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脊柱 > 脊柱的腱反射

脊柱的腱反射

发布时间:2020-11-12 11:28:02

1、脊髓损伤是什么

1.获得性病因:感染(脊柱结核,脊髓化脓性感染,横贯性脊髓炎等)肿瘤(脊髓或脊髓肿瘤)脊柱退行性疾病,代谢性疾病,医源性疾病等。2.发展原因:脊柱侧凸,腰椎滑脱,腰椎滑脱等。在脊柱侧凸中,先天性脊柱侧凸是脊髓损伤的主要原因,而脊柱裂是脊髓栓系综合征的主要原因。3.间接外力:在交通事故,高跌落和潜水事故中,外力不直接影响脊柱和脊髓,但间接外力可引起各种类型的脊柱骨折和脱位,导致脊髓损伤。

2、脊柱侧弯是怎样形成的?有些什么危害?

脊柱侧凸俗称脊柱侧弯,它是一种脊柱的三维畸形,包括冠状位、矢状位和轴位上的序列异常。正常人的脊柱从后面看应该是一条直线,并且躯干两侧对称。如果从正面看有双肩不等高或后面看到有后背左右不平,就应怀疑“脊柱侧凸”。这个时候应拍摄站立位的全脊柱X线片,如果正位X线片显示脊柱有大于10度的侧方弯曲,即可诊断为脊柱侧凸。轻度的脊柱侧凸通常没有明显的不适,外观上也看不到明显的躯体畸形。较重的脊柱侧凸则会影响婴幼儿及青少年的生长发育,使身体变形,严重者可以影响心肺功能、甚至累及脊髓,造成瘫痪。轻度的脊柱侧凸可以观察,严重者需要手术治疗。脊柱侧凸是危害青少年和儿童的常见疾病,关键是要早发现、早治疗。
(一)脊柱侧凸的早期诊断
早发现、早治疗是关键,可以防止畸形发展严重。脊柱侧凸早期表现有:双肩高低不平,脊柱偏离中线,肩胛骨一高一低,一侧胸部出现皱褶皮纹,前弯时双侧背部不对称。早期发现主要靠父母、学校老师和校医,简单的检查是弯腰试验:让患儿脱上衣,双足立于平地上,立正位。双手掌对合,置双手到双膝之间,逐渐弯腰,检查者坐于小孩前或后方,双目平视,观察患儿双侧背部是否等高,如果发现一侧高,表明可能存在侧弯伴有椎体旋转所致的隆凸。如果弯腰试验阳性,应到医院及时就诊。
(二)影像学检查
(1)X线片检查 最为重要,一般借助X线片就可以区别侧凸的原因、分类以及弯度、部位、旋转、骨龄、代偿度等。
常规的X线片应包括站立位的脊柱全长正侧位摄片,上端包括下颈椎、下端包括双侧腰骶关节和髂骨翼。其他特殊的X线片包括仰卧位侧弯位片,牵引位片等,可以评估脊柱侧弯的柔韧性。
(2)CT扫描 可以很好的显示骨性畸形,尤其是脊柱三维重建CT可以很好显示先天椎体畸形,还可以做脊髓造影CT扫描,在一些复杂的脊柱畸形中可以很好显示脊椎与神经关系,有无脊髓畸形,指导手术治疗。
(3)磁共振(MRI) 相比脊髓造影是一种无创性检查,它的软组织分辨率高,可以很好的显示脊髓病变。
(三)神经系统检查
每一个脊柱侧凸的病人应进行详细全面的神经系统检查,一方面注意有无侧凸导致脊髓压迫,引起截瘫,早期有腱反射亢进和病理反射;另一方面注意有无合并脊髓脊膜膨出、脊髓纵裂、脊髓空洞等脊髓异常。

