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脊柱 > 形意拳脊柱

形意拳脊柱

发布时间:2020-12-13 05:42:07

1、看过形意拳站桩秘法,才明白死站桩和站死桩有何区别

不要一开始就按“八字诀”、“九歌”以及脉络、气路等要求,样样都求,什幺也求不了。上肢关键在于拔背,裹、坠肘、伸、顶手;下肢及腰关键在于夹剪步和三七劲上;加上周身横竖,背顺劲拧成一体就行了。经过手抖、腿颤、气浮的肌肉酸痛关,就会进入心静、意气贯四梢的境界,再求外型、内意的规范。随着桩功内的深入,要在桩中找劲,追求形意的容整体劲。练出整劲,一个上步,脊柱带动,就不仅仅是撞劲了。要内练须从桩功入手、深入。想把握形意精华,就得在桩功上下苦功夫。

2、有关形意拳的正确姿势!!有了解的进来一下!!

意思很简单也很明了.就用一些普通的概念说明白一些.
要解释这段话,提一个概念,"气",浅显的说,有三种:
1 内家拳最基本的气,基本上可以用"体力"来解释(貌似中医讲五脏运化之后的东西,也可以是"先天气"运化的东西).通俗的说,可以说成"后天气".
2 而所谓"先天之气",其实可以用平常人说的"精力","精气神"(更精微的一种描述,其实要深刻解释的话,就要解释"先/后天"的概念了.这就涉及到中国古代内养的一些哲学思想了.相当于说人是天地父母生的,而除开父母赋予的有形之物,其根本上的,是"天地"给你的无形之"能量"--所谓先天气.所谓"无根树",就是讲人在后天有意无意的失去了这种与"大自然"联系的"能力").
3 呼吸之气.这个就不解释了.
这三者是有联系的.说起来就很多了...你可以找找相关论述,我们回到主题.

"力起于足跟即呼吸以踵之意"
古贤有云"真人之息以踵",是说后天混圆,先天凝实的人,百脉调和,先天与自然一体,无有"遮拦",其呼吸能带动命体(后天气)圆满\畅和的运化,而先天气孕育其中.此句解释很多."踵",足的意思.此处,我是当"深层次"解释的.当然,其实到后来,你也会知道,其实并不违背.
而此处说法,寓意形意中,足如同呼吸之源,"气力"运化的起点.其实,不妨顺便说说,后天之中,上为离,下为坎,而炼者何?坎中一阳耳,在命体,藏于腿\足.所以,通常入佳境者,一暖气寻足而起,上到脊骨.此可谓得了"一半的一半".呵,不然何来形意"炼精化气"之说??
--这句解释完毕.

"身体要三折,其它塌腰、顶头、蹬足、开胸、实腹俱不可用拙力"
你从侧面看形意拳不管是站桩还是行拳,从上到下,树直的不是自然三折么?重心始终在一条水平上.塌腰\顶头\开胸,从侧面看,就是脊柱放松而自然拉伸,可以参看屁股,姿势对了屁股不会翘.至于实腹\蹬足则是更自然的事情了.一般做对了姿势,在不用"拙力"的情况下,前足是没有多大"蹬劲"的."拙力"就是你主动发劲,不自然的用力.而一旦"气沉"(实腹)下去了,前足自然就"蹬"上了.不用多解释,解释也没有用,练久了你体会的到.但更重要的是,"实腹"不能太着意.不然就歪了.--这也就是为什么练习站桩的时候,并不是说"站的越久越好"(当然,自然而然的,站的越久也是另一种功力深厚的表现,但练习的标准一定是自然,而不是强调"久").---再说白点,也就是说明了"实腹",并非一朝一夕..

--这句主要说,姿势要以身体自然为标准.不要过多"主动"用力,包括实腹.(但大多的人,做"自然"的姿势,感觉不太自然,所以,初学最好找面大镜子,或者找个"明师",不一定是"名师".)

