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脊柱 > 脊柱实体

脊柱实体

发布时间:2020-11-27 16:00:46

1、人们常说腰闪到了“腰是指身体的哪个实体器官”

你好!
人们平时所说的腰是指屁股以上的部位,你说的腰闪了的腰更特指的腰部位的肌肉。在生理上统称从脖子到屁股之间的部位为背部。
有些地方把肾称之为“腰子”。不过和腰是两码事
我的回答你还满意吗~~

2、腰麻和硬膜外麻醉的区别 腰麻与硬膜外麻醉有什么不同

腰麻来和硬膜外麻醉都源属于椎管内麻醉,但是两者有多处不同之处。
1、穿刺部位
硬膜外穿刺几乎可以包含整条脊柱腰椎最多、主要做下腹部双下肢手术;胸椎次之,主要是胸部、上腹部和全麻辅助麻醉;颈椎几乎没有,因为风险过高。而腰麻,主要穿刺点是腰椎2-3或3-4,这样保证不会刺伤脊髓。
2、穿刺层次
硬膜外穿刺:皮肤-皮下-棘上韧带-棘间韧带-黄韧带-硬膜外间隙
腰麻:皮肤-皮下-棘上韧带-棘间韧带-黄韧带-硬膜外间隙-硬脊膜-蛛网膜-蛛网膜下腔
3、作用机制
硬膜外麻醉将药液注入硬脊膜外腔(位于硬脊膜和黄韧带之间的潜在腔隙),扩散的局麻药将此腔内穿出椎间孔的神经根麻醉。
腰麻是将局麻药经腰椎间隙注入蛛网膜下腔(位于蛛网膜和软脊膜之间的实体腔隙,充满脑脊液),以阻滞该部位的神经根
4、用药剂量
硬膜外用药量比腰麻时大5~10倍
5、作用时间
腰麻起效快,大约5分钟内就可达到满意效果;硬膜外麻醉起效慢,大约15分钟。
6、持续时间
腰麻持续时间短,一般2-3小时;硬膜外麻醉由于置管,可持续长时间维持。
7、适用范围
脊柱椎体
腰麻:下腹部、双下肢手术。
硬膜外麻醉:包括胸部、上腹部、下腹部和双下肢。

3、脊柱的椎管与脊椎的关系

对,我在医院实习我知道,我们实习的时候有个科室就叫关节脊柱科,现在关节脊柱科都是两个不同的护士在一起,有些护士学的是关节她们主要管的是关节的病人,学的脊柱的管脊柱,脊柱和脊椎是一样的,我老师还教过我呢!

4、脊椎血管瘤能治愈吗

脊髓血管瘤还是需要及时治疗的,如果不及时治疗,可能会压迫神经,一般情况较为严重。在选择治疗方法时,需要考虑病人脊椎血管瘤的状况以及治愈后的恢复情况。如果血管瘤不是很大,建议患者先通过中医治疗,如果脊椎血管瘤比较大,可以选择手术来进行治疗。

5、道士属于哪个学派?我有个同学总是自称贫道

道士属于道家学派。
道家学说形成于先秦时期,与儒家文化互相激荡,相辅相成一起成为中国古代文化的思想脊柱,道家学说是以道为最高哲学范畴、道是世界的最高实体,道既是宇宙万物的本原,也是宇宙万物赖以生存的依据。道家学派以道来探究自然、社会、人生之家的关系。主要代表人物老子、庄子。
道教是一种宗教,建于东汉时期,是中国本土宗教;道家指的是一种学术思想,主张清静无为,与世无争。
道家以先秦老子、庄子关于“道”的学说为中心的学术派别。道家之名,始见于西汉司马谈的《论六家之要指》,称为“道德家”。《汉书·艺文志》称为道家,列为九流之一。老子是道家的创始人,庄子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思想。在庄子前或同时,有杨朱的“全性葆真”说,宋钘、尹文的“情欲寡浅”说,彭蒙、田骈、慎到的“弃知去己”说,都同道家思想接近,有称之为道家别派者。道家学说以老庄自然天道观为主,强调人们在思想、行为上应效法“道”的“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不尚贤,使民不争”。伦理上主张“绝仁弃义”,以为“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与儒墨之说形成明显对立。其后,道家思想与名家、法家相结合,成为黄老之学。为汉初统治者所重。到汉武帝独尊儒术,黄老渐衰。同时,道家思想流入民间,对东汉末年农民起义运动中道教思想的产生有所影响。魏晋间玄学盛行,王弼、何晏辈首以老庄解释儒家经文,促成儒、道融合。佛学传入中国后,佛教徒用老庄诠释佛典,又有释、道合流之势。宋明理学家力倡儒家道统,佛、老并斥,但对道家思想仍有某些吸收。道家思想对中国政治、思想、科技、文化、艺术等方面,都有深刻影响,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6、学习任务古脊椎动物特征及化石鉴定

