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脊柱 > 脊柱松腰波浪

脊柱松腰波浪

发布时间:2020-11-04 17:18:19

1、转尾於对身体有什么好处?怎样帮帮我松腰?

第一步是垂尾闾。同学们练三心并站庄,一开始就练垂尾闾。
第二步,泛臀。臀部往外泛。泛臀是开后胯的意思,不是撅屁股,脚尖往里扣,膝盖往里拧,胯关节往外翻,一翻一拧,把后面撑开,臀就往外翻出去了。
第三步,扣尾闾。尾闾往前扣。
第四步,转尾闾.
提谷道,谷道往上一提一缩(缩谷道的目的是让尾闾动一动,如尾闾不动弹,光缩谷道,阳气往上上天梯不好上),尾闾一动弹,气就引过来了,它自己往上升。这是从内景上讲的。我们不练周天功,不着意它,但我们练功的时候,周天自己会动,里面自然而然要变化。练意念周天,用意念一导,想气到尾闾,气到命门,有股热气就上去了,那是皮下的混元气。经脉之气就不是那么简单,需要通过呼吸来推动,经脉之气走的是脊柱外面,比皮肤之下的混元气要深一点。真走脊柱里面非动尾闾不行,不动尾闾气不好进去,当然不是绝对进不去。过尾闾关头顶要有气感,头顶一痒,尾闾跟锥子扎一样疼。一痛,真气透过封脊椎管的韧带和结缔组织,从脊柱管往上走。尾闾要不会动弹,不好进去,走脊柱管里不大好走。尾闾。

2、求太极拳松腰方法

太极拳松腰来法:
第一种松自腰法:上下蹲起
基本动作:面壁而立,两脚并拢,周身中正,全身放松,会阴上提,脚尖顶墙根,两肩前扣,含胸收腹,腰后突下蹲。下蹲时头不可后仰、不可倾斜,彻底蹲下后再缓缓上起。如此反复多次。下蹲时,可先想一下脚底涌泉穴,同时注意全身放松,腰向后突,使脊柱逐节放松下落;上起时,注意用百会上领或先想一下蓝天,然后再将脊柱逐节抻起、拉直。
第二种松腰法:直腿坐
基本姿势:坐在硬板床上(铺一层褥子或盖一层薄被),两眼微闭,两腿伸直,两脚并拢,脚尖内翘(两脚竖起来),身体要直着,躯干和大腿之间的角度应小于90°。腰要向后放松,但骨盆和腰又不能斜着向后去,下颔回收,玉枕微上提,这样头就比较正了。这些就是对外在形态上的要求。

3、太极拳中如何松腰松胯

这问题难以说清楚,各式太极拳甚至各家自己争议也很大。主要是有关腰这位置,到底塌与不塌的问题,还有对胯的表达也是各持其辞。

我个人理解:
松腰:我支持塌腰的观点,松腰,是为了让腰更灵活。
松胯:我个人认为,这是个组合问题,胯左右方向在要松,前后方向取决于塌腰缩肛,同时身体要微往下坐。
做到松腰松胯,主要还得是前面松,后面紧,心里放松,让重心往下沉。

4、有一招减脂动作叫做人体波浪,对脊椎有压力吗?

有。因为人体波浪就是需要进行全身像波浪一样的抖动的运动,如果过度,脊椎会感觉压力很大。

5、打太极拳时怎么做到松腰落胯?