"尤不可强制呼吸而运气,内家拳之拳乃用后天之形(即姿势之正确)养先天之气(养字要注意),所谓尚气者无力,养气者纯刚是也"
先天气不可见(其实,了解了先天气\后天气\"元气"的本质和区别以及联系,可以知道此处强调的是"先天气",而实际上表现出来的还是"后天气"),孕育于后天命体之中.呼吸,可以促使后天命气运化,但如果不自然有度,反而有害命体之气.所以,呼吸,一定要自然.此呼吸之气与命气(后天气)\先天气有本质上的区别.但有运化的联系.
而形意拳之所以能内炼"精神"的原因不在于"强制呼吸"或"有意的加强呼吸",而在于命体(身体)的姿势导致了命气的运化,从而保养了其中先天元力.
---其实,这句还有更深的意思,就是我前面说的"坎 离"之意义.总之,自然的呼吸,自然的姿势,就是要诀.只要后天气\先天气孕育的蓬勃,上下自可浑圆一体,气之"纯刚",孟子所谓"至大至刚"也.而强调(强制)所谓呼吸之气,只会内耗而伤气,不可取!

希望能帮到你.

3、形意拳三体式练习时,脊椎是什么状态?

我记得 我在哪里看见过 就是站无极桩的时候 穿着一件很薄的衣服 这是 你的后背是轻轻贴在衣服上的 因为衣服很薄 是自然下垂 你的后背要轻贴在上面 所以你的脊椎 也是正直的

4、练形意拳脊柱痛?

形意拳要求思想上做到脚跟外扭、膝盖内扣、大腿根里裹、坐胯顶悬、背圆胸涵、沉肩坠肘,很多人知道这么练,却不知道为什么要这么练,我知道了。就是奔着脊椎骨去的,或者说
冲着尾椎骨去的。下三路做到了尾椎骨就撅起来了,全身做到了脊椎骨就活了。老师傅说形意门练的就是脊椎骨这条大龙,没错!

5、形意拳三体式怎么站

三体式练法: 两脚并拢,立正。两手向身体两侧伸开,由外向内画弧,至头顶曲臂向体前下落,内含按劲,两腿随按变屈,直按至小腹处。这个动作的同时,身体微向左转,面向体左45度方向 ,翻腕,变拳,拳心向上,向两肋处猛收。这算是第一动。 右手曲臂小臂内侧贴体前向上钻起,钻至下颏处左拳也跟上向上钻,拳头跟在右肘内上侧 ,拳心向上。两臂开始一同向处钻,右臂边钻边由内向外拧转,拧至拳心向上。钻至鼻前一尺远时,右臂停而左臂不停,在右小臂上面紧摩右小臂内面向前向上钻顶,同时右脚蹬地,左腿向前趟出(立正时的左45度方向),至一步远以脚掌为力点踩落地。两腿始终保持弯屈状态。重心在两脚掌连线的前七后三处(这样人体重心正好是前三后七)。 脚向前趟的时候,左拳继续前上顶钻,两拳相交时骤然发力(也可不发力),变掌向前向下劈出,掌心向下。同时右手变掌,掌心向下向回猛拉,停靠在脐下丹田处。 定住这个大形不动,就是三体式。 下面再细讲三体式的站法要求和劲力的求得。 三体式的要领一大堆,网上有的是解说,这里就不重复了。只把几个关键部位的细节再解释一下。 三体式站好了,下面开始调节身体各部分的姿势。从上向下: 头:头要上领。这里是领而不是顶,领是带起全身,顶只是局部作用。头领的关键在在脖子,脖子在竖直的同时要有挺劲,就是俗话的的“梗”起来。这一梗下颏自然内收,而颈椎的弯也自然填平,保证了脊柱的竖直。而且这一梗,颈部肌肉相应紧起来,压力加大, 增加了颈动脉的压强,使脑供血充足,易使人有神清气爽的感觉。练气功气走周天时要过三关,过玉枕关时也要求头领颈竖,我猜也是这个道理。 臀:臀要向下坐。好多拳家要求臀宜内敛,但笔者体会,过份内敛会千成向内向前的上翻动作,而这样是坐不下去的。所以只要臀不外翘就算正确。臀向下坐,头向上领,命门后凸,形成身体脊柱弯曲处填平且对拉拔长(关于脊柱在拳术中的作用请参看常书范的脊骨论),这对于形成以脊柱为主发力源的形意拳模式非常有好处。

