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试述膈肌三个裂孔的名称.位置和穿过的结构
主动脉裂孔:在第12胸椎前方,位于左右两个膈脚与脊柱之间,有主动脉和胸导管通过。
食管裂孔:在主动脉裂孔的左前上方,约在第10胸椎水平,有食管和迷走神经通过。
腔静脉孔:在食管裂孔的右前上方的中心腱内,约在第8胸椎水平,内通过下腔静脉。
2、解剖学上膈肌里面都是什么?
膈的肌束起自胸廓下口周缘和腰椎的前面,可分为三部:胸骨部起自 剑突后面;肋部起自下6对肋骨和软肋骨;腰部以左右两个膈脚起自第2至3节腰椎(其前面即为混元神室位置)。各部肌束均止于中央的中心腱。所以,膈的外周部属肌性部,而中央部分是腱膜,膈上有三个裂孔:在第12胸椎前方,左右两个膈脚与脊柱之间的主动脉裂孔,主动脉和胸导管在此通过;主动脉裂孔的左前上方,约与第10胸椎水平,有食管裂孔,食管和迷走神经在此通过;在食管裂孔的右前上方的中心腱内有腔静脉孔,约与第9胸椎水平,内通过下腔静脉。 在膈的起始处,胸骨部与肋部之间以及肋部与腰部之间,往往留有三角形的空隙,没有肌束,仅有一些疏松结缔组织和膈肌筋膜,成为膈的薄弱区,称为胸肋三角和腰肋三角。这些结构使胸腹腔内的混元气易于沟通混化。
膈为主要的呼吸肌,收缩时,膈穹窿下降,胸腔容积扩大,以助吸气;松弛时膈穹窿上升恢复原位,胸腔容积减少,以助呼气。随着膈肌的上下往返运动,也促进了各部混元气之间的混化。膈肌下降时,心肺之气可随之下降至混元窍,甚至可降至命门,呼气时可引肾气上升,使心肺肾气相混化。另外还可使胸中之气(天之气)和腹中之气(地之气)相混化,使充溢在五脏周围的混元气连成一体,汇聚在混元窍,同时也驱动了脏真混元气与躯体混元气之间的混化与转化。 从中医学这个角度来看膈肌的作用与以上所述并无矛盾。中医学认为人在生理状态下,是以阴阳、水火、精血的动态平衡为其重要条件的。心位居于上,其性属阳,属火;肾位居下,其性属阴,属水。从阴阳水火的升降理论来说,位于下者,以上升为顺,位于上者,以下降为和。《素问·六微旨大论》中说的“升已而降,降者为天;降已而升,升者为地。天气下降,气流于地;地气上升,气腾于天”,即是从宇宙范围来说明阴阳水火的升降。在正常的生理状态中,随着人的呼吸运动,膈肌的一上一下,而心中之阳下降至肾,能温养肾阳;肾中之阴上长至心,则能滋养心阴。心火下降,肾水上升,彼此交通,相互协调,这种关系,称为“水火既济”、“心肾相交”。心或肾本身的阴阳失调可导致这种关系的破坏,从而出现相应的症状。若心火亢于上,不能下交于肾,或肾水不足,不能上滋心阴,那么心肾之间的生理功能就会失去协调,而出现一系列的病理表现,即称之为“心肾不交”。就会出现以失眠为主症的心悸、怔仲、心烦、腰膝酸软,或见男子梦遗,女子梦交等症,多属“心肾不交”。 属于轴下肌
3、膈肌转移是什么意思?
就是转移到膈肌上了
4、左侧膈肌粘连,脊柱侧弯,是什么病
意见建议:你好,你说的情况需要你到医院脊柱外科给予检查,确诊后可以给予对症治疗的
5、人的膈肌在哪里?
