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小针刀的作用?
小针刀疗法是一种介于手术方法和非手术疗法之间的闭合性松解术。是在切开性手术方法的基础上结合针刺方法形成的。小针刀疗法操作的特点是在治疗部位刺入深部到病变处进行轻松的切割,剥离等不同开工的刺激,以达到止痛祛病的目的。其适应证主要是软组织损伤性病变和骨关节病变
2、小针刀治疗颈椎病的效果好吗?
颈椎病是一种当今社会中比较常见的多发病,病理类型极其复杂,比较不错的一种治疗颈椎病的方法就是小针刀治疗颈椎病。颈椎病又称颈椎综合征,是颈椎骨关节炎、增生性颈椎炎、颈神经根综合征、颈椎间盘脱出症的总称,是一种以退行性病理改变为基础的疾患。主要由于颈椎长期劳损、骨质增生,或椎间盘脱出、韧带增厚,致使颈椎脊髓、神经根或椎动脉受压,出现一系列功能障碍的临床综合征。 到底小针刀疗法治疗颈椎病的原理是什么呢?大家都知道小针刀疗法是根据生物力学理论,集中医针刺疗法和西医手术疗法的优点,利用小针刀兼有针灸针及手术刀作用的独特的综合作用,既加强了针灸针的针刺感应效果,又避免了手术刀较大的创伤性,对于某些慢性损伤性疼痛疾病,尤其是软组织粘连、瘢痕引起的疼痛性病症的治疗有着独到之处。这是一种新型的中西医结合疗法,以该疗法治疗颈椎病及其周围软组织损伤性疾病有着较好的疗效。 专家指出,小针刀治疗颈椎病的疗法主要对其发病外因——颈椎生物力学的失衡进行调整和治疗。利用小针刀特殊的结构设计和治疗手法,剥离、疏通肌肉、韧带、筋膜间的各种粘连,使肌肉、韧带、筋膜得以松解、修复,解除或减轻活动受限症状,恢复颈椎的动力平衡,阻止、减缓颈椎间盘的退变。总之,小针刀应用于颈椎病,主要是针对脊柱的软组织损伤,针对由于颈椎病的发生,导致的外源性动力的失衡。研究证实通过小针刀的剥离和疏通作用,一方面使局部血循环得以改善,或重新恢复,降低局部致痛物质的含量,另一方面由于小针刀刺激穴位产生的刺激量比针灸针大,体内生成的抗痛物质增加明显,疏通经络作出强,提高局部组织的氧分压,可以使机体在新的基础上达到新的静态和动态平衡。 不管是采用小针刀治疗颈椎病的方法又或者是其它方法进行治疗,患者朋友都应当到专业医院就诊。
3、23岁女生O型腿,怎样矫正过来?
崔清国主任在专题报告的开篇就谈到针刀为什么能治疗O型腿。O型腿形成的原回因有的是骨头问题,答有的是软组织失衡问题。崔主任认为,以软组织失衡为主要成因的O型腿,可以用针刀治疗,并从治疗的原理、治疗的部位以及医从性,也就是患者的接受意愿三个方面做了可行性的阐述。
第一,从治疗原理看,以软组织失衡为主要成因的O型腿,病理机制是膝关节一侧的软组织紧张挛缩,另一侧松弛,造成膝关节内外侧的力学失衡,关节错位。针刀对紧张挛缩的软组织,可以松解延长,对松弛无力的软组织可以刺激激活帮助修复,因此从治疗原理上看是可行的。
第二,从治疗部位看,O型腿软组织失衡主要是膝内侧的软组织紧张挛缩,包括膝内侧副韧带、膝关节囊、鹅足、半膜肌等。针刀医学对这些软组织的松解延长早就有成熟的经验。从治疗部位和经验上看也是可行的。
第三,从医从性看,针刀治疗损伤较小,只有针眼,没有刀口,可以进行早期功能锻炼,从而避免手术切口的疤痕和手术部位的再粘连。
崔主任认为,从以上三个方面可以看出,针刀可以治疗O型腿。也正是考虑到以上的可行性,崔清国主任从2005年开始尝试用针刀治疗O型腿,报告中提出的学术观点,就是基于他十三年的临床实践。
4、小针刀治疗腰椎颈椎,针刀为什么不扎在腰椎正中间
“针刀松解术”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小针刀,它既是针又是刀,是一种介于手术方法和非手术方法之间的闭合性松解术。它是利用针刀物理属性进行点创介入,直达病灶部位进行系统化治疗。
针对个体差异情况,配合其他辅助疗法针对性治疗,其治果较传统的药物疗法有一定的优势,更避免了手术治疗的大创伤。
小针刀的治疗原理
根据不同的病变选择不同的功率、选用不同型号的针刀及多种手法切割、松解、剥离挛缩的结缔组织病变,实施闭合性微创及气化手术。
小针刀的治疗优势
1、针刀剥离粘连
通过松解、剥离挛缩组织,缓解压迫,改善血液循环,改变力学平衡。
2、消炎杀菌
缓解疼痛,促进病灶部位受损组织再生修复,并且增强机体免疫力。
3、治疗安全
在治疗过程中不伤及其他组织器官,属于封闭式治疗。
5、肖德华主任的论文,针刀治疗胃酸过多具体内容?
