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推拿 的基本要领 手法
推拿的基本要领
推拿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依据辨证论治原则进行的。它不借助内服药物,很少副作用,对很多疾病都有较好疗效,是一种简便易行的方法。其应用范围极为广泛,常见的适应症包括颈椎病、急性腰肌劳损、椎间盘突出、四肢关节软组织损伤等等。
推拿手法有一定的规范动作和技术要领,需要具备持久、有力、均匀、柔和、深透的基本要求。推拿的手段不仅限于手法操作,也可以用脚、前臂肘等,或凭借专门的推拿器具进行,有时还可辅以特制的药膏,如按摩膏、按摩乳、冬青油、红花油、麻油、滑石粉或其他润滑剂等介质。推拿手法名目繁多,常见的有推法、按法、一指禅法、揉法、拿法、摇法、击法、扳法等等。根据操作者不同,又可分为自我推拿和被动推拿两大类。被动推拿主要用于防治疾病,包括小儿推拿、正骨推拿、气功推拿等;自我推拿主要用于保健强身,可分为眼保健按摩、四肢保健、健胃法、安神法等。
推拿的功效包括:
第一,调整脏腑功能。中医把人体的病理变化归结为脏腑功能的失调。推拿就是运用手法技巧使失调的脏腑功能重新趋向新的平衡,以此达到治疗疾病、保健强身的目的。
第二,疏通经络气血。气血是维持生命的主要物质,经络是人体气血运行、传导、联络的通道。经络气血一旦失常,外邪便可内传脏腑而致病;而脏腑有病,也可通过经络反映到体表来。推拿通过手法刺激,可以促进经络功能及气血生成和运行,从而使脏腑机能协调,外邪可防,内病得治。
第三,疏理肌肉筋骨关节。推拿手法作用于皮肤,可调节开阖;作用于肌肉,可疏通腠理;作用于血脉,可以祛瘀通滞,使气血畅行。推拿手法可直接纠正“筋出槽,骨错缝”,因此,无论从外入内的外感病还是由内及外的内伤病,以及跌仆损伤等,都可以用推拿来加以治疗。
2、传统推拿手法康复案例
知道为什么推拿能治病吗?细说推拿原理······
现代医学对推拿治疗原理的认识:
1.消除肌肉痉挛,促进无菌性炎症的吸收,改善局部血运。
2.纠正关节错位,恢复关节功能.
促进局部及周身血液循环:
通过推拿手法可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加快局部代谢,治疗局部炎症、肿胀。
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调节各脏器的功能;促进皮肤的新陈代谢。
推拿对筋伤的治疗原理:
1、舒筋通络、行气活血;
2、理筋整复、滑利关节;
3、调整脏腑功能,增强抗病能力。
治疗目标--两个主要关键:疼痛和肌紧张。
2、理筋整复、滑利关节--体现在三个方面:
1、手法作用于损伤局部,可以促进气血运行,消肿祛瘀,理气止痛;
2、推拿的整复手法可以通过力学的直接作用来纠正筋出槽、骨错缝,达到理筋整复的目的;
3、被动和主动运动相结合的手法和功法可以起到松解粘连,滑利关节的作用。
筋伤定义 :在各种损伤因素的作用下,造成身体关节、筋络、肌肉等软组织的损伤,而无骨折、脱位及皮肉破损的,均称为筋伤。
推拿直接放松肌肉的机理 :
加强局部循环,使局部组织温度上升。
在适当的刺激下,提高了局部组织的修复。
将紧张或痉挛的肌肉充分拉长,从而解除其肌紧张痉挛,以消除疼痛。
推拿消除导致肌肉紧张的病机的几个方面:
加强损伤组织的循环,促进损伤组织的修复。
在加强循环的基础上,促进因损伤而引起的血肿、水肿的吸收。
对软组织有粘连者,可帮助松解粘连。
原发性压痛点:
在推拿治疗中抓住原发性压痛点是关键。因为最敏感的压痛点一般是筋膜、肌肉的起止点,两肌交界或相互交错的部位,而这些部位在损伤后可有肌纤维断裂、韧带剥离、软骨挫伤等病理变化,也可有因损伤而致的创伤性炎症所造成的软组织粘连、纤维化、疤痕化等病理变化。
推拿可通过各种手法,给以恰当的治疗,这些病理变化大都可以治愈。大多数压痛点是损伤的部位,同时也是推拿治疗的关键部位。
推拿对调整气血及内脏功能的基本原理:
1、对气血的作用;
2、推拿的补泻作用对内脏功能的作用调节;
3、治疗部位的选择。
1、对气血的作用:
推拿通过补脾健胃,促进人体气血的生成,同时通过疏通经络加强肝的疏泄功能,促进气机的调畅,以加强气生血、行血、摄血的功能,促进或改善人体的生理循环使气血充盈而调畅。通过对脾主升、胃主降的调整,加强其对气血循环的作用,主要是通过加强胃腑功能、调畅气机而实现的。
另外,还可通过手法的直接作用来改变气血循环的系统内能。由此看来推拿可直接作用于改变气血运行的系统内能,激荡气血,最终达到促进气血运行、气血调和的目的,从而治疗疾病。
从西医角度来看推拿可以促进微细血管的微循环,在此基础上促进损伤引起的血肿、水肿的吸收;促进营养物质的吸收,达到修复软组织的目的。
2、推拿的补泻作用对内脏功能的作用调节:
手法的刺激性质与量:
泻,作用时间较短的重刺激,可抑制脏器的生理功能;
补,作用时间较长的轻刺激,活跃兴奋脏器生理功能。
手法的频率和方向:高频率为泻,低频率为补 (缓摩为补,急摩为泻);
手法方向:顺时针为泻,逆时针为补,灵活掌握,如向下直推为泻,向上直推为补。
古籍中对推拿补泻的论述:
周于蕃:“缓摩为泻,急摩为泻”;
《小儿按摩经》:“掐脾土,曲指左转为补,直推为泻”。
《小儿推拿广义》:“运太阳往耳转为泻,往眼转为补”。
《幼科推拿秘书》“右转补兮,左转泄”。
推拿的治疗原则
临床工作中,必须因人、因病、因症、因时、因地,采取和组合不同的治疗方法治疗疾病。
总的原则:
1、整体观念、辩证施术;
2、标本同治,缓急兼顾;
3、以动为主,动静结合。
蒲风堂《神来之手》项目简介
1.一指禅推拿术,必须具有较深手指功力,柔中有刚,刚中有柔、以指代针,意指操作者以拇指之功与技巧柔合之功。具有柔和深透,按穴准确,接触面积小,压强大,安全有效,无创伤无副作用,传承一百多年。
2.空间能量特色按摩手法, 以点带面,以微循环带动大循环,调节能量,公转畅通。以有形的手法,调动无形的能量,以无形的能量,修复有形的整体。
3.太极道推拿秉承杨氏太极拳的松柔圆融刚柔并济等特点,将杨氏太极拳的松沉劲贯注其中,针对患者瘀堵疼痛的病灶点施以揉,点,按等手法,使患者解除病痛。
3、常用的推拿手法有哪些?
