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颌面部骨肉瘤该注意什么
1.早期出现间歇性麻木和疼痛很快转变为持续性剧痛伴反射性疼痛2.生长迅速牙槽突及颌骨膨大破坏牙松动移位3.肿瘤突破骨皮质及骨膜后面部可出现畸形表面皮肤静脉怒张呈暗红色4.X线检查成骨性骨肉瘤骨密度增高有日光放射状或葱皮样改变溶骨性骨肉瘤则表现为虫蚀样溶骨改颌面部骨肉瘤应该如何治疗?回答者:eandc手术治疗为主放射治疗和化学治疗等可作为辅助治疗切勿以后二者作为主要治疗措施 一般性手术的预防性抗感染选用磺胺类药物(如复方新诺明)或主要作用于革兰氏阳性菌的药物(如红酶素青酶素等)主范围较大同时植骨或同时作较复杂修复者则一般采用联合用药较常用为:作用于革兰氏阳性菌的药物(如青酶素)+作用于革兰氏阴性菌的药物(如庆大酶素)+作用于厌氧菌的药物(如灭滴灵);手术前后感染严重或术创大修复方式复杂者可根据临床和药敏试验选择有效的抗生素颌面部骨肉瘤应该如何预防?回答者:eandc 本病首选手术治疗放射治疗或化学药物治疗可有一定辅助作用但后二者不能作为主要治疗措施以免贻误治疗时机更不能采用一些偏方验方外敷内服刺激肿物生长贻误治疗以至失去治疗机会另外大多数肉瘤治疗后的局部复发是较常见的往往在临床上可见有2-4次之多对这种情况只要复发源未侵蚀中枢等不可切除的结构仍应采取积极的态度而不应作姑息性治疗因再次手术仍有像初次手术那样的预后颌面部骨肉瘤有哪些症状?回答者:kuaixq颌面部骨肉瘤有以下症状表现和体征: 诊断 1.颌骨部位膨胀肿大,早期出现疼痛。 2.生长迅速,牙槽突及颌骨破坏,出现牙松动、移位。 3.侵入软组织时,面部出现畸形及表面皮肤静脉怒张。 4.X线检查成骨性骨肉瘤骨密度增高,有日光放射状或葱皮样改变,溶骨性骨肉瘤则表现为早蚀样溶骨改变。 5.病理组织学检查确诊。 临床表现 1.早期出现间歇性麻木和疼痛,很快转变为持续性剧痛伴反射性疼痛。 2.生长迅速,牙槽突及颌骨膨大破坏,牙松动移位。 3.肿瘤突破骨皮质及骨膜后,面部可出现畸形,表面皮肤静脉怒张,呈暗红色。 4.X线检查成骨性骨肉瘤骨密度增高,有日光放射状或葱皮样改变,溶骨性骨肉瘤则表现为虫蚀样溶骨改变。病情分析:治疗骨肉瘤应行根治手术。可作局部广泛切除而保留肢体。此外,截肢前要作活体组织检查,以进一步证实临床和X线诊断。为意见建议:了防止肿瘤扩散可用电刀操作。 放疗和化疗均为重要的辅助治疗。中医可以口服扶正祛邪的药物辅助治疗。颌面部骨肉瘤能治愈么回答者:刘颖病情分析:您好,患颌面部骨肉瘤是可以治愈好的指导意见:从病症看最好还是考虑采取手术方法治疗比较稳妥。怎样鉴别颌面部骨肉瘤,颌面部骨肉瘤跟哪些相似疾病相似?回答者:whaik分辨和鉴别颌面部骨肉瘤,详细如下: 应与下列疾病相鉴别: 1.成骨性骨肉瘤需与下颌骨边缘性骨髓炎鉴别,后者在下颌骨升支部,骨质弥漫性增生,但无新生骨刺呈日光放射状改变。 2.溶骨性骨肉瘤应与弥漫破坏的中央性颌骨癌鉴别,在X线不易区别,需活检确诊。
2、颌面外科指身体的那个部位
口腔颌面部软组织刺伤疾病分类口腔科疾病概述口腔颌面部如颊、唇、鼻及眉部为人体暴露部位,无论交通事故、外伤及战争等均可引起这些部位软组织损伤。
3、请问口腔颌面部软组织损伤治疗的清创术是怎样的?