胃酸过多的背部针刀治疗
肖德华(北京)
【关键词】胃酸:背部;针刀治疗
胃酸(gastric aci d)指胃酸中的分泌盐酸。胃是持续分泌胃酸的,其基础的排出率约为最大排出率的10%,且呈昼夜变化,入睡后几小时达高峰,清晨醒来之前最低;胃酸,在这里有两种意义,一是胃液中的胃酸;二是胃酸过多的症状,即胃泛酸;胃液中的胃酸(0.2%~0.4%的盐酸).杀死食物里的细菌;确保胃和肠道的安全,同时增加胃蛋白酶的活性,帮助消化。胃液对消化食物起着重要作用,正常胃液呈酸性,空腹时为20~100ml,超过lOOml提示胃酸分泌增多。胃液分泌有一定的量,如分泌过多,就会出现吞酸、反胃、吐酸水等现象。
临床上治疗胃酸的方法较多,但单纯采用针刀背部软组织松解治疗胃酸的临床的报道并未见报道。该法治疗胃酸,疗效稳定,操作简便,便于推广。
一、典型案例
病案1 某男45岁罗马尼亚圣格奥尔基人2009年4月2日就诊
主诉:胃酸二十六、七年余,近五年明显加重。
现病史:二十六、七年前,始觉吞酸、反胃、烧心,当时正在大学期间,曾在首都布加勒斯特市某医院诊治,没有其它方法治疗只能口服抗酸药,近五年来明显加重,现每天服用捷克生产(德国专利)强抗酸药。二十余年来睡觉只能采取俯卧位,如仰卧位睡觉即被呛醒。其父即有胃酸。
查体:末查到阳性反应点。
印象:脊源性胃酸?
处置:背部针刀软组织松解术
2009年4月2日至2009年9月29日,先后治疗六次.抗酸药已停,感觉良好。
2010年4月26日随访,从去年十月份后一直很好,晚间睡觉不在俯卧位,也没在服用抗酸药。
病案2 某男51岁罗马尼亚布拉索夫迈东医疗中心经理,
2009年12月15日就诊
主诉:胃酸八年余,近两年明显加重。
现病史:八年前始觉胃酸,发作时服用抗酸药。
查体:未查到阳性反应点。
印象:脊源性胃酸?