【任务描述】 ①了解脊椎动物特征,熟悉脊椎动物亚门各纲特征;②掌握脊椎动物化石常见类型;③了解脊椎动物化石在地层古生物研究中的作用。

一、脊椎动物特征

脊椎动物是脊索动物门的3个亚门之一,另外两个亚门是尾索动物亚门和头索动物亚门。脊椎动物的主要特征:①头部显著分化,脑和感觉器官有更完善的发展,也称有头类。②身体背侧具有脊索,少数类群脊索终身存在,大部分类群脊索仅存在于胚胎期,成年后被脊柱所代替。③骨骸发达,可区分为头骨,脊柱和附肢骨等。④咽腔侧壁上有成对鳃裂,鳃裂外围无围鳃腔。⑤心脏肌肉质,腹位;循环系统闭管型。⑥肾管组合成的肾脏,有专司排泄的输尿导管。⑦雌雄异体,有性生殖。

脊椎动物亚门各类化石代表及现生种类均繁多,通常依据脊椎动物的骨骼构造、活动方式、生殖特点、胚胎发育的变化等可将其分为九个纲(表2-5)。

表2-5 脊椎动物亚门的分类及主要特征简表

(据孙跃武等,2006)

脊椎动物最早出现于寒武纪直到现在,泥盆纪为鱼类的时代,石炭纪至二叠纪为两栖类时代,中生代为爬行类时代,新生代为鸟类和哺乳类的时代(图2-49)。

图2-49 脊椎动物亚门各纲的地史分布

(据Colbert,1980)

二、鱼形动物

(一)鱼形动物的一般特征及鱼体各部度量

鱼形动物包括全部水生、冷血、鳃呼吸、自由活动的脊椎动物。它们身体多呈纺锤形,不具五趾的肢骨,而具发育的鳍,其中背鳍、臀鳍和尾鳍位于身体的对称面上,因不成对,统称奇鳍。胸鳍及腹鳍成对在身体左右两侧,统称偶鳍。鳍内有骨质棘,称鳍棘。鳍在身体的部位及相互关系,鳍刺及鳍条的排列情况,对鉴定鱼类化石有重要意义。鱼体各部名称及度量如图2-50所示。

图2-50 鱼类形态

◎尾鳍:是鱼类重要的运动器官,也是分类和鉴定的重要根据之一。根据鱼的尾部脊柱延伸状况和尾鳍形态及对称性等,可将尾鳍划分为3种类型(图2-51)。

◎鳞:多数鱼类体表披鳞,有保护作用,一般可分为4种(图2-52):①楯鳞,外形似盾,基板部分埋于皮层内,尖锥状小棘突出体外;②硬鳞,多为菱形,厚板状,表面具珐琅质层;③圆鳞,为骨质鳞,表面无珐琅质,可见同心状生长线纹;④栉鳞,也是一种骨质鳞,只是鳞片表面具小棘,后缘具小锯齿。