先用消毒纱布盖住创口,用肥皂水、外用盐水洗净创口四周的皮肤;如有油垢,可用汽油或洗洁剂擦净。然后在麻醉下用大量生理盐水或1%~3%又氧水冲洗创口,同时用纱布团或软毛刷反复擦洗,尽可能清除创口内的细菌、泥沙、组织碎片或其他异物。在清洗创口的同时,可以进一步检查组织损伤的情况。 (二)清理创口 冲洗创口后,行创周皮肤消毒、铺巾、进行清创处理。原则上尽可能保留颌面部组织。除确已坏死的组织外,一般仅将创缘略加修即可。唇、舌、鼻、耳及眼睑等处的撕裂伤,即使大部分游离或完全离体,只要没有感染和坏死的情况下,也应尽量保留,争取缝回原位,仍有可能愈合。 清理创口时要进一步去除异物。可用刮匙、刀尖或止血钳除嵌入组织的异物。组织内如有金属异物,表浅者可借助于磁铁吸出;深部者要通过X线摄片或插针X线定位后取出。但如创口有急性炎症、异物位于大血管旁、定位不准确、术前准备不充分或异物与伤情无关者,可暂不摘除。 (三)缝合 由于口腔颌面部血运丰富,组织再生力强,即使在伤后24小时或48小时之内,均可在清创后行严密缝合;甚至超过48小时,只要创口无明显化脓感染工组织坏死,在充分清创后,仍可行严密缝合。对估计有可能发生感染者,可在创口内放置此流物;已发生明显感染的创口不应作初期缝合,可采用局部湿敷,待感染控制后,再作处理。
4、口腔颌面部常见的软组织囊肿有哪些?
口腔颌面部常见的软组织囊肿有涎腺囊肿(粘液腺囊肿、舌下腺囊肿、腮腺囊肿等等)、皮脂腺囊肿、皮样囊肿、甲状舌管囊肿及鳃裂囊肿等,其中以粘液腺囊肿、舌下腺囊肿尤其多见。皮脂腺囊肿,常见于面部,由豆大至小柑桔大。囊肿位于皮下,向皮肤表面突出,囊壁与皮肤紧密粘连,中央有一小色素点。皮脂腺囊肿生长缓慢,一般无症状,呈圆形,质软可动,与周围组织界限清楚,可恶变。皮样或表皮样囊肿多见于儿童及青年,常位于皮下较深的部位或口底诸肌之间,生长缓慢,呈圆形,与周围组织无粘连,触诊囊肿坚韧而有弹性,似面团样,穿刺可抽出乳白色豆渣样分泌物,有时大体标本可见毛发。
5、口腔颌面部肿瘤的检查
(1)X 线检查:
了解骨组织肿瘤及侵袭范围。
如:牙源性囊肿、颌骨良恶性肿瘤等,常拍照的有曲面平展片、上颌瓦氏位、下颌骨正侧位、上颌咬合片等等。对恶性肿瘤常规作胸片检查有无肺转移。通过腮腺造影可了解腮腺肿瘤的性质。
(2)CT 检查:
(3)MRI 检查:
适应于颈动脉体瘤、 舌根肿瘤、 涎腺肿瘤 、淋巴结转移的诊断。
(4)超声检查:
原理:超声波在人体组织内传播时,由于各种组织的密度和特性不同而有不同的回声图,对软组织肿瘤可以确定是实质性还是囊性,准确提示肿瘤大小。此外,根据周界清晰度和肿瘤内光点分布的均匀与否提供判断肿瘤属良性还是恶性。
(5)放射性核素检查(同位素检查):
由于肿瘤细胞与正常细胞代谢上有区别,核素分布就不同,给病人服用或注射放射性核素后,可应用扫描测定放射性物质的分布情况,
诊断颌骨恶性肿瘤主要用99m锝;口腔颌周异位甲状腺可用131碘;对检查涎腺肿瘤(腺淋巴瘤)以及全身骨的转移瘤有重要的意义。
(6)基因诊断:肿瘤的发生是由于细胞中基因改变积累的结果,包括:
1)癌基因的激活、过度表达。
2)抑癌基因的突变、丢失。
3)微卫星不稳定,出现核苷酸异常的串联重复分布于基因组。
4)错配修复基因突变,导致细胞遗传不稳定或致肿瘤易感性。
穿刺检查
囊性肿物可根据穿刺液的颜色和性状做出诊断,如颌骨囊肿、鳃裂囊肿、舌下腺囊肿、脉管瘤等。
对涎腺或某些深部肿瘤用穿刺涂片、细胞学检查或称“细针吸取活检”,诊断良恶性肿瘤确切率高达 95 %。
活组织检查
(1) 钳取适用于位置表浅或有溃疡的肿瘤
(2) 切取在阻滞麻醉下进行
(3) 吸取活组织检查适用于深部肿瘤表面完整的较大肿瘤及颈部肿大淋巴结。
(4) 切除活组织检查适用于小型肿瘤或淋巴结,整块切除送检
(5) 冰冻活组织检查适用于术中进行,诊断率达95%↑。
6、什么是颌面?