6、形意拳的脊椎问题

你说的崩拳练法应该是“长身发力”这是发力的一种,其实形意拳对脊椎没有什么特殊要求,就是“立身中正”,练发力就是要把劲力打顺,但是平常练拳要求则是“立身中正”只有在练到发力动作时臀尾扭一下,动作不能过大,只是纯意念都行。
形意五行拳各有各的发力特点,但是都是在练习整劲的情况下寻找各个五行拳的特点,所以练整劲才是关键,也就是说五形拳都要“立身中正”,这是武术的“中庸之道”,做到这一点,你就离入门不远了,就能逐渐自己去体会劲力了。现在市面上总会有些人说他们的拳才是正宗,看上去发力也很猛,其实这只是演法,看着威猛,忽悠人而已,其实不能总发力,对身体会有损伤的。腰背拔起,前胸微含才是练法,所以如果你想长功夫,又不想练坏身体,你只要记住立身中正就够了。
我当初也和你一样,喜欢发力,迷信发力练功,结果调了半年,身体才恢复过来,师父说我这算是回复的快的,你信与不信都不要紧,我只是给你一个参考建议,免得你跟我一样总同样的弯路。

7、形意拳是用意不用力吗?

不是这样的

在力量和意念同时集中的过程中,打出去!

同时配合呼吸!

这个是很重要的,不要忽视!!

至于用力,打出去不要用力,收回来要用力

就像捉虾子一下,不知道你有没有试过???

松紧,要相互协调!!

8、形意拳三体式的站法,拜求

如果没有老师教的话还是别站三体式了,站不好对身体有损伤。初学者的话站无极式吧,对身体很好的。

转一位前辈的帖子给你,希望对你有帮助。
形意旧贴——给初学者从三体式说起

形意拳万法出自三体式,老一辈讲,三体式不仅是技击的基本架式,更是衍生出各种拳法动作的基础,还是行气走气,练通周天的不二法门。我没练出任督循行的内气,但就我的体会,三体式在形成拳术基本框架、调整功态、贯通百节、体会劲力等方面都在极大的好处。所以它绝对是形意拳的基础,不练三体功,到老一身空,哈哈,你信不信?
三体式练法:两脚并拢,立正。两手向身体两侧伸开,由外向内画弧,至头顶曲臂向体前下落,内含按劲,两腿随按变屈,直按至小腹处。这个动作的同时,身体微向左转,面向体左45度方向,翻腕,变拳,拳心向上,向两肋处猛收。这算是第一动。
右手曲臂小臂内侧贴体前向上钻起,钻至下颏处左拳也跟上向上钻,拳头跟在右肘内上侧,拳心向上。两臂开始一同向处钻,右臂边钻边由内向外拧转,拧至拳心向上。钻至鼻前一尺远时,右臂停而左臂不停,在右小臂上面紧摩右小臂内面向前向上钻顶,同时右脚蹬地,左腿向前趟出(立正时的左45度方向),至一步远以脚掌为力点踩落地。两腿始终保持弯屈状态。重心在两脚掌连线的前七后三处(这样人体重心正好是前三后七)。脚向前趟的时候,左拳继续前上顶钻,两拳相交时骤然发力(也可不发力),变掌向前向下劈出,掌心向下。同时右手变掌,掌心向下向回猛拉,停靠在脐下丹田处。定住这个大形不动,就是三体式。下一次再细讲三体式的站法要求和劲力的求得。

