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乙狀結腸炎吃什麼中成葯好?
結腸炎一般症狀有腹痛一般多為隱痛或絞痛,常位於左下腹或小腹,嚴重有排出膿血便、粘液血便或血便,常伴里急後重,治療一般是調整好飲食,然後用抗感染的葯物水楊醯偶氮磺胺吡啶加上強的松,然後對症處理的原則。
2、乙狀結腸炎的症狀
1,結腸炎主要臨床來表現自腹瀉,腹痛,粘液便及膿血便,里急後重,甚則大便秘結,數日內不能通大便;時而腹瀉時而便秘,常伴有消瘦乏力等,多反復發作,病程呈慢性.腸炎大多是由於不潔飲食引起的惡心,嘔吐,腹痛,腹瀉比較容易治癒. 結腸炎與腸道菌群失調,吸收不良綜合症等疾病有關.要避免腹部著涼,不食生冷,刺激性,不耐受性食物,可對症選用一些葯物.腹瀉可選用易蒙停,腹脹可用嗎叮啉,或消脹片;便秘除食用麥麩,芹菜,包菜,蘿卜等高纖維素食物外,可用甘露醇直介面服,或乳果糖治療.
3、如何治療直腸炎,乙狀結腸炎
急性直腸炎長期不愈,則變為慢性直腸炎。直腸粘膜及其下層肥厚者,為慢性肥大性直腸炎;如直腸內的腸腺及其間質萎縮改變者,稱為慢性萎縮性直腸炎。
一、症狀
便秘與腹瀉交替,便中含有粘液及血絲,大便時肛門口灼痛。因分泌物刺激,肛門周圍表皮脫落,有時成裂口發癢,下腹部脹滿不適,食慾不振,體重減輕,全身不適。
二、診斷
指診可觸到直腸粘膜彈性減弱,粗糙呈顆粒狀突起或有疤痕。直腸鏡檢查可見粘膜水腫、肥厚,色黃白,被覆粘液,擦去粘液,可見粘膜表面不光滑,個別部位有糜爛。細菌培養和活體組織檢查,可確定病因診斷。
慢性直腸炎鏡檢的特點是:粘膜腫脹、肥厚,表面呈粗糙顆粒,有少量粘液,萎縮性直腸炎鏡下可見:粘膜乾燥、色灰白,粘膜下可見血管網。
三、治療
(一)調理:病人適當休息,進清淡、少渣、營養豐富、無刺激性的食物,並做到心情愉快,勞逸結合。
(二)全身治療:
1.可根據病情口服、肌注或靜滴抗生素。
2.中葯治療:
(1)慢性期體虛無力,以排粘液為主。常用方劑有:太子參、炙黃芪、白術、甘草、罌栗殼、白芍、石榴皮、明礬,水煎內服,1日2次。
(2)慢性直腸炎急性發作時,予以清熱解毒、潤腸通便。里急後重,便次多者用枳實導滯丸清理盪積。
(三)局部治療:
直腸粘膜水腫者,可用生理鹽水、0.5-1%鞣酸、1:5000高錳酸鉀溶液灌洗直腸。粘膜糜爛者,可塗以%醋酸可的松溶液或10%硝酸銀溶液。括約肌、肛提肌痙攣 者,可將溫橄欖油注入直腸內。直腸粘膜萎縮變干者,可每晚於 直腸內注入0.5%薄荷油適量。臨床上,用蜂蜜、芝麻油各50-100毫升和黃霉液50-100毫升,隔一天交替保留灌腸,每天2次,有很好的療效。
慢性結直腸炎由於病因不明,病程長,反復發作,故在治療上亦十分棘手。我院肛腸科採用中西醫結合獨特治療方案,收治大量慢性結、直腸炎病人,均取得較好的療效。治療方法如下:
1、中葯治療:應以健脾補腎、益氣除濕為治本之法,清熱解毒,活血化瘀為治標之用,辨證施治,最忌長期應用大苦大寒之劑,亦可配合中葯針如麥注參麥注射液、黃芪注射液等靜滴以扶正。
