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人体颈椎的解剖结构 急
颈段脊柱由7个颈椎、6个椎间盘(第1、第2颈椎间无椎间盘)和所属韧带构成。上连颅骨,下接第1胸椎,周围为颈部肌肉、血管、神经和皮肤等组织包绕。
除第1、第2颈椎结构有所特殊外,其余颈椎均由椎体、椎弓、突起(包括横突、上下关节突和棘突)等基本结构组成。椎体在前,椎弓在后,两者环绕共同形成椎孔。各椎孔目连构成椎管,其中容纳脊髓。椎体上面周缘的两侧偏向后方,有脊状突起,称为钩突。钩突与相邻的上一椎体下缘侧方的斜坡对合,构成钩椎关节(亦称椎体半关节——Iuschka关节)。此关节能防止椎间盘向侧后方突出。椎弓根上、下缘的上、下切迹相对形成椎间孔,有颈脊神经根和伴行血管通过。通常颈脊神经仅占推间孔的一半,在骨质增生或韧带肥厚时,孔隙变小、变形,神经根就会受到刺激和压迫.产生上肢疼痛、手指麻木等症状。颈椎的横突较短,其中间部有横突孔,除第7颈椎横突孔较小外,其余均有椎动脉通过。当颈椎发生骨质增生等病变时,可导致椎动脉血液动力学方面的改变,影响大脑血液供应,产生眩晕、恶心等症状。
颈段各椎骨间以韧带、椎间盘和关节等互相连结。椎体自第2颈椎下面起,两个相邻椎体之间,由具有弹性的椎间盘连接;椎体与椎间盘的前后有前、后纵韧带及钩椎韧带等连结;椎弓间则通过关节突关节、黄韧带、棘间韧带、棘上韧带和项韧带、横突间韧带相连结。颈椎的韧带多数由胶原纤维组成,承担颈椎的大部分张力负荷。除黄韧带外,其余大部分韧带延展性低,是颈椎内在稳定的重要因素。韧带的弹性,一方面保持颈椎生理范围内的活动;一方面又有效地维持各节段的平衡。黄韧带在颈椎后伸运动时缩短、变厚,屈曲时延伸、变薄。年轻人的黄韧带在压应力作用下缩短、增厚,不易突入椎管,但随年龄增长,黄韧带弹性降低,则易折曲而不缩短,突入椎管产生脊髓压迫。椎间盘的生理功能除了连接相邻颈椎外,更重要的是减轻和缓冲外力对脊柱、头颅的震荡,保持一定的稳定性,参与颈椎的活动,并可增加运动幅度。
在颈椎中,我们将第1、第2颈椎,即寰、枢椎称为特殊颈椎。寰椎呈不规则环形,由一对侧块、—对横突和前、后两弓组成,上与枕骨相连,下与枢椎构成关节。其解剖特点有:位于侧块两端的形似三角形的横突上,有肌肉与韧带附着,对头颈部的旋转起平衡作用;横突孔位于其基底部偏外,较大,有椎动脉和椎静脉从中穿行;后弓上方偏前各有一斜行深沟通向横突孔,椎动脉出第1颈椎横突孔后沿此沟走行;前、后弓均较细,特别是与侧块相连处,易受暴力而导致该处骨折与脱位。枢椎是因椎体上方有一称之为“齿突”的柱状突起,且齿突具有“枢’’的作用而获名。其解剖特点有:齿突原为寰椎椎体的一部分,发育中发生分离且与枢椎融合,所以较易出现齿突缺如、中央不发育、寰椎与枕骨融合、寰枢融合等畸形和变异,并由此引起该区域不稳定而压迫脊髓;齿突根部较细,在外伤时易骨折而导致高位截瘫危及生命。除了第l、第2颈椎之外,第7颈椎的棘突也与其它颈椎有所不同。该棘突长而粗大,无分叉而有小结节,明显隆起于颈椎皮下,成为临床上辨认椎管的骨性标志,因此,人们也称其为隆椎。第7颈椎横突若过长,或有肋骨出现(称为颈肋)时,往往可引起胸腔出口狭窄综合征。
2、人体腹部解剖图片
如果你是
医学相关专业
的话,就都需要
记忆
了,因为考试要考的。我已经考过了,很费
脑细胞
的,不过
没办法