图2-51 鱼尾鳍类型

图2-52 鱼鳞类型

(二)鱼类的演化与陆生四足动物的起源

一般认为,现代各种鱼类是由盾皮鱼纲(Placodermi)发展演化而来的。该类化石发现于志留纪后期地层中,繁盛于泥盆纪,因具成对鼻孔、颌及偶鳍,从而增强了盾皮鱼类的感觉、取食和运动的能力。泥盆纪时,由于地壳运动,古地理环境发生巨变,原在淡水栖息的鱼类,有的不能适应炎热干旱的环境而逐渐绝灭,也有部分由陆地水域被迫迁居海中。盾皮鱼的一支演变出早期软骨鱼类即是淡水鱼类迁到海洋生活的代表;另一支为适应干旱的环境,体内长出一对囊状突起,司原始肺脏的功能,代替鳃的作用,因此演变为早期的硬骨鱼类。

硬骨鱼纲的肺鱼类,总鳍鱼类中的扇鳍鱼类具内鼻孔及肉质偶鳍,能够在环境多变的淡水水域中生活。过去认为总鳍鱼类是陆生四足动物的祖先,但近年来新的资料表明,两栖类不一定从总鳍鱼类演化而来,有人重提肺鱼类可能是有足两栖类的祖先。总之,陆生四足动物的起源问题还有待解决。

三、两栖纲

两栖类是水陆两栖的动物,一生中有变态过程。两栖类在身体结构及机能上发生了许多重大变革:①由用鳃呼吸转变为用肺呼吸,但幼虫在水中生活时仍用鳃呼吸;②早期类型体外被盖骨甲或坚硬的皮膜,以防止水分过分蒸发;③以四肢支持身体并司运动,其尾主要起平衡作用;④繁殖方式上,以水中产卵为主,部分是在潮湿地方产卵,卵孵化后,幼虫仍需在水中生活。

最古老的两栖类化石为晚泥盆世的鱼石螈,其身体侧扁,有一条鱼形的尾鳍,它的头骨和牙齿的结构都和总鳍鱼很相似,但是它们已经长出四肢,脊椎上也已经长出了允许脊柱弯曲的关节突,前肢的肩带与头骨已失去连接并能活动,已属两栖类范畴(图2-53)。我国两栖类化石发现较少,保存完整和良好的有山东临朐中新世地层中的玄武蛙。

图2-53 鱼石螈 (Ichthyostega stensiovi)

(据何心一等,1993)

四、爬行纲

爬行类比两栖动物更进步,是真正的陆生四足动物,最先能在陆地上繁殖,这是因为爬行类的卵中有了能防止胚胎中水分蒸发的羊膜,卵可以在陆地上孵化,幼虫不再变态,在羊膜卵内有羊水能供给胚胎发育的养分,因此爬行类摆脱了在水中繁殖的束缚,而向陆地发展。

根据爬行动物头骨上的颞颥孔的有无、多少及相对位置来分类。颞颥孔位于头骨后部(眼眶后方),用以容受和扩大颌肌,增强咬嚼的能力。颞颥孔一般可分四种类型(图254)。

图2-54 爬行类头骨颞颥孔类型

(据Romer,1966,改绘)

依据颞颥孔类型可将爬行动物分为四个亚纲,无孔亚纲、下孔亚纲、上孔亚纲和双孔亚纲。爬行类出现于晚石炭世,二叠纪增多,全盛于中生代,所以中生代又称为“爬行类时代”。中生代末大多数爬行类绝灭,仅少数种类残留到现代,如龟、鳄、蜥、蛇等。爬行类在中生代最繁盛的门类是恐龙类,一般身体庞大,四足或两足行走,肉食和植物食性都有,最早出现于中晚三叠世,到白垩纪末全部绝灭。

五、鸟纲

鸟类是脊椎动物进化系统上从爬行类发展出去的一个旁支,适应于飞行,鸟类不是唯一能飞行的脊椎动物,但它对飞行的适应是最成功的。为适应飞行的需要,它的骨骼变得中空而轻,髓腔大,前肢变为翼,身披羽毛,心脏分隔完全,恒温等。

