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太极拳如何练习腰
看到楼上一大堆文字,眼花。。。各派太极的功法五花八门,但万法不离其宗
把道理想通,理解消化了,比盲目练功更有效直接。
老师说你腰用不上,是因为楼主你还没找着“腰”,劲在腰那就断了。那么是什么原因呢?
劲的传递,是“起于根,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腰起到关键作用。
太极说“腰”,其实不仅仅是我们平常理解的腰部,“腰”是丹田、命门所在的关键部位,以此部位表现最为显著,
有时“腰”也可以放大到“大椎”到“会阴”这一整段,就是肩胯之间。
怎样解决楼主“腰用不上”的问题,下面这几点需要注意
一:六合
想信很多人也知道“六合”,其中“肩与胯合”,很大一部分是太极腰的作用,或者说胸腹的作用。
如果初学练拳时多抓住“外三合”练拳,很快就会体会到“整劲”。进而寻求“内三合”。
二:一身备五弓
“一身备五弓”这话我们练太极的应该都很熟悉,两手臂两腿是四张“弓”,脊椎是一张“弓”。“腰”就在脊椎这张“弓”上,多寻找脊椎“弓”的感觉,腰自然就找着了。弓需要一个把手,一个支点,才能挽弓,这个点就是“命门”或者说“后丹田”。
三:中正
李经梧先生说过,要练出一根“铁轴”。这是“活似车轮”的前提。当然在这我只说人体中心线这一根“轴”,也是我们练太极拳要找的第一根“轴”。位置是人直立时,头顶百会向地面的垂线(必定垂于两脚之间,人体重心投影)。
初练时,这根轴绝不允许歪斜,始终垂直地面平移(使“百会”“会阴”“重心点”一垂直线)。腰,自然也贯穿其中。腰正,整个身体才能中正。体会身体中正,也有利于规范自己的“腰”。
话又说回来,太极不提倡“练”腰,应该“空腰”。只是得经过一个从无到有、从有到无的过程,不懂腰就寻求空腰,那是痴人说梦。所以去体会“太极腰”的存在是非常有必要的,找到后,我们又要丢掉。
可能说的有点玄了,呵呵。。。有些东西实在不知道怎么用文字表达,还忘楼主见谅
以上仅个人观点,不足之处还请同道指正
本人邮箱taiji-china@foxmail.com
欢迎交流
2、一种功法,是面壁做上下蹲,是什么功?具体是怎样的?
蹲墙功。此功是北京气功大师庞明老师在1985年亲自向本站编辑净耀居士传授的本功的功法原理即通过任督二脉的修炼达到丹田气足圆活,尤其是对颈、胸、腰、骶、脊椎的伸拉、压缩,可牵扯到常常运动不到的肌肉、韧带、神经,从被动运动到主动运动,日久自然感应异常灵敏,而使肌肉、骨骼达到坚韧有弹性。就传统而言,腰在人体中非常重要,腰部放松、灵活、气血流通,一方面可增强肾的功能,使人元气充足,故古人有“命意源头在腰隙”之说;另一方面,可保证腰主宰一身活动的职能,故古人又有“力发于足,主宰于腰,行于四肢”的说法。相反,若腰部不能放松,弊病甚多。其一,影响丹田蓄气,阻滞背部气机上升,轻则背部酸痛、板直、头晕,眉间闷胀、腹满、腹胀等;重则气机走窜,甚至不能自控。其二,影响命门之火对水液的蒸腾,男性可出现遗精、白浊,甚至癃淋;女性则白带增多,月经不调,小便频数等。其三,练动动者(尤其往复转身频繁者),易使阴阳升降失衡,浮阳上腾于面,多呈满面红光而欠涵蓄,甚至于中风(即半身不遂)。那么怎么来松腰呢?而蹲墙功是全身的运动,能调理周身气机,所以对治疗全身各处的疾病都有神奇的效果。练此功,还能尽快排除各种练功反应、纠治因练功不得法而造成的种种不适。譬如,改变自己意识里的好多不良东西。一个人意识乱了之后,外面的东西很容易影响自己,本来很简单的东西现在也变的很难了,不是以前那种自由自在的了,自己总想改变可总做不到,所以非要通过这种艰苦的锻炼才能解决,自己的问题不是外人能理解的。
蹲墙功的动作要领。基本要领是:面壁而立,两脚并拢,重心落在前脚掌上,两手自然下垂,手心向内,周身中正,脚尖顶着墙根,会阴上提,两肩前扣,含胸收腹;全身放松,安静片刻,让思绪平和。然后腰向后放松,身体缓缓下蹲,下蹲时头不可后仰、不可倾斜,要放松地下蹲,腰后突下蹲。可守下丹田,肩部放松前扣(向墙的方向前扣);尾闾前扣,命门后突。注意后背脊柱要一节节卷着柱逐节放松往下蹲,象猫儿一样,弓着后背下蹲,膝盖尽量不要超出脚尖等要求,同时注意全身放松,把注意力放在腰背部及尾闾部;彻底蹲下后尾闾可用力前扣一下,然后再缓缓上起;上起时,注意用百会上领,百会处好像有一根细线向上轻轻拽着脊柱逐节升起、抻动、拉直,如此为一次。练功时只要使精神专一于形体动作,使之合度即可,无其他特殊意念活动。初学者可以先在脚后跟垫本厚书,这样可降低蹲墙的难度。可以每天把书撕掉几页,渐至撕完,蹲墙就慢慢合度了。
