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CT是干嘛的?
每次去医院检查,你总会听说CT这个词,虽然你可能自己从未做过CT检查,那么,你知道什么是CT吗?
CT,一般是指X线CT,正式名称为“X线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CT是其英文名称的缩写。现在一般的大医院里都有CT设备,用于脑血管疾病及其他一些疾病的诊断,它是医生们的得力助手。
CT检查是X线与电子计算机技术的结合,在工作时,它像解剖刀似的一层层地进行扫描,再经电子计算机处理并与正常的组织图像作对比,可以清清楚楚地显示出一般X线检查无法显示的病变。所以,CT是一种比X线检查更高超的技术。有不少病变,用CT可以检查得很清楚。
CT可以用于颅脑以及许多内脏器官的检查,而且效果很好。但是,它也有缺点,那就是无法用于心脏病变的检查。因为普通CT扫描速度太慢了,每扫描一层最快也要1秒钟时间,人体头部X线CT扫描三维电脑图象不能克服心脏搏动的影响,会在显示时产生阴影,使医生难以判断病情。
CT能不能加快扫描的速度呢?国外的科学家们已经研制出了超高速CT,使普通CT也搭上了“高速公路”。
与普通CT相比较,超高速CT的扫描速度更快,是普通CT的40倍。这样,许多以前不能使用CT检查的疾病都可以采用超高速CT了,像冠心病、心肌病、心包病、肺动脉栓塞等。对一些不大合作的患者,如小孩和老人,由于超高速CT的扫描速度很快,不需要病人长时间保持安静,所以也能取得很好的检查效果。
此外,超高速CT还可用于冠状动脉搭桥术术前位置的选择,了解术后血管是否开通。我们可以说,搭上了“高速公路”的CT是现在惟一能够对心脏病作出全面、早期诊断的最新最先进的医疗技术。
当然,超高速CT也不是万能的,使用这种技术并不排除其他的检查方法,相反,它们应该是互相补充的。尤其是那些病情很复杂的疾病,不能仅仅依靠超高速CT的检查结果就作出诊断,一定要使用多种方法,全面检查。而且,超高速CT的费用也比一般CT高,这势必限制了它的使用范围。
2、正常的腰椎CT片应看到哪些结构,它们之间的关系又是如何的?
在一张腰椎CT 上可以看到腰段脊椎、脊椎旁的肌肉组织、椎间小关节、椎间盘、黄韧带、硬膜囊、神经根、椎内静脉等多种结构。
在上腰段椎管的横断面为卵圆形,下腰段椎管横断面形态因人而异,有卵圆形、三叶形、三角形等几种,其中以卵圆形横断面的椎管为最佳,其骨性侧隐窝较大,三叶形横断面的椎管最差。骨性侧隐窝中有神经根通过,又称为神经根管,骨性侧隐窝狭窄,对于坐骨神经痛患者是非常不利的因素之一。
腰椎间盘的横断面多为肾形,其后缘正中部位可有轻度内凹。在CT 片上椎间盘呈低密度影,在其外圈可能看到高密度的椎体骨质影。
硬膜囊呈近似圆形,位于椎管正中偏后,神经根位于两侧的侧隐窝中。硬膜囊后面,呈V 字形并附着于椎板的是黄韧带,其厚度不超过4mm。在硬膜囊前方,椎体后缘,有时可以看到一团低密度影,且密度与椎间盘组织不同,此为椎内静脉丛,不要误认为是椎间盘突出。辨认方法之一是,静脉丛密度与硬膜囊近似,但不会与硬膜囊相接触。
3、CT是什么?有那些功能?