2、西葯治療:根據患者具體情況,如炎症明顯時可短期使用抗生素,配合口服麗珠腸樂、得舒特等葯物調節腸道功能。
3、中西葯結合灌腸:採用獨有中葯配方「腸炎I號方」配合西葯研粉混合保留灌腸,經臨床驗證療效滿意。
4、心理治療:該病患者常有焦慮、憂郁、緊張、多疑等精神心理改變,嚴重者可予抗抑鬱治療。
5、其它治療:如①營養飲食治療:可予高營養、低脂、少渣易消化飲食,或囑患者可予山葯、白扁豆、苡米等煮粥,常食健脾養胃;②高壓氧治療:對潰瘍性結腸炎患者療效尢佳
盲腸炎雖然常見,但是由於起初發作的部位與一般腹痛類似,若是沒有特別注意,很容易混淆,但是要如何辨別呢?急性盲腸炎在一開始的時候有不定點的腹痛出現,但大多還是出現在肚臍附近或是上腹部,這種痛的感覺悶悶的,若是不加理會,幾個小時以後就會慢慢的移向右下腹,此時若是用手按壓右腹部,疼痛會更加嚴重。
比較特別的是,這個時候可以試試按壓右下腹部,並且快速的放開,如果感覺到有反彈的痛楚,就有可能是闌尾炎。
但是這種痛到底有多痛呢?因為每個人的耐受程度不同,很難做比喻或以文字說明,一般經歷過的人都會描述那是一種極為痛的痛楚,至於到底有多痛,就只有真正感受過的人才知道。
除了明顯腹痛之外,患者也會出現食慾差、惡心、嘔吐等現象,有些還會有輕度發燒(大約38度左右),另外也有人會出現舌苔增加、口臭、或是顆粒性的白血球增加情況,有些人會出現便秘徵狀,有些人卻是恰恰相反,出現腹瀉反應甚至排泄物中都會出現血絲,由於症狀多變,所以比較難以確診。
闌尾炎的發生病程可以從幾個小時到幾個月不等,通常以病程的發生快慢來區分為急性與慢性,而急性的盲腸炎通常症狀會比慢性的來得嚴重,也較具威脅性。
一開始可能只是因為闌尾發炎、阻塞而出現腹痛的情況,但是時間一久,可能因為沒有處理,而導致膿瘍、甚至穿孔,一般穿孔都發生在症狀出現後二十四至三十六小時,但小小孩或老年人可能會更早。
盲腸炎的徵狀
‧ 起初通常是肚臍附近有悶悶的陣痛,但是有時候只發生在右下腹。
‧ 在發生數小時後,右下腹劇痛持續,若是按壓後放開有反彈的痛楚。
‧ 有些患者會出現發燒、嘔吐、惡心的症狀。
‧ 有些人是便秘、有些則是腹瀉,需看個人而定。
‧ 身體移動或是排尿的時候,可能會出現嚴重劇痛。
‧ 有些人是長期有類似的疼痛,但是一陣子之後痛楚就會減退,屬於慢性
急性闌尾炎
盲腸(cecum)是指升結腸(ascending colon)的起始部,由小腸進入大腸(結腸)的入口處以下的那一段。而闌尾(vermiform appendix)則是由盲腸的盲端突出的一段約10公分長,鉛筆粗細的中空器官。所以,闌尾和盲腸是不同,或許可以說,闌尾是盲腸的一部份。一般大眾所謂的盲腸炎其實指的是闌尾炎(appendicitis)。 急性闌尾炎是兒童常見的腹部外科急症。
症狀:腹痛、惡心、嘔肚。腹痛由上腹開始,以腹漲、悶痛為常見,後轉為右下腹。可能發燒,但通常先腹痛再發燒,溫度為38℃左右;闌尾炎穿孔後體溫則可高過39℃。偶有腹瀉 。幼兒常以腹膜炎表現。
診斷:右下腹有壓痛,腹肌僵硬,反彈痛等。血中白血球常會上升。 腹部x光片可
什麼是盲腸炎?
