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关于脊椎和心脏
心血管内科看心脏,做个心脏彩超;
普外科或胸外科看脊椎,拍CT或MRI。
心脏有气泡?但愿你不是气胸。
2、如何区别心脏痛是心脏本身痛和脊椎病引起的疼痛
脊椎不好可致心脏出问题 严重可致命脊椎不好,还能让心脏出现不适症状?日前,北京同仁堂民间技艺传承大师刁文鲳在做客人民网视频访谈时介绍,心脏神经官能症就是一种可以致命的心脏病症,而它的病因,就与脊椎有密切关系。
据刁文鲳介绍,大家都知道冠心病,主要是冠状动脉血管发生动脉粥样硬化病变而引起血管腔狭窄或阻塞,造成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最后导致心肌梗,致人死亡。但是,还有一种病,和冠心病症状一样,比如胸闷气短、憋得慌、心慌、心悸、心律失常,尤其左前胸有刺痛。但是这些患者冠状动脉检测造影没有发现器质性病变,这些疾病统统划归为心脏神经官能症。“神经官能症发作比较急,比如出现突然间冠状动脉痉挛,心肌就会受损,血液输不出去,就会发生心肌梗塞。”
“神经官能症发作比较急,比如出现突然间冠状动脉痉挛,心肌就会受损,血液输不出去,就会发生心肌梗塞。”刁文鲳认为,神经官能症的病因,与脊椎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心脏神经官能症,它的病因都在脊椎上。因此,心脏神经官能症属于脊椎病的范围,属于脊椎病的症状之一。
颈椎和胸椎分出来六根神经,通往心脏的各个部位,这两个地方的神经一旦受到刺激,就会影响到心脏的机能。“比如说你刺激到心动过速的神经,就会出现心动过速;刺激到胸闷气短的神经,就会胸闷气短。或者,刺激到前胸刺痛这个神经,就会前胸刺痛。这些症状,甚至房颤、间歇,都和颈椎、胸椎有关系。”
刁文鲳认为,脊椎是生命中枢,是健康之本,自从人类直立行走以后,脊髓就执行着它的任务,它管理着我们身体的五脏六腑,每一个脏器都属它管。要想保持脊椎健康,除了日常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还可以练习他编制的“脊椎保健操”,也就是正脊复位的动作。通过这些动作,让脊椎保持健康状态,把病症消除在“量变”之中,不让可怕的“质变”害人。
2009年7月18日,由北京市中医管理局、北京市卫生局、中国医药卫生事业发展基金会、中国民间中医医药研究开发协会共同举办的“中医刁氏正脊”治疗“眩晕“”心脏神经官能症”市级科研项目启动仪式暨发展研讨会在北京召开。此项科研课题是在北京市中医管理局立项的中西医结合进行临床研究的项目,这是北京市中医管理局首次支持民间中医临床适宜技术进行课题研究。目的是为了更好的挖掘民间特色技术惠及于民。
刁文鲳认为,神经官能症的病因,与脊椎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心脏神经官能症,它的病因都在脊椎上。因此,心脏神经官能症属于脊椎病的范围,属于脊椎病的症状之一。颈椎和胸椎分出来六根神经,通往心脏的各个部位,这两个地方的神经一旦受到刺激,就会影响到心脏的机能。“比如说你刺激到心动过速的神经,就会出现心动过速;刺激到胸闷气短的神经,就会胸闷气短。或者,刺激到前胸刺痛这个神经,就会前胸刺痛。这些症状,甚至房颤、间歇,都和颈椎、胸椎有关系。”
3、从心脏的结构和循环途径方面比较脊椎动物各纲循环系统的区别
血液循环系统复是属于循环系制统的一种,循环系统包括植物与动物的循环系统,植物系统是维管束,维管束是指维管植物(包括蕨类植物、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的维管组织,由木质部和韧皮部成束状排列形成的结构。
维管束多存在于茎(草本植物和木本植物幼体。
4、强直性脊柱炎是不是会导致心脏病呢?
这个病对心脏稍有一点的影响,但不是导致心脏病的原因,心脏病一个是有遗传的,还有的是后天不注意引起的,很多是吃的方面造成的哦。
5、下图是脊椎动物的心脏模式图:
1.有一条循环路线的是(A),房室内血液为(混血性)血,有两条循环路线的是(BCD)
2.心室内有混合血的是(C),但混合程度小的是(D),原因是(C的左右心室之间有个不完全的隔,而D的心室没有隔,也没有左右之分)
3.恒温动物所特有的心脏是(B),只有(鸟)和(哺乳)动物才有这样的心脏。
4.将四种心脏按动物进化顺序用字母和箭头表示出来:(A->D->C->B)
6、如图是各类脊椎动物心脏示意图,从四个示意图看,脊椎动物进化顺序是()A.A→B→C→DB.B→A→D→C
C鱼类的心脏是一心房一心室,A两栖的心脏类是两心房一心室,B爬行类的心脏是两心房一心室,心室内有不完全的膈膜,D是两心房两心室,鸟类和哺乳类的心脏都是两心房两心室.
