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怎樣從症狀區分流感和細菌感染
病毒結構簡單,缺乏完整的物質代謝系統,其生存必須依賴活細胞才能繁殖,而且對寄生的組織細胞有高度的選擇性,臨床常稱之為親和力,例如腦炎病毒為親神經病毒,流感病毒為親呼吸道病毒,因此不同類型的病毒,侵犯部位的不同而可以有不同的臨床症狀。 如何根據原始初級資料判斷上感病原 1、從發病率上講,85--90%為病毒,細菌大概不足10%,另外,支原體等亦可引起。 2、細菌:中毒征重,熱退後精神依然不好;病毒:中毒征輕,熱退後精神如常。 3、細菌:多為馳張熱型(體溫忽上忽下);病毒:多為稽留熱型(體溫居高不下)。 4、扁桃體上有膿點------細菌;扁桃體上有皰疹、濾泡------病毒。 5、扁桃體充血,表面不平、烏暗-------細菌;扁桃體充血,表面光滑、色鮮-----病毒。 6、有卡他症狀(留清涕)-----病毒;有膿涕、膿性分泌物-----細菌。 7、病毒感染常伴皮疹。 8、小年齡組(嬰幼兒)------細菌多;大年齡組------病毒多。 9、上感>3--5天,多合並細菌感染。 10、清涕、稀薄痰----多見病毒感染,但也有人認為其中少數為桿菌感染。 11、咳嗽痰多----多為細菌;咳嗽痰少-----多為病毒。 12、祖國醫學認為:清痰(涕)為寒,黃(膿)痰(涕)為熱,現代醫學從另一側面認為:前者為病毒感染,但也有例外,小部為桿菌,後者為細菌感染。 13、血象:病毒感染初期:WBC(白細胞)可輕度升高,但N(中性粒細胞)多不高。細菌:一般二者均高,但有三種情況: A、WBC升高,N不高; B、WBC正常/稍低,N升高-----多為陰性菌; C、WBC升高,N升高-----多為陽性菌。 血象分類比總數更有意義。 14、機查血象WBC分類與手工差異大,應以手工為更准確。 15、發熱伴寒戰-----可能系細菌感染。 16、發熱伴手足涼------可能是陰性菌感染(革蘭氏染色陰性菌敗血症,要警惕shock) 另外,在症狀、體征不典型,血象又「四不象」時,應結合CRP、NALP等檢查綜合分析。基於以上"經驗",臨床操作似"容易",但是對於小兒解剖、生理、免疫等方方面面特殊,血常規又太「常規」了,往往缺乏特異性,兒童疾病又變化多端,傳變迅速,我們的生活環境與發達國家不可比擬,積習難改(比如隨地吐痰吧),所以,原發/繼發細菌感染也就多了,要等一些化驗結果出來(如病原培養、血清試驗,且不說在基層沒有相當條件),恐怕要耽誤了孩子的病了。 SARS早期不也象上感嗎?確診它容易嗎?不也少不了抗生素嗎?在抗生素出現之前,人們用傳統醫學不也繁衍生息了嗎?所以,用與不用,要辨證對待,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2、流感是因為什麼引起的?病毒還是細菌?
常見是流感細菌,但是不排除有別的可能性
肝炎病毒會反映出頭昏,厭食,發燒等症狀
3、H7N9禽流感是細菌性流感還是病毒性流感?
病毒性疾病,上面(H)代表血細胞凝集素的類型,N是神經氨酸酶的類型。
還沒有疫苗,唯一有效的用是「達菲」(能針對HXNX的病毒造成他們分裂障礙),別有事沒事就吃。多講衛生禽流感就遠離你了。
4、比較流感病毒.細菌和人體細胞的大小,是:
病毒是最小的,多數病毒直徑在100nm(20~200nm),較大的病毒直徑為300-450納米專(nm),較小的病毒直徑僅為18-22納米
細菌比病毒大,細屬胞壁厚度因細菌不同而異,一般為15-30nm。單位膜結構,厚約8~10nm
人體細胞最大細胞的平均直徑在10--20um之間
5、流行性感冒是由細菌還是病毒引起的?那普通感冒呢?
