幹細胞按照生存階段分為胚胎幹細胞和成體幹細胞
9、骨髓有核細胞增生程度是按什麼分類
判斷骨髓有核細胞增生程度幾種方法的比較
目的探討和比較判斷骨髓有核細胞增生程度幾種方法的准確性.方法對臨床206份抗凝骨髓標本採用直接定量計數法和塗片染色後高倍鏡視野觀察有核細胞數;比較低倍鏡法、成熟紅細胞與有核細胞比值法、高倍鏡視野法和直接定量計數法,對骨髓有核細胞高、中、低值標本的測試精度.結果 206份EDTA-K2抗凝的骨髓標本有核細胞直接定量計數,結果介於(5.0~770.0)×109/L之間,-x83.86×109/L;其中男性骨髓標本120例,有核細胞介於(5.0~388)×109/L之間,-x79.4×109/L,女性患者86例有核細胞介於(8.0~770)×109/L之間,(-x)94.2×109/L;高、中、低值骨髓標本有核細胞直接定量計數法,變異系數(CV)分別為0.061,0.061和0.096(平均CV0.073).4種方法,除方法1隻能按五級增生法大體估計外,其它二種方法高、中、低值骨髓標本的平均CV分別為0.424,0.186.結論選用EDTA-K2抗凝骨髓並進行骨髓有核細胞直接定量計數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該法較目前國內傳統方法准確性高、重復性好、便於操作,能滿足現代臨床血液學診斷、治療和預後的需要.
10、造血幹細胞分類?
按照來源分類如下:
1 、骨髓造血幹細胞。
2 、外周造血幹細胞。
3 、臍帶血造血幹細胞。
4、胎盤來源造血幹細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