鸟类起源于爬行动物,但其直接祖先尚未查明。最早的鸟类化石产于德国巴伐利亚索仑霍芬晚侏罗世地层中的始祖鸟(图2-55),其特点是除具有羽毛外,其余骨骼特点均与爬行类一致,如有尾,有牙,前肢末端仍具爪等。现在一般认为始祖鸟不是现代鸟类的直接祖先,只是进化中的一个侧支,真正鸟类的祖先可能出现得更早。我国新疆、甘肃的白垩纪、青海的始新世地层发现过零星的鸟骨化石。1996 年,我国辽西侏罗世地层中采到一块珍稀鸟类化石,取名中华龙鸟,也同时具有鸟类和爬行类特点,所以有人认为它是一只恐龙,不管它是鸟还是恐龙,至少也是鸟类起源于爬行类的有力证据。

图2-55 始祖鸟 (Archaeopteryx siemensii)

(据成都地院,1981)

六、哺乳纲

哺乳动物是脊椎动物中最高等的一个纲,具有更高的适应环境能力。恒温,胎生,哺乳,脑发达,牙齿分化,头骨中具有较大的脑腔,四肢骨由肩带和腰带与脊椎相接。

哺乳动物的牙齿是其硬体中最坚硬的部分,易保存为化石,其组合形态随动物食性不同而多变化,因此,对分类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哺乳动物的牙齿一般分化为门齿(I)、犬齿(C)、前臼齿(P)、臼齿(M)四种,牙齿类型通常以齿式来表示,其公式为:

地层古生物基础

前臼齿和臼齿合称为颊齿,根据其形态和食性关系大致可分三种类型:①切尖型,食肉动物;②脊齿型,食草动物;③瘤齿型,杂食动物(图2-56)。

图2-56 哺乳动物颊齿的主要类型

(据何心一等,1993)

(a)侧视;(b)齿冠面;P.前臼齿;M.臼齿

七、人类的起源与演化

这里的人类起源指的是人类怎样由古猿演化而来。是否习惯性地以两足直立行走作为主要的行动方式,是目前学术界通常采纳的区分人类和猿类的标准。能否制造工具已不再是区别标准。人猿分界的重新划分,使得能够两腿直立行走,但还不会制造工具的南方古猿等进入到了人的范畴。截至2000年的化石资料,从南方古猿到现代人,人类的演化大致经历了以下4个阶段:南方古猿、能人、直立人和智人(图2-57)。

(一)南方古猿

440万~100万年前,主要分布在非洲南部和东部,以具有粗壮的颌及厚层珐琅质的齿为特征,能够两足直立行走。南方古猿在形态上具有猿和人的镶嵌特征,身高1.3 m以上,脑量400~500 mL。南方古猿至少包括了9种类型,其中以1994年公布的发现于埃塞俄比亚距今440万年的南方古猿始祖种最为古老。著名的“露西”属于南方古猿阿法种,是迄今发现的最为完整的古人类骨骼之一(保存了40% 的骨骼),生存年代约为350 万年前。

(二)能人

250万~160万年前,其主要特点是头骨壁薄,眉脊不明显,脑量500~700mL,比南方古猿明显扩大,颊齿,特别是前臼齿比南方古猿非洲种窄,下肢骨明显显示两足直立行走的特征,手骨表明其拇指和其他四指能够对握,但还不是很精确。能人最著名的化石代表是发现于肯尼亚的1470号头骨,该头骨比任何南方古猿的头骨都要进步,脑容量可达775mL,肢骨基本上和现代人相似,地层年龄测定为190万年左右。与能人同时发现的还有不少石器,典型的石器是用砾石制成的砍砸器,这种石器文化被称为奥杜韦文化。

图2-57 人科演化树

(据Mader,1998)

(三)直立人

生活年代大致定在距今180 万~30 万年之间的旧石器时代早期,在亚、欧、非洲等地都有发现。直立人的名称是根据其下肢骨能够采取直立的姿势而来,但并不表示他是最早直立行走的人。直立人最早由杜布瓦1892年发现于印尼的爪哇,其大腿骨后部有股骨脊,表明已能直立行走,但当时由于没有发现共生的石器,其是否属于古人类化石一直受到很多人的质疑,直到我国周口店北京猿人的发现,这一问题才得到解决。我国已发现的直立人化石比较多,有云南元谋人、陕西蓝田人、北京猿人、南京汤山人等。