脊柱侧凸的治疗可分为两大类,即非手术治疗和手术治疗。
常见的非手术治疗方法包括理疗、体操疗法、石膏、支具等,但最主要和最可靠的方法是支具治疗。
一般20度以内的特发性脊柱侧凸,可先不予治疗,进行严密观察,如果每年加重超过5度,则应进行支具治疗。首诊30度~40度的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弯,应立即进行支具治疗,因为这一组病人60%以上会发展加重。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在下列情况需要考虑手术治疗:
(1)胸弯大于40度、胸腰弯/腰弯大于35度者;
(2)支具治疗不能控制,侧弯快速进展者;
(3)腰背疼痛明显或者有神经压迫症状者。
先天性脊柱侧凸的病人,如果侧弯是容易进展的类型或者在观察期间出现侧弯明显进展,则应尽早手术治疗,一般3~5岁是一个比较好的手术时机。
由于脊柱侧凸病因复杂,类型繁多,是否需要手术绝非简单地依据患者年龄或侧弯度数,还应考虑到畸形的类型、特点、节段、进展速度、患者骨龄发育及畸形对患者体态的影响程度等因素。进展型的先天性脊柱侧凸应早手术已成共识,因其随年龄增长不仅畸形加重,且变得僵硬,难于矫治。但特发性脊柱侧弯如在儿童期过早行后路矫正融合,可能会影响其脊柱生长发育,远期很可能会出现畸形加重。另外,脊柱的平衡、手术对脊柱的生长和活动度的影响等因素也要考虑在内。因此每个脊柱侧弯的患者都应该具体分析,采取个体化的治疗措施。
脊柱侧凸手术目的是:防止畸形进展;恢复脊柱平衡;尽可能的矫正畸形;尽量多的保留脊柱的活动节段;防止神经损害。采用当前的三维矫形技术和椎弓根螺钉固定技术,脊柱侧凸可以获得良好的手术矫形,但也不能得到100%的纠正,因为手术还要考虑患者脊柱和脊髓的耐受性,过分的矫正容易导致内固定物失败,增加手术并发症发生率,甚至会导致神经损害和瘫痪。不同年龄、不同度数以及病因的侧弯矫正度都有不同,一般特发性脊柱侧凸其矫正率通常可达到60%~80%。

3、脊椎小脑变异症属于绝症吗?

