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脊柱 > 脊柱的生物力学

脊柱的生物力学

发布时间:2020-11-25 04:10:08

1、脊柱就是脊椎吗?

我也说不清!我截了一段!《对脊柱和脊椎的认识》 在大多数情况下,人们对于“脊柱”和“脊椎”这两个概念和名称是不加区分的。尤其是在英文中,几乎就是同一个单词。但是,笔者认为它们之间应是有区别的,其内涵和外延是有所不同的。 首先,从中文的字面上讲,“柱”与“椎”这一字之差就有所不同,“柱”有支柱之意,“椎”是指椎体,“脊柱”是指以脊椎为骨架,周围组织为辅助而形成的柱状体。而“脊椎”则是指由26块椎骨相连而成的结构,且更多是指骨性结构。 其次,“脊柱”与“脊椎”在组织的形成上也有所不同。笔者认为“脊柱”是指椎骨及其周围的软组织共同构成的,即除椎骨外,还包括椎管内脊髓、韧带、椎体间的椎间盘以及椎管外的神经、血管、肌肉、韧带、关节囊等软组织;而“脊椎”则只是由椎骨和椎间盘两者组成的。 再者,笔者认为“脊柱”在概念上有可扩展性,且其外延已经有所扩展,这当然也是应脊柱医学发展的需要。即已将脊椎上端的枕骨、头颅,以及下端的底座——骨盆都看作“脊柱”的组成部分。如果进一步扩展的话,就连四肢也应看作“脊柱”的辅助部分或纳入“脊柱”研究的范畴。因为双下肢是支撑脊柱的底座——骨盆的,如果双下肢不平衡,骨盆自然会倾斜,脊椎就会随之代偿弯曲,而双上肢就像是脊柱的两翼,对调节“脊柱”的运动和平衡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总之,可以这样认为:人体的脊柱是以脊椎为中轴,骨盆为底座,关节为枢纽,肌肉为动力(伸肌和屈肌相互抵抗),韧带为保护和稳定,大脑和脊髓为中枢指挥,脊神经、体液和经络为信息通道,它们共同组成一个完整的、结构复杂的系统——脊柱系统。脊柱不仅支撑整个机体的重量,人体的五脏六腑都悬挂于其上,而且还是人体主干信息网络之所在,担负着各种生命信息的传递、应答和处理等重要工作。 因此,脊柱与脊椎在概念和内容上是由较大区别的,脊椎只是脊柱的组成部分,而脊柱无论从解剖学、生物力学和生物信息学等方面都比脊椎的内涵要丰富而复杂得多,因而有脊柱系统(spine system)之说,且人体的九大系统无不与之息息相关。 21世纪,人们已充分感受到一个信息网络科技时代所带来的便利。信息无处不在,因此对人体生命、健康和疾病等的认识、研究也不得不考虑到“信息”这一要素。身心医学模式虽然是从医学的整体观念出发的,分析了生物、心理和社会等因素对人类疾病、健康的影响,但尚未更深入的认识到体内各类“生物信息”的拥塞、缺失或紊乱等对生命、健康、疾病所造成的重要影响。实践证明有效的调节、疏导机体的生命信息,对于健康和生命有着积极而重要的作用。在信息医学时代,由于“生物信息”及“网络传输”对机体生命健康的重要影响,使我们已充分认识到“诸多疾病的根源在于脊柱”。
采纳哦

2、腰椎的生物力学特点有哪些?