膈,为向上膨隆呈穹隆形的扁薄阔肌,位于胸腹腔之间,成为胸腔的底和腹腔的顶。
膈的肌束起自胸廓下口周缘和腰椎的前面,可分为三部:胸骨部起自剑突后面;肋部起自下6对肋骨和软肋骨;腰部以左右两个膈脚起自第2至3节腰椎(其前面即为混元神室位置)。各部肌束均止于中央的中心腱。所以,膈的外周部属肌性部,而中央部分是腱膜,膈上有三个裂孔:在第12胸椎前方,左右两个膈脚与脊柱之间的主动脉裂孔,主动脉和胸导管在此通过;主动脉裂孔的左前上方,约与第10胸椎水平,有食管裂孔,食管和迷走神经在此通过;在食管裂孔的右前上方的中心腱内有腔静脉孔,约与第9胸椎水平,内通过下腔静脉。
在膈的起始处,胸骨部与肋部之间以及肋部与腰部之间,往往留有三角形的空隙,没有肌束,仅有一些疏松结缔组织和膈肌筋膜,成为膈的薄弱区,称为胸肋三角和腰肋三角。这些结构使胸腹腔内的混元气易于沟通混化。
膈为主要的呼吸肌,收缩时,膈穹窿下降,胸腔容积扩大,以助吸气;松弛时膈穹窿上升恢复原位,胸腔容积减少,以助呼气。随着膈肌的上下往返运动,也促进了各部混元气之间的混化。膈肌下降时,心肺之气可随之下降至混元窍,甚至可降至命门,呼气时可引肾气上升,使心肺肾气相混化。另外还可使胸中之气(天之气)和腹中之气(地之气)相混化,使充溢在五脏周围的混元气连成一体,汇聚在混元窍,同时也驱动了脏真混元气与躯体混元气之间的混化与转化。
从中医学这个角度来看膈肌的作用与以上所述并无矛盾。中医学认为人在生理状态下,是以阴阳、水火、精血的动态平衡为其重要条件的。心位居于上,其性属阳,属火;肾位居下,其性属阴,属水。从阴阳水火的升降理论来说,位于下者,以上升为顺,位于上者,以下降为和。《素问·六微旨大论》中说的“升已而降,降者为天;降已而升,升者为地。天气下降,气流于地;地气上升,气腾于天”,即是从宇宙范围来说明阴阳水火的升降。在正常的生理状态中,随着人的呼吸运动,膈肌的一上一下,而心中之阳下降至肾,能温养肾阳;肾中之阴上长至心,则能滋养心阴。心火下降,肾水上升,彼此交通,相互协调,这种关系,称为“水火既济”、“心肾相交”。心或肾本身的阴阳失调可导致这种关系的破坏,从而出现相应的症状。若心火亢于上,不能下交于肾,或肾水不足,不能上滋心阴,那么心肾之间的生理功能就会失去协调,而出现一系列的病理表现,即称之为“心肾不交”。就会出现以失眠为主症的心悸、怔仲、心烦、腰膝酸软,或见男子梦遗,女子梦交等症,多属“心肾不交”。
6、屈,伸,侧屈,回旋脊柱的肌主要有哪些
使脊柱(躯干和颈部)前屈的肌主要有:胸锁乳突肌、斜角肌、颈长肌、头长肌、腹直肌、腹内斜肌、腹外斜肌、腰方肌、腰大肌等。
使脊柱后伸的肌主要有:斜方肌、上后锯肌、下后锯肌、头夹肌、颈夹肌、骶棘肌、横突棘肌、背短肌等。
使脊柱侧屈的肌有:肩胛提肌、腰方肌、肋间肌、横突间肌等。
与脊柱旋转有关的肌有:胸锁乳突肌、斜方肌上部、斜角肌、腹内斜肌、腹外斜肌、夹肌、髂肋肌、脊柱固有的回旋肌、髂腰肌等。
(6)膈肌转脊柱扩展资料:
骨骼肌是运动系统的动力部分,分为白、红肌纤维,白肌依靠快速化学反应迅速收缩或者拉伸,红肌则依靠持续供氧运动。在神经系统的支配下,骨骼肌收缩中,牵引骨产生运动。
人体骨骼肌共有600余块,分布广,约占体重的40%,每块骨骼肌不论大小如何,都具有一定的形态、结构、位置和辅助装置,并有丰富的血管和淋巴管分布,受一定的神经支配。因此,每块骨骼肌都可以看作是一个器官。