三体式秘密(续)
三体式的要领一大堆,网上有的是解说,这里就不重复了。只把几个关键部位的细节再解释一下。
三体式站好了,下面开始调节身体各部分的姿势。从上向下:
头:头要上领。这里是领而不是顶,领是带起全身,顶只是局部作用。头领的关键在在脖子,脖子在竖直的同时要有挺劲,就是俗话的的“梗”起来。这一梗下颏自然内收,而颈椎的弯也自然填平,保证了脊柱的竖直。而且这一梗,颈部肌肉相应紧起来,压力加大,增加了颈动脉的压强,使脑供血充足,易使人有神清气爽的感觉。练气功气走周天时要过三关,过玉枕关时也要求头领颈竖,我猜也是这个道理。
臀:臀要向下坐。好多拳家要求臀宜内敛,但笔者体会,过份内敛会千成向内向前的上翻动作,而这样是坐不下去的。所以只要臀不外翘就算正确。臀向下坐,头向上领,命门后凸,形成身体脊柱弯曲处填平且对拉拔长(关于脊柱在拳术中的作用请参看本版常书范的脊骨论),这对于形成以脊柱为主发力源的形意拳模式非常有好处。
肩:肩要下沉。只有肩沉下去才能把力量催到手上,才是真正的内家拳的发力方法。肩沉下去再稍稍向里一裹,就形成了身体背部的横向争力。头与臀的互争是纵向的二争力,二肩的互争是横向的二争力。宋,后背的十字形争力便背部大肌肉群得到锻练,就是我们常说的拔背。背一拔,胸自然就含了。所以含胸不要特意去求,它是拔背带来的效果。特意去含,含成了驼背,可别怪我,哈哈。含胸拔背有了,身体自然处于不空状态,大家试一试,是不是这样?
臂:臂的关键在肘。肘要坠。坠,是大臂与小臂形成的三角所构成的平面应与地面垂直,也就是肘尖直冲地面。达到这个要求,必然肘部尽力向里裹才行,大小臂的三角角度越小,裹起来越容易。好,把肘尖冲着地面,慢慢地把手向前推(肘尖千万不要向外翻),你一定推不到头,也就是手臂伸不直。手臂伸得越远,你会觉得臂部的拧裹抻拔越厉害,越不得劲,就像拧足了劲的麻绳,于是,在这种抻拔中你的臂部大筋就得到了最充分的锻练。
哈哈,现在你明白形意拳为什么打出的拳都是曲臂,而不能打直的原因了吧,不是不想打直,是因为这种拧裹劲下根本没法打直。
手:手的摆法各家不同,有立掌,有俯掌,有斜掌。不管哪种掌型都一定有前撑顶的劲儿。后手是收在脐下的,有拉按的暗劲,这样两手又形成了劲力的互争。李仲轩老人说,打一寸拳,实际就是三体式的找劲儿。两手不停地前撑后拉,慢而微,体会劲力变化,渐渐就会百节贯通,功夫就出来了。
胯:胯要吸。所谓吸,是说胯向前的位置要有弯,不能往前顶。如果顶,式子就坐不下去。要有如坐板凳的感觉。吸胯是两胯都要吸。
膝:前膝要向前顶,这样桩架才稳,身体才能顶住对手的攻击而不会散架。后膝要向里裹,才能出来两腿的夹剪劲儿。而且后膝向里了,蹬地才更有力。
腿:前腿要有向后的撑劲,后腿有向前的蹬劲,两腿又形成了前后的争力,好像要去着身体向上去,而臀一坐,又把这股劲压下来,形成了下肢的上下争力,好比两腿变成了弹簧,被压到了极点,只要一放就要蹿出去。类似于百米赛跑着的蹲踞式起跑前冲之前的临界状态,这才能有去意好似卷地风的效果。
http://tieba.baidu.com/f?kz=77793118

9、三体式的形意拳法

两脚并拢,立正。两手向身体两侧伸开,由外向内画弧,至头顶曲臂向体前下落,内含按劲,两腿随按变屈,直按至小腹处。这个动作的同时,身体微向左转,面向体左45度方向 ,翻腕,变拳,拳心向上,向两肋处猛收。这算是第一动。
右手曲臂小臂内侧贴体前向上钻起,钻至下颏处左拳也跟上向上钻,拳头跟在右肘内上侧 ,拳心向上。两臂开始一同向处钻,右臂边钻边由内向外拧转,拧至拳心向上。钻至鼻前一尺远时,右臂停而左臂不停,在右小臂上面紧摩右小臂内面向前向上钻顶,同时右脚蹬地,左腿向前趟出(立正时的左45度方向),至一步远以脚掌为力点踩落地。两腿始终保持弯屈状态。重心在两脚掌连线的前七后三处(这样人体重心正好是前三后七)。
脚向前趟的时候,左拳继续前上顶钻,两拳相交时骤然发力(也可不发力),变掌向前向下劈出,掌心向下。同时右手变掌,掌心向下向回猛拉,停靠在脐下丹田处。 定住这个大形不动,就是三体式。 三体式站好了,下面开始调节身体各部分的姿势。从上向下:
头:头要上领。这里是领而不是顶,领是带起全身,顶只是局部作用。头领的关键在在脖子,脖子在竖直的同时要有挺劲,就是俗话的的“梗”起来。这一梗下颏自然内收,而颈椎的弯也自然填平,保证了脊柱的竖直。而且这一梗,颈部肌肉相应紧起来,压力加大, 增加了颈动脉的压强,使脑供血充足,易使人有神清气爽的感觉。练气功气走周天时要过三关,过玉枕关时也要求头领颈竖,我猜也是这个道理。
臀:臀要向下坐。好多拳家要求臀宜内敛,但笔者体会,过份内敛会千成向内向前的上翻动作,而这样是坐不下去的。所以只要臀不外翘就算正确。臀向下坐,头向上领,命门后凸,形成身体脊柱弯曲处填平且对拉拔长(关于脊柱在拳术中的作用请参看常书范的脊骨论),这对于形成以脊柱为主发力源的形意拳模式非常有好处。