脊柱的载荷主要由体重、肌肉韧带活动产生的预载与外加载荷所产生的,腰椎在整个脊柱中承载最大,并且是疼痛的易发部位,目前基本可以肯定,腰椎伤病与其承载异常有密切关系。因此,要全面了解腰椎间盘突出症,就先要了解腰椎的生物力学特点。大致如下:(1)腰椎的生理曲度:正常情况下,腰椎前凸,顶端在腰3和腰4椎体前面。这7a686964616f31333332636363种生理曲度是人类从婴幼儿爬行时开始到站立后逐渐形成的。在婴儿爬行时,由于腹部的重量牵拉,腰部自然凹陷,使腰椎生理曲度初步形成。站立后,由于负重使椎体及椎间隙前宽后窄,椎间盘前宽后薄。腰椎生理曲度在性别上也有一定的差异,女性一般较男性为大。腰椎生理曲度的存在是脊柱自身稳定和平衡的需要。腰椎生理曲皮变化,说明腰椎的稳定性和平衡受到了影响,某些组织就处于非正常受力状态,易发生相应部位的劳损性疼痛。有时非腰部疾病也可造成腰椎生理曲度改变,如先天性髋关节脱位可造成腰椎生理前凸增加。(2)腰椎的连接和支持:腰椎的连接和支持除了骨性连接和椎间盘外,还有周围的韧带、肌肉,髋部、胸腹部的肌肉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主要的韧带有前纵韧带、后纵韧带、黄韧带、棘间韧带及棘上韧带。一旦腰椎的韧带发生损伤,也可以在不同程度上造成腰部疼痛。腰部、筋部和胸腹部支持腰椎稳定的肌肉很多,直接作用于腰椎的肌肉有背阔肌、下后锯肌、骶棘肌、腰方肌、腰大肌等,间接作用于腰椎的肌肉有腹前外侧壁肌、臀大肌、股二头肌、半腱肌、半膜肌等。这些肌群以腰椎为轴心,前后左右相互平衡和协调,协助韧带维持腰椎相对稳定;维持腰椎于某一特定状态;提供动力,使腰椎产生各个方向的运动;在一定程度上承受作用于躯干的外力。外伤、劳损、受寒可使上述肌肉及其筋膜发生炎症而产生腰部疼痛等症状。(3)腰椎的负荷:腰椎的负荷相当大,站立时,躯干、双上肢和头颈部的重量要经过腰椎向下传导,坐位时,重力对腰椎的影响可赂微减少一些。即使在完全卧床、全身放松时,椎旁的肌肉仍然对椎间盘产生挤压作用;在人体背负重物时,腰椎所承受的压力则更大。实验证明:咳嗽时腰3-4椎间盘的负荷有80公斤,屈膝直腰上举10公斤的重物时承受的负荷是180公斤。因此,腰椎比其它关节较易发生退行性变,尤其是椎间盘髓核的退变。

3、脊柱有几个弯曲

脊柱
亦称脊梁骨,由形态特殊的椎骨和椎间盘连结而成,位于背部正中,上连颅骨,中部与肋骨相连,下端和髋骨组成骨盆。自上而下有颈椎7块、胸椎12块、腰椎5块、1块骶骨(由5块骶椎合成)和1块尾脊骨(由4块尾椎合成)。脊柱内部自上而下形成一条纵行的脊管,内有脊髓。

在正常情况下,脊柱有4个弯曲,从侧面看呈S形,即颈椎前凸、胸椎后凸、腰椎前凸和鹘椎后凸。长期姿势不正和某些疾病(如胸椎结核、类湿性脊柱炎等)可使脊柱形成异常弯曲,如驼背。

脊柱是身体的支柱,位于背部正中,上端接颅骨,下端达尾骨尖。
脊柱分颈、胸、腰、骶及尾五段,上部长,能活动,好似支架,悬挂着胸壁和腹壁;下部短,比较固定。身体的重量和所受的震荡即由此传达至下肢。
脊柱由脊椎骨及椎间盘构成,是一相当柔软又能活动的结构。随着身体的运动载荷,脊柱的形状可有相当大的改变。脊柱的活动取决于椎间盘的完整,相关脊椎骨关节突间的和谐。
脊柱的长度,3/4是由椎体构成,1/4由椎间盘构成。