正確名稱是急性闌尾炎,俗稱盲腸炎。闌尾約長三至四吋(七十五至一百毫米),是自大腸初段長出
的管狀器官。闌尾炎分為急性和慢性兩種。急性闌尾炎起病突然,必須立刻動手術切除。
急性闌尾炎的徵狀
先兆通常是肚臍附近感覺陣痛,有時只在右下腹感覺陣痛。
數小時後,右下腹劇痛持續,並且出現觸痛。走動時痛楚更甚。
患者作悶惡心,可能嘔吐;多半大便不通,但有時可能大便正常或腹瀉。散步或排尿時,可引起劇痛。
以前可能曾有類似疼痛,但其後痛楚減退。
通常有輕微發熱,體溫會升至華氏一百零二度(攝氏三十九度)。
通常須立刻施外科手術切除,留醫一、二個星期即可出院。
並發病
膿腫可能爆裂,炎症擴散至整個腹腔,引起腹膜炎。
有時闌尾破裂,炎症只局限在闌尾一帶,形成闌尾膿腫。
慢性闌尾炎
患者右下腹不時隱隱作痛,通常持續數月,但很少會轉變為急性闌尾炎。醫生會施手術檢查有無
其他致病原因,通常會切除闌尾。患者接受手術後,腹痛大都會消失。
為什麼會有盲腸炎?
成因是闌尾開口處扭曲或腫脹,或糞便硬塊阻塞闌尾口,引致發炎,惡化變成腔腫。
如何處理盲腸炎?
應文刻看醫生。因為徵狀常常反覆多變,所以從速作出診斷,是十分重要的,特別是兒童
或老年患者,更不可拖延。
切勿給患者飲食,只可給予少量水濕潤口腔。可能要做手術。
切勿給患者服食止痛葯物,會影響醫生診斷。
醫生如懷疑患上急性闌尾炎,立刻送患者進醫院觀察,或施外科手術。如果一時難下診斷,或者患者不再感覺痛楚,醫生也會讓患者在家靜養,觀察病情。
及早發覺,及早診治,無不良後果。
4、乙狀結腸炎怎麼治?吃什麼葯好?
乙狀結腸炎的治來療時間比較長,主要自通過口服葯物和葯物灌腸等手段治療,此病容易反復,建議患者要堅持治療。乙狀結腸炎是潰瘍性結腸炎的別稱(通常用於黏膜無潰瘍者),病因迄今未徹底闡明,病變可累及整個結腸和直腸,但以乙狀結腸最多見。腸鏡檢查可見黏膜充血,水腫,呈顆粒狀,有小出血點。多數有形態不整、大小不一、深淺不等的糜爛和潰瘍(少數亦可只有糜爛而無潰瘍)。
5、乙狀結腸炎症狀?腸炎?