多下点功夫就好了。
https://gss0.baidu.com/7LsWdDW5_xN3otqbppnN2DJv/%CD%CB%D0%DD%CC%EC%B5%D8/pic/item/f03849013bfcc514728da55b.jpg
http://cstc.med.stu.e.cn/newcstc1/forum_view.asp?view_id=15813
3、人体胸腔解剖图
那是胃痛,胃在腹腔。腹部、胸部解剖图网上有,可以去搜搜。
4、有人体脊柱解剖图吗
人体脊柱图:
5、人体内脏结构图
人体内脏结构图如下所示
人体内脏包括消化、呼吸、泌尿和生殖四个系统,从上到下依次主要包括:甲状腺、气管、上主动脉、上腔静脉、心内脏、肺、食道、隔肌、肝、下腔静脉、下主动脉、胆囊、脾、胃、肾、胰、小肠、大肠、输尿管、阑尾、膀胱、直肠、尿道。
(5)人体脊柱解剖扩展资料
人体内脏器官之间,不但有结构上的某种联系,而且在功能上也是密切联系、相互协调的。
某一生理活动的完成,往往有多脏器的参与,而一个脏器又具有多方面的生理效能。内脏之间的这种相互联系是人体内脏生理活动的整体性的表现,因此内脏发生病变后也可以相互影响。
内脏之间的联系是很广泛的。它们之间既有结构上的联络,更有功能上的联系。
例如脾的主要功能是主运化,以为全身的营养来源;但脾的运化,除了胃为主要配合外,也要依靠肝气的疏泄、肺气的输布,容心血的滋养,肾阳的温煦,胆亦参予其间。
内脏之间的相互关系构成了人体活动的整体性,使得各种生理功能更为和谐协调,这对于维持人体生命活动,保持健康有重要意义。
6、人体的解剖学标志
1.触摸上肢的主要体表标志
(1)触摸上肢骨的主要体表标志
① 锁骨位于胸廓前上方,全长易在皮下摸到。
② 肩胛骨位于背外上方,易在皮下触及内侧缘、下角、肩胛冈和肩峰。肩峰点为测量肩宽、上肢长和上臂长的体表标志,用食指和中指沿肩胛冈从后内方向前外方触摸,即容易找到肩峰的测量点。下角点为测量胸围的体表标志。
③ 肱骨位于上臂,其大结节可在肩部最外侧三角肌下触及,前臂内、外上髁位于肱骨下端两侧皮下,其中内上髁较隆起。通过屈伸肘关节,分辨肱骨的位置。屈伸前臂时桡、尺骨会运动,肱骨不运动。
④ 尺骨位于前臂内侧,从鹰嘴到茎突全长位于前臂后面内侧皮下。其中鹰嘴在屈肘时很明显;茎突在前臂旋内时更明显,可在尺骨头下方摸到,此点为尺骨茎突点,是测量手长的体表标志。观察自己腕关节背面腕横纹处的尺骨头非常明显。
⑤ 桡骨位于前臂外侧,其上端桡骨小头上缘的最高点为桡骨点,是测量上臂长和前臂长的体表标志,桡骨点在上肢下垂、手掌向内侧的姿势中,位于肘关节背面外侧的一小凹内,在此凹中易找到肱桡关节,也可确定桡骨点。下端茎突易在外侧皮下触及,在屈腕时更明显,此点为桡骨茎突点,是测量前臂长的体表标志,也是测量手长的体表标志。
⑥ 手骨位于桡腕关节掌侧面,两侧可摸到大多角骨、豌豆骨;握拳或伸
掌时,可看到或摸到各掌骨及指骨,其中第二掌骨小头向桡侧最突出的一点为桡侧掌骨点,第五掌骨小头向尺侧最突出的一点为尺侧掌骨点,这两点都是测量手宽的体表标志。
(2)触摸上肢的皮肤标志、肌性和腱性标志
① 肘窝横纹:屈肘时,在肘窝处出现肘窝横纹。
② 腕掌侧横纹:屈腕时,在腕掌侧出现2—3条横纹的皮肤皱纹,分别称为近侧横纹、中间横纹和远侧横纹。其中远侧横纹的中点是测量手长的标志点。