流行性感冒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
而普通感冒屬於上呼吸道感染,即機體抵抗力下降或外界環境變化等引起的細菌性或非細菌性感染
6、什麼是細菌性流感?它和病毒性流感有什麼區別?它會傳染嗎?
流行性感冒簡稱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一種常見的急性呼吸道傳染病,以冬春季多見,臨床以高熱、乏力、頭痛、全身酸痛等全身中毒症狀重而呼吸道卡它症狀較輕為特徵,流感病毒容易發生變異,傳染性強,常引起流感的流行。20世紀的4次甲型流感世界大流行 我國近半個世紀內(1953年至今)流感流行共計發生大中小規模的流感流行17次,其中2次為大流行。 (二)病原學 流感病毒屬於正粘組液病毒科,球型,直徑80-120nm,基因組為RNA病毒。其特點是容易發生變異。分為甲乙丙三型,其中甲型最容易發生變異、,可感染人和多種動物,為人類流感的主要病原,常引起大流行和中小流行。乙型流感病毒變異較少,可感染人類,引起爆發或小流行。丙型較穩定,可感染人類,多為散發病例,目前發現豬也可被感染。 流感病毒不耐熱,100℃1分鍾或56℃30分鍾滅活,對常用消毒級劑敏感(1%甲醛、過氧乙酸、含氯消毒劑等) 對紫外線敏感,耐低溫和乾燥,真空乾燥或-20℃以下仍可存活。 (三)流行病學 1. 傳染源:流感患者及隱性感染者為主要傳染源。發病後1~7天有傳染性,病初2~3天傳染性最強。豬、牛、馬等動物可能傳播流感。 2. 傳播途徑:空氣飛沫傳播為主,流感病毒在空氣中大約存活半小時污染的日用品 3. 易感人群:普遍易感,病後有一定的免疫力。三型流感之間、甲型流感不同亞型之間無交叉免疫,可反復發病 4. 流行特徵: 1)流行特點:突然發生,迅速蔓延,2~3周達高峰,發病率高,流行期短,大約6~8周,常沿交通線傳播。 2)一般規律;先城市後農村,先集體單位,後分散居民。 甲型流感:常引起爆發流行,甚至是世界大流行,約2~3年發生小流行1次,根據世界上已發生的4次大流行情況分析,一般10~15年發生一次大流行。 乙型流感 呈爆發或小流行,丙型已散發為主。 3)流行季節;四季均可發生,以冬春季為主。南方在夏秋季也可見到流感流行。 [臨床表現] (一) 概述 典型流感起病急:潛伏期為數小時~4天,一般為1~2天;高熱,體溫可達39~40℃,拌畏寒,一般持續2~3天;全身中毒症狀重,如乏力、頭痛、頭暈、全身酸痛;持續時間長,體溫正常後乏力等症狀可持續1~2周;呼吸道卡它症狀輕微,常有咽痛,少數有鼻塞、流涕等;少數有惡心、嘔吐、食慾不振、腹瀉、腹痛等。有少數患者以消化道症狀為主要表現。老人、嬰幼兒、有心肺疾病著者或接受免疫抑制劑治療者患流感後可發展為肺炎。 (二) 臨床分型 1. 單純型流感:急性起病,體溫39~40℃,伴畏寒、乏力、頭痛、肌肉關節酸痛等全身症狀明顯,呼吸道卡它症狀輕微,可有流涕、鼻塞、乾咳等。查體:急性病容,咽部充血紅腫,無分泌物,肺部可及乾性啰音。 2. 肺炎型流感:較少見,多發生於老人、小孩、原有心肺疾患的人群。原因:原發病毒性肺炎,繼發細菌性肺炎,混合細菌病毒肺炎。表現:高熱持續不退,劇烈咳嗽、咳血痰、呼吸急促、紫紺,肺部可聞及濕啰音。胸片提示兩肺有散在的絮狀陰影。痰培養 無致病細菌生長,可分離出流感病毒。