处置:背部针刀软组织松解术
2009年11月19日至2010年6月11日.先后治疗七次.感觉胃酸消失。
2010年6月16日随访,感觉良好。
病案3 某男41岁罗马尼亚布加勒斯特人,2010年3月20日就诊.自述:胃酸、胸口疼痛、烧心20余年。2010年3月20日、27日、4月3日、10日、17日、4月24日共计治疗六次,诸症消失。6月12日随访感觉良好。如图病案4某女73岁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原系主任,2010年4月30日布拉索夫二次就诊。2008年12月23日初诊,胃酸大概有十至二十年,因不是很重即没太在意。2001年后加重。2001年患肿瘤在膈下肝上,瘤体约4 5cm。当年已经上手术台,因是本院教授再则是其学生主刀,故反悔没做l后服用中药带瘤生存。胃酸有所加重,每当吃食花生、红薯、芝麻酱、喝果汁
时都会加重。2008年12月23日至2010年4月共计治疗四次,胃酸明显减轻。近半年又有所加重。2010年4月30日至6月5日再次治疗四次,感觉非常好。目前,瘤体已近10cm,仍带癌生存,定期中药调理。
二、背部软组织针刀松解治疗胃酸的作用机理
交感神经干受刺激
交感干位于胸腹膜后,脊柱前面的左右两侧,其内主要由交感神经细胞及交感神经纤维组成.其中枢神经纤维来自脊髓灰质的侧角细胞(T1~4侧角细胞还另发出纤维向上组成颈上、
中、下交感神经节),被纤维结缔组织固定在骨膜上。脊椎错位后。会对交感干产生牵拉(对神经而言,这种“牵拉”实为一“撕裂”,因为将伤及该处的神经与固定的纤维结缔组织及胸腹膜):胸椎段仅贴在肋骨小头前面:腰椎段紧贴在椎体侧缘。胸椎错位,会不同程度地带动肋骨颈,绕肋椎一肋横突、二关节所形成的斜轴作“内旋”运动(程度严重时,可导致肋弓上抬而致脚廓隆凸)。组成肋椎关节的肋骨小头,因其“内旋”,对贴附其上的交感干产生一新的刺激(撕裂)作用,从而使胸椎错位对交感干的刺激.产生增强与放大效应,导致交感干对胸椎错位的刺激最为敏感,并由此引起大量胸腹内脏病。胃酸症状是其之一。
人类的脊柱还处于动物期、不错位的衡定结构状态,所以其附属的神经血管对脊椎错位的这种刺激极为敏感.哪怕是1mm左右的错位,即足以刺激交感干而导致相应的临床症状出现、乃至相关疾病产生。按其受刺激的强度可分为“激惹”与“压迫”,前者导致交感千里的交感神经兴奋增强、交感递质升高;后者导致交感干里的交感神经兴奋减弱、交感递质降低。两者导致皆将与副交感神经的平衡打破,导致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或障碍.并由此成为诸多内脏疾病的始发动因。
当胸椎错位时相应的交感神经干受“压迫”,交感兴奋(递质)下降,则对胃部的营养作用亦大幅度下降,使胃部组织中的新陈代谢减弱、分泌障碍或紊乱,这时副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强,胃酸分泌增多,白天交感神经相对兴奋,胃酸症状也相对较轻,到了夜晚则副交感神经兴奋性明显增强,胃酸分泌过多的症状也就特别突出。
针刀软组织松解,使其背部(T4~T10)深处肋横突周围的软组织因错位而导致的高应力、高张力的得以减轻或消除,使肋横突周围的软组织对交感神经干的牵拉卡压得以消除,从而消除胃酸过多的临床症状。
三、治疗方法及部位
体 位:一般多取俯卧位或取坐位。
治疗部位:T4~T10棘突两侧旁开l.5~2.5cm。
针 具:一般采用直径O.8~1.0cm的4~3号针刀。
刺入角度与深度:针体与刺入部位皮肤垂直,刃口线与人体的矢状面平行,一般刺入深度为1.5~5cm不等(因人而宜),根据针下感觉多可到达关节突关节囊(不是绝对)。
治疗点:多在6~12点。
疗 程:一般一周一次,6次一个疗程,多在一个疗程内即可消除临床症状。
参考文献:
(1)钟景福 脊障一一诸多疾病的病因及治疗学新发现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第一版2002—3 l 3 2—1 3
6、请问治疗颈椎病是小针刀好还是针灸好?
