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人体脊柱的尾端最后一个骨头在医学上是什么名称?
?
2、谁知道那个什么华脊康脊柱医学研究院是谁创办的啊?
是中医脊柱整体复位法发明人张万里创办的,华脊康之前叫灸丽得,所以现在有的人不知道。
3、医学上 脊椎1/3压缩改变是什么意思 严重吗? 急急急 在线等
你好,如果单纯为椎体严缩1/3,不合并附件骨折或韧带撕裂,则为稳定性骨折,可予以保守治疗。
4、我是强直性脊柱炎,冠心病,深静脉血栓。想捐献身体做医学研究
强直性脊柱炎是一种很古老的疾病,早在几千年前的古埃及人的骨骼就发现有强直性脊柱炎的证据。它是一种血清反应阴性,以脊柱为主要病变的慢性全身性疾病,多见于青年男性,16~32岁发病较多。 强直性脊柱炎的临床症状。 多数患者呈隐匿发病,病变早期呈转移性、上行性腰背疼痛,以下腰痛最多见,伴有困倦乏力,消瘦气短、贫血状,少数可伴有低烧,以及晨僵,夜间翻身困难,起床费力或活动受限,一种姿势保持长久症状明显,此时常被忽视为腰肌劳损等其他疾病, 强直性脊柱炎病因有哪些 常常有很多强直性脊柱炎的病人会问医生,"我为什么患这种病"、"怎样才能预防它的发生",近年来通过国内外许多专家、学者的积极研究,已经发现发病原因除与家族遗传因素密切相关外,与下列诱发因素密切相关: (1)感染因素。近年来的研究发现本病的发生与以下三种感染有关。 ①与肠道感染有关。 ②与泌尿生殖系统感染有关。 ③结核感染和局部感染等。 (2)不良的生活环境也是重要的诱因之一。研究发现,潮湿与寒冷的生活环境对强直性脊柱炎的发病有重要作用,风、寒、湿的环境可作为激发条件促使发病。 (3)外伤亦为本病的诱发因素。在对特殊人群的调查中发现,固定的工作姿势及刻板式局部训练可诱发本病,调查显示部分病人是在外伤后发病的。 (4)内分泌、代谢障碍和变态反应等亦为本病的诱发因素。 总之,本病是在遗传基础上,再加上述诸因素的影响而发病。因此,有强直性脊柱炎家族史的人应在日常生活中多加注意,如避免肠道、泌尿系感染,一旦出现这类情况及时就诊、及时治疗以防诱发强直性脊柱炎的发生。 强直性脊柱炎会造成哪些危害 强直性脊柱炎如不及时治疗,可逐渐发展为整个脊柱自下而上的强直。强直后病人的脊柱活动明显受限,不能弯腰,甚至呈驼背畸形,同时还可能侵犯心、肺、肾、眼和神经系统,严重者还可出现心、肾功能衰竭,造成不可逆的损害,有少数病人卧床瘫痪,甚至死亡。 三步脊柱整疗法——掀起强直性脊柱炎治疗新革命 创新“三步脊柱整疗法”,使强直性脊柱炎的治疗获得重大突破。 第一步:脊椎整疗——强效作用。通过对人体脊柱旁各个穴位的刺激、施压治疗、快速纠正、减轻脊柱骨骼错位、创伤变异产生的不良后果,使强直的脊柱逐渐恢复正常,消除肌肉疼痛和疲劳。 第二步:中医固本——粒子渗透,靶向治疗。创新中医“益肾强肝通脉法”在病变组织内形成药物高浓度浸润区,逼邪外出,直接发挥药物的强效治疗作用,达到准确治疗、标本兼治的目的。 第三步:手法整疗——快速康复。通过专业医师特殊手法整疗再配合患者的功能锻炼,环环相扣,联手狙击强直性脊柱炎病魔,从各个环节上促进脊柱的修复和再生,病情得以迅速康复。 强脊炎治疗的五个目标 一、病理康复 治疗后,脊柱周围血运得以畅通,骨关节周围血流量加快,骨质得到足够的营养关节软骨激活再生,骨代谢逐渐恢复正常,使关节肿胀、疼痛、跛行症状减轻并消失。 二、免疫功能康复 强直性脊柱炎患者的全身免疫功能基本失调,经特色治疗后,患者自身的免疫功能得到恢复,使病人灰暗的面色变得红润,睡眠充足,食欲增强,精力旺盛,性功能增强。 