蹲墙的三个阶段。将蹲墙功作为一个独立的小功法来锻炼,根据其功夫层次由易到难,可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一、初始阶段。刚开始,有很多人做不到完全合度,可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确定两脚的姿势和距离。脚尖可以先离开墙,离多远以尽自己的力量能蹲下去为度。如年纪大或行动不方便的同志,可以两脚尖高开墙根,两脚分开,以降低难度。甚至还可抱住树、床架,拉住门把手等支撑物往下蹲。一开始,动作不标准不要紧,关键是要坚持。年轻的身体健康的同志,则应尽量按标准的姿势蹲。刚开始时可能比较困难,没等蹲下去,就会往后倒,碰到这种情况,就要精神高度集中专一,并加意念“一定成功”。每次下蹲30个为一组,每天蹲一组以上,多多益善(现在有的同志一次或一天能蹲数百,甚至上千、上万个,收益颇大)。经过一段时间的锻炼,随着周身各部气的充足,尤其是脊柱、腰部松动程度的提高,就能顺利下蹲、上起了。此时就应转入第二阶段的练习。
二、熟练阶段。此阶段在两脚并拢,脚尖抵墙能完成蹲墙动作的基础上,应注意“形松意充”,体会周身气机的升降开合,同时增加蹲墙的次数和时间。
三、提高阶段。按标准姿势能轻松自如地完成整个动作后,就不应再盲目追求数量(即蹲墙的次数),而应加大难度,提高质量。加大难度的方法如下:
(一)赤脚蹲墙。赤脚,脚尖抵墙下蹲,同穿鞋蹲墙的感觉大不一样。大大加强了对脊柱的抻拉作用。
(二)撑臂蹲墙。这在难度、力度上又加了码。蹲墙时,两臂保持左右手举成一字形,立丁字掌。进一步还可以配合手指的分合。上起时,大、小指分,二、四指分;下蹲时,二、四指合,大、小指合。注意不要使手碰墙壁。练此式更有利于通透上肢。
(三)背手蹲墙。①两手十指交叉、掌心向外,置于腰部命门。经过撑臂蹲墙,起落时身体平稳,不会后仰,就可以采取这种办法。②两臂置于背后时,两小臂重叠,两手互握对侧肘关节。这样做在蹲墙时还能起到很好的松肩作用。
(四)拳抵鼻尖蹲墙。蹲墙时,可用一手握拳,横置于鼻前,用拳眼对准鼻尖。熟练后,可加至两拳相接,置鼻尖与墙壁之间,下蹲上起。此动作难度较大,但只要持之以恒,刻苦练习,久之自然合度。
(五)蹲墙耗功。当蹲至大腿与地面平行时,定住姿势不动,当作站庄来练,坚持的时间越长越好。若此时能在鼻尖前放置两拳,刚效果会更好。
(以上内容编自《面壁蹲墙功》一文,原文刊登在1998年的《智能气功科学》杂志,该文是根据庞明老师讲课内容整理而成)
第二部分:注意事项
注意:①自始至终,动作与呼吸必须协调一致,即气吸至尽时下蹲到底,起立站直时气呼完,意念守在下丹田处。②自始至终鼻、膝、脚尖不能离开墙壁,尤其是头部绝对不能向左右偏斜(即眼不能左右看),否则使脊柱偏斜,影响功效。③呼吸在胸部不憋闷的前提下,越慢越好。
蹲墙首先从身形入手,对照书本细扣全身各部。然后在身形正确的基础上,逐渐加大练功强度,蹲墙前要组场,带着混元气蹲,意念导引形体放松。当然,蹲墙使形体很紧张,站庄是要放松的,从表面上看,二者之间有矛盾,怎么协调还要靠自己。其实,站庄与蹲墙并不矛盾,目的都在于松腰,腰一松形气就整了,神统帅形气的功能也就强了。这两种功都是智能气功的基础功。智能气功特别强调意识的作用,主动运用意识,强化形气功能。这两种功作为初练者来讲,可先练站庄,把内气练足了,再练蹲墙就不累了。蹲墙重点在于周身中正,含胸收腹,上起时不要单纯的腿部用力,否则容易引起两腿肌肉紧张。站庄时两腿松不下来就会累。蹲墙之重点是以百会带动,上起意注天上之虚空,下蹲意想地下之虚空,同时要善于运用“化”的意识,把全身的僵劲化开,尤其是脊柱、脊柱两侧的神经、血管。平时我们不注意放松,多年来造成僵劲充斥,要松腰就要把这些僵劲去掉。有些1,2岁的小孩子作蹲墙就很容易,大人就不行,关键就在僵劲去没去掉,去不掉僵劲就达不到柔若无骨。所以在蹲墙的时候,可以想自己的骨头没有了,全身柔软放松、气充斥在全身各处,这样蹲墙才轻松一点,不然蹲墙的时候脸红脖子粗,就没有练功的味道了,如此让气似乎慢慢的渗透到紧张的组织里,逐渐的紧张和疼痛消失了,将拙力、别扭、紧张、疼痛等转变为气腾、自然、轻闲、舒适,这样才能继续安静的蹲下去。以次通过蹲墙引动气机升降,用心体悟,微妙自在其中,总之要在松静上下功夫,主动将意念锁定在运动过程中,将意念和意念的作用统一起来。通过运动,使体内气机自然旺盛起来,并按照气的自然轨道运行,使身体各部分的通透程度逐渐提高而不容易出现偏差。
应该说,人的身体总要有通透不彻底的现象,在体内气机旺盛到一定程度,就容易体察到这种不通畅的部分,特别是意念分布的不均匀更加剧了这种气机冲击的强度而感觉疼痛,形成了恶性循环。所以蹲墙的动作和打气有点象,气太足了,身体还消化不了时,就先慢一点打气,等气均匀了,再打一下,逐步通过运动主动打气,用运动产生的高压通畅身体(本质上还是通过运动调动了意识力)。不过,身体的素质提高需要一个过程,不能过激。
如果想一下子蹲很多也不是什么难事,比数量没有意义,想体会出松的感觉也比较容易。关键是要坚持,不要一暴十寒。一次蹲1000个容易,每天蹲1000个,就需要很大的韧力了。