一、按法
按法是用力向下按压的一种方法。可用指、手掌、肘、足跟在病人身体某个部位或穴位上下按压。可由轻而重,可一按一松,也可按紧一处约一分钟,然后突然放松。需重按时可用双手重叠按压。按的用力度可浅达皮肤、皮下组织,重达肌肉,深按可达关节、骨骼、内脏。按法的练习较易,但需要稳、准、有耐力。此法根据不同部位,可选用指按、掌按、肘按、足跟按,分述如下:
1.指按
指按一般都用在穴位上,可一手按,也可双手相对按,按在穴位上,使有酸胀反应为合适。背部穴位用掌按,头上太阳穴常用双手按。也有用拇指按住大血管,如股动脉,按紧一会儿,然后放松,反复数次。
2.掌按
掌按用于面积较大的部位。如掌按腹部用单手操作,按时要随呼吸起伏。掌按背部用双手重叠按,按脊柱两侧肌肉,自上而下逐渐移动,反复数遍。又可用双手掌按头部,两掌心相对用力,由轻渐重,由重渐轻至结束。
3.肘按
肘按用于软组织较丰满或较深的部位或穴位上,用肘关节屈曲时鹰嘴尖端按压,如按环跳穴。按压力度也以有酸胀反应为度。
3.肘按肘按用于软组织较丰满或较深的部位或穴位上,用肘关节屈曲时鹰嘴尖端按压,如按环跳穴。按压力度也以有酸胀反应为度。
二、摩法
摩法是用手指或手掌在身体某个部位上,以腕部连同前臂做回旋性摩动的一种手法。
施用时以指或掌在皮肤表面做回旋性摩动,作用力温和而浅,仅达到皮肤下。摩法的频率根据病情需要而定,一般慢则30~60次/分,快则100~200次/分。可用单手,也可用双手操作。常用于推拿治疗的开始,或疼痛剧烈的部位,或强烈手法以后。根据治疗部位不同,分指摩、掌摩、掌根摩三种。
1.指摩
用拇指的指腹平伏在身体某部位或穴位上做回旋摩动,单手或双手均可。双手摩时,二指的动作要协调,着力要一致。在背部操作时,拇指平伏接触皮肤,其余四指放松,拇指灵活而协调地回摩,自中心向四周慢慢扩展,周而复始,频率可在60~100次/分。穴位双指摩时,拇指平伏紧触穴位,其余四指不接触皮肤,自然展开微屈,用腕力带动拇指做回旋摩动,频率在100~200次/分,但移动幅度极小。另有四指摩膻中穴,拇指自然屈曲,其余四指并拢,指腹着力于膻中穴上,做回旋摩动,频率在120次/分左右。
2.掌摩
用全掌平伏在身体某个部位的皮肤上做摩动。着力要均匀,一般用单手操作,频率为30~60次/分。常用于面积较大的部位,如腹、背、腰、臀部。如腹部掌摩,要沿顺时针方向摩动,并自中心逐渐向四周扩展,周而复始。
3.掌根摩
用掌根的大小鱼际处用力,在身体某一部位摩动,单手或双手交替操作,操作时掌根触及皮肤,各指微屈翘起,用腕力使掌根摆动,边摩边进。由于此法用力稍大,且频率较快,达100~200次/分,故皮肤产热感较明显,病人会有舒适轻松之感。此法常用于头、背、腰、臀部。
三、推法
推法是用指或掌在身体某部或经络上做前后、上下、左右推动的手法,也可用指在穴位或某一固定点吸定而推。推的深度随用力大小而异,既可浮于皮,又可深及筋骨、脏腑。推法用力须由轻而重,依病人而定。推法的频率一般在50~150次/分,由慢而快。操作时根据不同部位可用拇指平推、拇指尖推、拇指侧推、四指推、掌推五种方式。
1.拇指平推
用拇指指腹接触皮肤,做定向推动,向前向下时拇指着力,回收时拇指指间关节微屈、指背接触皮肤而带回。其他各指不用力,只帮助固定方向。频率为60~120次/分,由慢而快。拇指平推适用范围广泛,头、背、四肢皆可应用,一般多用于头、背、肩部。
用双手拇指同时在穴位上向左右推开的称分推法,如分推印堂穴、大椎穴。分推着力深达筋骨,称分筋法,多用于腰背肌肉部位,分筋方向与肌肉走向垂直。
2.拇指指尖推
用拇指指尖在穴位上或在某一固定点上推动。推时指尖移动范围极小,如吸附在固定点上,腕部屈曲下垂,拇指的指间关节灵活屈曲摆动,运用腕力和指力,使推力渐渐深入。推的强度一般较大,有酸、胀、微痛的感觉,称“得气”感。频率为100~150次/分,由慢而快,频率快时指尖稍带旋转。可单手或双手操作。此法多施用于穴位和疼痛点。
3.拇指侧推
用拇指外侧的部位接触皮肤做长推或点推,操作要领可参照拇指平推法和拇指指尖推法。
4.四指推法
此法用单手操作。用拇指以外的其余四指的指腹接触皮肤,掌指、指间关节伸开并微屈,腕部伸屈,灵活摆动,运用腕力和指力。拇指起固定方向的作用,主要运用于颈、肩、头、四肢等部位。
5.掌推
用手掌在身体上推动,将手掌平伏在皮肤上推动。多用于胸腹部,在腹部推时需随呼吸起伏,当病人呼气开始,即向上推动,吸气时放松,反复进行。另有用掌根部大小鱼际紧贴肢体,着力推动,从肢体远端向近端,然后收回原处,反复推动。掌推常用于肢体肿胀,可促进血液、淋巴回流。
四、拿法
拿法是用手指提拿肌肉的一种手法,可结合穴位提拿,亦可提拿某一肌腹。一般拿方向与肌腹垂直。方法是拿起组织后,持续片刻再松手复原。此法强度较大,一般以提拿时感觉酸胀、微痛、放松后感觉舒展为度。如提拿后疼痛感不消,则说明用力过大。一个部位一般拿1~3次即可。根据不同的部位可用三指拿、抖动拿、弹筋等几种操作方法。
1.三指拿
用拇指和食、中指提拿,适用于较小的部位,如拿肩井,拿委中、颈项等。
2.五指拿