对於初学太极拳的爱好者来说,欲练松胯就先要明白胯之所在。在生理学上所谓的胯,系指股骨上节,大腿的折叠下陷处。换句话说,我们通常把腰和腿之间的部位叫作胯,胯关节由骶髂关节、髋关 节、髋骨与脊柱的韧带联合、耻骨联合、骨盆等部分组成。练松胯的重点之一是体悟摇臀荡胯。所谓摇臀,是以臀部一侧胯关节为同心,以骨盆为半径的旋转运动; 荡胯则指弧线提胯和弧线落胯运动。放松骶髂关节对加速松腰起到重要作用,行拳时从大腿根部放松,注意操练髋关节的柔韧性和灵活性,如此达到开活两胯的作用。如果练拳时真的松开胯,尾闾就如一个钟锤,向左偏时左胯落的同时,右胯荡起,既而有右胯落时尾闾已经靠过来了,由胯带动全身直至手指及脚下涌泉。放松腹股沟和会阴穴、松腰敛臀(亦俗称塌腰)对松胯圆裆亦起到较大作用。另外, 注意放松胯关节,并放松臀部及腰部的肌肉,不能死顶骨盆,夹僵胯部。松胯起码要达到两个目的:一是轻灵,通过胯关节的肌肉韧带合理收缩舒张,胯关节的各骨关青能灵活转动,不产生辅助肌肉韧带做 负功的现象。二是松腰沉稳,通过松胯更好地松腰,以身带领肢体内外运动,恰到好处地使意气劲合一,能使身体协调完整,松而不懈,沉而不僵。
对形体而言,坚持长期科学、系统的胯锻炼,可使胯范围渚如骶髂关节、髋关节等关节软骨增厚,肌腱、韧带增粗,在骨附著处直径变大,胶原纤维量增加,从而提高胯关节的抗拉能力及稳固性。通过放松伸展性练习,既可使参与关节运动的原动肌力量得到增强,又可使对抗肌的伸展性提高。与此同时,关节囊、韧带等软组织在力的作用下伸展,增大了关节的灵活性,提高了关节的运动幅度。太极拳运动的重心变换离不开胯关节的有效活动。
对修炼太极拳内功而言,以胯裆为主宰的行拳练功,使之以身领手,引动腹内的太极轮转,支配了很自然的逆腹式呼吸,一系列的上下相随、内外相合、 连绵不断,皆由此而成。阴阳、虚实以及丹田 呼吸全赖胯裆之运转,在外是拳架、揉手(亦俗称推手)的练习,在内则是丹出的运转,最後练就心意合一,由丹出统帅整个身体的运动。劲力的基础在脚下,其动能的来源是腰胯。胯根是轴心,带动各关 节进行运动。裆劲转圈由外达内,由内达外,浑然一体。

落胯
落胯是指在放松腹股沟的状态下,髋骨和肌肉韧带向下落。落胯时前脚宜内扣一些,在胯关节松开时腹部下沉。胯以下肢体松沉至涌泉穴,胯以上肢体向 上领劲(即虚灵顶劲)。要落胯沉稳与脚蹬腰发 协调顺达,才能形成足够大的反弹力,在稳固的下盤支撑下将劲道作用於目标上,产生预期的发放效果。落胯应足放松境界的层次,而非表面姿势的技巧。因为,技巧无论多高,摆出的落胯一旦受到外力 ,仍习惯本能去顶。然而,进入松透的落胯,外力进来不是被吞入身体,就抑或是被轻松化掉。太极拳名师林文涛先生在教学中常说:“接劲就是落胯,落胯要敏 捷。”落胯用於揽雀尾、栽捶、指裆捶等动作。

6、怎样通过找腰找波浪来学习蝶泳

最近,有些泳友问我“Sara ,到底蝶泳的腰在哪里啊?怎么总是找不到?”我就想起以内前拍的这些视频了,容也是专门拍摄的,不加入一点点大腿小腿的打腿力量,完完全全腰部发力,体会波浪的传导过程。只有真正找到了腰,找到了波浪,才会避免拍小腿,才能把握正确的蝶泳波浪的相位,而不是“两头起”。
步骤/方法
第一步:开始打腿
怎样通过找腰找波浪来学习蝶泳
第二步:抽腰打腿
怎样通过找腰找波浪来学习蝶泳
第三步:直腿上摆的同时,展髋!
怎样通过找腰找波浪来学习蝶泳
第四步:继续直腿上摆,展髋:
怎样通过找腰找波浪来学习蝶泳
第五步:直腿上摆到180度水平,就一定不要再上摆了,否则就会小腿出水。
怎样通过找腰找波浪来学习蝶泳
第六步:继续下一次打腿过程,高臀沉膝,下压大腿,而不是上抬小腿
怎样通过找腰找波浪来学习蝶泳
第七步:再次抽腰打腿
怎样通过找腰找波浪来学习蝶泳
第八步:打腿,直腿上摆,展髋
怎样通过找腰找波浪来学习蝶泳
9
第九步:直腿上摆
这和每个人躯干和脊柱的柔韧性密切相关,一定要做出这个陆地身体脊柱的波浪,到水里才有可能进行脊椎的波浪传导,而且这个展髋的效果就是在视觉上形成腰椎的反弓状态,所以腰椎要特别灵活。

7、太极拔腰松腰的问题?!