这个是个合成词
颌又有上颌和下颌之分,上颌就是鼻腔和口腔之间的骨板,下颌就是通常所说的下巴.连起来口腔颌面就是口腔中上下两面,也就是长牙齿的那两面.只有上颌和下颌
7、口腔颌面部囊肿是怎么引起的
颌面部囊肿有软组织囊肿和颌骨囊肿两大类。软组织囊肿主要有涎腺囊肿(如舌下囊肿、粘液囊肿和颌下腺囊肿等),和发育性囊肿(如口底表皮囊肿、甲状舌管囊肿、鳃裂囊肿等)。颌骨囊肿则分为牙源性囊肿,(如根端囊肿、含牙囊肿、始基囊肿和角化囊肿等)和发育性囊肿(如球上颌囊肿、正中囊肿、鼻腭囊肿等)。
(一)粘液囊肿
又称粘液腺囊肿,在口腔粘膜下组织内,分布着数以百计,能分泌无色粘液的小涎腺,称为粘液腺,以下唇、软腭、舌尖腹面分布最多。其排泄管开口于口腔内,由于排泄管受到创伤,粘液外漏而形成囊肿。常见于下唇,且多发生有咬唇习惯者。囊肿位于粘膜下,呈半透明状小泡,表面覆盖正常粘膜,出现数日后可因食物等磨擦,囊膜破裂而消失,但不久又可出现,多次复发后粘膜产生疤痕组织,使半透明水泡变成白色硬结。主要治疗为切除囊肿及周围粘液腺组织,也可用激光或冷冻治疗。
(二)舌下腺囊肿
舌下腺是大涎腺中最小的一对,位于舌下间隙内,有导管约8~20个,直接开口于口腔内,少数集合成一个导管,开口于颌下腺导管、分泌较为粘稠的粘液。囊肿的发生可能是由于分泌导管的创伤,使粘液外漏,逐渐为周围的结缔组织所包绕而形成的。所以,舌下囊肿的囊壁有上皮衬里者极为少数,有上皮衬里的舌下囊肿,仍可能为导管排出受阻,粘液潴留而形成的。
舌下囊肿多见于青少年,先发生在口底的一侧,位于粘膜与口底肌肉之间,表面覆盖很薄的正常粘膜,透过粘膜可见淡蓝色、柔软、有波动感的囊性肿物,缓慢增大,可逐渐扩展到对侧口底,将舌上抬,形成重舌,影响说话、进食甚至呼吸。囊肿也可沿颌舌肌后缘向颌下区伸展,呈哑铃状,在口底和颌下区同时出现。少数舌下囊肿主要向颌下三角及颈上部隆起,口底症状不明显,而被误认为颌下腺囊肿。舌下囊肿可有继发感染,出现疼痛及感染症状。也可因损伤破裂,流出粘液而暂时消失,数日后又逐渐增大。根据临床表现,诊断并不困难,但需与口底表皮囊肿、口底局限性血管瘤等相鉴别。治疗主要为外科手术,过去采用囊肿摘除或袋形手术,复发率很高。目前多作舌下腺切除术,即使遗留部分囊壁,亦少有复发者。手术中要防止误伤颌下腺导管、舌动脉、舌深静脉和舌神经。
(三)口底表皮囊肿
胚胎发育时期,两侧胚胎组织在口底中线融合过程中,上皮细胞遗留在口底组织中,日后发展而形成为口底表皮囊肿。多见于儿童及青年,囊肿位于口底正中,下颌舌骨肌、颏舌骨肌上方,表面覆盖口底粘膜并向口内隆起,将舌抬高,影响说话、进食,甚至影响呼吸。少数囊肿位于下颌舌骨肌下方,向颏下部隆起。囊壁较厚,表面粘膜色泽正常,压迫囊肿似有橡皮样感,软而有弹性,穿刺抽出豆渣样内容,以此与舌下囊肿相鉴别。治疗为手术切除,一般可在口内摘除,如囊肿主要位于颏下部,则在口外作切口。囊壁较厚、分离囊肿完整摘除并不困难。手术中应注意仔细止血,防止术后口底血肿,造成呼吸困难。
(四)颌骨滤泡囊肿