脊柱由26块脊椎骨合成,即24块椎骨(颈椎7块、胸椎12块、腰椎5块)、骶骨1块、尾骨1块,由于骶骨系由5块,尾骨由4块组成,正常脊柱也可以由33块组成。(如图:脊柱侧面||脊柱后面)
这样众多的脊椎骨,由于周围有坚强的韧带相连系,能维持相当稳定,又因彼此之间有椎骨间关节相连,具有相当程度的活动,每个椎骨的活动范围虽然很少,但如全部一起活动,范围就增加很多。
脊柱的前面由椎体堆积而成,其前与胸腹内脏邻近,非但保护脏器本身,同时尚保护至脏器的神经、血管,其间仅隔有一层较薄的疏松组织。椎体破坏时,在颈部,脓液可聚集于咽后,或沿颈部下降至锁骨下窝,亦可沿臂丛至腋窝;在胸部可沿肋间神经至胸壁,亦可波及纵隔;在腰部可沿腰大肌筋膜下降,形成腰大肌脓肿,可流注至腹股沟下方,亦可绕过股骨小转子至臀部。
脊柱的后面由各椎骨的椎弓、椎板、横突及棘突组成。彼此借韧带互相联系,其浅面仅覆盖肌肉,比较接近体表,易于扪触。脊柱后部的病变易穿破皮肤。
在脊柱前后两面之间为椎管,内藏脊髓,其周围骨性结构如椎体、椎弓、椎板,因骨折或其他病变而侵入椎管时,即可引起脊髓压迫症,甚至仅小量出血及肉芽组织即可引起截瘫。

4、什么叫脊柱生物力学原理?

那个是因为你在电脑前的坐姿不正确,只要有效的改善坐姿就可以了.

脊柱生物力学原理,应该是指纠正脊柱的生理弯曲.

5、脊柱生理弯曲的形成是什么

?婴儿早期只有头尾凸向后面的一个弯曲,随年龄的增长,幼儿会抬头和坐起运动后才有颈前凸,站立苞行走后才出现腰部前凸。人类脊柱的生理善裔直立功能的结果。 颈前凸的顶点在第4、5颈椎,胸后凸是胎儿的原始弯曲,随婴儿坐起与站立而变得更加明显;时,其弯曲与胸椎椎体后方较高有关,胸椎后凸是站立与平衡所必需的。腰前凸随婴儿坐起而出现,站立行走后更加明显;同时,其弯曲与腰椎椎体及其椎间盘前高后低有关。骶后凸是胎儿时就形成的弯曲。因此,颈前凸、腰前凸是继发性弯曲,若有上牵拉力或下牵拉力作用于脊柱,颈弯曲及腰弯曲是可变直的。 老年人的椎间盘脱水及退行性改变,使其脊柱的颈前凸及腰前凸逐渐消失,而使胸后凸逐渐加重,即成老年性驼背。 更好的治疗强直性脊柱炎,需要辩证施治,中医特色疗法的灵魂是“通则不痛”,即通过疏通与统合的思想和方法,通过通经络、通三焦、通脏腑、通阴阳,将失衡经络调整,达机体内外环境平衡,以便让药物直达病灶局部发挥疗效的目的,机体实现自调节、自稳定、自节律状态,最终达到“经络畅通,气血充盈”的健康境界。 通过上述讲解,是否对你棘突有所帮助呢。治疗强直性脊柱炎是越早越好,争取尽早控制病情,早日恢复健康。如果您还有什么疑问需要解答,请向商都健康网的在线专家咨询,或者拨打中医医院的咨询热线:。下一篇:生物力学骨的强度、刚度和稳定性更多

6、简述脊柱环节节段的力学特性

获得颈部脊柱节段和腰部脊柱节段的生物力学参数,为力学环境中人体脊柱安全性评价及防护系统的设计提供依据。方法分别对6例人体颈部脊柱节段和4例腰部脊柱节段进行压缩力学实验,获得整体节段的压力和变形关系曲线,通过分析得出整体节段的屈服压力、屈服变形和刚度等生物力学参数。结果颈椎节段的平均屈服压力为2267N,平均屈服变形为12.6mm,平均刚度系数为303.07N/mm;腰椎节段的平均屈服压力为5276N,平均屈服变形为13.25mm,平均刚度系数为633.52N/mm。结论腰部脊柱节段发生屈服破坏时的平均压力达到颈部脊柱节段的2倍以上,而平均屈服变形相当。