这里给各位一个诀窍,可以帮助大家在数量上和感觉上有个突飞猛进,但对于工夫有什么好处。窍门很简单:先实验一下你一刻不停地蹲(闭眼、姿势正确、呼吸匀细长、速率约为1个/3秒),看你最多能蹲几个,一般约为30个;正式开始,每蹲30个,停下来,双手敷于肚脐,静养30秒(2-3个呼吸长),再开始蹲30个,再静养,不断循环;静养时注意意守丹田,每次静养后再蹲时,体会腰部都比前一次要有所松动。每停一次,都会愈加松动(腰部),感觉是愈加轻松,很多人就会兴趣昂然,愈蹲愈高兴,一致可以达到数百个。警告:不可一下就达到很大的数字,最好以比较小的数字为基数,逐渐增加。一般日常生活比较繁杂,在时间很少的情况下,量力而行,可以见缝插针,随处练习,每次花个3-5分钟,蹲几十个,效果也不错,最重要的就是蹲完后静养收气。
第三部分:心得体会
一、蹲墙的关键环节
组场蹲墙--事半功倍的练法
首先应明了蹲墙的主要功用是:松腰、松胯、垂尾间,调整气机使之平衡,练周身的整体性。组场时先要调整身形:脚尖抵墙,全身放松,肌肉和肌健松驰不绷劲,重点体会脊柱和腰部的放松;用百会把身体领起来,似乎整个人晃晃悠悠吊在半空中,腿和脚好像感觉不到身体的重量。然后意想身体周围及体内都是蓝蓝的虚空,体内外是一个整体。调整身形要和调神结合在一起,从而使精神处于集中、安详、端庄、稳重的状态。调神时意念一定要放到天地之间。要进入悠悠自在、恍恍惚惚的意境,这样身体容易放松、内外气能很好地融通。蹲墙之前认真组场,这样练起来就比较轻松,不累,很容易进入气功态。
正确的身形引导气机正常运行
蹲墙头要正,要有百会悬领的意念,下颏回收。两耳根、大椎也要有向上领的意念;这样做既可减轻腿部的力量,又可避免鼻子与墙的摩擦。尾闾要下垂,像有个东西坠着。上起,意念多在上面,但还要照顾到尾闾,稍加前扣的意念,同时还要提会阴,这样命门就自然地向后放松了;下落,意念多放在尾间,要注意由尾闾拉着整个脊柱下蹲,不要用腰压下去,腰部尽量向后放松。但头部、耳根、大推还要有上领的意念。这样上拉下坠,姿势就基本正确了,不会有身体向左或向右偏的错误动作了。开始练蹲墙,感觉气在背部升不上去,有疼胀感。只要把下颏收住了,注意下颏回收,经过几天的练习,气就通了过去,不适感就会消失。蹲墙初期,有的人未注意大椎上拔,气没能很好地上升滋养大脑,故神较疲乏,上课爱打瞌睡。后期,调整了姿势与意念,头部气明显充足,上课就不会打瞌睡了。蹲墙,切忌只求数量忽视质量,下蹲时如果尾闾扣得不够,重心掌握不稳,至使脊柱左右摆动,时间长了会造成体内气机不平衡。此外,两腿必须均匀用力,这样才能使体内气机平衡。要使两腿均匀用力,首先两脚内侧并拢所成的直线必须与墙垂直;然后,在蹲墙过程中,注意用百会领着,始终保持身体的中正,既不往左偏,也不往右偏。如果感觉到身体偏向某一边了,可以用领百会来调整。两脚掌要平铺于地,使整个脚掌能均匀受力。刚开始蹲墙时,也许重心会落在脚后跟,且偏于脚外侧或脚内侧;这样蹲的时间长了,往往感到受力的部位发麻、发木。我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是:在受力轻的部位加重意念。这样,不受力的部位就逐渐受力了,原来受力过重的部位也不发麻发木了。姿势的正确与否,哪怕只有细微的不同对功效的影响也会相当大。每次蹲墙,只要认真地做到了尾间下垂,百会上领,大椎上拔,马上就能明显感到整个脊柱的牵拉。尾闾下垂主要牵动腰椎,大椎上拔则是牵动胸推,只有按要求做,才能对整个脊柱起作用,进而影响全身气机的变化。还有些人未注意两膝并拢,从而下蹲相对轻松;但是加以重视后,难度虽然较以前加大了一些,但一定会感觉骶髂关节被牵动了。练功时,手的位置对强度与功效也有很大影响。当手与墙或腿接触时,难度顿减,脱离接触后,腰肌所受的力随即增强。至于手臂背后或撑臂,腰、腿所需的力气则更大。
运用意识是关键
要练好蹲墙功,首先要从思想上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刚开始,大多是被动地蹲墙,只想如何把腰松开,意念过多集中在腰部,忽略了全身的整体协调性,意念贯注不进形体里面,蹲得满身是汗,两腿酸疼,但收效不大。这样练,蹲至大腿平时易后坐(后倒坐到地上);若蹲下不倒,起时也易后仰坐倒。当注意了百会、尾闾和腰部三个部位的配合后,这种情形得到了改变。腰部不但得到了相应的放松,同时气在身中也能上下贯通。渐渐地,就能够开始调整练功意识了,开始注重“神形并重”第一步“神念形”的锻炼。首先就用意念使自己和气场紧密合在一起,脑子里一发“蹲”的命令,就往下蹲,一发“起”的命令就往上起,指令非常明确。然后意念集中到整个脊柱上,随着蹲墙动作的一起一落,每个脊柱也随之一开一合,再后来,把意念集中到腰椎那儿,内视着腰椎的一开一合,以加强松腰的效果。这样主动运用意识后,蹲墙不再觉得累了,一起一落轻飘飘的,每天都有新进步。