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学脊柱看什么书
看人体解剖学
2、中国科学院有没有考古所?要是有的话考古所和古脊椎动物古人类研究所有什么区别?谢了。。。辛苦。
拜托!楼上那位不知道不要答的这么理直气壮!
古脊椎动物古人类研究所是隶属于中国科学院的,考古所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完全不是一码事!中国科学院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完全是两个直属国家的不同研究院。
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前身是原中国农商部地质调查所新生代研究室,创建于 1929年。主要研究脊椎动物起源、演化和分类,建立和完善中国及全球年代地层系统,探讨生物与环境的协同演化关系;研究古人类体质特征、行为特点和旧石器技术与文化,探索人类的起源和进化,重建早期人类演化迁徙和文化发展的历史等。主要是研究史前时期,尤其是旧石器时期及其前的。
社科院考古所成立于1950年,首任所长郑振铎,基本任务是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以田野考古为基础,应用包括自然科学技术手段在内的各种方法,并结合古代文献,揭示史前及各历史时期不同类型文化遗存的内涵、特征、性质及其相互关系,进而对古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进行全方位的考古学研究,探讨古代社会发展演变的进程和规律。请注意最终目标是“探讨古代社会发展演变的进程和规律”。主要研究时期在新石器以及历史时期的考古,比如去年极为轰动的曹操墓就是社科院考古所主持发掘的。
总之楼主提到的这两个研究所第一所属院不一样,第二成立的过程各不相同,第三研究内容不一样,第四研究的时代各有侧重,第五研究方法上也有明显区别。
3、中医骨伤女生学就业前景如何?
中医正骨,整脊有什么就业发展前景
很多学员在接触骨诊之前,都会反问我们:学习了你们的中医骨诊,就业到底难不难呢?社会的不断发展,在这个现代都市中,人们每天大部分时间都是坐在办公室或电脑、电视机前度过的,而通常这种状态是最容易引起脊椎疲劳,最终导致劳损。如果平时如果坐、站、卧姿势不正确,床垫、枕头等软硬度不适当也会给身体脊柱造成一定的影响。如腰椎间盘突出、颈椎曲度变直、脊柱侧弯等各种脊椎问题。中医骨诊疗法表明:现代社会中,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脊柱脊椎问题病率达到百分之八十五左右。
一般颈部神经根部或是椎动脉受刺激后,患者会伴有头痛、失眠、视力模糊、手臂发麻、头晕眼花等症状;胸椎错位则会使患者伴有哮喘、胸闷气短、心律不齐等症状;腰椎和骶椎部位问题,会导致生殖系统疾病以及腰腿痛的病症。所以,现在的社会中,中医骨诊整脊调理对待这些问题有很大的疗效,而整脊调理师的工作就业前景也是非常远大的,是一个非常热门的行业。
据目前了解,与脊柱力学平衡相关的疾病达到上百种,主要涉及到呼吸、人体神经、消化、内分泌等各个系统。随着医学的深入发展,整脊调理医学也正在国内迅速发展崛起。因为在我国,大约有三亿人士患有脊柱相关的病症, 7亿以上人群有不同程度的脊椎疼痛!而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提高,普通手术、药物完全无法满足患者治疗需求,那么采用整脊调理对脊椎及其周围肌肉的改善矫正恢复,就可以帮助减轻调理这种疾病。
因此可以断定,骨诊整脊调理就业形势大好!不手术、不吃药的整脊调理将会成为未来5-20年中国最热门的金领行业!
骨诊整脊调理养生是根据中医经络学、骨伤科学,同时结合现代医学的“脊柱与疾病相关”理论,“脊柱病因治疗学”,“软组织外科学”以及整脊调理矫正手法等产生的一门中医医术。
骨诊整脊调理医术的重点是打破原有单一的局限性,综合医术的直接性、整体性和特异性,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整脊调理医术。
通过以上大家可以了解到,学习我们骨诊做整脊调理还是很有前途的,前提是你要认真学,学的精,掌握其原理,这样才能给更多的患者治病。
骨诊疗法,主要是整复脊椎,通过各种整脊手法作用于脊椎,对其脊椎错位进行矫正,使其恢复正常,促进血液循环,通经活络,最终达到治疗脊椎病的一种有效方法。
脊柱又称脊椎,包括颈椎、胸椎、腰椎、骶椎、尾椎。脊柱是支撑人体完成各种活动的顶梁柱,又是人体五官、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与大脑联络的重要神经通道。脊椎一旦出现问题(尤其是常见的颈椎、胸椎、腰椎错位),就会产生许多相应的临床症状、使人感到种种不舒和疼痛,严重者还会诱发其他疾病或丧失劳动能力、生活自理能力。
各种不同因素都使得现在脊椎病越来越年轻和发展,脊椎病患者也越来越多。而针对这些脊椎问题,整脊调理疗法效果显着,见效快,很多人调理后感到疼痛消失,全身轻松。骨诊疗法一般情况下3-5分钟即可完成主要调理过程,简单安全,效果显着,无副作用,是一种值得广泛推广的绿色疗法。所以整脊调理目前的市场前景也是非常广泛,就业率也是非常高,急需这方面人才。