脊髓小脑变性症 脊髓小脑变性症是以运动失调为主要症状,病理学上是以小脑及其传入、传出途径的变性为主体的疾病,临床上是以肢体共济失调和构音障碍为主要特征。 大量临床资料报告研究表明:小脑萎缩的大多数患者是属于遗传性的,且病情呈慢性、进展性恶化,若得不到有效的控制,很快就会危及生命。所以,一旦发现应及早用药治疗,有效地控制病情、改善原有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延缓生命。 其主要的临床表现为:自主活动缓慢、躯干、肢体肌张力增高、站立不稳、步幅宽大、步态蹒跚、不能直线行走、呈“醉汉步态”,以及构音障碍、语言不利、吞咽困难,饮水呛咳、眼球震颤、持物不准、指鼻不能、头晕、失眠、晕厥、心悸、直立性低血压、排汗障碍、尿频、性功能减退或障碍等。 一、西医病因病理 本病病因不明,但大多有家族遗传倾向,20岁以前起病者多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而20岁以后起病者则多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国内外众多学者经过长期研究,将Friedreich共济失调缺陷基因定位于9q13~q21,将OPCA遗传基因定位于6p24~p23之间。同时发现与病毒感染、免疫缺陷、生化酶缺乏及。DNA修复功能异常等诸多因素有关,但其确切病因尚不十分清楚。 病理方面,其表现多种多样,常见的有神经细胞的萎缩、变性,髓鞘的脱失,胶质细胞轻度增生,从而出现小脑半球及蚓部、小脑中下脚广泛变性,浦肯野细胞消失;脊髓后柱及克拉克柱的神经细胞萎缩或消失,继发胶质细胞增生,后根与脊神经节变性、髓鞘脱失,尤其在腰、骶段脊髓更为明显。亦可见到大脑皮质、基底核、丘脑、桥脑基底核等脑干部分核团的变性。 二、中医病因病理 中医学认为本组证候属于先天禀赋不足,肾元亏虚或疾病迁延日久,气血不足,脑髓不充,筋脉失养所致;或因情志失调,气机不畅,气滞血瘀致使五脏功能失调使然。其中以肾元亏虚为本。因为肾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且生髓并上注于脑,使髓海充养,髓海有余,则轻劲多力,自过其度。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酸眩冒,目无所见,懈怠安卧。即肾精亏虚可出现头晕耳鸣眼花,四肢乏力,精神疲惫,走路不稳,甚则卧床不起。此外,本病与肝、脾二脏功能失调,亦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肾藏精主骨,肝藏血主筋,肝肾两亏,骨无所主,筋脉无所荣养,则足痿脉挛。肾元不足,肾阳虚损,封藏失职,亦可致脾气虚弱,故见腰膝酸软,阳痿遗精,月经量少或闭经,耳鸣耳聋,精神委靡,神疲乏力,少气懒言,动则益甚,面色苍白,便溏纳呆,小便频数,余沥不尽,脉虚沉迟。亦可见阴虚火旺,虚阳外越之候。《内经》云:“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只有肾脏作强功能正常,人体动作方能协调自如。虽然本组证候殃及肝、脾、肾诸脏,但以肾虚为其根本。肾元虚衰,不能上充髓海,作强无权,伎巧不出,故而动作笨拙,步履蹒跚;肾虚而精血不足,不能制约亢阳,阴亏于下,阳浮于上,虚风内生,而致肢体颤振,躯体摇晃;脑失所养,故思维迟钝,表情呆板,智能低下,精神委靡。 脊髓小脑变性 一组以进行性共济失调为特征的疾病,是由小脑,脑干,脊髓,周围神经以及偶尔基底节的变性所造成. 这些综合征中有许多是遗传性的;另一些则属散发性.脊髓小脑变性大致可分为三大组:主要由脊髓变性引起的共济失调,小脑性共济失调,或多系统萎缩.对这些疾病目前无特殊治疗. Friedreich共济失调是脊髓共济失调的原型.属于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相关的基因定位于第9号染色体.在5~15岁之间出现步态不稳,继而出现上肢共济失调与呐吃.智力往往也有减退.震颤如有出现是属于次要症状.腱反射消失,并有大纤维传导的感觉(振动觉与位置觉)丧失.常见弓形足,脊柱侧凸和进行性心肌病变.血β-脂蛋白缺乏症(Bassen-Kornzweig综合征,维生素E缺乏症)和Refsum病都具有Friedreich共济失调的某些临床表现,但后者的代谢障碍基础目前不明. 小脑共济失调一般起病于30~50岁之间,散发的病例与显性遗传的病例均有报道.病理变化局限于小脑以及偶尔下橄榄体.临床上只有小脑功能障碍的体征. 在多系统萎缩(橄榄体桥脑小脑萎缩)中,共济失调在青年和中年发病.附加的症状包括不同组合的强直,锥体外系症状,感觉障碍,下运动神经元症状与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在某些家族中可发生视神经萎缩,色素沉着性视网膜炎,眼肌瘫痪和痴呆.这些综合征包括Menzel显性遗传疾病(伴颅神经障碍和强直);Dejerine-Thomas散发性或隐性遗传综合征(有显著的帕金森综合征症状);亚速尔型运动系统变性(Machado-Joseph病);以及小脑性共济失调伴自主神经功能障碍(Shy-Drager综合征). 某些发病机制不明的全身性疾病,例如共济失调-毛细血管扩张症,也能产生共济失调.在线粒体多系统疾病中,除共济失调外,还有不同组合的眼肌瘫痪,心脏传导阻滞以及肌病.若干呼吸链酶的活性有降低,有线粒体DNA的缺失,肌肉活检显示特征性的破碎红纤维(ragged red fibers). 1 脊髓小脑变性症及其相关 病徵 初期: 走路时 步履不稳,肢体 摇晃 ; 动作反应迟缓及准确性变差; 中期: 说话时发音含糊不清,无法控制音调; 眼球转动不平顺,影像容易产生 「 重叠 」; 肌肉不协调感加重, 无法写字 ; 有时感到 吞嚥困难,进食时容易呛咳 。 晚期: 说话极不清楚,甚至无法语言; 肢体乏力, 不能站立,需靠轮椅代步。 确诊方法 医生会先依据脑神经系统临床检查的程序来判断病人是否存在 小脑及脊髓 神经失调的病态,然后会查问他的 家族史(包括已故的亲人),最后透过核磁共振( MRI )及基因测试 ,才能判断 病人是否患上小脑萎缩症。 遗传方式 因为这是自体显性遗传疾病,所以若父母一方有小脑萎缩症,则其子女不分性别都将有 50% 机率罹患此病。若其子女未受遗传,则其下一代也不会因遗传而罹患此病。 治疗方法 这是属于退化性疾病,目前未有可以根治的药物,治疗的重点在复健治疗,使患者 尽 可能维持最高的生活自理能力。 中医学认为本病属头晕、颤振、痿证及风痱范畴。