可因呼吸循環衰竭而死亡,病死率高。 3. 中毒性流感:以中樞神經系統及心血管系統損害為特徵。表現為高熱不退,血壓下降,瞻望、驚厥、腦膜刺激征等腦炎腦膜炎症狀。 4. 胃腸炎型流感:少見,以腹瀉、腹痛、嘔吐為主要臨床表現。 (三)並發症 1. 呼吸系統:細菌性氣管炎、細菌性支氣管炎、肺炎 2. Reye綜合征 Reye綜合征是甲型和乙型流感的肝、神經系統並發症,發病年齡為12~16歲,退熱後出現惡心、嘔吐、繼之嗜睡、昏迷、驚厥等神經系統症狀,肝大,無黃疸,腦脊液檢查正常。可能與服用阿斯匹林有關。 3. 其它:中毒性休克、中毒性心肌炎、 [實驗室檢查] 1. 血象:白細胞總數正常或降低,淋巴細胞增高,若合並細菌感染,白細胞總數及中性粒細胞上升。 2. 病毒分離:急性期病人口咽含漱液接種於雞胚可分離出病毒。 3. 血清抗體檢測:患者早期(發病頭三天內)和恢復期(2~4周後)2份血清,抗體效價四倍以上為陽性。 4. 快速診斷:取患者鼻黏膜壓片染色找包涵體,免疫熒光檢測抗原為( )。 [診斷與鑒別診斷] (一)診斷 流行及大流行期間可根據臨床症狀進行診斷,但流感早期散發病例要結合流行病學史、臨床表現、實驗室檢查綜合診斷。 1. 流行病學史:流行期間一個單位或地區出現大量上呼吸道感染病人或醫院門診上感病人明顯上升。 2. 臨床表現為急性起病、有高熱、全身中毒症狀重,呼吸道症狀較輕微。 3. 實驗室檢查 1)白細胞總數正常或降低,淋巴細胞增高 2)從病人鼻咽分泌物中分離到流感病毒 3)恢復期血清抗體效價4倍以上增高 4)呼吸道上皮細胞病毒抗原檢查陽性 5)鼻咽分泌物經敏感細胞增殖1代後呈抗原陽性 6)可用RT-PCR檢測病毒核酸 診斷分類 1)疑似病例:流行病學史 臨床表現 2)確診病例:流行病學史 臨床表現 實驗室病原學檢查2、3、4、5中一條。 (二)鑒別診斷 1. 普通感冒:多種病毒引起,多為散發,起病較慢,上呼吸道症狀明顯,全身症狀較輕。感冒俗稱傷風,又稱急性鼻炎或上呼吸道卡他,是以鼻咽部卡他症狀為主要表現。成人多為鼻病毒引起,次為副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埃可病毒、柯薩奇病毒等。起病較急,初期有咽干、咽癢或燒灼感,發病同時或數小時後,可有噴嚏、鼻塞、流清水樣鼻涕,2~3天後變稠。可伴咽痛,有時由於耳咽管炎使聽力減退,也可出現流淚、味覺遲鈍、呼吸不暢、聲嘶、少量咳嗽等。一般無發熱及全身症狀,或僅有低熱、不適、輕度畏寒和頭痛。檢查可見鼻黏膜充血、水腫、有分泌物,咽部輕度充血。如無並發症,一般5~7天痊癒。 2. 流感傷寒型鉤體病:夏秋季多發,有疫水接觸史,臨床除發熱外,腓腸肌壓痛,腹股溝淋巴結腫大、壓痛,實驗室檢查可通過顯凝實驗檢測抗體,若抗體效價為1:400以上增高,考慮該病,通過血培養可診斷。 3. 鏈球菌性咽炎 該病咽部紅腫,扁桃體腫大,有膿性分泌物,頜下淋巴結腫大,WBC 中性粒細胞增高,血培養( )。 4. 其它病毒性呼吸道感染 如副流感病毒、腺病毒感染 要通過病原學檢查來區別。 5. 支原體肺炎 也要通過病原學檢查來區別。 [治療] (一) 一般對症治療 卧床休息,多飲水,適宜營養,補充維生素,保持口鼻清潔,全身症狀明顯時予抗感染治療。 (二) 早期應用抗病毒治療 1. 可減少病毒的排毒量,抑制病毒復制,減輕臨床症狀,並防止病毒向下呼吸道蔓延導致肺炎等並發症。 