颈椎病是一种当今社会中比较常见的多发病,病理类型极其复杂,比较不错的一种治疗颈椎病的方法就是小针刀治疗颈椎病。颈椎病又称颈椎综合征,是颈椎骨关节炎、增生性颈椎炎、颈神经根综合征、颈椎间盘脱出症的总称,是一种以退行性病理改变为基础的疾患。主要由于颈椎长期劳损、骨质增生,或椎间盘脱出、韧带增厚,致使颈椎脊髓、神经根或椎动脉受压,出现一系列功能障碍的临床综合征。 到底小针刀疗法治疗颈椎病的原理是什么呢?大家都知道小针刀疗法是根据生物力学理论,集中医针刺疗法和西医手术疗法的优点,利用小针刀兼有针灸针及手术刀作用的独特的综合作用,既加强了针灸针的针刺感应效果,又避免了手术刀较大的创伤性,对于某些慢性损伤性疼痛疾病,尤其是软组织粘连、瘢痕引起的疼痛性病症的治疗有着独到之处。这是一种新型的中西医结合疗法,以该疗法治疗颈椎病及其周围软组织损伤性疾病有着较好的疗效。 专家指出,小针刀治疗颈椎病的疗法主要对其发病外因--颈椎生物力学的失衡进行调整和治疗。利用小针刀特殊的结构设计和治疗手法,剥离、疏通肌肉、韧带、筋膜间的各种粘连,使肌肉、韧带、筋膜得以松解、修复,解除或减轻活动受限症状,恢复颈椎的动力平衡,阻止、减缓颈椎间盘的退变。总之,小针刀应用于颈椎病,主要是针对脊柱的软组织损伤,针对由于颈椎病的发生,导致的外源性动力的失衡。研究证实通过小针刀的剥离和疏通作用,一方面使局部血循环得以改善,或重新恢复,降低局部致痛物质的含量,另一方面由于小针刀刺激穴位产生的刺激量比针灸针大,体内生成的抗痛物质增加明显,疏通经络作出强,提高局部组织的氧分压,可以使机体在新的基础上达到新的静态和动态平衡。 不管是采用小针刀治疗颈椎病的方法又或者是其它方法进行治疗,患者朋友都应当到专业医院就诊。
7、小针刀怎么学习
针刀疗法是现在疼痛治疗的常用方法之一,它是在中医针灸理论和现代医学理论的基础上,根据生物力学的观点,用于治疗因慢性软组织损伤等原因所引起疼痛性疾病的一种方法,即针与刀相结合形成的一种闭合性微创伤性手术疗法。具有见效快、方法简单、经济实用等特点。不仅具有现代医学微创技术的特点,同时也是与中医治疗技术即中医针刺疗法的完美结合。 针刀主要通过手术效应、针刺效应以及综合效应等来发挥其功效。
针刀的适应证和禁忌证
针刀的适应证:滑囊炎、腱鞘炎、部分骨刺、部分神经卡压综合症、各种由软组织炎症引起的粘连、挛缩、疤痕、结节、外伤性肌痉挛和肌紧张、骨干骨折畸形愈合、减压等。
针刀的禁忌症:
1、病变部位或全身有感染、发热。
2、病变部位有重要的血管、神经或脏器等难以避开。
3、出血、凝血功能异常。
4、重要脏器疾病的发作期,如心肌梗死。
5、 诊断不明确以及不能合作者。
6、 医生未掌握局部解剖和针刀技术要领者。
7、体质虚弱、高血压、冠心病、晚期肿瘤病人等。
8、定性、定位诊断不明确者
此外,对于老年病人、极度恐惧的病人以及对治疗效果怀有疑虑的病人均应该慎用针刀治疗。糖尿病等易感染病人,术后可预防性的给予抗生素治疗。
针刀实施方法
一、常规操作步骤
1、常规物品准备:硬膜外包、针刀
2、药品准备:布比卡因、利多卡因、生理盐水、得宝松、VitB12等。
3、操作 根据施术部位,选择合适的体位,如颈部、背部取俯卧位,上肢取坐位或卧位,足跟取俯卧位;常规消毒、铺巾,可先做局麻或注射消炎镇痛复合液,同时探测进针深度,并在针刀上作深度标记,左手定点、定向,加压分离(或捏起),右手持针刀刺入,刺入时应迅捷、快速、准确,刺入一定深度或抵骨质达靶目标后,行疏通剥离(纵行、横向)等手法。治疗结束后出针时,应注意按压针孔、消毒、贴无菌贴,并平卧位观察时许。
针刀的进针和方法
一、针刀的进针步骤