③ 三角肌:在肩部使肩部构成圆隆状的外形,从前、外、后侧三方面包绕肱骨的上端。其止点在臂外侧中部呈现一小凹。
④ 斜方肌:在三角肌内侧、项部外侧、锁骨后面的肌肉隆起,为斜方肌上部纤维。
⑤ 胸大肌:胸前发达的扁肌,其下缘构成腋前壁。
⑥ 背阔肌:在背的中部外侧可见此肌的轮廓,以后向上延伸参与形成腋后壁。
⑦ 肱二头肌:在上臂的前面,在此肌的内、外侧各有一纵行的浅沟,内侧沟较明显。肱二头肌腱可于肘窝中央摸到。当屈肘握拳旋后时,可明显在臂前面见到膨隆的肌腹,此肌腹最隆起部位是测量上臂的紧张围与放松围的标志点。
⑧ 肱三头肌:在臂的后面,三角肌后缘的下方可见到肱三头肌长头。
⑨ 掌长肌:当手用力半握拳屈腕时,在腕前面的中缝、腕横纹的上方可明显见此肌的肌腱。
⑩ 尺侧腕屈肌:用力外展手指半屈腕时,在腕的尺侧,可见此肌的肌腱。
○11 桡侧腕屈肌:握拳时,在掌长肌腱的桡侧,可见此肌的肌腱。
○12 鼻烟窝:在腕背侧面,当拇指伸直外展时,自桡侧向尺侧可见拇长展肌、拇短伸肌和拇长伸肌等肌腱。在后二肌腱之间有深的凹陷,称鼻烟窝。
○13 指伸肌腱:在手背,伸直手指,可见此肌至第2—5指的肌腱。
2.触摸下肢的主要体表标志
(1)触摸下肢骨的主要体表标志
① 髋骨位于腰腹部侧面,其髂嵴全长易在皮下触及,髂嵴上缘最向外突出的点为髂嵴点,是测量下肢长H(又称髂嵴高)和骨盆宽的体表标志。前端为髂前上棘,是测量下肢长A(又称髂前上棘高)的体表标志;后端为髂后上棘。坐骨结节位于臀部后下方。髂嵴高、髂前上棘高、大转子高是测量下肢长的三种方法。
② 股骨位于髋部最外侧,其大转子易在皮下触及,是测量下肢长B(又称大转子高)的体表标志。内、外侧髁位于大腿下端两侧皮下。
③ 髌骨前面可在膝关节前面皮下触及,此骨的前面中点是测量膝围的体表标志。
④ 胫骨的胫骨粗隆在膝关节前面下方皮下易触及,屈膝时更明显。内、外侧髁位于上端两侧皮下,其内侧髁内侧缘上最高的点为胫骨点,是测量小腿长的体表标志。坐位时,将右腿的踝关节架在自己的左膝关节上,而右腿膝关节自然下垂,此时可明显摸到胫骨内侧髁的内侧缘。在小腿前内侧皮下可触摸胫骨前缘的全长。在胫骨下端内侧皮下的隆凸处可触摸到内踝,在内踝上方小腿最细处是测量踝围的体表标志,内踝点是测量小腿长的体表标志。
⑤ 在胫骨外侧髁下方皮下可触摸到腓骨头,屈膝时较明显。腓骨外踝可在下端外侧皮下隆凸触及,外踝比内踝略低。
⑥ 跟骨跟结节在足后部皮下能触及,为直立时足跟最向后突出的一点,为测量跟腱长和足长的体表标志。
⑦ 外侧跖骨点,第五跖骨小头向外侧最突出的点;内侧跖骨点,第一跖骨小头最向内侧突出的点。这两点为测量足宽的体表标志。
(2)触摸下肢皮肤标志、肌性和腱性标志
① 臀股沟:为一横行的沟,界于臀部和大腿后面之间。也称臀纹线,是测量大腿围的标志点。
② 腘窝横纹:在腘窝呈横行的皱纹。
③ 臀大肌:使臀部形成圆隆的外形。
④ 股四头肌:位于大腿前面。在大腿屈和内收时,可见股直肌在缝匠肌和阔筋膜张肌所组成的夹角。股内侧肌和股外侧肌在大腿前面的下部,分别位于股直肌的内、外侧。
⑤ 半腱肌腱、半膜肌腱:附于胫骨上端的内侧,构成腘窝的上内界,并在此可摸到其肌腱。
⑥ 股二头肌腱:为一粗索附于腓骨头,构成腘窝的上外界,在此处可摸到其肌腱。
⑦ 小腿三头肌:在小腿后面,可明显见到该肌膨隆的肌腹及跟腱。腓肠肌二个头则构成腘窝的下界。腓肠肌内侧肌腹下缘为测量跟腱长的体表标志。腓肠肌最粗处是测量小腿围的标志点。