三、硬化骨逆转 当骨关节周围血液循环逐渐代谢正常后,关节周围的静脉血栓溶解,关节周围的硬化骨吸收,骨关节变形停止,活动功能逐渐恢复,病情一天比一天好转。 四、骨质稳定 此时已进入骨修复稳定期,骨关节的硬化骨质继续被吸收而减少,韧带骨化已停止,病情发展也停止,行走时无疼痛,步伐变得灵便。 五、脊柱生理功能完全康复 病人在经过补益气血、免疫调节、代谢激活、滋养骨质、活化关节这一科学康复体系的实施,各关节周围的硬化骨部分溶解吸收,腐蚀的骨板得到修复,增厚的滑膜恢复原状,关节活动不再受限,强直畸形的脊柱基本康复。 强直性脊柱炎患者注意日常应该注意什么? 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在注意日常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强直性脊柱炎病程缠绵,不少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存在急躁情绪,对坚持长期治疗缺乏足够的思想准备,情绪变得十分悲观,失去信心放弃治疗,是很危险的。一定要克服急躁情绪,治疗及时恰当,树立起战胜疾病的信心。 (2)因疼痛长期卧床的强直性脊柱炎患者,脊柱与四肢强直较快,因引起除全身症状严重、疼痛明显者外,均应尽力活动各关节,坚持作扩胸、深呼吸、脊柱及下肢运动等局部和全身性的功能锻练,以防止和减轻关节粘连、僵直和肌肉萎缩。因病情严重不能起床的患者,经用药后病情会得到控制,可以在床上做些适当的功能锻练,争取早日下地活动。 (3)注意保持生理姿势,防止发生脊柱畸形和僵直。在休息时要保持适当的体位,应睡硬板床,取仰卧位,不垫枕头;在站立或坐位时,应尽量挺胸收腹;写安时桌子要高一些,椅子要矮 一些。凡能引起持续性疼痛的体力活动应该避免
5、高分跪求:懂脊椎,骨骼医学方面的高人指点!
肌无力是神经肌肉传递障碍导致的慢性疾病.临床特征为受累的骨路肌肉很容易疲劳,没有正常人回复得快,经休息和使用抗胆碱酯酶药物治疗后部分可以恢复.好像这个病的发生与遗传因素有一定的关系,所以可能会遗传,临床表现为全身骨骼肌肉均可受累。西医对肌无力的治疗主要是应用抗胆碱酯酶药物及免疫抑制剂,如果肌无力累及延髓肌、呼吸肌而使机体不能维持正常通气功能,那就麻烦了
强调一下,肌无力病理现在还不是很清楚,只是怀疑是与遗传有关,可能会遗传的
回答完毕~
6、医学AS是什么?
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是以骶髂关节和脊柱附着点炎症为主要症状的疾病。与HLA-B27呈强关联。某些微生物(如克雷白杆菌)与易感者自身组织具有共同抗原,可引发异常免疫应答。
是四肢大关节以及椎间盘纤维环及其附近结缔组织纤维化和骨化,以及关节强直为病变特点的慢性炎性疾病。强直性脊柱炎属风湿病范畴,病因尚不明确,是以脊柱为主要病变部位的慢性病,累及骶髂关节,引起脊柱强直和纤维化,造成不同程度眼、肺、肌肉、骨骼病变,是自身免疫性疾病。
(6)脊柱病变医学扩展资料
临床表现:腰和(或)脊柱、腹股沟、臀部或下肢酸痛不适,或不对称性外周寡关节炎、尤其是下肢寡关节炎,症状持续≥6周;夜间痛或晨僵明显;活动后缓解;足跟痛或其他肌腱附着点病;虹膜睫状体炎现在症或既往史;AS家族史或HLA-B27阳性;非甾体抗炎药能迅速缓解症状。
影像学或病理学,双侧X线骶髂关节炎≥Ⅲ期;双侧CT骶髂关节炎≥Ⅱ期;CT骶髂关节炎不足Ⅱ级者,可行MRI检查。如表现软骨破坏、关节旁水肿和(或)广泛脂肪沉积,尤其动态增强检查关节或关节旁增强强度>20%,且增强斜率>10%/min者;骶髂关节病理学检查显示炎症者。
7、医学问题
1、骨质缘何会增生?