(四)智人

在分类上属于人属智人种,包括化石智人和现生智人,从解剖学上区分,智人可分为早期智人和晚期智人两类。

◎早期智人:生活于距今20万~10万年期间,发现于非洲、欧洲及亚洲,具有大脑壳,前臼齿及臼齿窄,脸平、头骨薄,骨骼纤细,脑量已达现代人水平等特点。早期智人代表是尼安德特人,简称尼人,发现于德国尼安德特河谷。尼人的主要特征包括强壮的身体,指、趾短,前牙、鼻子大,大鼻子可能是对寒冷的更新世气候的适应。尼人可能直接从直立人演化而来,保存在胳膊中的DNA研究结果表明,尼人祖先在60万年前就从演化主线上分离出来,但在演化上最终走进了死胡同,为晚期智人所代替。我国的早期智人化石有广东的马坝人、湖北的长阳人、山西的丁村人、辽宁的金牛山人、陕西的大荔人等。早期智人制造的石器已经有了很多改进,能够狩猎巨大的野兽,能用兽皮当作粗陋的衣服,不仅会使用天然火,而且可能已会取火。

◎晚期智人:在形态上已非常像现代人,出现的时间约为10万年前,与早期智人的区别是前额高,脑壳短、高,骨骼轻薄。晚期智人化石最早发现于1868年法国的克罗马农村,称克罗马农人,主要生活在旧石器时代晚期,距今约3.8万年,身材高大,颅骨的高度增大,额部隆起,有明显突出的下颌,前臂比上臂长,小腿比大腿长,脑很发达,有相当的智慧。我国的晚期智人化石包括广西的柳江人、四川的资阳人、内蒙古的河套人和北京周口店的山顶洞人等。在晚期智人阶段,除了石器比早期智人加工精细外,还有不少骨器、角器,以及用石头或骨角制成的长矛等复合工具,已有相当好的捕鱼技术,能够摩擦取火。

八、技能训练——常见脊椎动物化石鉴定

(一)目的和要求

(1)对脊椎动物各纲化石保存特点有进一步了解,如鱼类的完整骨骼、鱼鳞、甲片,哺乳纲的牙齿等。

(2)通过化石标本、各种有代表性的模型、挂图、幻灯片、照片的观察进一步理解脊椎动物各纲演化关系。

(二)使用仪器、工具、用品

多媒体设备,双目实体显微镜,放大镜(15~20 ×),实验报告,化石标本。

(三)实习报告要求

每人至少观察5块标本,选3块标本作图并描述主要构造特征。

(四)鉴定内容

主要鉴定鱼类化石,重点观察鱼尾形态、鱼鳞形态及腹背鳍的发育。

1.盾皮纲

化石多为头和躯干的甲片。

Wudinolepis Chang,1965 (武定鱼)(图2-58):个体小,头甲和躯甲的背、侧壁均具左右对称,排列规则的棱脊骨片。中泥盆世。

图2-58 Wudinolepis (武定鱼)

2.棘鱼纲

鳍棘及中间棘常保存为化石。

Sinacanthus Pan,1957 (中华棘鱼)(图2-59):鳍棘大,扁平,长而宽,末部显著弯曲,形成尖刀状,其上布满细长的纵脊及沟痕,相互平行,并与棘的弯曲一致,大部分向末端聚合。早泥盆世。

图2-59 Sinacanthus (中华棘鱼)

胸棘印模,× 1.5

图2-60 Heliooprion (旋齿鲨)