2. 葯物 1)金剛烷胺為M2離子阻斷劑,可阻斷病毒吸附於敏感細胞,抑制病毒復制,對甲型流感有效。發病48h內用葯效果好。用量:成人200mg/天,老人100mg/天,小孩4-5mg/kg/天;用法:分2次口服,療程3-4天;副作用:口乾、頭暈、嗜睡、共濟失調等神經系統症狀。 2)甲基金剛烷胺用量: 100-200mg/天,用法:分2次口服,其抗病毒活性比金剛烷胺高2-4倍,且神經系統副作用少。 3. 注意事項: 孕婦、神經、精神異常、肝腎功能嚴重受損者禁用,且此兩種葯物易發生耐葯。 (三) 防治各種並發症 (四) 中葯治療 [預防] (一) 控制治療傳染源 早發現,早報告,早隔離,早治療 呼吸道隔離1周或至主要症狀消失 (二) 切斷傳播途徑 1. 流行期間,避免集會或集體娛樂活動,老幼病殘易感者少去公共場所,注意通風,必要時對公共場所進行消毒 2. 醫護人員戴口罩、洗手、防交叉感染 3. 患者用具及分泌物要徹底消毒 (三) 疫苗預防 滅活疫苗:效果較好,接種對象為老人、兒童、嚴重慢性病患者、免疫力低下及可能密切接觸患者的人員;接種時間為每年10-11月中旬,每年接種1次,2周可產生有效抗體。下列情況禁用:對雞蛋過敏者;急性傳染病患者,精神病患者,妊娠早期,6個月以下嬰兒。 減毒活疫苗:採用噴鼻法接種 (四) 葯物預防 用於易感人群可能感染而未發病者,金剛烷胺100mg/口服,2次/日,10-14天;對甲型流感有一定預防作用,對乙型流感無效。
感冒又稱上呼吸道感染,簡稱「上感」。是冬春季節的常見病、多發病。從引起感冒的病原體看,大部分都是病毒,如鼻病毒、腺病毒、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合胞病毒等;細菌引起的有肺炎雙球菌、鏈球菌、金黃色葡萄 球菌、流感桿菌等。雖然二者引起的上呼吸道感染臨床症狀相似,但葯物的治療卻不相同,前者對症治療即可,後者須適當加用抗生素,故正確的鑒別對合理用葯極為重要。那麼,如何鑒別病毒性感冒與細菌性感冒呢?
一、從流行病學方面鑒定:病毒性感冒具有流行性,有明顯的群體發病特點,或一家中有數人發病,而細菌性感冒則從散發性多件,患者身旁少有或沒有同時患上呼吸道感染的病人。
二、從症狀體症方面鑒別:病毒性感冒起病急驟,全身中毒症狀可輕可重,上呼吸道症狀如鼻塞、流涕、噴嚏明顯、咽痛較輕,無膿性分泌物,但可伴腹瀉或眼結膜充血;細菌性「上感」起病可急可緩,全身中毒性症狀相對輕,上呼吸道症狀不明顯,但扁桃體或咽部紅腫,疼痛較突出,膿涕、膿痰是細菌性感染的重要證據。
三、從對阿司匹林的治療效果上鑒別:對有發熱症狀的上呼吸道感染者給於阿司匹林治療,病毒性感染能取得暫時而明顯的退熱效果,全身症狀有改善;而細菌性感染者服用同樣劑量的阿司匹林,退熱效果差,全身症狀無明顯改善。
流行性感冒(簡稱流感)是由流行性感冒病毒(簡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傳染病,臨床表現為發熱、頭痛、肌痛、乏力、鼻炎、咽痛和咳嗽,可有腸胃不適,早期與傳染性非典型肺炎的鑒別診斷困難。流感能加重潛在的疾病(心肺疾患)或者引起繼發細菌性肺炎或原發流感病毒性肺炎,老年人以及患有各種慢性病或者體質虛弱者患流感後容易出現嚴重並發症。
病毒性感冒與細菌性感冒呢?