4、先天性脊柱裂的临床表现

神经系统症状与脊髓和脊神经受累程度有关,较常见的为下肢瘫痪、大小便失禁等。如病变部位在腰骶部,出现下肢迟缓性瘫痪和肌肉萎缩,感觉和腱反射消失。下肢多表现马蹄足畸形,温度较低、青紫和水肿,易发生营养性溃疡,甚至坏疽。常有肌肉挛缩,有时有髋关节脱位。有些轻型病例,神经系统症状可能很轻微。随着患儿年龄长大,神经系统症状常有加重现象,这与椎管增长比脊髓快,对脊髓和脊神经的牵扯逐渐加大有关。

5、腰脊椎增宽是什么病?怎么治疗?

?

6、强自性脊柱炎

1.临床概况 25年前发现的HLA-B27与强直性脊柱炎和脊柱关节病之间的关系,拓宽了我们对这类疾病总的认识。这类疾病以肌腱端炎、指/趾炎或少关节炎起病,部分病例可发展成骶髂关节炎和脊柱炎,伴有或不伴有急性前葡萄膜炎或皮肤黏膜损害等关节外表现。肌腱起始端炎症(图1),发生在足(跖底筋膜炎和(或)跟骨骨膜炎及跟腱炎可引起足后跟疼痛)、胫骨结节和其他部位,而在临床往往缺少明显的炎性肠病、银屑病或肠道或泌尿生殖道的感染。肌腱端部位受到淋巴细胞、浆细胞和多形核白细胞浸润,其附近的骨髓腔也出现水肿和受到浸润。强直性脊柱炎的显著特点是,其中轴肌端炎和滑膜炎的高发生率,且最终导致骶髂关节和脊柱的纤维化和晚期的骨性强直。
虽然所有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骶髂关节受累,临床上真正出现脊柱完全融合者并不多见。骶髂关节炎引起的炎性腰痛,呈隐匿性、很难定位,并感到臀部深处疼痛。起病初,疼痛往往是单侧和间歇性的,几个月后逐渐变成双侧和持续性,并且下腰椎部位也出现疼痛。典型的症状是固定某一姿势的时间较长或早晨醒来时症状加重(“晨僵”),而躯体活动或热水浴可改善症状。肌腱端炎,是脊柱关节病的主要特征,炎症起源于受累关节的韧带或关节囊附着于骨的部位、关节韧带附近以及滑膜、软骨和软骨下骨。脊柱关节病的滑膜炎常常与临床上未发现的肌腱端炎有关,至少在某些关节,这种滑膜炎只是一种继发炎症。
由于胸肋骨连接部位、棘突、髂骨嵴、坐骨结节和跟骨部位的肌腱端炎,引起的关节外或关节附近的骨压痛是这类疾病的早期特点。只有极个别病人没有或只有很轻微的腰背部症状,而其他病人可能仅仅是抱怨腰背发僵、肌肉疼痛和肌腱触痛。寒冷或潮湿可使症状加重,而这部分病人常常被误诊为纤维肌痛综合征。疾病早期,有些病人还会出现厌食、疲乏或低热等轻微的全身症状,尤其是幼年起病的患者更容易出现这些症状常见。肋软骨和肋椎,肋椎骨横突关节部位的肌腱端炎可引起胸痛,由于这种胸痛,随咳嗽或打喷嚏加重,易被误诊为是胸膜炎所致。
男女发病之比为7∶1~10∶1。起病多为15~30岁的男性,儿童及40岁以上者少见。强直性脊柱炎一直被认为是主要见于男性的疾病,解放军总医院20世纪80年代报道男女之比为10.6∶1。现在研究提示,该病男女之比为2∶1~3∶1。对男女强直性脊柱炎患病率的差异至今尚乏满意的解释。职业、妊娠对本病均无大影响,而性激素的作用亦尚不肯定。女性强直性脊柱炎的临床特点如表1所示。
一般认为女性发病比男性晚,北京协和医院报道女性平均发病年龄26.8岁,比男性发病平均年龄20.8岁迟6年。女性强直性脊柱炎的另一特点是外周关节炎,尤其膝关节受累发生率高于男性,北京协和医院200例分析外周关节炎受累发生率女性略高,为57%比48%,与汕头大学医学院报道相似。另外,女性耻骨联合受累比男性多见。但中轴关节受累相对少见且症状轻,因而常常误诊为其他风湿性疾病。在病情严重性方面,一般认为女性病情较轻,预后较好。注意女性强直性脊柱炎和男性的差异,不但有助于临床诊断和鉴别诊断,对深入研究本病也是有益的线索。多数病人起病隐匿,早期症状为上背部、臀部及髋部呈间歇性钝痛,有僵硬感或坐骨神经痛。