在蹲墙有一定基础后,可以意念集中在体内,下蹲时用神光看着脊柱往下落,耳朵听着里面的动静,用形象思维想着腰椎被拉松开;起时看着听着全身的气机变化。随着体察的深入,杂念也很少了,气向体内渗透得也深了。这样做,神和形就结合得紧密了,杂念不容易出来。“神念形”还有利于动作的准确、合度。在蹲墙时,如果跑神,身体就不容易保持合度;反之,意念如果能始终注意着自己的身体,就会控制身体不致变形。蹲墙的关键是使平时不易运动的腰部的肌肉、韧带得到抻拉,使之气血充足,从而达到松腰的目的。如果姿势不正确,势必延误或阻碍松腰目的的实现。所以“神念形”在蹲墙中的运用,不但强化了神意的锻炼,而且促进了形体和气机的变化,加速了松腰过程。另外,在蹲墙过程中,应适当注意运用形象思维。下蹲时,要保持周身气机的整体性,配合意念调整虚实,把意念放在大脚趾,这样上起下蹲时易保持周身气机的整体,意想身体内不利于气机生发的东西都通过脚心散到地下虚空;上起时想像虚空的灵阳之气呼地一下贯通全身,渗透到每个细胞中,并加“把脊柱抻拉直”的意念。意念要照顾到腰椎及其韧带、腰两侧肌肉,也可以贯注到背部整个脊柱、韧带、肌肉,这样可使腰部及背部放松得更好,取得最佳效果。按照上述要求蹲墙,体会着背部一点点地抻拉开,就感觉到气在向里渗透,气感越来越明显,周身内外都被气包裹着,越蹲越轻松,头脑也越来越清明。特别需要说明的是,在蹲墙时,意识里不能有墙。要发挥意识的主观能动性,进入面前无墙、四周都是空荡荡的状态,这时,你也许会突兀地停一下,此时,很容易体会到一种虚无的境像--整个的身形和周围的空间融为一体了……
二、蹲墙的三个阶段
快蹲阶段-----并非追求速度
在刚开始练快蹲时,脊柱部位放松不下来,很紧张。为了尽快改变这种状态,宜从两方面加强:1、加大强度,数量增到400~500个/小时,锻炼下肢的承受力;2、着重调整脊柱的放松,注意了百会上领、尾闾下垂,一起一蹲,调整脊柱的竖直,尽量改变用腰拱的毛病。约20天后,不适状态就会消失;上起时,百会能够主动上领。这之后,可以加快速度,加大难度,数量上升到700~800个/小时。练时,一开始快速,中间慢一些,调整一下,后面再快,这样一个小时坚持下来,全身湿透。开始时大腿、小腿酸疼发木,结束后两腿灌铅一样沉重。为了尽快过这一阶段,蹲墙收功后要加强养气。一般通过这一阶段的强化练习,会使人的身心素质提高许多,丹田内气明显增强,腰椎部位灵活、放松了,腰部时常是温热的,整天精力充沛。
或者以30个为一组,每蹲完一组养10秒钟的气,然后继续蹲。随着身体素质和熟练程度的不断提高,蹲墙的速度由500个/小时到7O0个/小时,再升到950个/小时。
快速蹲墙能磨炼意志力。当连续快蹲400个左右时,就会感到两大腿根部又酸又胀,腰部有疼痛感,小腿发抖,有点站不稳的感觉。这时就不想再蹲了,但是要马上意识到,磨炼自己意志力的时候到了。于是,就把速度放慢一点,用增加养气的次数来咬牙坚持。酸痛的感觉是很难忍受的,当蹲到八九百个时感到体力不支,全身大汗淋漓,又不想蹲了,就采取“再蹲一个”的办法往下拼,坚持完一个,再坚持一个,就是不停下来。不停顿地蹲下去使整个身体都在跟着呼吸,内气也就随之充足起来了;继续蹲下去,感觉脊柱里的气也充斥起来了,全身非常地轻松、舒适,体会到了蹲墙的奥妙。蹲着蹲着,感到胸腔里的气打开了,腰腹部的气也打开了,两肋里的气在自然做开合,呼吸非常通畅,随着呼吸感到脚心、手心、百会也在呼吸。总之通过这种蹲法会让一个人意志力大大增强,并增强体质,感觉全身变得更加强健有力了,全身气机整合度提高了。每次蹲完后,会觉得全身通透,身体轻飘飘的,好像没有了,又好像是在水中游泳一样,特舒服。
运用快速的练法,头脑里面来不及考虑其它的信息,能量充分地应用内化到自身形、气里面,同时能体会到时间、空间、大气场及自我的混元整体性。
快蹲不要忘了加意念。刚开始只追求数量和速度,倒是一点杂念也没有,精神特别集中。有时候,蹲着蹲着突然产生一个念头:加上意念试试。于是就在上起时想百会,下蹲时想下丹田,没想到,这小小的一个闪念,使人上起时“唿”一股气冲到头顶,下蹲时又“唿”一股热气沉到丹田,舒服极了。此外,快速蹲墙结束时要注意多往体内收收气,养气的时间长一点为好。
快蹲时,精神活动能自然地注入形体,使周身的气机成为一个整体。蹲了一段时间后,会感到肚脐和命门的部位仿佛是个能够收缩的气团。下蹲时,它连着周身内外的气向里收缩,这时好像整个形体都不存在了;上起时,气团由里向外膨胀,整个身体轻飘飘、空荡荡的。这时,蹲墙的过程就是大开大合的过程。快速蹲墙不仅调整了整个身体的气机,使气血流畅;而且强身壮体效果特别明显。
重在体察-----慢蹲阶段
慢蹲阶段要求蹲墙速度慢下来,细心体察体内气机,特别是体会脊柱的逐节放松下落或伸直,继而体会全身那种周身融融的气机整合状态。这一阶力求做到把动作轻松自如地完成。