在治療腸炎方面,
【腸d炎888】
效果比較好,祖傳秘方,見效快,療效好,不復發。
使用【腸q炎888】治療腸炎很不錯啊,我知道我的一個朋友就是用【腸r炎888】治好的
6、乙狀結腸炎的症狀、治療和飲食及注意事項
潰瘍性結腸炎(消化內科)又稱慢性非特異性潰瘍性結腸炎。系原因不明的慢性結腸和直腸粘膜炎症和潰瘍性病變。本病與克隆氏病合稱為炎症性腸病。其原因可能與免疫、感染、遺傳和精神因素有關。主要症狀是腹瀉、粘液膿血便、腹痛。病情輕重不一,常反復發作,病程漫長。 本病好發於青、中年,我國發病率較歐、美低,且輕型病例多見,但近二十年來本病的發病率有上升趨勢。本病雖有葯物控制病情,但由於反復遷延,常常出現並發症,甚至癌變。因此應堅持治療,定期追蹤。
症狀表現:
1.起病緩慢,多呈慢性、遷延性,反復發作性,少數突發起病,呈持續進展或暴發性過程。
2.消化系統表現:腹痛和腹瀉最為常見,腹痛位於左下腹,隱痛、絞痛,便後緩解。腹瀉以粘液膿血便最常見,每日數次至10次不等,常伴里急後重。尚有惡心、嘔吐、食慾不振。
3.全身症狀:貧血,消瘦,低蛋白血症,水電解質紊亂,精神焦慮。
4.腸外表現:常有關節炎,結節性紅斑,慢性活動性肝炎,口腔潰瘍等。
5.左下腹壓痛,部分患者可觸及條索狀增厚或痙攣的腸管。
6.如有並發症則有相應表現。
診斷依據:
1.腹痛、腹瀉,排粘液血便,患者按特異性腸炎治療無效。
2.全身表現及腸外表現。
3.多次糞便常規檢查及培養未發現病原體。
4.X線鋇灌腸顯示腸粘膜顆粒樣或結節樣,皺襞粗大、紊亂。腸壁呈鋸齒狀,後期則示腸管變短、僵硬,結腸袋消失,多發性息肉及腸腔狹窄。結腸鏡發現病變部位彌漫性充血、水腫、糜爛、潰瘍,表面常附有膿性分泌物及血液。
治 療:
治療原則
1.對症、支持治療。 2.抗炎治療。 3.免疫抑制劑治療。 4.並發症治療。 5.必要時手術治療。
用葯原則
1.輕症以口服葯和其他對症治療為主;
2.重症除口服葯,加靜脈滴注給葯,加強營養,利於腸粘膜修復;
3.效果欠佳,中毒症狀嚴重者加用腎上腺皮質激素,選靜脈點滴3-5天,然後口服強的松,病情穩定後,逐漸減量;
4.直腸病變顯著者,可用葯物保留灌腸,選用慶大黴素,柳氮磺胺比啶,錫類散,地塞米松,消炎痛等;
5.若出現並發症手術治療。
預防常識:
潰瘍性結腸炎發病率近二十年來有上升趨勢,其症狀又極易同特異性結腸炎如細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傷寒,腸結核等混淆,因誤診而導致病情拖延,因此對本病應提高警惕,尤其對有家族遺傳病史者,對食物過敏者應及時進行腸鏡及活檢檢查。患者應對治癒有信心,平時注意心身愉快,消除緊張,少進食刺激性,過敏性食物,加強鍛煉,提高免疫功能。急性期治療過後還應堅持長期維持用葯。對青少年時期起病,病變范圍涉及全結腸有息肉病變者,病程超過15年者,應定期復查,追蹤,以防結腸癌發生。
參考資料:甘普華健康管理中心診療常規
7、直腸、乙狀結腸炎【直腸、乙狀結腸炎症狀未緩解或復發】
雖然沒有看到你的結抄腸鏡報告,應該考慮是潰瘍性結腸炎。
建議口服美沙拉秦片,同時使用美沙拉秦栓劑治療
若有時間,來上海診治
(上海第十人民醫院劉占舉大夫鄭重提醒:因不能面診患者,無法全面了解病情,以上建議僅供參考,具體診療請一定到醫院在醫生指導下進行!)