开始疼痛为间歇性,而且较轻。随着病情发展,在数月或数年之后可出现持续性疼痛,甚至为较严重的疼痛。有时疼痛可发生于背部较高部位、肩关节及其周围,但不久就可出现下背部症状。病人常感晨起时和工作1天后症状较重,其他时间则较轻。天气寒冷和潮湿时症状恶化,经服水杨酸制剂和局部热敷后又可缓解。还有些病人首先出现原因不明的虹膜炎,数年或数月后才出现强直性脊柱炎的典型表现,此种起病方式儿童多于成人。偶尔也可,以掌筋膜炎或跟腱炎引起的足跟痛为早期症状。全身症状有疲劳、不适、厌食、体重减轻和低热。强直性脊柱炎是一种系统性疾病,既有关节病变表现,也有关节外表现。
2.关节炎表现 可累及任何关节,但以脊柱关节受累为多。
(1)骶髂关节炎多数病人首先出现骶髂关节受累症状,个别病人也可首先出现较高位脊柱关节炎症状,表现为下背部强直和疼痛,常放射到一侧或两侧臀部,偶尔放射到大腿,进一步可发展至膝关节背侧,甚至可扩展至膝关节以下。由于骶髂关节局部炎症,下肢伸直抬高征一般都呈阴性。直接按压病变关节或使患侧下肢伸直,可诱发疼痛。在病程早期就可出现下背部运动受限和轻度骶髂关节椎旁肌痉挛。用手指按压耻骨联合、髂骨嵴、坐骨结节也可诱发疼痛。骶髂关节受累呈对称性,耻骨联合也可受累。病人可固定为某一姿势(图2,3)。
(2)腰椎关节炎:虽然骶髂关节和腰椎关节同时受累,但多数病人背部疼痛不适和运动功能障碍是由腰椎关节病变所引起的。开始背部出现弥漫性疼痛,以后则逐渐集中于腰部。有时可出现严重腰部强直,而使病人害怕弯腰、直立和转身,因为这些动作可以引起严重疼痛。脊柱强直可能是由于腰部骨突关节炎引起椎旁肌肉痉挛而造成的。查体腰部骨突关节可有触痛,椎旁肌肉明显痉挛,腰部脊柱变直,运动受限,腰部正常生理弯曲消失。
(3)胸部关节炎脊柱炎进行性上行性发展,胸椎关节也可受累。此时病人有上背部疼痛、胸痛及胸廓扩张运动受限感。这些症状有的病人可在病程早期就出现,但多数病人是在起病6年之后才出现。胸痛一般于吸气时出现。胸廓扩张受限主要是由于肋椎体关节、胸骨柄-胸骨体关节、肋骨与肋软骨接合处,以及胸锁关节受累而引起。胸廓扩张受限可致呼吸困难,尤其在运动时更易出现。肺功能测定多数病人无明显改变,这是由于膈肌运动幅度增强代偿了胸廓扩张受限之故。用手指触压胸骨柄-胸骨体关节、肋骨与肋软骨接合处及所有胸椎均可诱发触痛。随着病情发展,可出现明显脊柱后凸、胸廓活动受限。
(4)颈椎关节炎:少数病人可仅以颈椎关节炎为早期表现,病情进行性发展,可出现严重的颈椎后凸或侧凸,最后头部可呈,固定性前屈位、后屈、旋转和侧屈时,可部分或完全受限,空间视野范围明显变小。颈椎病变所致的疼痛可仅限于颈部,也可沿颈旁结构放射到头部,颈部肌群开始严重痉挛,最后可发生萎缩、根性疼痛而牵涉到头和手臂。由于整个脊柱强直和骨质疏松,很易因外伤而发生骨折,尤以颈部为常见。一旦发生颈部外伤性骨折则可造成截瘫。
(5)周围关节炎:约1/3以上的病人可有肩关节、髋关节受累,这样就进一步加重了病人的致残后果。关节疼痛往往较轻,而关节运动受限却很明显,例如不能梳头或下蹲困难等。随着病情的发展,可发生软骨变性、关节周围结构纤维化,最后形成关节强直。病程早期,关节运动受限主要是由于关节周围肌肉痉挛所造成。髋关节挛缩,膝关节代偿性屈曲,可使病人,呈前躬腰屈曲姿势,而出现鸭步状态。由于脊柱关节广泛性病变,还可造成扁平胸和严重驼背。
强直性脊柱炎晚期,由于炎症已基本消失,所以关节无疼痛,而以脊柱固定和强直为主要表现。颈椎固定性前倾,脊柱后凸,胸廓常固定在呼气状态,腰椎生理弯曲丧失,髋关节和膝关节严重屈曲挛缩,站立时双目凝视地面,身体重心前移。个别病人可严重致残,长期卧床,生活不能自理。
