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软组织感染是怎么回事?如何检查诊断及中西医治疗谢谢了,大神帮忙啊
?
2、软组织炎怎么治疗
软组织有炎症,看是感染性炎症,还是非感染性炎症了。感染性炎症,就是由各类细菌,或病毒感染所致的炎症。这可到医院作血象检验和细菌培养。有了结果后,可根据所确定的感染菌或病毒,而采用相应抗菌谱的抗生素或抗病毒的药进行治疗;非感染性炎症,就是没有细菌或病毒感染而形成的软组织炎症。这类炎症多是由于日常长期不良姿势,使软组织长久处于紧张状态而形成的炎症;或身体抵抗力下降感受外界风、寒、湿等邪气并稽留于软组织而形成的炎症。前者如腰肌劳损、颈肌劳损等;后者如各种风湿病等。非感染性软组织炎症,多用非甾体抗炎药(激素类)来治疗。但副作用不良反应多。现在主张:加强身体锻炼,改善不良生活习惯,提高抗病能力基础上,应用针灸、按摩配以中药标本兼治。症状严重时或急性期还可中西医结合治疗,效果快,还可抵抗西药一些副作用与不良反应。轻时或缓解期以中医中药疗法为主。
无论是感染性还是非感染性软组织炎症,都可以采用中西医结合疗法,均会有更好的效果。但建议得在专业中西医结合医师指导下联合应用。
3、软组织受伤该怎么办
什么是软组织损伤?
日常生活中由于受到各种各样的意外损伤,如扭伤、运动损伤多数属于软组织损伤,当我们因患伤痛而到医院就诊时,常常会听到医生讲这是软组织损伤。
什么是软组织损伤呢?它是骨科最多见的疾病。软组织的范围,包括人体的皮肤、皮下组织、肌肉、肌键、筋膜、韧带、关节囊、骨膜和神经、血管等。上述组织在日常生活中如果受到强力撞击、扭转、牵拉、压迫,或者因为体质薄弱,劳累过度等各种原因导致损伤,都称为软组织损伤。
【软组织损伤的常见表现】
在软组织损伤发生后,主要的表现是:疼痛、肿胀和活动受限。多数早期症状为疼痛剧烈,局部迅速肿胀,在2-3天内瘀聚凝结,功能障碍。中期受伤3-4天后,瘀血渐化,肿胀开始消退,瘀斑转为青紫,皮肤温热,疼痛渐减。 后期重症伤筋2周后,瘀肿大部分消退瘀斑转为黄褐色,疼痛不明显,功能轻度障碍,此种残余症状,经3-5周消失,功能可恢复。
所以软组织损伤不可在疼痛缓解后过早运动和负重,因其自然病程尚未结束。
【软组织损伤处理的4个“3”步骤】
第一步:紧急处理,适用于发生损伤后的3分钟
发生损伤后的3分钟是极其重要的时期。这段时间需要对损伤进行评估,选择正确的处理手段,减小损失程度,防止损伤进一步的恶化。
处理方法—“stop”处理,首先让伤者停止活动,保持静止状态(stop);然后询问伤者一些问题,关于现在的疼痛感觉、身体状况、受伤部位是否是重复受伤等(talk);继而观察伤者的受伤部位是否肿胀、流血、有无骨折发生等(observe);最后让伤员保持当时的姿势,不要乱动,等待救治(prevent)。
第二步:紧急治疗,适用于发生损伤后的3天内
第一步过后,就需要对伤者进行紧急的治疗,一般采用“rice”的治疗方法。