慢蹲的阶段,感觉体内外的混元气随着身体的上起下蹲而上升下降。这时如果感觉身体通透得不好,可用意念调上方虚空之气下降至脚,调下方虚空之气上升到头顶,前后左右的气横穿身体,使体之气与虚空之气相混化,形成一种恍恍惚惚的状态,使自己的精神逐步内收,这样就会觉得蹲墙是一种内在的享受。
慢速蹲墙,要注重体察体内的气机变化。蹲的时候要意想周身都是浓浓的混元气,自身在混元气海中上下穿梭,接受混元气的洗礼,同时给自己加全身通畅、生命力旺盛的良好信息。通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全身的通透性加强了。
功夫者克攻也-----增加难度阶段
增加蹲墙难度阶段是在动作标准以后,为了提高质量而安排的。由于快、慢蹲阶段基础比较好,腰松得也不错,所以赤脚蹲和拳抵界尖蹲就有了可能。
两手背到身后,十指交叉,掌心向后往下蹲难度较大。开始时蹲不到一半就向后仰、栽跟头;但是不能灰心,也不用着急,而是保持内心愉悦。 ①要想顺利蹲下去,必须先得领百会、垂尾闾,使腰很好地放松。②循序渐进。一开始不要把十指交叉得很紧,把十指尖轻轻接上就行,随着功夫上长,再一点一点叉紧。脚尖也可以先离开墙一点,能够轻松蹲下去后,再逐渐向墙根靠拢。③心中要有必胜的信念,要想着一定能够顺利蹲下去,不要有“太难了,要倒了”的念头。当蹲到半截,大腿用上了劲,鼻尖贴在了墙上,非常别扭时,似乎找不着重心要倒了时,要加顺利蹲下去,一定成功的意念。
撑臂蹲墙,不仅可增强腿部力量,松腰以调节气机,为练其它功法打基础;还可以通透上肢,提高整体性。
蹲到大腿水平,与小腿成90度,停留定势几分钟。这时形体要放松,不能紧张,不能使浊力;但也不能松松垮垮的,否则身体重心就会不稳定,气机也不整,腿容易打哆嗦。这时应该加强百会悬领的意念,身体松而不懈,做到这点,就必须用意念充斥,这也正是练自己意识灵明度的时候。
平耗前,往往先匀速蹲上一百个把全身活动开了。然后再蹲成大、小腿成90度,一会儿就感到腿酸痛难忍,这时咬牙坚持,用意念体察酸痛的地方,酸痛感就会减轻,坚持的时间就会相应地延长。当实在坚持不住而蹲下去的一刹那,意念一下子随着进入酸痛部位,身体突然感到“呼”地动了一下,这时脑子里一点杂念都没有了。再蹲墙感到非常轻松。
蹲一半耗着,注意随呼吸体会丹田、脊柱、头内的变化,杂念少了,精神能专一于形体中了。这时千万要注意放松脊柱的各椎骨,使气向脊椎里渗。
在加大强度蹲墙时,也会出现过腿酸不想再蹲的情况。在延长时间蹲墙的过程中,可能蹲得腿特别酸,腰部两胯也发木了,蹲下去后,就不想再起了,如果一咬牙,百会一领,会阴一提的瞬间,身体当中也许有一股螺旋的力将自己带了起来。长功的喜悦会使你忘记劳累。
三、蹲墙的长功途径
蹲墙要练养结合、循序渐进
蹲墙要注意练养结合。许多人刚开始蹲墙时,一心追求脚尖抵墙根,也不管别的,每次蹲完总是颈疼,胸憋,全身绷得很紧,进步不大。可以每隔一会儿就捧气贯顶,这就是练养结合。光练不养容易导致蹲久了就累,且精神不易集中,杂念纷纭。边蹲边养--下蹲,两臂放松,伸到地下虚空;上起,两手捧气上升两臂微曲,意念送入下丹田。这样蹲即快又不累,时间久了,丹田里边热乎乎的,非常舒服。
开始脚尖抵墙蹲不下去,若单是按较低的标准(脚尖离开墙)去练,以求自然过渡,需时较长。可行的作法是:可先蹲几十个,然后逐步加难度,把脚往墙根靠。蹲不下去时,停一会儿,然后扣尾闾,往后放松腰,就能往下蹲一点了。在这样蹲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以下两点:①不要放松对自己的要求,要逐渐增加难度,否则难以达到应有的进步速度。②不要急于求成,要循序渐进。难度加大的过程,也是自己身体变化的过程,这个逐渐加大的难度是最适合自己的,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心情急,则不易安心,不利持之以恒地锻炼。
蹲墙功与智能切其他功法相互促进
蹲墙、三心并站庄、捧气贯项法三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蹲墙能增强练捧气贯顶法的整体性,捧气贯项法的整体性又能使三心并站庄更好地进入整体状态。而蹲墙和三心并站庄,其主要目的都是松腰,两者更是密不可分。蹲墙取得好的效果后,再站在就会明显感到腰向后放松了(跟自己以前相比),大腿根部也空松了许多。
在蹲墙之前,先做几个俯身拱腰,活动一下筋骨,蹲墙时腰就不会紧;收功时,再做几个俯身拱腰,一天都会觉得轻松灵活,精神舒畅。
蹲完墙以后,周身通畅,再做转腰涮胯时,觉得尾闾内有一根气棒,带动腰胯完成动作,意念一动,气与形体自动。
蹲墙贵有恒
每天坚持蹲墙500个,身体里的气机因此而有序化。蹲墙最大的收获是:平凡的蹲墙磨炼了一个人的意志力。在蹲墙过程中,有时会出现心烦不想蹲的现象,很想收功;这时,一定要坚持蹲,蹲到最心烦、最不想蹲的时候,会突然一下感到心烦、不想蹲的念头消失了,在这一刹那全身由上到下、由里到外舒服极了。