脊椎动物的进化历程:原始鱼类→原始两栖类→原始爬行类→原始鸟类和哺乳类.
则图中动物的进化应该是C→A→B→D.
故选:C
7、区别脊椎动物与无脊椎动物的主要特征是 A.心脏结构是否具有4个腔 B.体内是否有脊椎骨 C.是用肺
B
8、脊椎动物心脏的演化过程。
从鱼类的一房一室。单循环,到两栖类的两房一室。不完全双循环,再到爬行类的两房一室有隔膜(鳄类完全分隔),最后到鸟类和哺乳类的两房两室。完全双循环。
9、脊椎动物心脏及动脉弓的演变
生物学家告诉我们:心脏是进化的产物,它有一个发生和发展的过程:有心本从无心来。
生命在于运动,新陈代谢就是一种运动方式。生物要活命,就必须吸收养分和排出废物,这就必须要有一个运输系统;而要运输,要动起来,又必须有一种推动的力量。对低等动物来说,它的“推动力”,有的是细胞膜的渗透压,有的是纤毛的摆动,有的靠肌肉的收缩。蚯蚓有根大搏动管纵贯全身,可它却有数不清的“心脏”在工作。后来,无数的搏动管集中到一个搏动点上,就开始形成了。
只是进化到了鱼类,才开始有最早的心。鱼类的心脏分成两个腔室,就像一间屋子从中分隔成两个小房一样,血流由心脏发出,循环全身。
河蚌、乌贼等软体动物和青蛙等两栖动物,心已有了3个腔室。进一步进化,到了爬行动物,心脏就有4个腔室了,好比屋子被“+”字分隔为4个小房那样。蛇和乌龟等就是这样的。不过,这4个小房都有“房门”相通。鸟类和哺乳类的心脏也是4个腔室,但左右两半并不互相沟通——不相通可使血液“各行其道”,免得混杂,更有利于新陈代谢的进行。
有趣的是,人的心脏从开始出现到发育定型,完全重复了上述的进化过程。人胚胎约在两周时有“血管发生”,第18天或第19天出现原始的心脏,第22天起心脏开始收缩推动血液循环,到第3个月要心脏就有4个腔室了。
德国自然科学家赫克尔在其名著《人类的进化》一书中说道:“当人类的胚胎只有1/4英寸长时”,“心脏还是一个具有两个心室构造的简单的鱼类心脏,它位于喉部,也像鱼类一样,大动脉都通向腮裂。虽然这些构造对人类和其它陆地动物毫无用途,但在胚胎过程中的一定时期内仍有这种构造,这暗示着鱼类的人的祖先。”
事情很明显:我们的心脏从早期的两个腔室发展到4个腔室,正是生物进化留下的踪迹。
动脉弓亦称大动脉弧。进行鳃呼吸的脊椎动物,从心脏输出的血液由腹大动脉沿各鳃弓走行的入鳃血管,进入分支于所有鳃瓣的鳃毛细血管,于此进行气体交换变成动脉血,经出鳃血管入背大动脉。但如停止鳃呼吸转入肺呼吸时,则鳃瓣退化消失,而一开始就用肺呼吸的脊椎动物,则不发生鳃瓣,因而缺少鳃毛细血管,而入鳃,出鳃血管直接相通,在背、腹大动脉间形成直通的弓状血管,称大动脉弓。多数脊椎动物在大动脉弓发生时,是与下颌弓、舌弓及第一鳃弓乃至第四鳃弓,也就是说是和6对鳃弓相适应而出现的,随着它们的成长而发生种种变化。蛙等两栖类变态后,沿第一鳃弓至第四鳃弓有大动脉,但以后第三大动脉弓退化消失,第一大动脉弓形成颈动脉的基础,第二大动脉弓是成为成体仍然存在的大动脉弓,与大动脉根相接续。随即左右汇合形成背大动脉。第四大动脉弓是形成左右肺动脉的基础。爬行类的成体只有第四大动脉弓残存,左大动脉弓与左心室相通,引出动脉血;右大动脉弓与右心室相连,通过静脉血。鸟类与哺乳类只有由左心室发出的一条大动脉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