病毒性感冒是由多種病毒引起的常見呼吸道傳染病。誘因有受寒、淋雨、過度疲勞、營養不良等主要表現為打噴嚏、鼻塞、流鼻涕、咽干、咽痛、咳嗽、聲音嘶啞等症狀。表現為頭痛、渾身酸痛、疲乏無力、食慾不振等症狀。傳播途徑:通過打噴嚏、咳嗽、說話將病毒散播入空氣中,感染他人。健康人也可由於使用患者的毛巾、臉盆或餐具等感染病毒而得病。感冒發熱患者需卧床休息,注意保暖,減少活動。住所要經常通風,保持一定溫度和濕度。
流行性感冒與病毒性感冒有什麼區別
感冒又稱上呼吸道感染,簡稱「上感」,是冬春季節的常見病、多發病。
引起感冒的病原體,絕大部分都是病毒,如鼻病毒、腺病毒、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合胞病毒等,稱為病毒性感冒;
細菌也可引起感冒,如肺炎雙球菌、鏈球菌、流感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等,稱細菌性感冒。
病毒性感冒,根據其病因與臨床特點,又分為普通感冒和流行性感冒。
普通病毒性感冒和流行性感冒的區別為:
1、流感病毒的致病力強;
流行性感冒(簡稱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傳染病,冬春季流行的機會較多。病毒存在於病人的呼吸道中,在病人咳嗽、打噴嚏時經飛沫傳染給別人。流感病毒的致病力與傳染性很強,所以流感容易引起暴發性流行。另外,由於這種病毒容易變異,即使是患過流感的人,當下次再遇上流感流行,他仍然會感染。一般在冬春季流行的機會較多,每次可能有20~40%的人會傳染上流感。因此病極易傳播,故應及早隔離和治療。
普通病毒感冒的致病性相對較輕,較流行性感冒傳染性要弱得多,普通感冒,俗稱傷風,是由鼻病毒、冠狀病毒及副流感病毒等多種病毒引起,這些病毒存在於病人的呼吸道中,經飛沫傳染給別人。普通感冒一般人在受涼、淋雨、過度疲勞後,因抵抗力下降,才容易得病。所以普通感冒可群發,也可散發,往往是個別出現,很少象流行性感冒流行時,病人成批出現。
2、流感的病情較重:
流感的臨床以高熱、乏力、頭痛、全身酸痛等全身中毒症狀重,而呼吸道卡它症狀較輕為特徵。
單純型流感的症狀為:突然畏寒、發熱、頭痛、全身酸痛、鼻塞、流涕、乾咳、胸痛、惡心、食慾不振等;
中毒型流感病人則表現為:高熱、說胡話、昏迷、抽搐,甚至致命。
並發症多,如細菌性氣管炎、肺炎;中毒性心肌炎、中毒性休克等,嬰幼兒或老年人可能並發肺炎或心力衰竭。
普通感冒症狀較流感輕,起病較慢,上呼吸道症狀明顯,全身症狀較輕。主要表現為打噴嚏、鼻塞、流鼻涕、咽干、咽痛、咳嗽、聲音嘶啞等症狀。全身表現有頭痛、渾身酸痛、疲乏無力、食慾不振,或不發熱,或低熱,或高熱、畏寒等症狀。無並發症者病程一般為3天~7天,預後較好,一般無生命之憂。
3、治療:
流感因起病急、病情重,多有並發症,所以治療較普通病毒性感冒要難。
主要治療方法為:
1)一般對症治療: 如卧床休息,多飲水,適宜營養,補充維生素,保持口鼻清潔,全身症狀明顯時予抗感染治療。