4、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历史沿革
1929年4月,研究所前身农商部地质调查所新生代研究室成立于北京,主要从事周口店北京猿人遗址的发掘及化石研究。
1929年12月,裴文中发现了第一个北京猿人头盖骨,至1937年,裴文中、贾兰坡等先后在周口店已发掘出包括五个完整头骨在内、约四十个个体的北京猿人材料和大量的动物化石,共计1221箱。
1937年,抗战爆发,抗战期间除有人员北京留守外,杨钟健迁至云南成立地质调查所脊椎动物化石研究室继续工作,开展了为期近8年的以云南禄丰中生代恐龙动物群为重点的考察与研究。
1945年,抗战胜利后,新生代研究室迁回南京。
1949年10月,周口店由贾兰坡主持,恢复了发掘工作。
1951年中国科学院古生物研究所在南京成立,新生代研究室改为下设的新生代及古脊椎动物组,杨钟健为主任。
1953年4月,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研究室在北京成立,并设周口店工作组,成为中国第一个古脊椎动物学、古人类学研究的独立机构。
1955年12月,研究室第一届学术委员会成立,推选杨钟健为主任。
1956年3月,研究室成立低等脊椎动物组,高等脊椎动物组,人类化石及文化组,改周口店工作组为工作站。
1956年10月,太原工作站成立(1960年太原站下放给山西分院,1972年撤销)。
1957年9月,古脊椎动物研究室改名古脊椎动物研究所;三个研究组提升为研究室。
1960年4月,研究所改名为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所名沿袭至今,下设低等脊椎动物室、高等脊椎动物室、古人类室和新增设的新生代地层室及周口店、太原两工作站。研究所技术辅助科室有化石修理室,模型装架室,绘图室,照相室,图书室,编辑室及标本馆等。
1992年,研究所机构调整,设有古鱼形动物研究室、古爬行动物研究室、早期哺乳动物研究室、晚期哺乳动物研究室、古人类研究室和旧石器考古研究室及周口店国际古人类研究中心;撤销了C14测年实验室,孢粉实验室;增添了科技开发公司和面向社会的中国古动物馆。
1995年12月,中国古动物馆正式对外开放。
1997年后,研究所又恢复了古低等脊椎动物研究室、古哺乳动物研究室、古人类研究室和周口店国际古人类研究中心的编制。
2002年,中国科学院与北京市人民政府签署协议进行院市共建,改变周口店猿人遗址的管理体制。市政府则对遗址的保护、建设、管理及科普工作负责,研究所仅负责周口店遗址的科研工作,拥有发掘权、标本权和研究权。
2004年5月,科技开发中心并入中国古动物馆。
5、谁能详细的介绍一下无脊椎动物语言学啊~
无脊椎动物(Invertebrata) 动物界中除脊椎动物亚门以外全部门类的通称。它们与脊椎动物的主要区别是:①无脊椎动物的神经系统呈索状,位于消化管的腹面;而脊椎动物为管状,位于消化管的背面。②无脊椎动物的心脏位于消化管的背面;脊椎动物的位于消化管的腹面。③无脊椎动物无骨骼或仅有外骨骼,无真正的内骨骼和脊椎骨;脊椎动物有内骨骼和脊椎骨。
1822年J.-B.de拉马克将动物界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两大类。1877年德国学者E.海克尔将柱头虫、海鞘、文昌鱼等动物与脊椎动物合称脊索动物门,与无脊椎动物的各门并列,把脊椎动物在分类系统中降为脊索动物门中的一个亚门,与半索动物亚门(柱头虫),尾索动物亚门(海鞘)和头索动物亚门(文昌鱼)并列。70年代以来半索动物已独立成门,由于后3个类群属于无脊椎动物范畴,这样无脊椎动物实际上包括了除脊椎动物亚门以外所有的动物门类,是动物学中的一个一般名称,而不是正式的分类阶元。
无脊椎动物的种类非常厐杂,现存约100余万种(脊椎动物约5万种),已绝灭的种则更多。它包括的门数因动物学的发展而不断增加。由于对动物的各个方面研究得愈加详尽,人们对其彼此间亲缘关系的认识也愈加深入,因而各门的分类地位常有更动。
原生动物门是单细胞动物,其他各门动物身体皆由多数细胞构成,统称为后生动物。中生动物寄生于乌贼、章鱼等体内,结构简单,但生活史复杂,其亲缘关系尚不肯定,暂放于原生动物与后生动物之间。
多孔动物是原始的多细胞动物,只有细胞水平的分化,是进化上的盲枝,又称为侧生动物。辐射对称的腔肠动物门(又叫刺胞动物门)及栉水母动物门动物有了初步组织的分化。扁形动物门动物开始出现两侧对称,三胚层细胞分化成组织,并形成器官系统。扁形动物体内无体腔。线虫动物门、轮虫动物门等体内有假体腔(见假体腔动物)。环节动物门动物身体分节,体内有真体腔,器官系统更趋于完善,常称为高等无脊椎动物。由它演化出的软体动物门和节肢动物门动物则是无脊椎动物最繁盛的类群。节肢动物门是动物界第一大门,其中昆虫纲有100余万种。软体动物门是动物界第二大门。现存约8万余种。其中腹足纲的种类仅次于昆虫纲。具真体腔的无脊椎动物中,根据真体腔形成的方式不同,又分为两大类:环节动物、节肢动物、软体动物等为裂体腔法形成,而棘皮动物、毛颚动物、半索动物等为肠体腔法形成(见体腔动物)。具三胚层的无脊椎动物,有的类群胚胎发育期的胚孔形成成体的口,称为原口动物;有的类群胚孔在以后的发育中封闭,或形成幼体或成体的肛门,称为后口动物。