拔背使脊复柱中正,才能力由脊发制,
而这并不影响松沉,
既有向上虚领顶劲之意,又有向下松沉之意,
才符合对拉拔长,才出现了阴阳对立,才是太极,

拔背是在松沉通透中拔,自然而为之,绝没有勉强之意,
无论是在拔背中还是在拧腰中,腰都是可以松的,

8、李雅轩太极拳如何松腰

我最近如下练习感觉不错。

练拳前,先练1分钟或几分钟无极桩功,静下来松下来。特别是要静下来。

1. 在盘拳前10-20分钟,并不遵守 太极拳十要“相连不断”

每一动作开始时,慢下来做如下(非常慢):

用意念松胯,松腰,松脊柱,松肩,松胸,松肘。 呼吸深长。
然后,进入做桩功时的状态,凝神,静下来

然后,才开始做动作,用意不用力。李雅轩:"尤须注意的,是在动的时候,更要保持其稳静,不要将稳静的情形分散了,这更是最重要的一回事。"

如此,

身体很快发热。我发热的感觉: 在18度的地下室一个人静静练拳,开始是穿毛衣。 打了一会,感到全身发热,额头有微汗。 这时,只穿衬衣打才避免多出汗。 但是,我只有特别心静,很慢,很用意念放松时,才有以上效果。
然后,能感觉下丹田的沉的感觉 -- 气沉丹田 (心身俱松之后,其意气便可自然的沉到丹田了,而不是使硬力将气意压到丹田去的)。

2. 发热后,再遵守 太极拳十要“相连不断”。

以上方法的核心是: 每一动之前,一定要“松静”。 不要怕松静的过程慢, 特别一定要“静”后, 才开始动。动的时候,更要保持其稳静。不要怕慢! --- “太极始于无极”。

这是我试图将李雅轩太极拳精论的精神 和冯志强先生论修炼太极拳的十二个思想的前两个思想(练拳须从无极始,练拳似练桩功)具体化。

--------------

李雅轩谈太极拳内功具体练法:

* 未随出势,先将脑筋静下来,摒除杂念,身心放松,去掉拘束,如这样子才能恢复人在未被事物缠绕之前的自然稳静及天生具有的灵感.

* 太极拳的功夫,对气沉丹田这一规则是很重要的。然而太极之气沉丹田怎样可以作到呢?那就必须先松心,后松身,心身俱松之后,其意气便可自然的沉到丹田了,而不是使硬力将气意压到丹田去的。

* 在练时,先将全身放松,尤其是两臂,要松得如绳拴在肩上的一样,不可稍有拘束之力。如此当稍待,以俟身心稳静下来而后出动。

* 出动时,仍用一点点思想上的意思松松的将两臂棚挑起来,以腰脊之力牵动两臂,稳静地出动,将一趟拳演变出来,非四肢之自动也。

* 尤须注意的,是在动的时候,更要保持其稳静,不要将稳静的情形分散了,这更是最重要的一回事。

* 在呼吸方面,务须深长,使呼吸趁着缓和的动作鼓荡,又要使缓和的动作,趁着呼吸的鼓荡开合,并须要作得自然而顺随,这才是正确的练法。

李雅轩谈检验练拳是否正确的准则:

*找着要领之后,经常练习,不数月便用两臂有松沉的感觉,两肩有些酸痛的情形,这到是很自然的,以后拳意就会达到手上来了。

* 将一趟太极拳形容出来,不是四肢局部之动,练后有甜液生于口中,便是练之得法处,身心已感泰然。如此可坚持日日按时练功,不要间断,以后就会有显著的进步。假如练后口中没有甜液发现,这便是练之不得法,心神未静下来。

*只要周身松开了,气自会沉下去,日久则内劲自生,脚下也会沉稳,如动作不整,整而不松,或只两肩松而腰腹胯背不知如何为松,或肘腕指节等处不知如何为松,或练后掌心无鼓胀之意。此皆因无正宗老师传授,内劲则永远不会有,愈练愈离太极拳远矣。

* 一般学术家多在筋骨肌肉上练些刚柔伸缩的动作,而不是以神、以气、以意为主。如练太极拳只是用这种筋骨伸缩动作为主,那功夫就练不好。如定要兼练些其他的功夫,那势必将身体弄成混浊僵肉的劲道,那在轻重虚实变化上就感应不灵了。

* 我练功夫的方向,是找大松大软,是找虚无的气势,是找神明的感应;是找莫测的变化,不停留于筋骨肌肉的初步锻炼过程中。我以为,这种大松大软、神明感应、莫测变化妙处无穷,我不以为它大松大软了就不能敌抗对方之来手 .