骨质增生症是一组好发于中老年人的疑难杂症,如颈椎病、腰椎病、增生性关节炎、坐骨神经痛等,尤其是肥胖的女性居多,50岁以上的老年人骨增生发生率为98%,主要表现为负重的关节(如颈椎、腰椎、膝关节、跟骨)疼痛、僵硬、酸胀,屈伸不利。关节疼痛可因风寒、久立、远行、爬楼、上坡而诱发或加剧,休息后能缓解,但易复发。增生的骨刺压迫血管神经,可导致头晕、头痛、下肢剧痛、行走困难、甚至瘫痪。骨质增生症已成为影响老年生活质量的疑难杂症之一。
随着年龄的增长,关节软骨的化学成分也在发生变化,其滑动性和承受压力的能力下降,软骨面出现软化或破裂,软骨变薄或部分脱落,软骨面边缘出现增生,慢慢地骨化形成骨刺,压迫周围的组织器官而出现一系列症状。
现代医学对骨质增生症的治疗仍局限于手术治疗为主,由于手术费用高,疗效又难以保证,患者多年老体弱多病,增加了手术的危险性,一般人不愿接受,而以激素、消炎痛为主的保守治疗只能一时缓解疼痛而已,停药即发。
祖国传统医药独辟蹊径治疗骨质增生症,效果显著。中医认为骨质增生是由于年老体衰,脏腑功能减退,尤其是肾精亏虚,肝血不足,骨失所养而发生退行性变。在骨质增生的发生过程中,不仅骨胳本身在变化,其周围软组织亦同时进行代偿性改变,这种改变不断调整因骨质增生而带来的不平衡状态,使被刺激的神经血管、脊髓有可能争取到一定时间代偿修复,并改善其功能。
骨质增生的速度是缓慢的,而软组织的恢复能力是很快的,中医学就是通过补肾滋肝、舒筋活血、消炎止痛来进一步缩短代偿过程,这样即使骨质增生仍在发展的情况下,亦可能获得临床症状的治愈。而关节腔有积液的患者不可使用热敷,因热敷会加重滑膜的炎症。现代医学早已证实,关节腔内温度上升可引起滑膜胶元酶致关节软骨分解,使症状加重。
减少关节活动量,可有效地减少复发,患者应避免强力劳动,临床治愈后应坚持服用六味地黄丸等滋肝补肾药物,常收到满意效果。
2、骨质增生与体育锻炼
骨质增生,医学上称为骨质退行性病变,俗称长"骨刺"。中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骨发生老化,最常见的疾病是腰椎长骨刺,医学上称为肥大性脊椎炎或腰椎骨关节病,于是中老年人常出现程度不同的慢性腰痛。此外有的患者还伴有一侧或双侧臀部大小腿后外侧明显的麻木,走一段路,疼痛明显加重,休息后症状好转。还有中老年人的颈背与颈臂疼痛,有时疼痛沿上肢一侧向手指放射。或小指发麻如触电感,当头转动到某一部位时,疼痛会明显的加重,而离开此位置时,疼痛会明显缓解,有时病人诉说有"长期落枕感",这也是由颈椎的骨质增生所致的。
中年以后,骨质逐渐退化,首先是软骨软化,加上骨长期承担重力和活动,椎骨的边缘呈现出乳头状突起以及发生椎骨变扁平、椎间盘失去水分而萎缩等变化。椎骨边缘的乳头性突起即为"骨刺"。这些骨刺若刺激椎间孔内的脊神经根就产生上述骨质增生的临床症状。一般来讲,人在30岁以后开始就有骨质增生这种变化,当超过50岁,这种变化就已很明显。但也有很多人是没有任何症状的,这大多数人是与经常运动和体育锻炼有关。
运动系统的活动对人体的其它各系统如消化、呼吸、循环、神经系统的活动都有促进作用。因此,经常参加生产劳动和锻炼可以增强体质。不运动的人,肌肉血液供血不足,往往造成肌肉营养缺乏而萎缩,力量减退,肌内的弹性下降,而且容易发生损伤。经常运动和参加体育锻炼的人能使骨变得粗壮,而瘫痪和长期卧床的病人,骨质变得蔬松,肌肉无力而萎缩。
运动和体育锻炼对关节肌肉有明显的好处:1、经常运动,可以改善血液循环功能,能使机体各部获得充足的营养。2、经常运动使各关节保持较大的活动范围,关节软骨受力而均匀,不致于软化。相反不坚持运动的人,关节软骨受力局限而加重破坏,易造成关节炎。3、经常坚持运动,使肌肉、韧带强而有力,可以稳固关节,加强骨的坚固性。4、经常运动,可以使关节内不断分泌滑液,滑液对关节有营养作用,可以推迟其老化。
此外,经常运动,不仅有利于改善运动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的功能,而且对精神有良好作用,还可以控制体重。
3、骨质增生都需治疗吗?