8、乙狀結腸炎都有什麼症狀
乙狀結腸炎屬於一種炎症性疾病,表現是腹痛、腹脹、腹瀉或者排便帶血,有版一種特徵性權表現,是黏液膿血便。病人以中青年患者發病率最高,發生原因不詳,可能與自身免疫力有關,反復發作的結腸炎會影響到體內環境的紊亂,所以應該注意預防。平時可以選擇一般治療,包括不能吃辛辣的或者刺激性的食物,以及生冷硬的食品,可以適當的進行局部的理療,包括按摩,也要保證基礎的能量以及微量元素的攝入。可以口服葯物,主要是調節免疫,常用的是氨基水楊酸制劑,嚴重的情況下可以應用免疫抑制劑或者激素來替代治療。在急性發作期間要密切觀察腹部體征,如果出現了明顯的腹肌緊張或者腹膜炎的表現,應該進行剖腹探查,除外是腸道穿孔。
9、直腸乙狀結腸炎
LZ好,直腸及乙狀結腸炎須注意;不能過食辛辣發物,如辣椒,蔥姜蒜,韭菜及海鮮豬頭肉等;大部分肉類也不應多食,以免加重腸胃消化負擔,且油膩之物難以消化,會起到滑腸(使腸道光滑)的作用,從而加重瀉泄症狀。故飲食以清淡為佳。
患有該病的朋友,建議您積極治療,我所名老中醫楊淑潤大夫採用中醫治療結腸炎,積累了四十年的臨床經驗,治癒了不下數千例患者。歡迎到:中醫結腸病治療網(
http://www.jcy120.net/)咨詢和參考,如有問題,我們會在24內答復。
調養食方:
(1)黃芪薏米粥
配方:大米100克、黃芪30克、薏苡仁30克
製作:
1. 將黃芪洗凈切片;大米、薏苡仁淘洗干凈。
2. 將大米、黃芪、薏苡仁放入鍋內,加水適量,置武火上燒沸,再用文火煮40分鍾即成。
食法:每日1次,每次吃粥100克。正餐食用。
功效:補元氣,止泄瀉。脾虛慢性腸炎患者食用尤佳。
(2)丁香面
配方:丁香2克、草果1隻、白面條 250克、味精3克、鹽3克、胡椒粉3克
製作:
1 將丁香、草果打成細粉(草果去心)。
2 鋁鍋內加入清水適量,置武火上燒沸,放入白面條,再燒沸,加入胡椒粉、鹽、丁香、草果、味精、面條熟透即成。
食法:每日一次,每次吃面條100克,渴湯,正餐食用。
功效:暖胃腸,止泄瀉。對慢性腸炎泄瀉者食用有較好療效。
(3)人參山楂茶
配方:人參10克 、山楂10克、白術10克、茯苓15克、蓮子10克、山葯10克、陳皮6克、澤瀉6克、甘草6克、白糖30克
製作:
1 將以上葯物洗凈,放入鋁鍋內,加水適量。
2 將鋁鍋置武火上燒沸,再用文火煮25分鍾,停火,濾去渣,加入白糖攪勻即成。
食用:代茶飲用。
功效:補脾胃,止泄瀉。對營養不良,皮膚缺乏光澤之腸炎患者食用尤佳。
(4) 川芎當歸茶
配方:川芎5克、人參 5克、白茯苓5克、當歸5克、白術5克、白芍5克、桂枝 5克、粟米50克
製作:
1 將以上葯物洗凈;粟米淘洗干凈,放入鋁鍋內,加水適量。
2 將鋁鍋置武火上燒沸,再用文火煮30分鍾,去渣即成。
食法:每日1次,代茶飲用。
功效:消炎止瀉。對直腸潰瘍者有一定療效。
(5)白芍飲
配方:白芍15克、茯苓20克、白術15克、生薑10克、附片15克、紅糖20克
製作:
1 將附片炙好,先煮30分鍾去水;白芍、茯苓、白術、生薑洗凈,切片。