功法,在古代武术界曾是密传功法。
3、蹲墙功的动作要领
基本要领是:面壁而立,两脚并拢,重心落在前脚掌上,两手自然下垂,手心向内,周内身中正,脚尖容顶着墙根,会阴上提,两肩前扣,含胸收腹;全身放松,安静片刻,让思绪平和。然后腰向后放松,身体缓缓下蹲,下蹲时头不可后仰、不可倾斜,要放松地下蹲,腰后突下蹲。可守下丹田,肩部放松前扣(向墙的方向前扣);尾闾前扣,命门后突。注意后背脊柱要一节节卷着柱逐节放松往下蹲,象猫儿一样,弓着后背下蹲,膝盖尽量不要超出脚尖等要求,同时注意全身放松,把注意力放在腰背部及尾闾部;彻底蹲下后尾闾可用力前扣一下,然后再缓缓上起;上起时,注意用百会上领,百会处好像有一根细线向上轻轻拽着脊柱逐节升起、抻动、拉直,如此为一次。 练功时只要使精神专一于形体动作,使之合度即可,无其他特殊意念活动。初学者可以先在脚后跟垫本厚书,这样可降低蹲墙的难度。可以每天把书撕掉几页,渐至撕完,蹲墙就慢慢合度了。
4、普拉提骨盆卷动锻炼的是哪些肌肉
骨盆卷动是普拉提有代表性的“桥”系列经典动作之一。对于下腰部有问题的人士,这是一个非常好的脊椎保养的动作,能够有效改善脊椎的僵硬,提高脊椎灵活性和力量,避免在日常生活中出现脊椎周围代偿性的肌肉用力。通过这个运动你也可以更深入的理解什么是“脊椎的逐节运动”。这个动作能强化背伸肌肉,臀部肌肉和大腿后侧腘绳肌,提高脊椎灵活性和力量,有效改善脊椎的僵硬。增强核心的控制力。
5、脊柱在睡觉起来时感到有点疼,活动一下脊柱就会逐节响,过一阵就不痛了跟没事一样,每天都如此已经有三年
可能真的有点什么问题吧,脊柱是很重要的部分,你还是到医院去检查一下比较保险啊
6、扭动脊柱的好处?
脊神经和整个神经系统都有极好的效果。它使脊柱周围的肌肉全都受到挤压,这就对于从脊髓分支出去遍布全身各部的三十二对神经都起了刺激、兴奋的作用。它还放松各节脊椎,使背部肌肉群更富有弹性,从而预防背痛和腰部风湿病的发生。
各个内脏也从这个姿势获得大益。肝和脾得到强壮,两肾受到按摩,腹部内脏也受到挤揉。促进肠脏的自然蠕动作用。这些因素结合起来就产生了胃口、消化和排泄都好转的效果(有助于防止和治愈便秘)。脊柱扭动式还附带调整肾上腺的分泌,并有助于消除肌肉性风湿症。胰脏活动增强了,这有助于医治糖尿病。这个姿势还治疗轻微的脊椎盘错位有益处。对于要修炼提升生命之气的人们来说,脊柱扭动式是一个重要的预备姿势。
7、谁能详细地解说一下“普拉提”是什么运动?
普拉提(Pilates)使你的身体和意念达到和谐的统一,是身体与意念的结合。普拉提(Pilates)让你的身体得到锻炼而不使它受到伤害。无需大量的练习,你就可以拥有平滑、柔软、匀称的身体,苗条的双腿和健美的腹部。普拉提(Pilates)训练能够改善你的姿势体态,增强你的柔韧性和敏捷度,让你拥有平衡发展的身体。普拉提(Pilates)训练还能让你减轻因姿势不良而引起的背部疼痛。
1)普拉提—骨盆卷动
准备姿势:躺在垫子上,双手放在身体两侧,掌心向下,双腿屈膝,脚掌放松,两脚之间及膝关节之间的距离为一拳左右.
动作开始:先吸气,感觉自己的肋骨向外扩张,氧气进入自己体内,呼气时将腹部收紧,将腹部压向垫子,同时使自己的臀部向上抬起,感觉自己的脊椎正逐节离开垫子,在顶端稍做停留,停留时吸气,然后呼气将脊柱逐节落回垫子.
注意:在整个的过程中腰注意收紧自己的腹部,身体抬起时,不要让自己的臀部用力,而应该把注意力集中放在大腿后侧的肌肉上,动作重复5次左右,速度不要快.
2)普拉提—仰卧脊椎旋转
准备姿势:仰卧在垫子上,手臂呈”T”形打开,掌心向上,双腿抬起,双腿并拢,大腿与地面夹角成90度,大腿与小腿之间成90度角.
动作开始:吸气的同时,将双腿病拢向侧倒,呼气同时用腹肌的力量将双腿还原到中间位置,吸气时再换方向重复动作.
注意:把注意力集中在腹部肌肉上,主要感觉腹肌用力.
3)普拉提—胸部抬起
准备姿势:仰卧在垫子上,双腿屈膝,脚掌放松,两脚之间及膝关节之间的距离为一拳左右.双手交叉放在头后.
动作开始:吸气;呼气时将腹肌收紧,使胸部向上抬起,让自己的肩膀离开垫子即可;在顶端,吸气;呼气时使身体下落.
注意:将胸部抬起时,肘关节始终在耳朵后面,而不要超过,让自己的头部枕在手掌上,不要用手使劲抠着脖子,以免拉伤颈椎;只要感觉自己的肩膀离开垫子,腹肌收紧即可,不要让身体过多地离开垫子.
4)普拉提—一百次预备式
准备姿势:仰卧在垫子上,双腿屈膝,脚掌放松,两脚之间及膝关节之间的距离为一拳左右.双手直臂伸展,超过头,掌心向上.
动作开始:吸气:呼气时将胸部抬起,双手划圆伸至体前,掌心向下;手臂在身体两侧上下直臂摆动,呼吸节奏为呼气5次,吸气5次(呼,呼,呼,呼,呼;吸,吸,吸,吸,吸),手臂共摆动100次.
注意:手臂一定要伸直,将注意力集中在腹肌上,每摆臂一次,就要配合呼气或吸气.只要感觉自己的肩膀离开垫子,腹肌收紧即可,不要让身体过多地离开垫子.