骨质增生就是指正常骨、关节的边缘多长了些骨头,俗称骨刺,多见于45岁以后的中老年人,好发于负重的、活动度较大的部位,如脊柱的颈椎和腰椎,下肢的髂关节和膝关节等。
产生骨质增生的原因,一般认为:在脊柱是因为椎间盘变性成遭受慢性劳损,造成椎体间的不稳定,椎间的韧带反复牵拉,使其在椎骨的附着部出血、形成血肿并逐渐机化钙化而形成骨刺;在四肢关节则是由于反复的慢性损伤、关节退行变化,关节边缘韧带附着部的牵拉、出血,逐渐机化骨化而成为骨刺。
骨质增生的形成存在着对人体有利的一面,即能增加脊柱和关节的稳定性,限制了某些方向的活动,使局部的应力得到平衡,有利于防止进一步的损伤。当然也有不利的一面,这要看骨刺生长的部位而定,如果骨质增生压迫了脊髓和神经或者造成管道的狭窄,即可产生一系列症状,如疼痛、麻木、跛行,以致严重的还可以引起瘫痪。
如何正确对待骨质增生,什么情况下要进行治理,这是许多中老年人所关心的一个问题。有些人在照X光片后发现有骨质增生后,心理负担很重,心情十分紧张,这实在是没有必要的。首先,骨质增生是一个骨关节生理退行性变化的过程。随着年龄增长,每个中老年都会出现,犹如人老了眼睛会"老花"一样,不能一概认为是一种疾患;其次,就大多数人而言,有骨质增生不等于有病,没有症状就不需要进行治疗;第三,骨质增生产压迫症状轻的可以进行适当休息、理疗、封闭及服药来缓解。有些药物,如骨刺消痛液、骨刺片、醋疗等,些并不能消除骨刺,而是通过舒筋活络,行气止痛、驱风祛湿的药理作用而消除症状的。只有骨质增生产生压迫症状重的极少数病人,才需要通过医生的认真诊断,选择适当的手术方法来进行治疗。
4、"骨刺"能否被"消化"
在门诊或病房,经常有病人拿着X光片询问医生,有无能消去"骨刺"的良药秘方。
首先要弄清楚什么是"骨刺"。坚硬的骨骼,是充满生命的力的骨组织,不断进行着新陈代谢,一边不停地老化,一边不停地生长,处于动态平衡之中。进入老年期,这种代谢平衡发生变化,老化的速度大于生长的速度。因此,老年人常有不同程度的骨质疏松,骨骼的硬度和强度下降。显而易见,这对支撑、负重和活动等功能不利。为此,机体便自动进行代偿,以数量的增多来弥补质量的下降,在靠近关节处有少量骨质增生。同时,由于长期磨损,光滑的关节软骨逐渐退化,发生龟裂,甚至剥落。软骨受到破坏后,其骨质也会自动进行增生以图修复。因此,一些负重关节如颈椎、腰椎、髋关节、膝关节附近的骨质增生比较明显。
增生的骨赘通常在骨骼的两端四周同时存在,但投影在平面的X光片,可能表现为基底宽、尖端细的粗刺形状。为了描述方便,即称为"骨刺"。许多专家指出,这个名称还不够妥当,不能反映实际情况,容易引起病人的误解,似乎骨端有象钢钉、竹刺之类的东西,引起了疼痛的症状。
骨质疏松和骨质增生在老年人是普遍现象。但在少数人身上,还存在疼痛症状,有的引起活动受限,甚至关节积液、肿胀。颈、腰椎的骨质增长和韧带退变增厚,可能造成神经受压,是颈椎病、腰椎退变性关节炎、腰椎管狭窄症的主要原因。但经长期观察,骨质增生和各种症状之间没有确定的关系。
既然少数骨质增生的确能引起症状,就需要治疗。于是,各种药片、针剂和治疗仪器便应运而生。但是,目前尚未发现它们能够将增生的骨质(即X光片上表现出来的"骨刺")消掉。原因很简单,经化验测定,增生的骨质和人体原有的骨骼结构相似,成份相同。如果真能将增生的骨赘"消"去或"化"掉,那么,人体所有骨骼岂不是同时也"消化"掉了。
不过,在这里有必要指出,那些药物和治疗仪器虽不能将增生的骨赘消去,却并非毫无作用。这是由于其中活血化瘀、行痹通络、抗炎镇痛等药物抑制了骨质增生,同时伴有的骨关节炎病理过程。有的药物还能延缓、遏制骨质增生的发展。对于那些骨质增生很厉害,造成神经受压、关节活动不良等严重症状的,可以施行手术治疗。
5、足跟痛就是长骨刺了吗?