1、定点:首先找准进针点 ,弄清病变层次及局部组织解剖关系。适宜的进针点有敏感的压痛点 ;牵拉该处肌肉而引起的明显痛点 ;使该处肌肉完成某一特定动作而引发的痛点。定点后标记并消毒。
2、定向:使针刀的刃线与大血管、神经及肌纤维走向相平行 ,若肌纤维走向与神经、血管方向不一致 ,则应与神经、血管方向平行进针刀。
3、加压分离: 右手拇、食指捏住针柄 ,其余三指托住针体 ,稍加压力而不刺破皮肤 ,使进针点处形成一个长形凹陷 ,将刀口下的血管、神经分离到刀口两侧。
4、刺入: 继续垂直加压 ,有坚韧感时表明已接近骨质 ,再稍加压即可刺破皮肤至所需深度 ,施行各种操作措施。
二、针刀针的运行 针刀针的运行实际上是以中医针灸理论为基础,以针灸协调阴阳、扶正祛邪、疏通经络、调理气血等的作用,通过各种手法的运用,来达到止痛的目的。由于针刀相对于针灸针来说较粗,同样的手法作用,针刀的刺激强度也就大很多;因此针刀在发挥针灸针的功效作用时,效能也同样大很多。
1、提插法:针刀在穴位由皮肤进入体内后,达到靶目标时由深层组织提到浅层,再由浅层插向深层,这样来回重复操作的手法被称作提插法。提插法所产生刺激强度的大小取决于提插的频率、幅度和力度;对于体质较好的实证病人,提插的频率、幅度和力度均应大一点,对于体质较差的虚症病人,提插的频率、幅度和力度均应小一点。
2、纵运法:在 针刀进行提插的同时,按经络走行的方向平行运行针刀数次,这样可增强针感及刺激强度。
3、横运法:在 针刀进行提插的同时,按经络走行的方向垂直运行针刀数次,常用于留针前和出针前,以增强刺激效果。
4、留针:在进行不同针法的运行后,将针刀留置于相应的穴位内,持续一段时间后再将针刀拔出,以加强治疗的效果。
三、针刀的手术方法 针刀的手术方法实际上是以解剖学、外科学等现代医学为理论基础,根据病变性质、部位的不同而选用不同的操作方法,主要包括:
1、纵行疏通法:进针时使刀刃的方向与肌纤维等方向平行,刀口达到靶目标时沿着肌纤维的方向疏剥。若病变组织较宽,可分几次进行疏剥。不可横行疏剥,以免使肌腱附着点以及周围正常组织、解剖结构等受损。主要适用于组织粘连,肌腱周围软组织的疤痕挛缩。
2、横行剥离法:进针时使刀刃的方向与肌纤维等方向平行,刀口达到靶目标时与肌纤维的方向垂直铲剥,将粘连在骨面上的软组织铲起,刀下感到松动即可。主要适用于肌肉与韧带和骨面等周围组织发生的粘连。
3、切开剥离法:进针时使刀刃的方向与肌纤维等方向平行,刀口达到靶目标时将相互间粘连的组织或疤痕切开。主要适用于不同软组织间的粘连,疤痕挛缩;小的结节切开或切碎后便于组织吸收。
4、削磨铲平法:将刀刃线和骨刺的轴线垂直刺入,刀刃接触骨刺后,将骨刺尖部或锐边削磨铲平。主要适用于骨刺长于关节边缘,骨干并且较大,影响周围软组织的运动。
5、疤痕刮除法:疤痕位于肌腱、肌腹或肌肉的附着点处时,可采用针刀将疤痕刮除。操作时先沿着肌纤维等的纵轴切开数条切口,然后在每个切口处反复疏剥二、三次,刀下柔韧无明显阻力时,说明已达到目的。 6、肌纤维切割法:如引起顽固性疼痛、功能障碍的原因是由于部分肌肉纤维紧张或痉挛而造成的,可将针刀的刀刃垂直刺入肌纤维,切断少量紧张或痉挛的肌纤维,这样可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此法适用于四肢及腰背部的疼痛治疗。