2 將以上葯物放入燉鍋內,加水適量,置武火上燒沸,再用文火煎煮30分鍾,去渣,加入紅糖攪勻即成。
食用:代茶飲用。
功效:消炎止瀉。對慢性腸炎患者尤佳。
慢性腸炎病人怎麼吃
慢性腸炎主要包括慢性潰瘍性結腸炎、過敏性結腸炎、急性腸炎未徹底治癒而演變成的慢性腸炎等。其主要症狀有腹部脹痛,大便稀薄並帶有黏液,有的甚至帶有少量膿血,排便次數增多,每日2~3次或更多。
慢性腸炎常反復發作,病情時輕時重,由於病程較長,營養丟失較多,對患者身體消耗較大,嚴重時由於失水、失鹽,可以引起虛脫。
慢性腸炎經久不治,可導致營養不良,甚至引起營養不良性貧血,對健康影響很大。所以得了慢性腸炎,除針對病因積極治療外,還要安排好飲食。
1.低脂、少纖維。含脂肪太多的食物,除不易消化外,其滑腸作用常會使腹瀉症狀加重,因此患者不應吃油炸、油煎、生冷及多纖維食物,可選擇容易消化的細掛面、燴面片、餛飩、嫩菜葉、魚、蝦、蛋及豆類製品等,以使腸道得到休息。
2.慢性腸炎患者如伴有脫水現象時,可喝些淡鹽開水、菜湯、米湯、果汁、米粥等,以補充水、鹽和維生素。
3.排氣、腸鳴過強時,應少吃蔗糖及易產氣發酵的食物,如土豆、紅薯、白蘿卜、南瓜、牛奶、黃豆等。
4.慢性腸炎病人多半身體虛弱、抵抗力差,因而更應注意飲食衛生,不吃生冷、堅硬及變質食物,不喝酒,不吃辛辣刺激性強的調味品。
5.蘋果含有鞣酸及果酸成分,有收斂止瀉作用,慢性腸炎患者可經常食用。現介紹幾款有止瀉作用的葯粥,患者不妨一試。
大蒜粥:取大蒜30克,去皮,切碎末,粳米100克加水1000毫升煮粥,早、晚溫服,有止痢、止瀉效果。
馬齒莧粥:鮮馬齒莧90克(或干馬齒莧30克),加粳米100克煮粥,早、晚服用,可止瀉。
山葯蓮子粳米粥:山葯30克、蓮子20克、粳米100克煮粥,早、晚服用,有健脾和胃及止瀉之效。
另附:潰瘍性結腸炎的中醫食療
(1)荔枝山葯蓮子粥:干荔枝肉50克,山葯、蓮子各10克,粳米50克,將前3味搗碎,加水適量煎至爛熟時,加米入鍋煮成粥。經常服食,每日晚餐服食,可補脾益腎。
(2)石榴皮蜜膏:鮮石榴皮1000克、蜂蜜300克,石榴皮洗凈切碎 ,加水煮煎;每30分鍾取煎汁1次,再加水煮煎,共取2次煎湯;合並煎湯以小火煎熬至粘稠時加蜂蜜至沸停火,冷後裝瓶待用。每日2次,每次服1湯匙,用沸水沖服,連服1周,理氣舒肝為主,適用於腹部脹痛、腹瀉、納差的病人。
(3)棗蓉煨肘:豬肘1000克,紅棗60克,豆蔻10克,冰糖180克,豬肘刮洗干凈,放入沸水鍋內去腥味,撈出紅棗洗凈,豆蔻拍破,裝入干凈的沙布袋內,扎緊袋口待用。在吵鍋的鍋底上墊幾塊瓷瓦片,再放肘子,清水不入鍋,用武火燒沸後撇去浮沫,加冰糖、紅棗、紅豆蔻,燒1小時,轉用文火煨約2小時,煨至蹄膀爛,取出紅豆蔻不用,起鍋裝盆即成。經常食用,補脾和胃,適用於腹瀉後營養失調者。
(4)薑茶烏梅飲:生薑10克,洗凈,切絲,烏梅肉30克煎碎,綠茶5克,以沸水沖泡,加蓋並保溫浸半小時,再加少量紅糖 趁 熱頓服。每日3次,適用本病輕型。