在日常生活中,常常见到一些足跟痛的病人,由于没有明显外伤,特别是中老年人,自认为是骨质增生,长了骨刺很是担心。
那么,足跟痛是不是长了骨刺呢?在从足部一侧拍摄的X线片上,足后侧跟骨下面的骨面基本上是圆钝光滑的,如出现有突向前侧的尖骨影,称为跟骨骨刺。跟骨骨刺的形成是由于附着于跟骨下面的腱膜与肌肉长期收缩刺激,引起局部骨质增生。有骨刺的人不一定足跟痛,足跟痛的人也不一定有骨刺,疼痛的程度与骨刺的大小也不成正比。跟骨骨刺仅仅是X线上所见,因为对有跟骨骨刺的足跟痛,切除骨刺后只有少数人足跟痛消失,大部分人仍遗留足跟痛,另外,有时手术后,骨刺重新生长,甚至原状复发。所以,绝大数跟骨骨刺并无疼痛,极少数骨刺可以引起疼痛,这可能由于骨刺生长的方向斜向前下方,长时间行走、站立时,足跟挤压骨刺,刺激周围组织形成滑囊,滑囊发炎可致疼痛。
足跟痛又称跟骨痛或跟痛症,是由多种慢性疾病所致,多发生于中年以后的男性肥胖者,一侧或两侧同时发病,常见的病因有:足跟脂肪垫炎或萎缩,跖筋膜炎、跟骨滑囊炎,跟骨高压症等,跟骨骨刺不是足跟痛的常见原因。因此,只有找出足跟痛的原因,对因治疗,才能取得理想的疗效。
6、老年人为何易长骨刺
隔别邻居王大伯今年68岁,身体挺结实的,走起路来像小旋风一样,可最近却常感到足后跟疼痛。前天,他在儿子的陪同下到医院作了X线拍片检查,结果发现患有跟骨刺。那么,什么叫骨刺?人老了为何易长骨刺呢?
骨刺在医学上称为骨质增生,多发生在腰椎、颈椎、膝关节、跟骨等活动及磨损较多的部位。骨刺发生后多数人可无任何症状,但若压迫了周围的组织,如神经、脊髓、肌腱、肌肉时,常出现局部酸痛、关节活动受限、肢体疼痛麻木、无力等症状。有些患者则表现为头痛、头昏、脖子发硬、视物不清、大小便异常等。这种病多发生于老年人,有人统计,45—60岁的人发生率为74%,80岁以上者发生率为90%,由此可见,年龄越大,发生率越高。
人老了为何易长骨刺呢?这是因为人体在活动时往往会过分牵拉附着在椎体骨边缘上的韧带和小关节突上的关节囊,由于经常不断地牵拉,反复刺激那里的骨膜,就会引起椎体边缘及小关节骨质增生。这种增生是椎骨在韧带、关节囊附着的地方形成的一突起,在X线片上显示其外形尖锐,有点像"刺"。而且这种骨刺的形状又有点像凸起的嘴唇,比原来的椎体肥大,所以也叫唇样增生或脊椎肥大。当骨刺长在颈椎压迫了邻近的神经,脊髓或椎动脉等组织,引起颈项、上肢以至全身的种种症状,我们就称之为颈椎病。长在跟骨上的骨刺,为跟骨刺。
长了骨刺怎么办呢?对于骨刺的治疗,一般认为除极少数骨刺压迫神经、血管或重要脏器需要手术切除外,绝大多数病人都应采取非手术治疗。首先要避免和减轻病变部位的过度劳累。可经常进行缓性而柔和的肌肉伸屈锻炼,以增强肌肉的弹性使酸痛麻木等不适感觉减轻或消失。其次,在症状发作时要适当休息,同时进行热疗、推拿、按摩或局部疼点封闭等治疗,以减轻疼痛。中药离子导入疗法可舒筋活血,消肿止痛,改善局部血液循环,用于治疗骨刺有一定疗效。第三,在整个康复治疗措施中,药物治疗也是一种不可忽视的手段。常用的药物有骨刺片、硫酸软骨素A、复方软骨素片、复方丹参片、维生素E等。对疼痛症状明显者,可给予止痛镇静药,如芬必得、安定等。有麻木症状者,可选择维生素B1,维生素B2,以及ATP等营养神经的药物辅助治疗。
7、腰椎骨质增生是病吗?