首先,让伤者原地休息,并让其放松肌肉放松心态,缓解伤者的紧张情绪(rest);然后对受伤部位进行冰敷,通常用袋装碎冰效果最好,大冰块、冷冻的食物也可以,直接用冷水淋浴也比不做任何处理更好,但是要用湿毛巾裹住冰块,以免直接接触皮肤发生冻伤,冷敷的时间因人而异,一般采用1个小时冰敷2次,每次3-5分钟,在24-48小时内,每2个小时冰敷10分钟(ice);继而用绷带进行加压包扎,紧急情况也可以使用衣服绳子,有两个作用,第一是止血和消肿,第二是对受伤部位起到了支撑作用(compression);最后尽可能抬高受伤部位,使之超过心脏的高度(elevation)。
第三步:损伤康复,适用于损伤后的3周
去除瘢痕组织,肌肉和韧带等其他软组织的损伤都是瘢痕组织进行修复的,但是未愈合的瘢痕组织是软组织反复受伤的主要原因,因此要去除瘢痕组织,一般采用两个治疗手段,第一个是增加损伤部位的血液供给量,采用超生疗法和热疗法;第二个是对深层次组织进行按摩,顺着肌纤维走向,集中力量直接按摩痛点,手指尽量往深处按摩。
主动恢复,对运动员进行适量的运动去加速恢复过程,目的是恢复损伤后失去的运动素质,要注重对关节活动幅度、受伤部位的力量、平衡和本体感觉的训练,但是注意以上练习均发生在受伤部位无痛的状态下,练习强度循序渐进。
第四步:损伤强化,适用于损伤后的3个月
如果能坚持不懈的完成以上康复任务,那么大部分损伤的软组织已经完全愈合了,所以进一步的强化是非常重要的。此后的任务是找出导致损伤发生的潜在原因并进行强化训练,远离致病因子,养成正确的动作模式,加强动力链的巩固。
4、浅表化脓性感染怎样治疗?
(一)疔【概述】本病属于中医疔的范畴,亦称疔疮,古称丁,是中医所特有的外科病名。本病可发于任何季节,任何年龄,其病位发无定出,而以颜面、四肢部多见。其特点是疮形虽小,但根脚坚硬,有如钉丁之状。病势急剧,容易造成毒邪走散蔓延,是具有一定危险的外疡。
西医临床对于本病的概念包括以下内容,即发于颜面部的疔,相当于颜面部疖、痈、蜂窝组织炎等;发于手足部的疔相当于手、足部的急性化脓性感染;伴发于手足部感染,皮下隐见红丝上窜的红丝疔,相当于急性管状淋巴管炎;由疫死牲畜传染而发的疫疔,相当于今之皮肤炭疽;多发于下肢,腐烂甚巨的烂疔,相当于现代医学所称的气性坏疽。
(1)颜面部疔疮【概述】颜面部疔疮是发生在颜面部的急性化脓性疾病。包括西医颜面部疖、痈、蜂窝组织炎等。其特征为:疮形如粟,坚硬根深,如钉丁之状,或痒或痛。因头面为诸阳之首,火毒蕴结,故反应剧烈,且发病迅速,若不及时治疗,或处理不当,毒邪易于扩散走黄而危及生命。
本病多由溶血性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厌氧菌或腐败性细菌感染所至。炎症常在皮肤、软组织损伤后发生,化学性物质刺激如药物注射不当或异物存留于软组织可诱发感染。
中医认为本病病因病机为感受火热之气,或因昆虫咬伤,或因抓破染毒,毒邪蕴蒸肌肤,以致经络阻隔、气血凝滞而成本病;或脏腑蕴热,火毒结聚,七情内伤,气郁化火,火炽成毒;或恣食膏粱厚味、醇酒炙博,损伤脾胃,运化失常,脏腑蕴热,发越于外,火毒结聚于肌肤而发为本病。
【治疗】1.火毒蕴结证(初期)【症状】疮头如粟粒,或麻或痒,红肿热痛,肿势显著,顶突根深坚硬,或伴恶寒发热,舌质或边尖红,苔薄黄,脉数。【方一】黄连解毒汤【来源】《外台秘要》【组成】黄连9克,栀子9克,黄柏6克,黄芩6克。