用五个手指提拿,适用于面积较大、肌肉丰满的部位,如股四头肌、腓肠肌等。单双手均可,或双手一松一拿交替进行。
3.抖动拿
用双手五指提拿,多用于腹部或肌腹较松弛的部位。用手指拿起肌腹后,做前后抖动3~5次或8~9次后松开。
4.弹筋
用拇、食两指或拇、食、中三指,沿肌肉垂直方向提拿起肌腹或肌腹与肌腱交接处,并向外尽量牵开后,再让肌腱在指间滑脱归位(如拉弓射箭一样)。在肌腹滑脱过程中,可发出“咔嗒”声响。此种手法较重,刺激强度很大,病人会有重度酸胀感,但弹后感觉松快。
弹后也可用柔和手法,帮助缓解酸胀反应。每次进行1~2次即可。此法多用于慢性病痛的肌肉部位,如股内收肌、股二头肌、股三头肌、背阔肌、斜方肌、菱形肌、胸锁乳突肌等部位。
五、捺法
捺法是用拇指指面捺紧一处,重重下压,然后用腕部左右摆动,使指劲逐渐深入。这种手法动作不需快,频率为100次/分左右,但必须深透而有实力使捺到深部组织,以有酸胀感觉为度。捺法较难,必须刻苦锻炼,使动在腕,劲在指,紧捺不放松,同时又能随心移动。
在捺时还要体察病变的重点部位,找到要害反复捺。经过锻炼,使有耐力,才能达到治疗要求。捺法常用于软组织深部的损伤和慢性炎症的治疗。例如肌肉筋膜炎等,用捺法治疗就有较好疗效。
六、缠法
缠法是用拇指尖在穴位上做螺旋性动作,如旋螺丝钉一样,越旋越深,使穴位上有较强的酸张反应为度。缠法必须由轻而重,逐渐深入,而且根据病人的体质和各个穴位的敏感程度而定。一个穴位上缠约一分钟。然后由重而轻,由深而浅。缠法的动力在腕,锻炼时使腕做旋转样活动,要熟练而有耐力。此法主要用于穴位推拿,例如胃肠功能紊乱的疾患,可在背部两侧的穴位上做缠法推拿。
七、法
法是用手背在身体上滚动,手呈半握拳状,四指略微伸开,先以手的小指掌指关节处贴紧患处,然后用力下压并向前滚到手背,使手背用力于推拿处,如此一滚一回,反复滚动。
法频率在100次/分左右。法要做到用力均匀,滚动的手吸附推拿部位,不能有跳动或擦动,以免造成病人有不舒服感觉,或损伤术者的手背皮肤,但滚动时又必须能随心上下左右移动,使滚动到较宽广的部位。所以法需先在砂袋上练习,练到非常成熟,并有腕劲和耐力方可用于治疗。法可单手操作,也可左右手交替进行,也可用双手同时滚动。此法适用于面积较大,肌肉较丰厚的部位,如背、腰、臀、腿等处。现时,也有使用木制的滚轴的,或用电动的滚动推拿床或推拿椅做推拿,可以代替人工推拿,虽然可节省术者体力,但疗效远不如手法滚动得好。
八、捏法
捏法是用手指挤捏软组织,用拇指和其他各指相对捏住肌肉或肌腱,上下各指相互转动,边捏边向前推进。
操作时要用柔劲,使感到温柔舒适为好,不宜捏得疼痛难忍。捏法的频率可慢可快,60~150次/分。捏时也要腕部转动助劲。该法可用拇、食二指相对捏,适用于两骨之间较窄的部位;又可用拇、食和其他各指相对捏,适用于肌肉丰厚、面积较大的部位,如肩部和大小腿。
九、揉法
揉法是用手指的指面或掌面揉动的方法。揉法不同于摩法,揉时手与皮肤之间不移动,手贴紧皮肤,把皮下和更深的组织旋转揉动,所以,揉法可深达皮下组织和肌肉。此法比较温和而有揉劲,动作频率较缓慢,50~60次/分。一般单手操作,必要时可两手重叠加大压力揉动,根据不同部位选用指揉或掌揉。指揉一般用拇指指面,适用在较小的部位或穴位上,常在强刺激手法后用揉法缓解酸胀等反应。部位较大处也可用食、中指或食、中、无名指一起揉动。掌揉是用整个掌或掌的根部或大鱼际进行揉动,一般用在面积较大的部位,如肩、背、腰、臀等处,揉力要由小到大,越揉范围越大,用力越深。
十、搓法
搓法是用双手搓动肢体的一种手法。一般用两手的手掌相对用力搓动,强度由小到大,速度由慢到快,结束时再由快转慢,其力度可达肌肉、骨骼。用力小时可觉肌肉松展,用力大时,可产生明显的酸胀反应。根据病情需要选择用力大小。行搓法时运用手掌和臂力,左右二手将患处挟住,边搓边上下来回移动。也可搓下肢,需病人仰卧抬起患肢后搓动。搓法一般用手掌,如需要较强力度时,可用手掌的尺侧相对用力搓动,可有明显的酸胀感觉。用搓法使肌肉松软后就可结束。
十一、掐法
掐法是用手指尖或指的侧面,在身体某一部位或穴位上进行深在、持续的掐压的手法,又称指针法,就是以指代针,所以常用在穴位上。如用拇指尖掐压合谷穴。也可用中指伸直,拇食指挟持中指,使中指保持正直,可强有力地掐压穴位。也可用中指屈曲,以中指的指间关节处掐压穴位。掐压穴位力度宜大,使穴位上有强烈的酸胀反应为好。掐法刺激较强,所以掐时要渐渐施劲,指力慢慢掐入,切不可突然用力,而且要根据不同的对象,用力因人而异。每个穴位掐到有酸胀反应后,再持续施劲约30s,随后用摩、揉等手法使局部酸胀反应缓解。
另有一种掐法,用一手或两手拇指的侧面,对肿胀的软组织掐压,边掐边向前推进。
此法用力要巧,但又要深在。操作时可见肿胀局部受指端掐压、推挤而下陷。如此重复进行,使肿胀部位掐成一道密集的指切压痕而使肿胀消散。
十二、振法
振法是用指端或手掌紧压身体某部或穴位上做震颤样动作。操作时主要是利用手和前臂的肌肉收缩,并持续用劲发力,形成震动力,达到手指或掌而作用于推拿部位。术者要施以频率很快的震动,又要有较长久的耐力,所以需要进行较长时间的锻炼才能成熟。振法如用拇指或中指作用于穴位上,可增强或维持穴位的刺激。也可用手掌作用于腰背、大腿等处,可缓解肌肉胃肠痉挛,但振时手掌必须随呼吸起伏。做振法,术者很费力,现在可用电振器代替人工发力。电振器一般配有各式不同的触头,适合不同的推拿部位。电振与人工振的作用近似,可选用。