头肌可分为面肌(表情肌)和咀嚼肌两部分。躯干肌可分为背肌、胸肌、腹肌和膈肌。下肢肌按所在部位分为髋(kuan)肌、大腿肌、小腿肌和足肌,均比上肢肌粗壮,这与支持体重、维持直立及行走有关。上肢肌按所在部位分为:肩肌、臂肌、前臂肌、手肌、颈肌。
7、膈肌在人体的什么部位
浅谈膈肌的作用及其与脏腑的关系
庞老师在《气功医疗面临的形势和任务》一文里谈到“搞气功的人一定要敢于进入新领域、敢于去探索新领域的知识,要解决人们的无知、疾病和残忍……。要学习解剖知识,知道人体器官和大体位置,好对着病的部位发气……”搞气功医疗的不懂得解剖学,不懂得内脏的情况是不行的。我们学西医知识,解剖知识,中医知识,不是为了应付考试,而是为了提高练功效果和治病效果。这其中,素有“人体的小太阳”之称的膈肌的作用及其与各脏腑之间的关系,是广大功友应该重点掌握的。
膈,为向上膨隆呈穹隆形的扁薄阔肌,位于胸腹腔之间,成为胸腔的底和腹腔的顶。膈的肌束起自胸廓下口周缘和腰椎的前面,可分为三部:胸骨部起自剑突后面;肋部起自下6对肋骨和软肋骨;腰部以左右两个膈脚起自第2至3节腰椎(其前面即为混元神室位置)。各部肌束均止于中央的中心腱。所以,膈的外周部属肌性部,而中央部分是腱膜,膈上有三个裂孔:在第12胸椎前方,左右两个膈脚与脊柱之间的主动脉裂孔,主动脉和胸导管在此通过;主动脉裂孔的左前上方,约与第10胸椎水平,有食管裂孔,食管和迷走神经在此通过;在食管裂孔的右前上方的中心腱内有腔静脉孔,约与第9胸椎水平,内通过下腔静脉。
在膈的起始处,胸骨部与肋部之间以及肋部与腰部之间,往往留有三角形的空隙,没有肌束,仅有一些疏松结缔组织和膈肌筋膜,成为膈的薄弱区,称为胸肋三角和腰肋三角。这些结构使胸腹腔内的混元气易于沟通混化。
膈为主要的呼吸肌,收缩时,膈穹窿下降,胸腔容积扩大,以助吸气;松驰时膈穹窿上升恢复原位,胸腔容积减少,以助呼气。随着膈肌的上下往返运动,也促进了各部混元气之间的混化。膈肌下降时,心肺之气可随之下降至混元窍,甚至可降至命门,呼气时可引肾气上升,使心肺肾气相混化。另外还可使胸中之气(天之气)和腹中之气(地之气)相混化,使充溢在五脏周围的混元气连成一体,汇聚在混元窍,同时也驱动了脏真混元气与躯体混元气之间的混化与转化。
从中医学这个角度来看膈肌的作用与以上所述并无矛盾。中医学认为人在生理状态下,是以阴阳、水火、精血的动态平衡为其重要条件的。心位居于上,其性属阳,属火;肾位居下,其性属阴,属水。从阴阳水火的升降理论来说,位于下者,以上升为顺,位于上者,以下降为和。《素问·六微旨大论》中说的“升已而降,降者为天;降已而升,升者为地。天气下降,气流于地;地气上升,气腾于天”,即是从宇宙范围来说明阴阳水火的升降。在正常的生理状态中,随着人的呼吸运动,膈肌的一上一下,而心中之阳下降至肾,能温养肾阳;肾中之阴上长至心,则能滋养心阴。心火下降,肾水上升,彼此交通,相互协调,这种关系,称为“水火既济”、“心肾相交”。心或肾本身的阴阳失调可导致这种关系的破坏,从而出现相应的症状。若心火亢于上,不能下交于肾,或肾水不足,不能上滋心阴,那么心肾之间的生理功能就会失去协调,而出现一系列的病理表现,即称之为“心肾不交”。就会出现以失眠为主症的心悸、怔仲、心烦、腰膝酸软,或见男子梦遗,女子梦交等症,多属“心肾不交”。