【功效】泻火解毒。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黄连清泻心火为君药,黄芩清上焦之火为臣药,黄柏泻下焦之火为佐药,栀子通泻三焦,导热下行。四药合用,共奏泻火解毒之功。
【按语】恶寒发热者,加蟾酥丸3粒,吞服;毒盛肿甚者,加大青叶,重用黄连。【方二】五味消毒饮【来源】《医宗金鉴》【组成】金银花20克,野菊花15克,蒲公英15克,紫花地丁15克,紫背天葵子15克。
【功效】清热解毒,消散疔疮。
【用法】水煎服后加酒一、二勺和服,每日一剂,药渣可捣烂敷患部。
【方解】方中用金银花清热解毒,消散痈肿;紫花地丁、紫背天葵子、野菊花、蒲公英均有清热解毒之功,诸药合用,清热解毒之力尤强。加酒少量通性血脉以助药效。
【按语】本方以局部红肿热痛,或疮形如粟,坚硬根深,舌红脉数等一派阳证、实证为辨证要点。
2.火毒炽盛证(成脓期)
【症状】疔疮肿胀范围增大,四周浸润明显,疼痛剧烈,脓头出现,伴有发热口渴,便秘尿赤,苔黄腻,脉弦数。【方一】五味消毒饮【来源】《医宗金鉴》【组成】金银花20克,野菊花15克,蒲公英15克,紫花地丁15克,紫背天葵子15克。
【功效】清热解毒,消散疔疮。
【用法】水煎服后加酒一、二勺和服,每日一剂,药渣可捣烂敷患部。
【方解】方中用金银花清热解毒,消散痈肿;紫花地丁、紫背天葵子、野菊花、蒲公英均有清热解毒之功,诸药合用,清热解毒之力尤强。加酒少量通性血脉以助药效。
【按语】本方以局部红肿热痛,或疮形如粟,坚硬根深,舌红脉数等一派阳证、实证为辨证要点。【方二】①黄连解毒汤合②大承气汤【来源】①《外台秘要》②《伤寒论》【组成】①黄连9克,栀子9克,黄柏6克,黄芩6克②大黄12克,厚朴15克,枳实12克,芒硝9克。
【功效】泻火解毒,峻下热结。
【用法】水煎服,大黄后下,芒硝溶服,每日一剂。
【方解】黄连清泻心火,黄芩清上焦之火,黄柏泻下焦之火,栀子通泻三焦,导热下行为使药,四药合用,共奏泻火解毒之功;大黄泻热通便,荡涤肠胃,芒硝助大黄泻热通便,并能软坚润燥,厚朴、枳实行气散结,消痞除满。
【按语】若壮热口渴者,加生石膏、知母清热泻火。
(2)手足部疔疮【概述】手足部疔疮是指发生于手足部的急性化脓性疾患。由于发病部位、形态及预后不同,而有多种病名。临床较为常见的有蛇眼疔、蛇头疔、蛇腹疔、托盘疔等,分别相当于西医的甲沟炎、化脓性指头炎、手指化脓性腱鞘炎、掌中间隙感染等。本病若治疗失误,容易损伤筋骨,继而影响手足功能。
手部急性化脓性感染主要由外伤引起,很少由血源性感染,致病菌以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
中医认为,该病由火毒蕴结,血凝毒滞,经络阻隔,热胜肉腐而成。其诱因常为外伤,如针尖、竹、木、鱼骨刺伤或昆虫咬伤等,感染毒气;内因脏腑蕴热蓄积,两邪相搏,阻于皮肉之间,以致气血凝滞,经络阻隔而发病。
【治疗】1.火毒蕴结证【症状】局部焮热疼痛、肿胀、麻木作痒;伴恶寒发热、周身不适等症。舌红,苔黄,脉弦数。【方一】黄连解毒汤,【来源】《外台秘要》【组成】黄连9克,栀子9克,黄柏6克,黄芩各6克。