十三、擦法
擦法是用指或掌在皮肤上来回快速擦动的手法。其用力表浅,只作用于皮肤和皮下组织。频率较快,150~200次/分;皮肤有较大反应,一般擦到皮肤发红为度。行擦法时,不能用力过猛,防止擦伤皮肤,可用指擦,即食、中、无名三指擦动,适用于手足等较小的部位;也可用掌擦,即用掌的尺侧擦动,适用于背部。擦法可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增强皮肤新陈代谢。进行背部擦动,有缓解疼痛、调整胃肠功能等作用。
十四、弹点法
弹点法是用手指做急速的弹点动作。弹时用拇指或中指扣住食指,然后食指发力在拇、中指处滑落,使食指指背着力弹击患处。点时用中指指尖,拇指支持中指做点叩动作。弹的强度由轻而重,适用于关节周围表浅的部位。点的强度较重,适用于穴位上。如需着力较重时,可用五指点叩。
十五、拍打法
拍打法是用指或掌拍打身体的一种手法。作用轻时,用指面、指背或空心掌拍打;如需作用强时,可用拳或掌侧捶击。拍打主要动在腕,使腕轻巧而有弹性,并有腕劲。可单手操作,也可双手交替拍打。拍打适用于胸、背、腰、大小腿和关节处。用指面拍打,操作时各指张开,指关节略微屈曲,用指面拍打患处。又可用手指拍打,操作时各指略微分开并微屈,用食、中、无名、小拇指背着力拍打。又可用空心掌拍打,操作时各指并拢,拇指伸直,掌心形成空凹,拍打患处。又可用拳拍打,操作时双手虚握拳,使食、中、无名、小指的第二节的背面排齐,用此部位着力捶击患处。此法需用巧劲,捶时要有弹力,可快一阵慢一阵,上下移动捶击。又可用拳侧拍打,操作时双手虚握拳,各手指间略微分开,用小指侧捶击(图9-28)。又可各指伸直时,用小指侧捶拍。现在有用各种拍击器拍打的方法,拍击器有用海绵做的,也有木制的,等等。专业用的拍打器是用布制成圆柱筒状,中充以棉花或中草药,用此推送拍打。以上各种拍法均有一定疗效,可根据病情选用。
十六、刮拨法
刮拨法是用拇指端的侧面在身体某一部位深深紧压并做刮动或拨动的手法。刮动时指力要透过皮肤而深达组织有粘连部位或慢性疼痛点,进行刮拨。刮拨的方向需随情况而定。
此法强度较大,病人有明显酸胀反应,要注意嘱其忍耐一点,与术者配合。用力强度还需适可而止,并注意勿损伤皮肤。拨动时用力较轻,一般拇指深掐于肌肉或肌腱的缝隙中进行拨动。一个部位拨5~10次即可。刮拨法多用在关节周围、背部筋膜、韧带或肌肉、肌腱等组织,有松解粘连,促进慢性炎症吸收,缓解疼痛等作用。
十七、抖动法
抖动法是把肢体抖动起来的手法,属被动性运动手法。操作时术者握住患肢末端,像抖绳子一样抖动病人肢体。抖时要注意该部肢体可动的角度和范围,用柔劲抖动,使被抖动的肢体像波浪起伏。可上下抖动,也可横向抖动。如抖手指:术者握住手指指端,轮流抖动每个手指,每指抖3~5次。又如抖手腕:术者一手紧握其前臂远端,另手捏住食、中、无名指,相对方向拉紧,然后做抖动,约抖10次。又如抖上肢:术者一手握住肩部,另手握紧腕部,双手反方向拉紧后做抖动。用同样方法可抖动下肢或抖动腰部。抖法主要有牵松肌肉挛缩,活动关节等作用。
十八、摇动法
摇动法是摇动关节的一种手法,属被动性运动手法。做此手法必须熟悉各种关节的可动范围。凡双轴或三轴活动的关节都可做摇动手法。操作时把病人体位安置恰当,并尽量使其躯体肌肉放松。摇动动作要缓慢而稳妥,幅度由小到大,直至达到最大可能的幅度。摇动次数需随病情而定。摇动方向可按顺时针方向,也可按逆时针方向。摇法主要使僵硬或强直的关节逐渐松解,逐渐恢复正常的活动功能,所以操作时,术者须检查关节活动的可能性,测量关节活动度,经多次治疗逐渐增加摇动的范围,不可急于求成,以病人感到轻微酸痛为好。摇法有摇指、摇肘、摇肩、摇踝、摇髋、摇腰等。
十九、松动法
松动法是松动关节和软组织的手法,属被动性运动手法。术者必须熟悉全身关节和关节周围的肌腱、韧带等组织的解剖及其活动关系。可对颈、腰、手、肩等各部位做松动法。如松颈时,病人取坐位,肌肉放松后,将其头向一侧转动一点,并向一侧侧屈,然后轻轻一扳,有颈部松动一下的感觉即可。同样可做另一侧的松动。松颈也可仰卧位下进行。又如松腰时令病人取坐位,向前弯腰,并转向一侧,然后轻轻一扳,有腰部松一下的感觉即可。手指松动方法较易,把需要松动的手指先牵拉一下,然后将其屈曲,有“咔嗒”一声的松动感觉即可。
其他关节部位的松动方法相似,可参考上法。松动法适用于关节强硬的病症和椎间盘病变。
二十、伸屈法
伸屈法是对脊柱和关节部位做伸屈活动的手法,属被动性运动手法。伸法操作前,必须仔细检查病人肢体关节活动幅度,然后用缓慢、均衡、持续的力量徐徐加大其可伸展的幅度,并在此幅度范围内连续地弹动。伸展到最大可能的幅度后保持1~2min,然后放松,休息片刻再重复一次。做伸法切忌突然发力,也不能用蛮劲。操作时需使着力点有效地达到受限关节。此法常用在肩、肘、髋等关节。屈法的操作要领同伸法一样,常用在髋、膝、踝等部位。