CT(X线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是利用X线断层扫描,电光子探测器接收,并把信号转化为数字输入电子计算机,再由计算机转化为图像,CT是一种无痛苦、无损伤、无危险、快速、方便,适合于任何年龄且准确性高的辅助检查工具。CT于1970年在英国设计成功,1973年首次报告在临床应用中对脑部疾病的诊断价值,自1976年综合报告6500例癫痫患者的CT检查结果以来,国内外已相继开展此项检查,大大提高了颅内病变(占位性病变、血管病变、脑发育畸形及脑萎缩等结构性脑损害)的诊断水平,对癫痫病灶的立体定位、判断病变病理特征和病因 分析较为可靠。CT检查包括CT平扫(即不注射造影剂的常规CT)和 CT增强扫描(即经静脉注入造影剂进行扫描 的方法)。
由于CT的应用,癫痫的病因确诊率大为提高,CT检查不但能显示出病变的部位、形态以及与周围脑组织的关系,并以此做出定性分析,而且还能发现仅有密度上的改 变而无占位效应的病变。CT发现癫痫患者的主要改变有 脑萎缩、脑新生物、脑梗死、脑发育异常、脑积水、钙化 和动静脉畸形等。
1、CT的特点:CT是计算机体层摄影的简称,1969年设计成功,具有检查方便、安全、无痛苦、无创伤的特点。CT片图像清晰、分辩力高、解剖关系明确、病态显影清楚。
2、作脑部CT检查的目的:很多原因均可引发癫痫病,比如脑萎缩、脑发育不全或迟缓、脑肿瘤、脑血管畸形、脑梗塞、脑积水、脑畸形、脑软化、脑钙化灶、未明原因或性质的高密度改变、低密度改变等等。如脑内有上述病变,CT检查即可发现,如CT片显示正常,一般可排除上述病变的存在。
CT(电子计算机体层成像)是70年代初放射诊断的一项重大突破,CT不是X线摄影,而是用X线对人体扫描,取得信息,经电子计算机处理而获得的重建图像。它能使传统的X线检查难以显示的器官及其病变显示成像,且图像逼真,解剖关系明确,从而扩大了人体的检查范围,大大提高了病变的早期检出率和诊断准确率。这种检查简便、安全、无痛苦、无创伤、无危险,它促进了医学影像诊断学的发展,发明者获得了1979年的诺贝尔奖金。CT最初只用于头部检查,1974年又出现了全身CT。在短短10余年间,CT已遍及全球,从第一代发展到第五代。我国各大城市医院所使用的CT多属第三代。全身CT可以作头、胸、腹、骨盆的横断扫描,也可作甲状腺、脊柱、关节和软组织及五官等小部位的区域扫描。CT最适于查明占位性病变如肿瘤、囊肿、增大的淋巴结、血肿、脓肿和肉芽肿的大小、形态、数目和侵犯范围,它可以决定某些器官癌肿的分期和是否能进行手术切除。在某些情况下,CT还能区别病变的病理特性如实性、囊性、血管性、炎性、钙性、脂肪等。
CT检查有三种方法,一是平扫,为普通扫描,是常规检查;二是增强扫描,从静脉注入水溶性有机碘,再进行扫描,可以使某些病变显示更清楚;三是造影扫描,先行器官或结构的造影,再行扫描,如向脑池内注入造影剂或空气进行脑池造影,再扫描,可清楚显示脑池及其中的小肿瘤。
在CT检查前,病人的准备也很简单,只要检查前禁食即可。但腹部检查之前不能做其它造影检查,尤其不能用钡剂行消化道造影,以免肠内残留的造影剂形成伪影,影响CT图像质量,从而导致误诊。在头部扫描之前,应先照X线头颅平片和断层照片。肝、胆、胰检查前,要先做各项化验检查,照腹部平片,胆道造影和超声检查。肾脏检查前,应做肾盂造影和B超检查。胸部检查前,应照胸部平片和断层照片。脊柱检查前,要先行脊柱正侧、斜位照片等。以便选择最佳扫描方式和最合理的扫描范围
CT(电子计算机体层成像)是70年代初放射诊断的一项重大突破,CT不是X线摄影,而是用X线对人体扫描,取得信息,经电子计算机处理而获得的重建图像。它能使传统的X线检查难以显示的器官及其病变显示成像,且图像逼真,解剖关系明确,从而扩大了人体的检查范围,大大提高了病变的早期检出率和诊断准确率。这种检查简便、安全、无痛苦、无创伤、无危险,它促进了医学影像诊断学的发展,发明者获得了1979年的诺贝尔奖金。CT最初只用于头部检查,1974年又出现了全身CT。在短短10余年间,CT已遍及全球,从第一代发展到第五代。我国各大城市医院所使用的CT多属第三代。全身CT可以作头、胸、腹、骨盆的横断扫描,也可作甲状腺、脊柱、关节和软组织及五官等小部位的区域扫描。CT最适于查明占位性病变如肿瘤、囊肿、增大的淋巴结、血肿、脓肿和肉芽肿的大小、形态、数目和侵犯范围,它可以决定某些器官癌肿的分期和是否能进行手术切除。在某些情况下,CT还能区别病变的病理特性如实性、囊性、血管性、炎性、钙性、脂肪等。
CT检查有三种方法,一是平扫,为普通扫描,是常规检查;二是增强扫描,从静脉注入水溶性有机碘,再进行扫描,可以使某些病变显示更清楚;三是造影扫描,先行器官或结构的造影,再行扫描,如向脑池内注入造影剂或空气进行脑池造影,再扫描,可清楚显示脑池及其中的小肿瘤。
在CT检查前,病人的准备也很简单,只要检查前禁食即可。但腹部检查之前不能做其它造影检查,尤其不能用钡剂行消化道造影,以免肠内残留的造影剂形成伪影,影响CT图像质量,从而导致误诊。在头部扫描之前,应先照X线头颅平片和断层照片。肝、胆、胰检查前,要先做各项化验检查,照腹部平片,胆道造影和超声检查。肾脏检查前,应做肾盂造影和B超检查。胸部检查前,应照胸部平片和断层照片。脊柱检查前,要先行脊柱正侧、斜位照片等。以便选择最佳扫描方式和最合理的扫描范围。
4、螺旋CT对坐骨结节滑囊炎的临床价值有哪些?