2)早期應用抗病毒治療:可減少病毒的排毒量,抑制病毒復制,減輕臨床症狀,並防止病毒向下呼吸道蔓延導致肺炎等並發症。
3)防治各種並發症;
普通病毒感冒治療也以抗病毒治療為主,對症治療等;無特效葯物,相關葯品可以緩解症狀。
4、對於流感的預防,主要為:
1)控制治療傳染源 早發現,早報告,早隔離,早治療 呼吸道隔離1周或至主要症狀消失;
2)切斷傳播途徑:流行期間,避免集會或集體娛樂活動,老幼病殘易感者少去公共場所,注意通風,必要時對公共場所進行消毒
3) 對患者用具及分泌物要徹底消毒,醫護人員戴口罩、洗手、防交叉感染等。
4)採用注射流感疫苗預防, 效果較好,接種對象為老人、兒童、嚴重慢性病患者、免疫力低下及可能密切接觸患者的人員;接種時間為每年10-11月中旬,每年接種1次,2周可產生有效抗體。
7、流感和病毒性感冒的區別
流行性感冒屬於病毒性感冒。
感冒習慣上分為病毒性感冒和細菌性感專冒。 病毒性感冒有:普通感冒、流行性感冒和病屬毒性咽炎等。 細菌性感冒有:細菌性咽扁桃體炎。 其主要不同是致病因素不同,病毒性感冒是由於病毒所致,而細菌性感冒是由於細菌所致。
流行性感冒,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傳染病。流感的傳染性很強,由於這種病毒容易變異,即使是患過流感的人,當下次再遇上流感流行,他仍然會感染,所以流感容易引起暴發性流行。
8、流感病毒,細菌,人體細胞大小排列是?
人體細胞(真核細胞)大於細菌(原核細胞)大於流感病毒(無細胞)
9、細菌性感冒和病毒性感冒有什麼區別?
感冒,習慣上分為病毒性感冒和細菌性感冒。或者普通感冒和流行性感冒。
病毒性感冒有:普通感冒、流行性感冒和病毒性咽炎等。
細菌性感冒有:細菌性咽扁桃體炎。
其主要不同是致病因素不同,病毒性感冒是由於病毒所致,而細菌性感冒是由於細菌所致。
流行性感冒,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傳染病。病毒存在於病人的呼吸道中,在病人咳嗽、打噴嚏時經飛沫傳染給別人。流感的傳染性很強,由於這種病毒容易變異,即使是患過流感的人,當下次再遇上流感流行,他仍然會感染,所以流感容易引起暴發性流行。一般在冬春季流行的機會較多,每次可能有
20~40%的人會傳染上流感。
單純型流感的症狀為:突然畏寒、發熱、頭痛、全身酸痛、鼻塞、流涕、乾咳、胸痛、惡心、食慾不振,嬰幼兒或老年人可能並發肺炎或心力衰竭。中毒型流感病人則表現為:高熱、說胡話、昏迷、抽搐,有時能致人死命。因此病極易傳播,故應及早隔離和治療。
普通感冒,俗稱傷風,是由鼻病毒、冠狀病毒及副流感病毒等引起,這些病毒存在於病人的呼吸道中,經飛沫傳染給別人。普通感冒較流行性感冒傳染性要弱得多,一般人在受涼、淋雨、過度疲勞後,因抵抗力下降,才容易得病。所以普通感冒往往是個別出現,很少象流行性感冒流行時,病人成批出現。
普通感冒發病時,多數是低熱,很少高熱,病人鼻塞流涕、咽喉疼痛、頭痛、全身酸痛、疲乏無力,症狀較流感輕微,並無生命之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