二十一、引神法
引神法是对脊柱和关节部位用巧劲进行突然牵神的手法,为特殊的被动活动手法。此法发力的作用可使关节和周围组织超过平常活动幅度运动。操作技巧较难,要顺势而行,轻巧发力,不可用蛮劲,幅度要大而恰如其分。此法只有在临床实践中才能悟得其巧。
1.引神上肢
病人坐位,术者靠患侧相对而立。术者双手捏住患侧的五指,掌心对病人的脸。提起患肢,做旋转上肢的活动,转数遍后,当患肢肌肉已经很放松时,将患肢由下而上突然用力提神一下,可重复操作2~3次。
2.引神下肢
病人仰卧,术者弓步立于患侧,前臂托住患侧小腿,另手扶膝部,先将患肢屈曲,使大腿尽量贴近腹部。然后发力,用巧劲将患肢向外上方牵拉。可重复数次,每次牵拉,可逐渐增加患肢离床面的高度。
3.引神腰
引神腰的方法要根据病情而定,主要是使腰向后引神,也可根据病情需要,使腰向前屈曲引神。
(1)腰向后引神:有数种方法。如扳腰法,病人健侧卧,术者一手抵住病人腰部,另手握住患肢踝部,将患肢后神牵拉,双手协调地一牵一抵,当感觉病人腰部肌肉放松时,双手突然用较大力牵抵一下,使病人腰部有过伸的动作。此法只需做一次。又如压腰法,病人俯卧,术者一侧前臂紧按腰部,另侧前臂抬托病人双大腿膝部,一臂向下压时,另臂用力向上抬,如此双手协调地一压一抬,使腰部弹动性地活动数次,待觉病人腰部肌肉放松时,突然增大发力强度,使腰向后引抻一下,腰部应有较大的过伸动作。此法需要术者有较大的力量才能成功,如术者力量不足,可二人协同操作。
(2)腰向前屈引抻:病人健侧卧,术者站于病人身后,一手抱托患肢,使屈髋屈膝,并使大腿尽量贴近腹部,用力推送,使脊柱向前屈曲,活动的幅度需一次比一次大,待觉其腰部肌肉放松时,突然发力,向前推送一次。此法如一人力量不足,可使病人仰卧,二人协同操作。
另有一法,病人健侧卧,术者站于病人身后,一手抱托患侧下肢,另手推住患侧肩后,抱托的手使患肢向腹部,推肩后的手用力向前推动,一屈一推使腰部有扭转的动作,待觉病人腰部肌肉放松时,突然加力,一屈一推,使腰部有扭动感。
引伸法主要对脊柱的椎间盘组织病变或关节位置不正有较好的作用。如针对合适的病情,施用得法,可有明显疗效。
二十二、踩踏法
踩踏法是一种古法,用脚在身体某部或穴位上推拿的方法。操作时用全足、足弓、足跟三处,有踩踏、踩搓、踩研三种。病人一般取俯卧或卧仰位,术者手攀屋顶上面的横杠,然后单脚或双脚踩在病人身上的经穴进行治疗。
1.踩踏
病人俯卧,在胸和大腿处垫枕,使其腰部凌空,术者单脚踩于病人骶部,踩踏时弹动性地一起一伏,使腰部像挑扁担样弹动起伏,如此踩10~50次,力量须由轻而重。此法对某些腰部病变和椎间盘病变有疗效。
2.踩搓
病人俯卧,术者一手攀住上面横杠,一脚踩于病人背、腰、大小腿处,用足弓着力做横向搓动,每处可搓数十次。此法对肌肉、筋膜的病变有效。
3.踩研
病人仰卧,术者手攀横杠,用一脚的足跟踩于下腹或穴位上,做旋转研磨样动作。踩研的力量由浅入深。此法可治腹部的某些慢性病。
二十三、其他推拿手法
其他推拿手法尚有很多,如捻法、扯法、抹法等。捻法是用拇、食二指相对捏住皮肤捻动,用于小儿背部和腹部皮肤,可治疗小儿消化不良症;扯法是用拇、食二指拿住皮肤,向一侧拉开,然后突然放脱,可有“嗒嗒”声,一处可扯十余次,扯到皮肤发红为度,可治疗中暑、消化不良等症;抹法是用拇指的指面按住一处皮肤或穴位上,按紧后向两侧分开,反复数次,常用在抹前额,治头痛、视力疲劳等症。
4、软组织损伤手法治疗术
软组织是指人体的皮肤、皮下组织、肌肉、肌腱、韧带、神经、血管等。这些组织在受到外力作用下,发生机能或结构的异常,称软组织损伤。分急性损伤,慢性损伤。急性损伤分扭伤、挫伤、拉伤。慢性损伤称陈伤、劳损。软组织损伤的话一般不建议使用手术治疗,疼痛大,并且花费高,效果也不简单好。
一般的软组织损伤可以采用以下办法解决:
一、手法治疗:弹拨手法可疏通经络,分解粘连,改善受损组织的代谢和血液循环;擦法可散寒祛瘀,促进气血运行。这是有效的软组织损伤的治疗方法。
二、外敷药物:皮肤给药浓度高,直达病所,除了起局部作用外,还可通过皮肤进人血液循环,发挥全身作用;皮肤角质层还有贮存作用,使血药浓度曲线平稳,有超越一般给药方法独特的优点。华氏骨方、贴是软组织损伤的治疗方法中有效的一种。
三、穴位封闭治疗:这种软组织损伤的治疗方法既可通过针刺穴位激发经络之气而达到通经活络、调和气血、疏通上下、镇痛解痉等作用,发挥其药理效应,从而更具有针对性。
四、可以采用适当的体能锻炼减轻缓解:
1、坚持每天散步,走多远可根据自己的情况确定,体质好可以走3-5公里,体质一般的可酌情减量。
2、坚持做屈蹲站立动作,每天早晚各一次,每次根据自己的体力座30-100次,开始时膝关节软可用手扶着扶手或稳固的椅子靠背,桌子边,循序渐进,由少到多,由有扶手到放开扶手.
3、压腿,把腿抬到能够抬起的高度,放到椅子上或其它适合的地方,轻轻的按压并拍打足三里.压腿的时间和按压的力度要适度。
4、每周坚持爬一道两次山,不仅可以练腿,还可以促进肺活量,开阔视野,释放工作压,放松心情,促进身心健康。膝关节疼痛也会大大缓解。
5、拨筋是什么样的推拿技法?