【功效】泻火解毒。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黄连清泻心火为君药,黄芩清上焦之火为臣药,黄柏泻下焦之火为佐药,栀子通泻三焦,导热下行为使药,四药合用,共奏泻火解毒之功。
【按语】恶寒发热者,加蟾酥丸3粒,吞服;毒盛肿甚者,加大青叶,重用黄连。【方二】五味消毒饮【来源】《医宗金鉴》【组成】金银花20克,野菊花15克,蒲公英15克,紫花地丁15克,紫背天葵子15克。
【功效】清热解毒,消散疔疮。
【用法】水煎服后加酒一、二勺和服,每日一剂,药渣可捣烂敷患部。
【方解】方中用金银花清热解毒,消散痈肿;紫花地丁、紫背天葵子、野菊花、蒲公英均有清热解毒之功,诸药合用,清热解毒之力尤强。加酒少量通性血脉以助药效。
【按语】本方以局部红肿热痛,或疮形如粟,坚硬根深,舌红脉数等一派阳证、实证为辨证要点。
2.热毒炽盛证【症状】脓毒蕴结患处肿势增大,红肿显著,疼痛剧烈如鸡啄,患部中软而应指,功能受限;伴恶寒发热,食少纳呆,大便秘结,小便黄;舌红,苔黄,脉数。【方一】①五味消毒饮合②透脓散【来源】①《医宗金鉴》②《外科正宗》【组成】金银花20克,野菊花15克,蒲公英15克,紫花地丁15克,紫背天葵子15克,生黄芪12克,当归6克,川芎9克,穿山甲3克,皂角刺5克。
【功效】清热解毒,消散疔疮,托毒溃脓。
【用法】水煎服后加酒一、二勺和服,每日一剂,药渣可捣烂敷患部。
【方解】方中用金银花清热解毒,消散痈肿;紫花地丁、紫背天葵子、野菊花、蒲公英均有清热解毒之功,诸药合用,清热解毒之力尤强。生黄芪大补元气,托毒排脓;当归、川芎养血活血;穿山甲、皂角刺善穿透消散,软坚溃脓,直达病所。加酒少量通行血脉以助药效。
【按语】气血虚甚,不易溃脓者,加党参、白术、甘草;溃后脓水清稀,属阳虚者,加肉桂、鹿角霜。
(3)烂疔【概述】烂疔是发于皮肉之间,易于腐烂,病势凶险的急性传染性疾病,多见于农民和士兵,发病者有手足等部位的创伤和泥土脏物等接触史,发病急骤,皮肉腐败,腐烂卸脱,容易合并走黄,危及生命。
本病相当于西医的气性坏疽,是由气性坏疽杆菌侵入伤口后引起的广泛性的肌肉坏死的一种发展的迅速严重性感染,可有气体或无气体产生,伴随着严重的毒血症。通常发生于开放性骨折、深层肌肉广泛性挫伤,伤口内有死腔和异物存在或伴有血管损伤以至局部组织血供不良的伤病员,偶也发生于择期手术,尤其是下肢、结肠和胆囊手术后。主要致病菌是梭状芽胞杆菌,以产气荚膜杆菌、恶性水肿杆菌和腐败杆菌为主,其次为产芽胞杆菌和溶组织杆菌等。
中医认为,本病多因皮肉破损,接触潮湿泥土,感染特殊毒气,加之湿热火毒内蕴,以致毒凝肌肤,气血凝滞,热胜肉腐而成。湿热火毒炽盛,热胜肉腐,毒气弥漫,则易并发走黄之症。
【治疗】1.湿火蕴结证【症状】患部灼热肿胀剧痛,皮肤出现水疱或大疱,疮面皮肉腐烂,有浅棕色混浊脓水溢出,臭秽,混有气泡;伴寒战高热,胸闷呕恶,头身疼痛,纳差;舌红,苔黄,脉滑数。【方一】①黄连解毒汤和②萆薢渗湿汤【来源】①《外台秘要》②《疡科心得集》【组成】①黄连9克,栀子9克,黄柏6克,黄芩6克,②萆薢30克,薏米30克,滑石30克,黄柏12克,赤苓15克,丹皮15克,泽泻15克,通草6克。