5) 普拉提—单腿伸展
准备姿势:仰卧在垫子上,屈膝,大腿和小腿成90度角,大腿垂直于地面,胸部抬起,肩膀离开地面;双手交叉抱膝.
动作开始:呼气时向45度伸出一侧腿,停留时吸气;呼气换另一条腿,停留时吸气.
注意:收紧腹部,头部不要紧张,手不要用力.腿要伸直.
8、李雅轩太极拳如何松腰
我最近如下练习感觉不错。
练拳前,先练1分钟或几分钟无极桩功,静下来松下来。特别是要静下来。
1. 在盘拳前10-20分钟,并不遵守 太极拳十要“相连不断”
每一动作开始时,慢下来做如下(非常慢):
用意念松胯,松腰,松脊柱,松肩,松胸,松肘。 呼吸深长。
然后,进入做桩功时的状态,凝神,静下来
然后,才开始做动作,用意不用力。李雅轩:"尤须注意的,是在动的时候,更要保持其稳静,不要将稳静的情形分散了,这更是最重要的一回事。"
如此,
身体很快发热。我发热的感觉: 在18度的地下室一个人静静练拳,开始是穿毛衣。 打了一会,感到全身发热,额头有微汗。 这时,只穿衬衣打才避免多出汗。 但是,我只有特别心静,很慢,很用意念放松时,才有以上效果。
然后,能感觉下丹田的沉的感觉 -- 气沉丹田 (心身俱松之后,其意气便可自然的沉到丹田了,而不是使硬力将气意压到丹田去的)。
2. 发热后,再遵守 太极拳十要“相连不断”。
以上方法的核心是: 每一动之前,一定要“松静”。 不要怕松静的过程慢, 特别一定要“静”后, 才开始动。动的时候,更要保持其稳静。不要怕慢! --- “太极始于无极”。
这是我试图将李雅轩太极拳精论的精神 和冯志强先生论修炼太极拳的十二个思想的前两个思想(练拳须从无极始,练拳似练桩功)具体化。
--------------
李雅轩谈太极拳内功具体练法:
* 未随出势,先将脑筋静下来,摒除杂念,身心放松,去掉拘束,如这样子才能恢复人在未被事物缠绕之前的自然稳静及天生具有的灵感.
* 太极拳的功夫,对气沉丹田这一规则是很重要的。然而太极之气沉丹田怎样可以作到呢?那就必须先松心,后松身,心身俱松之后,其意气便可自然的沉到丹田了,而不是使硬力将气意压到丹田去的。
* 在练时,先将全身放松,尤其是两臂,要松得如绳拴在肩上的一样,不可稍有拘束之力。如此当稍待,以俟身心稳静下来而后出动。
* 出动时,仍用一点点思想上的意思松松的将两臂棚挑起来,以腰脊之力牵动两臂,稳静地出动,将一趟拳演变出来,非四肢之自动也。
* 尤须注意的,是在动的时候,更要保持其稳静,不要将稳静的情形分散了,这更是最重要的一回事。
* 在呼吸方面,务须深长,使呼吸趁着缓和的动作鼓荡,又要使缓和的动作,趁着呼吸的鼓荡开合,并须要作得自然而顺随,这才是正确的练法。
李雅轩谈检验练拳是否正确的准则:
*找着要领之后,经常练习,不数月便用两臂有松沉的感觉,两肩有些酸痛的情形,这到是很自然的,以后拳意就会达到手上来了。
* 将一趟太极拳形容出来,不是四肢局部之动,练后有甜液生于口中,便是练之得法处,身心已感泰然。如此可坚持日日按时练功,不要间断,以后就会有显著的进步。假如练后口中没有甜液发现,这便是练之不得法,心神未静下来。
*只要周身松开了,气自会沉下去,日久则内劲自生,脚下也会沉稳,如动作不整,整而不松,或只两肩松而腰腹胯背不知如何为松,或肘腕指节等处不知如何为松,或练后掌心无鼓胀之意。此皆因无正宗老师传授,内劲则永远不会有,愈练愈离太极拳远矣。
* 一般学术家多在筋骨肌肉上练些刚柔伸缩的动作,而不是以神、以气、以意为主。如练太极拳只是用这种筋骨伸缩动作为主,那功夫就练不好。如定要兼练些其他的功夫,那势必将身体弄成混浊僵肉的劲道,那在轻重虚实变化上就感应不灵了。
* 我练功夫的方向,是找大松大软,是找虚无的气势,是找神明的感应;是找莫测的变化,不停留于筋骨肌肉的初步锻炼过程中。我以为,这种大松大软、神明感应、莫测变化妙处无穷,我不以为它大松大软了就不能敌抗对方之来手 .