----------------

李雅轩的徒孙王建业先生 (in “ 松则沉") said:

应从三个方面进行放松。

** 首先,从思想上排除头脑中和各种杂念,松心用意,专心一意用意指导自己的行动,让紧张的神经系统放松。

** 其次放松内脏器官,使它们松到位。

** 再次,从头、颈、肩、胸、脊、腹、胯、膝、踝、足、肘、手、筋等逐一检查是否处于自然放松状态,各个关节是否松活,肌肤是否松柔。

放不松是顽固的,反复出现的。在练拳的过程中,思想上会产生些杂念,神经系统又不自觉地开始紧张,身体的某些部位也紧张僵硬起来,但自己还不觉察。易紧张的部位因人而异,但以肩、胸、腹、腰、胯、肌肤最不容易放松。思想上注意一些,这些部位就放松些了。因此在演练拳架的过程中要有意反复几次检查自己不易放松的部位,当然有明师指点,会更快发现那些不易放松的部位,就像自己的缺点自己不易觉察一样。久之这些易紧张的部位就逐渐自然放松了。当然用意也不要太过,要无过不及,太过又紧张,反而放不松了。这样日日练拳的过程中,反复不断地检查,日日放松,时时放松,克服紧张情绪,放松自身肢体,在练习太极拳架的过程中,逐渐体会到 “ 松 ” 的滋味。

----------------

松腰的具体功法: 修行随笔---化解人生矛盾的功夫(仲浩群):

** 松腰与否可以检验一下:

不穿鞋,两脚并拢,脚尖抵住门板,鼻尖贴平滑的门板下划,人体下蹲;

两手不扶任何东西,脚尖也不上翘,你能蹲下来,再原样站起来就算松腰到位了。

当然,这个动作本身就是修炼松腰的功法。

平时练松腰的时候,可以降低一点要求:

两脚分开,不贴门板站;功夫深了,你再慢慢缩小那个距离就行了。

彻底的松腰,是不容易的;然而,低层次的松腰还是有办法校验的:

两手举过头顶,仿佛直插云霄似的,而后两手沿着天边划一道彩虹;脊背像刺猬一般卷曲着,节节放松下来,两手触地,再将两手按在大地上。

注意,校验的时候,两腿并拢,两腿绷直。

如果你的全手掌能轻轻松松按在大地上了,你的腰算是松了一些了;如果不能的话,你赶快找你的太极拳老师去。

老师可以给弟子如下法松腰:

弟子如上法弯腰已毕,一身舒适了,而后,老师便以蕴含着外气的空心掌,自上而下,反复拍击弟子的脊背。

拍击的时候,腰部可以用大一点的松沉劲拍打,腰部以上,就不能用大劲拍打,只能用小小的劲了。

老师的意念可以深入身体里面去,仿佛深入进了宽阔的草原,深入进了深邃的湖泊。

松腰的诀窍在于松尾闾。

尾闾真松了,尾闾便能微微转动了,就像鹿尾巴似的,或是像乌龟尾巴似的。

松尾闾之难,比起松腰来,是有过之而无不及的。

开后胯的难度比开前胯的难度更大,因为松开骶骨是极为艰难的。

前胯开了,打坐就可以双盘了;

后胯开了,腰就差不多松开了。

腰松到家的标准是炼精化气能自动自如进行,到了这时候,练功者的身体便深入无漏之境了。

松腰到了极值了,腰部能够像肚皮一样松软如意地动弹了。

问题在于,我们自以为是的松腰还不能说是真松腰了,包括一些大师级别的人物也是如此的。

真正松腰了,他的身心状态一定会非常好。

朱先生师承的是汪永泉先生,其功夫突飞猛进的分水岭就是在他明白松腰诀窍的时候....松腰看似简单,实际不然,全身有一处不通的话,你松腰也是松不到家的。

实际上,形体的松本质上是在神意气层面上进行着的,形体之松只是表现于外的一种现象而已。

----------------

那么怎么来松腰呢?