牙齿胚胎发育过程中,牙滤泡的星形网状层发生变性,渗出的液体可潴留形成滤泡囊肿,如多个牙滤泡同时发生病变,则可形成多房性囊肿,但多数为单房性,病变发生在牙齿硬组织形成之前,所形成的囊肿,不含有牙齿者称为始基囊肿。在牙齿硬组织形成之后发生的囊肿,由于其病变是在残余釉上皮与牙冠面之间出现液体渗出,故在X线片上可见囊肿的囊膜部分附着在一个牙齿的牙颈部,此牙齿的牙冠已经形成,并突向囊内,称为含牙囊肿。无论是始基囊肿或含牙囊肿,囊壁的衬里上皮具有角化层结构,囊腔内含有角化物质者,称为牙源性角化囊肿。近年来,诊断为角化囊肿者逐渐增多,由于术后易于复发,且有恶变可能,因而具有潜在的肿瘤性质,应受到特别注意,目前已单独列出,以与一般始基囊肿相区别。
颌骨牙源性囊肿多见于青壮年,囊肿在颌骨内呈膨胀性生长,缓慢增大,早期多无自觉症状,增大后可向面颊部隆起,骨皮质变薄,触诊时有乒乓球样感,当骨皮质完全消失后,肿块质地变软有波动感,并可发生病理骨折。上颌骨囊肿增大后,可侵入鼻腔或上颌窦,也可将眶底上抬,眼球移位,产生复视,囊肿穿刺可获淡褐色或棕黄色,含有胆固醇晶体的囊液,如有继发感染,可形成瘘管,有的因反复感染,经X线摄片才被发现。滤泡囊肿往往有先天性缺牙或有多余牙。
牙源性角化囊肿可为单发或多发,囊膜薄而脆,与口腔粘膜紧粘,不易刮除,囊腔内含有白色油脂样角化物,多见于下颌骨升支和角部,有1/3囊肿是向舌侧膨隆,囊肿内含牙率可高达25~43%,临床主要表现为肿胀,有继发感染时,可在面部形成瘘管,约有15%左右的病例诉有疼痛,可侵犯神经出现下唇麻木感,如穿破骨皮质,则可向周围软组织如牙龈、肌肉、涎腺等组织扩展并与之粘连。多发性角化囊肿约占所有角化囊肿的7~8%,多发性角化囊肿中,又大约有1/2左右可同时伴有身体其它部位的症状,如皮肤基底细胞痣或基底细胞癌,肋骨分叉,大脑镰钙化,掌跖面的凹陷等,组成所谓多发性角化囊肿-基底细胞痣综合征。可有家族史,且发病年龄较单发者年轻。
根据上述的临床表现及其特点作出临床诊断,X线片可显示囊肿大小,范围及与邻近组织的关系。颌骨囊肿需与其它牙源性肿瘤,特别是颌骨造釉细胞瘤相鉴别,但从临床及X线摄片上,有时尚难作出鉴别。因此,在手术时应常规作冰冻切片检查,手术摘除囊肿是治疗颌骨囊肿的主要方法,应彻底刮除囊壁组织。角化囊肿术后复发率为5~62%,其复发原因除囊膜薄,与牙龈周围软组织紧贴,不易刮净外,尚与其囊壁上有子囊及上皮岛,囊外正常骨内有星状小囊,在刮治时易被遗留等因素有关。而且角化囊肿的恶变率比非角化囊肿要高。因此,手术刮治时更应注意其彻底性,复发的或较大的角化囊肿,需在正常骨组织内切除囊肿,或作颌骨的方块切除并保持颌骨的连续性。囊肿摘除后留下的骨腔,可用自体骨松质填充。近年来,使用多孔羟基磷灰石〔Ca10(PO4)6OH2〕填塞,亦获得较为满意效果。其孔径以200μ/mm,孔率以40~70%较好。有应用林格溶液,20%葡萄糖液,抗生素、类固醇依次行囊腔冲洗,每周1次。通过数次冲洗,可控制炎症,减慢氧化,进而抑制脂肪酸氧化并促进前列腺素E的产生。囊壁释放过氧化脂前列腺素E是造成骨质吸收,囊腔扩大的主要因素。
(五)面裂囊肿
是一种发育性囊肿,在胚胎发育时,各个面突的融合过程中,残留在接合处的上皮组织可演化而成囊肿。根据发生的部位有不同的称呼,如发生在两侧腭突融合处,位于腭中缝的正中囊肿;发生在中鼻突的球状突和两侧上颌突融合处,位于腭前部的鼻腭囊肿,也是面裂囊肿中最为常见;发生在鼻突的球状突与一侧上颌突融合处,位于上颌侧切牙与尖牙牙根之间的球上颌囊肿等。临床上可根据其部位和X线表现作出诊断。治疗为囊肿摘除或刮治术。
8、颌面部软组织损伤要如何处理?