拨筋本来质上是一种特殊的刮拭手法,通过对人体特定部位的刮拭,使身体产生积极的反源应,从而加速代谢产物的排出,增强机体免疫功能。拨筋是一种知绿色、健康、原生态的古方疗法,在应对各种现代文明病、养生保健、亚健康等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空间。道
6、请详细描述按摩的手法
一个好的按摩手法标准是:既是治疗保健的最佳手法,又能保护自身以不受其伤害。随着按摩事业的繁荣和发展,按摩从业人员不断增加,他们当中一些人员工作没有多长时间就不同程度地出现了颈、肩、背、腰及上肢的酸痛不适,这种现象的出现与他们手法技能技巧掌握和运用不当,同时又想取得好的效果有关,就此问题我想谈谈我的一些见解与经验,希望能抛砖引玉,引起同道们对此问题的注意和思索。
一、使用手法时要保持自然与放松
1.一指掸推法:术者手握空拳,拇指自然伸直,并盖住拳眼,用指端或螺纹面着力于治疗部位或穴位上,沉肩垂肘,旋腕,以肘关节为支点,前臂做主动摆动,带动腕关节,拇指掌指关节或指间关节的伸屈运动使所产生的功力轻重交替,持续不断地作用到治疗部位或穴位上。
2.滚法:术者手指自然弯曲,以第五掌指关节背侧,吸定于治疗部位或穴位上。肩关节放松,以肘关节为支点,前臂主动摆动,带动腕关节,伸屈以及前臂旋转运动,使手掌背部(以三、四、五掌指关节为轴与手掌小鱼际侧为轴,两轴相交的手掌背三角区)在治疗部位或穴位上做持续不断地来回滚动。
3.揉法:术者腕关节放松,以肘部为支点,前臂做主动摆动,带动腕关节做轻柔缓和的转动。
4.摩法:肩、肘、腕关节放松,肘关节微屈,指掌关节自然伸直,轻轻放在体表一定部位上面,然后连同前臂做缓和协调的环旋抚摩活动,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均可。
5.拿法:肩臂自然放松,以腕关节和掌指关节活动为主,以手指螺纹面为着力点,动作要缓和而有连贯性,做一紧一松的提拿动作。
6.推法:以肩、肘、腕关节活动带动指掌,肘部按规定方向推动,推动时需要一定的压力,可重点在治疗部位或穴位上,用力要稳,推进速度要缓慢,着力部分要紧贴皮肤。
以上是几种手法的动作要领,另外,其它手法操作时,虽未明确提出肩、肘、碗部的自然放松,但在实际应用手法中也必须注意。如有的手法是靠肩关节的运动完成操作的;有的是靠肘关节的屈伸运动完成操作的;有的是靠腕关节带动前臂的运动,或以前臂的运动带动腕关节的活动来完成的;有的是靠掌指关节或指尖关节的运动完成的,还有一些手法操作,靠某部运动去完成操作的。但在实际的手法运用中,只能说以某关节运动为主,其它关节和部位也要适度自然放松,就是那些未提及某部需要运动或放松的手法,我们也应考虑到哪部分需要运动,哪部分配合,配合部分也要适度自然放松,只有这样手法才能达到持久、有力、均匀、柔和的要求,从而做到渗透之目的,以力其能随心所遇,根据病情、年龄、体质、部位、性别等需要使用手法。
二、增加手法的力度与灵活,要学会借自身体重和较大的关节协助来完成
手法力度的产生不仅仅是靠手法的操作来完成的,其中有一部分手法需借助体重的力量,如滚法的压力。掌揉背、腰、腹部,大小腿后部,其中有一部分压力以身体的前倾,通过肩、肘、腕传递到掌部而增加的,肘滚、肘揉、肘拔、肘压背腰臀及下肢部也要靠身体的前倾、通过肩部传递到尺骨鹰嘴或前臂尺侧部,以增加施术部位的力度,按点法在一些部位施术时,也需借助体重增加手法的压力,至于如何既能利用身体前倾以增加手法力度,减轻自身的体能消耗,又不影响手法的正常操作,之间的度怎样把握,这要靠术者在手法的操练中和实际工作中结合自己的身高、体重、施术部位和手法所处的角度与当时按摩设施所能提供的条件等灵活掌握,细心体会和摸索,巧妙地运用。
相对来说,较大的关节其肌肉也较发达,收缩产生的力量也大,关节活动较为灵活,有的手法如能用相对大的关节去完成,手法将会得到更好地发挥。如拇指揉法有两种,一是靠掌指关节的环旋运动以带动拇指螺纹下的皮下组织揉动;二是以腕关节的环旋活动,连同前臂的摆动,以带动拇指螺纹面下的皮下组织揉动。二者对比不难看出后者更有其优越性(不易疲劳、力度大、易渗透、揉动更灵活)。又如,在患者侧卧的情况下,术者以双手拇指重叠,指腹横向吸定于骶棘肌上,以腰为轴,运用腰部的运动,力通过肩、肘、腕传至拇指指腹,以对骶棘肌进行拔动等手法。 三、适当调整自己工作时的姿势和变换手法
按摩时合适的姿势有利于手法的操作,但一种姿势时间过长易引起疲劳,天长日久会对身体的部分组织造成损伤。同时适时变换体位,也有利于将手法的作用更为充分地实施于患者所需治疗或调整的部位上。如推动脉型与神经根形,混合型颈椎病,患者坐于凳子上,术者先立于患者前面,实施头部手法操作,然后立于其侧实施颈侧部手法操作,再立于其后进行颈项部、肩部、背部按摩操作,最后立于侧前方或前方做上肢部按摩手法;再如,全身保健按摩,被术者仰卧,术者坐于被术者头前部的凳上,实施头面部按摩操作,再立于其侧做上肢部按摩操作,然后被术者俯卧,术者立其侧进行后头部、颈项部、背腰部、臀部、下肢后部及足部的按摩操作,最后被术者仰卧位,术者立其侧,实施下肢内外和前部的按摩,术者再变换体位实施胸腹部按摩。由上可知,无论是做局部按摩还是做全身按摩,是坐位按摩还是卧位按摩,术者都必须适时的变换自己的按摩姿势。另外,术者按摩的手法也要适当,适时的变换,这样做不仅有利于充分发挥各种手法的作用,取得好的效果,而且在变换手法的同时也使上个手法的操作后收缩与紧张的组织得到了相对的休息。对推迟或避免术者职业病的发生也有其重要和积极的意义。