近一、二十年来,随着X线检查方法的普通应用,发现腰椎骨质增生的情况也就越来越多,尤其是有的老年同志,本来就经常出现腰痛,被诊断为腰椎骨质增生,便认为是患了"不治之症",为此背上沉重的思想包袱,甚至担心治不好会引起瘫痪,还有的四处求医问药,希望能找到根治消除腰椎骨质增生的办法。
我们知道,脊柱在整个运动系统中占十分重要的位置。人体的任何活动和姿势的完成,都与脊柱有关,而腰椎在整个脊柱中活动度最大,伸屈和侧弯都较自如,腰椎的负重能力也较大,活动和负重产生的应力长期反复作用于腰椎,则可出现腰椎骨的代偿机能的自然反应——腰椎骨质增生(骨刺)。其解剖组织学变化是腰椎椎体骨关节边缘关节面及骨突出处部位骨小梁数量增多,骨密度增高,并无任何病理改变。实质增大了关节的负重面,腰椎间骨关节稳定性得以加强,可起到减轻或避免腰椎遭受新的损伤的作用。
大量的临床资料表明,大多数腰椎骨质增生与病人临床症状之间没有必然联系,腰痛轻重与增生程度不成正比。有的人增生明显却毫无腰痛,而另一些人骨质增生不多,但腰痛症状却很突出,许多"腰椎骨质增生"病人经治疗后腰痛消失,但复查X线仍可见到骨刺依然存在。只有极少数病人因骨质增生位置特殊,造成对周围神经、血管的压迫或造成椎管狭窄并引起临床上相应的症状,在此特定条件下腰椎骨质增生才属于病理性的,一般需手术治疗。
实际上,中老年人腰痛原因较为复杂,且因人而异,尤其是那些被诊断为"腰椎骨质增生",又较长时间治疗无效的病人,更是应该到医院去,通过医生用现代先进的理化检查,找到腰痛真正原因,才能"根治"腰痛。假如把临床上表现出来的症状都轻意归属于腰椎骨质增生,并以此定论,就会使自己长时间遭受病痛的拆磨,除多付出经济代价外,有时还会失去早期发现其它疾病或失去有效治疗的良好的机会。
8、骨刺能否通过不断活动磨小磨没?
当一个人患了骨质增生发生了"骨刺"时,总有些人告诉他,你多活动骨刺就磨没了!甚至患者说,某大医院一位骨科医生也告诫他:"骨刺别怕,你只要每天不断活动骨刺就没了!"这种提法显然是错误的,正是这种荒谬的认识,延误和加剧了许多患者的病情。
为什么说这种观点不正确呢?因为骨关节某部位如果受力超出骨、软骨所能承受的适应强度,则引起骨质增生而形成骨刺。其实骨质增生是人体对超过骨关节承受能力的力并使之均匀分布,降低受力强度的一种反应方式,骨关节受力超出可适应强度越大,骨质增生就越快越严重。所以根据"骨刺"的形成这一机理可知,想通过增加活动强度磨去"骨刺"的想法,必将事与愿违,只能增加已经超过骨关节所能承受作用的强度,势必促进其增大发展,而不会磨去"骨刺",尤其在下肢关节更是如此。一般来说,当骨关节承受力已超过适应强度形成"骨刺"时,倘若设法使其受力强度降至适应强度之下的话,却可起到使"骨刺"发生疏松、增生停止,症状减轻的作用。
那么,骨质增生的患者就不能活动了吗?事实也并非如此。骨质增生患者除了进行相应的治疗,为了防止肌肉发生废用性萎缩和关节的强硬,也需要进行不使关节增加负重和受力的轻柔活动。这种活动纯属在不增加骨关节负重和作用力下,来锻炼肌肉和保持增进关节运动功能。因此,这种运动是一种特殊方式下的轻柔肌肉收缩性关节运动。
9、骨质增生与骨质疏松
骨质增生与骨质疏松是中老人的骨与关节衰老的一种表现,但骨质增生决非由骨质疏松所致。而是由于人体的骨与关节特别是负重大、活动多的膝和脊柱等部位,经过常年累月的磨损,关节软骨失去了正常的光滑性而变得粗糙,同时关节周围的关节囊、韧带、肌腱也因劳损而出血。机体对这种慢性磨损要进行修复,其修复的方式就是增生即骨刺。
骨质疏松的本质是指骨量减少而言。它是由于遗传、激素和营养等因素相互影响下的复杂结果。钙和维生素D缺乏、甲状腺功能亢进、不适当地服用糖皮质激素(即强的松等)、吸烟、酗酒以及长期卧床等都可引起骨质疏松。所以说,骨质疏松不是一种单一疾病,而是由几种不同原因造成的。比如性激素是人体骨的合成的重要因素。因此,当女性在绝经以后,由于女性激素分泌减少了或停止,则严重地影响了骨的合成。实际人类骨量的减少或丢失,从30—40岁就开始了,中老年人丢失的更快。