如果颌面部软组织损伤处理不当,不仅影响损伤器官功能的恢复,又可造成严重的颜面部畸形,给病人造成精神负担,因此应了解颌面部软组织损伤特点及处理原则,使恢复功能和美容相统一。因此,对于颌面部软组织损伤要如何处理要引起重视。口腔颌面部软组织伤在早期清创处理中,应尽量保留组织,一般仅将破碎的创缘略加修整,去除坏死组织。新鲜而整齐的切割伤,可不切除组织。眼睑、耳、唇、舌等处的撕裂伤,即使大部分游离,仍应保留;有时甚至完全断离的组织,在数小时内缝合回原处,也可能存活。由于颌面部组织的再生能力强,在伤后24~48小时之内均可在清创后严密缝合;甚至超过48小时,只要伤口无明显的化脓感染或坏死,仍可在清创后严密缝合。损伤组织如有外翻、下垂、移位、或由于水肿、感染,清创后不能严密缝合者,可作定向缝合,使组织先恢复或接近正常位置,待消肿和控制感染后,再作进一步处理。定向缝合法,通常是用衬衫扣和细不锈钢丝或钢丝铅丸作褥式缝合以达到定向和减张的作用。颊部贯通伤,原则上应尽量关闭穿通口和消灭创面。无组织缺损或缺损较少,可将粘膜、肌肉和皮肤分层缝合。如颊部全层组织缺损较大,不要勉强拉拢缝合,以免造成畸形和张口受限,而应将创缘的皮肤与口腔粘膜相对缝合,消灭创菌。遗留的洞形缺损,后期再作修复。舌部组织较脆,易于撕裂,缝合时应用较粗的丝线,穿刺点应距创缘稍远(约5毫米以上)。腮腺损伤时,如伤口无明显感染,在清创后可用严密缝合和加压包扎,防止发生涎漏。腮腺导管断裂,可根据情况作导管吻合或改道处理。改善是将导管近心段的断端缝接于口腔粘膜某处,使涎液能流入口内。
9、口腔颌面外科治疗哪些疾病求答案
口腔颌面外科学是口腔医学的一部分,是一门以研究口腔器官(牙、牙槽骨、唇、颊、舌、腭、咽等)、面部软组织、颌面诸骨(上颌骨、下颌骨、颧骨等)、颞下颌关节、涎腺以及颈部某些疾病的防治为主要内容的学科。口腔颌面外科具体包括牙及牙槽外科、修复前外科、颞颌关节病、颌面损伤、涎腺疾病、颌面整复外科、显微外科、头颈肿瘤外科等。凡需行拔牙术、植牙术、牙槽外科手术者,需颌面部囊肿、良性肿瘤、恶性肿瘤诊断治疗,属口腔颌面部感染性疾病、口腔颌面部损伤、颞下颌关节疾病、涎腺疾病、面部神经疾病者,先天性唇、面裂和腭裂,牙颌面畸形及口腔颌面后天畸形和缺损需要整形治疗者等,均为应在口腔颌面外科就诊的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