【功效】泻火解毒,清热利湿,和营消肿。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黄连清泻心火为君药,黄芩清上焦之火为臣药,黄柏泻下焦之火为佐药,栀子通泻三焦,导热下行为使药。四药合用,共奏泻火解毒之功;萆薢、薏米、滑石健脾利水渗湿,丹皮、赤芍、泽泻清热凉血,通草清热利湿。
【按语】恶寒发热者,加蟾酥丸吞服;毒盛肿甚者,加大青叶,重用黄连。
2.毒入营血证【症状】寒战高热,神昏谵语,烦躁不安,气促呃逆,胸闷呕吐,黄疸;局部高度水肿,迅速成暗紫色,间有血疱,肌肉腐烂,气味恶臭;舌红绛,苔黄而干,脉弦滑数。【方一】①犀角地黄汤合②黄连解毒汤,【来源】①《备急千金要方》②《外台秘要》【组成】①水牛角30克,生地黄24克,芍药12克,牡丹皮9克,②黄连9克,栀子9克,黄柏6克,黄芩6克。
【功效】清营凉血解毒。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水牛角清心肝而解热毒,直入血分而凉血。生地清热凉血,养阴生津,白芍养血敛阴,且助生地凉血和营泄热,丹皮清热凉血,活血散瘀,可收化斑之效。四药合用,共成清热解毒,凉血散瘀之剂。黄连清泻心火,黄芩清上焦之火,黄柏泻下焦之火,栀子通泻三焦,导热下行为使药。四药合用,共奏泻火解毒之功。
【按语】恶寒发热者,加蟾酥丸3粒,吞服;毒盛肿甚者,加大青叶,重用黄连。
(3)疫疔【概述】疫疔是皮肤接触疫畜染毒而生的一种特殊疔疮,具有传染性,又称为“鱼脐疔”、“紫燕疔”。其特点是初起如虫叮水疱,很快干枯坏死如脐凹,全身症状明显,有传染性,职业性。
本病多见于从事畜牧业者,相当于西医的皮肤炭疽。病原菌为炭疽杆菌。在人工培养基上呈竹节状长链,易形成芽孢。在室温干燥环境中存活20余年,在皮革中也能生存数年。煮沸10分钟、140℃干热3小时可能破坏芽孢。
中医认为,感染疫畜之毒,阻于皮肤之间,以致气血凝滞,毒邪蕴结而成,疫毒内传脏腑则致走黄。《证治准绳》谓:“若因剥割疫死牛马猪羊,瞀闷身冷,遍体具有紫疱”。
【治疗】参照“颜面部疔疮”。
(二)疖疖是一种发生在皮肤浅表的急性化脓性疾患,随处可生。初起可分有头、无头两种,有头者称毛囊疖,无头者称汗腺疖。本病症状轻,易治疗。但亦有处理不当形成“蝼蛄疖”,或反复发作,日久不愈,称多发性疖。发生在夏秋之间称暑疖,若发生于其他季节者称疖。
(1)暑疖【概述】暑疖因暑天而发,故而得名,又叫热疖。暑疖初起局部皮肤潮红,次日发生肿痛,根脚很浅,范围局限。西医学认为本病多由抵抗力低、个人卫生不注意、局部皮肤擦破等情况下感染金黄色葡萄球菌所致。中医学认为夏秋季节,气候炎热,强光下曝晒,受暑湿热毒引起;或因痱子反复搔抓,破伤染毒而发本病。
【治疗】1.暑湿蕴结证【症状】患部疮形突起,形状似锥,疼痛剧烈,按之陷软,破出黄脓,伴全身发热,头疼不适,胸闷少食,小便短少,苔薄黄,脉数。【方一】五味消毒饮【来源】《医宗金鉴》【组成】金银花20克,野菊花15克,蒲公英15克,紫花地丁15克,紫背天葵子15克。
【功效】清热解毒,消散疔疮。
【用法】水煎服后加酒一、二勺和服,每日一剂,药渣可捣烂敷患部。
【方解】方中用金银花清热解毒,消散痈肿;紫花地丁、紫背天葵子、野菊花、蒲公英均有清热解毒之功,诸药合用,清热解毒之力尤强。加酒少量通性血脉以助药效。