3.关节外表现 强直性脊柱炎还可出现许多关节外表现,这些表现可以是原发性的,但多数为继发性。少数病人也可发生于脊柱炎之前数月到数年。有些病例关节外表现可与其他疾病相互重叠,例如主动脉炎,既可发生强直性脊柱炎,也可见于,瑞特综合征,故强直性脊柱炎可与瑞特综合征重叠;足跟痛是银屑病性关节炎、瑞特综合征、强直性脊柱炎的共同特征,而且这三种病人的HLA-B27阳性率都很高,提示这三种疾病可以互相重叠。
(1)心脏病变尸解发现,约1/4的病人有升主动脉根部异常。但是由于主动脉和主动脉瓣炎症所造成的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多见于病程长,有周围关节炎和全身症状(发热和贫血)明显的病人,故临床上只有5%的病人出现心脏症状,多数病人没有自觉症状,仅查体时在胸骨左缘主动脉瓣第2听诊区可听到有较弱的舒张期音。临床上以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心脏扩大及传导异常比较常见,偶尔也可发生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或伴有阿-斯综合征发作。主动脉炎随着病情的发展,可发生心绞痛,病程后期还可以出现充血性心力衰竭。强直性脊柱炎除可并发主动脉炎之外,还可合并心包炎、心肌炎及结节性多动脉炎。
(2)肺部病变:由于膈肌运动可以代偿呼吸功能,故虽然吸气时胸廓扩张受限,但是很少出现呼吸困难,有些病人也可在出现关节症状之后几年而出现咳嗽、咳痰、呼吸困难和咯血等症状。肺部摄片可见两肺上野有点片状致密阴影,部分病人可出现纤维化,还有一部分病人出现空洞,并有曲霉菌寄生。痰培养可培养出曲霉菌,可伴有霉菌瘤形成。晚期病人胸廓扩张受限,肺活量明显下降。
(3)虹膜炎约l/4的病人可有反复发作性虹膜炎,而且病程越长越易发生。虹膜炎为非肉芽肿性前葡萄膜炎,一般为单侧性。眼部病变与脊柱炎的严重度及病情活动性有关,多见于有周围关节炎或以前有尿路感染史者,若不经治疗,可引起青光眼或失明。个别病人眼部症状可发生在关节症状出现之前。
(4)神经系统病变:强直性脊柱炎可以引起许多神经并发症,如自发性寰枢关节脱位,表现为颈部严重疼痛,常放射到颞部、枕部或眶后部。还可因外伤而发生椎体塌陷、椎体骨折,甚至可引起脊髓受压而造成截瘫。当脊髓马尾受压时,可出现尿失禁、阳痿、会阴部麻木及跟腱反射减弱。
(5)泌尿系统病变:肾脏可发生淀粉样变病,其发生率与类风湿关节炎相似,可以出现蛋白尿。少数病人可因尿毒症而死亡。前列腺炎的发病率也较普通人群高。
4.特殊体征
(1)反映骶髂关节炎症和损伤的试验:如“4”字试验阳性,骶髂关节分离试验阳性或骶髂关节压迫试验阳性等。
(2)脊柱活动受限的体征:如Schober试验阳性,侧弯受限,枕墙试验阳性。
单靠完全伸膝时以手指触地的能力不能用来评估脊柱的活动度,因为良好的髋关节功能可以代偿腰椎运动的明显受限,而Schober试验(图4)就能较准确地反映腰椎前屈运动受限的程度。随着疾病的发展,腰椎前凸会逐渐丧失。
直接按压发炎的骶髂关节常会引起疼痛,通过以下检查有时亦可引起骶髂关节疼痛:仰卧位时压迫患者两侧髂骨翼;最大程度屈曲一侧髋关节,同时尽量外展另一侧髋关节(Gaenslen试验,图5);最大程度屈曲、外展和外旋髋关节(4字试验或Patrick试验);患者侧卧位时压迫其骨盆;或在俯卧位时直接压迫其骶骨。部分患者可无上述任何体征,一方面因为骶髂关节有强大坚固的韧带包围,运动度很小,另一方面在疾病晚期,炎症已被纤维或骨性强直所替代。
(3)平第4肋胸围深吸气和深呼气末相差少于2.5cm。严重的话可以去医院看看推荐西安医专附属医院有条件的话可以去那看看