----------------
李雅轩的徒孙王建业先生 (in “ 松则沉") said:
应从三个方面进行放松。
** 首先,从思想上排除头脑中和各种杂念,松心用意,专心一意用意指导自己的行动,让紧张的神经系统放松。
** 其次放松内脏器官,使它们松到位。
** 再次,从头、颈、肩、胸、脊、腹、胯、膝、踝、足、肘、手、筋等逐一检查是否处于自然放松状态,各个关节是否松活,肌肤是否松柔。
放不松是顽固的,反复出现的。在练拳的过程中,思想上会产生些杂念,神经系统又不自觉地开始紧张,身体的某些部位也紧张僵硬起来,但自己还不觉察。易紧张的部位因人而异,但以肩、胸、腹、腰、胯、肌肤最不容易放松。思想上注意一些,这些部位就放松些了。因此在演练拳架的过程中要有意反复几次检查自己不易放松的部位,当然有明师指点,会更快发现那些不易放松的部位,就像自己的缺点自己不易觉察一样。久之这些易紧张的部位就逐渐自然放松了。当然用意也不要太过,要无过不及,太过又紧张,反而放不松了。这样日日练拳的过程中,反复不断地检查,日日放松,时时放松,克服紧张情绪,放松自身肢体,在练习太极拳架的过程中,逐渐体会到 “ 松 ” 的滋味。
----------------
松腰的具体功法: 修行随笔---化解人生矛盾的功夫(仲浩群):
** 松腰与否可以检验一下:
不穿鞋,两脚并拢,脚尖抵住门板,鼻尖贴平滑的门板下划,人体下蹲;
两手不扶任何东西,脚尖也不上翘,你能蹲下来,再原样站起来就算松腰到位了。
当然,这个动作本身就是修炼松腰的功法。
平时练松腰的时候,可以降低一点要求:
两脚分开,不贴门板站;功夫深了,你再慢慢缩小那个距离就行了。
彻底的松腰,是不容易的;然而,低层次的松腰还是有办法校验的:
两手举过头顶,仿佛直插云霄似的,而后两手沿着天边划一道彩虹;脊背像刺猬一般卷曲着,节节放松下来,两手触地,再将两手按在大地上。
注意,校验的时候,两腿并拢,两腿绷直。
如果你的全手掌能轻轻松松按在大地上了,你的腰算是松了一些了;如果不能的话,你赶快找你的太极拳老师去。
老师可以给弟子如下法松腰:
弟子如上法弯腰已毕,一身舒适了,而后,老师便以蕴含着外气的空心掌,自上而下,反复拍击弟子的脊背。
拍击的时候,腰部可以用大一点的松沉劲拍打,腰部以上,就不能用大劲拍打,只能用小小的劲了。
老师的意念可以深入身体里面去,仿佛深入进了宽阔的草原,深入进了深邃的湖泊。
松腰的诀窍在于松尾闾。
尾闾真松了,尾闾便能微微转动了,就像鹿尾巴似的,或是像乌龟尾巴似的。
松尾闾之难,比起松腰来,是有过之而无不及的。
开后胯的难度比开前胯的难度更大,因为松开骶骨是极为艰难的。
前胯开了,打坐就可以双盘了;
后胯开了,腰就差不多松开了。
腰松到家的标准是炼精化气能自动自如进行,到了这时候,练功者的身体便深入无漏之境了。
松腰到了极值了,腰部能够像肚皮一样松软如意地动弹了。
问题在于,我们自以为是的松腰还不能说是真松腰了,包括一些大师级别的人物也是如此的。
真正松腰了,他的身心状态一定会非常好。
朱先生师承的是汪永泉先生,其功夫突飞猛进的分水岭就是在他明白松腰诀窍的时候....松腰看似简单,实际不然,全身有一处不通的话,你松腰也是松不到家的。
实际上,形体的松本质上是在神意气层面上进行着的,形体之松只是表现于外的一种现象而已。
----------------
那么怎么来松腰呢?
此功就是诸多小诀窍、小功法中重要的一种,是一种全身锻炼的便捷方法。据闻,师傅要练此功时,总是借故把身边的徒弟支走,自己偷偷练,由此可见此功受到练家的何等珍视。
此功是全身的运动,能调理周身气机,所以对治疗全身各处的疾病都有神奇的效果。练此功,还能尽快排除各种练功反应、纠治因练功不得法而造成的种种不适。
基本要领是:面壁而立,两脚并拢,重心落在前脚掌上,两手自然下垂,手心向内,周身中正,脚尖顶着墙根,会阴上提,两肩前扣,含胸收腹;全身放松,安静片刻,让思绪平和。
然后腰向后放松,身体缓缓下蹲,下蹲时头不可后仰、不可倾斜,要放松地下蹲,腰后突下蹲。可守下丹田,肩部放松前扣(向墙的方向前扣);尾闾前扣,命门后突。注意后背脊柱要一节节卷着柱逐节放松往下蹲,象猫儿一样,弓着后背下蹲,膝盖尽量不要超出脚尖等要求,同时注意全身放松,把注意力放在腰背部及尾闾部;彻底蹲下后尾闾可用力前扣一下,然后再缓缓上起;上起时,注意用百会上领,百会处好像有一根细线向上轻轻拽着脊柱逐节升起、抻动、拉直,如此为一次。练功时只要使精神专一于形体动作,使之合度即可,无其他特殊意念活动。初学者可以先在脚后跟垫本厚书,这样可降低蹲墙的难度。可以每天把书撕掉几页,渐至撕完,蹲墙就慢慢合度了。
蹲墙的三个阶段。将蹲墙功作为一个独立的小功法来锻炼,根据其功夫层次由易到难,可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一、 初始阶段。刚开始,有很多人做不到完全合度,可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确定两脚的姿势和距离。脚尖可以先离开墙,离多远以尽自己的力量能蹲下去为度。如年纪大或行动不方便的同志,可以两脚尖高开墙根,两脚分开,以降低难度。甚至还可抱住树、床架,拉住门把手等支撑物往下蹲。一开始,动作不标准不要紧,关键是要坚持。年轻的身体健康的同志,则应尽量按标准的姿势蹲。刚开始时可能比较困难,没等蹲下去,就会往后倒,碰到这种情况,就要精神高度集中专一,并加意念“一定成功”。每次下蹲30个为一组,每天蹲一组以上,多多益善(现在有的同志一次或一天能蹲数百,甚至上千、上万个,收益颇大)。经过一段时间的锻炼,随着周身各部气的充足,尤其是脊柱、腰部松动程度的提高,就能顺利下蹲、上起了。此时就应转入第二阶段的练习。
二、 熟练阶段。此阶段在两脚并拢,脚尖抵墙能完成蹲墙动作的基础上,应注意“形松意充”,体会周身气机的升降开合,同时增加蹲墙的次数和时间。
三、 提高阶段。按标准姿势能轻松自如地完成整个动作后,就不应再盲目追求数量(即蹲墙的次数),而应加大难度,提高质量。加大难度的方法如下:
赤脚蹲墙。...
背手蹲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