以上谈的是手法的技能技巧,但只掌握了手法技能技巧,未必就能取得好的按摩效果。一个有经验的按摩师,因他把按摩的时间与刺激量运用得恰到好处,所以按摩取得的效果也好,经验虽说是长期积累的结果,但这里面也是有规律可循的。
不同的个体或同一人不同的部位需要的按摩的刺激量是不一样的,即使同一人同一部位所需刺激量也在一定程度内发生变化。如对初次接受按摩者,刺激量需要相对小一点,经过几次按摩后,可适当增加刺激量。还有对那些精神紧张,心理胆怯,体质虚弱的人,施术时手法相对要轻一点,对那些精神正常,思想分散,毅志坚强,身体强壮的人手法可重一些。个体差异主要是指年龄、体质、性别和病情之间的差异。儿童皮肤娇嫩,对手法的刺激敏感性较高,老年人处于衰老退化期,骨骼比较脆弱,肌肉的弹性也较差,按摩刺激量过大容易造成软组织的损伤或骨折,女性因肌肉张力较男性小,皮下脂肪较厚,肌肉也不如男性发达,她们和身体瘦弱者及久病体虚者一样对手法刺激承受能力较差,手法过重容易引起不良反应或后果。因此对儿童、老年人、女性体质瘦弱及久病体虚者应适当减小刺激量,相反对青壮年、男性、体质强壮、肥胖及实正者可相对增加刺激量。对于肢体瘫痪的病人可辩其虚实,根据手法的感觉,灵活掌握手法的刺激量,使之与病症相适应,以提高治疗效果。
时间是指手法操作的持续时间,手法操作的持续时间长,总刺激量就大,治疗效果相对就好,另外效果的好坏和手法的优劣有关。一般情况下,中等部位、中等手法强度,每次操作在20分钟左右,中等强度的全身推拿,每次操作在30-60分钟,中强的小部位推拿3-5分钟左右,轻度的全身推拿每次在60分钟左右,小儿推拿每次操作10-15分钟左右,一般每日或隔日一次,小儿病情严重时也可一日二次。
另外,在实际工作中对于按摩的时间与刺激量,除可寻上述规律外,还要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灵活掌握,这样做就会取得最佳的效果。
7、推拿的主要手法有哪些?
推拿的主要手法如下:
1、操作方法
用指、掌、肘或肢体其他部分着力,由轻到重、由浅到深地逐渐按压人体一定的部位或穴位,达到作用层次时,停留一段时间(约10~30秒左右),再由重到轻地缓缓放松,可反复多次。用指端或屈曲的指间关节突起部着力者,称为点法;用指腹、掌根或全掌着力者称为按法(指按法、掌按法);用肘后尺骨鹰嘴突起部着力重按者,常称为(肘)压法;用指甲着力则称为掐法。
2、动作要领
按压时方向要与体表垂直,着力部位要紧贴体表,不可皮肤产生滑动;用力要由轻到重,缓缓增加,动作要稳而持续,使力量达到组织深部;点按穴位要准确,用力以病人有酸、胀、热、麻等感觉为度。
3、作用与应用
按压法是刺激性较强的一种手法,适用于全身各个部位,可以解痉散结、通经活络、镇痛移痛、整形复位。具有良好的放松肌肉,消除疲劳等作用。点法多用于穴位与压痛点,有“点穴疗法”和“以指代针”之称。肘压法常用于肌肉丰厚的部位或体质壮实的人。掐法常用拇指指甲掐刺穴位,主要用于急救昏迷,如掐人中、掐十宣。临床应用按压法后常用揉法辅助,以缓和刺激。
二、推擦法
1、操作方法
推法是用指、掌或肘后鹰嘴部着力于一定的部位上,缓缓地做单方向的直线推动。擦法是用手掌掌面或大、小鱼际着力,紧贴皮肤,作直线来回的快速摩动。推法根据用力的大小可分为轻推法和重推法,全掌重推法时,四指并拢,拇指分开,掌根着力,虎口稍抬起,必要时可用另一手掌面重叠按压于手背上,双手同时向下加压推动。
2、动作要领
推法要求指、掌等着力部分要紧贴皮肤,用力要平稳而着实,推动时速度要缓慢而均匀,不可强硬用力,以免损伤皮肤或引起不适感。
擦法在操作时要求沉肩、垂肘、腕部平伸,以肩关节为支点,带动肘关节屈伸,使前臂与腕手部保持一致,作前后或左右直线往返摩擦,不可歪斜;术者手掌向下的压力要均匀适中,以擦动时皮肤不起褶叠为宜;速度一般要快,往返距离要长,动作要均匀而连贯,但不宜久擦,以局部皮肤充血潮红为度,防止擦伤皮肤。
3 作用与应用
轻推法具有镇静止痛,缓和不适感等作用;重推法具有疏通经络,理筋整复,缓解痉挛,加速静脉血和淋巴液回流等作用。
擦法是一种柔和温热的刺激,具有温经通络,行气活血,消肿止痛的作用,常用于虚寒证候,可以提高局部皮肤与组织温度,增强机体抗寒能力。根据不同的推拿部位,可采用不同的手形,如四肢关节部宜用大鱼际擦,背腰骶部宜用掌或小鱼际擦,肌腱与小关节处用拇指指腹擦。
推擦法都可用于推拿的开始和结束时,或手法转换的间隙,以缓和疼痛或不适感。
三、揉摩法
1、操作方法
揉摩法是用指、掌、肘等部位着力于体表一定的部位上,作圆形或螺旋形的活动的方法。着力部位吸定皮肤并带动该处的皮下组织活动者,称为揉法;不吸定皮肤而着力部位在体表环旋滑动者,称为摩法;二者结合或介于二者之间者,和称为揉摩法。揉法常用全手掌、掌根、大鱼际、小鱼际、拇指或四指指腹等着力,分别称为掌揉法、指揉法等;摩法常用示、中、环指指面或手掌面着力,分别称为指摩法、掌摩法。
2、动作要领
二者操作时都需要手腕放松,指掌关节自然伸直,随动作自然的屈伸,(2)揉法要“吸定”,是指手指或掌要紧贴在皮肤上,不与皮肤之间产生摩擦;(3)揉摩时动作要缓和、协调,可沿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操作,每分钟频率约120次。
3、作用与应用