7、腰推间盘突出会诱发什么疾病

椎间盘突出的【伴随症状

1、腰部疼痛

多数患者在外伤、着凉或过度疲劳后,先感腰部钝痛或酸痛,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经休息后疼痛减轻或自愈,劳动后疼痛又增加。这样时轻时重,经数周、数月或年余,渐感一侧下肢放射性神经痛。这说明早期仅纤维环破裂,故以腰痛为主。待突出继续增大,刺激神经根时始出现下肢放射性神经痛。

2. 下肢放射性神经痛

同时出现或先感腿痛后感腰痛者。腿痛出现后腰痛可减轻,此由于纤维环破裂,髓核脱出后,间盘内部之压力减低,椎间孔及神经根部压力增大所致。其疼痛先由臀部开始,逐渐放射至大腿后部、小腿外侧、足背及足底外侧或足趾。其疼痛部位及性质,因受累神经、压迫程度及部位之不同而各异。其疼痛因站立、行走、咳嗽、喷嚏或用力大小便时加重,髓膝屈曲或卧位时减轻。放射痛多发生于一侧,如脱出靠近椎中部,则移动时有发生两侧或两下肢交替疼痛者。由于交感神经受刺激,足背动脉有时减弱,下肢发凉应与血栓闭塞性脉管炎鉴别。

3. 麻木及感觉异常

因椎间盘突出部位及受累神经根之不同而各异。L4-L5 间盘突出可累及 L4-L5 神经根,其疼痛麻木等感觉异常区域,多在大腿后部、小腿外侧及拇趾背侧。L5S-1 间盘突出,可累及 L5 及S1 神经根,其疼痛麻木等感觉异常区域,多在大腿后侧、小腿后外侧、足背足底外侧及趾外侧。

4、 腱反射异常

70%~80% 的病例膝腱反射均有异常。因压迫部位及程度之不同,膝腿和跟腱反射可表现为减弱、消失或亢进。传导膝腱反射弧正常为 3、4 腰神经,传导踝反射正常为第 5 腰神经及 1、2 骶神经。因 L4-L5 间盘脱出多累及第四腰神经根,故膝反射可减弱、消失或亢进,而跟键反射正常。如果脱出之间盘靠近椎管内侧,则下行之 L5 神经根亦可受累,同时出现跟腱反射异常。如果突出之间盘在 L5S1 之间,则 L5S1 神经根受累,跟腱反射可减弱、消失或亢进,而膝腱反射正常。

5、 脊柱姿势

约 90% 以上的病例有程度不等的功能性脊柱侧凸,多数凸向患侧,少数凸向健侧,极少数有左右交替性侧弯。腰椎生理前凸减小、消失,甚而腰椎后凸。所以发生这些畸形,其目的在于减少神经根的压迫症状。

6、 脊柱功能

约 90% 以上的病例,腰椎功能受限制,尤以背伸和向患侧弯最显著。当背伸及向患侧弯时,其后侧和患侧椎间隙变窄,使破裂的纤维环被挤出,压迫神经根。

7、 直腿抬高试验

除因纤维环破裂绕于神经根后部者外,几乎均呈阳性,严重者患肢几乎不能离床或只能离 10°~20°。强迫抬腿时感患肢放射性神经痛加重,放射部位与受累神经根的分布区相适应,这种疼痛在屈颈与踝背伸时加重,此点应与急性腰扭伤相鉴别。上述临床所见经适当对症治疗或休息,约 50% 的病例可减轻或自愈,亦可因咳嗽或喷嚏、劳累而加剧。如此时轻时重,时好时犯,为椎间盘纤维环破裂的特征。对不典型的间盘脱出症可利用这种特征进行确诊。

与脊柱的腱反射相关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