尽管骨质增生和骨质疏松是中老年人不可避免的一种骨质老化现象。但绝非发生于所有中老年人,而是与不同的种族、不同的社会环境、社会经历以及个人的生活方式、饮食习惯有关。比如经常参加体力劳动、户外活动多或以新鲜素食为主的中老年人发生骨质增生和骨质疏松就少。而经常吸烟、酗酒或长期卧床不起或较少参加户外活动者发生率就高。
体内的骨是一种有生命的活体组织,随着生命的存在,始终进行着新陈代谢活动。而钙和磷又是骨的主要成份。一般情况下以骨盐的形式集中于骨骼和牙齿中,从而维持了骨和牙齿中的硬度。钙和磷的极小一部分存在于血液和肌肉等软组织中,其含量保持一个适当的比值,从而维持了骨的健康。对于中老年人来说,由于其各脏器也和骨关节一样发生老化,尤其是胃酸、胃蛋白酶和唾液腺分泌减少以及消化酶的活性降低,使其对钙的摄取、消化和吸收受到严重的影响,这时骨骼中的钙就会释放出来,以保持钙的正平衡状态。因此可以这样讲,骨质疏松的实质是指骨内钙的游离和减少。所以适量补钙对防治中老年人的骨质疏松是有益的,补钙不能治疗骨质增生。
在日常膳食中,富含钙的食品有:乳类,虾皮、海带、豆制品以及绿色疏菜等。但在选用疏菜时要采取适当措施除去妨碍钙吸收利用的草酸等因素。例如菠菜,可先用开水焯后,使部分草酸先溶于水再炒。
对于老年人,许多学者认为每日应摄入钙1000毫无,绝经后的妇女每日应摄入1200—1400毫克钙,才能满足身体对钙的需要。若膳食中的钙仍不能满足需要时,可考虑补充之。目前临床上常用的钙剂有乳酸钙、碳酸钙、葡萄糖酸钙以及活性钙等,每日量为500毫克至1500毫克。
尽管引起中老年人的骨质疏松的原因较多,但结果却是一样的。祖国医学认为"肾主骨、生髓。肾精足,则骨骼生化有源。骨骼得到髓的充分滋养而紧固有力",所以对中老年人要以"补肾",以治本才能达到健骨的目的。常用的中草药有女贞子、枸杞、山药、补骨脂、黄芪、茯苓等。中成药有六味地黄丸、虎潜丸、壮腰健肾丸等,常服可取得一定的效果。
10、骨质增生都需治疗吗?
骨质增生就是指正常骨、关节的边缘多长了些骨头,俗称骨刺,多见于45岁以后的中老年人,好发于负重的、活动度较大的部位,如脊柱的颈椎和腰椎,下肢的髂关节和膝关节等。
产生骨质增生的原因,一般认为:在脊柱是因为椎间盘变性或遭受慢性劳损,造成椎体间的不稳定,椎间的韧带反复牵拉,使其在椎骨的附着部出血、形成血肿并逐渐机化、钙化而形成骨刺;在四肢关节则是由于反复的慢性损伤、关节退行变化,关节边缘韧带附着部的牵拉、出血,逐渐机化、骨化而成为骨刺。
骨质增生的形成存在着对人体有利的一面,即能增加脊柱和关节的稳定性,限制了某些方向的活动,使局部的应力得到平衡,有利于防止进一步的损伤。当然也有不利的一面,这要看骨刺生长的部位而定,如果骨质增生压迫了脊髓和神经或者造成管道的狭窄,即可产生一系列症状,如疼痛、麻木、跛行,以致严重的还可以引起瘫痪。
如何正确对待骨质增生,什么情况下要进行治理,这是许多中老年人所关心的一个问题。有些人在照X光片后发现有骨质增生后,心理负担很重,心情十分紧张,这实在是没有必要的。首先,骨质增生是一个骨关节生理退行性变化的过程。随着年龄增长,每个中老年都会出现,犹如人老了眼睛会"老花"一样,不能一概认为是一种疾患;其次,就大多数人而言,有骨质增生不等于有病,没有症状就不需要进行治疗;第三,骨质增生产生压迫症状轻的可以进行适当休息、理疗、封闭及服药来缓解。有些药物,如骨刺消痛液、骨刺片、醋疗等,并不能消除骨刺,而是通过舒筋活络,行气止痛、驱风祛湿的药理作用而消除症状的。只有骨质增生产生压迫症状重的极少数病人,才需要通过医生的认真诊断,选择适当的手术方法来进行治疗。
11、慢性腰腿痛与腰椎骨质增生
憗拫人到中年容易患慢性腰腿痛,接受X线检查后往往都发现有腰椎骨质增生,于是乎"腰椎骨质增生"成了人们统称腰痛的一种病名,其实从医学的角度讲,这是欠准确的。