7、骨痂凿开法:骨干骨折后,因畸形愈合而影响功能者,可用针刀在患处即骨痂处穿凿数孔,将其手法折断再行复位。骨痂处穿凿的空数可根据骨痂的大小来决定。这样可保证在需要的位置让其折断,而达到重新愈合的目标。此法主要用于骨科病人。 8.、通透剥离法:范围较大的软组织粘连板结,因无法行逐点疏剥松解,在患处可取多点进针,进针点一般都选在肌肉与肌肉、肌肉与其他软组织的间隙处,当针刀抵达骨面时,除软组织与骨骼的附着点外,其他与骨骼粘连的软组织均应被铲除剥离,并尽可能将软组织之间的粘连疏剥开,同时将疤痕、结节切开。
针刀在使用过程中一般不使用局部麻醉。一方面针刀在治疗软组织损伤时,大都数病人均能忍受酸、胀等不适感觉;另一方面针刀治疗是一种闭合性手术,为了确保安全,进针除靠特殊的方法以外,还要依靠针感来帮助判断。针刀刀口所碰到的组织若在组织间隙,病人可没有任何异样感觉,但若碰到血管或正常肌肉组织时,病人可述疼痛,若碰到神经时,病人可述麻木或触电感,此时应迅速调整针刀的刀口位置,直至到达靶目标为止。到达病变部位后,病人会有酸、胀、酥麻等针感,这是正常反应,但若出现剧痛、麻木甚至触电感均为异常情况,一定要给予高度重视,且不能进针,更不能进行剥离、松解等手术操作。
四、针刀的手术入路:针刀在使用中常规按照定位、定向、加压、刺入四个步骤进行。这样做一方面可使针刀运行于组织间隙,分散病人的注意力,减少病人的痛苦;另一方面可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减少对正常组织的损伤,避免引起由神经、血管等损伤而导致的并发症。
1、浅表组织的手术入路:如治疗腱鞘炎、滑囊炎等,按常规四个步骤进针,刺入皮肤,刺穿腱鞘的外侧壁,穿过肌腱到达腱鞘内侧壁,然后进行手术,行纵行疏剥粘连,切碎硬结,切开挛缩的疤痕组织。
2.、深层组织的手术入路:在明确诊断后,首先应该掌握病变部位及其周围组织的解剖结构;然后根据体表投影进针。按常规四个步骤进针到达病变部位后,刀刃平行于神经血管和肌肉纤维的走向,以针刀的各种运行方法进行手术治疗。
3、根据骨性标志的手术入路:人体体表有很多可以精确触及的骨性突起,如椎骨的棘突、横突,肩胛骨的喙突,肱骨外上髁,桡骨茎突等。依据这些骨性突起,除了给病变组织定位外,还可作为手术入路的重要参考。骨性突起一般都是肌肉和韧带的起止点,同时也是软组织损伤的好发部位。在做治疗的同时,减少对正常组织的损伤并同时降低并发症的发生。
4、闭合性截骨的手术入路:治疗陈旧性骨折畸形愈合的手术,一方面要使用针体较粗Ⅱ型、Ⅲ型的针刀,另一方面手术入路也有其特殊性。按常规四个步骤进针到达骨面后,采用一点多孔的手术入路方法,即可达到截骨的目的。此法可避免软组织结构的损伤,最大限度的维护组织结构的完整性,有利于骨质的愈合及功能的恢复。
5、特殊的手术入路:特殊手术入路是治疗特殊个别种类疾病手术入路的方法,它不适用于多数疾病。如治疗腕管综合症的手术入路,由于腕管有九条肌腱以及神经和血管通过,掌面有腕横韧带覆盖,且腕横韧带厚而坚韧。要想达到治疗目的,不减弱腕横韧带的强度及对屈肌腱的支持功能,就必须采用特殊的手术入路方法。使病人用力握拳屈腕,腕部有三条肌腱隆起,桡侧的一条就是桡侧屈腕肌腱,尺侧的一条就是尺侧屈腕肌腱,这两条肌腱的内侧缘和远侧腕横纹的两个交点,正是腕横韧带近侧边缘的两端。沿着桡侧和尺侧屈腕肌腱内侧缘和远侧腕横纹的两个交点向远端移2.5厘米左右,正是腕横韧带远侧边缘两端的内侧,这四点即 为腕横韧带上的手术位置,同时深面又没有神经、血管等重要组织。这样既可达到治疗目的,又可避免损伤血管神经等组织。这些手术入路的方法只是
概括性的叙述,在对待不同疾病或同一疾病的不同病人时,均应该因人而异;此外在使用针刀治疗某些特殊部位疾病时,施术者也应根据自身情况量力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