【按语】本方以局部红肿热痛,或疮形如粟,坚硬根深,舌红脉数等一派阳证、实证为辨证要点。
(2)多发性疖【概述】多发性疖好发项后、腋部、臀部等处,或在一定部位发几个到数十个,反复发作,缠绵经年不愈。亦可在身体各处散发,一处将愈,他处又起,或间隔周余、月余再发。本病多由抵抗力低、个人卫生不注意、局部皮肤擦破等情况下感染金黄色葡萄球菌所致。
中医学认为,本病多因脏腑燥热,外加感受湿邪,两相博结,蕴结皮肤而成。
【治疗】1.湿热蕴结证【症状】疖肿反复发作,疼痛作胀,局部皮肤微红、光亮无头,按之疼痛,苔薄腻,脉滑数。【方一】防风通圣散【来源】《宣明论方》【组成】防风15克,荆芥15克,连翘15克,麻黄15克,薄荷15克,川芎15克,当归15克,白芍炒15克,白术15克,山栀炒黑15克,大黄酒蒸15克,芒硝15克,黄芩30克,石膏30克,桔梗30克,甘草60克,滑石90克,【功效】疏风解表,养阴清热。
【用法】为末,每次6克,加生姜三片,水煎温服。
【方解】方中防风、荆芥、麻黄、薄荷轻浮升散,疏风发表,使在表之邪从汗而解;大黄、芒硝苦寒咸润,泻结通幽,使在里实热下泄而出。栀子、滑石降火利水;桔梗、黄芩、石膏清泄肺胃;连翘解毒散结;当归、白芍养血和营;白术健脾燥湿;甘草缓峻护中。综观全方,解表、清里、攻下并用,表里、气血、三焦通治,于清解泻散之中。犹寓温养护正之意,汗不伤表,下不伤里,堪为双解良剂。
【按语】本方药味较多、临证可酌情化裁,如无憎寒,可去麻黄;热不甚,可去石膏;便不秘,去芒硝、大黄等。
2.阴虚内热证【症状】疖肿泛发,反复不已,消谷善饥,口渴尿多,心烦不眠,舌红苔薄,脉弦。【方一】防风通圣散加生地、玄参、天冬、麦冬【来源】《宣明论方》【组成】防风15克,荆芥15克,连翘15克,麻黄15克,薄荷15克,川芎15克,当归15克,白芍炒15克,白术15克,山栀炒黑15克,大黄酒蒸15克,芒硝15克,黄芩30克,石膏30克,桔梗30克,生地30克,玄参30克,天冬30克,麦冬30克,甘草60克,滑石90克,【功效】疏风解表,养阴清热。
【用法】为末,每次6克,加生姜三片,水煎温服。
【方解】方中防风、荆芥、麻黄、薄荷轻浮升散,疏风发表,使在表之邪从汗而解;大黄、芒硝苦寒咸润,泻结通幽,使在里实热下泄而出;栀子、滑石降火利水;生地、玄参、天冬、麦冬滋阴清热;桔梗、黄芩、石膏清泄肺胃;连翘解毒散结;当归、白芍养血和营;白术健脾燥湿;甘草缓峻护中。
【按语】本方药味较多、临证可酌情化裁,如无憎寒,可去麻黄;热不甚,可去石膏;便不秘,去芒硝、大黄等。
(3)蝼蛄疖【概述】本病生于头上,未破时如蛐蟮拱头,溃后似蝼蛄窜穴,乃以形状命名,其大多为小儿所患,“愈而复发”为本病的临床特点。西医学认为本病多由抵抗力低、个人卫生不注意、局部皮肤擦破等情况下感染金黄色葡萄球菌所致。
中医学认为,本病多因胎毒或素来体虚,复感暑湿热邪;或因痱毒失治,以致毒热内侵,深窜皮下而致。
【治疗】1.暑湿蕴结证【症状】疖肿如梅李,溃脓不畅,久不收口,脓窦串通,或脓出渐消,复日又肿。常伴精神不振,食少纳呆,烦躁不安,舌苔薄黄而腻,脉濡数。【方一】五神汤【来源】《洞天奥旨》【组成】金银花90克,紫花地丁、茯苓各20克,车前子15克,牛膝10克。