"骨质增生"并不是一种病的名称,而是很多种退变性疾病中的一种病理变化,它的病理学意义是表示人体骨组织开始退变、老化。这种病理变化有时会造成压迫症状,但更多的是并不直接引起症状(如单纯的椎体前缘唇样增生),有的病人甚至是从健康体检中发现的,实际上中老年人或多或少都存在程度不的一腰椎骨质增生,这主要是由于椎间盘、关节囊、韧带等软组织增生退变和神经受压所致。当然,骨质增生也是我们诊断疾病的重要观察指标,如小关节突的骨质增生会发生腰椎骨关节病,腰椎后缘的骨质增生会发生椎管狭窄等等。
那么,引起慢性腰腿痛症状的疾病有哪些呢?常见的有如下几种:
椎间盘突出症 椎间盘变性、破裂突出后压迫神经根,引起患侧的腰痛且向同侧下肢放射至小腿,轻则下肢活动受限,重则会引起大小便失禁等症状。CT及磁共振检查可明确突出部位和程度,该病多见于中青年男性,发病后必须接受严格、规范的保守治疗,若效果不佳则应行手术摘除。
椎管狭窄症 本病好发于四十至五十岁的男性。因脊柱退行性改变,如椎间盘膨出、椎板及黄韧带增生变厚、硬膜外脂肪变性等使椎管前后径及侧陷窝变窄,压迫马尾及神经根产生症状,主要表现为慢性腰腿痛,尤其在行走时加剧,略蹲或稍坐后缓解(即间歇性跛行)。初发及症状较轻时可以行卧床、牵引、按摩、理疗及药物等治疗,经保守治疗无效而症状严重者宜行手术治疗。
椎弓根崩解与脊柱滑脱 由于脊柱在发育过程中的缺陷,使椎弓根峡部形成先天性骨不连。因椎体与椎板失去骨性联系,相邻椎体仅靠软组织维持解剖结构,故可出现脊柱滑脱,即椎体骨之间发生移位,此时可压迫神经,周围软组织亦容易发生劳损,此症多见于第五腰椎,左右斜位的X光片可确诊。临床主要表现为慢性腰腿痛,劳累时加重,卧床休息后减轻。当滑脱严重,产生神经根和马尾受压时,应行手术减压植骨或行内固定术。
此外,引起慢性腰腿痛较常见的疾病还有强直性脊柱炎、腰椎骶化或骶椎腰化水平骶骨等。总之,有慢性腰腿痛的患者应该到医院接受检查及治疗,同时学习一点健康卫生知识,增加对疾病的认识,以利于疾病的自我保健、预防及治疗。
8、人体脊柱标识L、C、T、S分别代表什么?
C代表颈椎,T代表胸椎,L代表腰椎,S代表骶椎。
人类脊柱由33块椎骨(颈椎7块,胸椎12块,腰椎5块,骶骨、尾骨共9块)借韧带、关节及椎间盘连接而成。脊柱上端承托颅骨,下联髋骨,中附肋骨,并作为胸廓、腹腔和盆腔的后壁。脊柱具有支持躯干、保护内脏、保护脊髓和进行运动的功能。脊柱内部自上而下形成一条纵行的脊管,内有脊髓(注:脊柱不等于脊椎或脊椎骨,脊柱是由N块脊椎组成的)
结构
脊柱由26块脊椎骨合成,即24块椎骨(颈椎7块、胸椎12块、腰椎5块)、骶骨1块、尾骨1块,由于骶骨系由5块,尾骨由4块组成,正常脊柱也可以由33块组成。(如图:脊柱侧面||脊柱后面)
这样众多的脊椎骨,由于周围有坚强的韧带 相连系,能维持相当稳定,又因彼此之间有椎骨间关节相连,具有相当程度的活动,每个椎骨的活动范围虽然很少,但如全部一起活动,范围就增加很多。
脊柱的前面由椎体堆积而成,其前与胸腹内脏邻近,非但保护脏器本身,同时尚保护至脏器的神经、血管,其间仅隔有一层较薄的疏松组织。椎体破坏时,在颈部,脓液可聚集于咽后,或沿颈部下降至锁骨下窝,亦可沿臂丛至腋窝;在胸部可沿肋间神经至胸壁,亦可波及纵隔;在腰部可沿腰大肌筋膜下降,形成腰大肌脓肿,可流注至腹股沟下方,亦可绕过股骨小转子至臀部。
脊柱的后面由各椎骨的椎弓、椎板、横突及棘突组成。彼此借韧带互相联系,其浅面仅覆盖肌肉,比较接近体表,易于扪触。脊柱后部的病变易穿破皮肤。
在脊柱前后两面之间为椎管,内藏脊髓,其周围骨性结构如椎体、椎弓、椎板,因骨折或其他病变而侵入椎管时,即可引起脊髓压迫症,甚至仅小量出血及肉芽组织即可引起截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