× 1.4,P1

3.软骨鱼纲

多保存尾牙齿、鱼鳍河粪化石。

Heliooprion Karpinsky,1899 (旋齿鲨)(图2-60):牙齿在上、下颌左、右两块颌骨接合处向下、向内卷曲成环圈状,二叠纪—三叠纪。

4.硬骨鱼纲

硬骨鱼纲可保存完整的骨架和鳞片化石。研究时头骨,鳍和尾部特征最重要。

Lycoptera MulIer,1848 (狼鳍鱼)(图2-61):头大,眼大,眶上骨一块,眶上感觉沟止于顶骨;具颞孔,齿骨一块,牙齿排列成行,前鳃盖骨的下支较上支宽大,下鳃盖骨很小;椎体呈筒状,中部略收缩;胸鳍大,内侧有一粗大而不分节的鳍条。晚侏罗世。

5.总鳍鱼亚纲

Osteolepis Valenciennes et Pentland,1829 (骨鳞鱼)(图2-62):体呈纺锤形,表面歪尾型,有尾上叶。齿鳞菱形,头骨排列方式与早期两栖类相似。中泥盆世。

图2-61 Lycoptera middenderffi (狼鳍鱼)

图2-62 OsteolepisMacroiepidota (骨鳞鱼)复原图

(据何心一等,1987)

6.肺鱼亚纲

Coraios Agassiz,1838 (角齿鱼)(图2-63):颅顶都由两大块中板和两对侧板组成;颅骨底部有一块长的副蝶骨,前端菱形;两边为翼腭骨,每块翼腭骨上着生一块大的三角形齿板,齿板上具辐射排列的嵴。三叠纪—中侏罗世。

图2-63 Coraios (角齿鱼)

7、古脊椎动物化石标本资源保存技术规程

前言

本规程描述的脊椎动物标本包括鱼类、两栖类、爬行类和鸟类的化石及现生骨骼。为了确保这些标本能正确、有效地入库,安全、清洁、有序地保存,快速、准确地调用,保存单位需要按照一个严格、规范的工作程序进行操作。为了统一各保存单位的工作程序和数据整理规范,充分发挥标本的研究、陈列和使用价值,同时适应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标本整理规范化要求,特制定《古脊椎动物标本资源保存技术规程》,以规范、指导这类标本的保存工作程序。

脊椎动物标本资源的保存工作程序包括接收登记、建档立卡、录入数据库、标本入盒或托盘盛放、入柜储藏、日常维护、标本查询或借用管理、标本重新入位、制作模具和模型等步骤。

本规程附录A—附录F为规范性附录,附录G—附录L为资料性附录。

本规程由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提出。

本规程起草单位: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本规程起草人:刘丽萍,刘仲云,娄玉山。

本规程由国家岩矿化石标本资源共享平台负责解释。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脊椎动物标本保存的工作程序和技术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研究机构、大学、博物馆及各级文物管理部门脊椎动物标本的保存工作。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规程的引用而成为本规程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规程,然而,鼓励根据本规程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规程。

GB/T2260—2007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代码

GB50222—95 建筑内部装修设计防火规范

GA27—2002 文物系统博物馆风险等级和安全防护级别的规定

GB/T16571—2012 博物馆和文物保护单位安全防范系统要求

自然科技资源共性描述规范(脊椎动物化石标本资源)分级归类与编码.2006

3 术语和定义

3.1 脊椎动物化石(vertebrate fossil)

脊椎动物化石是经过石化的脊椎动物的遗骸(或遗迹),包括早期脊索动物和脊椎动物在内的无颌类、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以及哺乳类的实体化石、遗物化石(如卵化石、粪化石)和遗迹化石(如足印化石)等。

3.2 模型(cast)

模型是指以脊椎动物化石标本为原型做出的与原标本相同形态、结构和大小的模仿品。模型一般按照实物进行上色,与实物具有相同的视觉效果,可作为实物的替代品。

3.3 模具(mold)

用硅橡胶或树脂等材料,给脊椎动物化石标本制作的外模。外模填充灌注石膏、树脂或其他填充材料,填料固化后即可制成模型。

4 脊椎动物化石的保存

4.1 标本资源保存的基本要求

化石资源属国家文物法保护范围,应由专业机构设立专门的管理部门进行管理,设立固定的储存空间,具备防火、防盗、防潮、防尘、防晒等设备和措施,配备专门和固定的管理人员,建立相应的管理制度。