此功就是诸多小诀窍、小功法中重要的一种,是一种全身锻炼的便捷方法。据闻,师傅要练此功时,总是借故把身边的徒弟支走,自己偷偷练,由此可见此功受到练家的何等珍视。

此功是全身的运动,能调理周身气机,所以对治疗全身各处的疾病都有神奇的效果。练此功,还能尽快排除各种练功反应、纠治因练功不得法而造成的种种不适。

基本要领是:面壁而立,两脚并拢,重心落在前脚掌上,两手自然下垂,手心向内,周身中正,脚尖顶着墙根,会阴上提,两肩前扣,含胸收腹;全身放松,安静片刻,让思绪平和。

然后腰向后放松,身体缓缓下蹲,下蹲时头不可后仰、不可倾斜,要放松地下蹲,腰后突下蹲。可守下丹田,肩部放松前扣(向墙的方向前扣);尾闾前扣,命门后突。注意后背脊柱要一节节卷着柱逐节放松往下蹲,象猫儿一样,弓着后背下蹲,膝盖尽量不要超出脚尖等要求,同时注意全身放松,把注意力放在腰背部及尾闾部;彻底蹲下后尾闾可用力前扣一下,然后再缓缓上起;上起时,注意用百会上领,百会处好像有一根细线向上轻轻拽着脊柱逐节升起、抻动、拉直,如此为一次。练功时只要使精神专一于形体动作,使之合度即可,无其他特殊意念活动。初学者可以先在脚后跟垫本厚书,这样可降低蹲墙的难度。可以每天把书撕掉几页,渐至撕完,蹲墙就慢慢合度了。

蹲墙的三个阶段。将蹲墙功作为一个独立的小功法来锻炼,根据其功夫层次由易到难,可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一、 初始阶段。刚开始,有很多人做不到完全合度,可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确定两脚的姿势和距离。脚尖可以先离开墙,离多远以尽自己的力量能蹲下去为度。如年纪大或行动不方便的同志,可以两脚尖高开墙根,两脚分开,以降低难度。甚至还可抱住树、床架,拉住门把手等支撑物往下蹲。一开始,动作不标准不要紧,关键是要坚持。年轻的身体健康的同志,则应尽量按标准的姿势蹲。刚开始时可能比较困难,没等蹲下去,就会往后倒,碰到这种情况,就要精神高度集中专一,并加意念“一定成功”。每次下蹲30个为一组,每天蹲一组以上,多多益善(现在有的同志一次或一天能蹲数百,甚至上千、上万个,收益颇大)。经过一段时间的锻炼,随着周身各部气的充足,尤其是脊柱、腰部松动程度的提高,就能顺利下蹲、上起了。此时就应转入第二阶段的练习。

二、 熟练阶段。此阶段在两脚并拢,脚尖抵墙能完成蹲墙动作的基础上,应注意“形松意充”,体会周身气机的升降开合,同时增加蹲墙的次数和时间。

三、 提高阶段。按标准姿势能轻松自如地完成整个动作后,就不应再盲目追求数量(即蹲墙的次数),而应加大难度,提高质量。加大难度的方法如下:

赤脚蹲墙。...

背手蹲墙。...