⑧ 跟腱:在踝关节后方呈粗索状,向下止于跟骨后端
⑨ 胫骨前肌肌腱:在用力勾脚尖时,在小腿下端前面、胫骨外侧,明显可见此肌腱。
3.触摸躯干和颅的主要体表标志
(1)触摸中轴骨的主要体表标志
① 在两眶下缘外后方皮下能触及颅骨颧弓;眶上缘、眶下缘分别为眼眶上下的骨性边界;眉弓为眶上缘上方的横行隆起;在耳廓前方可触及下颌头,张口、闭口运动时,可发现下颌头在移动。在外耳门后下方皮下可触摸到颞骨乳突;在外耳门前下方可触及下颌角;在枕部正中皮下可触及枕外隆凸,低头时较明显,是测量项长(后颈长)的体表标志。
② 背部正中皮下能触及椎骨棘突。特别是第七颈椎棘突,低头时更明显,是测量项长(后颈长)的体表标志。两侧肩胛冈内侧缘连线,平第3胸椎棘突。两髂嵴最高点连线平第4腰椎棘突,易于在体表扪及。
③ 肋骨除第1肋骨外,所有肋骨都可扪及。第2肋位于锁骨下方皮下。肩胛骨下角平对第7肋或第7肋间隙。
④ 胸骨全长位于胸正中部皮下,其中胸骨角两侧平对第2肋,是计数肋的重要标志。
(2)触摸躯干和颅的皮肤、肌性和腱性标志
① 人中:上唇处中线上的纵行浅沟。
② 鼻唇沟:脸颊和上唇分界处的斜行浅沟。
③ 咬肌和颞肌:咬紧牙关,在下颌角的前上方、颧弓下方可摸到强硬的条状咬肌。在颧弓上方的颞窝内可摸到坚强的颞肌。
④ 胸锁乳突肌:转头向对侧时,可见位于颈前外侧呈长条状的肌性隆起。
⑤ 喉结节点:正中矢状面上,喉结节最向前突出的点,此点为测量颈宽、颈围的标志点。
⑥ 腹直肌:腹前正中线两侧的长形肌性隆起,肌肉发达者可在两侧腹直肌上有3条横沟,为腹直肌腱划,腱划上、下有发达的肌腹,一般有8块。
⑦ 竖脊肌:在脊柱两侧,呈纵形肌性隆起。
(二)观察人体主要测量点示意图(图2-4-1),并分别在全身骨架标本和全身肌肉标本或自己(或他人)身上找出相应的测量点。
7、解剖学上的人体的三种切面(矢切面、水平面、冠状面)分别可以看到人体的那几个方位(以解剖学姿势为基础)?
1、矢状面可看到解剖体的左右方位:
矢状面是指前后方向,将人体分成左、右两部分的纵切面,该切面与地平面垂直。经过人体正中的矢状面为正中矢状面,该面将人体分成左右相等的两部分。
2、水平切面看看到解剖体的上下方位:
水平面(horizontal plane):也称横切面,是与地平面平行将人体分为上、下两部的平面,该平面与冠状面和矢状面相互垂直。
3、冠状切面看看到解剖体的前后方位:
冠状面是指左右方向,将人体分为前后两部分的纵切面,该切面与矢状面及水平面相互垂直。
(7)人体脊柱解剖扩展资料
1、标准解剖学姿势:
人体的标准解剖学姿势是指身体直立,面向前方,两眼平视正前方,两足并拢,足尖向前,双上肢下垂于躯干的两侧,掌心向前。描述人体任何结构时,均应用标准姿势,即使被观察的客体、标本或模型处于不同的位置,或只是身体的一个局部,仍应依人体的标准姿势进行描述。
2、人体解剖学中的轴
垂直轴:为上自头侧,下至尾侧,并与地平面相垂直的轴。
矢状轴:是指从前至后,同时与垂直轴成直角交叉的轴。
冠状轴或额状轴:为左右方向与水平相平行与前两个轴相垂直的轴。
8、腰椎结构图片 4—5在人体什么部位
两侧髂嵴连线的位置,大概就是及腰带的位置,腰椎间盘突出的好发部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