4.2 库房要求

4.2.1 防火

——设置无烟、禁烟及其他有关标识。

——库房内严禁明火,严禁吸烟者或携带火具者(火柴、打火机)入内。

——禁止使用电炉。

——严禁存放油类、气化类、易燃易爆类物品,工作人员应定期检查。

——严禁电器设备超负荷运行,禁止电器设备带病运转。

——库房的电器设备、开关、电闸进行定期的检查维修,发现故障应及时排除。

——消防器材配备之后,工作人员要熟悉器材位置及使用方法,做好日常清理及保养工作,确保器材完好有效。

4.2.2 防盗

——安装防盗门、防盗窗、电子监控系统。

——进出标本库房要有专人陪同,并进行登记。

——进出库房牢记严锁大门,并定时对库房进行检查。

——重要典型的标本要放入保险箱或保险柜中。

4.2.3 防潮

——安装温度计及湿度计,随时了解库房内温度及湿度的变化。

——设置通风、去湿设备,经常开窗,保持空气新鲜(如安装通风机、去湿机等)。

4.2.4 防尘

——经常打扫库房卫生,保持标本柜的整洁。

——标本放入标本柜前,做到标本及标本盒干净整洁。

4.2.5 防晒

——标本库的窗户要安装窗帘。

——标本和标本柜的摆放,应避开阳光直射。

4.3 标本的接收登记及编号

1)原则上,通过采集、发掘和征集的标本,或与国内外研究机构交换,以及通过获赠、转让获得的所有脊椎动物化石标本、模型(具)都属于接收范围。标本入库前要经过细致的整理,使每件标本达到信息齐备、干净整洁、标号明晰的基本要求,并制作标本标签,标签格式见附录A。

2)接收标本时,管理人员应该给上交人员接收标本的回执,回执见附录B,接收人一栏由管理员签字,以便日后核查。

3)管理人员应对接收标本的状况进行详细的检查和记录,如当前是否有损坏以及损坏原因,是自然损坏或人为损坏等;是否已经采用了某些保护措施、保护技术、保护记录等,并及时安排技术人员进行加固。

4)每件标本都必须进行编号,各收藏保管单位可根据实际情况设立本单位的编号原则,最好能具有自己单位的特色,尽量避免和其他单位的编号雷同。

4.4 建档立卡

1)收藏单位对库存标本应该建立相应的资料档案,这些档案包括:

——标本保存状态的记录及相关的照片等影像资料。

——已发表的研究论文。

——标本编号登记册。

——野外地点号登记册。

——交换标本和模型的登记册。

——借出标本的登记册。

——外展标本登记册。

——库存标本的模型和模具资料。

——离职、退休人员清还标本的记录。

2)为了便于检索库存标本,每件标本应制作三类查询卡片,即标本号卡、地点卡和分类卡,它们是分别以标本号、地点名称和脊椎动物化石标本分类作为顺序进行排序的卡片,以便适应调用者查询标本的不同要求,卡片形式可参照附录C。

4.5 录入数据库

有条件和库存丰富的单位,应该建立馆藏标本管理数据库,数据库应该通过网络实现查询和共享。为保证数据安全,建议分别设立内网及外网两台服务器,内网服务器为数据录入和保存的主服务器,不实行网络共享,外网服务器定期从内网服务器进行数据拷贝,实行网络共享。数据库的数据构成可依本单位的需要设立,主要内容参照附录D。

4.6 标本盛放

标本一般用专用标本盒或托盘分开盛放。标本盒和托盘可按不同尺寸制作,以盛放不同大小的标本。标本盒规格有多种,各单位可根据实际情况和经费条件定制标本盒,盒中垫上软布或其他衬料,使标本在盒中稳固、避免受到碰撞。常用的标本盒的类型和规格见附录G。

4.7 入柜储藏

1)标本要有固定的存放装置,以专用的标本柜为佳。标本柜可根据保存单位的库存空间和经费选择合适的类型,注意防尘、承重及安全等要素。常用的标本柜的类型和规格见附录H和I。