无脊椎动物多数体小,但软体动物门头足纲大王乌贼属的动物体长可达 18米,腕长11米,体重约 30吨。无脊椎动物多数水生,大部分海产,如有孔虫、放射虫、钵水母、珊瑚虫、乌贼及棘皮动物等,全部为海产,部分种类生活于淡水,如水螅、一些螺类、蚌类及淡水虾蟹等。蜗牛、鼠妇等则生活于潮湿的陆地。而蜘蛛、多足类、昆虫则绝大多数是陆生动物。无脊椎动物大多自由生活。在水生的种类中,体小的营浮游生活;身体具外壳的或在水底爬行(如虾、蟹),或埋栖于水底泥沙中(如沙蚕蛤类),或固着在水中外物上(如藤壶、牡蛎等)。无脊椎动物也有不少寄生的种类,寄生于其他动物、植物体表或体内(如寄生原虫、吸虫、绦虫、棘头虫等)。有些种类如蚓蛔虫和猪蛔虫等可给人音带来危害。
地球上无脊椎动物的出现至少早于脊椎动物1亿年。大多数无脊椎动物化石见于古生代寒武纪,当时巳有节肢动物的三叶虫及腕足动物。随后发展了古头足类及古棘皮动物的种类。到古生代末期,古老类型的生物大规模绝灭。中生代还存在软体动物的古老类型(如菊石),到末期即逐渐绝灭,软体动物现代属、种大量出现。到新生代演化成现代类型众多的无脊椎动物,而在古生代盛极一时的腕足动物至今只残存少数代表(如海豆芽)。
无脊椎动物 笔石是奥陶纪最奇异而特殊的类群,自早奥陶世开始,即已兴盛繁育,广泛分布,有的固着,有的匍匐,有的游移,有的漂浮。奥陶纪的笔石主要是正笔石目的科属,如对笔石(DIDYMOGRAPTUS)、叶笔石(PHYLLOGRAPTUS)、四笔石(TETRAGRAPTUS)、栅笔石(CLIMACOGRPTUS)等。
6、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科研条件
●设施设备
据2015年10月研究所官网信息显示,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收藏古脊椎动物、古人类和旧石器标本逾21万件,其中正型标本2100余件,中国与其他国家交换、赠送的标本、模型1000余件;另有现代脊椎动物骨骼标本2100余件,其中不少是20世纪20年代收集的南美洲和澳洲稀有兽类的骨骼;此外,所内还藏有现代人头骨对比标本600多件;研究所配有SEM电镜、X光、自动切割仪、微体化石照相及电子扫描显微镜等各类显微镜。
●馆藏资源
据2015年10月研究所官网信息显示,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图书馆是中国拥有古脊椎动物学与古人类学文献资源比较齐全的小型开架式专业图书馆之一,藏书共近10万册,其中包括杨钟键、裴文中、周明镇三位院士及国外古生物学家D. Black、F. Weidenreich、R. S. Miles、W. G. Kuhne等人的私人赠书及抽印本。
此外,该所还参与了中国科学院组织的多项世界著名出版机构全文期刊数据库的集团采购,如Elsevier、Springer、Blackwell、 John wiley、Bioone、Science和Nature。 截至2014年,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共有在职职工152人,其中科技人员135人;共有研究生导师53人,其中博士生导师34人(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4人、瑞典皇家科学院外籍院士1人、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1人、巴西科学院通讯院士1人、国家”万人计划”入选者1人、国家自然科学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5人)、硕士生导师19人。
中国科学院院士(4人):邱占祥、吴新智、张弥曼、周忠和
国家“百人计划”入选者(8人):毕顺东、刘俊、倪喜军、汪筱林、徐星、尤海鲁、周忠和、朱敏
国家自然科学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5人):汪筱林 、徐星 、张福成 、周忠和 、朱敏 据2015年10月研究所官网信息显示,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是中国唯一专门从事古脊椎动物学、古人类学及相关生物地层学研究的学术机构,设有四个研究室、一个研究中心和一个开放实验室(中国科学院重点实验室)。
所级研究室(4个):古低等脊椎动物研究室、古哺乳动物研究室、古人类及旧石器研究室、环境演化研究室
所级研究中心(1个):周口店古人类研究中心
中国科学院重点实验室(1个):中国科学院脊椎动物演化与人类起源重点实验室
7、谁知道那个什么华脊康脊柱医学研究院是谁创办的啊?
是中医脊柱整体复位法发明人张万里创办的,华脊康之前叫灸丽得,所以现在有的人不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