10、形意拳练法

练头

头为全身之主,人的一切行为无不受头脑的指挥。头为六阳之首,五官百骸,头为总领,所以,在演练形意拳的各种套路时,必须做到头要上顶、颈项要直、下颏要微收,以利领起全身,上下协调一致,使呼吸自然,任督二脉畅通,气沉丹田。这样既利于手臂的自然发力,还可以利于保护喉部,以防不测。不仅如此,头在总领手法、步法、身法变化的同时,还可以有效地保护面部的五官。拳谱上讲:“五行真如五道关(这里的五行指眼、鼻、舌、耳、人中),无人把守自遮拦,蔽住五行克他人,
形意拳
形意拳
四两可以拨千斤”。由此可知头在拳理拳法中的重要地位。下面再来研究头部五官在拳理拳法中的作用与地位。
眼,拳谱上有:“眼有监察之明”与“眼观六路”之说。无论平时演练,还是与人交手,双目要全神贯注,紧盯攻击目标,做到无人似有人,攻防意识逼真,久而久之,可使双目炯炯有神,不怒神自威,敏锐如猴鹰。特别是与人交手时,必须注意对方的眼,预察机宜,手脚未动眼先行。拳谱上有“眼无神,拳无魂”之论,充分说明了眼睛在练功和交手中的地位。车永宏宗师把“猴相”列为“四象”之一,取意猴子的目光敏锐,这是对形意拳拳理拳法的重大发展和完善。
耳,有“耳听八方”之论。我国的中医理论以为耳通肾,肾气充盈则听觉灵敏,遇敌必先觉,尤其是夜间,耳可闻风而趋避。历代武林高手都非常注重听觉的修炼,所以,平时演练要养成悉心用耳,凝神静听的好习惯,日久天长,可使听觉灵敏。
口中有舌,口舌一家,无论行功演练,还是静坐养神,口要自然闭合,以利呼吸。舌要顶住上腭,以利津液生出,随时下咽,以防口干舌燥,更利于接通任脉,使周身气血运行畅通,所以拳谱上有“舌有鹊桥”之说。
练身

人之身躯,以腰为主宰,无论进退转侧,吞吐化泄,侧身调膀,均由腰来协调。身法,身躯变化之法。车氏形意拳拳理拳法中对身法的要求是:看正似斜,看斜似正,不俯不仰,不偏不倚,身之一动,腹实含胸,腰活背圆,提肛敛臀,尾闾中正。身法,有十二法要,即纵横、高低、进退、反侧、吞吐、趋避,这十二法皆有其具体的含义和要求:纵则放其势,其勇如猛虎;横则裹其力,开拓无阻拦;高则扬其身,九天摘星辰;低则俯其身,刁拿显其能;进则乘其隙,出招不留情;退则领其气,回转伏敛身;反则顾其后,后面变前迎;侧则要调膀,左右皆顾及;吞则身未退,胸腹向里含;吐则身向拥;单双手推击;趋左也避右,避实击虚隙。此身法十二法之要义,凡学练形意拳者,不可不知,拳谱讲:“上法以手为妙,进法以足为奇,而总以身法为要”。“机关在眼,变通在心(即脑),而把握其要者则在身。身进则四肢不令而行,身退则百骸莫不冥然而逝”,由此可见身法在演练和与人较技时的重要性。
练手