揉摩法能促进血液循环,改善局部组织的新陈代谢,具有和中理气、活血散瘀、缓和肌紧张及强手法刺激等引起的疼痛不适的作用。揉法与按法结合,称按揉法,可以深入肌筋深部,缓解痉挛、软化瘢痕、松解粘连。
四、拿捏法
1、操作方法
用单手或双手的拇指与其他手指指面相对用力,在一定的穴位或部位上进行有节律的拿捏。一般拿法作用较深,一直可到肌肉层;捏法作用只到皮下组织;二者合称为拿捏法。拿捏住肌肉或皮下组织后,向上提起,称为拿提法。捏法也可以用半握拳屈曲的食指第二节的桡侧面与拇指指腹相对操作,尤其当皮下组织较丰厚时。
2、动作要领
拿捏法操作时注意肩臂放松,手腕灵活,前臂发力,以掌指关节活动为主;以五指掌面为接触面,与体表皮肤吸定拿捏:用力要先由轻到重,再由重到轻,动作要缓和而连贯。
3、作用与应用
拿捏法具有疏通经络、解表发汗、镇静止痛,开窍提神,缓解痉挛等作用。
五、拔伸法
1、操作方法
拔伸即牵拉或牵引,固定肢体或关节的一端,牵拉关节的另一端使包绕关节的肌肉、韧带、筋膜等软组织发生不同长度的延长。
(1)颈部拔伸法:对于由于颈椎损伤而导致颈椎生理前凸减少的运动员,运动后可以采用颈椎拔伸法减轻颈部不适症状。方法是让被推拿者正坐,推拿者站于其后,用双手拇指托于枕骨隆凸的侧下方,食、中指托于被推拿者两侧下颌骨,然后逐渐用力向上拔伸。也用一手肘弯部托住患者下颌,手扶住其对侧头部,另一手托住其枕后部,两手同时用力向上拔伸,牵引颈脊柱。
(2)肩部拔伸法:患者坐位,患肢放松,医者站于后外侧,用双手握住其腕部慢慢向上牵拉。动作要缓和,向拔伸时坐低凳。
(3)腕部拔伸法:患者坐位,医者对面而会,用双手握住患手腕掌部,逐渐用力拔伸,与此同时嘱患者上身略向后仰,形成对抗牵引。
(4)指间关节拔伸法:用一手握住患者腕上部,另一手捏住患指端,两手同时向相反方向用力拔伸。
(5)踝关节拔伸法:患者仰卧位,医者双手分别握住足跟和足掌,逐渐用力拔伸踝关节。
2、动作要领
顺势而行,因势利导,操作时要与患者配合密切,嘱患者注意放松。用力要持久、稳定、均匀,缓缓用力拔伸,由轻到重。拔伸时用力与拔伸强度要恰如其分,适可而止,切忌粗暴,以免发生损伤。
3、作用与应用
拔伸法的作用主要是拉宽关节间隙,调整有关的肌肉韧带等软组织,理顺筋骨、松解粘连、滑利关节。
六、运拉法
1、操作方法
在双手的配合下,使关节作屈伸、旋转及环转等的方法,即运动关节法。一般先做旋转,再屈伸,最后环转,环转又可单称为摇法。
(1)肩部运拉法:一手握及部,另一手按于肩上以固定,作肩关节的屈、伸、内收、外展、内旋、外旋及环转等活动。
(2)肘部运拉法:一手握腕部,另一手托着肘关节后部,然后使前臂旋后,同时屈肘,待屈到一定程度后,再使前臂旋前伸肘。
(3)腕部运拉法:一手握腕关节上部,另一手捏着手的四指作屈伸和环转运动。.
(4)髋部运拉法:一手握踝关节上部,另一手按在膝关节上,使膝关节屈曲始终保持锐角,先做髌关节屈伸,作由内向外,或由外向内的运动,使髋关节旋转。.
(5)膝部运关法:一手握小腿下部,另一手扶着膝关节,作由外向内或由内向外的旋转、屈伸活动。
(6)踝部运关法:一手握小腿下部,一手握足,作屈伸、内翻、外翻和环转运动。(.
(7)颈部运关法:一手扶住被推拿者头顶,另一手托住下颌部,轻轻地作左右旋转和前俯后仰的屈伸运动。.
(8)腰部运关法:患者仰卧位,屈膝屈髋,医者立于患者侧方,以二手及前臂扶按其膝,另一手握踝或托臀,作腰椎左右环旋摇动。.
2、动作要领
动作要缓和,用力要平稳,适当保持一点拔伸力。操作时要顺其自然,因势利导,切忌动作粗暴和蛮干。活动幅度要由小到大,切忌超过关节生理活动范围。
3、作用与应用
本法属于被动活动的一种手法,临床应用较多,常在治疗的中后期使用,只用于四肢关节部及颈、腰部,具有滑利关节,松解粘连,增强关节活动功能,促进关节内滑液代谢、炎症吸收的作用。
七、叩击法
1、操作方法
用十指、手掌、空拳或桑枝棒叩击拍打体表。击法力重,常用拳背、掌根、小鱼际或桑枝棒以单手操作,;叩法力轻,“轻击为叩”,常用半握拳或伸开手掌的尺侧面操作,双手上下交替进行叩打。若用单手虚掌叩击,则称拍法。
2、动作要领
击法力重,动作要快速而有弹性,一击即起;方向要与体表垂直,不能有拖抽动作;频率要均匀而有节奏,一般3~5次即可。叩法操作时腕部要放松自由屈伸,使动作轻快、柔和而有节奏。
3、作用与应用
叩击法运用叩击时的冲击力,使组织发生震动,具有良好的舒筋通络、行气活血作用。叩法轻柔,能够缓解肌肉痉挛、紧张,消除肌肉酸痛,恢复运动后疲劳;击法还有兴奋作用,提高肌肉兴奋状态。
八、搓抖法
1、操作方法
搓法是用双手掌着力,挟住被推拿的肢体,相对用力,方向相反,作来回快速搓动,同时作上下往返移动。
抖法是分肢体抖动和肌肉抖动两种。肢体抖动时,用单手或双手握住被摩者的肢体远端,在轻微的持续牵引下,稍用力作连续小幅度的上下快速抖动。肌肉抖动时,用手轻轻拿住肌肉,进行短时间的左右快速振动。
2、动作要领
搓法在操作时双手用力要对称,动作柔和而均匀,来回搓动要快,上下移动要慢。
抖法动作要连续、均匀,频率由慢到快,再由快到慢;抖动的幅度要小,频率要快,用力不要过大。拌动波要沿肢体向远端方向传导。
3、作用与应用
搓抖法往往联合应用,作为结束性手法,都可使肌肉、关节产生连续震动。具有疏筋通络,调和气血,放放松肌肉,缓解痉挛,滑利关节,加速疲劳的消除,提高肌肉的工作能力等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