2)标本在标本柜中的排放,要求有相对固定的位置和规律,一旦确定下来摆放的顺序,则要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保持稳定,便于查找和管理。由于脊椎动物化石种类非常庞杂,数量巨大,为了便于查找标本,建议每个大类(纲)分别存放,大类下根据各单位的实际情况,按地点或门类进一步细化。

4.8 日常维护

——管理人员要经常检查标本,定期给化石加固,加固液配方见附录J(因加固液的原料都是易燃品,标本加固须在专用房间进行)。

——定期检查库房标本保存、保护以及安全等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处理,若有标本破损,应移交修理部门进行修复。

——从研究人员借用标本的反馈信息中发现问题,及时做出加固标本或对标本信息做出更正。

——要根据不同标本的特点,调节设定库房的温度和湿度。

4.9 标本查询和借用管理

——来访人员查询或借阅标本必须填写登记表,表格内容见附录E。

——借用标本或模型时,必须履行出库手续:填写借单,然后输入计算机存档,借阅登记单内容见附录F。

——借用标本应设定一定的使用期限,按时归还。

——外单位人员一般只能在馆内观察标本,不能借出标本。

——管理人员定期向标本借阅人回收标本。标本回收后,管理人员在标本借阅登记单上填写归还日期及签名。

——标本回收时应检查标本保存情况,如标本有损坏时,借阅人有责任负责修复。

——对重要标本的出借要实行具体人员负责制,严格出库程序。

4.10 标本重新入位

管理人员回收标本后,按原标本存放位置将标本重新归位。

4.11 制作模型或模具

标本在使用或借出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遭到一定程度的损坏甚至丢失,可能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失。制作模型可在一定程度上防止或减小这种损失。凡是重要标本都应制作模型,以防不测事件发生。对于重要标本可辟专门库房或标本柜保存,同时储存清晰度较高的照片,这些标本外借需要较为严格的审核制度,或只能借阅模型,以防丢失。其他重要标本在借出前也最好预先制作模型。模型和模具也应有效地进行编号、分类和管理,模型、模具的登记信息见附录K、附录L。

4.12 标本保存突发事故的处理

标本在库房保存过程中存在发生意外事故的可能,如失火、被盗窃、建筑物倒塌、突发自然灾害、爆发战争遭遇空袭等,为此,应建立突发事件应对机制,最大可能降低损失。

附录A

(规范性附录)

脊椎动物化石标本的标签

表A.1 脊椎动物化石标本的标签

附录B

(规范性附录)

标本接收回执

表B.1 标本接收回执

附录C

(规范性附录)

标本卡片

表C.1 标本号卡

表C.2 地点卡

表C.3 分类卡

附录D

(规范性附录)

脊椎动物化石标本数据构成

表D.1 脊椎动物化石标本数据构成

附录E

(规范性附录)

来访人员登记表

表E.1 来访人员登记表

附录F

(规范性附录)

标本借用登记单

表F.1 标本借用登记单

附录G

(资料性附录)

标本盒规格

表G.1 标本盒的规格

附录H

(资料性附录)

标本柜的类型

表H.1 标本柜的类型

附录I

(资料性附录)

标本柜规格

表I.1 标本柜的规格

附录J

(资料性附录)

标本加固液配方

表J.1 标本加固液配方

附录K

(资料性附录)

模型相关的信息

表K.1 模型相关的信息

附录L

(资料性附录)

模具相关的信息

表L.1 模具相关的信息

8、小孩子骑自行车,8岁,求一个能保护脊椎的自行车坐垫推荐!

如果想要个适合小孩子做了一个坐垫,那么就可以自己去一些实体店购买,超市里面也有的。

9、配眼镜是在网上配还是实体店配呢

建议去实体店配镜,因为配镜之前要帮你验度数,检查是否有闪光之类的,而且配好度数后,还有十五分钟的试戴期以调节度数,另外,如果你是配长框的,还要量度眼眶大小,所以不建议网上配
希望对你有帮助

与脊柱实体相关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