(5)鮮橄欖100克,加水200毫升,放砂鍋內文火煎2-3小時,使成100毫升,過濾去渣,成人日服3-4次,每次25-30毫升,5日為一療程。橄欖性甘、酸、平,有開胃下氣止瀉 之功效。
(6)黑木耳50克,加水2大碗,文火煮至爛熟,約存1碗,放少量鹽及醋、食木耳,再服汁,每日2次。本品性甘、平有涼血止血之功效,適用於便血伴腹痛、胸悶者。
(7)曲米粥:神曲10-15克,搗碎,煎取葯汁去渣,加入洗凈的粳米。煮粥,分2次服用。可健脾胃、助消化。尤適用於本病緩解期。
(8)棗仁粥:酸棗仁30克,粳米200克,炒熟酸棗仁,加水適量煎煮,濾取葯汁,放入洗凈的粳米,加水煮成粥,分3-5次服。有養陰、補心安神之功效。適用於久病體虛、心悸失眠的患者。
(9)白術膏:白術50克,山葯100克,冰糖適量。先將山葯烘乾研成細粉備用,白術切小片,加清水1000毫升,久煎,取出葯液,再加入清水續煎,共3 次;將3次得葯液倒在一起,再煎蒸發水分,至粘稠時加入山葯粉、冰糖煎熬成膏,冷卻後貯於玻璃中備用。每日3次,每次2湯匙。脾胃雙補,益氣升陽,適用於脾胃虛弱的慢性泄瀉,潰瘍性結腸炎等病症的輔助治療。
(10)烏梅蜂蜜膏:烏梅500克,蜂蜜1000克。先將烏梅500克,用冷水泡發去核,加適量水,煎煮至稠膏狀,兌入蜂密1000克,煮沸後停火,冷卻後貯於玻璃瓶中備用。每次10-20毫升,每日2次,連用10天,溫開水沖服。適用於脾胃虛弱型結腸炎。
(11)烤五香鵝:肥鵝肉750克切塊,乾薑6克、吳茱萸、肉豆蔻、肉桂各3克,丁香1克。將乾薑、吳茱萸、肉豆蔻、肉桂、丁香共研細末,塗於鵝肉上,放入醬油、黃酒、白糖、味精等調味品中浸泡2小時,然後將鵝肉放入烤箱內,小火烤15分鍾左右,翻過來再烤15分鍾,熟後即可食用。佐餐食用。溫補脾腎,澀腸止瀉,適用於腹痛、腹瀉、乏力、肢冷等脾腎虛陽型結腸炎。
潰瘍性結腸炎的飲食治療
飲食原則及要求
(1)供給足夠的熱量、蛋白質、無機鹽和維生素,盡可能避免出現營養不良性低蛋白血症,以增加體質,利於病情緩解。
(2)應避免食用刺激性和纖維多的食物,如辣椒、芥末等辛辣食物,以及白薯、心裡美蘿卜、芹菜等多渣食物。疾病發作時,應忌食生蔬菜、水果及帶刺激性的蔥、姜、蒜等調味品。刀工要細,不要用大塊肉烹調,要經常用碎肉、肉丁、肉絲、肉末和蒸蛋羹、煮雞蛋等形式。盡量限制食物纖維,如韭菜、蘿卜、芹菜等。
(3)腹瀉時不宜吃多油食品及油炸食品,烹調各種菜餚應盡量少油,並經常採用蒸、煮、燜、氽、燉,水滑等主方法。可用紅茶、焦米粥湯等收斂飲料,加餐宜少量多餐,增加營養。
在飲食調養過程中,病人及其家屬應注意觀察病情,注意哪些食物對 病人效果好,哪些食物病人食後感到不適或有過敏反應,應及時總結經驗,不斷摸索適合病人的飲食。在疾病發作期,因不能食用蔬菜、水果,應注意適量補充維生素制劑,以保證機體對維生素的需求。 29249希望對你有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