7、韦以宗谢庆良谁整脊技术好

整脊可分为间接整脊和直接整脊两大类,直接整脊是医者运用手力功底作用于zd椎旁阳性反应点来达到治疗的目的。间接整脊是通过针刺、推拿、药物、牵引、心理、功能锻炼,调整脊柱的内外环境,进而达到临床治疗的目的。临床观察直接整脊技术适用于退变较轻、合并症较小的患者,间接整脊适用于退变较重、合并症较多的患者。
能达到调整脊柱的力学平衡状态,消除临床症版状的方法,都可叫整脊技术。“大整脊”理念临床治疗时,始终把脊柱看成一个整体来治疗,而不仅是局限与颈椎、胸椎、腰椎、骨盆的某一部分或椎体来治疗。根据脊柱生物力学原理及自身特点,应充分体现出中医的整体观念及辨证施治的指导精神。如果把“头痛医头”的思想运用于整脊技术的临床治疗中,那么就权会形成只顾局部,不顾整体是体现不出整体观念及辨证施治的原则。那么,其疗效就不会太理想。

8、脊柱定点复位疗法是什么?

脊柱定点旋转复位法是运用了生物力学的原理,是以病人前屈,然后脊柱沿纵轴旋转、在牵引下应用了旋转力,在脊柱沿纵轴旋转的瞬间拨正偏歪棘突,使位移的椎体恢复正常的解剖位罝,使错缝的关节突关节对位,恢复正常的或代偿的脊柱内外平衡,达到治疗目的。我知道的在北四环有一家华夏铭医堂,里面一南师傅手法还不错,值得一试。

9、伤害脊椎的不是仰卧起坐 而是双手抱头?

谣言:

很多朋友锻炼身体时,会通过做仰卧起坐来增强腹部力量。但是很多人都不知道做仰卧起坐的危害,加拿大滑铁卢大学脊柱生物力学教授Stuart McGill表示:仰卧起坐能够给脊椎造成上百磅(几十公斤)的压力,最终带来椎间盘突出症。同时,刚练腹肌的朋友,腹肌力量很弱,身体会很自然的借用胯部和腰部的力量,腹肌训练基本没什么效果。国内很多中小学还坚持要学生达标完成,我国的港澳台地区已经在各类学校改变了仰卧起坐的传统姿式,明白“双手抱头”不科学的道理。而我国内地的大、中、小学目前仍没有做出调整。对此,教育主管部门亟待出台关于仰卧起坐的标准,保护孩子们的健康。

辟谣:

伤害脊椎的不是仰卧起坐,而是双手抱头

仰卧起坐是锻炼腹肌常用的方法之一,也是我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中对腰腹力量测试的指标。强健的腹肌不仅是对我们腹部肌肉力量的展示,同时还有利于腰围的控制、预防骨盆前倾、维持脊柱生理平衡等作用。经常进行仰卧起坐锻炼,能增强核心肌力,还对提高青少年灵敏、协调、反应、平衡等身体素质、掌握更多的运动技能和运动项目,也是大有帮助的。

但最近网上流传着这么一个说法:进行仰卧起坐练习会增加脊椎损伤风险,美国加拿大叫停仰卧起坐。

实际上仰卧起坐不但没有被叫停,反而在世界范围内被我国、美国、加拿大、新加坡、中国香港等多个国家和地区采纳为健康体质测评标准测评指标之一,但各国测试标准动作形式要求上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上肢摆放位置。我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所规定的“双手交叉贴于脑后”的标准姿势与欧洲青少年体能测试、加拿大健康、体育教育和休闲协会体适能测试方法一致;新加坡则使用双手罩耳形式,香港学校体适能奖励计划和美国运动医学会健康体适能检测则使用双臂胸前交叉形式。

那么仰卧起坐损伤脊椎的说法是从哪里来的呢?其实这一说法的始作俑者事件是中国台湾TVBS新闻台2014年8月22日的一则报道。报道说,一名25岁的台湾男子在做了几个仰卧起坐后,觉得颈部以下全身无力,当地医生检查后解释称,男子以手抱头的方式仰卧起坐,导致颈椎内血管受不了连续施力而爆裂,血块压迫神经,进而导致颈部以下全身瘫痪。“仰卧起坐致瘫”的消息,虽是个案,但的确发生在我们身边。那么仰卧起坐“致瘫”是什么原因呢?