由此可见,膈肌在人体内是何等的不可忽视。因此,我们从气功学这个角度来研究膈肌对人体生命活动的作用,就显得尤其重要了。一是从膈肌生态学基础来看,它对我们气功锻炼里的“呼吸松腰法”起着一定的作用。由于膈肌的后下缘与第二、三腰椎相连,当吸气时命门与腰椎部位是向后向下运动的。此时如果意念向腰部一注的同时,默念“腰要松”或“腰松开”(特别是在三心并站庄时),形体内外,特别是腰部与平常的感觉是不一样的。二是混元整体理论认为,“一切有形的实体物,都是不同层次的混元气凝聚而成的”。从这个理论来看,我们平日或者说我们的一日三餐所吃的一切食物,都是吃的不同层次的混元气。当这些食物(混元气)进入人体的整个消化系统后,此系统的各个器官组织,都会毫不懈怠地、没有任何怨言地按照各自的司职去进行工作,把吃进的食物认真进行消化分类,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把营养部分输送给其他脏腑器官组织,把其糟粕输送给排泄系统。此时整个消化系统应该是气血非常充足。三是根据“气随意注,意到气到”的道理去精神内守。意注膈肌将会进入妙不可言的境界。吃完饭,安安静静的坐在那里,进入气功态,精神内守,意注膈肌的运动,把自己的呼吸慢慢变得深、细、匀、长,同时吸气时想命门,想两肾,呼气时想心脏,想两肺。就这样随着膈肌的一上一下,意识也随着一下一下地运动,再去认真地体察胸腹腔内的感觉,慢慢地不知不觉就会感到体内有一种说不出的非常舒服的感觉。而庞老师曾经说过“什么部位的气足了,什么部位就特别舒服”。我想此时胸腹腔里的感觉,不正是庞老师所说的“气足”吗?而且这种感觉如果体察的时间长,慢慢还会扩散到全身内外——心境是宁静的,愉悦的;形体是正直的,身心会进入一种无内无外的境界。这时才真正体验到了“抱神以静,形将自正"的真正含义。
写到这里,不由的就想起了修养意识、涵养道德的重要性。如果我们能够真正把体察膈肌运动的感觉和感受以及当时的心境带到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习中去,始终保持这种心态,处理好周围的环境、人际关系和事情,使自己胸腹腔内的各个脏腑器官组织始终保持混元气充足,始终保持青壮年时期的活力,那么这个人哪里还会有病呢?这样一来,人应该说就离活到125岁~175岁的自然寿命不远了。由此可见,练气功的根本还是修养意识,涵养道德
8、简述膈肌的三个裂孔及所通过的主要结构怎么解答
[1]主动脉裂孔在膈与脊柱之间,有主动脉及胸导管通过; [2]食管裂孔位于主动脉裂孔的左前方,有食管及迷走神经通过; [3]腔静脉孔位于食管裂孔右前方的中心腱内,有下腔静脉通过。
9、膈肌完全不动的肌肉组织
膈肌,为向上膨隆呈穹隆形的扁薄阔肌,位于胸腹腔之间,成为胸腔的底和腹腔的顶。膈为主要的呼吸肌,收缩时,膈穹窿下降,胸腔容积扩大,以助吸气;松弛时膈穹窿上升恢复原位,胸腔容积减少,以助呼气。
膈的肌束起自胸廓下口周缘和腰椎的前面,可分为三部:胸骨部起自剑突后面;肋部起自下6对肋骨和软肋骨;腰部以左右两个膈脚起自第2至3节腰椎。各部肌束均止于中央的中心腱。所以,膈的外周部属肌性部,而中央部分是腱膜,膈上有三个裂孔:在第12胸椎前方,左右两个膈脚与脊柱之间的主动脉裂孔,降主动脉和胸导管在此通过;主动脉裂孔的左前上方,约与第10胸椎水平,有食管裂孔,食管和迷走神经前后干在此通过;在食管裂孔的右前上方的中心腱内有腔静脉孔,约与第8胸椎水平,内通过下腔静脉,右膈神经。