手有拨转之能,两手打遍全身,其为攻防之本,故谱有“手如刀枪”之说。在形意拳的拳理拳法中,就手而论,有单手、双手、出手、拎手、起手、截手、顾手,此为“手之七法”。何谓单手:“起前手如鹞子入林,束身束翅而起,推后手如燕子取水,望上一翻,藏身而落,此单手之法也”。何谓双手,谱曰:“两手交互并起并落,起如举鼎,落如分砖,此双手之法也”。“当胸直出者,谓之出手。筋梢发,起而未落者,谓之拎手。筋梢发,有起有落,屈而非屈,直而非直者,谓之起手。顺起顺落,参以拎搓者,谓之截手。筋梢不发,起而未落者,谓之顾手。此手之七法,不可不知”。无论平时演练,还是与人交手,要求肩垂肘坠,腕塌手灵,两臂似屈非屈,似直非直,这样可保持两臂的伸缩弹力,利于变换手法。两肘不离肋,两手不离心(心口),出洞入洞紧随心;手高不过头,肘高不过口;一手攻击,一手顾破,拧裹而发,包裹严密;手之一发,打有目标,招不虚发;手之一回,肘护两肋,手护心前,各归其所,手起撩阴,拳从心出,起如猛虎扑食,落如鹰抓猎物;肩催肘、肘催手,力达筋梢如钢钩。
练步

步,即步法,也就是腿脚上的功夫。步为一身之根基和运动之枢纽。拳
形意拳
形意拳
谚讲:心是统帅(心即大脑),眼是先行,腿是战马,手是兵刃,无论攻防进退,全凭腿脚之力。谱曰:“脚去手不去为无主,手去脚不去为无根”。“身为主宰,而形之于步”。足见步法的重要。
车永宏宗师所传形意拳的步法有:半马步、立马步、立叉步、寸步、垫步、虚步、箭穿步、践步、迂回步、盘根步等多种步法。这些步法有一个共同的要求,即进步要低,退步要高。进步时,以前带后,以后促前,行如槐虫;退步时,以后带前,以前促后,前后相随。出入磨胫,快而敏捷,谨防敌手从中门而入。前后两脚,有虚有实,可起可落,可进可退;进中有退,退中有进,以退为进,可守可攻,虚实变化需见机而作。落步时,要做到胯塌、裆圆、膝扣,脚趾抓地,犹如大树生根,上下束身如一,防护严密,下盘稳固。拳谱上讲得好:“学拳先学步,看拳先看步,步不稳则拳乱,步不快而拳慢,步不合则拳散”。“机关在眼,变通在心(大脑),应变在手,而千变万化不至于窘迫者则为步”。
练梢

在车氏形意拳的拳理拳法中,称人体的血、肉、筋、骨之末端为梢,总称为“四梢”。发为血梢,舌为肉梢,甲为筋梢,牙为骨梢。四梢用力,人可变其常态。常言道,怒发冲冠,虎须倒竖,是指人在极端愤怒下的外在表现,而在拳理拳法中更讲究心一颤而四梢齐,内劲出。毛孔的开合,可使血液循环畅通而力量充实,舌顶上腭,可使津液生盈而不气浮,不口干;手指脚趾扣,可使气注于筋而四脚有力,齿叩可使精神贯骨,而身坚力发。所以在行功时,要做到发欲冲冠、舌欲催齿、甲欲透骨、牙欲断筋,有推山倒海之力,有吞狼咽虎之势,四梢齐一,气聚力实,下盘稳固,勇猛外宣,使敌胆寒。四梢之重要,由此可知。
练精

精,指人体内维持生命的高级物质——精液。我国的中医理论和历代武林高手都认为:“精、气、神为人之三宝。精为生气之源,气为养神之所,神乃生命之主宰。精足则气足,气足则神充,神充则阳刚外溢;若精枯则气竭,气竭则神无,神无则命休。可见人生有精则生,无精则死,充分说明了精对维持生命的重要作用。精,难生易耗,明知是宝而珍惜锻炼者极少。故车氏历代先师谆谆告诫门人:“要节欲,以保精养精”。形意古谱上讲“精养实根气养神,元阳不走得其真,丹田养就长命宝,万两黄金不与人”。要练形意真功,必须节制性欲,若性欲无度,必造成精元气虚,身体衰弱,抵抗力下降,易发疾病,这就失去了“练精化气,练气化神,练神还虚”的基本条件,欲达上乘功夫则可望而不可及。
练意