其实抱头仰卧起坐才是“致瘫”的罪魁祸首。2014及2018版《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中对仰卧起坐动作的要求均是“受试者仰卧于软垫上,两腿稍分开,屈膝呈90度,两手手指交叉贴于脑后。同伴按压其踝关节,以固定下肢”。

这里需要划一下重点了:“两手手指交叉贴于脑后”。

在我们实际锻炼过程中“两手手指交叉贴于脑后”被理解为“双手抱头”是错误的。正确动作中,双手仅仅是起到托住颈椎,防止颈部后伸(仰头),造成背部肌肉紧张影响动作质量的作用。而在实际锻炼甚至是部分测试过程中,你会看到很多人会靠双手抱头来发力,将头猛地向体前一拉,殊不知,双手强力向前拉动头部的动作会对颈椎造成巨大压力,加上头颈部关节、肌肉力量相对较弱,这一拉可能引发运动损伤甚至会导致颈椎脱位、危及生命。由此可见,仰卧起坐动作是否正确的一个关键要领是看双手是否“抱头”。

对于家长担心的仰卧起坐存在损伤脊椎风险却仍作为我国的大、中、小学《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表示担忧的问题。这里首先对家长的担忧表示理解,但是目前没有实验数据直接证明仰卧起坐与脊柱损伤之间存在直接关系。所以,大家可以放心的进行仰卧起坐,但进行仰卧起坐练习时要掌握好动作要领和锻炼的度,记住不要在身体疲劳的情况下做仰卧起坐,不要借助扭动身体来使身体抬起、更不要采用双手抱头的方式做仰卧起坐。其次,青少年为了加强腹肌力量,做仰卧起坐也可避免手抱头动作,如:双手交叉抱胸前,或者双手放身体两侧、前侧,做的过程也不要“猛振”,慢起慢落即可;此外锻炼也可根据需求,动作不一定起落完整,上体抬起做一半(“虾卷”),也可以达到锻炼腹肌的效果了。

辟谣专家:武东明 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学研究所国民体质研究中心副研究员

复核专家:孙飙 南京体育学院 教授

出品人:科普中国-科学辟谣

10、简述运动生物力学参数及其采集?

运动生物力学在体育科学学科体系中研究内容丰富,研究问题复杂,领域宽广,涉及到生物学、力学、体育学等学科的交叉,从而形成了良好的学科互补与融合,促进了运动生物力学学科的进步和发展。随着测试手段的改进和现代高科技的发展,运动生物力学的发展任重而道远。纵观国内外运动生物力学的研究领域,可以看到该学科的发展趋势是: 一基础研究。研究人体基本体育动作的生物力学原理如走、跑、跳的生物力学,研究人体运动器系的生物力学,如膝关节的运动学与动力学、脊柱的生物力学、肌肉活动时肌电对复杂运动中的肌力评价,神经肌肉对运动的支配、运动控制、运动能量等;生物力学在康复诊断评价中的研究,活体结构下的材料力学和弹性力学,生物材料的本构方程,关节受力的形态分析和关节界面的数学力学模型,研究人体运动动作的神经肌肉控制和反馈,矫正动作的生物力学机制等。
二应用研究。包括对优秀运动员各项动作技术的生物力学诊断(技术分析)、运动技术的优化、生物力学的技术在不同运动项目训练中的应用、教学实践与训练中的力学问题、教学方法方面的生物力学、运动过程中各肌群(原动肌、协同肌、对抗肌)工作特点(参加工作的实践顺序、力量大小等)的研究、运动器系损伤的生物力学机制及物理康复手段的研究、运动生物力学与选材研究,以及研究、设计符合人体生物力学原理的运动器材及体育锻炼的各类健身用品等。
三方法学及测试手段的研究。包括:高速录象开始应用,录象解析代替了一部分影片解析;专向技术测试的传感器有所进展,如弹力调节器可安装于弹跳板上调节弹力大小;测试数据采集计算机化和参数遥测技术研究;多指标、多学科的综合测试及同步测试;影像解析中图象识别技术的研究;适合于测量活体系统生物力学参数的新方法、新手段、新仪器的研究;测量参数数字化过程的分析方法的研究。

与脊柱的生物力学相关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