9、如何松腰

一、松腰的含义:腰椎及其韧带,腰两侧肌肉等都放松,逐步改变腰部的自然弯曲状态;达到站立时腰部伸直乃至后突,坐时腰部伸直乃至前塌,伸直时不要硬挺,而是上下牵拉,好似各脊椎骨轻轻重叠在一起,古谓“形如九曲珠”,就指放松的脊椎而言。
二、松腰的简单标志:站立时腰能随着呼吸自如地外凸和回缩。
具体做法:(1) 命门外凸(2)松骶髂(3)松带脉松尾闾(4)松肋腾膜(5)松经松骨
(1) 命门往外凸
自然站立,吸气时,肚脐和命门同时往外凸,凸得越大越好,呼气时还原。腰椎能做上下蛹动和左右转动。
(2)第二步就是必须松骶髂,也就是骶髂往两边拉开,又叫骶髂外翻。此举也使整个脊柱也往后突,变动了整个脊柱生理结构。这一关节的打开,也意味着整个丹田领域的扩大。
一般人站着的时候,第四第五腰椎就是卡在骶髂里面,是很难摸到的。
从生理结构来说,骶髂关节是个假关节,藉由软骨连接、韧带把我们的骶骨耳状面跟髂骨紧密地连接在一块。所以松骶髂一松韧带,二化掉那个软骨。
因命门往后凸到一点程度,由于两个骶髂关节紧紧地卡死了,固定了骶和髂,这个时候命门再往后突已经不可能了,如果骶髂不松就很难再往后突了。
(3)第三步松带脉
腰俞一打开以后,整个腰部的气血就会越来越旺盛,腰部里面气血的畅通使腰部肌肉、经膜、韧带、腰椎的松动加快,同时也使带脉的气血变得充足活泼,使我们整个人的上下气血得到很好的调整。
骶椎的马尾神经,一直可以通到脚底心。随着腰部、骶髂、阳关、腰腧、长强、尾闾的松动,马尾神经堆下肢的支配能力就会更强,两下肢的气血就会更加旺盛,气机就会更加充实。由此下肢的关节、肌肉、经脉气血调整加快,特别是开关通窍,一些大的穴位如环跳、血海、三阴交、足三里、丘虚,涌泉等都会前后松开,里外交融。
马尾神经从尾闾尖上出去的,所以尾闾的松动使体内的气机更灵活,更无碍,主要是它是直接连入大脑,且通到脚底心的缘故。
随着带脉和腰部越来越快的松开,命门随着腰椎的松动幅度加大,和精化气的越来越充足。当人的气血越来越旺盛,慢慢的命门内窍得到展现。命门内窍联动到我们每个人的生命深处,合着我们全身的每一个角落,这是我们的父母给我们的生命基础。
(4)第四步松肋腾膜
接着气走的是一般躯干的两肋,属于半表半里。两肋是成年人体唯一生产红骨髓的地方,其它骨头随年纪增大而退化,不能生产红骨髓。因红骨髓可以生血造血的,所以两肋是人的造血器官。气上冲两肋,首先是把那个肋部气血阻碍不通的地方冲开,恢复肋的造血功能。。
因为命门内窍是躯体混元气的中心,随着阳关把生精的功能一闭上后,整个精都来化气了。命门内窍气越来越充足,气就要往周身去走,供应我们的生命活动,全息的混元气上升营养大脑。因为中心气充足了,全身的气慢慢也跟着充足,它跟全身气是连在一块的。
一般肋的病灶有几个部分,首先肋本身它是扁骨,一些老人家驼着背走路,因肋是憋进去,红骨髓少了,血造的很少了,生命力衰弱了,太太为什么背驼着,看看她的肋部是瘪进去的,没多少生命力了,是气血衰了,老太太两个肋往里憋住了。中医气功说气为血帅,就是帮助那个血走,所以这个时候就反应首先冲动一个人的肋病灶,恢复肋的造血功能。
随着肋部的气血旺盛、通畅,连着肋骨的隔膜的气血慢慢充足,隔膜的功能强化。隔膜是人体的小太阳,像是人体的能量发源地一样;另外一个原因是隔膜是连接后天气(肺)和先天气(肾)。膈肌运动的收缩和放松(动力),使肺肾的混化充分,同时膈脚连着腰椎,使我们的每一个呼吸都,和腰部发生关系。
这个过程中腰部的松动越来越大了。在松肋腾肋的过程中,肝胆部(主要是肝胆经脉敷布两肋)、肺部、膈肌隔膜、肋胸关节、胸椎、胸椎脊髓的调整相互交错,相互关联,相互增强,慢慢彼此连成一个整体,过程中有疼、涨、闷、酸都正常。
(5)第五步松经松骨
随着松肋腾膜的加快,人体的气血越来越旺盛,打开在第六、七肋间的大包穴。大包管理着全身的络脉之气,这样使气可以向更深层的地方渗透,接下来开始松经松骨。松经松骨,是从命门后凸开始;;等到骶髂关节的松开,经骨已开始大幅度地松动。
但是经骨的松动内容关键,是在脊柱的松动;松了脊柱,身体的其它经骨就更容易松了。脊柱的松动有几个内容:
1、脊椎之间的松开
脊柱之间的关节随之慢慢松开。在这个松开的过程中,脊柱可能会酸涨;也可能会在一个时间段内出现,弯腰时要慢慢下去,无法快了。只能耐心等待经脉韧带拉开,随着慢慢弯下;这难关可能需要一两个星期就过去了。
2、脊椎和肋的关节松开
松动的时候,由于肋部分布着肝胆、心脾等气脉。这种形体的大变化,会引起脏器的气机变化;特别内脏本身有些病灶时,变化会多一些,有时胸闷、肋疼,有时咳嗽、流清涕,呼吸困难,呼吸的时候出现疼痛,有时候连及腰部。其实松开胸肋关节后,胸部空间拓展,肺活量的加大,往往很容易不知不觉的改变一个人的心量;尤其是心口鸠尾穴的打开,使人心气不再容易受阻,心情舒畅。以致使人心情稳定。

与脊柱松腰波浪相关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