膈为主要的呼吸肌,收缩时,膈穹窿下降,胸腔容积扩大,以助吸气;松弛时膈穹窿上升恢复原位,胸腔容积减少,以助呼气。随着膈肌的上下往返运动,也促进了各部混元气之间的混化。膈肌下降时,心肺之气可随之下降至混元窍,甚至可降至命门,呼气时可引肾气上升,使心肺肾气相混化。另外还可使胸中之气(天之气)和腹中之气(地之气)相混化,使充溢在五脏周围的混元气连成一体,汇聚在混元窍,同时也驱动了脏真混元气与躯体混元气之间的混化与转化。
从中医学这个角度来看膈肌的作用与以上所述并无矛盾。中医学认为人在生理状态下,是以阴阳、水火、精血的动态平衡为其重要条件的。心位居于上,其性属阳,属火;肾位居下,其性属阴,属水。从阴阳水火的升降理论来说,位于下者,以上升为顺,位于上者,以下降为和。《素问·六微旨大论》中说的"升已而降,降者为天;降已而升,升者为地。天气下降,气流于地;地气上升,气腾于天",即是从宇宙范围来说明阴阳水火的升降。在正常的生理状态中,随着人的呼吸运动,膈肌的一上一下,而心中之阳下降至肾,能温养肾阳;肾中之阴上长至心,则能滋养心阴。心火下降,肾水上升,彼此交通,相互协调,这种关系,称为"水火既济"、"心肾相交"。心或肾本身的阴阳失调可导致这种关系的破坏,从而出现相应的症状。若心火亢于上,不能下交于肾,或肾水不足,不能上滋心阴,那么心肾之间的生理功能就会失去协调,而出现一系列的病理表现,即称之为"心肾不交"。就会出现以失眠为主症的心悸、怔仲、心烦、腰膝酸软,或见男子梦遗,女子梦交等症,多属"心肾不交"。
10、膈肌的作用
浅谈膈肌的作用及其与脏腑的关系
庞老师在《气功医疗面临的形势和任务》一文里谈到“搞气功的人一定要敢于进入新领域、敢于去探索新领域的知识,要解决人们的无知、疾病和残忍……。要学习解剖知识,知道人体器官和大体位置,好对着病的部位发气……”搞气功医疗的不懂得解剖学,不懂得内脏的情况是不行的。我们学西医知识,解剖知识,中医知识,不是为了应付考试,而是为了提高练功效果和治病效果。这其中,素有“人体的小太阳”之称的膈肌的作用及其与各脏腑之间的关系,是广大功友应该重点掌握的。
膈,为向上膨隆呈穹隆形的扁薄阔肌,位于胸腹腔之间,成为胸腔的底和腹腔的顶。膈的肌束起自胸廓下口周缘和腰椎的前面,可分为三部:胸骨部起自剑突后面;肋部起自下6对肋骨和软肋骨;腰部以左右两个膈脚起自第2至3节腰椎(其前面即为混元神室位置)。各部肌束均止于中央的中心腱。所以,膈的外周部属肌性部,而中央部分是腱膜,膈上有三个裂孔:在第12胸椎前方,左右两个膈脚与脊柱之间的主动脉裂孔,主动脉和胸导管在此通过;主动脉裂孔的左前上方,约与第10胸椎水平,有食管裂孔,食管和迷走神经在此通过;在食管裂孔的右前上方的中心腱内有腔静脉孔,约与第9胸椎水平,内通过下腔静脉。
在膈的起始处,胸骨部与肋部之间以及肋部与腰部之间,往往留有三角形的空隙,没有肌束,仅有一些疏松结缔组织和膈肌筋膜,成为膈的薄弱区,称为胸肋三角和腰肋三角。这些结构使胸腹腔内的混元气易于沟通混化。
膈为主要的呼吸肌,收缩时,膈穹窿下降,胸腔容积扩大,以助吸气;松驰时膈穹窿上升恢复原位,胸腔容积减少,以助呼气。随着膈肌的上下往返运动,也促进了各部混元气之间的混化。膈肌下降时,心肺之气可随之下降至混元窍,甚至可降至命门,呼气时可引肾气上升,使心肺肾气相混化。另外还可使胸中之气(天之气)和腹中之气(地之气)相混化,使充溢在五脏周围的混元气连成一体,汇聚在混元窍,同时也驱动了脏真混元气与躯体混元气之间的混化与转化。