CT的诊断:关于坐骨结节滑囊炎的CT检查,由于CT扫描能很好地显示骨骼及软组织,图像质量较好,诊断与手术病理诊断符合率高,加上目前强调循证医学,越来越多的临床疑为本病患者做CT检查。而作为影像科医生只要认识本病,熟悉本病的CT特征,不难诊断。 1、坐骨结节滑囊解剖特点:坐骨结节滑囊是一种潜在的囊,又称坐骨一臀肌滑囊,属肌下囊,其位于臀大肌与坐骨结节之间,由疏松结缔组织分化而成,为一密闭的结缔组织扁囊,囊腔呈裂隙状,其外层是致密结缔组织内层是滑膜内含少许滑液。功能为增加臀大肌与坐骨结节之间的润滑,缓解压力,减少摩擦,促进其运动的灵活性婀。2、坐骨结节滑囊炎的发病机制、病理特点:老年瘦弱妇女臀肌萎缩,加上长期坐着工作,持久的压迫与摩擦直接作用于滑囊,易导致滑囊慢性劳损,引起滑囊壁发生炎症反应,使滑膜水肿、充血、增厚、滑液增多,充盈滑囊,囊壁增厚或纤维化。由于纤维素渗出物附于囊内壁导致内壁粗糙不平,囊腔为单房或多房,内充满液体。3、螺旋CT检查方法:一般采用横断平扫即能诊断,如囊肿内含粘蛋白较多。密度较高,以至与实性肿块难以鉴别时可用增强扫描,有关报道㈣均用轴扫,扫描图像不如MIu直观,能多序列成像,多方位断层婀。作者发现采用薄层冠状扫描,能更清晰显示囊肿与坐骨结节的解剖关系,使诊断本病更有把握,更准确地术前定位。4、坐骨结节滑囊炎CT特征:首先是部位特定,病变与坐骨结节关系密切,位于坐骨结节与臀大肌之间或坐骨结节稍下方臀大肌前方与半腱肌半膜肌内侧的间隙内。其次表现为囊性占位,呈圆形或椭圆形,有一定张力,可呈多房,有分隔,壁分隔厚薄不均,增强扫描囊肿无明显强化,但其内分隔及边缘轻度强化。显示更清楚。5、鉴别诊断坐骨结节滑囊炎虽然只要认识后容易诊断,但亦需与臀部其他占位性病变进行鉴别:(1)脓肿:表现为臀部低密度肿块,边缘模糊,CT值5Ha~18Ha,可以含气,表现为脓肿内有斑点状空气密度影,周围筋膜增厚。(2)脂肪瘤:表现为臀部接近皮下出现含脂肪密度的肿块,边界清晰,值为负值。(3)血管瘤:CT平扫显示不规则形态、团块状软组织占位,部分病灶内或病灶边缘见斑点状、条状或纽扣状高密度钙化灶,影像学表现较有特征性。增强后表现多种多样,通常显著强化。CT的临床价值:由于CT为无创性检查,操作方便,扫描不仅可清晰显示囊肿的部位大小、密度,而且能够清楚显示囊肿与坐骨结节的关系。还能了解囊肿与周围组织及血管的关系,帮助准确鉴别脓肿、脂肪瘤、血管瘤等臀部其他占位性病变。给临床穿刺及手术选择提供重要指导意义。本组显示其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100%、97%。因此,CT对坐骨结节滑囊炎的诊断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5、人体3D高清解剖图那里有啊??
网上搜,就可以知道
6、从CT图像中可以得到哪些量?位置,灰度等
从网上找到的,供参考!
CT图像是由一定数目由黑到白不同灰度的象素按矩阵排列所构成。这些象素反映的是相应体素的X线吸收系数。不同CT装置所得图像的象素大小及数目不同。大小可以是1.0×1.0mm,0.5×0.5mm不等;数目可以是256×256,即65536个,或512×512,即262144个不等。显然,象素越小,数目越多,构成图像越细致,即空间分辨力(spatial resolution)高。CT图像的空间分辨力不如X线图像高。
CT图像是以不同的灰度来表示,反映器官和组织对X线的吸收程度。因此,与X线图像所示的黑白影像一样,黑影表示低吸收区,即低密度区,如肺部;白影表示高吸收区,即高密度区,如骨骼。但是CT与X线图像相比,CT的密度分辨力高,即有高的密度分辨力(density resolutiln)。因此,人体软组织的密度差别虽小,吸收系数虽多接近于水,也能形成对比而成像。这是CT的突出优点。所以,CT可以更好地显示由软组织构成的器官,如脑、脊髓、纵隔、肺、肝、胆、胰以及盆部器官等,并在良好的解剖图像背景上显示出病变的影像。
x 线图像可反映正常与病变组织的密度,如高密度和低密度,但没有量的概念。CT图像不仅以不同灰度显示其密度的高低,还可用组织对X线的吸收系数说明其密度高低的程度,具有一个量的概念。实际工作中,不用吸收系数,而换算成CT值,用CT值说明密度。单位为Hu(Hounsfield unit)。
水的吸收系数为10,CT值定为0Hu,人体中密度最高的骨皮质吸收系数最高,CT值定为+1000Hu,而空气密度最低,定为-1000Hu。人体中密度不同和各种组织的CT值则居于-1000Hu到+1000Hu的2000个分度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