【功效】清热解毒,分利湿热。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方中金银花、紫花地丁清热解毒,消散痈肿;茯苓、车前子清热利湿;牛膝活血祛瘀,利水通淋,引邪热下行。诸药合用,共奏清热解毒,分利湿热之功。
【按语】饮食宜清淡、松软,忌食鱼腥、辛辣、肥厚之品。
2.风热上攻证【症状】初期如豆,根脚坚硬,肿势局限,脓溃不消,或本处未罢,他处又生,疖肿相近,疮口不敛,宛如蝼蛄窜穴,可有面赤口渴,头痛烦躁,苔黄,脉数。【方一】防风通圣散【来源】《宣明论方》【组成】防风15克,荆芥15克,连翘15克,麻黄15克,薄荷15克,川芎15克,当归15克,白芍炒15克,白术15克,山栀炒黑15克,大黄酒蒸15克,芒硝15克,黄芩30克,石膏30克,桔梗30克,甘草60克,滑石90克。
【功效】疏风解表,养阴清热。
【用法】为末,每次6克,加生姜三片,水煎温服。
【方解】方中防风、荆芥、麻黄、薄荷轻浮升散,疏风发表,使在表之邪从汗而解;大黄、芒硝苦寒咸润,泻结通幽,使在里实热下泄而出。栀子、滑石降火利水;桔梗、黄芩、石膏清泄肺胃;连翘解毒散结;当归、白芍养血和营;白术健脾燥湿;甘草缓峻护中。综观全方,解表、清里、攻下并用,表里、气血、三焦通治,于清解泻散之中。犹寓温养护正之意,汗不伤表,下不伤里,堪为双解良剂。
【按语】本方药味较多、临证可酌情化裁,如无憎寒,可去麻黄;热不甚,可去石膏;便不秘,去芒硝、大黄等。
3.正虚毒结证【症状】经年不愈,或作结块,迟不化脓,或已溃破,脓液淡薄,或疮口日久不敛,伴神疲乏力,面色无华,舌质淡,脉虚细。【方一】透脓散【来源】《外科正宗》【组成】生黄芪12克,当归6克,川芎9克,穿山甲3克,皂角刺5克。
【功效】托毒溃脓,补益气血。
【用法】水(或加酒少许)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生黄芪大补元气,托毒排脓;当归、川芎养血活血;穿山甲、皂角刺善穿透消散,软坚溃脓,直达病所。加酒少量通行血脉以助药效。
【按语】以痈疡肿毒,脓成而体虚,无力外溃者为辩证要点。痈疡红肿热痛,热毒甚者,加金银花、连翘、紫花地丁、蒲公英等;气血虚甚,不易溃脓者,加党参、白术、甘草;溃后脓水清稀,属阳虚者,加肉桂、鹿角霜。
5、什么是 软组织炎
你好,软组织炎是指各种急性外伤或慢性劳损以及风寒湿邪侵袭等原因造成人体的皮肤、皮下浅深筋膜、肌肉、肌腱、腱鞘、韧带、关节囊、滑膜囊、椎间盘、周围神经血管等组织的病理损害,称为软组织损伤。临床表现:疼痛,肿胀,畸形,功能障碍。软组织损伤的主要分类:扭伤类,挫伤类,碾压伤类;有急性筋伤,慢性筋伤类;有开放性损伤类,闭合性损伤类等.建议最好采用外用药物治疗,可外敷舒筋活血,消肿止痛,活血散淤,祛风散寒的活血舒筋膏膏药治疗. "膏药外敷治疗,局部渗透力强,药物分子经皮肤吸收参与血液循环,直达病至经络、筋骨,激发肌体的调节功能,促进功能恢复而达到快速治愈目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