从中医学这个角度来看膈肌的作用与以上所述并无矛盾。中医学认为人在生理状态下,是以阴阳、水火、精血的动态平衡为其重要条件的。心位居于上,其性属阳,属火;肾位居下,其性属阴,属水。从阴阳水火的升降理论来说,位于下者,以上升为顺,位于上者,以下降为和。《素问·六微旨大论》中说的“升已而降,降者为天;降已而升,升者为地。天气下降,气流于地;地气上升,气腾于天”,即是从宇宙范围来说明阴阳水火的升降。在正常的生理状态中,随着人的呼吸运动,膈肌的一上一下,而心中之阳下降至肾,能温养肾阳;肾中之阴上长至心,则能滋养心阴。心火下降,肾水上升,彼此交通,相互协调,这种关系,称为“水火既济”、“心肾相交”。心或肾本身的阴阳失调可导致这种关系的破坏,从而出现相应的症状。若心火亢于上,不能下交于肾,或肾水不足,不能上滋心阴,那么心肾之间的生理功能就会失去协调,而出现一系列的病理表现,即称之为“心肾不交”。就会出现以失眠为主症的心悸、怔仲、心烦、腰膝酸软,或见男子梦遗,女子梦交等症,多属“心肾不交”。
由此可见,膈肌在人体内是何等的不可忽视。因此,我们从气功学这个角度来研究膈肌对人体生命活动的作用,就显得尤其重要了。一是从膈肌生态学基础来看,它对我们气功锻炼里的“呼吸松腰法”起着一定的作用。由于膈肌的后下缘与第二、三腰椎相连,当吸气时命门与腰椎部位是向后向下运动的。此时如果意念向腰部一注的同时,默念“腰要松”或“腰松开”(特别是在三心并站庄时),形体内外,特别是腰部与平常的感觉是不一样的。二是混元整体理论认为,“一切有形的实体物,都是不同层次的混元气凝聚而成的”。从这个理论来看,我们平日或者说我们的一日三餐所吃的一切食物,都是吃的不同层次的混元气。当这些食物(混元气)进入人体的整个消化系统后,此系统的各个器官组织,都会毫不懈怠地、没有任何怨言地按照各自的司职去进行工作,把吃进的食物认真进行消化分类,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把营养部分输送给其他脏腑器官组织,把其糟粕输送给排泄系统。此时整个消化系统应该是气血非常充足。三是根据“气随意注,意到气到”的道理去精神内守。意注膈肌将会进入妙不可言的境界。吃完饭,安安静静的坐在那里,进入气功态,精神内守,意注膈肌的运动,把自己的呼吸慢慢变得深、细、匀、长,同时吸气时想命门,想两肾,呼气时想心脏,想两肺。就这样随着膈肌的一上一下,意识也随着一下一下地运动,再去认真地体察胸腹腔内的感觉,慢慢地不知不觉就会感到体内有一种说不出的非常舒服的感觉。而庞老师曾经说过“什么部位的气足了,什么部位就特别舒服”。我想此时胸腹腔里的感觉,不正是庞老师所说的“气足”吗?而且这种感觉如果体察的时间长,慢慢还会扩散到全身内外——心境是宁静的,愉悦的;形体是正直的,身心会进入一种无内无外的境界。这时才真正体验到了“抱神以静,形将自正"的真正含义。
写到这里,不由的就想起了修养意识、涵养道德的重要性。如果我们能够真正把体察膈肌运动的感觉和感受以及当时的心境带到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习中去,始终保持这种心态,处理好周围的环境、人际关系和事情,使自己胸腹腔内的各个脏腑器官组织始终保持混元气充足,始终保持青壮年时期的活力,那么这个人哪里还会有病呢?这样一来,人应该说就离活到125岁~175岁的自然寿命不远了。由此可见,练气功的根本还是修养意识,涵养道德