意,即人的大脑之思维过程。拳谱上讲:“心(指大脑)所发为之意,意之所向为之拳”。大脑是神经系统的中枢,指挥人的一切活动,习武也不例外。意在形意拳的拳理拳法中的作用可分为三个方面:
1.意动身随。无论是演练套路,还是与人较技,一举一动,都是以意领先。攻防进退,吞吐趋避,动作规范,凡一举一动,都在意识指导下进行。
2.以意领气。形意拳的拳理拳法要求内三合与外三合,动作与呼吸相配合,一呼一吸,一出一入,形随意转,以意领气。意到、气到、手到、足到,方显功夫为妙。
3.以意显形。形意拳的一大特色就是象形取意。如劈拳有似斧劈物之意,崩拳似箭有射物之意,虎形有猛虎扑食之勇,蛇形似草上飞,有拨草之能等等,无论何种技法,都是在意的指导下来完成的。通过意的活动,可以增强对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的刺激,进一步强化大脑的思维反应功能,从而大大有益于身心健康。
练气

气,乃生命之本,人活一口气,有气则存,无气则亡。气是力的源泉,无气则无力。气可分为内气和外气,练形意真功讲究养气和练气。所谓养气,即指在意念的指导下,将全身之气凝聚于丹田,长期养气,可使元气充盈,精神旺盛。所谓练气,是指在意念的导引之下,气从丹田出,通于四梢,达于全身,凝于两肋,冲于脑顶,上下鼓荡,左右开合,劲力充足,而后发为绝技。所谓内气,是指人体内的肺腑之气和经络之气。所谓外气,是指呼吸之气。只有外气不断地供给与补充,才能使内气不断地运行与发挥,即我们常讲的吐故纳新,如此循环往复,以至无穷,才能发挥人体之潜能,强身健体,益寿延年。形意拳以呼吸为功,运行为效,以内气的运行来带动外气的变化,即意之所向,气即随之;气一动而力即趋之。逆腹式呼吸为形意拳的引功运气之法,轻松平静为行气之本,小周天运气法为进入高层次的阶梯。起势扎步时呼吸,使气通于周身;动作时呼吸,使气力相合。进则呼,退则吸,开则呼合则吸,呼气由丹田而吐,吸气归丹田所纳,内气外气,循环往复,源源不断,气运周身,力达四肢,内外相合,功夫可达上乘之境。
练力

人体之力有内力和外力之分,力之源乃气,拳谱上讲:“内气中和自生气,形式顺者自有力”。形意拳的拳理拳法讲究,练力要遵循:“三节”、“六合”之规。仅以三体势桩功为例,势一扎,手一出,务必力从根节起,顺于中节,达于梢节,三节顺达,节节相催,即肩催肘,肘催手,力达拳掌。腿脚用力之法也是同一原理,起于根节,顺于中节,达于梢节。即胯催膝,膝催足,力达 脚掌。必须牢记,无论何时何地,练力要以意领气,以气催力,形式和顺,上下相随,内外相合。如此练力,日久天长可达到力不蓄自蓄,劲不发而自发,力量无穷。
练功

所谓功,即指功夫,练拳不练功,到老一场空。三体式桩功,各种单练对练套路,都是基本功,要经常认真的演练和体会。特别是散手(太谷叫撕扒),更是真功夫的具体检验。形意散手名家孙德宜先生在青年时代,为了提高散手真功,经常不辞辛苦找到功夫上乘的前辈门上,花钱买打,从中吸取营养来充实自己。尤其是步入中年以后,他几乎每天都要到布学宽大师家学习散手技法,一种手法他要反复练习几百遍,上千遍,直到运用娴熟,得心应手为止,这是他所以成为形意散手名家和“试金石”的重要原因之一。要得到形意真功,就必须做到三节明,四梢齐,讲阴阳,懂趋避。功夫不负有心人,只要勤于思考,坚持不懈,乐于吃苦,就能达到“拳无拳,意无意,无拳无意是真意;敌手攻来随我意,以艺服人是真艺”的高超境界。

与形意拳脊柱相关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